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朗读小册子

新世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大策略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有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很多弊端,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有很多成功经验,但也有很多弊端,如用教师的 分析、讲解、灌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语文 分析、讲解、灌输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语文 课程标准》的颁布,势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的
颁布,势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评价 方式;势必将传统的注重知识点的语文教学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方式;势必将传统的注重知识点的语文教学转变为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 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体,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 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也势必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也势必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 也势必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 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 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世纪阅 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练”融为一体的教 学策略。一、以读为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很长时间以来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 读书场面在学生中很难看到,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更不多见。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的观念活动,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不 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注重阅读的方法,通过指导小学生进行“理解 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的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传情达意的读” (崔峦语),有兴趣的读、创造性阅读等,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理解的读。 )、理解的读。 理解的读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基础,通过理 解性阅读使学生汲取读物中的知识营养,“积学以储宝”。小学生的阅读主要以 积累与理解为主。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复杂的智力活动,必须在一定阶段的 积累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欧阳修诗云:“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 好,蓊郁其干茎。”(《赠学者》)“敷荣”就是开花。这首诗以树木的开花结 实为喻,道出了读书做学问要靠长期积累的道理。理解的阅读就像根所吸收的水 分养料,通过“主茎”或“树干”,才能送到分枝、杈丫,使之长叶、开花、结 果。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社会 价值为目的的阅读”(《阅读辞典》)。一篇文章,要读通、读顺、读懂、理解 字词句的意思, 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 理解布局谋篇的妙处, 这是阅读的第一步。 理解的阅读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 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还要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 析,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理解性阅读教学,既要尊重学生“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 要坚持教师的“导”,避免“独白篡位”,纠正“读误”,补充“读漏”。理解 是一个过程。清代的法式善诗云:“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 来而月往” (《读书四首》)。是说读书像培植树木,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只有置于“空山”的广阔环境中,经过“日来月往”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二)、有体验的读。 )、有体验的读。 有体验的读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 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 验语言文字的情感。 新世纪的阅读教学的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 习效果, 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 积累有益的经验, 实现经验的再创造。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 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教学《火烧云》中的一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 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我引导学生注意阅读的体验,指导学 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哪一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有的认为“红”字用得特别好, 有的认为是“火”字,有的认为是“烧”字。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议,我引导 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接着学生大胆发表了各自 的意见:“烧”字让我们感觉颜色特别美;“烧”字让我们看出火烧云在变化; “烧” 字让我们有天空的云从西到东移动的感觉; ……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 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像,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 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精彩片段】: (教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多复杂的感情?于 是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生 1:圆明园里有我们中国这么多的各种珍宝,却被英法联军任意地掠夺和 毁坏了。因此,我们很难受,也很憎恨他们。 生 2: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犯下了罪还要把罪证销毁掉。 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这真令人难受。 师: 一恨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二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 3:中国的圆明园是一座很大的园林,而且它历时 150 年才建造成功。英 法联军一把大火就把圆明园 150 年的建筑给毁掉,我认为这让人非常可恨。 师:(教师概述同学们的发言,然后接着学习第 2、3、4 自然段。)好,回过 头来再读 2、3、4 自然段。请同学们注意,会读的人要善于抓要点,要把一段话 读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生默读。 读完一遍后, 教师要求再读两遍三遍, 并提示学生边读边进行点、 划、批、注,用笔作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阅读和批注后再与同学间相互交 流。) 师:读书要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 谁能把 2、3、4 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 1: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宏伟、壮观,真不愧是万园之 园。 生 2: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意思都有了。谁还能说得更简洁一些? (还有两位同学也说了意思相近的更简洁的话)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知道,最主要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它是一座 宏伟的建筑物;第二,它是一座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同学们 越说越简洁了。 如果你会读书, 除了能把厚书读成薄书, 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外, 还可以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请大家朗读 2、3、4 自然段。特别是 第三自然段,你要读得慢些,一边读一边想象里边写了许多我们杭州、苏州的景 物, 你们见过杭州的雷锋塔、 平湖秋月。 你们可以由此想象到圆明园是何等宏伟! 何等美丽!何等壮观!大家一边读一边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可以把一句话读成 一段话,把薄书读成厚书,这又是一种阅读方法。好,读第 2、3、4 自然段。 师:好。告诉我,在你们的想象当中圆明园美不美?(生:美。)如果圆明园 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里面的奇珍异宝还放在那,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 么样的语气去读第四自然段呢?大家练读一下。 (请两生带感情地朗读) 师:可惜,这样的奇珍异宝被英法联军掠夺走了,一把火烧掉了。记住我 们的国耻!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 1860 年 10 月 6 日这一天!读―― 生:(齐读)“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评析】如果说上一教学片段的读侧重于情感表达在“声”与“色”的外 显的话,那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读则侧重于用心静默地思考和想象。教者根 据概括与扩展的辩证关系,首先引导同学们“要善于抓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 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通过静心地阅读思考,同学们把 2、3、4 自然段用 一句话概括了出来。这由厚到薄、由繁到简的过程其实就是概括意义段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是在繁琐多余的分析讲解中进行的, 而是在同学们静默的读书思考中 完成的。之后,教师又引导同学们“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即又 由薄到厚、 由简到繁,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 在这厚与薄的来回、抽象与具象的往复中,同学们自然地掌握了两种不同的读书 方法,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就自然生成。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是颇具匠 心的。(三)、传情达意的读。 )、传情达意的读。 传情达意的读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 价的能力。”而这种“即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 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 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 欣赏。“传情达意”的读要求读者流入作品,驰骋想像,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 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因此,我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 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 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 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 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 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 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 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一篇课文,我一般从文章的整体着眼,从那些牵一发 而动全局的词句切入,指导朗读。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直接切入文章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问学生:“你认为这句话的应该用 什么样的语气读?哪些词应该重读?”学生试读之后纷纷举手回答: “应用赞美 的语气”、“应用自豪的语气”、“‘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语应重读。” 于是我请同学们读此句,重读“杰出”和“爱国”,读出自豪和赞美的语气。这 样一来,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同时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随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 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通过传情达意的读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 鸣,从而领悟文章中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且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 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使他们的语感得以培养,心灵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 传情达意的读,要指导学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有分寸, 这样传情达意的读,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分明,就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 受审美乐趣”。 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品课”活动中的 一节阅读教学课。这节课在“以读代讲”方面极富特色,教师用富于激情的语言 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情感。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 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 一维度一直相伴其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的教学理 念、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学语言、教学热情等方面也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吸纳 和仿效。 【精彩片段】: (上课。师板书课题,要求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板书边读边书写,写毕再齐 读一遍课题。) 师: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 不一样了。拿出课文,遇到生字,那上面有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它。下面大家自 己认真读课文。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 生 1: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好的一座圆明园竟被英法联军给破坏了。 生 2:我认为,如果不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那么圆明园也就不会被毁灭了。 生 3:我们曾为圆明园而感到骄傲。后来被英法联军毁坏了,我心里感到愤 愤不平。 师:哦,她的心里感到愤愤不平。 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心里是什么滋味?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 1:我心里非常难过。 生 2:我心里非常的愤怒。 师:(板书:难受、怒、恨、惜)现在请你再读课题。(生读)感情变了,表情 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这就是同学们读了课文后 的心情。读哪一段时你最恨、最怒、最难受? (生说读第五自然段,于是教师提醒同学们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 的感情读出来。生齐读。) 师:我很注意看,很注意听了,同学们已经把可惜、难受、愤恨、愤怒的 感情交织在一起了。再读一遍,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两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她表达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感情,而且是表达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感情。 哪位同学再来读? (另一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控诉! 大家齐读。 (生读。师板书:拿走、搬运、毁掉、放火) 师:这就是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最可恨的是,他们为了毁灭罪证,最后 放起火来。他们的罪证难道能让大火毁灭掉吗? 生齐:不能! 师:前面用了个“闯”字,活化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一可恨能拿走 的拿走,二可恨拿不动的搬走,三可恨搬不走的就毁掉,最可恨的是最后还要放 火烧掉, 企图毁灭罪证。 同学们, 让我们再读一遍, 读出中国人的恨! 读―― (学 生带感情地齐读) 【评析】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清楚地 看到,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而是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感 情地朗读。为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地发自心声,教者在同学 们初读课文后询问学生有何感受,是什么滋味,以此引导同学们初步地把握朗读 的感情基调,进而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互杂,“愤恨”与“愤怒” 交加的语气语调。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了,教师又进一步地引导同学们要把 这种心情和感受“写在脸上”,通过面部表情显现出来,这样的“读”真可谓既 有“声”又有“色”,使“以读代讲”和“以读悟情”不但落到了实处,而且提 升了层次。为使同学们读出感情,教师常常用富于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学生的 朗读情感。此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富于激情的语言之水涨了,学生的感情朗 读之船才会高,而且,水有多涨,船有多高。概言之,教师“以情激情”,学生 才能“以读悟情”。(四)、有兴趣的读。 )、有兴趣的读。 有兴趣的读新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以情感激发情感,以情趣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用真实 的生命去拥抱课文,让心灵与课文亲密无间!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 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自 觉地投入到读书的活动中。 例如, 在引导学生学习 《李时珍》 一文第五自然段时, 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 结果发现学生是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 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 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自己书有滋有 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 独特见解。通过教学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 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培养阅读的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应该积极倡导实践活动,拓宽 语文学习的渠道,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儿童在学习语文时口、耳、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一 是指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学习课文, 即实现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化。如探究活动、评点、活动、改编活动等。二是指 在教学中, 教师为全体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或动口、 或动手、 或动脑; 或实践、或模仿;或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或师生共同活动;或观察、或辩论、 或创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 能力,开发潜能。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 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 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 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 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二、以悟为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 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 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 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 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 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 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那么,我们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悟”读策略呢?(一)、入题时引导悟。 )、入题时引导悟。 入题时引导悟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 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 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 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 1、设疑入手。在阅读教学导入时应教会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 设疑入手。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草船借箭?他为什么 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 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这样 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像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如 教学《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像:诗人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 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 来了, 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乘着马车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活 学生的想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2、情景入手。就是在开课时“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成一种“未成 情景入手。 曲调先有情”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 教育手段, 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 《威尼斯的小艇》 一文时, 我就运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展现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迷人风光,运用音 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启发他们想像 威尼斯人和小艇的密切联系。 学生的思路激活了, 他们说工人们乘着小艇去上班, 邮递员划着小艇穿街走巷去送信送报……这样的“情景导入”让学生充分体验参 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3、质疑课题。所谓质疑课题,就是让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进行悟,从题目 质疑课题。 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趣。如我在教《田忌赛马》这课时,让学生读题 后质疑: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 读课文, 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而且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有的说,田忌做事没有信心;有的说,齐威王第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骄傲自大、 轻敌;有的说,孙膑是个观察仔细、分析认真、胸有成竹、肯帮助弱者的人…… 这一悟的阅读理解过程,学生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 境遇,还读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二)、导读时点拨悟。 )、导读时点拨悟。 导读时点拨悟导读时点拨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在教学中建 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 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相 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 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由小处悟到大处。所谓由小处悟到大处,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 由小处悟到大处。 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使教材成 为“读进”和“悟出”的桥梁。比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用对比的手法具体地 描述了巴拉那河上塞特凯思达大瀑布的景象,关于瀑布的描写是全文的重点。为 突破这一重点,我创设一个旅游情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小处悟 到大处,进行研读感悟,体验大瀑布: 1、假设 20 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个旅游团又来参观塞特凯思达大瀑布,会看 到什么景象?如果你是旅游团的一员, 你会向导游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你就 是那位导游,你会面对游客作出怎样的解释? 2、假设 20 年后的今天,如果在我们这个旅游团里,就有“巴西总统”,此 时此刻,你这个“巴西总统”会有何感慨?你将会发表什么样演讲?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的设计,指导学生在课 文中“潇洒地走一回”。就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 者和研究者。“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就 从小处探究到大处,学生的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 学生的思维。 2、由正面悟到反面。所谓从正面悟到反面,就是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感 由正面悟到反面。 悟课文的空白之处意思,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悟的巧妙,有的能够刺激 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 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纹丝不动”词语之后,进 一步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悟邱少云“纹丝不动”中所蕴含的“动”来: 同学们,邱少云此时此刻,身体是纹丝不动的,请您想一想,邱少云的什么在动 呢?学生思考片刻,很快说出邱少云的牙在动,眼在动,手在动,脑在动……我 又进一步引导:请您说一说邱少云是怎样动的?这一悟的环节,引导学生由正面 悟到反面,由纹丝不动悟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这样的悟,让学生从邱少云 的“动”中创造性地理解他的“纹丝不动”,从有字读出无字,从而读出无字的 书来。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捕捉相关的信息,然后加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这 样悟的教学片断,充满了感性,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感 受、想像、情感,使学生在感性化的学习中领悟课文,完善人格,关注生命方式, 得到和谐的发展。 3、由静态悟到动态。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 由静态悟到动态。 解,系统领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悟,并不仅仅 是静态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 学生在文字中求形象,在有静态中求动态,珍惜每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富有个性 的发现。 如在教学 《赤壁之战》 一课, 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 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让学生扮演黄 盖,我扮演黄盖的部下,在火攻曹营的路上,“部下”有意地向“黄盖”请教一 些“问题”。由于学生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部下”问住,便相互 补充,争相回答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之处。这样的悟,由静态 悟到动态,创造了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活跃、敏于 发现,创新的见解、独到的思绪也就在悟的探究活动中潺潺而出了。 4、由点悟到面。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 点悟到面。 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引导学生展开悟,就是要 紧紧抓住语感点。如人教版 8 册教材第 3 课《鸬鹚》中的“悠然”一词,它可以 牵挂起全篇内容。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我从这一点出发引 导学生去悟:您你能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到渔人的悠然?学生读读想想:看上 文,风景如画,渔人如在画中,因而悠然;看下文,鸬鹚本领高强,渔人成竹在 胸,因此悠然;看末尾,渔人日日丰收而归,生活无虑,当然悠然。它可以提示 文章基调,捕鱼前是静而悠然。捕鱼中是忙而悠然: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动作有 序、有效;人鸟配合默契,相处和谐。捕鱼后更是恬而悠然。景悠然,人悠然, 鸟悠然, 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悠然生活的小画卷。 再如在教捕鱼一段时, “一 抓住 抹”这个重点词语进行不同层次的悟读。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出“一抹”这 个词的意思,学生经过细读,不难回答:“擦、敲、打、碰……”然后比较哪一 个动词最合适。接着,我追问,为什么要用“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带 着这些问题进一步研读课文,然后划出有关的词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最后以 小组形式汇报。有的说:这一抹,抹出了湖面的不平静;有的说,抹出了一只只 鸬鹚下水捕鱼;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不断地挤,鸬鹚不断地跳下水;也有的说, 抹出了渔人丰收的喜悦……这样的读中感悟,情景交融。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 口,思想的火花他们自己点燃。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真正做到了读中感悟,情 景交融。 5、由现在悟到过去。“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 由现在悟到过去。 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 的主导活动。 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 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一点也不贫乏。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 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给颜黎民的信》第一节,我这样设问: 是什么事使鲁迅放了心?先前他为什么不放心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 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下文,并认真理解: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千方 百计禁止进步书籍的出版和传阅,但鲁迅还是冒着风险给颜黎民寄书,并且一直 为之担心,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青年放在心上,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怀。学习 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由现在悟到过去:想一想,颜黎民以前为什 么会给鲁迅先生写信?信上说了什么?你能以颜黎民的口气写一封信吗?这样 的悟,由现在悟到过去,有标度、有力度,达到了理解语言,引发思维的目的。6、由远处悟到近处。语文课本有些历史题材课文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现 由远处悟到近处。 实比较遥远, 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由远处悟到近处,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敢朝 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 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 我的心像刀绞一般, 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 一个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就设计了“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你的心情怎样”这一个 悟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段文字,想像一下,如果你在战斗现场,亲眼目睹 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活活忍受煎熬,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的心如刀绞一般。 师:请细细体味这一“绞”字,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痛 生:刀刺进胸膛,再来回搅和几下的那种戳心的、无法忍受的痛。 师:有刀吗?文中指什么像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眼睁睁地看着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活活地被火烧而不能救他,这种心 情如刀绞一般“绞”我的心。 生:看到战友烈火烧身,想像到他一定痛苦得如“刀绞一般”,所以我的心 里也如“刀绞一般”。 生:我既无法忍受战友被大火活活折磨着,又担心战斗会受影响,这矛盾的 心情如刀绞一般折磨着我。 生: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我好想哭, 我的心碎了, 这样的战友不能死…… 师:是的,这样伟大的战友不能死,他怎会离我们而去?他将永远活在我们 的心中。让我们来练习读这一小节,读出感情来。 在这个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 然后从“绞”字入手感悟,由过去悟到现在,由远处悟到近处,让学生谈自己的 感受。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绞”作了感性化的理解后,又在教师 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逐步感受“我的心像刀绞一般”,体味这生离死别、 刻骨铭心的人间真情。最后学生的感情已完全沉浸于课文之中了。所以,当教师 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这是真情的流露。 7、由有限悟到无限。鲜活的思维是悟的核心。所谓由有限悟到无限,就是 由有限悟到无限。 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 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操作中,教师在引导悟时,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 功能,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 维、想像思维的并用,并力求求异求新。如上《林海》一课,在直接进入课题时 我问学生:本文我们到底学“林”还是学“海”?大部分的学生一时没了主意, 可少数学生马上意会到了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林海,因而, 今天要学的应该是 “林” 至此, 。 我又紧追着问: 日常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海? “云 海、人海、花海、草海、麦海、歌声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这样 的悟,创新思维的种子一下子发散,由有限悟到无限,既训练了语言文字,也培 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8、由实处悟到虚处。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 由实处悟到虚处。 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还能获得很好的锻炼机会。如 在教《神笔马良》这课时,笔者提出研读专题:马良用神笔帮助穷人做了哪些好 事?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它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在实际练习 中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支神笔,会画出许许多多双明亮的眼睛,送给盲童,让 他们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有的说,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我会画出各种各样的书, 献给希望工程, 让希望工程把这些书捐给失学儿童, 让他们重新感到读书的快乐; 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描绘美丽的地球姥姥,让她的脸不再那么脏, 那么黑了,让她穿上公主般的衣服,让和蔼可亲的地球姥姥回到她年轻时候的美 丽。我仿佛看到地球姥姥笑了,笑得多么甜呀!……这一句句、一段段血肉丰满 的语言跃然纸上,令人爱不释手。引导学生由实处悟到虚处,就是注重实践,超 越自我。这样的感悟虽然是让学生写下来,但学生必须在研读文本、感悟内涵的 基础上加以探究,发挥想像。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 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 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 促进自身的悟感、 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 有些课文, 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 这就为创造 “悟” 9、 由空白处悟到生活处。 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 引导学生驰骋想像, “悟” 创造 的广阔空间。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 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 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 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 了一段时间, 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 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 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自 己的生活体验, 张开悟的翅膀: 鬼子为什么会 “不防备” ?是怎样 “不防备” 的? 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引导学生把 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写一个精彩片段。小学生有描述了雨来的心理活动, 有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这样的悟,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 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像的能力。(三)、结尾时升华悟。 )、结尾时升华悟。 结尾时升华悟阅读课的结尾, 教师的教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要引导学生升华感悟, 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升华悟的过程中学到方法,找出规律。要分重视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 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 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1、升华情感创新悟。如教完《詹天佑》课文最后一节时,我设计了请学生 升华情感创新悟。 “从课文里找依据,给‘京张铁路’重新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有人说这 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故起名为“中国第一路”;有的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 达到了当时国际一流水平, 故起名为 “创新路” 有人为纪念后天佑, ; 故起名 “天 佑路”;有人因这条路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故起名“争气路”;有人说京张 铁路修筑之成功,是因为詹天佑爱国,故起名“爱国路”;有人根据这是中国人 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事实,起名为“中国路”;有人说这条铁路充分体现了 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故起名“智慧路”;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 节,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 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引导想象发散悟。 2、引导想象发散悟。想象发散“感悟”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 维,“感悟”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 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 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使教材成为“读进”和“悟 出”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凡卡》的结尾之处,寄出出“没贴邮票的信”之后, 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我在此引导同学探究“感悟”:凡卡后来的生 活可能会怎样呢?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多方求答,结论更是多姿多彩:有的说她 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继续在店里当学徒,遭受更加悲惨的生活;有的说 爷爷把凡卡带回到乡下,又送给了另一家学徒店;有的说凡卡而被迫离店出 走…… 3、联系全文总结悟。一个特级教师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文章学到结 联系全文总结悟。 尾一段,学生突然提问:既然课题是“威尼斯的小艇”,结尾为什么要写威尼斯 的夜景?王老师因势利导:让我们自由地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原因。通过读 感悟,很快学生便明白了“威尼斯离不开小艇,正是这小艇才组成了威尼斯这神 奇迷人的夜景”。老师接着又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或“只有―― 才――”说说理由,学生说得兴趣盎然。无疑,这样的教学引导,是真正在帮助、 指导学生自己克服矛盾,获得知识和能力,而老师娴熟的教育机智,也充分展示 了教师的灵活引导给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4、一言心得抒情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 一言心得抒情悟。 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 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 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来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 们跃跃欲试,写的多姿多彩:“舍己为人红军魂,精神丰碑育后人”;“全心全 意为人民, 军需处长永远活在我的心”“立此丰碑留军魂, ; 处长精神泣鬼神” …… 这样的“感悟”,就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学生的“感悟”对话, 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 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 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精彩片段】: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回过头来再读第一自然段,请你告诉我, 你对作者在这一段的评论或议论满意吗? (学生默读后认为这两句话概括得很好,圆明园的毁灭,既是我国文化史 上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 史上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国耻。在座的同学们,作为中国 人,对霸权主义,对现在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你不想说几句话吗?先想 一想,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两句就写两句,能 写一段就写一段。 (生动笔写话,师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写好后相互交流。随后让学生主 动上讲台读自己写的话。) 生 1:我长大后必须报国,我要把八国联军告上国际法庭。 师:不错,这是中国人的声音。 生 2:不要忘记,中国曾经有过这段屈辱的历史,不要忘记霸权国家是如此 的狂妄,不要忘记我们的使命,不要放下我们肩上的担子。我们要努力学习,让 我们的祖国富强起来。(掌声) 师:好!强大是最重要的。生 3: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来自霸权主义国家的 侵略,还来自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也是个重要的原因之一。软弱就要挨打, 让我们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强大起来吧!(掌声) 生 4:圆明园的毁灭已无法挽回,但是,我们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把祖国 建设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以抵御外敌的侵略,再不受奇耻大 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圆明园作为一根鞭子吧,以此鞭策我们前进。(掌 声)师:同学们,八国联军继英法联军之后,很快打入了北京。他们用中国人发 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军舰, 不远万里开到中国来。 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 制造枪弹,屠杀中国人。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纸,逼着清政府在上面签订一个个 不平等的条约。这段历史,请大家永远记住。记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话,记住, 我们是中国人!下课。 【评析】“感悟、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三步曲”。教者在“以读 悟情”和“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作为中国人,对霸权主义,对现在 还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国家,你不想说几句话吗”的说话写话训练。由于有了前 面的情感积淀,此时的说写就好像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 想说,越说越好。在这里,教者巧妙地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 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三、以练为基在阅读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靠大量的系统的阅读技能 的训练。 但非常遗憾的是, 以往的阅读教学的练习不仅没有帮助孩子进一步体会、 领略课文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反而损害了文章内在的灵动和学生在阅读 时的个人体验。 一篇完整的美文, 在老师的讲解下, 演变成许多问题、 一些生词、 语句、段落篇章。孩子们每人手上都有一本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在这本练习册 里,一篇课文就是从词语到句子、分段训练的习题。孩子们学完一课、一个单元 都要做一些这样的题来检验学习效果。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 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如何将阅读技能的 训练集约化?我们可否把这些分项训练概括为“培养语感”“读解段落”“理清 思路”“鉴赏文学”“指点读法”?语文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心理学的原理,有效 地设计练习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究一下练的策略。(一)、练的取向策略 )、练的取向策略语文教学的练习应该是和谐共生,相互交融,让阅读的过程成为训练的有 益载体,让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练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不可 少的途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 的语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发展自己。愚以为,新世纪 的阅读教学练习取向应该有四大策略:即读中练说、读后练写、读中练思、读中 练情。 1、读中练说。所谓读中练说,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思考感悟,把 读中练说。 课本语文内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如我在教第七册《田忌赛马》这课时,让学生 读题后质疑练说: 田忌跟谁赛马?是怎样赛马的?结果怎样?然后学生带着这些 问题,深读课文,学生从阅读实践中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对文中的人物 进行评价。有的说,田忌做事没有信心;有的说,齐威王第二场失败的原因在于 骄傲自大、轻敌;有的说,孙膑是个观察仔细、分析认真、胸有成竹、肯帮助弱 者的人……这样让学生从研读课题入手,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义,得其意 趣。学生不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揣摩,体察他们的境遇,还说出许多个 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 2、读后练写。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形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浓 读后练写。 厚的练习兴趣, 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地一步步练好想。 具体地说,读中练写,应该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从以下四方面进行。(1)根据 课文内容进行补写。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对实验前人们是怎样议 论的,文章写出来了,但实验后人们又是怎样议论的,文章则省略没写。学完课 文后,可让学生以《实验之后》为题写一写人们是怎样议论的。(2)根据课文 结尾续写。如学完《凡卡》后,可让学生写《凡卡醒来之后》等。也可以根据标 点符号续写,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个省略号,可以让学生 抓住这个省略号进行续写。(3)扩写文中简要概括的内容。如《草原》一文结 尾仅概括地写了小伙子套马等几个场面,可以让学生抓住这几个场面去扩写内 容。(4)进行文体或人称的改写。如学了《金色的草地》一文,让学生以《我 是一棵蒲公英》为题进行改写,这样,就能把心理活动等想像出来。 读中练思。 所谓读中练思, 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 , 3、 读中练思。 小学生在阅读中,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和知识能力的限制,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 错误。如课文《燕子》以燕子从南方飞来为主要内容,描绘了它的外形、飞行和 停歇时的特点,全文不到四百字,语言凝练素净,意境飘逸隽永,是惜春、爱春、 颂春的精品之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只燕子飞倦了……多么像五线谱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歌。”正待演奏的曲谱是什么 意思呢,有的同学理解为是燕子看着曲谱在唱歌吗?我在教学中出示五线谱,让 学生对照插图,仔细观察,在读中观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燕子停在电线杆上 休息的样子就像在看五线谱。使学生感受到文章运用比喻的生动、贴切和作者想 像力的丰富。这样的读中练思,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 点拨者:点在难点处,导在疑点处,解在错误处,使学生豁然开朗,学生真正成 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真正落实。 读中练情。 就是指导小学生理解文章中包孕的情感。 如指导阅读课文 《燕 4、 读中练情。 子》时,可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这美妙的春天,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在不知 不觉中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产生愉快的蓬勃向上的情趣。读课文,学生简 单复述课文内容的回答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展示自己理解、 感受的过程。 “青 如: 的草, 绿的叶, 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 这句话中的“赶集”这一词在五六十年代时经常使用,表示到集市上买卖货物, 可如今“赶集”含有大伙儿一块儿去交流物资的意思。先让学生理解这句长句子 的意思,“草、叶、花像人们赶集似的聚拢来”说明了什么呢?再让学生看图朗 读、领会“花、草、木”都争先恐后地来迎接春天,说明树木繁茂,花草茂盛, 给春光带来了无限的热闹和生机。通过看图、朗读、意会,真切地感受到“赶集” 这一词的匠心独运。又如理解这句话学生有难度――“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 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为什么这么美的春 光中,加入小燕子,就显得更美了呢?可引导学生仔细地看一看图,美美地读一 读课文,学生就能体会到烂漫春景是一种静态美,而加入了小燕子后给人一种动 态美。 在这美与生命的聚会中, 燕子搏击长空上下求索, 那追赶春风、 珍惜春光、 为春争光的伶俐劲儿。读中练情,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就能更 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二)、练的技术策略 )、练的技术策略新课程中阅读课的练习,是构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练习。练习设计应考虑 认知结构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理解的同 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练习指向的层次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阅读练习的设计不仅 练习指向的层次性。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更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活动的渐进性来设计有层次 的练习,即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 去设计层次练习,练习突出了层次性,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新知识 很和谐地镶嵌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的思 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又使各类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①.练习量的分层。在教学实际当中,小学语文练习设计存在着以下突出问 练习量的分层。 题:一是无视学生个体差异,练习设计集体划一,无层次性;二是作业设计类型 单一,书面作业“一统天下”;三是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大量机械重复作业占据 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 学习效率低下。 在一个教学群体中, 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 智力水平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因此,教学目标的达 成必然存在着先后快慢之分。练习时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分步落实。如背诵 课文时,对记忆力强、理解能力突出的优生,可要求其当堂或当天背诵,而对记 忆力一般,理解能力较差的中差生,可适当放宽要求,在两三天内或周内背诵。②.练习难度的分层。学生遗传素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认 练习难度的分层。 识过程由浅入深的规律,是我们进行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分层次、有梯度 是练习设计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应面向全体,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标练习分 层设计:基本练习,全体完成确保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发展性练习,由中差生选 择完成,为他们提供赶上来的机会,提高练习由优生努力完成,以解决优生“吃 不饱”的问题。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习“赏心悦目”一词的基本练 习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发展性练习是结合课文内容,用“赏心悦目”说一句 完整、通顺的话。提高练习是结合生活实际,用“赏心悦目”造句。 ③.练习选择的自主。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 练习选择的自主。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 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例如我在班级设计了课前一分钟演讲的练习:我让学生在课 前预先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可以是生活小常识、科技小百科,也可以是自己的 所见所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喜欢的内容。他们利用课外时间, 从报纸、电视、广播、书籍等媒体上搜集信息,并把信息剪下来、记下来,或是 录下来带到课堂,当他们将快乐和知识一起带给大家时,看得出是那样的幸福与 满足,学生们的特长在此也得到了发挥与展示。 2、练习形式的多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 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形式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的练习,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 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 我们设计练习应该形式多样, 可以动口, 可以动手,也可以既动口又动手,力求练习多元化。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 的练习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①、综合型练习。新课标中提到:“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 综合型练习。 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 重要途径。”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的规律。”综合型作业能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还能在学科整合中发挥特长。如十一、五一长假期间,我给学生设计了这 样的综合性练习: 作为一个在阜阳生活多年的市民,哪能不了解这些呢?请你利用长假的时 间,在老字号商店、小街小巷、家乡土特产、名胜传说等方面中选择一个作为假 日研究主题,①动用一切你可以动用的手段与力量,②尽可能搜集多的资料,③ 然后精心整理,把它们制作成一份独特而又精美的专题作业。专题作业的形式不 限,可以是海报、宣传小册子、小小手抄报等,只要是最能反映你真实水平,体 现你个性的就行。 这样的综合性练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取之不尽。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 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新选题, 新素材。 综合性练习作业的时间很灵活, 可以是一天, 也可以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不等。完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以上街采访,获取直观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翻 阅书籍,汲取前人的智慧,也可以利用网络在 Internet 上尽情冲浪。最后完成 的专题作业,可以是手工版的,也可以是打印版的,还可以是电脑版的、电子版 的……如此一来,语文练习再也不是静止的,它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生动的 状态。 ②、积累型练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 积累型练习。 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实践也告 诉我们,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我在教学 《威尼斯的小艇》时,最后让同学查找一些资料,更好的了解威尼斯。课后学生 了解到了很多有关威尼斯的知识:如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世界 著名的游览胜地。威尼斯这个城市建筑在 118 个岛上,有“水城”、 “百岛城”、 “桥城”之称……这些资料对学生学习课文后知识的内化大有益处,查找学习资 料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一生的学习都有好处的。另外,问题训练也是对学生进 行元认识训练的一种形式。以这样的形式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 维的批判性。 ③、创新型练习。创造性练习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应是知识的升华。这里 创新型练习。 所提的创造性练习是指阅读训练中对阅读教材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把握, 即训练 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审视、评价,或据此为联想、想象的依据,重新塑造,形成 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形象。如学习杜甫的《绝句》,要求学生作练习(括 号内为参考答案):1.找出诗中所写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飞翔、青天、 山岭、河流、小船。)2.给这些景物添上色彩。(嫩黄、翠绿、洁白、青蓝。) 3.给这些景物添上动感。 (翠柳摇曳、白鹭飞翔、清江泛波、小船摇动)4.给 这幅画添上人物(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诗人),使人、景、情都鲜活、丰润起 来。5.找出诗句中对偶句中相对的词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 翠柳对青天、窗对门、西对东、千秋雪对万里船)这个练习层次感强,让学生一 步步走近画面,看活画面,最终融进画面。其间想象逐渐具体、丰满,把自己带 进一个清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 ④、探究型练习。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小学 探究型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 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 得成功的体验。如课文《落花生》文中都爸爸的一段话,是课文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理解的错觉:落花生好,石榴、苹果不好。我教学《落花生》 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环节:谦虚是人生的一种美德,就像落花生那样埋在地 下默默无闻;自我展示也是一种美德,可以更好地推荐自己,就像苹果石榴那样 挂在枝头招人喜爱。这两种观念颇有争议,你的看法又如何呢?这样引导学生带 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全文,虽不能一下子把文章的深意理解,却诱发了学生的积 极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 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 您认为是应该学习落花生默默无闻埋在地下呢?还是应该 学习石榴、苹果挂在枝头?而后组织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两大组。先说自己的 长处(让学生代表石榴、苹果自我展示),再说对方的短处(让学生代表石榴、 苹果展开辩论)。我最后总结认识:做人,有时候要谦虚,因为谦虚是人生的一 种美德,就像落花生那样埋在地下默默无闻;有时候要自我展示,自我展示也是 一种美德,可以更好地推荐自己,就像苹果石榴那样挂在枝头招人喜爱。设计这 样的探究式练习,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从反方向进行思考,得到了很好的逆向思 维训练,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现问题,培 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样的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既需要 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攻关。使学生在阅读探究的 过程中, 通过交流来达到互助互补、 互激互促, 逐渐形成共识, 或达到成果共享。 练习评价的多元性。 3、练习评价的多元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 评价理念。这一评价理念的确立,是对语文教学评价理念的一大突破。这一理念 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和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重 视被评价的差异,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 及时地给予评价和反馈,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的改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提 高。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评价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促进学生习作能 力发展的泵。阅读的发展性评价,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我们 应该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美妙的作文教学的工具。 ①多元的评价方式。新课程的语文练习的评价足多元的,教师要把评价权 多元的评价方式。 交给学生,交给家长,让他们都参与进来。评价时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作业过程 中的可取因素,从能力、情感等角度给予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要坚持正面鼓励的 原则。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 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览、汇报、交流等 方式来检查、评估作业。“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为学生烹调出一道道丰盛的 语文练习大餐, 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丰富课余生活, 发展独特个性, 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享受语文的快乐。 ②多元的评价内容。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求我们注意综合性和整体性,学生 多元的评价内容。 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馈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我们要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 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③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 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精确与否。以前往往把学生的作业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新课 程的教学不仅重视评价标准的统一问题, 而且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评价标准 上的反映。注意运用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使评价标准在具有统 一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给学生以个性化的发展空间。阅读教学的 内容、 形式、 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 阅读练习评价的标准标也应当多元化。 “多 一把衡量的尺子, 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多一些表扬, , 就会多出一些习作天才; 多一些激励,就会多出一些作文能手。 ④多层面评价的对象。以前的作文往往只注重练习结果的评价。新课程阅 多层面评价的对象 读教学的评价不仅对练习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 更重要的是对练习活动的过程作 出评价。既要对练习结果的性质作出评价,更要对学生参与练习体验的程度给予 评价, 重视学生在与他人沟通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评价不仅仅是在练习结束之后, 而应该练习过程之中,练习开始之际就渗透评价。比如练习前观察的态度和方法 的掌握,搜集材料和研究材料的态度和习惯,练习时的态度和速度,练习过程中 的情趣养成和扩展等等,都应该是我们评价的内容,都应该纳入我们教学评价的 过程。 ⑤多层面的评价主体。以前常常是教师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将练习活动 多层面的评价主体。 的主动参与者一一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在新课程的练习评价中,评价主体 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要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但三 者各有侧重。师评重在对学生参与体验教学的程度和体验感受方面,学生自评重 在个人意义和自我实现愿望的获得,师生互评重在体验教学中互沟通的民主性。 总之,评价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 情况而异, 教师应全身心投入, 技巧性、 艺术性的评价学生, 使学生犹如坐春风、 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形成一个个教学的高潮。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 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 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体验”中体现 “训练”。
新世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大策略―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