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lte td基站lte天线端口外观有什么区别

查看: 1645|回复: 4
4G知识科普:什么叫TD-LTE/FDD-LTE?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是什么网络?
TA的每日心情奋斗昨天&22:10签到天数: 415 天[LV.9]以坛为家II
<font color="#G知识科普:什么叫TD-LTE/FDD-LTE?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是什么网络?
虽然国内4G牌照迟迟不见发布,但私底下各大运营商和终端商早已摩拳擦掌,各网用户尤其是备受折磨的中国移动用户也都在期待4G时代的到来。放眼望去,目前在全球81个国家已有213张LTE商用网络,其中FDD-LTE商用网络192张、TD-LTE商用网络11张,而中国4G如箭在弦,被认为是一场由中国移动积极促成的产业大跃进。
随着大家不断谈论4G,相关的新名词也不断涌现,包括不同制式的网络、TD-LTE、FDD-LTE、网络频段等等,待4G网络开放之后我们将会不断接触到这些新名词,并对我们选择4G手机和不同的网络造成一定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向大家来科普一下这些知识。
<font color="#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 与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4G LTE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5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5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4G LTE Advanced采用载波聚合技术,下行峰值速度可达150Mbps。到底比之前的网络速度有多快,下面这张图一目了然。
4G网络到底有多快在此需要注意的是“4G”这个说法频频见诸媒体,但4G并不等于LTE!在ITU(国际电联)的定义里,任何达到或超过100Mbps的无线数据网络系统都可以称为4G,所以实际上,4G现在至少包含了LTE和WiMAX两大不同类型的无线数据网络。
LTE的两大阵营和未来新模式
在国内即将上马的4G中,中国移动采用的是TD-LTE,中国联通将采用的是FDD-LTE,电信同样赞成FDD-LTE模式,称要走技术道路。
其实,LTE有两种系统模式,分别是FDD(频分)和TDD(时分),一般用FDD-LTE和TD-LTE来区别两种不同的系统模式。
国内4G分属两大阵营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 是两种不同的双工方式。FDD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上进行接收和发送,用保护频段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FDD必须采用成对的频率,依靠频率来区分上下行链路,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连续的。FDD在支持对称业务时,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在支持非对称业务时,频谱利用率将大大降低。
4G演进路线FDD-LTE是最早提出来的LTE系统模式,发展至今最为成熟,在世界各国推广的LTE系统模式中也最为普遍,备受广大的网络基础设备厂商和终端生产商的支持,高通就是FDD-LTE主要支持者和芯片供应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现在所有存在商业化LTE网络的国家,都在使用FDD-LTE系统。
而在国内大规模试验的属于中国移动的TD-LTE。在T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 接收和发送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作为信道的承载, 其单方向的资源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时间资源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分配。某个时间段由基站发送信号给移动台,另外的时间由移动台发送信号给基站,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必须协同一致才能顺利工作。
移动采用TD-LTE支持成对频谱(FDD)和非成对频谱(TDD)已经成为全球的通用标准,并能够和3G网络形成无缝对接。那么当前的LTE还能都往前走吗?答案是肯定的,业界正在向前迈的一步是LTE-Advanced。相比之前的LTE,LTE-A可以补充下行链路,采用了载波聚合、上/下行多天线增强、多点协作传输、中继、异构网干扰协调增强等关键技术,能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峰值数据速率、峰值谱效率、小区平均谱效率以及小区边界用户性能,同时也能提高整个网络的组网效率,这使得LTE和LTE-A系统成为未来几年内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流。
LTE-AdvancedLTE-A可以利用所有频谱资源,聚合数据通道,统用于小范围热点、室内和家庭基站(Home Node B)等场景,基于低频段的系统为高频段系统提供“底衬”,填补高频段系统的覆盖空洞和高速移动用户,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
LTE Broadcast(LTE广播)除此之外LTE还有发展前景,比如即将到来的LTE Broadcast(LTE广播)和更为先进的LTE Direct。
国内外LTE网络频段大解析
既然是无线网络系统,就必须占用频段。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频段实质上并非随机分配,而是被硬性划分的,这主要是由于频率资源的有限导致,目前我国主要由信息产业部负责相关事宜。我国手机常用的频段主要有CDMA手机占用的CDMA1X,800MHz频段;GSM手机占用的900/MHz频段。
越高的频段,越会增加网络覆盖的成本,对系统设备和终端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从目前各国规划的LTE频段来看,北美以700MHz为主、2100MHz为主,西欧主要采用800MHz及2600MHz,东欧则采用800MHz、1800MHz、2300MHz及2600MHz,亚太以1800MHz及2100MHz为主,中东及非洲则以800MHz及2600MHz为主。
LTE频段表在国内由于700MHz频段被广电所占,因此分配给LTE用户的将是2.6GHz频段(MHz),共计190MHz的频率。2.6GHz频段已经属于微波频段,而微波通信由于频率高、波长短,是直线前进的视距通信方式,遇到阻挡就会被反射或被阻断。这种衰耗会增加运营商未来网络覆盖的成本,对设备商和手机终端厂商的技术要求也会提高。
而未来中国移动采购的TD-LTE终端要支持多模多频,同时兼容GSM / TD- SCDMA / WCDMA / TD-LTE / FDD LTE等多种网络制式,同时支持多种频段,以为后期的全球漫游和终端间通用做好准备。中国电信表示,4G终端将主要围绕手机、数据终端和SIM卡三类产品,手机方面将推出FDD模式,部署CDMA+WCDMA+GSM+FDD LTE的四模9频产品;数据终端方面,包括数据卡、MIFI和CPE产品将采用TDD+Wi-Fi及TDD+FDD+Wi-Fi的制式组合;SIM卡方面,新卡将支持LTE和NFC。
移动4G LTE据悉三大运营商均将获得TDD/FDD双牌照,但是,先发TDD牌照、后发FDD牌照,还是双牌照同时发放,目前尚未有定论。如果说你对国内4G期待已久,不妨尝试申请中国移动的4G体验活动,目前在全国多地都已经覆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我擦!我要沙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
该用户从未签到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该用户从未签到TD-SCDMA尴尬:华为中兴崛起不靠它 TD-LTE与它无大关联
> TD-SCDMA尴尬:华为中兴崛起不靠它 TD-LTE与它无大关联
TD-SCDMA尴尬:华为中兴崛起不靠它 TD-LTE与它无大关联
  最近这段时间,财新网一篇名为《TD式创新》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TD-SCDMA早已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对于TD-SCDMA的不同观点一直难以表达。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支持和反对TD-SCDMA的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时间百家争鸣十分热闹。然而由于意见不合,一场理性的讨论演变成了骂战,一些文章甚至绕过观点直接批判撰写文章的人,甚至是发表这篇文章的媒体----“你这个人都有问题,你的观点肯定不正确!”本文引用地址: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过那么多的文章心中不免有些疑惑,这里提出来希望可以找到答案。
  问题1:TD-SCDMA智能天线真的有问题么?
  第一个对TD-SCDMA技术提出质疑的人,当属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海阳。早在2005年,傅海阳就曾经对TD-SCDMA的核心技术智能天线提出自己的质疑,认为这项技术可能存在造假嫌疑。而傅海阳提出的问题,也曾一度受到信息产业部的关注和讨论。由于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傅海阳于是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多篇质疑TD-SCDMA智能天线造假的文章。随着媒体的关注,网络上掀起了TD-SCDMA是不是另一个学术造假的“汉芯”的激烈讨论。
  从2000年TD-SCDMA标准提出到2008年傅海阳教授在新浪博客上的公开质疑,整个TD-SCDMA技术发展已经经过了9年的时间。假如智能天线存在技术造假,众多参与TD-SCDMA产品研发的厂家完全应该发现,厂家们对此避而不提显然没有道理。但是仅仅凭借这个理由就否定傅海阳教授的观点显然也不够严谨,既然TD-SCDMA已经有大量企业加入,要想证明TD-SCDMA智能天线没有问题,当务之急是拿出来合格的产品来。事实胜于雄辩,有了合格的产品,是否造假也就有了答案。
  然而情况并没有如想象的乐观,从3G牌照发放开始,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建设就遇到了大量的问题。作为TD-SCDMA核心优势的智能天线技术由于体积过大(相当于一块门板的三分之二),在施工过程中遭到了周围居民的大量抵制。不仅如此,由于智能天线技术不够成熟,依托智能天线的TD-SCDMA在信号覆盖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时至今日,大量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依然停留在2G和4G网络上,3G网络的利用率仅为30%。为了解决TD-SCDMA网络覆盖较差的问题,中国移动不得不使用大量WiFi热点对数据业务进行分流,而3G信号不好也成为了中国移动心中永远的痛。
  问题2:提高通信行业话语权到底是不是靠TD-SCDMA?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2G时代日本可以使用自己研发的PDC标准,3G时代美国可以使用自己研发的CDMA和WiMax标准,那么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使用TD-SCDMA标准呢?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通信行业的话语权,一些人甚至提出了三家运营商全部只用TD-SCDMA的观点。
  由于中国在通信行业起步较晚,1G、2G时代中国的通信设备主要采用的是外国设备商的通信设备。由于采用的外国设备标准不一,运营商内部一度用“七国八制”形容通信设备的杂乱。由于外国设备质量差价格高加之标准不一,中国的运营商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吃了不少哑巴亏。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中国的企业提供质优价美的通信设备,“巨大中华”这样的通信设备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随着这些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科学家终于有能力参与到3G标准的讨论中。这个时候,是独立研发自己的标准还是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国际标准的讨论成为了决定一家企业发展的关键。以大唐为首的企业决定采用自己独立研发的3G标准,并孤注一掷把自己的未来押在了TD-SCDMA的发展上。而以为代表的另一些企业则决定两条腿走路,一边关注TD-SCDMA的发展,另一边也尽一切能力参与到WCDMA和CDMA2000标准的讨论和研发中。
  为什么不把希望完全放在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上呢?这中间的关键就是日本经验和教训。在2G时代,日本使用的是自己独立研发的PDC标准。由于这一标准和国际通用的GSM标准不兼容,众多日本的通信企业没有能力参与到国际的竞争中,市场竞争力自然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早在2000年就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采用GSM的3G演进标准WCDMA,同时也不排斥CDMA2000。这使得日本的通信业发展迅速,跻身于世界的前列。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虽然可以创造短暂的繁荣,但是最终却有可能失去更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够获得发展。时至今日,靠着WCDMA和CDMA2000上的积累不仅跻身于世界一流设备商的行列,同时凭借优秀的产品性能占据了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足够的资金支持,无论是3G还是4G标准也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通过WCDMA和LTE专利的交叉共享,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不仅不需要缴纳巨额的专利费,反而可以获得可观的专利收入,这在2G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反观大唐,由于把未来完全压在了TD-SCDMA身上,不仅因为3G牌照迟迟未发而处境艰难,而且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生产出来的设备质量远远不如中兴华为的设备,最终只能落了个基站被华为中兴所替换的下场。
  问题3:TD-SCDMA是不是发展壮大的关键?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TD-SCDMA的积累,才使得得以在中国快速发展。要是没有TD-SCDMA,中国移动也就无法在一年的时间内建设出一张“堪比3G时代3年”的网络。
  遗憾的是,TD-LTE的快速发展和TD-SCDMA并无多大关系。仅仅从字面上不难看出,TD-SCDMA和TD-LTE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网络性能从本质上就是不同的。除了同样采用TDD时分双工方式,3G时代的TD-SCDMA和4G时代的TD-LTE并没有特别多的联系。中国移动的TD-LTE网络之所以建设的那么快,并不是因为TD-LTE和TD-SCDMA的所谓“演进”关系,而是因为中国移动耗费巨资对站址、天线乃至传输线路的长期积累。这种积累和TD-SCDMA无关,也是任何一种3G制式都需要的。所谓TD-SCDMA可以“软件升级”为TD-LTE更多的只是设备商宣传自己产品时的噱头,由于3G和4G技术的本质区别,大部分4G基站都需要重新建设,“软件升级”只是把原有软件屏蔽的4G功能解锁罢了。
  总结:
  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TD-SCDMA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我们既不应该将其神话,也不应该过分批评。TD-SCDMA经历了几代人共同的努力,它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真理越辩越明,对于TD-SCDMA,我们希望听到更多理性的声音。
分享给小伙伴们:
我来说两句……
微信公众账号利用LTE家庭网关(绑定基站的小区宽带计费)实现家庭宽带快速部署的策略探讨
&&& 通过全业务推广实现用户的捆绑,对于市场发展及客户保有具有关键意义,家庭宽带业务是全业务运营的基础,是同业的核心利润区,是应对全业务竞争的关键。而作为全业务尤其是有线接入业务的后来者,中国移动最后100米的入户资源匮乏,建设流程不畅,固线业务营销、维护能力缺失,业界未形成口碑,致使宽带市场份额一直未形成规模。2013年底,中国移动获得固网业务、TD-LTE运营资质,在家庭市场,势必要大规模建设有线宽带业务。而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除了需要建设能力的匹配,还需要营销部门能够挖掘出当量的需求,更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尤其是有线宽带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投入巨大。&&& 鉴于全业务运营的重要性,宽带运营势在必行,如何尽快通过现有的政策、资源和能力快速实现全业务运营,提高宽带接入能力,打击同业者的核心利润区,笔者的建议是:以TD-LTE网络在小区内面向楼宇“定点爆破”,以“锁定基站或流量小区计费”的LTE家庭网关承载家庭用户的宽带接入服务。理由上面已经提到,简单的说:一、有线宽带在小区内的施工存在物业协调的困难,且投资较大;二、中国移动有线入户资源极度匮乏,入户施工成为难题;三、中国移动有线宽带,在业界没有品质、资费与服务的口碑与保障,策反与营销存在困难。而利用LTE实现宽带接入和营销则不同:一、TD-LTE已开始规模部署,小区内也需要深度覆盖,如能同时解决小区宽带接入意味着摊薄投资;二、不需要入户线施工,即可通过家庭网关设备实现固定电话和宽带的服务;(远期还可提供IPTV、家庭安防、智能家居等增值服务)三、LTE家庭网关的SIM卡绑定基站区域后,数据流量资费将存在大幅下降空间,甚至可以与有线宽带包年持平,增加业务竞争力;四、中国移动在无线业务领域,品质、服务处于行业领先,4G无线接入具有技术优势与新奇特的卖点,4G与有线宽带没有可比性,有营销噱头。业务名称可以叫做中国移动4G无线家庭宽带业务(简称移动4G宽带)。&& 实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建议如下:
问题一:关于LTE的信号稳定性、穿透力的质疑多层排楼做室外覆盖,高层做室分(同时解决2G覆盖),针对有需求的用户利调整天线角度“定点爆破”,解决其信号覆盖问题(竞争对手的有线宽带有100元初装费,这笔费用可以收取用于初装过程中的无线信号覆盖调试)。同时,家庭网关以其无线的特点,在用户家中可以放置在基站侧的窗台附近,进一步的保证信号质量和网络稳定性。TD-LTE的频段与WLAN接近,但LTE≠WLAN,WLAN是非电信级产品,而LTE从网管监控、设备稳定性、多用户承载到运维能力均优越于WLAN,部分省份移动公司用实践证明WLAN能实现多层排楼覆盖,LTE一定可以更好的实现信号覆盖。问题二:如何保障流量价值WLAN和有线宽带已经沦落为低价值网络,而LTE的定位却是高端产品,承载着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经营高价值回报的重任,用TD-LTE与竞争对手的有线宽带竞争,如何保障流量价值?前面已经提到,也是本策略的核心——可以将LTE家庭网关所使用的SIM卡锁定基站,或制定流量的小区“宽带资费”,在绑定基站下(小区内)流量资费设定可与其他运营商宽带业务资费持平(如100元/月),小区外则恢复正常流量计费(0.29元/M),以保证流量价值。同时,LTE家庭网关可以提供家庭固话、IPTV、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增值服务,会带来额外的附加收入;家庭固话可与家庭成员手机组成亲情网,起到捆绑的粘性作用。最为关键的是,家庭宽带是个别运营商的核心利润区,策反其用户就是在降低其收入,转移战场——把运营商的精力牵扯至宽带市场竞争,可大大降低移动市场的竞争成本。(LTE家庭网关可以随意的在家中放置,集无线路由器、固话、IPTV于一身,便携式可以临时更换地点使用(资费按流量资费正常收取)如用户有迁移需求,可每年免费在有信号覆盖情况下跨基站迁移一次,多次迁移,可收取迁移费100元/次)问题三:关于小区内LTE基站的施工建设有线宽带与LTE基站施工都面临小区物业和居民的协调,物业的协调可以通过公关解决,但居民的协调确实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偏远的郊区县的小区内施工预计尚好协调解决,成熟市区的小区内施工建议依旧利用传统的美化天线、光纤拉远等方式低调施工。LTE的楼内施工对比小区宽带要少,比小区宽带的施工更容易。另外据悉,各省市政府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条例,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小区物业必须安装小区内安防监控设备,物业对此不想投入资金,建议可以借此契机,由中国移动投入一部分资源,与物业合作运营小区安防监控,此事对居民有利,涉及的施工一定会得到居民的认可,以此名义完成小区内管线、基站建设施工。&&& 以上是针对2014年全业务大规模运营过程中,家庭市场宽带、固话接入快速部署的一点思路和想法,因技术层面知识有限,着重于营销策略的可行性研究,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探讨。
(注:目前的LTE家庭网关暂不支持语音功能) 权限:公开&&&来自:labs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中表达的意见、判断、数据、观点和陈述文字等内容均与中国移动研究院无关。移动Labs博客致力于为ICT领域的研究者及从业者提供技术和业务交流的网络平台,对本文中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供读者参考交流。
阅读全文:129456 | 转发(1) | 评论
Labs推荐给你的相关资讯
看过此博文的还看过
地区:黑龙江
总访问量:129456
京公网安备 |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版权所有&#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于LTE技术的战术通信系统研究进展【精品文档】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基于LTE技术的战术通信系统研究进展【精品文档】,基于LTE技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55:07|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于LTE技术的战术通信系统研究进展【精品文档】.PDF
官方公共微信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TD-LTE移动宽带系统
移动宽带技术丛书
978-7-115-31063-7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54.60&&&
立刻节省:¥23.40
所属分类:
DSP原理及应用技术-基..
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最佳..
Ios 8案例开发大全-随..
无线通信原理
现代通信干扰原理与技..
本书是对TD-LTE/LTE-Advanced技术、标准及系统设计的全面的介绍,包括针对TD-LTE-Advanced系统特有技术的深入探讨和论述,并且也包括了作为完整LTE-Advanced系统技术与标准的全面分析和描述。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从基本原理和系统设计的角度对TD-LTE-Advanced技术进行分析和理解,并能够从体系定义和协议流程的层面去梳理和掌握TD-LTE-Advanced的系统设计。
《TD-LTE移动宽带系统》是一本专门介绍TD-LTE移动宽带系统的图书,主要内容包括:TD-LTE背景与概述、协议架构与标准体系、物理层关键技术、高层协议及过程、TD-LTE系统射频、TD-LTE系统新技术特性、SAE网络的架构和功能。
  《TD-LTE移动宽带系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网络规划设计工程师、系统运营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真才基: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5年后历任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副总工程师、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院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计划部总经理等职务。2006年6月起到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现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同时担任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总裁。
第1章 背景与概述 1
1.1 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与演进 1
1.2 TD-SCDMA标准与技术 4
1.2.1 TD-SCDMA物理层信号结构 4
1.2.2 TD-S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6
1.2.3 TD-SCDMA标准演进 7
1.3 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基础 8
1.3.1 OFDM传输 8
1.3.2 多天线技术 9
1.3.3 分组无线接入 10
1.4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12
1.4.1 国际电信联盟(ITU) 12
1.4.2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 13
1.4.3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 14
1.4.4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15
1.4.5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 15
1.5 LTE需求与技术特点 17
1.5.1 LTE系统需求 17
1.5.2 LTE-Advanced系统需求 22
1.5.3 TD-LTE系统技术特点 24
1.5.4 TD-LTE-Advanced新增关键技术概述 29
1.6 TD-LTE/LTE-Advanced标准化历程 32
1.6.1 LTE的提出 32
1.6.2 TD-LTE R8的研究及标准化 33
1.6.3 TD-LTE R9版本 35
1.6.4 TD-LTE-Advanced和ITU IMT-Advanced 36
1.6.5 TD-LTE/TD-LTE-Advanced重要的里程碑 37
1.7 SAE系统需求和标准化 38
1.7.1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 38
1.7.2 SAE核心网的系统需求 40
1.7.3 核心网标准化历程 41
1.8 小结 44
参考文献 45
第2章 协议架构与标准体系 47
2.1 LTE系统架构 47
2.1.1 LTE系统网络架构 47
2.1.2 网络功能划分 50
2.2 空中接口协议栈 51
2.2.1 协议栈概述 51
2.2.2 控制平面协议栈 52
2.2.3 用户平面协议栈 53
2.2.4 协议栈功能划分 54
2.3 S1/X2接口协议栈 59
2.3.1 协议栈概述 59
2.3.2 控制平面协议栈 61
2.3.3 用户平面协议栈 62
2.3.4 协议功能描述 62
2.4 LTE标准体系与规范 75
2.5 小结 80
参考文献 81
第3章 物理层关键技术 82
3.1 TDD双工技术 82
3.2 多址传输方式 85
3.2.1 多址传输方式概述 85
3.2.2 TD-LTE下行多址传输 89
3.2.3 TD-LTE上行多址传输 90
3.3 帧结构和物理信道 92
3.3.1 TD-LTE系统帧结构 92
3.3.2 载波带宽和物理信道映射 94
3.4 导频设计 95
3.4.1 下行公共导频 97
3.4.2 下行用户专用导频 99
3.4.3 下行测量导频 102
3.4.4 定位导频 103
3.4.5 上行解调导频 104
3.4.6 上行探测导频 105
3.5 多天线技术 106
3.5.1 多天线技术概述 106
3.5.2 下行多天线传输技术 108
3.5.3 上行多天线传输技术 113
3.5.4 小结 116
3.6 信道编码 116
3.6.1 卷积编码 116
3.6.2 Turbo码 120
3.6.3 线性分组码 123
3.6.4 小结 127
3.7 链路自适应技术 127
3.7.1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 128
3.7.2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130
3.7.3 功率控制 133
3.7.4 信道选择性调度 137
3.8 控制信道设计 139
3.8.1 下行控制信道 139
3.8.2 上行控制信道 146
3.9 初始接入和同步 154
3.9.1 小区搜索 154
3.9.2 物理层随机接入 156
3.10 干扰协调 158
3.10.1 概述 158
3.10.2 干扰随机化 161
3.10.3 干扰抑制 162
3.10.4 分层组网中的干扰协调增强 163
3.11 小结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4章 高层协议及过程 171
4.1 随机接入 171
4.1.1 概述 171
4.1.2 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172
4.1.3 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174
4.1.4 随机接入建模 175
4.2 系统广播 175
4.2.1 概述 175
4.2.2 广播消息内容分类 176
4.2.3 广播消息传输机制 177
4.2.4 广播消息修改机制 177
4.3 寻呼 178
4.3.1 概述 178
4.3.2 寻呼传输过程 178
4.3.3 寻呼接收过程 179
4.4 连接管理 180
4.4.1 概述 180
4.4.2 状态与信令承载 180
4.4.3 连接管理过程 181
4.4.4 承载管理过程 185
4.5 移动性管理 185
4.5.1 概述 185
4.5.2 系统内移动性管理 186
4.5.3 系统间移动性管理 196
4.6 小区间同步 201
4.6.1 概述 201
4.6.2 同步方法 202
4.7 无线资源管理 203
4.7.1 概述 203
4.7.2 调度 204
4.7.3 接纳控制 211
4.7.4 负荷均衡 212
4.8 安全机制 214
4.8.1 概述 214
4.8.2 认证与密钥协商 216
4.8.3 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217
4.8.4 安全模式命令 219
4.9 小结 220
参考文献 220
第5章 TD-LTE系统射频 222
5.1 频谱定义和信道安排 222
5.1.1 工作频段 222
5.1.2 信道带宽 222
5.1.3 信道安排 223
5.2 无线发射指标 224
5.2.1 概述 224
5.2.2 输出功率要求 224
5.2.3 输出功率控制要求 226
5.2.4 发射机开关时间模板 228
5.2.5 发射信号质量 229
5.2.6 输出射频频谱 233
5.2.7 发射机互调 236
5.3 无线接收指标 237
5.3.1 概述 237
5.3.2 参考灵敏度电平 237
5.3.3 接收机动态范围 238
5.3.4 信道内选择性 239
5.3.5 接收机邻道抑制 239
5.3.6 阻塞特性 241
5.3.7 接收机杂散响应 243
5.3.8 接收机杂散辐射 243
5.3.9 接收机互调 243
5.4 系统同步要求 245
5.5 小结 245
参考文献 247
第6章 TD-LTE系统新技术特性 249
6.1 多媒体广播/多播 249
6.1.1 概述 249
6.1.2 网络结构和流程 250
6.1.3 空中接口 254
6.1.4 网络接口 257
6.2 家庭基站 258
6.2.1 概述 258
6.2.2 系统网络架构与实体功能 258
6.2.3 家庭基站系统技术特征 262
6.3 网络自配置与自优化 269
6.3.1 概述 269
6.3.2 自配置特性 269
6.3.3 自优化特性 270
6.4 定位技术 276
6.4.1 概述 276
6.4.2 定位架构 277
6.4.3 定位协议 278
6.4.4 定位方法 279
6.5 电路交换业务支持 285
6.5.1 概述 285
6.5.2 电路交换回退技术 285
6.5.3 单一无线语音呼叫连续性技术 289
6.6 最小化路测 293
6.6.1 概述 293
6.6.2 配置管理 294
6.6.3 空口技术 297
6.7 中继技术 301
6.7.1 概述 301
6.7.2 中继高层技术 302
6.7.3 中继物理层技术 308
6.8 载波聚合 314
6.8.1 概述 314
6.8.2 载波聚合物理层技术 315
6.8.3 载波聚合高层技术 321
6.9 公共告警系统 327
6.9.1 概述 327
6.9.2 网络结构及流程 328
6.9.3 空中接口 329
6.9.4 网络接口 329
6.10 紧急呼叫 329
6.10.1 概述 329
6.10.2 呼叫发起过程 330
6.10.3 呼叫接入控制过程 331
6.11 机器间通信 332
6.11.1 机器间通信需求 332
6.11.2 机器间通信增强技术 332
6.12 多点协作传输技术 339
6.12.1 概述 339
6.12.2 CoMP场景 340
6.12.3 下行CoMP传输 341
6.12.4 上行CoMP传输 349
6.13 小结 351
参考文献 351
第7章 SAE网络的架构和功能 355
7.1 SAE网络架构 355
7.1.1 概述 355
7.1.2 SAE网络架构 355
7.1.3 接入网与核心网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te基站覆盖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