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这个科目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是

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分别的主要代表人物
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分别的主要代表人物
填空题,各两个。
英国教育家J.洛克和哲学家D.休谟
这是哪个的代表人物?
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为依据的课程论,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一、形式教育概述 形式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学说或思潮,是在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严格说来,它既难说有一个首创者,也难说有一个集大成者,而是后人对种教育思想及其倾向作出的概括。所以,很难找到一种言简意赅又合众人意向的定义。这里,我们试例举几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教育辞典和百科全中关于形式教育的界说。 (1)美国孟禄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中说:“形式训练主张通过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学习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美国古德编纂的《教育辞典》中说:“形式训练即:1、建立在训练迁移和心智训练基础上、依赖于学习精选出来的材料的教育理论;2、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心智能力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理论或学说。” (3)苏联凯洛夫等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中说:“形式教育论的拥护者们断言,学校的主要注意力应当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而不是用于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认为最宝贵的并不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而是学习科学对于改善学生理智能力所发生的那种发展性影响。他们认为发展儿童理智的最重要的材料是语言(尤其是拉丁语及希腊语)和教学;他们捍卫教育上的所谓古典主义倾向。他们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专门练习来训练学生。至于这些练习的内容则似乎是完全‘无所谓’的。” (4)西德《教育学辞典》中说:“形式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认为发展和发挥人的主观所具有的力量和能力对教育是决定性的。” (5)日本《新教育用语事典》中说:“形式训练认为学习教材需注重心要的心智作用和提高心智的训练观。” (6)日本《新教育、心理学事典》中说:“形式训练认为人的心灵中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观察、注意、识别、比较、综合、抽象、推论、记忆等)虽不完善,但是天赋的,它以能力心理学为基础,主张强化各种它官能。” (7)我国朱经农、唐钺和高觉敷主编的《教育大辞书》中说:形式训练,“简言之,此种理论乃谓无论如何获来之智力,皆可施用于人类生活之任一部分。所谓形式陶冶者,此之谓也。” (8)我国《辞海》中说:形式训练说为“18世纪资产阶级教育学的一种主张。认为人们的心灵具有种不同的官能,而每种官能都可以选择一种难度较高的教材通过教学加以训练,使之充分发展,然后用它来学习其他不同的教材。如使用拉丁文法的教材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使用数学教材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后,则受教育者记忆功思考其他事物,也很便利。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的。” 除此之外,一些在教育理论界影响的专著,也对形式教育有各种界说。就以大家较熟识的为例: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波特的《教育哲学大意》,美国查特斯的《课程编制》,我国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苏联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的《教学论》,苏联斯卡特金的《中学教学论》,我国华中师范学院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的《教学论,王策三的《教学论稿》,吴杰的《教学论》,等等。如果加上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则为数更大了。 我们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撰写“形式教育”这一条目时,参照当时寻揽到的材料,把形式教育归纳为三点,也未必得当: (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 (2)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 (3)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迁移到其它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它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 二、形式教育论的渊源----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教育学家 在西方,形式教育论作为一种学说来说,是在教育理论演进到17世纪后才出现的;但就其萌芽来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一些著名哲学-教育学家。结此,美国的奥苏贝尔和鲁宾逊在《学校学习》一书中有其独具的见解。他们认为:“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形式训练论。第一种称之谓古典主义的,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它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好几个世纪。它认为:心灵最好是通过学习古典语言、哲学和其它我们现在不那么确切地称之为文理科的学科来训练。第二种形式训练论称之为官能心理学的,它是由哲学家沃尔夫创立的。他在1734年发表了一种理论,认为心灵是由各种官能构成的,计划的基本要求是提供硬性的理智作业……这两种理论在世纪关于古典语言9拉丁语和希腊语)和数学是训练心灵的最好学科这一论战中,走到一起来了。” 西德的克拉夫基
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与英国的斯宾赛等人。 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在西方,近代的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联想主义心理学来源于心理状态说(Doctrineof Mental State)。观念联合论(Associationism)或心理原子论 (Psychological Atemism)是把心灵看做心理状态的最有影响的理论。英国教育家J.洛克和哲学家D.休谟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洛克最早提出“联想”这个词。 休谟首先否定心灵是一种实体。 他认为,把心灵看成精神实体,是人们心理习惯形成的一种虚妄的抽象而心理生活是知觉的连续或心理状态的连续,是由联想所联系起来的一些观念的联合。哲学家D.哈特莱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他是心理原子论者,把心理生活还原为原子,这些原子在联合中就产生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东西联想主义心理学依据观念联合论心理原子论,认为心灵只是接纳外界印象的容器,只是意识或心理状态的集合体;知觉、记忆、想象、理解等等心理现象,都是联想作用的结果或各种心理原子的联合。 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吸取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认为心灵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们只知道心灵的现象,那就是观念。他所说的“观念”兼有通常的知觉和观念两者的内涵。赫尔巴特认为心灵是统一的。他反对官能心理学把心灵分为各种不同的官能。他说,旧心理学用“官能”来解释一切,新心理学用“观念的运动”来解释一切。在他看来,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乃是各种观念的活动;人的一切心理现象:想象、思维、情绪和意志等等,无非是变形的观念;而心灵是观念活动的舞台。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所以他的心理学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赫尔巴特把在教育中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知识,都称为观念。他说:知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各种教材包含许许多多的观念,它们首先作为学生认识的对象,而后成为他们意识中的观念。新观念被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赫尔巴特称为“统觉”。教育就在于观念的获得,促进统觉的过程。他重视课程和教材,反映了实质教育的立场。 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①教育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心灵在初生时一无所有。心灵的官能不是现成存在的;心灵有赖于观念的联合,它是经验的产物。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以观念充实心灵的内容。②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建设心灵的原料是各种观念。提示外界事物,产生观念的课程和教材,就具有首要的地位。因此,教育不在于重视课程和教材的训练作用,或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而是重视课程、教材的具体内容本身及其实用价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③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心灵要靠观念的联合以组成概念和范畴。课程和教材的组织和程序,直接影响心灵的组织和程序。 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质教育论,是在形式教育论关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下产生的。 与形式教育论相反,实质教育论维护和提倡18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实科教育方向。英国教育家H.斯宾塞在实证论的基础上,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知识的比较价值问题。他坚决主张实科教育,同时竭力抨击当时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认为一般智力的发展是次要的,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他比赫尔巴特学派更直接地把自己的教育主张同资产阶级发展工业的需要联系起来。19世纪中期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实质教育对欧、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曾起过很大的影响。 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都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教学论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对教学内容问题的一些方面都做过一定的研究和论证。但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见形式教育论)。
其他回答 (1)
形式教育论:洛克和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论: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学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子、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比特、卡特斯
活动课程论代表人物: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卢梭,裴斯泰络齐);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孩子教育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考研政治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08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二、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下列哲学家中属于不可知论重要代表人物的有
)A.费尔巴哈B.休谟C.康德D.黑格尔正确答案:有, 或者 答案解析: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多项选择题:()社会主义改革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改变
A.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C.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D.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答案:有,答案解析:有,多项选择题:()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有
A.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D.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取得了领导权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D.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答案:有,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热门试卷有哪些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的哲学书籍?
理科生,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按投票排序
129 个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要么推荐二手书,要么推荐哲学史,要么推荐一些莫名其妙的原著。。。当然,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本人在德国念哲学(这样会听起来有点说服力吗。。。)以下所列的都是入门级的原著,兴许对喜欢直接上原著的人有帮助,供参考: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胡塞尔《小观念》(五篇讲座稿)柏拉图《美诺篇》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不是非常简单,不过属于比较简单而重要的)不推荐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作为入门,因为那本书前面虽然简单,但是没有神学知识完全不知道他在干嘛,后面则是纯粹的难。千万不要拿来入门的哲学书:尼采的所有书海德格尔的所有书法国现代各种有名的哲学家(萨特那本小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倒是非常好看,也浅显易懂)中世纪的作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没搞好去看他们的书,就像不懂孔孟看朱熹一样荒谬)除了康德黑格尔之外的德国观念论哲学家:康师傅没学好,看他们也看不出所以然千万不能绕过的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从哲学史开始梯利《西方哲学史》其次,罗素《西方哲学史》(这个不适合作为教科书。。)从某个分支开始简单地可以分为伦理学、知识论、形而上学等。建议从伦理学读起,建立严谨的、体系化的思维《尼各马可伦理学》斯宾诺莎《伦理学》(其实不适合初学者。。从某个哲学家开始不建议叔本华、尼采(初读”散文化、诗化哲学“容易陷入寻章摘句陷阱,,)康德也不适合,要看的话推荐邓晓芒翻译的。这个真不太好说,其实我是从罗素开始的(捂脸逃。。)强调一个:不管怎样,学好逻辑学!!补充说明:另:关于哲学史,贴几张图(并不全,且图中文字比较粗糙甚至偏颇),希望对读书有所帮助德意志古典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完整的请参见:
本文主要是写给非哲学专业的人文/社科学生的。不知道学习人文(如文学、历史)和社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的学生会不会想我一样,一方面觉得如果对西哲的脉络、发展史和具体观点更了解,自己的科研能力会有所提升,一方面又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懒!)无法操作”自学西哲”这个耗时耗力的Project。虽然在不同课程的reading里频频碰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本雅明、葛兰西、Raymond Williams、阿多诺、波伏娃、巴特、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此处略去一千字】,每次都只是读一些选段,蜻蜓点水,长时间下来,虽然对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所涉猎,但总觉得对每个人、每种观点都了解得不够系统,不知道每种观点究竟有哪些异同,这些异同又源于对哪些跟基础性的问题的认识分歧。想要弄清楚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读哲学史,但就我个人的经验,这个方法效果甚微。大多数(西哲)哲学史是按照年代编著的,从古希腊一直讲到二十世纪,每个章节着重简述某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观点。以这种方式编撰的哲学史多不胜数,在一般读者中最有名的应该是罗素那本,我自己也读过。这种编撰法的主要问题是:a. 要读懂这些书,读者必须先对西哲有相当清晰的基本认识,原因在于1. 相较于背住每个哲学家有什么样的具体观点,初学者更应该弄明白的是那些西哲哲学家们喜欢讨论的问题为什么重要(某些问题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而言乍一看并不重要。例如上帝、世俗化进程等),在21世纪这些问题是否依然重要,如果重要它们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在哪些具体问题上呈现出来的?我个人认为,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即使把每个人的观点背住了,也不过是能对付考试而已,很难有深入的理解。但如果你已经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那说明你已经是西哲的“门内汉”了,入门级的书籍对你已经意义不大。(Catch-22)2. 要厘清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观察不同的学派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但读按年代编著的哲学史,因为对那些观点本身并不熟悉,往往读到后面时早就忘了前面具体讲了什么。(敢说你木有这种经历?!)想要“系统”地阅读,就必须有意识地前后对照着读,不是每个读者都有这种耐心的。b. 很多按年代编写的哲学史写到二十世纪初就草草收场。一则因为有的书(如罗素那本)写的时候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哲学还没出现,二则“哲学史”多少带有点“经典”的味道,太近的东西争议较大,不适合被当做经典对待。但凡对二十世纪西哲有一点了解的人也知道,读到二十世纪初就收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跟没读是一回事,哲学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大到如果你要谈论哲学,就不可能躲过它的程度。记得以前看到网上有人吐槽,说中国大学生热衷讨论的问题都是些十八、十九世纪欧陆哲学问题,我认为讨论十八、十九世纪的问题倒没什么,但不能操着十八、十九世纪的思维方式来讨论,因为有的基本假设已经在二十世纪被动摇了。要了解西哲,就像了解其他任何学科一样,需要keep updated,就算不赶风头浪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哲学总得有所涉猎!基于此,我本人不赞成从市面上很容易买到的“哲学史”入手了解西哲。当然,要了解西哲各个出版社的Companion系列也可以作为入门Guide。但以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为例,读过的人都知道这套书收录的都是学者的Paper,带有相当强烈的个人/学派观点,且讨论得问题很细致、深入,适合对讨论的主题已经有基本认识的读者。在我读过的所有西哲入门书籍里,加纳裔美国籍哲学家的是最清晰的一本。(这是Appiah的 个人和家族都很有故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本书的官方宣传如下:Thinking it Through is a thorough, vividly writte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some of the most crucial ques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mind and knowledge, the status of moral claims,the existence of God,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he mysteries of language. Noted philosopher Kwame Anthony Appiah shows us what it means to "do" philosophy in our time and why it should matter to anyone who wishes to live a more thoughtful life. Opposing the common misconceptions that being a philosopher means espousing a set of philosophical beliefs--or being a follower of a particular thinker--Appiah argues that "the result of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is not the end of inquiry in a settled opinion, but a mind resting more comfortably among many possibilities, or else the reframing of the question, and a new inquiry."Ideal for introductory philosophy courses, Thinking It Through is organized around eight central topics--mind, knowledge, language, science, morality, politics, law, and metaphysics. It traces how philosophers in the past have considered each subject (how Hobbes, Wittgenstein, and Frege, for example, approached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and then explores some of the major questions that still engage philosophers today. More importantly, Appiah not only explains what philosophers have thought but how they think, giving students examples that they can use in their own attempts to navigate the complex issues confronting any reflective pers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illed with concrete examples of how philosophers work, Thinking it Through guides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enlarg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questions of human life.诚如介绍词里所说的,这本书的优点在于 1. 这不是本“剪刀浆糊“出来的哲学史,是作者以较为简单的语言为初学者写的。作者所举的例子有很多是年轻读者熟悉的事物,如新近的电影等。2. 一直写到了contemporary,而不是一到二十世纪就散场。Appiah本人的立场也比较contemporary,例如很小心地将其他哲学放在同西哲平等的位置上,这是”后现代”兴起之前的西方学者很难做到的。3. 最重要的,书是按照Topic来分类的,而不是年代,有助于读者对一个问题有比较整体、系统的认识。有些topic如science\law\language,一般的”哲学史“书籍很少专门讨论。Appiah是英美分析哲学出身的,书的内容不像很多哲学介绍书籍,一味倾向欧陆哲学。另外有一套叫“A Graphic Guide”的学术类入门书籍(不知有哲学,还有其他学科)。之所以叫graphic,是因为配有幽默的图片。虽然看起来是一套很”搞笑“的书,其实内容都是专家撰写的,质量有保证。我读过这套系列的、、。如果你读过很多到二十世纪就收场的哲学入门书籍,可以考虑用这个系列补上”后现代“这一块。最后简单提一下SEP- 这是斯坦福大学牵头搞的哲学百科,或许很多人文、社科的学生都知道这个网站。如果你需要简单查阅一下概念,与其依赖Wiki这种任何人都可以修改的网上百科,不如使用SEP。SEP的Editorial Board比较权威,每篇文章都是由大学教授级的专家撰写的,通过审阅之后才会刊出,质量比一般的网上百科有保证。(上周五我的一个教授说,SEP可以直接cite。)
更新。我不想写长回答,但鉴于大家都这么认真,我还是更新一些自己的想法吧。原谅我以一种领导的语气作开场白——让我简要地说几点吧:利益相关:我阅读的第一本和哲学沾边的书,是《苏菲的世界》。第二本启蒙书是罗素的《哲学问题》。第三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第四本是《大问题》。第五本是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我的第一本「哲学书」严格来说就是《苏菲的世界》,初中读的。但说实话,那本书更像文学而不是哲学——它精巧的故事架构喧宾夺主了,冲淡了它作为哲学启蒙教材的作用。不过,我对哲学的兴趣不是从这本书来的,因为这本书我是当小说看的。真正激发我对哲学兴趣的,还是当属《大问题》。哲学的导论固然是重要的,但哲学的启蒙也是重要的。在这里,我看到的问题是「对于一个对哲学接近零了解的人来说,应该选择的第一本启蒙书籍是什么」,而不是「对于一个对哲学有少许了解的人来说,需要以哪一本哲学书进入正式的学习」。所以这里的问题是「启蒙」与「导论」之争。 君太过严厉了,毫不奇怪,这也让很多看官不爽。但我有必要为他辩护一下:虽然大多数搞科学的看不起搞哲学的,但哲学本身确实是个严格的学科。如果我学得不好,我的谬论令这门学科蒙羞,那是我的责任,这门学科本身是值得尊重的。而另一方面,只有经历过哲学的严苛阶段的人,才有资格把哲学称作一种泛化的智慧。罗素的《西哲史》,难道真的不能当哲学启蒙吗?我觉得未必。但正如大多数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好所说,罗素的西哲史个人主观倾向严重,并且有意地误读了相当一部分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其中包括黑格尔,也包括叔本华、卢梭。我至今记得罗素解读尼采思想的那章,其中包含了一些隐晦的黄色笑话,还颇有创造力地杜撰了由上帝主持的尼采与佛陀的对话。不得不说,至今想起来,罗爷爷既不懂尼采,也不懂佛教。话说回来,罗素的不严谨和偏激,真的是把其《西哲史》当做启蒙书的不可化解的障碍吗?我觉得这一点亦是可供商榷的。我可以列出这本书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文笔好,幽默风趣,一口气读五十页不费劲儿。深入浅出脉络相对清晰对大多数哲学家的主要理论都有所涉及作者是知名哲学家缺点:主观倾向严重,私货太多(重洛克、贬卢梭等)对某些重要哲学家的理解/解读很不到位(黑格尔等)大家可以看出来,缺点显然没有优点多,但问题在于,这两个缺点对严肃的哲学学习来说是致命的,致命的啊。所以,当我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作为哲学的启蒙书的时候,我重视的是它的这些优点,而 同志强烈贬斥这本书的时候,他考虑到的是这本书的这些缺点。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调动起学习哲学的兴趣,然后再考虑学习的路子正不正——一个合格的哲学学习者,一定要能克服罗素的偏见,要不然你学的就是罗素而不是哲学。而如果连继续了解这门学科的兴趣都没有,那么他也谈不上克服偏见。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一个合格的学习者必须要学会克服相对枯燥的文本,因为学习路子的「正」才是第一位的,我也同样同意这一点。但因为我不是一个路子正的人,所以我只是想举出这样的可能,让那些和我一样迷茫或者彷徨过的少年少女,也能选择哲学这门学科,并且不要被那些艰涩的大部头吓到。演奏前的调音是重要的,啪啪啪前的调情也是重要的。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发生,但也已经有什么东西发生了。但另一方面,一个一直耽于调音的演奏家必定是不合格的,你的炮友也不会满足于长达一辈子的调情——这只会让她怀疑起你的某方面的能力。哲学的启蒙书,我把它看做是调音,或是某种调情:你需要它,但你总得超越它。综合以上考虑,加上一些我自己的经验,我提供三个选择,它们至少能满足两个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指标:提供一种清晰的哲学思考的范例。让人能一下明白「啊,原来这就是哲学啊」。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启蒙多于灌输(我是这样认为的),有效地调动起学习热情。好了,接下来给出我的建议,不多,就三个:罗素《哲学问题》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这是视频了……貌似也有书?)说到底,最终还是没推荐罗素的《西哲史》。那个供读者自己考虑吧。至于那个《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我也不推荐。这里涉及一个主观偏见:那本书的作者也在知乎,和我在一个佛学问题下嘴炮过,我觉得他有强行装逼的嫌疑,所以我觉得他的书也没必要看。至于评论中
所说的:桑德尔的《公正》并不适用于政治哲学或伦理学入门,这我完全同意——尽管我对这两门学科也只拥有导论性的认识( ̄▽ ̄") 。但倘若我们不把它看做「入门」这两个学科的敲门砖,那就没有什么大碍。推荐完了,还是得最后强调一句:一个合格的哲学学习者,必须要学会克服种种偏见。其中有罗素的,也有你老师的,但更多的是你自己的。我就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只能希望与诸君共勉。君的答案,我不反对,我觉得他在很认真地启蒙。但我只是想举一些特例,希望能帮到一些和我一样曾经偏执过的少女的忙,并且希望她们能联系我。
牛津通识读本
我觉得大部分都可以看啊,没什么不可以看的。中国部分,特别推荐:冯友兰的《》,然后根据书里你感兴趣的某家选其他专著来看。国外部分,特别推荐:麦克里兰的《》,然后根据他的推荐选书来看。
按照你的情况,应该是适合阅读大学通识教育类的课程。很多人推荐的《苏菲的世界》《大问题》,基本上是中学生的读物。我来开个书单:1、《咖啡与哲学》,特点是苏格拉底对话式写作,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适合入门了解并培养哲学思维。2、《哲学之树》,香港浸会大学基础课程。特点是把哲学史和逻辑体系有机结合,图例丰富,语言明白晓畅,书中还有进一步阅读书目,适合正规学习。3、《牛津哲学史(插图版)》张志伟译,权威入门版本。4、《现象学导论》张祥龙5、Brandom,哈贝马斯、波普尔的著作,有时间多读,没时间就选读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读一遍
如果你有个认真的态度,想好好学一下,推荐和别的哲学入门书不一样的是,它引用了很多哲学家的原文,(所以副标题是: 综合原典阅读教程),而且作者提供了他对那些哲学原文的解读。所以虽然是入门读物却是比较有深度的。额外个好处是学完这本可以随口引几句哲学家原文,提升逼格:比如:不得不认为自己自由就是自由。——康德唯一能克服欲望的是一种更强的相反欲望。——斯宾诺莎我们无需追问身体与灵魂是否为一,恰如无需追问蜡块与蜡块所受烙印是否为一。——亚里士多德如果只是想随便了解一下,不要让自己对哲学一片空白,推荐,写得比较有趣,可见作者努力地想写成畅销书。。。喜欢作者把古今中外串起来,看完之后感觉把知识梳理了一遍,不足是对于现代哲学介绍的太简略粗糙了。作为哲学入门来说略浅了,最喜欢的地方是把哲学思考做成了父女对话录,所以老爸会谈一些自己的人生见解希望对女儿有帮助,这是别的哲学书都没有的这是豆瓣别人开的书单,也可以参考一下:我翻过很多哲学资料,什么耶鲁还是牛津的公开课,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听过podcast好像叫history of philosophy,中文的国家精品课程 邓晓芒讲康德。其实都很好!!。。。但我没有一个看完的。。真的让我入门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本书《哲学导论》,(也许是这个教材特别适合我,也许上面提到的不同媒介的学习资料也有一款适合你),我比较喜欢这本书主题式的讲解方式,按照实在、宗教、认识论、自我、自由、道德等等的主题分类讲解,然后哪个哲学家写了关于这个主题的论点就拉出来讲讲(比如康德在好多主题里面都露过脸,而且每次他一说话就让人不明觉厉)。这样就能看到不同的哲学家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所以感觉这是最帮助思考的方法。而一般的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哲学家,试图一次性把他们的观点讲清楚,说实话这是比较让人犯困的方式。看完这本书,就可以进行可持续的学习了,看了那么多哲学家的原文,总有一两篇哲学家的论文或论点让你感兴趣的吧。那就把他们的书找出来看看吧,反正都写了出处。(顺便一提,我最有兴趣可能是p.368页的法兰克福,所以最近在看他的《事关己者》……)加油啊!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放下(画个线标注一下),过段时间再来看看,说不定就看懂了,很有成就感哦!--------------------------------------最近看了几本别的书,有空我来写写感想。我会来更新的!学哲学吧,其实最好还是能有个好朋友跟你一起讨论讨论什么的。我经常跟男票聊聊哲学感想啥的,比如昨天看到一句话“我不会为信仰献身的。因为我的信仰有可能是错的。——罗素”,分享给男票,他说“好的哲学家不仅要对别人的观点保持警惕,还要对自己的观点保持更加的警惕”。观察记录自己哲学观点的变化,也是很有意思的。非专业人士嘛,保持对哲学的兴趣比较重要,不要让形而上学把你搞得云里雾里,累觉不爱啊!
哲学家们用语言沟通的共性之一就是高度的逻辑性和理性祥和的行文风格。得票高的几位,如高昂政治宣讲一般的文风确实吓到我了,让我回到了罗马的古斗兽场的感觉。哲学我刚入门,主要偏向政治哲学分支,一直在看经典著作,如《理想国》《君主论》《利维坦》《政府论》《论自由》《正义论》,结合公开课一起看,最近对康德感兴趣,刚开始嚼三大批判。我也认同思考本身是自由的,每本著作所引发我的思考,帮我构筑自身的思想体系,比著作本身的信息、立场和观念更为重要。
《哲学的慰籍》《哲学的故事》《苏菲的世界》
@黑色笔记本 从你直接将我称为傻X并且不由分说还莫名其妙把我屏蔽开始我基本上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争辩者了:无法纯粹探话题本身,不惜上升到人生攻击:你是如何学习哲学的?如何和他人探讨的?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重新扫了一眼你的答案,发现你对另外的一些答主和底下的评论者也是这样的态度。自以为是地反驳一遍,自以为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最后再贬损一顿他人的人格。这样的态度非常差劲,你真的好好静下心来读过几本书么?所以你的质疑我也不一一回答了,既然你是这样的态度我就没必要多费口舌了(而且也确实没有必要,我的答案里都涵盖了,尤其是关于小说的那个,我直接说了如果你没那个意思我道歉你还挑出来说,醉的是我才对。不过你也不会认真重读重新思考,挺遗憾的):衷心祝福你以后能够遇到一个契机能够真正自省(遇到一个精神与智慧伟大到完全包容你的傲慢和浅解,让你自惭形秽的人,可能是最适合你的方式吧),然后以新的心态审视这个世界。:)我丝毫没有讽刺的意思,非常真诚。————————————反对!!反对最高票的答案!!看到以下两句,作为必读原著主义真是吓死了:“《理想国》对于专搞古希腊哲学的学者都不容易,其实说实话,柏拉图的很多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著作都不适合非专业人士读,即使是哲学专业学生,也必须参考二手文献才能不走偏。”“非专业人士想了解哲学,不要乱读艰深的原著,吃力不讨好,反倒积累了一大堆误解,得不偿失。”这两句话里“误解”“不走偏”这两个词间接暗示了答主持有“阅读哲学著作是有正解的”这一观点。首先,暗示这句话,就是对非专业人士的最大的误导。正是因为没有正解,哲学学术界的学术研究才百花齐放。我个人是绝对绝对推荐,先看原著,自己思考,反思了以后要读二手文献,那必须不止一个,再和自己的思考做对比,再重新判断理解。阅读之后有自己的反思和思考,才是阅读哲学著作的最重要的一点,否则读再多书也是白搭。思考没有边际,没有限制,尤其是对哲学的研究,更是鼓励大家没有边际没有限制的思考。一上来就扣上“不行,你这么读,会有所误解,”“你这样理解会走偏,要这样读”的帽子,不是吓坏了非专业人士的热情么?本来就是尝试着开始了解哲学界的人,这样每一步阅读都在害怕着自己的“误解”,害怕自己“走偏”,怎么能鼓起勇气放开思考?我相信这位答主的“不走偏”的意思是,阅读理解和主流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基本相符。我也非常同意,了解主流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这么多年以来将自身投入进哲学界的学者们总结出来的他们非常有自信的学说,说没有权威性是假的。而且往往这些观点漂亮到难以反驳。但即使这样,我也觉得不应该盲从这些共识。这些共识未必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说,永远不可能完全正确。——因为哪里来的绝对正确? 亚里士多德曾经还是他的年代的主流学术界的绝对权威呢。如果阅读者有了和主流学术界完全相悖的观点,而且了解学术界的观点过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的话,不是正好可以开启一个新的一轮辩论么?哲学学术界不是又多了伟大的思想碰撞么?让非专业学者觉得“我不能参与到讨论里来”才是最大的误导,“我可以有自己的间接,我可以也应该参与到讨论里”才是积极的学习哲学的心态。因此,就更应该鼓励他们多读原著,直接参与进第一手的讨论历来。而不是在第二首资料的外围讨论。——————————————————————————对第一票答主部分细节的反驳:1. “《苏菲的世界》顶多是一本构思出色的小说,里面对很多哲学家的描述都要么有错误,要么没有击中point。”
先不说里面对很多哲学家的描述是否有错误这一说吧(因为我没细看苏菲的世界,所以不敢讨论,但是没击中point这是答主的主观想法么?),就说“顶多是一本构思出色地小说”这句话的暗含义:小说是不应该成为学习哲学的人读的书。如果这位答主没有这个意思我在这里道歉。但不管答主什么意思,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太Condescending了。就是把小说往低了一级。这就和当初中国把小说扔出三教十流一样么。哲学原典很多都是非学术作品,举几个最有名的例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马基维利的君主论,共产党宣言……这都是哲学作品,但是形式题材完全不一样吧。我很不明白小说这个类型为什么不能被归类到哲学著作里?——因为他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能吧,但是他们是绝对有权利参与到哲学讨论里的。2. “《圣经》是宗教著作,不是哲学著作。”但是就一定要扔出书单了么?这书是多少西方哲学著作的引用来源,著作背景?读了圣经绝对有更好的知识储量来多面理解西方哲学。或者说,不读哲学你怎么理解宗教哲学?就这么半吊子地看二手资源?圣经为什么在书单里是错误的?还有,柏拉图凭什么是哲学著作?不就是聊天记录么?哲学著作这一概念是谁定的?3. “《理想国》对于专搞古希腊哲学的学者都不容易,其实说实话,柏拉图的很多对话录和亚里士多德的几乎所有著作都不适合非专业人士读,即使是哲学专业学生,也必须参考二手文献才能不走偏。” “想了想,还是推荐几本浅显易懂的原著吧:柏拉图的《申辩篇》《克里同篇》《游叙弗伦篇》”等一等,申辩,克里同,游叙弗伦哪里浅显易懂了?哪里浅显易懂了??!!为什么理想国晦涩难懂,这三篇却浅显易懂?我实在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分界线是什么……还有,为什么柏拉图那么多对话录里挑出这三本推荐?带上斐多篇我还能稍稍理解(因为完整了),单挑出这三本我就有点不太懂了……也理解,但觉得是不是过于随意了。4. “读完苏菲的世界,你也不可能对哲学感兴趣,因为苏菲的世界里面的“哲学”和真正的哲学相差十万八千里。你至多能说自己对貌似哲学的东西很感兴趣。”
苏格拉底: 这位答主,我的朋友,你能否告诉我“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貌似哲学”的东西又是什么?话说重一点,这种心中有定义“真正的哲学”的人,你真的喜欢“哲学”么?哲学是什么?没人能够回答。这种给他人灌输“这世界上有真正的哲学”,“有些东西不过貌似哲学”这种观念是很危险的。真正博学的人对这两句话是非常警惕的,说难听一点,这位答主在学习之路上还差得远呢。不过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只求共勉。这位答主遇上一个自省博学,胸襟开阔,包容理解他人所有无知自大,并认真思索这些“无知自大”的人“无知自大”的论调,给予最真诚最深刻的反馈的人,估计就不会用这种语气的回答了。我就是遇到这样的人了以后才下定决心好好读原著,不去依靠导论的力量。————————————————————————————————————终于轮到正文了。首先,在列书单之前,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身上扣上“非专业”的帽子。“非专业”和“专业”的人书单并没有大出入。专业的还不就是从“非专业”的过渡到“专业”来的?哲学本身就是所有人都可以接触的,应该伴随一生的学习。对于个人来讲,没什么专业不专业一说。美好的书单应该是推荐给所有人的。但我们往往还是会挑选出部分作品,因为这世界上书太多了,而我们的时间又太少,读别人已经筛选好的书,总是珍爱生命的好方式。再者,就是顺序问题了。怎么读觉得舒服,怎么读觉得容易完成书单,怎么读觉得对自己最有益。那么我个人推荐的书单终于来了。先说好,本人非常不专业,读书很少。再说好,这个书单上的书,我并没有都看过。换言之,这是我给自己的书单而且这个书单,非常,非常,非常倾向于西方哲学。东方哲学我读的那是比少还要少,实在不敢妄自开口,也暂时不知道该怎么给自己定书单好……所以,求伙伴们给东方原典的书单 _(:з」∠)_ 不一定是哲学的……总之,“这个书单,还需要各位自己多做调查,再决定啊”以及,“东方哲著作一定要看哇!”——————————————————————————————————书单以及推荐阅读顺序:弄出了50本(其实严格来说不是50本……)很多人认为这个书单不过是不负责任的简单枚举确实,我给人了这种印象所以……本来我很闲麻烦不想做这个工作的,但打算附注上为什么读,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读的理由。并且解释一下,我为什么会认为有一些他人认为并非哲学书籍的书是哲学书籍还有,我没读完这些书不代表没读过也不代表没有理由去推荐:)0. 以伊利亚特奥德赛为代表的西方人文名著 和 圣经旧约新约 之前说可读可不读,但现在发现态度要强硬一点:这些书一定要读。虽然他们不是大家广泛认为的哲学书目,但他们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核心。太多讨论,引用,围绕着这些书籍——其实很多不是书籍,大家懂得,不细说了。没有读这些而直接去接触西方哲学就太吃亏了。这些书上的内容,尤其是荷马和圣经对于现在的西方社会来说都是常识。我知道很多人对圣经有所排斥,但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单纯地以欣赏一部作品的心态阅读会发现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而且直接围绕圣经展开的哲学讨论实在太多太多了,没读过圣经就直接上手讨论宗教哲学有点说不过去哟。柏拉图对话录。个人推荐读第一遍的时候,第一本读美诺,最后三本依照顺序读申辩,克里同和斐多。第一本读美诺的原因是美诺很直观的展现了苏格拉底,或严格来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思考回路,亦或对真知怀有怎样的精神。而且展露的方式非常直接。大家一读就懂了。美诺篇应该是最一上来就切入正题的对话录了。 最后三本依照顺序读申辩,克里同,裴多(其实前面还可以加上游叙弗伦)的原因很简单,这是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的最后几天。
读到这里,我们基本知道大名人“苏格拉底”是谁,对话录是怎样的一种形式,他是以什么样的精神思考问题的了。因为苏格拉底太爱说,性格太强,我亲爱的朋友,估计你现在要么无比喜爱这位哲学家要么嫌弃厌烦死他了。无论你是哪一方,都有一定人数的雅典人民支持你。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谁都敬佩的西方古典史学巨著!历史学编纂的奠基!政治名感度,前瞻能力,甚至文笔,简直牛到爆炸的修昔底德!——这本书可不仅仅是单纯记录战争那么简单,虽然记录这场战争本身(雅典VS斯巴达!哟亲们),而且不去扯上牛鬼蛇神,用现在我们认为历史学的方法记录人类的行为,在当时就已经意义非凡。而且修昔底德还很热爱穿插自己的政治哲学评论。将事件上升到哲学高度谈论评价。应该这么说,他很熟悉当时雅典哲学家的那一套。并且他在当时就提出崛起大国必挑战威胁原有大国必起冲突这种让习主席连连摆手说没没没,没这回事儿的观点。可见他一眼看透本质的能力毫不逊色与哲学家。所以这本书记录了已经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就算这本书的历史不真实,后世也顺从着这本书的历史行进下去了。而修昔底德这个热忱的天才对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反思,对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记录与评论,当然包括对战争起因结果整个过程的记录和分析都应该成为热爱哲学的你读这本书的理由!亚里士多德全集 为什么先读伯罗奔尼撒再度亚里士多德?因为亚里士多德生在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就是这么简单。而且他的一些著作中提到的现象和观点与修昔底德遥呼相应。为什么要读亚里士多德我真的好不想说,因为一说就没有边际了。所以我努力压缩成一句话:他是所有话题的展开者。 我估计他把他当时能想到的所有可以追其本质的东西都依照他的方式研究了。
读到这里,之前我们超级喜欢(或讨厌)的苏格拉底被的一些逻辑被亚里士多德狠狠挑战质疑了。而且“哲学大系”的世界向我们徐徐展开,我们可以沿着亚里士多德的开头选择继续走政治,伦理,自然科学,人文……各个哲学研究的道路。世界立刻丰富起来了!而且!而且!亚里士多德是从空白开始研究的。我不明白连从空白开始堆砌的书都读不了,还能读什么样的书?而且,那么多那么多后续的哲学著作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数的直接反馈延伸,不读亚里士多德能行? 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
读完了就会发现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欧几里得是天才,他用我们完全无法反驳,而且非常非常“美丽”“无可挑剔”“奇迹般”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严密的没有空隙的无从反驳的宇宙。读到这里,就算之前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观点持“啊?这什么啊?不太对吧”的态度的人(估计这样的人很多),到了这里,都敢说一个“不”字了。几何万岁万岁万万岁!欧几里得万岁!那些说的可能是对的错的哲学家都弱爆了!壮哉我大数学!壮哉我逻辑的力量!——还有,认为欧几里得不是哲学书的人,为什么你会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可以算是哲学书籍呢?首先,哲学书籍的定义是什么?柏拉图写对话录的时候认为这是哲学书籍了么?而且看看几何原本的第一句话把 “没有部分的是点”这还不够哲学么?还不够哲学么?还不够哲学么?谁说几何不是哲学的?谁说的?这么完全抽象,根本不存在,只是以概念形式存在,但确实存在的学科还不属于哲学范畴? 罗巴切夫斯基 平行线理论的几何研究
读完非常美丽的几何原本,一上来看罗巴切夫斯基肯定嗤之以鼻:这么不美丽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平行线? 但当读者等候着罗巴切夫斯基顺着他这不美丽的思路走到死胡同,各种打脸出糗的时候,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这货好像越来越难以反驳了。好像一个全新的,和欧几里得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展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为什么反驳不了!为什么罗巴切夫斯基说的好像是可以存在的?——难道说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真的实在是太小太小太小太小太小太小了?这里的太小是字面意义上的太小。这就是最直接的展开非欧几何的方式。“不就是个球面不球面么?!”不是的,不是这样,读了就懂了。世界观立马被重写一圈。然后还是认为罗巴切夫斯基不是哲学书籍的人,我的论证基本和几何原本为什么是哲学书籍的一样。即使这样还认为这根本不是哲学书籍的,读完几何原本也应该立刻读这本书。这是为了颠覆反思思维方式。而这新得来的思维方式必定对日后学哲学和任何知识有益!李维 罗马史 / 塔西佗 编年史/
普鲁塔克 名人传
(这三本推荐当工具书回来翻,因为后面的著作有很多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引用。本身写的也非常有趣,读完不是问题)爱比克泰德谈话录 阿基米德 全集 托勒密 天文学大成 笛卡尔 几何学
奥古斯丁忏悔录 普罗提诺 九章集 哥白尼 运行 伽利略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 牛顿 自然哲学的的数学原理 迈蒙尼德 困或者指南 约翰·道尔顿
化学哲学新体系 安瑟伦 上帝存在论 (Wow) 高尼罗 对安瑟伦上帝存在论的反驳 (wow,wow) 安瑟伦 对高尼罗对安瑟伦上帝存在论的反驳的反驳 (wow,wow,wow) 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但丁神曲 马基维利 君主论
(发现大家都爱这一部。我还没见过不爱马基维利的,奇了怪了) 蒙田随笔集 培根 未完成的“伟大的复兴”:学术的进展 新工具
(读完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后可直接跳过来看新工具) 培根 新亚特兰蒂斯!!! (这个书太奇葩了,这个书单里就没有不奇怪的书,但这本奇葩到了我必须要强调一下的地步……其实我犹豫要不要把它放进来来着)笛卡尔 方法论笛卡尔 形而上学的沉思 (在这里我必须多说一句,没读过原著大谈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都是耍流氓!)帕斯卡 思想录霍布斯 利维坦斯宾诺莎
神学政治论
洛克 政府论 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社会契约论 独立宣言/联邦党人文集/美国宪法 (从30一直读到35会有非常奇妙的感觉,会重新审视美国这个国家的。) 中国宪法 (是对照美国宪法看,各种意义上超级有趣。) 莱布尼兹 以新系统等为代表的论文散文 (他还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WOW!) 休谟
人性论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亚当斯密 国富论 马克思(没读过马克思原文,尤其是在这个国家,没读过马克思原文,就大谈特谈马克思是流氓中的流氓。还有马克思尤其尽量不看中译本。)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等克尔凯郭尔 恐怖与颤栗 克尔凯郭尔 哲学性片段 尼采 善恶的彼岸 弗洛伊德 这个我就不列了,一般大家都会找题目最先吸引自己的去看……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维特根斯坦 一种哲学的考察 闵可夫斯基 空间与时间爱因斯坦 相对论 ——————————————————————————本书单有很多漏洞毛病(但是这个问题底下最好最棒的书单啊哈哈),尤其是在自然哲学方面,涵盖还是不够多。其他方向的比例也略微失衡,但各个方向的入门都大致涵盖到了。能保证的是,读完这50本(其实比50本多……)对“哲学”肯定有和读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理解。以及,按照这个顺序是可读的,不会读吐的。因为讨论一直在循序渐进,不会突然抓不着头脑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是从空白开始讨论,所以从他们开始读没有问题,只要认真,能跟得上大体的思路。说读不懂的,或是不打算看原文,打算直接看别人写的总结,也就是二手资源的,我想说别人的注解也是从原著来的啊,一切的起源都是原著,何必要躲开这个起源呢?他们的理解是他们的理解,你的理解是你的理解啊。所有人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的。自己亲自去确认源头,比单纯听他人讲解不知道要多出多少收获。所以别害怕,别害怕原著,别畏惧读错。每个人都有阐释原著的权利,咱也不例外。而且……这两个人我真觉得挺逗的。读起来不会无聊难耐,苦涩乏味。后面的著作真的好多都是以他们为原点展开的讨论,一步一步按照我推荐的顺序读下来(大致符合年代表……吧?)就不会有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单拎出来马克思,读完皱着眉头大喊“这什么玩意儿?”,那种无厘头感了。这是比较健康的,读哲学著作的方式。而且,反而不费劲,相信我。但估计很多人还是会被这个书单吓傻“这什么玩意儿!太长了把!”其实真的不多啊……我觉得太少了……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脑回路,你会赞叹,你会被惊吓,你会吐槽,你会不能同意更多,你会愤愤回击,无论如何你绝对会被吸引,因为这些书都太!棒!了!但说了这么多,还是担心无法下手读的,那我就推荐俩人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随便读他俩的任意著作吧。原因我就不多阐释了。——————————最后再补充两句,大致扫了一眼其他的答案,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好多人面对哲学太没自信了,字里行间里多多少少透露出“学哲学要天资聪颖才行啊”,“必必须要看‘专业人士’的指导啊”,“原著书都是‘专业书’根本读不了”这种心态。不要这样没自信,不要怀疑自己,不要畏惧,读吧!读的过程中就算不安,也不要查相关的解析,他人的论文,客服心中的不安,忍住不要“求助”,自己思考,思考,再思考,你就会突然发现……其实,没有必要畏惧的啊。这些书和自己的距离明明是那么近,一点都不遥远。而且自己独立阅读完原著,有了自己的思考,再看二手资料就会有:“哦,原来还可以这么理解啊,这个观点非常新颖呢”,“这样理解确实更有道理,难怪学术界都普遍有这样的讨论”“不,我还是觉得我的阅读理解在语境之中更恰切。” “我忽视这个地方了,”“怎么不多讨论讨论这里?明明我读的时候觉得这里异常有趣/惊讶/疑惑啊。”没错,自己就不再是那个畏畏缩缩,将他人的通论作为“正解”的人了,而是和这些人位置平等的,讨论者,思考者。这样读,会越来越自信。但绝对不会傲慢。因为一边保持着独立思考,一边一部一部读他人的思想,只会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谦逊,包容的人。谦逊且自信,这是对待哲学的健康姿态。——————————答主没读完这些书,没读完这些书,没读完这些书——————————看了眼排名情况,一目了然肯定是有人点了反对和没有帮助,但是却不在底下评论说反对原因,答主有点落寞啊答主是做好了被点反对的准备的,超期待听反对意见,结果没有人留言……唉,如果有人能够大致说一下反对原因我特别感激。——————————我先接触的原典,然后尝试接触导论,没读多少立刻放弃,因为察觉到了读导论的“危险”性,(具体怎么危险各位可以翻底下回复),赶紧回归原有的思路来看原典。然后,我绝对是业余的。我大学才开学一个月,而且是读了一个月的戏剧。几个月前是个不接触主流学术界严谨的学术写作的高中生。够业余了吧。作为业余学习者,我证明先读原著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作为一个尝试过用原著,用导论两种方法入门学习哲学的业余学习者,我推荐先读原著。没有读过原著的只读了导论的人就不要和我争论了。(暂时好像没有这样的人,不过如果有的话,请别和我争论)————————————上面有人也提到过了,很多人认为这个书单不过是不负责任的简单枚举确实,如果我突然看到了这么一篇答案也会有所顾虑吧这要不是枚举你倒是说个大体思路啊!当时写答案的时候本来就想每一篇都批注一下……但发现工程量太浩大我就以列举结束了。但现在想想,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我这么列举,而且这么排列的理由的。但真的写这个好烦啊……我就一天解释五个,解释十天吧。写完了我再大体改一下语序,通顺一下……因为某个答主对我的反驳吸引了一堆的反对,我这个答案早就跌落谷底不会有人问津了。我就更肆意“胡说八道了”。所以如果发现我怎么说话乱七八糟没有逻辑的,那确实是因为我当时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好好整理的关系。反正没人看~我就自娱自乐好啦!——————————所有认真读了我的答案,自己思索之后做出点赞,点反对,点没有帮助,回复的人都非常感谢。没有读完,凭着偏见盲目点反对和没有帮助的人 :( 你们真不可爱。
对每一门学科而言,入门都是很重要的。入门不对,很容易走偏,具有“民科”气质。因此在自己学习之前,我认为题主有必要听听大学里面的哲学入门课程,培养下感觉,有老师引导不容易偏。一两门听下来就有些感觉了,可以自己开始看了。
入门的话,我还是推荐看教材。当然前提是好教材。一本好教材都是顶尖学者写的,不仅具有正统性和严谨性,而且站在教师的立场叙述问题,更适合学习。当然,不是说通常的哲学史不好,只是没人指导容易不得要领。
入门书籍我比较推荐:
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
这本书是美国哲学教材,优点如下:1.框架清晰,对形而上学、认识论、道德哲学等等,都分部分解释,能对每个部分都有整体了解。而普通哲学史完全按照人物作为线索。2.既介绍主要哲学观点,也解释了哲学术语,很适合入门。3.作者结合生活,给出了很多生活中有趣的哲学问题。4.提供了一些经典的原著选读。
综上,入门书籍强烈推荐这本。同时还可以把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作为辅助读物。
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首先推荐《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大致有三种,我最早在高中看的是北大叶秀山主编的多卷本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启蒙哲学……等等,我没读完,但确实是让人受益匪浅,深入浅出,有很多哲学家的故事,比较吸引人。但是缺点是,部头太大,不容易读完。还有一个缺点是,作者很多,所以水平容易参差不齐。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每一本都是醍醐灌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应该是很多哲学系的教材。正因为这是教材,并且写教材的人是很专业的哲学家,所以专业性毋庸置疑,对哲学家的评价客观,对一些理论的解释清楚。因为是教材,所以比较粗略。最大的优点是,没写马克思。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个不是教材,就是罗素的一家之言,名气很大,主要是因为罗素名气很大,写什么名气都很大,所以有点过誉了,我觉得不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也被写了进去。之所以说,先看西方哲学史,是因为,哲学史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就像一个人开车想进入一个陌生地方的导航仪和地图,你看了地图,觉得那个地方有趣,你就向那个地方去,并且它会指导你,这个地方的前一站是哪儿,后一站是哪儿,会经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是怎么来的。对应的,就是你去了解一个哲学家和他的思想,亦是如此。因为高中看的西方哲学史,大学读了不少哲学原著,收获很大。关于逻辑,我觉得就看几个版本的《形式逻辑》,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吧。比较简易的还有《逻辑十九讲》还是多少讲的一本书,我觉得对于逻辑的一个历史发展还是比较有帮助的。
可以不看太艰涩的。先看看哲理散文的。比如周国平的书不错。手机马仔,再添加细节。
从《苏菲的世界》开始,不过我本人不太爱看这个。别一开始就去啃《纯粹理性批判》或者《精神现象学》这样的。推荐在看以下书目之前先阅读《圣经》,旧约看不下去看新约,新约看不下去看约翰福音。然后读哲学史,别一开始就去看尼采。入门吧。《西方哲学史》《叔本华论说文集》、《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理想国》、《柏拉图对话集》《忏悔录》《沉思录》《逻辑哲学论》《人性论》《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现象学的观念》《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另外:中国哲学请勿忘记。《道德经》等等。冯老的《中国哲学简史》适合入门。注:有些经典哲学名著没列入,因为我觉得贪多嚼不烂。
苏菲的世界
提高哲学人文素养可以看周国平的散文集,《哲学的慰藉》(如果觉得《苏菲的世界》太低龄的话就不要看了),这些评论性的书非专业人看绝对没问题的。
逻辑的话可以尝试看一下《斐多篇》《游叙弗伦》《克里同篇》这类对话(我们大一作为导论看的,不算太深),柏拉图即便是非专业的认认真真看还是挺好看懂的。逻辑在西哲里常常用到,顺着那些哲学家的推理过程想一遍,十分锻炼逻辑能力。
周国平的书,《岁月的性情》,《妞妞》等,他的散文精选也很好。他的文字透着一种哲学思考,但又不那么晦涩高深,而是许多爱思考的人都能理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哲学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