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妃两个字的英文名怎么写什么意思怎么写

中国汉字中的红色表现
  摘要:本研究藉由文字学和色彩材料科学的技术,重新反省汉字中,表达红色色相文字之时代变迁和其色相对应的情形。古代汉字表现红色色相的文字主要有赤、朱和丹字,到了秦汉时增加红、絑、绛、绯、纁、赬、縓、繎、绌、綪、缙、缇、縕等字。从这些字所表达的色相是和朱砂、红花、苏枋、紫铆、茜草等材料有关。发现古代表现红色的主体文字“赤”逐渐被“红”字所取代,转换的时间约略是从汉代开始。到唐代时,发现红字使用次数已经多于赤字。现今,不论是书写或口语语言,均以“红”为表达主体,“赤”字已沦为古字。另外透过联想语汇之调查统计结果,发现现代人对赤和红字的色相认知是有相通的现象。壹、前言中国人长期以来对红色的色相是处于好感的状态,从其所象徵的喜悦,高兴,温馨,欢迎,高贵,热情,积极,温暖等的正向意义可以窥见一二。在中国人的生命礼俗中,处处可见红色色相的踪迹,如现代人表示爱意的红色玫瑰花,结婚典礼中所使用的象徵性物品中所系结的红纸,出生时代表著喜悦和分享,告知意义的红蛋,到象徵人生七十古来稀之死亡红色讣闻等等,均可见到红色踪迹。如果去除交通号志类之现代的,人为的,移入性的意义时,可发现街道的招牌,开幕的花圈,祭神的红龟粿,庙宇建筑物的色彩红色系色相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且意义上均属于正面的居多。红色的使用除了是因为其彩度高,注目性佳的特性外,对红色系的象徵意义大部分还是受到先入的正面意义作用之结果。红色系色相反应于中国人日常生活当中的正面意义,是经过长时间累积下来的,才可能形成对红色的习惯性概念。也由于对红色色相的好感,也发展出色相辨认上的细腻区分,如此的现象可以从红色的汉字造字情形可察知。表达红色的色相的汉字,从甲骨文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赤,朱,丹等字,后来逐渐发展出绛,绯,纁,红,縓,赬,赫,赭,彤,繎,缙等字。从汉字文字的演变过程中,约略可感觉出色彩文化的累积情形,文字数量的增多丰富了文学表达的空间,但是也造成了诠释上的困扰。加上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汉字也在历史事件中发酵,意义上也会出现变化,如东汉时期的「红」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赤白色也」,也就是相当于现今的粉红色。可是现今所使用的「红」字,一般的认知是属于彩度很高的红色色相,和许慎所诠释的粉红,桃红色相差距是很大的。不仅如此,有些不曾被当作色彩表达汉字,因缘际会也转成通用的表达色彩的汉字,如「蓝」字。蓝字在历代字典中的诠释,均是在指植物的意思,但偶而在文献中可找到指色彩意思的蓝字使用纪录,如《全汉赋》中的「蓝皮蜜理」,可是出现的频率是很低的,可以判断其尚未到达通用的状态。到了近代,却是和「青」字并存,甚至有凌驾之上的发展趋势。在诸多表达色彩汉字的汉字中,本次仅限定于汉字中表达红色色相部分,表达其他色相的汉字,则不列入本次的范围内。贰、古今字书中表现红色色相文字的比较商务印书馆刊行的1958年版《辞源》字典里,以「赤」字诠释绯,绛,缇等字之色相,可是到了1989年版,却分别改以「红」字解释。另外在根据民国64年教育部公布,民国74年修订完成的国小美劳课程标准所编辑的三年级第6册里,还出现以「赤」字说明三原色的红色。直到民国77年的教科书里,才变成以「红」字作为说明的主体。换句话说,红字完全取代赤字的变化,是在最近的20年内完成的。在20年前的彩虹分色命名是以赤,橙,黄,绿,蓝,靛,紫的名称出现的,后来最先开头的「赤」字才被「红」字所取代。目前的红色表达文字是以「红」字做为主体的,如在1989年商务印书馆编的《辞源》里,对传统的表现红色之17字的解释文里,以「红」字来解释的,就有赤,朱,绛,红,纁,绯,赬,缇,縓,彤,紫等11字,而以「赤」字来解释的有丹,赫,赭,缙,綪,絑等6字,详细如下:「赤:红色。朱:大红色。绛:深红色。红:红色,古指浅红色。纁:浅红色。丹:1。朱砂,2。赤色。绯:红色。赫:赤色鲜明貌。赭:赤色。赬:红色。缙:浅赤色。缇:橘红色。縓:浅红色。綪:草名,可以染物为赤色。絑:赤色。紫:蓝红合成的颜色。彤:朱红色」由上可知,诠释表现红色色相文字的文字,以「红」字作为基准的字有赤,朱,绛,红,纁,绯,赬,缇,縓,彤,紫等共11字,以「赤」字作为基准的有丹,赫,赭,缙,綪,絑等6字,其他的表现,红色的文字则不见踪迹。因此,可以判断红字和赤字是现今表现红色色相的基本色名,其中尤仰赖红字之表达。但是在以红字作为诠释主体的11字间,彼此的差距是如何呢分别是以「红色」两字来解释的有赤,红,绯,赬等4字,以深浅来区分的有绛字的深红,纁字和縓字的浅红,另外尚有解释朱字的大红和缇字的橘红,彤字的朱红,紫字的蓝红等,全部合计出现的名词种类有红,大红,深红,浅红,橘红,朱红,蓝红等7种类型来表现红的色相。在「赤」字方面,则有丹字和赫,赭字的赤色,缙字的浅赤色等两种类型而已。从诠释文中,可以看出红字的使用数量是较多的。可是从诠释文的文字使用情形,可以发现以「红」字同时解释赤,红,绯,赬等4字,其中尤以红和赤两字都是以「红」字来诠释的,之后又使用「赤」字去解释其他的丹,赫,赭,缙,絑,綪等6字,形成文字学上的互训的状态。如此相互解释的状态,对色彩的表达会形成无法区辨其差异,如果有加上深,浅,大或是物体色形容词,则较容易分辨出这些文字之间在色相表达上的差异状态。可是大红和深红又该如何区别呢一般字典中,「大」字有多和强烈的,夸张的,非凡的等的意思,「深」字是不浅的,时间久远,浓厚的,奇特的,茂盛的,周密的之意思。在色彩修饰语的使用上,加上大字的修饰语的意思,大都是在指非常的鲜艳之色彩,深字则是指浓度厚实的意思,两字的意思好像有点不一样,但是一般人大都还是很难感觉到其中的差异。实际的运用上,好像都有指彩度的趋向,因此深红和大红的色相几乎是相通的。可是在古代对表现红色色相文字的诠释又是如何呢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糸部里,从诠释文的定义状况,挑出和红之色彩有关的单字有絑,纁,绌,绛,绾,缙,綪,缇,縓,紫,红等11字。其诠释详细如下:絑:纯赤也。纁:浅绛也。绌:绛也。绛:大赤也。绾:恶绛也。缙:帛赤色也。綪:赤缯也。缇:帛丹黄色也。縓:帛赤黄色也。紫:帛青赤色也。红:帛赤白色也。以上11字中,以「赤」字来诠释的有7字,以「绛」字来解释的有3字,其中的缇字是以丹黄来诠释的,稍有不同。除了以上这11个字外,另外尚有糸末字也是属于红色系的色相,其解释为:「纯赤色」;在《后汉》。〈礼仪志〉里,糸末字被解释为绛色的裤,袜。彤字的意思也是红色,丹色的意思。在《玉篇》将彤字解释成「赤色」,《说文解字》解释成「丹饰也」,丹的意思是「巴越之赤石也」。在《说文解字》的赤部里,也有赤虫:「赤色也」,赤巠(同赬):「赤色也」,赭:「赤土也」,赫:「大赤也」,赧:「面赤色」等5字是和红色色相表达有关的。现代版的《辞源》和《说文解字》中的诠释,也不尽相同,《说文解字》所登录的字,现代版的《辞源》却没有登载,如「绾」,「赧」,「糸末」,「赤虫」字。说明也有不同的地方,如现代版《辞源》的缇字的解释是「橘红」,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却是「帛丹黄色也」。以上所列出的色彩词,在词汇的结构上,均是以色彩单字作为基础,之后在其前面加上形容用之修饰语所构成的。如此的词构,其色相的判断是以后置的基本词字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前面的修饰语是担任辅助的任务。可是中国古代的表现色彩的词构却是有后置的情形,甚至有以叠语的方式来行成的,这是和现代色彩学中的色彩词一般性结构是不一样的。叁、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红色色相的时代推移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因自己的写作习惯选择词汇,当然该习惯也会反映出若干的时代状况,而成为观察时代特色的切片。但如果能集合同时代许多作家的使用习惯的适当整理比较,也能看出该时代的普遍现象。其次也可以透过不同时代的比较,以厘清各时代的使用特色。两种比较方法各有其意义,同时代多数作家的统计和比较,容易看出该时代特色的代表性,从普遍存在的量上看出使用特色到底是存在于个人的使用特色而已还是有多数涵盖的普遍性基础的代表性特色。因此以下就从历代的文学相关作品中的统计状况来说明表现红色色相文字的时间轴变迁情形。在《诗经》中表现红色色相的文字和出现次数,有赫16次,朱7次,彤6次,赤5次,丹1次,赭1次,赬1次,未见有红字的出现。《山海经》赤字有168次,丹43次,赭14次,红1次,缋1次。《楚辞》中,出现的状况有朱12次,赤9次,红2次,丹2次。《全汉赋》中,出现有朱82次,丹43次,红39次,赤34次,绛11次,缇2次,缋2次。在49703首的《全唐诗》里,出现的次序是红4071次,丹1843次,朱1388次,赤738次,绛308次,绯50次,赬46次,缙36次,缇32次,纁16次,缋12次,其余的字出现的次数则是差距很大,在此就予以省略。明代四大小说《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出现的状况有红787次,赤143次,朱112次,大红105次,朱红29次,绛12次。到清朝的《红楼梦》时,红226次,大红41次,赤5次,朱5次,桃红5次,银红4次,丹4次,水红4次,绛3次,粉红2次,石榴红2次,朱红2次,出现仅1次的部分,予以省略。张曼娟的8本作品中,计出现有红135次,粉红21次,绯红10次,鲜红10次,艳红5次,酡红4次,紫红4次,赤3次,彤3次,嫣红3次,赤红2次,猩红2次,1次省略。现代的国语文教科书中,出现的状况有红197次,赤1次。由以上的出现次数统计看来,汉朝之前的表现红色色相的单字是以赤,朱,丹为主,红字的出现次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直到唐朝后,才出现次数差距较大的现象,唐诗中共出现4071次,远领先其他如丹和朱,赤,绛等的单字。可见红字成为汉字中,表现红色的主力之时代是从唐代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红字出现的时间约略是在《山海经》出现的年代就已经存在了,尽管《山海经》里的红字只出现有1次。但是《山海经》的出现,并不是一个人所写成的,是历代许多人逐渐补充增写而成的,直到西汉末期时,才形成了目前的状态。根据《山海经》里出现的红字来推测的话,红字可能是出现于汉字字体发展过程中的金文或铭文时期,但也可能发生于甲骨文时期。在之前抒情和吟咏书体的《诗经》里,并未找到红字的使用。但也表示有可能因为《山海经》完稿时间的影响,所出现的红字也可能是后来增加的,因此关于红字出现于金文或铭文时期的说法就成为比较可信的说法。对红字的解释中,可由其字构是由糸+工字组合而成的,而得到诠释的线索。左边的糸部首是属于文字学中的意符,而右边的工字是属于音符,因此红是形声字,发音是和「工」字相同。因此古代有红女,女红的措辞,红字在此的发音是「工」。当红字的发音是「工」时,是指专精的意思,因此至今工字仍保有如此的意思。而在在甲骨文中的工字造形是以「工」的矩的工具造形来表达的,具有标准的意思。而红色的染色是属于比较复杂而难度也较高的,因此在当时红色的染色有可能成为染色行业专精与否判断的标准,因此而促成红字的出现。不过这也是属于推测的状态而已。以上是从单字的色彩表现状况来看的,另外也可以从多字组合的表现结构方面来观察红色表现的重要变化。本方面的研究是以人类学搜罗整理分类的方式来进行的。双字以上组合的汉字,称之为「词」。词的种类越多的话,也可表示出其被重视,普遍性和使用的空间的宽广状态。因此,本研究至目前为止,从十本历代字书与上述文学作品里和网路牡丹品种植物等各品种录中,收集了红字作为字根的色彩词,共有715个,日后还是会因网路和资料库的完备,将会陆续增加。在此,仅以阶段性的汇整来分享和说明红字对现在时点,对表现红色色相汉字的重要情形。详细如下:双字结构(306个):刃红,口红,大红,小红,山红,中红,丹红,匀红,天红,夭红,日红,木红,水红,火红,片红,乍红,出红,半红,本红,正红,玉红,全红,危红,吐红,妃红,帆红,成红,早红,旭红,朱红,江红,老红,肉红,舌红,舟红,血红,冷红,含红,妆红,妖红,杏红,沙红,狂红,肝红,豆红,夜红,岸红,岩红,果红,枝红,林红,波红,油红,泛红,泠红,花红,初红,金红,雨红,青红,剌红,品红,幽红,怨红,春红,柿红,染红,泉红,洋红,炭红,矜红,秋红,红红,苔红,飞红,首红,香红,唐红,唇红,岛红,桂红,栗红,桃红,殷红,浪红,海红,浮红,乌红,真红,破红,粉红,素红,纷红,脂红,荔红,退红,酒红,闪红,马红,茜红,剪红,带红,晚红,梅红,梨红,淡红,浅红,淹红,泪红,深红,盛红,眼红,祭红,羞红,袖红,通红,雪红,绀红,围红,媚红,寻红,散红,斑红,晴红,晶红,暑红,朝红,棕红,枣红,残红,焦红,无红,猩红,硬红,窗红,紫红,绛红,菱红,菽红,萎红,虚红,裁红,开红,间红,阶红,云红,幄红,欹红,乱红,催红,圆红,嫌红,微红,愁红,新红,暗红,晕红,暖红,枫红,溪红,烟红,照红,盏红,碎红,腮红,脚红,落红,叶红,葩红,装红,遍红,铅红,袅红,赩红,裏红,团红,尘红,嫩红,嫣红,慵红,旗红,榴红,漾红,漂红,渐红,尽红,筵红,绽红,缀红,翠红,苍红,裳红,轻红,辣红,银红,衔红,韶红,饼红,绯红,嘴红,坠红,堕红,娇红,怜红,暂红,楼红,浇红,润红,熟红,热红,瘦红,肤红,蔽红,莲红,调红,赭红,踏红,辉红,醉红,销红,霉红,箧红,蔫红,蓼红,凝红,晓红,橙红,橘红,树红,桥红,机红,浓红,烧红,灯红,砖红,积红,窥红,蕉红,褪红,锰红,锦红,霏红,颊红,骈红,燋红,应红,戴红,拟红,曙红,烛红,繁红,缥红,脸红,薪红,薄红,螺红,阑红,霜红,霞红,韩红,鲜红,黏红,槛红,烬红,穠红,绕红,翻红,杂红,馥红,罗红,腊红,炉红,锈红,飘红,樱红,烂红,缠红,兰红,蜡红,跃红,铁红,露红,霁红,体红,让红,艳红,霭红,鬓红,艳红,烟红,颜红,曲红,一红,王红,羽红,芒红,呼红,昌红,玫红,南红,秦红,蒲红,魏红,献红,觉红,权红。三字结构(354个):千里红,千树红,夕阳红,夕照红,大旆红,小字红,小枝红,小花红,小队红,山茶红,中国红,丹紫红,井桃红,天地红,文公红,日正红,日先红,日气红,日华红,日脚红,月色红,月季红,木叶红,水面红,水陆红,火似红,火阵红,火细红,火砖红,片片红,半江红,半边红,玉粉红,玉笋红,玉碗红,瓜瓢红,白芨红,白换红,白间红,石竹红,石榴红,石蕊红,石磴红,冰囊红,印水红,合欢红,地障红,朱砂红,血草红,何处红,妒娇红,杏房红,杏花红,杏梢红,杏树红,牡丹红,谷鞘红,亚枝红,兔眼红,两箸红,两线红,和叶红,拂地红,枝上红,林叶红,波罗红,法螺红,炎炎红,状元红,玫瑰红,芙蓉红,花正红,花红处,花散红,花蕊红,花随红,花颈红,初出红,初荷红,迎日红,长云红,青丝红,映水红,柿叶红,染檀红,洛叶红,珊瑚红,珍珠红,玳瑁红,秋波红,秋树红,红汞红,红豆红,红红红,胚体红,苔面红,郎窑红,郁金红,面上红,香叶红,莓酱红,倚天红,宫树红,射波红,桂枝红,桃正红,桃花红,海棠红,海榴红,海边红,琉璃红,真珠红,胭脂红,能白红,荔支红,荔枝红,草珠红,草莓红,茶花红,高粱红,豇豆红,带雨红,旌旗红,晚日红,晚霞红,晨曦红,梨叶红,浅深红,深木红,深蒲红,烹虾红,羞红脸,荷花红,苋菜红,陶瓷红,雪里红,鱼腮红,鹿胎红,喜蛋红,报春红,富贵红,插鬓红,枣皮红,猩血红,番茄红,紫苑红,紫荆红,菠根红,菠罗红,菱锰红,菡萏红,填青红,极光红,枫叶红,烟海红,烟际红,照人红,照天红,照水红,瑞云红,万株红,万箱红,万树红,万缕红,圣诞红,腰带红,腮上红,落日红,落地红,落红秋,落叶红,落尽红,落霞红,叶半红,叶正红,叶多红,叶尽红,釉里红,铅粉红,雉堞红,鼠鼻红,尘土红,寿阳红,嫩菱红,旗上红,旖旎红,榴子红,榴花红,汉旗红,满山红,满地红,满江红,满阶红,满树红,碧间红,福胜红,绿映红,膏药红,蜻蜓红,数株红,暮天红,暮霞红,楼子红,莲后红,莲瓣红,猪肝红,钡铬红,余烬红,蓼花红,蓼穗红,战旗红,树叶红,树树红,燕支红,燕颔红,独立红,御衣红,腻玉红,蕊香红,锦川红,锦衾红,锦葵红,龙须红,压枝红,岭头红,曙光红,曙色红,烛焰红,脸销红,脸边红,薇帐红,蓟粉红,霞光红,鲑鱼红,瀑布红,绕地红,绣衣红,藏花红,转指红,双头红,鸡血红,鸡冠红,腊树红,藕花红,蟹壳红,蟹螯红,鹊桥红,丽春红,宝石红,罂粟红,耀手红,芦笋红,苹果红,苏枋红,樱花红,樱桃红,烂漫红,蜡炬红,蜡翦红,蜡烛红,铁水红,鹤顶红,洒金红,叠影红,踯躅红,萝卜红,艳艳红,榅桲红,颜亦红,一尺红,一品红,一面红,一捻红,一捻红,九萼红,二色红,大胡红,大桃红,大荷红,小胡红,小桃红,小荷红,丹州红,丹景红,元上红,天外红,火齐红,平实红,玉楼红,先春红,冰囊红,羊血红,西子红,何园红,妒榴红,彤云红,忍洛红,李园红,杜鹃红,赤页红,延州红,承露红,林家红,花膏红,迎日红,青州红,青丝红,映日红,洗妆红,洛阳红,美人红,革呈红,飞来红,倩月红,海云红,袁家红,茜膏红,彩霞红,曹州红,梅州红,添色红,浅娇红,深春红,祥云红,报春红,朝霞红,贺家红,贵妃红,越山红,瑞云红,碎金红,福胜红,种生红,轻罗红,银红花,莲蕊红,醉颜红,鲁府红,腻玉红,锦袍红,岳山红,转枝红,苏家红,鹤翎红。四字以上结构(55个):山黎豆红,水蓼花红,吊钟花红,尖晶玉红,汗血流红,夹竹桃红,牡丹粉红,芍药绯红,初桃粉红,雨后桃红,洋水仙红,秋海棠红,苲酱草红,唐菖蒲红,桃杏虽红,粉团花红,草茉莉红,梨叶红时,淡郁金红,野蔷薇红,无花果红,新血溅红,杨梅花红,葡萄酒红,电器石红,凤仙花红,龙眼鱼红,龙嘴花红,覆盆子红,鸡血石红,鸡冠花红,小叶大红,大叶桃红,大瓣娇红,金丝大红,酒金桃红,软瓣银红,胜革呈红,凤尾花红,皱叶桃红,褰幕娇红,襄阳大红,洒金桃红,花飘香径红,樱桃千子红,金花状元红,曹县状元红,鹿胎鞍子红,丹炉焰石榴红,状元红瑞云红,刘师阁洗妆红,石家红袍寿春红,新红娇艳妃娇红。以赤字为字根的辞汇如下:双字结构:山赤,心赤,日赤,水赤,火赤,石赤,全赤,多赤,旱赤,姑赤,炎赤,初赤,帔赤,星赤,秋赤,岛赤,崖赤,眼赤,袍赤,枣赤,粟赤,紫赤,烟赤,叶赤,貌赤,赫赤,凝赤,霞赤。三字以上结构:三月赤,土色赤,山叶赤,已赫赤,天中赤,太阳赤,日已赤,日暂赤,毛尽赤,半天赤,半夜赤,汀岛赤,松粒赤,芭蕉赤,金带赤,映天赤,桃李赤,梨叶赤,晶华赤,华岳赤,云霞赤,园蔬赤,蒹葭赤,霜叶赤,檐茅赤,蝇头赤,鬐鬣赤,鳞甲赤。从所收集到的色彩词的数量和种类,可以看出赤字的词种数量和红字的词种比较起来,显然数量上的差距是很大的,也表示了红字在红色的表达空间,也可藉以推论红字在现阶段,于红色色相表达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肆、表达红色的材料中国表达红色色彩的材料来源,大致上可以从建筑,食品,衣物,生活器皿,颜料,化妆品材料等得到一些讯息。如建筑材料上,有砖,瓦,木,石,金属等,尤其在彩绘上更以材料色彩的方式,直接转换成一般的色彩名称,如密陀僧,朱砂。在红色色系的材料中,和女性的化妆品,绘画等原料关系是较为密切的。根据先前已发表之古文献(《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药书和农书)的调查,中国文献中所出现的红色彩料有矿物性的朱砂,银朱,千丹,动物性的紫铆,植物性的茜草,红花,苏枋。在《芥子园画谱》的记载里,红色的颜料也出现有朱砂(朱砂),银朱(银朱),胭脂(燕脂,胭脂)等三种。紫铆:紫铆又叫做紫梗,紫矿,紫草茸,是寄生在ButeamonospermaTaud。和ZizypbusjujubaLam。和AibizzialebbekBenth。树上的紫胶虫(Tachardialacca,Kerr),中国古代也叫做漆虫或胭脂虫(CoccusLacca)。在台湾的龙眼树和荔枝树上有可以发现此虫的踪迹,可惜都被当作病虫害处理,未经提炼的胭脂虫虫体叫做生胭脂,生胭脂,主要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的西南省分。从紫胶虫会分泌出像树脂状的分泌物叫做虫胶(Lake),从虫胶所抽取的红色色素为Laccaicacid,其分子式为C20H14O11,类似介壳虫所提炼出的红色色素(Cochineal),以下就针对这些材料之古文献记载及色彩处理技术来加以说明。关于紫铆的产地的古文献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明,有波斯和真腊两处。当时的波斯大约相当现今新疆以西之土耳其,阿富汗之处;真腊在汉朝时称之为扶南,到唐朝才称之为真腊,明朝万历年时改称之为柬埔寨,沿用至今。《本草纲目》卷39(虫部卵生类),第1269页有如下的解释:【释名】赤胶。(苏恭)。紫梗。〔时珍曰〕铆与矿同。此物色紫。状如矿石。破开乃红。故名。今南番连枝折取。谓之紫梗。是矣。【集解】〔恭曰〕紫铆紫色如胶。作赤麠皮及宝钿。用为假色。亦以胶宝物。云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紫铆树名渴廪。麒麟竭树名渴留。正如蜂造蜜也。研取用之。吴录所谓赤胶也。〔珣曰〕广州记云。紫铆生南海山谷。其树紫赤色。是木中精液结成。可作胡胭脂。余滓则玉作家用之。麒麟竭乃紫铆树之脂也。〔志曰〕按别本注言紫铆麒麟竭二物同条。功效全别。紫铆色赤而黑。其叶大如盘。铆从叶上出。麒麟竭色黄而赤。从木中出如松脂也。〔颂曰〕按成式酉阳杂徂云。紫铆树出真腊国。彼人呼柚。经冬不凋。三月开花白色。不结子。天有雾露及与雨。沾濡其枝条。即出紫铆。波斯使者所说如此。而真腊使者言是蚁运土上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铆。昆仑出者善。波斯次之。又交州地志亦云。本州岁贡紫铆。出于蚁壤。乃知与血竭俱出于木。而非一物明矣。今医家亦罕用。惟染家须之。〔宗奭曰〕紫铆状如糖霜。结于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即红。今人用造棉赤奄赤支。迩来亦难得。〔时珍曰〕紫铆出南番。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腊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今吴人用造胭脂。按张勃吴录云。九真移风县。有土赤色如胶。人视其土知其有蚁。因垦发以木枝插其上。则蚁缘而上。生漆凝结。如螳螂螵蛸子之状。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谓之蚁漆赤絮。此即紫铆也。血竭乃其树之脂膏。别见木部。」在文中指名紫铆就是寄生虫的虫体,而紫铆树所流出的树脂,就叫麒麟竭。麒麟竭和紫铆是不一样的,紫铆是虫体,是属于动物性染料,染出色相为「正赤」,麒麟竭是树脂,是属于植物性染料,两者同为红色的染料。在现代文献里,根据于非暗在其所著之《中国画的颜色研究》中,指出产自中国的西南边疆上,属于天然的树脂,也是虫胶。在唐代的张彦远称之为「蚁铆」,不溶解于水,只要研细加胶即可使用,色相为紫红色。可是如按照于非暗的说法,紫铆是不溶于水的;使用时,直接加胶即可使用。实际上,经实际试染结果,紫铆是可以溶于水的,且不可能直接加胶使用的,因为有很多的杂质和虫体混在里面。紫铆的色素抽取方法,古代是采取热煮法,红色色素会溶于水中,色相是带紫色的暗红,并不是现今鲜艳的大红色相。染色用时,加酸会变成橙色的色相,有不错的坚牢度,也曾经出现在古代的阿拉伯和埃及的历史舞台上。红花:红花又称之为黄蓝花,红蓝花,根据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说法,红花是汉朝张骞通西域时,带进中国的。关于红花的染色色相,根据《天工开物》的说法,叫做「大红」。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染色的使用部位是花瓣,红花是属于蓟草科的植物,主要产于中国的四川,河南,青康藏高原,南欧,埃及等地;其子可炸油,花除了可以作染料,颜料,化妆品,食品色素外,也是中药材。红花主要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红花的黄色色素是SafflominA(C27H32O17)和红色色素为Carthamin(C43H42O24),黄色的色素是水溶性的,红色的色素则是属于碱性的且不溶于水。中国古代的做法是将红花浸于水中,去除黄色色素,再置于碱水或稻草灰代碱中,以溶出红色色素,最后加上乌梅汁的酸液,进行酸碱中和,之后才进行染色。染出的色相,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呈现「真红」,《天工开物》也称之为:「真红」,「水红」。红花的色素色相是粉红色及带少量蓝色色素,而且带有植物性萤光成份在内,因此看起来有些亮亮的,较鲜艳感觉。红花色素,在化妆上的使用方法是以铅白打底,再上红花色素,就可以得到桃红色,也称之为「桃花妆」。以铅白和红花调和所得到的色相,在唐代称之为「檀红」,也就是粉红色,浅粉红。至于大红色的口红化妆方式,则称之为绛唇。朱砂,银朱:朱砂在《诗经》中称之为「渥丹」,出现于〈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和〈邶风简兮〉:「赫如渥赭」。一般也称朱砂,辰砂,和硫化水银,也就是与汞(HgS)是同属的,具有毒性的。朱砂的英文名字是Chinesevermilion(Cimabar),在古希腊时期已经被使用,庞贝古城的壁画里,也发现有此颜料的踪迹。中国最早的使用纪录,从早期文物的出土品里,可以推论到两千年前之殷商时期在棺墎或人骨上都涂朱的纪录。甲骨文时期,也会在龟壳或牛骨上刻上文字后,将朱砂推填入刻痕中,使文字看起来较明显一些。另外,也被当作印泥来使用,在汉朝的许多画卷里的落款处,也出现有朱色的印章。至于提炼的方法,中国古代以来就使用乾式法来处理。乾式法是直接将黑色的硫化水银置于铁锅内加热蒸发,最后就留下带紫之红色结晶。将结晶倒入水中,即刻脆裂成颗粒粉末状。湿式法通用在美国,德国,英国,是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已经使用的方法。制法是以水银和硫黄,加水混合,最后加上苏打等的碱性物质。刚开始搅拌时,是黑色的;逐渐由黑色转橙红色。最近,是以五硫化钠来取代苏打碱,水洗之后,即可除去硫黄的化合物,最后再乾燥即可得到。湿式法所提炼出来的颗粒较细,也较纯。朱砂是属于较重的颜料之一,覆盖性,曲折率,复曲折率较强。耐久性很好,可是较不耐光,光线照射后会产生黑化现象。其次,和朱砂相同成分的银朱。银朱和朱砂不同的是银朱是以人工加工而成的,加工的原料是水银,以水银混入硫磺并加热,即可得到一硫化汞(HgS)。银朱的色相是较为鲜艳的红色,通常是被用于建筑的涂料或绘画的原料。银朱在《释名》里,又叫作猩红,紫粉霜,和中国的传统色名中的「猩红色」有关联。苏枋:苏枋也可以写成苏枋,苏枋木,苏芳,三种是通用的,是热带性植物,其原产地是在印度,马来亚,是属于豆科的小高木。叶子成羽状复叶,干上有刺,开黄色的花,花的上唇有红色的线条。其树干的干心呈黄红褐色的色相,色素是Brasiln。Brasiln就是现今巴西的英文名称,其意思是红色的树木。古代中国称产苏枋的印尼,叫做苏枋国,也是音译得到的。苏枋的印尼话是span或spean,印尼话的意思也是红色的树木。苏枋在欧洲被当作著色材料,中国则是使用于染色及药用。染色方法是取用其干材,将干材切成细片,除了方便保存外,也较容易溶出色素。色素之萃取方法是以水煮法进行,萃取之色素,经明矾媒染,重复染色后,可以得到较浓的胭脂色的色相或是深红;但经铁之离子媒染则可染出暗红色的色相,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说法是叫做:「绛色」。苏枋在《本草纲目》的记载为:「恭曰:苏枋木自南海昆仑来。而交州爱州亦有之。树似庵罗。叶若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青熟黑。其木人用染绛色。珣曰:按徐表南州记云。生海畔。叶似绛。木若女贞。时珍曰:按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苏枋树类槐。黄花黑子。出九真。煎忌铁器。则色黯。其木蠹之粪石曰紫纳。亦可贱用。暹罗国人贱用如薪。」茜草:茜草可以分成东洋茜,西洋茜,印度茜等三种,出现在中国的是东洋茜。东洋茜广泛为地分布在亚洲温带地区,最远达到阿富汗西亚各国。东洋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是四片轮生,且具有长柄,茎有四角形的倒钩。在中国的文献记载中,算是出现的较早的染色材,《诗经》就称其为茹藘,红色色素为RubiacordifoliaL。var。MungistaMiq。,染出的色相是稍暗且带黄的红。西洋茜又叫做六叶茜,其特徵是叶子六叶轮生,茎上长有四角形逆向细刺,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南欧,西亚地区,为多年生草本。茜草的染色部位是使用其根部,根部呈现黄色,红色的色素为RubiatirctorumL。,染出的色相是比东洋茜彩度较高的红。根据日本文献的记载,很早就已经传进日本,而且在野外也可以发现其踪迹。不知道中国是否有其踪迹如果有的话,也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的红色色相也可能是很鲜艳的红。印度茜主要的产地是印度,缅甸,泰国,印尼等,属于比较热带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和东洋茜类似,但在其果实是红色的,而东洋茜的果实是黑色的,其色素为RubiacordifoliaLinn。印度茜染出的色相和东洋茜类似,也是带有黄色的红,但是彩度上是稍微偏暗的红。中国古代使用的东洋茜,所染出的色相和縓,赬,纁,绛,绯,朱有关联。伍、胭脂胭脂有多种写法,计有赤奄赦,燕脂,胭脂,胭肢,胭支,胭支,烟肢,燕支,焉支,烟支,烟脂,阏氏等。胭脂的名称和传说的关系有:1。因古代燕国所生产的胭脂很有名,因此叫做燕脂。2。是因为作胭脂的材料产自于焉支山的缘故,因此叫做焉支。3。是因为匈奴的妻子阏氏喜欢在脸上涂抹胭脂化妆的缘故,因此叫做阏氏。4。其他的名称,大约是因为同音或是文字互通的缘故,才被使用。在《楚辞》中有:「粉白黛黑,唇施芳泽」的记载,特别指出在嘴唇是有涂上芳香有光泽的化妆品的。至于最早的胭脂记载,是出自于《中华古今注》的说明:「胭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能成胭支」。在韩非子的《显学篇》里也有胭脂的记载,「故善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这里的脂泽也是指胭脂的意思。晋朝崔豹著的《古今注》文中,也记载著:「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英,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为燕支粉。」也是晋朝张华的《博物志》里,也有:「以染帛之余为胭脂」之记载。唐朝张泌在其所著的《妆楼记》中,有如下一段:「燕支,染粉为妇人色,故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燕支也。匈奴有燕支山,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阏氏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亦记载:「红花又称之为红蓝花,黄蓝花,番红花」。相传是由汉朝时的张骞得自西域。可是在《橘庵漫笔》里,提出殷商时就出现有纣王的爱姬听说产在燕国的红花非常有名,以油脂混合之后做出了胭脂的记载,因此,又称之为燕脂。胭脂的制造方式,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安排是以附篇的方式呈现的,位置是在〈彰施第三〉的「造红花饼法」后面,「槐花」一篇的前面。胭脂的写法是以「燕脂」来表现的,不是现在写的「胭脂」。篇中记载古代燕脂的材料共有紫铆,红花汁和山榴花汁等三种,以紫铆为最佳,红花汁和山榴花汁次之。红花汁的使用,是使用染色后剩下的染液沈淀后的渣,待其乾燥后即可使用,又称之为紫粉,可以藉此推论胭脂色的色相是略带紫味的粉红色。在《本草纲目》里对胭脂的制法有以红蓝花染胡粉,山胭脂花染粉,山榴花汁,紫矿染棉等四种,紫矿染成的胭脂又称之为胡胭脂。《本草纲目》比《天工开物》多出一项山胭脂花。不论哪种材料来源,古时均是以棉花吸附红色色素的,并晒到半乾状态;使用时,稍微加水稀释即可取用,通常是用在化妆,颜料,涂料上。因此,胭脂并不只是化妆品的称呼而已,也是红色的色名之一。以红花的色素作为胭脂原料的记载,清楚的出现于晋朝习凿齿的《与燕王书》中,「山下有红蓝花。足下先知不。北方采红蓝。取其花。染绊。黄。该取其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氏』。言其可爱如烟肢也。」在明朝张自烈的《正字通》里,在解释脂字时,亦有如下说明:「燕脂。以红蓝花汁凝脂为之燕国所出后人用为容饰曰面脂口脂」。由以上文献,确切知道红花是做胭脂的原料。另外,《天工开物》中指的山榴花,根据《本草纲目》的「安石榴」一目的叙述,清楚的指出安石榴又叫做山榴,就是现今的石榴花。可是石榴树的果实部位的皮,是染黑色的材料,也是古时候染胡须或头发的材料。至于其花,有红,黄,白三种,如果以红花挤出汁液,是否可以染成红色的色相,目前就不得而知了。但根据唐朝段公路的《北户录》的「山花丛生。端州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兰。其花似蓼。抽蕙长二三吋。作青白色。正月开。土人采含苞者卖之。用为胭脂粉。或持染绢帛。其红不下红蓝花。」记载,根据说明的山榴花之开花状态应该不是安石榴,而是指另外一种植物。但是《北户录》的记载里面,另说明了「石榴花堪作胭脂」,因此也可能是在指石榴花。除了以上的植物性和动物性胭脂原料外,在古文献里也出现有以朱砂作成的胭脂。如在《释名》里就出现有:「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另外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也出现有关于以朱砂作为原料的胭脂做法,《齐民要术》的方法是以朱砂膏加上牛油或牛骨髓,并和上丁香,霍香酒,青油等一起煎煮,等冷却后,凝结的固体就是胭脂。胭脂和红色息息相关,也是红色的代名词。陆、由赤和红字的现阶段联想调查在诸多表现红色色相的汉字中,赤和红字在古今时代的差异较大,其余的已沦为文学中个人表达喜好之用语或是少见或根本不用的死字,如朱,丹两字成为以为表达材料为主的色相,从古至今的变化,不论在意义或使用的普遍性上的变化都是呈现较低的现象。因此本研究于2002年11月间,挑选变化较大的赤和红两字,作为调查的对象,以联想的方式逆推色相的方式,确认两字在当今的对应情形。研究问卷是对台湾北中南三区抽样,国中210人,高中228人,大学210人,研究所108人,进行开放式联想问卷调查。联想词汇的数量以至多10个为限,回收有效问卷共756份,联想语汇数量总数有25,775笔,实际的数量分配如下:国中:女115人(赤809,红1100),男95人(赤600,红872)高中:女138人(赤1199,红1342),男90人(赤721,红859)大学:女143人(赤1340,红1584),男67人(赤517,红567)研究所:女47人(赤284,红335),男61人(赤404,红496)由上可看出赤字的联想数量是低于红字的,红字在联想数量上,不论哪个族群都高出赤字之数量甚多。因此可看出赤字的联想灵活度是低于红字的,也就是红字的适用空间是大于赤字的。如果从使用频度来看的话,红字的使用情形,确实也是大于赤字的。实际的调查结果如下:国中:(数字代表受测出现的次数/女/男)a。赤字:太阳/32/25,橘子/26/8,血/22/12,火/17/19,夕阳/15/17,热/7/5,关公/5/7。b。红字:苹果/85/45,血/58/58,草莓/34/17,热情/31/12,红笔/30/29,太阳/29/18,火/28/29,玫瑰花/26/14,口红/25/14,关公/23/17,蕃茄/21/14,西瓜/19/12,衣服/13/14,消防栓/12/15。高中:a。赤字:橘子/47/29,太阳/41/32,夕阳/40/13,柳丁/29/15,枫叶/28/11,火/21/17,木瓜/21/12,血/19/8,芒果/16/12,衣服/12/12。b。红字:苹果/108/60,血/94/74,太阳/58/38,草莓/51/17,蕃茄/49/32,辣椒/42/22,口红/41/17,火/40/30,玫瑰花/35/11,西瓜/30/12,红包/29/15,红笔/28/15,樱桃/20/8,可口可乐/10/8,国旗/8/11。大学:a。赤字:太阳/40/11,赤兔马/40/20,火/37/18,赤子之心/32/6,关公/31/15,赤裸裸/27/10,赤道/26/12,热/19/15,赤脚/19/5,面红耳赤/19/5,血/18/8,赤崁楼/11/5,生气/9/6。b。红字:血/94/43,苹果/68/19,太阳/67/21,热情/46/13,蕃茄/35/13,草莓/33/6,口红/32/2,火/27/18,喜事/27/3,玫瑰花/32/11,国旗/22/8,新年/19/5,夕阳/17/4,月经/15/5,热/16/6,红包/14/4,红笔/14/9,西瓜/13/7。研究所:a。赤字:太阳/14/9,热/10/12,关公/9/4,赤道/6/13,赤兔马/6/10,中国/6/6,血/5/8,赤裸裸/4/14,火/4/8。b。红字:太阳/18/13,苹果/13/17,血/11/33,玫瑰/11/6,热情/10/14,红包/10/14,口红/8/8,喜事/7/7,火5/11,国旗/5/10。整体填答结果,如果以先后顺位来排名的话,赤字联想重叠最多的语汇如下:国中:「赤/太阳,红/苹果」,高中:「赤/太阳,红/苹果」,大学:「赤/太阳,红/血」,研究所:「赤/火,红/太阳」,其余的第二,三顺位则分别有;赤/橘子,赤兔马,夕阳,赤道,红/口红,热情,红包,大部分联想以具象联想较多。顺位联想的意义代表著较容易被连结在一起的,赤字最容易被联想的是太阳,其次是火;红字则是苹果,其次是太阳和血。两字联想顺位相同的是太阳,也可以因此逆推赤字和红字在其对应的色相上,有著很大的相通之处。如果以出现的次数来看的话,血和火的联想也是两字共有的,更加强了两字在现阶段的色相认知是呈现出融合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赤=红或是红=赤的状态。以出现的次数来看的话,赤字的太阳联想是214次居多,可是红字的次数也有262。以火来联想赤字的次数有141次,以火来联想红字的有188次。以血来联想的赤字的有100次,联想红字的有465次,其次热和热情的联想也是重叠较多的。以上的数据看来,男女性别的差异并不是很大的。玫瑰和苹果,国旗,西瓜,喜事,红包等联想,则是比较偏向红字的。赤字的联想次多的是汉关公与赤兔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赤字的联想上,出现次数多寡依次为具象联想是太阳,火,橘子,赤道等,抽象联想则以热,赤子之心,忠心,赤兔马,传统,中国的,显示赤字具有古典的感觉与特性。色相上,也由于光,火,热等的联想,显示出赤字具有光源色的意象。红字联想的出现次数依次为:血,苹果,太阳,蕃茄,草莓,火,国旗,玫瑰,红包等。红字是以物体色为主的具象联想较多。柒、结语红字在汉代初期的表达色相是很浅的粉红色,而且只限制于布料染色的行业色相专门色彩词。表现红色色相的字,按照历代文字文献的记载,如果以三级来区别其彩度的话,约略依次为绛,朱(絑),丹&纁,赤,赫&绯,赬&红,縓。但是色相的诠释也互有参差,有的认为绯是和红字的色相表达是同等级的,加上如此的区别是以染色的立场来区分的,染色的区分经常是以浓度来建构的,不是现代色彩学中的明度和彩度概念可以诠释的。至于同系列中的汉字到底如何区别的,是见仁见智的。现今使用最普遍表现红色的汉字,明显的非红字莫属。红字的表达色相却从汉代的「赤白」色相转变成为现今的「大红」色;使用的领域也由染色专门领域开始扩张,超越了行业的局限,在精神上的,抽象性的表现上,取代了赤,朱,绯,绛,纁等古代表现红色的常用字,成为表现红色色相的主力。其实,在古代的红色表现汉字中,除了绛,朱,赤,丹,红等五字外,尚有縓,纁,赫,赧,赭,赩,赬,赯,赤含,赤冬,赤同,赬,赨,赤尾,赮,赤巠,缙,繎,彤,赫,騂,奭,緅,殷,縕,缇,韎,竀,赤巠,綪等字。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红色的文字表现之细腻情形,加上双字以上组成的色彩词汇的话,更显示出其丰富的一面。而现代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单纯化现象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令人玩味。另外,再进一步探讨的话,红字的色相在橙,紫两色相间的变化认知范围,也是值得调查的方向。尤其在相同使用汉字的不同国度里的比较性调查,更是值得探讨的。当然双字以上的辞汇收集工作,也会透过网路资料的建构,逐渐可以搜罗完备,这是需要一点时间和人力才可能完成的工作。(国立云林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及研究所副教授曾启雄)捌、参考文献1.久下司,1996,《化妆》,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2.于非暗,缺年,《中国画颜色研究》,台北,南通图书公司3.王定理,1993,《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社4.吴泽炎等编纂,1989,《辞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5.吴泽炎等编撰,1993,《辞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6.吕清夫,1989,《色名系统比较研究》,台北,国科会7.宋应星(明),1996,《天工开物》,台北,世界书局8.李时珍(明),1998,《本草纲目》(上,下),台北,培琳出版社9.沈括(北宋),1997,《梦溪笔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0.孙思邈(唐),1990,《千金翼方》,台北,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11.孙冯翼,孙星衍辑录,1985,《神农本草经》,台北,五洲出版社12.凑幸卫修,1979,《中国色名综览》,东京,カラーフランニングセンター13.张玉书等(清),1996,《康熙字典》,台北,泉源出版社14.张自烈(明),1996,《正字通》,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5.许慎(东汉),1998,《说文解字四种》,北京,中华书局16.贾思勰(后魏),1884,《齐民要术》,台北,世界书局17.闻人军,1990,《考工记导读图译》,台北,明文书局18.赵彦卫(宋),1998,《云麓漫钞》,北京,中华)先秦时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义研究以甲骨文...:中国植物染色简史,曾启雄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丽丝英文名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