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是一个完整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动物个体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初中生物实验讲义 实验四 原生动物的系列实验(可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初中生物实验讲义 实验四 原生动物的系列实验(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为什么原生动物的单细胞是一个完整能独立生存的动物个体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为什么原生动物的单细胞是一个完整能独立生存的动物个体
为什么原生动物的单细胞是一个完整能独立生存的动物个体
没有神经系统,没有反射,只有“应激性” 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也是自然界中降解水体中有机物的主要动力. 草履虫是研究单细胞动物最好的标本,因为它具有这类动物的全部属性.单细胞动物就是只有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个体,这种动物往往比较低级,如很多细菌就是单细胞生物.其他生物就比单细胞生物要高级的多,而且身体的各个组织和结构发育的比较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性较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现在的多细胞生物都是由像单细胞这样的低等生物进化来的,也就是任何生物都具有细胞,但也有例外,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是有核酸物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外壳 构成的.
没有细胞分化,一个细胞能完成新陈代谢,你可以先查一下单细胞生物。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基础生物学实验 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原生动物观察
发布人:&&发布日期: 14:33&&共2221人浏览
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原生动物观察
【目的要求】
1.通过草履虫(Paramecium)及其它原生动物的观察,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会探索和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3.认识和理解原生动物的单个细胞是一个完整的能独立生活的动物有机体,并了解一些有经济价值的种类。
【材料与器材】
大草履虫、眼虫培养液,草履虫分裂及解接合生殖的装片。眼虫、团藻、大变形虫、间日疟原虫等装片。
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镊子,漏斗架、载玻片、盖玻片、试管,滴管、毛细滴管、玻棒、烧杯、量筒、移液管、漏斗、滤纸精密pH试纸、吸水纸脱脂棉、橡皮吸球等。
蓝黑墨水、冰醋酸、5%醋酸、洋红粉末、1%氯化钠溶液,蒸馏水。
【方法与步骤】
1.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备
为限制草履虫的迅速游动以便观察,先将少许棉花纤维撕松放在载玻片中部,再用滴管吸取草履虫培养液滴1滴在棉花纤维之间,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如果草履虫游动仍很快,则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一侧吸去部分水(注意不要吸干),再进行观察。
2.草履虫的外形与运动
在低倍镜下,将光线适当调暗点,使草履虫与背景之间有足够的明暗反差。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注意体形、体表纤毛、口沟的位置,草履虫游泳时有什么特点?当遇到阻挡物时,虫体如何游动?
3.草履虫的内部构造
选择一个比较清晰而又不太活动的草履虫转高倍镜观察其内部构造。注意当草履虫穿过棉花纤维时,其体形可否改变,为什么?观察紧贴表膜的外质,内部的内质及食物泡、伸缩泡,注意前后两个伸缩泡的主泡与收集管之间在收缩上有何规律?细胞核在什么位置,能否区分大、小核?
4.食物泡的形成及变化
取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于另一载玻片中央,用牙签蘸取少许洋红粉末掺入草履虫液滴中,混匀,再加少量棉花纤维并加盖玻片。立即在低倍镜下寻找一被棉花纤维阻拦而不易游动,但口沟未受压迫的草履虫,转高倍镜仔细观察食物泡的形成,其大小的变化及在虫体内环流的过程。
5.草履虫的应激性实验
5.1 刺丝泡的发射
制备草履虫临时装片。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用蒸馏水稀释20倍的蓝黑墨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蓝黑墨水浸过草履虫。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刺丝已射出,在草履虫体周围呈乱丝状。刺丝泡有何功用?
5.2 草履虫对盐度变化的反应
用蒸馏水稀释1%氯化钠,配制成0.1%、0.3%、0.5%、0.8%等系列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分别置于小试管内。
取5块载玻片,第一块滴入蒸馏水作对照,后4块分别滴入以上配制的系列浓度氯化钠溶液。再用毛细滴管吸取密集草履虫培养液,分别滴一小滴于各载玻片的溶液中。混匀,加棉花纤维和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依次置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液不宜过多,以免稀释了盐溶液;各浓度氯化钠溶液中滴入草履虫液先后间隔时间需掌握好,以保证各盐度刺激草履虫5min后观察。
5.3伸缩泡收缩频率的变动
在低倍镜下选择1个清晰又不太活动的草履虫,转高倍镜观察其伸缩泡的收缩。用秒表记录伸缩泡的收缩周期,重复3次计数,取平均值,并推算每分钟伸缩泡的收缩频率。再选择2只草履虫,如上计数。然后计算3只草履虫伸缩泡的平均收缩频率。为什么要重复计数和计算平均收缩频率?
按以上方法观察记录,计算并比较草履虫在蒸馏水和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伸缩泡的收缩频率。伸缩泡有何功能?
此外,还注意观察草履虫在0.8%氯化钠溶液中时,其体形和运动有何变化。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蒸馏水替代0.8%氯化钠溶液,这时观察到草履虫有何变化?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5.4草履虫对酸刺激的反应。
配制醋酸溶液:用滤纸过滤草履虫培养液。取冰醋酸和滤液配制浓度为0.01%~O.02%和0.04%~O.06%的醋酸溶液,分别置试管中。为什么不用蒸馏水而用草履虫培养液的滤液配制酸溶液?用pH试纸测草履虫培养液和所配醋酸溶液的pH值。滤纸上面密集的草履虫用少量培养液收集,保存备用。
用滴管吸取密集草履虫的培养液滴于载玻片上,使液滴为直径略小于载玻片宽度的一片圆形液层。将载玻片置于体视显微镜载物台中央,用毛细滴管吸取O.01%~O.02%醋酸溶液,轻轻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的草履虫液层中央。滴加醋酸溶液时,最好通过滴管尖端醋酸液滴与玻片上草履虫液面的接触而使酸液缓缓进入草履虫液层中央,为什么?在镜下观察草履虫动态,亦可肉眼观察。用pH试纸分别轻轻浸人液层中草履虫聚集处和滴人酸液处,检测其pH值。
再取一块载玻片,用0.04%~O.06%醋酸重复以上实验,观察草履虫动态并检测液层中草履虫聚集处和滴人酸液处的pH值。
分析实验结果,说明草履虫对不同pH的趋性。草履虫最喜酸度是多少?
6.草履虫的生殖
取草履虫分裂生殖和结合生殖装片,于低倍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草履虫的无性生殖是横裂还是纵裂,结合生殖的2虫体在何处结合?
7.眼虫的观察
在每个实验桌上有一瓶眼虫培养液,注意培养液是什么颜色?这种颜色是否均匀分布?这与光线有何关系?从瓶里绿色较浓的一边用吸管吸一些培养液,在载玻片上滴一滴并加盖玻片,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在镜内可看到许多绿色游动的眼虫,注意它们的体形。观察它们是如何运动的?当眼虫不甚活动时,常呈现出一种蠕动,称眼虫式运动。在高倍镜下观察一个蠕动的眼虫,注意其身体蠕动的情形。辨认眼虫的前、后端。前端钝圆,后端尖削。在前端有一个略呈长圆形无色透明的部分,称储蓄泡;前端的一侧有一红色的眼点。眼点的功用是什么?对眼虫的生活有何意义?细胞内有许多绿色的椭圆形小体&&叶绿体。在身体中央稍靠后方有一个圆形透明的结构即细胞核。将光线调暗些,可看到虫体的前端有一根鞭毛,在不停地摆动。在盖玻片的一侧加一小滴碘液能将鞭毛及细胞核染成褐色。
副淀粉粒及收缩泡不易看到。有时在视野内可看到圆形不动的个体,外面形成一层较厚的包囊。眼虫形成包囊有何意义?
8.其它原生动物的观察
8.1 团藻 注意其群体的形状及细胞的排列,群体内可见子群体。
8.2 变形虫
辨别变形虫的内外质、食物泡、细胞核。能否看到伸缩泡?
8.3 间日疟原虫
观察油物镜下的间日疟原虫病人血液染色涂片:图片中红色圆形的是红细胞。红细胞内各期疟原虫的细胞质被染成蓝色,细胞核被染成红色。仔细观察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配子母细胞。
思考与练习
1.绘制草履虫放大详图,表示出各种结构,并注出其名称。
2.眼虫体内的叶绿体有何功用?眼虫如何运动?
3.单细胞动物有哪些细胞器的分化,各有什么功能?
推荐的课程原生动物 - 百度百科
& 原生动物
下属纲在原生动物门里,根据运动胞器、细胞核以及营养方式可以分成4个纲:(1)。运动胞器是一根或多根,例如、衣滴虫。(2)。运动胞器是伪足,伪足兼有摄食功能,例如。(3)。没有运动胞器,全部营寄生生活,例如。(4)。运动胞器是,有两种细胞核,即和小核,大核与营养有关,小核与生殖有关,例如尾。原生动物虽然很微小,人们用肉眼难以观察,但是,这类动物却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有害。例如:草履虫能吞食细菌,净化污水;、可以做鱼的饵料;痢原虫、痢疾内变形虫会使人得痢疾等。本门特点原生动物门的内容可简要概括如下:原生动物都是单细胞动物,体较小,但与高等动物体内的单个细胞不同,它是一完整的有机体。因此,它与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原生动物以各种细胞器完成各种生活机能。运动:以鞭毛、纤毛或来完成运动。营养:有光合、吞噬和渗透营养3种。有些营吞噬营养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等)具有胞口、胞咽、食物泡和胞肛等胞器。呼吸、排泄:主要通过体表进行。伸缩泡只能排出一部分代谢废物,主要是调节水分。伸缩泡广泛存在于淡水生活的原生动物。体形结构多样化:有的身体裸露,有的分泌有保护性的外壳,或体内有骨骼。生殖:无性生殖——等二分裂、纵二分裂、横二分裂、裂体生殖(多分裂)、孢子生殖、出芽生殖。有性生殖——、接合生殖。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大多数原生动物可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在这类动物中,也有由单细胞组成的群体。分布极广,多为世界性的。生活在淡水、海水或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些种类是寄生的。对原生动物的分类,各家意见不一。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类群为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其中以最原始,肉足纲结构较简单,纤毛纲结构最为复杂,孢子纲全是寄生的。原生动物与人生关系密切。直接间接对人有害或有益。不仅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主要特征结构和大小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细胞动物。 构成原生动物体的单个细胞,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又具有一般动物所表现的各种生活机能,如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因此它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不同,而和整个高等动物体相当,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它没有像高等动物那样的器官、系统,而是由细胞分化出不同的部分来完成各种生活机能。如有些种类分化出鞭毛或纤毛完成运动的机能,有些种类分化出胞口、胞咽,摄取食物后,在体内形成食物泡进行消化,完成营养的机能等。完成这些机能的部分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因此称为细胞的器官,简称为(organelle)。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种类原生动物的身体微小,一般必需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这类动物分布很广,生活在淡水、海水以及潮湿的土壤中,也有不少种类是寄生的。一般认为约有30 000种。也有人认为有 44 000多种(其中化石种类20 000种,营自由生活的17 000多种;寄生的约6 800种)。原生动物的分类较为复杂,50年代在一些教科书和专著中意见颇不一致。自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不断地出现一些专家集体参与修订原生动物分类系统。1964年以B.M.Honigberg为首的原生动物学家协会分类学及分类学问题委员会11名委员对原生动物分类进行修正,这一修正系统仍视原生动物为动物界的一门,下设4个亚门(肉足鞭毛亚门、孢子亚门、丝孢子亚门和纤毛亚门),其下又分若干总纲和纲。1980年以N.D.Levine为首的原生动物学家协会进化分类学委员会的16名委员,基于1964年以后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发现,又对原生动物分类加以修正。这次修正,视原生动物为一亚界,按生物三界系统应属于动物界。按五界系统应属于原生生物界。分为7个门(肉足鞭毛门、盘蜷门、顶复体门、微孢子门、精细孢子门、腹虫门和纤毛门),其下又设若干亚门、总纲及纲、亚纲等。1985年,由于几年来对原生动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超微结构和分子分类方面的研究,J.J.Lee等3人主编了由5个国家23名原生动物学家合著的《原生动物图解指南》(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rotozoa)一书。分为6个门,其中有5个门与1980年的分类系统相同,只是去掉了精细孢子门,因该门下属的类群归属一直有争议而未被纳入。但对纤毛门动物,由对其超微结构的较细研究,电镜证实各类纤毛虫的纤毛毛基体(动体)存在3种形式(单动胞器、双动胞器、复动胞器),大量工作证明,动胞器类型及其微管带的类型为分类依据,对纤毛虫的系统发生关系有了全新的看法,这次修正在亚门水平有较大变动。对原生动物的系统分类,尽管有上述学者们集体的见解,但在一些专著和教材中仍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不一致的分类系统,有的仍将原生动物视为动物界中的一门,其下分为4个纲:鞭毛、肉足、孢子和纤毛纲,这四大类群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作为基础课的教学,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我们仍以这四类动物为重点学习内容。种群现状的物种统称,包括一大群单细胞的真核(拥有明确的细胞核)生物。原生动物是最简单的生物之一。虽然构成一个,但它们相互之间并不一定有亲缘关系。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它们并非属于一个自然的类群,而只是将一大批生物体集合起来而已。已经记述的原生动物计有65,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为。分布范围原生动物无所不在,从南极到的大部分土壤和水生栖地中都可发现其踪影。大部分肉眼看不到。 许多种类与其他生物体共生,现存的原生动物中约1/3为。因为现代的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新的生化和学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多知识,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种物种和类群之间的关系,也因而常常证明以前的分类是不正确的,并使原生动物的分类需要经常修正。鞭毛纲代表动物代表动物为(Euglena)。生活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缓流中。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常使水呈绿色。眼虫(图2-1)体呈绿色,又名绿眼虫,梭形,长约60μ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生活时是透明的。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pellicle)。过去很多人认为表膜是由原生质分泌的角质膜,经电子显微镜研究,表膜就是质膜,即分成三部分的质膜或称三分质膜(tripartite Plasmalemma)。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每一个表膜条纹的一边有向内的沟(groove),另一边有向外的嵴(crest)。一个条纹的沟与其邻接条纹的嵴相关联(似关节)(图2—2)。沟与嵴是表膜条纹的重要结构。眼虫生活时,表膜条纹彼此相对移动,可能是由于嵴在沟中滑动的结果。表膜下的粘液体(mucusbody)外包以膜,与体表膜相连续,有粘液管通到嵴和沟。粘液对沟嵴联结的“关节”可能有滑润作用。表膜覆盖整个体表、胞咽、储蓄泡、鞭毛等。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作收缩变形运动。表膜条纹是眼虫科的特征,其数目多少是种的分类特征之一。体前端有一胞口(cytostome),向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reservoir),从胞口中伸出一条鞭毛(flagellum)。鞭毛是能动的细胞表面的突起。鞭毛下连有2条细的轴丝(axoneme)。每一轴丝在储蓄泡底部和一基体(basal body)7_0相连,由它产生出鞭毛。基体对虫体分裂起着中心粒的作用。从一个基体连一细丝(根丝体rhizoplast)至核,这表明鞭毛受核的控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鞭毛的结构(图2—3),最外为细胞膜,其内由纵行排列的微管(micro-tubule)组成。周围有9对联合的微管(双联体doublets),中央有2个微管。每个双联体上有2个短臂(arms),对着下一个双联体,各双联体有放射辐(radial spokes)伸向中心。在双联体之间又有具弹性的连丝(links)。微管由微管蛋白(tubulin)组成,微管上的臂是由动力蛋白(dynein)组成,具有ATP酶的活性。过去曾认为一侧微管收缩,使鞭毛向一侧弯曲,又由于外层胞质的弹性使其恢复原位。现已有实验证明,鞭毛的弯曲,不是由于微管的收缩,而是由于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的结果,如图2-3E所示,在弯曲的内、外侧放射辐的间隔不改变,弯曲是由于弯曲的外侧微管和放射辐对于弯曲内侧的微管和放射辐的相对滑动。一般认为臂能使微管滑动(很像肌肉收缩时,横桥在粗、细肌丝间的滑动),臂上的ATP酶分解ATP提供能量。眼虫借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眼虫在运动中有趋光性,这是因为在鞭毛基部紧贴着储蓄泡有一红色眼点(stigma),靠近眼点近鞭毛基部有一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称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眼点是由埋在无色基质中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的小颗粒组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由胡萝卜素(carotene)组成的,或是由β-红萝卜素与血红素组成的。眼点呈浅杯状,光线只能从杯的开口面射到光感受器上,因此,眼虫必须随时调整运动方向,趋向适宜的光线。现有些学者认为,眼点是吸收光的“遮光物”(light absorbing“shade”),在眼点处于光源和光感受器之间时,眼点遮住了光感受器,并切断了能量的供应,于是在虫体内又形成另一种调节,使鞭毛打动,调整虫体运动,让光线能连续地照到光感受器上。这样连续调节使眼虫趋向光线(图2-4)。眼点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于绿色鞭毛虫,这与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方式有关。在眼虫的细胞质内有叶绿体(chloroplast)。叶绿体的形状(如卵圆形、盘状、片状、带状、星状等)、大小、数量及其结构(有无蛋白核及副淀粉鞘)为眼虫属、种的分类特征。在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chlorophyll)。眼虫主要通过叶绿素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与一般绿色植物相同),称为光合营养(phototrophy)。制造的过多食物形成一些半透明的副淀粉粒(pararmylum granule)储存在细胞质中。副淀粉粒与淀粉相似,是糖类的一种,但与碘作用不呈蓝紫色。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征之一,其形状大小也是其分类的依据。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osmotrophy)。眼虫前端的胞口,是否取食固体食物颗粒还有异议。但是已肯定经过胞口可以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在储蓄泡旁边有一个大的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分平衡,收集细胞质中过多的水分(其中也有溶解的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眼虫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借呼吸(氧化)作用产生能量来维持各种生命活动,因此需要不断供给游离氧及不断排出二氧化碳。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进行呼吸(氧化)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眼虫的生殖方法一般是纵二分裂(图2—5甲),这也是鞭毛虫纲的特征之一。先是核进行有丝分裂,在分裂时核膜不消失,基体复制为二,继之虫体开始从前端分裂,鞭毛脱去,同时由基体再长出新的鞭毛,或是一个保存原有的鞭毛,另一个产生新的鞭毛。胞口也纵裂为二,然后继续由前向后分裂,断开成为2个个体。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如水池干涸,眼虫体变圆,分泌一种胶质形成包囊,将自己包围起来(见图“眼虫的生殖”)。刚形成的包囊,可见有眼点,绿色,以后逐渐变为黄色,眼点消失,代谢降低,可以生活很久,随风散布于各处。当环境适合时,虫体破囊而出,在出囊前进行一次或几次纵分裂。包囊形成对眼虫度过不良环境是一种很好的适应性(很多原生动物都能形成包囊)。多年来用眼虫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如把小眼虫(Euglena gracilis)培养在黑暗条件下,几周就失去叶绿素,这样连续培养在黑暗条件下,甚至长达15年,一旦放回阳光下,在几小时后又重新变绿。但有的种如梅氏眼虫(Euglena mesnili)则不能变绿。也有用高温(如35℃)和链霉素等抗菌素或紫外光处理眼虫,使其丧失绿色,变为永远“漂白”的眼虫,这样人工创造的无色眼虫如豆形眼虫(Euglena pisciformis),即或再放回阳光下,也会因饥饿而死亡。有人用小眼虫获得了无色眼虫与自然界存在的无色类型漂眼虫(Astasia longa)极为相似。这些实验不仅对遗传变异理论的探讨有意义,而且对了解有色、无色鞭毛虫类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对了解动、植物的亲缘关系都有重要意义。也有用眼虫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如绿眼虫为重度污染的指标。此外,由于眼虫有耐放射性的能力,许多种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对眼虫生活无什么影响。如把小眼虫密集的群体放在多达25.8×102C/kg(60Co)的条件下,不影响其死亡率,也没损伤其繁殖率,因此眼虫对净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有作用。主要特征1、一般身体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2、营养方式:(),也称自养;(osmotrophy)();吞噬营养(phagotrophy)()。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也称异养。3、繁裂:一般为纵二分裂,为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一般能形成包囊。重要类群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2个亚纲:(一)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一般具有色素体,能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如无色素体,其结构也与相近的有色素体种类无大差别,这是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色素体。自由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种类很多,形状各异,眼虫即属于此亚纲。此外也有群体,如盘藻(Gonium)(图2—6)。盘藻一般由4个或16个个体排在一个平面上如盘状。每个个体都具二根鞭毛,有纤维素的细胞壁,有色素体,每个个体都能进行营养和繁殖。又如团藻(Volvox)(图2-6):它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体构成,排成一空心圆球形,每个个体排列在球的表面形成一层,彼此有原生质桥相连。个体之间有分化,大多数为营养个体,无繁殖能力;少数的个体有繁殖能力,一个个体细胞可形成一个卵,另一个个体细胞可形成很多精子。由精卵结合发育成一新群体。也有少数生殖细胞在春天开始进行孤雌生殖形成子群体。团藻对分析和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源问题很有意义。生活在海水中的,如夜光虫(Noctiluca)(图2—7),属腰鞭毛目,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因而得名。虫体为圆球形,直径有1mm左右,颜色发红,细胞质密集于球体的一部分,其内有核,其他部分由细胞质放散成粗网状,在网眼间充满液体。有2根鞭毛,一根大(又名触手),一根小。繁殖有分裂法和出芽法,后者在虫体表面生出很多小个体,脱离母体后发育成新个体。如果这类动物繁殖过剩密集在一起时,可以使海水变色,称为赤潮,这对渔业危害很大。除了夜光虫外,其他腰鞭毛虫如沟腰鞭虫(Gon-yaulax spp.)、裸甲腰鞭虫(Gymnodinium spp.)大量繁殖时也能引起赤潮。我国解放初期,在渤海、黄河口及浙江定海沿海曾发生过赤潮。在世界临海各国都有赤潮及其危害的报道。如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每二三年就发生一次,197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大规模的赤潮,被毒死的鱼估计达2270万kg以上。据研究,小丽腰鞭虫(Gonyaulax calenella)产生一种神经毒素(saxi-toxin),能储存在甲壳类动物体内,对甲壳类动物无害,而人或其他动物吃甲壳动物后则引起中毒。还有不少淡水生活的鞭毛虫能使水污染,如钟罩虫(Dinobryon)、尾窝虫(Uroglena)、合尾滴虫(Synu-ra)等(图2—8)。但是大多数的植鞭毛虫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的自然饵料。(二)动鞭亚纲(Zoomastigina)这类鞭毛虫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有不少寄生种类,对人和家畜有害,如利什曼原虫等。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是一种很小的鞭毛虫,寄生于人体的有3种。在我国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它能引起黑热病,又名黑热病原虫,其生活史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寄生在人体(或狗),另一阶段寄生在白蛉子体内。黑热病主要靠白蛉子传染。一个被感染的白蛉子,在其消化道内有很多活动的利什曼原虫,称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鞭毛体mastigote=细滴型leptomonad)(图2-9),体梭形(长约15μm~25μm),中央有一个核,核前有一基体,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当白蛉子叮人时,将原虫注入到人体,主要在人体内脏的巨噬细胞内发育,鞭毛消失呈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约2μm~3μm),称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利杜体Leishman-Donovan bodies=利什曼型 Leishmanial)。无鞭毛体外具有细胞膜,内有胞质、胞核、基体(将来的鞭毛即由此发出)。这种不活动的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里,以巨噬细胞为营养,长大,不断地进行繁殖。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当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巨噬细胞破裂,这样无鞭毛体出来又侵入其他的巨噬细胞,如此引起巨噬细胞的大量破坏和增生,使肝脾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解放前,全国黑热病患者较多。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流行区建立专门的防治机构,发动群众从治病、消灭病犬和白蛉子三方面进行防治。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锥虫(Trypanosoma)(图2-10):多生活于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其形状与利什曼原虫基本相似,只是基体向后移至体后端,鞭毛由基体发出后,沿着虫体向前伸,与细胞质拉成一波动膜。其运动主要靠波动膜及鞭毛,波动膜很适合于在粘稠度较大的环境中运动。锥虫广泛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中,从鱼类、两栖,一直到鸟、哺乳类的马、牛、骆驼、甚至人,都有锥虫的寄生。寄生于人体的锥虫能侵入脑脊髓系统,使人发生昏睡病,故又名睡病虫,这种病只发现在非洲,我国还没发现。在我国发现的锥虫,主要危害马、牛、骆驼等。对马危害较重,引起马苏拉病,使马消瘦、体浮肿发热,有时突然死亡。隐鞭虫(Cryptobia):如鳃隐鞭虫(C.branchialis)(图2-11);寄生于鱼鳃。虫体形状似一柳叶,有2根鞭毛,一根向前称为前鞭毛,一根向后称为后鞭毛,后鞭毛与体表成一波动膜,伸出体外像一条尾巴。身体缓慢地向前扭动,不运动时即将后鞭毛插入鳃表皮的细胞里,破坏鳃细胞,还可分泌毒素,使鳃的微血管发炎,影响血液循环,使鱼呼吸困难。被害的鱼,常常离群独游于水面,或靠近岸边,体色暗黑,不久即死亡。预防主要是注意清塘和选择优良的鱼种下塘。在鱼病发生的季节,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本亚纲中还有两类鞭毛虫,鞭毛的数目较多,一般在3条以上,大多数是寄生的。一类是多鞭毛虫,不仅鞭毛数目多,而且核的数目也多;另一类是超鞭毛虫,鞭毛数目特多,而核只有一个。前者有的寄生在人体,后者全部生活在昆虫肠内。如披发虫(Trichonympha)(图 2-12),生活在白蚁肠中,与白蚁为共生关系。白蚁以木质纤维为食物,但是消化纤维素是靠这些鞭毛虫的作用。实验证明,如用高温(40℃)处理白蚁,其肠内的鞭毛虫死亡,可是白蚁还活着,白蚁同样可以吃木头,但吃后不能消化,以致饿死。此外,在动鞭亚纲中也有些自由生活的种类。其中有趣的如领鞭毛虫(Choanoflagellates)。在领鞭毛虫体前端鞭毛基部,有一领状结构围绕着鞭毛,它是由细胞质突起形成(见海绵动物的领细胞),后端有一柄,常附于其他物体上营固着生活。如双领虫(Diplosiga)(图2-13B)。营群体生活的如原绵虫(Proterospongia)(图2-13C),是一个疏松的群体,外周为领细胞,里边为变形细胞,埋在一团不定形的胶质中。对了解海绵动物与原生动物的亲缘关系有意义。另一类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称为变形鞭毛虫(Mastigamoeba)(图2—13A),这类动物对探讨鞭毛类与肉足类的亲缘关系有意义。肉足纲代表动物代表生物为(AmoebaproteusPallas )。大变形虫分布很广,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通常在浸没于水中的植物上就可找到。大变形虫是变形虫中最大的一种(图2-14),直径约200μm~600μm。活的变形虫体形不断地改变。结构简单。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ectoplamsm)。此外质之内为内质(endoplasm),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可再分为两部分,处在外层相对固态的称为凝胶质(plasmagel),在其内部是液态的称为溶胶质(plamasol)。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pseudopodium),它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伪足形成时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中,即溶胶质向运动的方向流动,流动到临时的突起前端后又向外分开,接着又变为凝胶质,同时后边的凝胶质又转变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amoeboidmovement)。变形运动的形式在不同肉足动物有所不同。变形虫进行二分裂繁殖,是典型的,一般条件下约进行30分钟。在分裂过程中,虫体变圆,有很多小伪足,中期时消失,体伸长,然后分裂分成两个子细胞。在下,变形虫约需3天达到再分裂的大小。某些变形虫在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缩回,分泌一囊壳,在包囊内虫体也可进行分裂繁殖,并在适宜的条件下从包囊中出来进行正常生活。主要特征1、伪足:伪足有运动和摄食的机能。根据伪足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①(lobepodium),为叶状或指状,如变形虫、表壳虫;②(filopodium),一般由形成细丝状,有时有分枝。如鳞壳虫;③(rhizopodium),细丝状,分枝,分枝又愈合成网状,如有孔虫;④(axopodium),伪足细长,在其中有由微管组成的轴丝(axialfilament)如太阳虫、放射虫.。  2、体表:仅有极薄的。细胞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与内质,内质包括凝胶质和溶胶质。虫体有的为裸露的,有的种类具有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或有质的骨骼。3、繁殖:二分裂,有的种类具,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重要类群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二亚纲。1、(Rhizopoda) 伪足为叶状、指状、丝状或根状。大变形虫即属于本亚纲。变形虫的种类很多,它们的伪足都与大变形虫的相似,生活在水中,也有生活在潮湿土壤中的,有些种类是寄生的,与人生关系密切的,如。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a):也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的肠道里,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按其生活过程可分为三型: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图2—20)。所谓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痢疾内变形虫的大、小滋养体结构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大滋养体个大,约12μm~40μm,运动较活泼,能分泌蛋白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而小滋养体,个小,约7μm~15μm,伪足短,运动较迟缓,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物。包囊指原生动物不摄取养料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富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痢疾内变形虫的包囊,新形成时是一个核,核仁位于核的正中(滋养体也如此,对鉴别种类很重要)。以后核经过2次分裂,形成2个核→4个核。4个核的包囊是感染阶段。推荐:
·· ·
& & 原生动物 版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