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莫言写的红高粱 莫言 小说英语翻译

“有人说翻译家是失意的作家。”堵在一辆银色轿车后边,蓝色手动档宝马车里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等得有些不耐烦。“我不是一个失意的作家,我是个失意的F1车手。”
葛浩文,74岁,英语世界声望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约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共翻译了50余部著作,编辑多部中国文学作品集;获得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奖和其他几乎所有翻译奖项。前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Man Asian Literary Prize)中有三位得主的作品是由葛浩文翻译的,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
上个月,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几乎将莫言的所有作品都译成了英文,而且写了一封提名信给诺贝奖委员会。清晨5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给葛浩文打电话,告诉他莫言获奖的消息。另一位亚洲文学界的巨人,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虽备受期待却没有得奖,但仍有很多亚洲作家不为西方所知。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愧,”我们停了车,在离圣母大学不远的一个饭店里吃饭,他如是说。他第二任妻子兼翻译搭档陈微然(Sylvia Chen)在圣母大学执教。
这次莫言的获奖是葛浩文翻译生涯的奇特顶点,而他当初成为翻译是纯属偶然。葛浩文住在印第安纳州的南本德镇上,这是一个富裕的小镇,到处是地下教堂和用木板围着的商店。他和妻子住的房子叫安妮皇后,用红砖砌成,家里还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它叫俄里翁,又胖又横。我十月份去拜访他的时候,当地少有几家在草坪上摆奥巴马与拜登标志,葛浩文家就是其中之一。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起先我用邮件把大致采访提纲发给了他,看到有人如此对他感兴趣,葛浩文忍俊不禁,他说“就这几个小时,我们能聊什么呀?”
1939年,葛浩文出生于加州长滩的一个犹太家庭,他描述为“中产阶段的最底层”。父亲干过很多种工作,从珠宝商到修表工。他的祖父因经济大萧条去世,所以他父亲显得很保守。
“他什么都不敢尝试,”葛浩文说,”我们只满足于现状,从不想追求更高。“在学校葛浩文很失败。”我到处约会,很能喝酒。但我成绩老是D,C,甚至F。“好不容易从当地一所社区学院毕业,他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会做,只好到报考海军军官学校。训练结束他被派到了台北。
”21岁的我仿佛被扔到了女人堆里,“葛浩文笑着说,”我有个好工作,我为一位三星上将服务,做他的通信兵,我成了尉官。我的生活很多彩,但我什么也没学,什么也没做。我生命中的前30年竟然如此愚蠢地就过去了。“
1965年葛浩文的服役期满,但这时候越南战争山雨欲来。海军找到他希望他继续服役,葛浩文同意了,只要他能回台北。在越南的这段时间里,葛浩文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了汉语。之后他报名入读台湾师范学院,在那里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他们育有两个女儿,都住在旧金山,一个是在一家精品酒店做管理员,另一个是婚礼策划,还是亚洲-犹太人婚礼和亚洲同性婚礼的“万事通”。)在那期间他起了个中国名字且一直用到现在:葛浩文,意指文采浩瀚。
“这是给外国人起过的最好的中文名“他笑着说。
葛浩文的父亲在1968年去世,于是他回了国。他不知道该自己干什么,一个以前的老师推荐他读研究生,仅有一家学校接受了他:旧金山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又到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他钻研了14世纪的中国戏剧,后来逐渐扩展到当代中国文学。
在研究过程中,葛浩文迷上了一位作家的作品,她叫萧红,原名张乃莹。”我开始做翻译是因为课堂需要,因为说英语的孩子读不到中国文学,“他说。萧红是葛浩文的转折点。在葛浩文翻译萧红的作品时,她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萧红的一生短暂而且充满了悲剧。1911年萧红出生于满洲里,因不满家庭包办而逃婚,后被她未婚夫找到,她怀孕后又被抛弃。她靠在报社工作、创作一些故事才避免了被卖身为妓的命运。之后她拜师鲁迅,现代中国文学之父。日本入侵时她四处逃难,后因生病庸医误诊而接受了不必要的喉管手术,术后失声,最终离世。
“是她(萧红)给我灵感,”葛浩文解释,“我写了很多关于她的论文,翻译了好几部她的小说。”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萧红写了一部小说,还有续篇,写了一个叫马伯乐的角色,主角的历程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毫无疑问她是想写三部曲的,”在葛浩文的努力下,萧红的大部分作品得以在中国重现,他还希望续写萧红的遗作,并全部翻译出来。
博士毕业后,葛浩文回到旧金山州立大学执教直到1989年。在他全职教课期间翻译了几本书。由于很少美国人对中国作家感兴趣,葛浩文不得不经常把翻译作品免费送给小出版商。但逐渐地他更加喜欢翻译了。
“就像巴赫,”他说,“忽然间你会说:我只想整天听到他的音乐,它已深入骨髓,灵魂深处。我爱上了翻译。”
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叫管谟业的中国士兵开始写作。他1955年出生于山东,他以后的所有小说都取材于这里的背景。他10岁辍学,走上了中国农村青年摆脱贫困的唯一一条路:参军。后来他取笔名莫言,意思是“切莫多言”,这是他父亲在混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他的告诫。
201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次论坛上,莫言说过:“我父母告诉我在外面不要乱说话。如果你说多了,而且还吐出了你的想法,麻烦就会找上你。所以,我听了他们,从不多言。”
作为士兵里仅有的几个识字的,莫言写作还有稿费。
后来葛浩文找到了一本1985年中国作家选集,阅读了莫言的一篇作品。如今坐在法式风格的客厅里,葛浩文回想不起来读到的故事内容。但那个故事是他读到的文革后第一个真真实实的中国故事。莫言的作品能把人们拉回到中国早期的民间传说里。
“(民间传说)在中国文学中并不新鲜,但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却很新奇。“葛浩文说。
几月后,葛浩文去台北,一个朋友递给他一本杂志,上边节选了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写的是一个村庄的百姓不畏强权斗争反抗最终失败的故事。据葛浩文说这本书最初在中国大陆是被禁的。之后他给莫言写了一封信,信封上简单写了“北京,莫言收”,随后两人一直保持通信,特别是在翻译《天堂蒜薹之歌》和《红高粱》期间。《红高粱》在1987年被拍成电影,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主演。
在授予莫言诺贝尔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英格伦(Peter Englund)推荐《天堂蒜薹之歌》,”他(莫言)写的是农民。“英格伦说,”平民百姓有一个强烈的道德核心,就是为生存而挣扎,为尊严而拼搏。虽时而会赢,但通常却是失败。“
1989年,葛浩文离开旧金山州立大学,去了科罗拉多大学,在2000年退休并和陈微然结婚(葛浩文说结婚比和她约会容易多了。)葛浩文专注翻译,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书籍。他仍然在翻译莫言的著作:2000年完成《酒国》,2005年《丰乳肥臀》,2006年《生死疲劳》以及1999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还有两部小说刚翻译完:《爆炸》和《檀香刑》。
残酷的现实主义在莫言的作品里变成了一种超自然情怀,或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称为“超魔幻现实主义”。在《生死疲劳》中,小说叙述者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最后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葛浩文吧莫言比作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不同的是莫言主要影响在于中国传统民间传说。
莫言获奖依然存在争议。颁奖之后几天,在纽约时报上,翻译家杰弗里·杨(Jeffrey Yang)和作家拉里·西姆斯(Larry Siems)指责莫言是个政客,抨击他在其他持不同意见的中国作家中缺乏支持。他们这样写道“在他的一生中,作为中国最荣耀的作家之一,莫言很少做损害他地位的事情;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现任副主席。”
葛浩文对于这篇文章并没有矫饰自己的想法。“它(这篇文章)粗俗鄙陋,而且刚愎自用。”他对着一盘甜菜头沙拉说道。“我喜欢杨,但他期待莫言站出来对中国政客们说‘你们都滚蛋’。你是不能这么做的,除非你不想在中国生活或写作了。你可以在其他地方这样做,比如在以色列等等。但在中国就不行。”葛浩文继续说着“反对莫言的理由是中国政府非常想让他获这个奖。”
杨和西姆斯认为莫言总是保持沉默,而葛浩文在莫言的作品里发现了一篇微妙不易察觉的对中国政府的批评。在一开始的谈话中,葛浩文提到了诗人杜甫,他很多简短的诗句时常侧面抨击当时的统治阶级。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总是排在文集的开头,为什么他们那样的人很多都被处死。”葛浩文说。莫言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他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谈到,一个作家应该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表达抨击和愤慨,但不能都用同一个模式,有人可能会在大街上大喊口号,但我们应该容忍那些躲在茅檐下用文字发表意见的人。
翻译的中心问题是对原作的忠诚度。著名翻译家格里高利·拉巴萨(Gregory Rabassa)2005年给他的回忆录起名为《如果这是背叛》(If This Be Treason)。在采访快结束时,我问葛浩文怎么看这个“度”,他不同意用“背叛”这个词。“我过去常说我宁愿少活五年,如果有奇迹能让我像马克思·布鲁赫般用大提琴演奏《科尔尼德莱》。”他说翻译“不是音乐。”他找出一台年老的六碟播放机,放起科尔尼德莱的大提琴演奏。
音乐缓缓响起,他说道:“你播放唱片时并没有背叛作曲家……但当你翻译文本时,却拿走了原来的语言,换成了你自己的。虽然这不是一种强暴,但我始终是夺走了原作并做了一些很糟糕的阐释。这是能让人人都阅读到文本的唯一方法。翻译者一直都在抱歉,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说‘对不起’”。
原文来源:
原文标题:
原文地址: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发表于: 22:13:40
“北京,莫言收”
发表于: 08:28:47
发表于: 09:50:07
标题很出彩,佩服啊。
发表于: 11:30:02
老葛真强悍!!!
发表于: 13:44:23
好精彩的翻译,一口气读完了。。。
发表于: 13:57:26
葛浩文,早有耳闻。中国的文学作品让English native speaker去翻译,最起码翻译过去后,英语读者能看懂。如果让中国人来翻译,那就很难说了。
发表于: 14:11:19
Achates:葛浩文,早有耳闻。中国的文学作品让English native speaker去翻译,最起码翻译过去后,英语读者能看懂。如果让中国人来翻译,那就很难说了。
:所以啊,中国的文学作品要想被诺奖委员会认同,翻译的水平就得比作者还要强啊。
发表于: 17:27:07
翻译者一直都在抱歉,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说“对不起”
发表于: 21:45:28
文章写得好,翻译也好出色!
发表于: 23:18:27
莫言,意思是“切莫多言”,我的父母亲也曾告诫过我,在外面不能乱说话,这是真理。
发表于: 08:41:50
译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
发表于: 13:04:08
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发表于: 13:17:01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不知道啊,怎么查看啊?新手一个,请多指教。
发表于: 13:26:19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我也不知道,这个你联系译言吧,看译言网知道吗,估计没戏,我联系译言一直没人理我
发表于: 13:31:25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那不是很Suck??
发表于: 16:39:10
文章写得好,足够的时间、空间、人物跨度让文章内容饱满,很有张力。把现场的观察与葛浩文的经历以及他的作品结合起来写,丝丝相扣。很耐读。
发表于: 21:17:43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我问一下团队。
发表于: 22:57:17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多谢您的分享,我来联系sohu的编辑,及时给您反馈沟通的进度。当然,译言这边目前没有因转载此文收到sohu任何费用。
发表于: 08:38:25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麻烦你了。
发表于: 08:38:54
liuliuliuliu:今天发现好像搜狐给转了,不知道付稿费了吗,/0443753.shtml
发表于: 15:22:07
【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发表于: 17:52:59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一语千金,很有感觉了。
发表于: 21:24:30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你也这么认为?
发表于: 08:11:21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意思,当时就想这组词,就是弄不出来。就是这句。
发表于: 09:02:27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呵呵,just on the tip of tongue!这让我想起了那个稍微有点重口味的段子
发表于: 11:29:10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奥?讲来听听
发表于: 16:04:59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A问B:屎字怎么写?B答:哎呀,就在嘴边怎么出不来了呢?
发表于: 16:19:42
丁半仙:【I’ve reached a plac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feel ashamed of,” Goldblatt explained】 我不觉得有什么让我因此而羞,”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吧?突然冒出个很羞愧啥的,总觉得怪怪的
:呵呵,额
发表于: 18:16:56
【念得】“年的”之误?
【陈微然(Sylvia Chen)】原文Sylvia Li-chun Lin,不知【陈微然】出自何典?似乎应该是“林丽君”(参阅:ki.net/magazine/Article/ZGFY.htm)
【葛浩文忍俊不禁】
he seemed bemused that anyone would be that interested in him,形容词bemused解作【忍俊不禁】似乎怪异,更像是“困惑不解、茫然”
【就这几个小时,我们能聊什么呀?】What in the world could we talk about for several hours? 更像是:“几个小时?我们有那么多可聊吗?”
【中产阶段】是“中产阶级”之误?
【葛浩文吧莫言比作美国作家】其中【吧】是“把”之误?
发表于: 21:18:23
读完这篇文章,感触很多。我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之后,突然就感觉:自己爱上了翻译!觉得翻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享受翻译的过程,让我感觉很充实。我想,不管以后会不会从事这个行业,我都不会放弃翻译的。
发表于: 08:47:49
方卉:读完这篇文章,感触很多。我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翻译之后,突然就感觉:自己爱上了翻译!觉得翻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很享受翻译的过程,让我感觉很充实。我想,不管以后会不会从事这个行业,我都不会放弃翻译的。
:同意,就是最近开始,空闲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学习翻译一下,先不管好坏,竟一发不可收拾,最近都想找个翻译的兼职的,可惜没找到。
发表于: 08:53:49
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被他卡住了
发表于: 09:00:41
njweili: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被他卡住了
:不好意思,没看懂。什么被他卡住了?
发表于: 09:53:05
njweili: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被他卡住了
:看不懂 他是谁
发表于: 10:29:00
njweili: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被他卡住了
:试改一下: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自己和一个杂工的关系好过与这位邻居相处,尽管这个杂工是铁杆共和党人,还在枕头下藏着点38的手枪;葛浩文说他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发表于: 10:43:13
njweili: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被他卡住了
:译者没提供原文对照
其实原文结构没那么复杂
An Ultra-Orthodox rabbi who teaches at the local yeshiva lives next door. Goldblatt said he gets along better with his hardcore Republican handyman who keeps a .38-caliber gun under his pillow than his bearded, religious neighbor who refused to shake his wife’s hand.
他邻居是……,这个……的……拒绝……,相比之下,他和帮自己干活的、一个……的……相处的更好
发表于: 11:14:33
njweili:邻居是一位在当地犹太学校教学的正统教派拉比。葛浩文说他和一位铁杆共和党杂工关系很好,虽然这人把点38口径的枪藏在枕头下,但他和这位胡子拉渣的信教邻居却处不来,这位邻居拒绝和他夫人握手。
被他卡住了
:挺好,呵呵。
您已经赞过此文了。所在的位置:&&正文
| 邮件推荐 |
翻译家葛浩文:莫言对译者很体贴
早报记者 许荻晔 发自北京
&&发表于 07:43
昨日,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昨日,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学学科奠基人之一谢天振认为,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翻译研究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独立学科,摆脱了&语言文字的转化&层面,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认为,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翻译。在论坛上,学者与美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译者)的交流,不仅对于翻译学界、比较文学界,而且在推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颇多启发。
  葛浩文昨天表示,译者与作者的关系并不总是愉快的,幸运的是,他与多数小说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与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个非常支持译者工作的作者。
葛浩文:忠实再现作者的意思而不是词句
在论坛现场发言的葛浩文
  在昨日论坛上,葛浩文的发言主题为&论作者与译者的关系&。1993年其翻译的《红高粱》由维京出版社出版后,20年来葛浩文翻译了莫言的10部作品,被视为将莫言介绍给世界的重要功臣。与此同时,经葛浩文译介,老舍、萧红、王朔、贾平凹、白先勇、朱天文等20多位华人作家的40多部作品,得以与英文世界的读者见面,评论家夏志清称其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去年12月,莫言前往瑞典领诺贝尔文学奖时,随行的14人中,他将8个名额留给各国译者,其中两位便是葛浩文与其妻林丽君。葛浩文称,译者与作者的关系并不总是愉快的,一些作家并不欣赏和理解作者和译者的关系。幸运的是,他与多数小说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与莫言的合作,&他很清楚汉语和英语之间是不可能逐字逐句对应的,其他语言之间也是如此,他会很体贴地解释作品中的一些晦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他明白翻译是对原文的补充而非替代。&
  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常以传真与莫言交流。比如前文出现黑眼珠,后面变成蓝眼珠,葛浩文问莫言有什么用意,莫言回复说:笔误。翻译《四十一炮》时葛浩文无法理解其描述,让莫言画个图来说明,莫言就真的画了个图来。包括《蛙》的译名应该用单数还是复数,葛浩文都与莫言讨论良久,最终确定用复数。
  在获奖辞中,莫言提到如何翻译《生死疲劳》的标题令译者挠头,此句语出《佛说八大人觉经》&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但葛浩文的翻译是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更接近于字面直译。&我认为我和我的同行普遍更重视原文的表达,而非打动人的雅致效果。&
  莫言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作家在写作时千万别想着翻译家,&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具有自己风格,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来。&葛浩文认为,身为作者的莫言可以这么说,因为写作是为了读者。但对于译者,&我们目的是尽量取悦于一位并不了解目标国家语言的作家,尽力去忠实他的原作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过去,曾有作者对我的翻译表示不满意,我那时已经清楚地表明了我的态度,我的职责在于忠实地再现作者的意思,而不一定是他写出来的词句。这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但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区别。&葛浩文说。因为这种坚持,葛浩文的翻译一向有&改动&之说。前天在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见面会上,他无奈解释,在翻译《旧址》时,因为作者李锐在第一章里就把全书的故事都交代了,出版社要求删去,他发邮件征得李锐同意后才进行了修改。而在翻译《手机》时,因为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他也发邮件征询了作者刘震云能否在时序上进行调整,刘表示没有问题。&我是改了,但没有把书改坏,这是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让他们第一眼就觉得这小说不错。有人说我把书改坏了,这是侮辱我。&
  &我基本不去看外界对我的评论,&昨日论坛结束葛浩文与记者交流时说,&我的心理接受能力很有限。如果说我好,我也会很惶恐;如果说我不好,那就更加心情沉重,夜不能寐了。&
  读者或批评界的另一种反应是&&不重视译者的作用,&他们觉得译者就应该是无形的,凡是译著中美的地方要归功于作者本人,而不好的地方则要找译者算账。不过,尽管翻译不是一种走近带有异域文化背景作品的十全十美的方式,但它确实是一种方式,而且几乎总是一种能够让作者获得国际声誉的方式。&葛浩文所重视的是,他翻译的作品能得到英语文学世界的公正对待。&每当我所涉及或参与的作家作品得到全国(指美国)重视,我总是很高兴,作为译者我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回报。&
谢天振:通过读者的反馈评估翻译水平
谢天振 资料图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认为,并不是所有作者都如莫言一样懂得翻译、懂得译介学,他以近期山东作协主席张炜在《中华读书报》的访谈为例,张炜称很多译者&只翻译故事不翻译语言&,张炜没法容忍,因此终止了许多作品的译介出版,并采取了严格的翻译要求:译者的选择要经过作者认可,长篇小说每翻译一章都要给作者检查审核,作者觉得翻译得不够好就推倒重来。
  &这些要求听上去有点道理,体现了作家的认真严肃,但其实是对翻译作品的外行话。作家为自己的读者而创作,译者也是为他的读者而翻译,为了让他的读者接受、认可(作品)。如果读者不接受,翻译是不成功的。&谢天振说。
  谢天振以《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为例。&在语言文字的转换方面,杨宪益翻译的版本做得很不错,而英国汉学家戴卫&霍克思(David Hawkes)的译本则因改动很多,受到很多批评。但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奉献出很忠实的译本,但没有读者去看,这样的翻译活动能算是成功的吗?&
  在谢天振带领学生做《红楼梦》英译史研究时发现,在英美学术圈,在涉及中国或亚洲文学史等有关《红楼梦》的内容中,一般都直接收录、援引霍克思的译本,《朗曼世界文学选集》选择的也是霍克思的译本片段;在相关学术论著中,两种译本并列于参考书目,但在引文中,基本都选用霍克思译本。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六十五所大学图书馆中,十三所藏有霍克思译本,藏有杨宪益译本的仅有两所。而在亚马逊网站的评分中,普通读者对霍克思译本一致推崇,而杨宪益译本的得分却相当低。
  除此之外,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的&熊猫丛书&与《中国文学》杂志均于本世纪初停止出版,前者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未引起读者任何反响,而后者在1990年以后,出现大量读者流失状况。
  &只在源语(输出方)环境下考察译者和译作,并不能说明其真正的翻译水平,也不能说明这个团队整体的翻译水平,必须通过接受方的反馈才能发现在译语环境下哪些译者的哪些翻译能或不能被接受。&在考察多个样本之后,谢天振总结道。
  谢天振认为,西方读者接受华语作家时存在着一个时间差,中国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译介西方作品,而西方读者则是在近一二十年才渐渐对中国文化、文学产生兴趣,&也就相当于严复、林纾那个时期的中国人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水平。当时的中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删节,将故事本土化,改成章回体小说。现在我们翻译出去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对方读者的接受程度,这也是一种策略,不要操之过急追求全译本。&
  谢天振以今年8月上海芭蕾舞团在伦敦大剧院演出《简&爱》举隅,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外译&案例。&用现代芭蕾演出《简&爱》,是用对方的文化语言演出他们熟悉的故事,但这是重新被中国人改编的,以&疯女人&贝莎与简&爱、罗彻斯特演绎了现代人的情感关系,体现了中国因素。英国观众都表示下次愿意再看上芭演绎中国故事。我们的文学翻译,也应该这样处理,一步一步来,从国外读者熟悉的东西开始,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产生兴趣。&
王宁: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评判作品
王宁 资料图
  &莫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特定民族国家内(比如中国的高密乡),但描写的却是整个世界,这样的文学能够超越民族文学与时空局限而成为世界文学。&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王宁说。
  王宁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常任秘书长皮特&恩曼曾向他表示,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想使作家经典化,而是要让后来者对其产生兴趣。&托尔斯泰、卡夫卡、普鲁斯特与诺贝尔失之交臂,但他们的作品经过了历史考验,超越民族与时空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相比之下,另一些以情节取胜的作品即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眼球,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明日黄花。&王宁说。
  王宁认为,世界文学是世界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王宁分析,世界主义首先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文学则受其影响。相比二战之后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当时民族主义情绪渗入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目前全球化进程下,世界主义倾向的作品纷纷面世也并不为奇。
  &世界主义的基本意思是,所有人类,不管其种族及隶属关系如何,都属于一个大的社群,因此,世界主义十分接近当今人们对全球化话语的建构,根据这一构想,所有的人都分享一些超越了特定的民族或国家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和权利。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这样一种社群应该得到培育以便它能代表一种为全人类都认可的普适伦理价值。&王宁说。
  世界主义的提法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学界,但其&前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犬儒派哲人迪奥尼格斯(Diogenes)当时便不把自己局限于特定的城邦,公开宣称:&我是一个世界公民。&18世纪,哲学家康德便撰文《永久的和平:一个哲学计划》,提出一种除去宪法和国际法之外的公共法律,即&世界主义的法律&。在这第三种法律中,个人拥有地球公民的权利,而非特定的国家的权利。
  在王宁看来,《共产党宣言》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剩余价值,更在于发现了全球化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运作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创立的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可以说都是世界主义的某种政治实践。&王宁说。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有与世界主义相通的地方,荷兰汉学家佛克马便认为,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概念就与世界主义的追求人类统一相类似。近年来海外的新儒学,也可看作以世界主义超越现代性的努力之一。而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正是因为在阅读了一些东方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后,发现各民族文学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共同的美学原则。
  王宁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评价文学的一个标准就是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与标准下,看一部作品是否有其独创性的价值,&莫言的故事虽然主要描写的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在作者的故乡高密县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却涉及了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完全是应该的。&
录入编辑:薛冬霞
暂无相关新闻
正在加载...
文本地址:
文化排行榜
a href="/node2/node168/index.shtml" target="_blank">广告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言 红高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