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子叶作细胞分裂素的生物鉴定时为什么要清除它的拟南芥下胚轴轴

植物生理生化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 植物的生物大分子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一级结构 多肽链中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 2.简单蛋白:水解时只有氨基酸的蛋白质。 3.结合蛋白:水解时不仅产生氨基酸还产生其他化合物,即结合蛋白质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非蛋白质部分成为附因子。 4.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大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 5.天然蛋白质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使其分子内部原
有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时,生物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但并未导 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该过程称为蛋白质变性。 二、填空题 1.氨基酸在等电点(pI)时,其所带电荷为( 零 ),在 pH&pI 时以( 负 )离子存在,在 pH&pI 时,以( 正 )离子形式存在。 2.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由( 两条或两条以上 )条具有( 三级 )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 3.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形式有(α -螺旋、β -折叠、β -转角)等。 4.核苷酸是由( 碱基 磷酸 戊糖)三种成分组成。 5.DNA 的三级结构是( 超螺旋 )结构。 三、单项选择题 1.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 D ) A、氢键 B、疏水键 C、二硫键 D、肽键 C.分子量变小 C.三股螺旋 D.构象发生改变 D.β -折叠 ) 2.蛋白质变性后可出现的变化是( A.一级结构发生改变 A.α -螺旋 3.DNA 二级结构模型是( B ) D )B.构型发生改变B.走向相反的右手双螺旋4.蛋白质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在下列哪种条件下不稳定( C A.溶液 pH 值大于 pI C.溶液 pH 值等于 pI B.溶液 pH 值小于 pI D.溶液 pH 值等于 7.4四、多项选择题 1.电泳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 ABCD ) A.分离 B.纯化 C.鉴定 D.氨基酸测序 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D ) A.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B.所有蛋白质的等电点相同 C.变性蛋白质不可恢复 D.蛋白质溶液是稳定的亲水胶体 五、简答题: 1.简述核酸的种类及功能。 答: RNA: 包括 mRNA:信使 RNA,蛋白质合成的模版。 tRNA:转运 RNA,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运转氨基酸的。 rRNA: 核糖体 RNA,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简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其类型。 答: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折叠、盘绕而形成的局部空间结构或结构单元。如α -螺旋、β -折叠、β -转角、自由回转 等。 3.比较DNA 和RNA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区别。 (1)构成DNA 的碱基为A、T、G、C;而RNA 的碱基为A、U、C、G; (2)构成DNA 的戊糖是β -D-2-脱氧核糖;而构成RNA 的戊糖为β -D-核糖。 (3) DNA 的结构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而RNA 的结构以单链为主, 只是在单链中局部可形成双链结构。 第二章 酶 一、名词解释 1.米氏常数 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叫米氏常数 2.单体酶 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叫单体酶。 3.寡聚酶 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 4.辅酶 与酶蛋白结合较松驰的辅因子。 5.辅基 与酶蛋白结合牢固的辅因子。 二、填空题 1.酶的专一性包括( 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 立体专一性 ) 2.结合蛋白酶类必需由( 酶蛋白 )和( 辅因子)相结合后才具有活性。 3.不同酶的 Km( ),同一种酶有不同底物时,Km 值( ),其中 Km 值最小的底物是( )。 三、单项选择题 1.具有抗佝偻病作用的维生素是 B A.维生素 K B.维生素 D C.维生素 E D.维生素 B 2.关于酶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是 C A.所有的酶都含有辅基或辅酶 B.只能在体内起催化作用 C.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都具有立体异构专一性(特异性) 3.Km 值的意义是 D A.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无关 B.是达到 Vm 所必须的底物浓度 C.同一种酶的各种同工酶的 Km 值相同 D.是达到 1/2Vm 的底物浓 四、多项选择题 1 1.水溶性维生素有 A.维生素 A B.维生素 B C.维生素 C D.生物素 2.脂溶性维生素有 A.维生素 D B.维生素 E C.维生素 K D.叶酸 3.酶与一般催化剂的不同点,在于酶具有 A.酶可改变反应平衡常数 B.极高催化效率 C.对反应环境的高度不稳定 D.高度专一性 4.酶的专一性可分为 A.作用物基团专一性 B.相对专一性 C.立体异构专一性 D.绝对专一性 五、简答题 1.酶不同于其他催化剂的特点有哪些? 答:酶所催化的反应条件都很温和(常温、常压下);酶催化据有高效性;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酶的催化活性可控制。 六、论述题 1.论述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答: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 影响;抑制剂影响(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激活剂影响。 第三章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共质体 相邻活细胞的原生质借助胞间连丝联成的一个整体,也叫内部空间。 2.质外体 胞间层、细胞壁、细胞间隙也连成一体,也叫外部空间(自由空间或无阻空间) 3.内膜系统 指由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质膜所组成连续的膜系统。 4.溶酶体 指由单层膜包裹的小颗粒,内含有几十种酸性水解酶类。根据是否含有底物可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 5.细胞骨架 细胞质中存在的纤维状无膜结构的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它们都由蛋白质组成,并相互联结成主体的网络,对细胞起 支持作用,所以叫细胞骨架,也叫微粱系统。 二、填空题 1.细胞壁分为( )、 ( )和( )三层。 2.内质网可分为( )和( )两种类型。 3.高尔基体包括( ) 、 ( )和( )三种组分。 4.溶酶体包括( )和( )两种类型。 5.核糖体是合成( )的场所。 6.细胞骨架指( ) 、 ( )和( ) 。 7.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特征是( ) 、 ( ) 、 ( ) 。 8.抗寒性强的植物,膜脂中( )脂肪酸含量较高。 9.维持原生质胶体稳定的因素是( )和( ) 。 1 胞间层 初生壁 次生壁 2.粗面内质网 滑面内质网 3.运输囊泡 扁平囊泡 分泌囊泡 4.初级溶酶体 次级溶酶体 5.蛋 白质 6.微管 微丝 中间纤维 7.液泡 叶绿体 细胞壁 8.不饱合脂肪酸 9.水膜 电荷 三、单项选择题 1.胞间层的主要成分是 C A.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B.蛋白质 C.果胶质 D.木质素 2.次生壁特有的成分是 D A.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B.蛋白质 C.果胶质 D.木质素 四、多项选择题 1.液泡具有的功能是 ABD A.调节功能 B.代谢库 C.贮存蛋白质 D.类似溶酶体功能 2.细胞浆具有的性质是 ABCD A.界面扩大 B.亲水性 C.双电层 D.溶胶和凝胶 3.检验细胞死活的简易方法有 ABC A.中性红染色法 B.质壁分离法 C.原生质环流法 D.测定细胞质透性 4.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BD A.内质网 B.叶绿体 C.溶酶体 D.线粒体 五、简答题: 1.简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答:线粒体:结构:双层膜包被,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上有 ATP 酶;腔内有无色透明的基质。 功能: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结构:双层膜包被。腔内有类囊体垛叠的基粒,基粒和基粒之间由基质片连接,类囊体片层是光反应的场所;基质无色透明 (暗反应的场所) 。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 2.简述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 答:内质网:结构:由单层膜构成的囊腔系统,分为粗造型内质网(表面含有核糖体)和光滑型内质网(表面无核糖体) 。 功能:物质的合成(合成蛋白质、脂类物质) 胞内或胞间物质的运输、信息的传递等。 合成成壁物质,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3.简述微管与微丝的结构、功能。 答:微管:结构:由微管蛋白(球蛋白)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 功能:是细胞骨架结构,维持细胞形状; 参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壁的形成; 参与细胞运动和物质运输。 2 微丝:结构:由肌动蛋白丝构成的多聚体,呈丝状。 功能:参与胞质运动;参与物质运输。 六、论述题 1.原生质的胶体状态与其生理代谢的关系。 答:原生质是亲水胶体。 当细胞含水量多时,原生质处于溶胶状态,细胞代谢旺盛,但抗逆性较弱; 当细胞含水量少时,原生质处于凝胶状态,细胞代谢缓慢,但抗逆性较强。 第四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水势 2. 衬质势 3. 压力势 4. 渗透势 5. 束缚水 6. 自由水 7. 渗透作用 8. 吸胀作用 9. 根压 10. 吐水 11. 伤流 12. 蒸 腾拉力 13. 蒸腾作用 14. 蒸腾效率 15. 蒸腾系数 16. 小孔律 17. 水分临界期 18. 内聚力学说 19. 植物的最大需水期 20. 水 孔蛋白 1.水势即相同温度下一个系统中一偏摩尔容积的水与一偏摩尔容积纯水之间的自由能差数( Ψ w) 。 2.由于细胞亲水性物质和毛细管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 m) 。 3.在植物组织细胞中由于静水压的存在而增加的水势值(Ψ p) 。 4.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Ψ s) 。 5.又称结合水。与细胞组分(原生质胶体颗粒)紧密结合而不能自由活动的水。 6.未与细胞组分相结合(距原生质胶体颗粒较远) ,能自由活动的水。 7.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水势较高的区域向水势较低的区域运转的作用。 8.原生质及细胞壁组成成分中亲水性物质吸水膨胀的作用。 9.依靠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l0.从未受伤的植物叶片尖端或叶片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叫吐水。 11.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溢出液体的现象。 12.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3.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l 14.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所积累干物质量与蒸腾失水量之比,常用 g?kg 表示。 15.植物在一定生育期内蒸腾失水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的比值,一般用产生 1 克干物质所需散失的水量克数表示,又称需水量。 16.气体分子通过小孔表面扩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的现象。 17.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一般说来,植物的水分临界期是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 18.又称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即以水分的内聚力来解释水分沿导管上升原因的学说。 19.指植物生活周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20.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跨膜通道蛋白,也叫水通道蛋白。 二、填空题 1.典型植物细胞的水势是由( )组成的,细胞间水分子移动的方向取决于( ) 。 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 )和( ) ,其中( )是主要的动力。 3.将Ψ s =-6 巴,Ψ p=+6 巴的植物细胞投入纯水中,该细胞体积( ) ,因为( ) 。 4.水分在植物细胞内以( )和( )状态存在, ( )比值大时,代谢旺盛; ( )比值小时,代谢低。 5. ( )和( )现象可以证明根压的存在。 6.已形成液泡的成熟细胞的水势主要是由( )和( )组成。在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压力势等于( ) ,细胞水势等于( ) 。 当细胞吸水达到饱和时,渗透势等于( ) ,水势等于( ) ,这时细胞不吸水。 7.气孔蒸腾遵循( )原理。 8.细胞中自由水越多,原生质粘性( ) ,代谢( ) ,抗性( ) 。 9.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未形成液泡的细胞靠( )吸水,液泡形成以后,主要靠( )吸水,成熟植物细胞以( )吸水 为主。 10. ( )现象可以证明植物细胞是个渗透系统。其相当于半透膜部分的是指( ) , ( )和( )三部分。 11.植物根吸水的方式有( )和( ) ,其动力分别是( )和( ) 。 12.影响植物气孔开闭的激素是( ) 、 ( ) 。 1.Ψ m + Ψ s + Ψ p 两个细胞间水势差 2.根压 蒸腾拉力 蒸腾拉力 3.不变(吸水与失水达动态平衡)其水势等于零 4.自由 水 束缚水 自由水/束缚水 自由水/束缚水 5.伤流 吐水 6.Ψ s Ψ p 零 压力势 零 7.小孔扩散原理 8.小 旺 盛 弱 9.吸胀作用 渗透作用 渗透性 10.质壁分离 细胞质膜 原生质 液泡膜 11.被动吸水 主动吸水 蒸腾拉力 根压 12.细胞分裂素(CTK) 脱落酸(ABA) 三、单项选择: 1.已知洋葱表皮细胞Ψ w = -1MPa,置于下列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是 B A.-1 Mpa NaCl 溶液 B.-0.9 MPa 甘油溶液 C.-0.8 MPa 葡萄糖溶液 D.-1.5 MPa 蔗糖溶液 2.把植物组织放在高渗溶液中,则组织 B A.吸水 B.失水 C.水分动态平衡 D.水分不动 3.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主要动力是 C A.吐水 B.内聚力 C.蒸腾拉力 D.根压 4.在气孔张开时,水蒸汽分子通过气孔的扩散速度是 B A.与气孔面积成正比 B.与气孔周长成正比 C.与气孔面积无关、与周长有关 D.不决定于气孔周长,而决定于气孔大小 5.水分在根及叶的活细胞间传导的方向决定于 C A 细胞液的浓度 B.相邻活细胞的渗透势梯度 C.相邻活细胞的水势梯度 D.活细胞水势的高低 四、多项选择 1.可作为灌溉的生理指标有 ABCD 3 A.胞液浓度 B.渗透势 C.水势 D.气孔开度 2.促进气孔张开的外界因子有 CD A.黑暗 B.高 CO2 C.充足的水分 D.光照 3.土壤通气不良引起根系吸水量减少的原因是 ABC A.缺乏氧气 B.水分太多 C. CO2 浓度过高 D.水分不足 五、简答题 1.简述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答:①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②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③参与代谢活动; ④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⑤调节植物体温,避免高温伤害。 2.水分沿植物基部导管上升高达 100 米,为什么水柱不断? 答:①水分子在导管内上升受水分子间的内聚力和水柱张力双重影响,因水分子间的内聚力远远大于张力,因而保证水柱连续不断;② 导管的组成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据亲水性,水分子可与其作用产生附着力,易于水柱沿导管上升;③导管的次生壁加厚可 防止导管变形。 3.为什么有时在植物移栽时,要剪掉一部分叶子? 答:移栽时根系易受伤,影响根系吸水,剪掉一部分叶子可减少蒸腾,避免体内水分散失造成植物缺水。 4.盛夏中午植物不宜浇冷水,为什么? 答:盛夏中午气温高,植物蒸腾失水多,若浇冷水,则根系吸水减慢,易造成地上部蒸腾失水大于根系吸水,引起植物体内缺水。 5.A、B、C 三个相邻细胞的Ψ s 和Ψ p 如图所示,各细胞的Ψ w 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其水流方向如何?(用箭头表示) A B C Ψ s =-0.9 Mpa Ψ s = -0.8 Mpa Ψ s=-1 Mpa Ψ p =0.4 Mpa Ψ p =0.6 Mpa Ψ p=0.4 Mpa Ψ wA=-0.6 Mpa Ψ wB=-0.3 Mpa Ψ wC=-0.4 Mpa 答:Ψ w =Ψ s + Ψ p A 细胞:Ψ w = -1 + 0.4 =-0.6Mpa B 细胞:Ψ w = -0.9 + 0.6 =-0.3 Mpa C 细胞:Ψ w = -0.8 + 0.4 =-0.4 Mpa 水分移动原则:从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 因此,水流方向为:B A;B C ; C A。 六、论述题: 1.试述气孔运动的机理。 要点:①气孔结构特征。②光合作用促进气孔开放的学说。③淀粉一糖变化学说。④无机离子泵学说。⑤有机酸(苹果酸)代谢学 说。 2.试述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要点:①水的一般生理作用。②具体表现:参与光合作用,参与呼吸作用,物质吸收与运输,种子萌发,细胞生长,植物体生长,花芽 分化与性别表现,种子形成,休眠、衰老与脱落,植物运动等生理过程。 3.试述土壤中的水分如何进入并离开植物体的? 要点:①植物根系吸水的区域;②根系吸水的动力;③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④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⑤水分从体内 散失到体外的方式。 4.光是怎样引起植物叶子的气孔张开的? 气孔运动是保卫细胞内膨压改变的结果。这是通过改变保卫细胞的水势而造成的。人们早知道气孔的开关与昼夜交替有关。在温度 合适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把植物从黑暗移到光照下,保卫细胞的水势下降而吸水膨胀,气孔就张开。日间蒸腾过多,供水不足或在黑 夜时,保卫细胞因水势上升而失水缩小,使气孔关闭。 第五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名词解释 1.大量元素 2.微量元素 3.有益元素 4.胞饮作用 5.生理酸性盐 6.生理碱性盐 7.生理中性盐 8.单盐毒害 9.离子 拮抗 10.再利用元素 11.诱导酶 12.肥料的三要素 1.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组织浓度达千分之一以上的元素,被称为大量元素。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等九种元素。 2.植物体内含量甚微,约占植物体干组织浓度的 0.01―0.00001%的元素,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铁、锰、硼、锌、铜、钼、氯、镍 等八种元素。植物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甚微,稍多即发生毒害,故称为微量元素。 3.又称:有利元素。指对植物生长表现有利作用,并能部分代替某种作物的某一必需元素的作用,减缓其缺乏症的元素。如 Si 对水稻,A1 对茶树,Na 对甜菜,被称为有益(利)元素。 4.物质吸附在质膜上,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摄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 25.对于(NH4) SO4 一类盐,植物吸收 NH4 较 SO4 多且快,这种选择吸收导致溶液变酸,故称这类盐为生理酸性盐。 2 + 6.对于 NaNO3―类盐,植物吸收 NO3 较 Na 快且多,选择吸收的结果使溶液变碱,因而称为生理碱性盐。 + 7.对于 NH4NO3 一类盐,植物吸收其阴离子 N03 与阳离子 NH4 的值相近,不改变周围介质的 pH 值,因而称之为生理中性盐。 8.植物被培养在某种单一的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这种现象叫单盐毒害。 9.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可消除单盐毒害现象,这种异价离子间相互消除毒害的现象叫离子拮抗。 10.某些元素进入地上部分后,仍呈离子状态,例如钾,有些则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不断分解释放出的离子(如氯、磷)又转移到其 他需要的器官中去。这些元素就称为再利用元素或称为参与循环的元素。 11.又叫适应酶。指植物体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如水稻幼苗本来无硝酸还原酶,但如将其在硝酸盐 溶液中培养,体内即可生成此酶。 12.植物对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较大,经常需要人为地向土壤补充,即所谓的施肥,故把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肥料的三要素。 二、填空题 1.缺乏元素( )时,植物叶片表现为脉间失绿。 4 2.缺乏元素( )时,果树易得“小叶病” 。 3.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有____ _种。 4.矿质元素主动吸收过程中有载体参加,可从下列两方面得到证实:____和____。 5.细胞膜中参与离子跨膜运输的蛋白有( ) 、 ( )和( ) 。 6.根部吸收的无机离于是通过( )向上运输的,但也能横向运输到( ) ;叶面喷施的有机与无机物质是通过( )运到植株 各部分的。 1.镁 2.锌 3.17 N、P、K、Mg、Zn Ca、Mn、S、Fe 、B Fe、Mg、Mn、Cu、S、N 4.载体饱和 离子竞争 8.离子通道 载 体 离子泵 9.木质部 韧皮部 韧皮部 三、单项选择 1.用溶液培养法培养的番茄,在其幼嫩部位表现出缺素症,该缺乏的元素是 A.N B.P C.K D.Ca 2.植物体内行使第二信使功能的元素是 A.K B.P C.Ca D.Mg 3.缺镁时会产生缺绿症,表现为 A.叶脉间缺绿 B.叶缺绿不坏死 C.叶肉缺绿 D.叶脉保持绿色 4.可引起活细胞失水并产生质壁分离的溶液是 A.高渗溶液 B.低渗溶液 C.等渗溶液 D.纯水溶液 5.植物的吸水量与吸收矿质元素量之间的关系是 A.直线相关关系 B.对数相关关系 C.既有关,又不完全一样 D.完全无关 6.植物体内氨转化为氨基酸的主要酶是 A.谷氨酸脱氢酶 B.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 C.氨甲酰激酶和氨甲酰磷酸合成酶 D.转氨酶 7.植物体内参与循环的元素主要分布在 A.老叶 B.幼叶 C.落叶 D.病叶 1.D 2.C 3.A 4.A 5.C 6.B 7.B 四、多项选择 1.可再利用的矿质元素是 A. Mg B.Fe C.P D.K 2.参与植物体内 NO3 同化至氨基酸的酶有 A.硝酸还原酶 B.亚硝酸还原酶 C.谷酰胺合成酶 D.谷氨酸合成酶 3.植物缺乏 B 元素表现的缺素症是 A.油菜花而不实 B.麦类不结穗 C.棉花落蕾 D.甜菜心腐病 4.缺素症首先出现在较老叶片的元素是 A.Fe B.K C.Mg D.P 5.促进光合产物运输的矿质元素有 A.B B.Fe C.P D.K 1.ACD 2.ABCD 3.A 4.BCD 5.ACD 五、简答题: 1.简述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答:①根系吸收矿质元素与吸水既有光,又有相对独立性; ②具有选择性;③具有单盐毒害和离子拮抗作用。 2.简述必需元素的标准。 答:①不可缺少,即缺乏时植物发育受阻,不能完成生活史; ②不可替代,缺少元素时表现的症状是专一的,不能被其元素所替代; ③直接功能性,元素的作用是直接的,而不是由于土壤环境因素造成的。 3.为什么农业生产上不能一次施用过多的化肥。 答:①施用过多化肥使土壤溶液处于高渗状态,植物根系直接的吸水困难,导致间接的吸盐困难,若土壤溶液的水势低于植物细胞水势, 则植物大量失水造成永久萎蔫,植物不仅不能吸盐甚至死亡; ②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要有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二种形式。研究发现植物大量地通过载体逆电化学势梯度主动运转矿质元素,而载 体运输具有饱和效应,因此一次施用过多化肥,不仅不能加快离子的主动吸收过程,相反肥料易被雨水冲走造成浪费以及“烧苗”现象 的发生。 4.合理施肥的生理指标有哪些? 答:①营养元素的含量; ②酰胺的含量;③淀粉的含量; ④酶的活性,如多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六、论述题: 1.论述矿质元素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生理作用。 答: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如 N、Mg 等; 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如 Fe、Ni 等; 光合电子传递链的主组成成分,如 Cu、Fe、S; 同化力的组成成分,如 P、N 等; 水光解的催化剂,Mn、Cl; 调节气孔开闭,如 K; 促进光合产物转化与运输,如 K、B、P 等; 影响 CO2 的吸收,如 Zn 是碳酸苷酶的组分。 第六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1.荧光现象和磷光现象 2.天线色素 3.红降、双光增益效应 4.光磷酸化 5 5.C4 途径 6.C3 途径 7.希尔反应 8.CAM 途径 9.光呼吸 10.光饱和点 11.光补偿点 12.CO2 饱和点 13.光能利用率 1.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叫荧光现象。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叫磷光现象。 2.大部分叶绿素 a 和全部的叶绿素 b、胡萝卜素、叶黄素、藻胆素,具有收集光能并把其传到作用中心色素的作用。 3.在长波红光下光合作用量子产额下降的现象为红降现象,如果再加上波长较短的光,则量子产额大增,这种现象叫双光增益现象。 4.叶绿体在光下将无机磷和 ADP 转化为 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5.是 C4 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一种途径,其二氧化碳受体是 PEP,生成的最初产物是四碳二羧酸,即草酰乙酸。 6.又称 C3 途径,是 CO2 固定和还原的主要途径,其 CO2 受体是 RuBP,生成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即 PGA。 7.在有适当电子受体存在下,叶绿体利用光使水光解,即有氧的释放和电子受体的还原。 8.有些植物夜间气孔开放,通过 C4 途径固定二氧化碳,形成苹果酸;白天气孔关闭,夜间固定的 C02 释放出来,经 C3 途径形成碳水化合 物的途径为 CAM 途径。 9.指植物的绿色细胞由于光照引起的吸收氧和释放 CO2 的过程,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由于这种呼吸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所以叫光 呼吸,其底物是乙醇酸。 10.指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11.指光合作用吸收 CO2 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 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2.指增加 C02 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 CO2 浓度。 13.指单位地面上植物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二、填空题 1.光合色素可分为( ) 、 ( ) 、 ( )三类。 2.叶绿素可分为( ) 和( )两种。 3.类胡萝卜素可分为( )和( ) ,其作用是( ) 。 4.叶绿体色素中( )称作用中心色素,其他( )属于天线色素。 5.水的光解和氧的释放需要的元素是( )和( ) ,氧气来源于( ) 。 6.光合磷酸化包括三种类型( ) 、 ( )和( ) 。 7.光反应产生的同化力( )和( )用以固定 CO2。 8.植物碳同化的三条途径是( ) 、 ( ) 、 ( ) 。 9.C3 植物 CO2 受体是____ _,最初产物是( ) ,催化反应的酶是( ) 。 10.C4 植物的 CO2 受体是( ) ,最初产物是( ) ,催化反应的酶是( ) 。 11.RuBP 羧化酶在( )条件下起羧化作用,在( )条件下起加氧酶作用。 12.CAM 植物含酸量是白天比夜间( ) ,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是白天比夜间( ) 。 13.光合作用中淀粉的形成是在( )中进行,蔗糖的合成是在( )中进行。 14.光呼吸的底物是( ) 。 15.光反应在叶绿体( )中进行,暗反应在( )进行。 1.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藻胆素 2.叶绿素 a 叶绿素 b3.胡萝卜素 叶黄素 收集光能保护叶绿素 4.少数叶绿素 a 分子 多数叶 绿素 a 全部叶绿素 b 类胡萝卜素 5. 锰 氯 水 6. 环式 非环式 假环式光合磷酸化 7. ATP NADPH2 8. C2 C4 CAM 途径 9. RuBP 3―磷酸甘油酸 RuBP 羧化酶 10.PEP 草酰乙酸 PEP 羧化酶 11.高 CO2 高 O2 12.低 高 13.叶绿体 细胞质 14.乙醇 酸 15.类囊体片层 间质 三、单项选择 1.从叶子中提取叶绿素时加少量碳酸钙的作用是 A.使叶绿素从细胞中扩散出来 B.使细胞膜透性提高 C.引起质壁分离,使细胞吸收溶剂 D.提供适宜 pH 值,防止叶绿素分解 2.光合产物主要以什么形式运出叶绿体 A.丙酮酸 B.磷酸丙糖 C.蔗糖 D.G6P 3.光合作用氧释放的来源 A.水 B.CO2 C.RuBP D.PEP 4.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是 A.=光补偿点 B.&光补偿点 C. 〈光补偿点 D.与日光强度无关 5.光合作用同化 CO2 与呼吸作用释放 CO2 量相等时的外界 CO2 浓度称为 A.等渗浓度 B.CO2 饱合点 C.CO2 补偿点 D.光补偿点 1.D 2.B 3.A 4.B 5.C 四、多项选择 1.参与水光解放氧的矿质元素是 A.Mn B.C1 C.Mo D.B 2.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的结果是 A.水的光解释放 O2 B.ATP 形成 C.NADH 形成 D.NADPH2 形成 3.水分亏缺时,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气孔开度增大 B.气孔阻力增大 C.CO2 同化受阻 D.光合面积减少 4.光呼吸的反应部位是 A.叶绿体 B.过氧化体 C.高尔基体 D.线粒体 5.能够证明光合作用有两个光系统的实验现象是 A.暗期间断实验 B.红降现象 C.双光增益效应 D.光周期现象 1.AB 2.ABD 3.BCD 4.ABD 5.BC 五、简答题 1.RuBP 羧化酶与 PEP 羧化酶的定位及功能上的关系? 答:RuBP 羧化酶定位于叶绿体;PEP 羧化酶定位于 C4 植物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 PEP 羧化酶与 CO2 的亲和力高,可以利用较低浓度的 CO2,形成四碳双羧酸,转移到微管束鞘细胞后释放 CO2,为 RuBP 羧化酶提 供底物。 6 2.简述光呼吸的生理功能。 答:①防止高强光对光合器的破坏;②消除乙醇酸的伤害;③氨基酸的补充代谢途径; ④维持 C3 途径的运转。 3.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 提高光合效率。 4.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答:内因:叶龄; “源”与“库”的相互作用关系; 外因:光照,温度,气体(CO2 和 O2) ,水分,矿质元素等。 六、论述题 1.从生理学角度论述“C4 植物比产量高” 。 答:结构特征:C4 植物有明显的维管束鞘及其细胞排列; 生理特征:PEP 羧化酶活性较 RUBP 羧化酶活性高; PEP 羧化酶与 CO2 亲和力高,可利用较低浓度的 CO2,形成的四碳双羧酸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后释放 CO2,可维持 维管束细胞中较高浓度的 CO2,即,具有 CO2 泵效应;使鞘细胞内具有较高的 CO2/O2 比值; C4 植物的光呼吸比 C3 植物低; 鞘细胞中光呼吸放出的 CO2 到了叶肉细胞可被 PEP 羧化酶重新捕 第七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3.呼吸商 4.呼吸速率 5.呼吸跃变 6.氧化磷酸化 7.抗氰呼吸 8.糖酵解 9.三羧酸循环 10.磷酸戊糖途径 11.巴斯德效应 12.末端氧化酶 13.呼吸链 l.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无氧呼吸一般指在无氧条件下,细胞把某些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3.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是表示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摩尔数与吸收氧气的摩尔数的比率。 4.呼吸速率也称呼吸强度,以植物的单位鲜重、干重或原生质(以含氮量表示) ,在一定时间内所放出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或吸收 氧的体积来表示。 5.是某些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呼吸形式,成熟初期呼吸略有降低,随之突然升高,然后又突然下降,经过这样呼吸的转 折,果实进入成熟。这种果实成熟前呼吸速率突然增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 + 6.氧化磷酸化就是呼吸链上的磷酸化作用,也就是当 NADH+H 上的一对电子被传递至氧时,所发生的 ADP 被磷酸化为 ATP 的作用。 7.某些植物组织对氰化物及其他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剂极不敏感,即在有氰化物存在的条件下仍有一定的呼吸作用,对这种呼吸 称为抗氰呼吸。 8.是指在细胞质内所发生的,由葡萄糖或淀粉或其他六碳糖在无氧状态下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简称 EMP 途径。 9.糖酵解进行到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形成水和二氧化碳为止, 故称该过程为三羧酸循环,简写 TCA 环或柠檬酸环、Krebs 环。 10.也称磷酸葡糖酸途径,或磷酸己糖支路,是在细胞质内进行的一种葡萄糖直接氧化降解的过程,简称 HMP 或 PPP 途径。 11.氧可以降低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和减少糖酵解产物的积累,即氧抑制酒精发酵的现象。 12.由于氧化酶将电子或氢传递给氧的作用处于生物氧化作用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故称末端氧化酶。 + 13.呼吸代谢的中间产物氧化脱氢(2H=2H +2e) ,其电子沿着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呼吸传递体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二、填空 1.呼吸作用的糖酵解是在细胞的( )进行的,而三羧酸循环是在( )进行的。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是( ) ,它们开始走的共同途径是( ) 。 3.一分子的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产生( )个 ATP。 4.以葡萄糖为底物彻底氧化分解时,呼吸商等于( ) ;以有机酸为底物时,呼吸商 ;以脂肪为底物时,呼吸商( ) 。 5.高等植物呼吸作用多样性表现在( ) 、 ( )和( ) 。 6.天南星科海芋属在开花时放热很多,其原因是( ) 。 7.糖酵解的酶系定位于( )内,三羧酸循环酶系定位于( )内,呼吸链的组分定位于( ) 。 8.抗坏血酸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种含金属( )的氧化酶,位于( )中或存在于( )中与( )相结合。 9.酚氧化酶是一种含( )的氧化酶,这种酶在制茶中有重要作用。在制绿茶时要立即“旺火杀青” ,防止( ) ,避免( )产 生,保持茶气清香。 1.细胞质 线粒体内膜 2.有氧与无氧参与 糖酵解阶段 3.2 4.=1 &l &1 5.呼吸途径多条 呼吸电子传递有多条 末端 氧化酶有多种 6.进行抗氰呼吸 7.细胞质 线粒体衬质内 线粒体内膜 8.铜 细胞质 细胞壁 细胞壁 9.铜 多酚酶活化 醌 类物质 三、单项选择题 1.通常酚氧化酶与所氧化的底物分开,酚氧化酶氧化的底物贮存在 A 液泡 B.叶绿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2.植物抗氰呼吸的 P/O 比值是 A.1/2 B.1 C.2 D .3 3.影响粮食贮藏期限的最主要因子为 A.温度 B.种子含水量 C.O2 浓度 D.CO2 4.在呼吸作用的末端氧化酶中,与氧亲和力最强的是 A.抗坏血酸氧化酶 B.多酚氧化酶 C.细胞色素氧化酶 D.交替氧化酶 5.在呼吸链上末端氧化酶中,可与形成 ATP 偶联的是 A.抗坏血酸氧化酶 B.交替氧化酶 C.酚氧化酶 D.细胞色素氧化酶 1.B 2.B 3.B 4.C 5.D 四、多项选择题 1.线粒体内的末端氧化酶有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酚氧化酶 C.交替氧化酶 D.抗坏血酸氧化酶 7 2.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A.水分 B.温度 C.CO2 D.O2 3.呼吸商的意义在于 A.反映呼吸途径性质 B.反映底物性质 C.反映供氧状况 D.反映呼吸的快慢 1.AC 2.ABCD 3.BC 五、简答题: 1.植物长期进行无氧呼吸,造成伤害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蛋白质变性;②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所以有机物消耗更多;③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许多由该过程 的中间产物形成的物质无法继续合成。 2.为什么油菜要打老叶? 答:老叶呼吸消耗多,打掉老叶可减少呼吸消耗 3.机械损伤会显著加快植物组织呼吸速率的原因何在? 答:①原来氧化酶与其底物在构造上是隔开的,机械损伤使原来的间隔破坏,氧气供应充足,酚类化合物迅速被氧化;②细胞被破 坏后,底物与呼吸酶接近,于是正常的 EMP 和氧化分解以及 PPP 代谢加强;③损伤后使某些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以形成愈伤组织去修 补伤处,这些生长旺盛的细胞的呼吸速率就比原来休眠或成熟组织的呼吸速率快得多。 4.苹果削皮后出现铁锈色? 答:苹果削皮后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底物被氧化成醌,醌呈铁锈色。 5.阴天温室应适当降温? 答:阴天光照不足,若温室温度高,则呼吸消耗可能会大于光合积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略低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进而造 成植株饥饿死亡。 六、论述题 1.论述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l.答: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见表: 光合作用 l.CO2 和 H2O 为原料 2.产生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和 O2 3.叶绿素捕获光能 4.通过光合磷酸化把光能转变为 ATP + 5.H2O 的氢主要转移至 NADP ,形成 NADPH 6.糖合成过程主要利用 ATP 和 NADPH 7.仅有含叶绿素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8.只在光照下发生 9.发生于真核细胞植物的叶绿体中 呼吸作用 1.以 O2 和有机物为原料 2.产生 CO2 和 H2O 3.有机物的化学能暂时贮存于 ATP 中或以热能消失 4.通过氧化磷酸化把有机物的化学能氧化形成 ATP + 5.有机物的氢主要转移至 NAD ,形成 NADH 6.细胞活动是利用 ATP 和 NADH(或 NADPH)作功 7.活的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8.在光照下或黑暗里都可发生 9.酵解发生于细胞质中,有氧呼吸最后步骤则发生于线 粒体中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辩证关系: + + 第一,光合作用所需的 ADP 和 NADP 与呼吸作用所需的 ADP 和 NADP (PPP 途径所需)是相同的,共用的。 第二,光合碳循环与呼吸作用的戊糖磷酸途径基本是可逆关系,中间产物相同,可以交替使用。 第三,光合释放的 O2 可供呼吸作用,而呼吸释放的 CO2 亦能为光合所同化。 2.试述粮食贮藏与果蔬贮藏的异同,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相同点是降低呼吸,保证品质;不同点是果蔬贮藏要注意保鲜。 措施:粮食贮藏要①降低含水量(晒干) ;②降低温度;③降低氧分压(充氮气) ;④防病、防虫。 果蔬贮藏措施:①低温;②低氧;③自体保鲜;④低温速冻;⑤高温杀死等。 第八章 有机物的转化和信息分子的表达 一、名词解释 1.转录: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 2.逆转录:以 RNA 为模板合成 DNA 的过程。 3.冈崎片断:DNA 合成过程中,以 DNA 的 5`→3`链为模板,在 DNA 聚合酶Ⅲ作用下合成的 DNA 片断。 4.反义链:DNA 转录过程中的模板 DNA 链成为反义链。 5.密码子:mRNA 上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为一组,决定一个氨基酸,这一组核苷酸称为三联体密码子,或称密码子。 6.信号肽:引导蛋白质到达它的最终作用部位的氨基酸序列,成为信号肽。 二、填空题 1.1 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生成( )__个 ATP; 2.脂肪酸的β -氧化在细胞的( )___内进行。 3.DNA 复制时,连续合成的链称为( )____链;不连续合成的链称为( )____链。 4.DNA 合成的原料是( )____;复制中所需要的引物是( ) ( ) 。 5.DNA 复制时,亲代模板链与子代合成链的碱基配对原则是:A 与( )_配对;G 与( )配对。 6.DNA 的半保留复制是指复制生成两个子代 DNA 分子中,其中一条链是( )_,另有一条链是( ) 1.2 2.线粒体 3.先导链 随后链 4.dNTP(dATP dGTP dCTP dTTP) RNA 5. T C 6.母链 子链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 DNA 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半保留复制 B.两条子链均连续合成 C.合成方向 5′→3′ D.有 DNA 连接酶参加 2.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是: A.DNA→RNA→蛋白质 B.RNA→蛋白质→DNA8 C.蛋白质→DNA→RNA D.DNA→蛋白质→RNA 3.DNA 复制中的引物是: A.由 DNA 为模板合成的 DNA 片段 B.由 RNA 为模板合成的 RNA 片段 C.由 DNA 为模板合成的 RNA 片段 D.由 RNA 为模板合成的 RNA 片段 4.合成 DNA 的原料是: A.dATP dGTP dCTP dTTP B.AMP GMP CMP UMP C.dADP dGDP dCDP dTDP D.ATP GTP CTP UTP 1.B 2.A 3.C 4 .D 四、多项选择题 1.原核生物 DNA 合成有关的酶 ABC A. DNA 连接酶 B.DNA 聚合酶 C.DNA 解链酶 D.RNA 聚合酶 五、简答题 1.简述遗传密码的特点。 答:编码性;通用性;简并性;非重叠性;兼职性。 2.简述 DNA 生物合成过程。 答:① DNA 复制的起始:起始位点的识别、模板 DNA 的解链、引物的合成等; ② DNA 链的合成与延长; ③ DNA 链合成的终止。 3.一摩尔含 14 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时,可产生多少摩尔 ATP? 答:14 个 C,氧化 6 圈,产生 7 个乙酰 COA: 12X7=84 6 个 FADH2 产生 6X2=12ATP 6 个 NADPH2 产生 6X3=18ATP 活化脂肪酸消耗 1 个(2 个)ATP, 净生成:84+12+18-1(2)=113(112)个 ATP 六、论述题 1.试述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答:①氨基酸的活化; ②多肽链的合成:起始复合物的合成、肽链的延长(进位、转肽、脱落、移位) 、肽链合成的终止; ③多肽链合成后的折叠与加工:新生肽链的折叠;蛋白质加工修饰(肽链末端的修饰、信号序列的切除、二硫键的形成、部 分肽段的切除、其他加工) 。第九章 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及植物的信号转导 一、名词解释 1.代谢源 2.代谢库 3.源一库单位 4.比集运量 5.转运细胞 1.植物制造和输出同化产物的部位或器官,主要指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 2.植物吸收和消耗同化产物的部位或器官,这些部位或器官生长旺盛,代谢活动非常活跃,如生长点、正在发育的幼叶、花、果 实等等。 3.植物叶片的同化物质,主要只供应某一部分器官或组织,它们之间在营养上是相互依存的。人们把供给同化物质的叶(代谢源) 与从这片叶接受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代谢 库),加上它们之间的输导组织,称为源一库单位。例如 1 个棉铃和与之邻近的棉叶和 连通两者的输导组织,就是一个源一库单位。 2 4.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筛管横切面积被运输的物质量,常用单位:g/cm .hr。 5.在有机物的交替运输过程中,对物质起转运过渡作用的细胞即为转运细胞。转运细胞具有二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细胞壁与质膜 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或囊泡;二是囊泡的运动,可挤压出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 二、填空题 1.植物体内有机物质长距离运输的途径是( )。 2.筛管中含量最高的有机溶质是( ),而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是( ) 。 3.研究物质运输途径的主要实验方法有( )、( )等。 4.有机物总的分配方向是由( )到( )。 5.压力流动学说解释同化物在筛管内运输是输导系统两端的( )推动的。 6.细胞内的信号系统主要有( )信号系统、 ( )信号系统和( 割实验 同位素示踪 4.源 库 5.压力势差 6.肌醇磷脂 钙 环核苷酸 三、单项选择题 1.能够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证据的实验是 B A.环割 B.蚜虫吻刺 C.伤流 D.蒸腾 ) 信号系统。1.韧皮部筛管 2.蔗糖 K+ 3.环四、多项选择题 2.植物体内有机物质分配特点是 ABCD A.按源一库单位 B.就近供应 C.同侧运输 D.优先共给生长中心 五、简答题 1.如何用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同化物质的运输是个主动过程?9 答:主动运输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因此凡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如降低温度、减少氧的供给,施用呼吸抑制剂等,都会由于 呼吸作用的减弱,主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减少,从而使运输速率明显减弱,相反,如果用 ATP 处理,则可促进运输,使运输速率明显升 高。说明同化物质的运输是一个耗能的主动过程。 2.简述有机物分配的规律。 答:①优先供给生长中心; ②就近供应; ③同侧运输; ④可再分配利用。 3.简述有机物运输的压力流学说。 答:基本点:有机物质在筛管内的流动是由筛管两端(即供应端和接纳端)的压力差推动的,源端的光合产物,向筛管内装载,使 筛管内的溶质浓度升高,库端的溶质不断输出,浓度降低,从而造成筛管两端的压力势差,推动筛管的溶液向库端流动。 4.影响有机物运输的矿质元素有哪些? 答:P: 形成 ATP 所需,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磷的转运器需要; K: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与运输; B:促进光合产物运输; 5.小羊将榆树皮啃了一圈,小树会死吗?为什么? 答:小羊啃掉树皮,使有机物运输的路径(韧皮部)被阻断,有机物在切口上端积累,如果肯的窄,一定时间后伤口会愈合,植株 不会死;若肯的宽,则伤口不能愈合,根部贮藏的养料耗尽后,根系会因得不到营养而死亡。 第十章 植物的生长物质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生长物质 2.植物激素 3.植物生长调节剂 5.极性运输 6.无籽果实 7.三重反应 9.激素受体 11.生长延缓剂 12.生长抑制剂 14.钙调素 二、填空题: 1.植物激素的特点( ) 、( )、( )。 2.赤霉素和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前体是( )。 3.植物激素五大类是( ) 、( )、( )、( )、( )。 4.种子萌发过程中 GA 诱导_____酶的合成。 5.能够延迟叶片衰老的激素是_____。 6.组织培养时,CTK/IAA 比值高诱导_____的产生,CTK/IAA 比值低诱导_____ 的形成。 7.促进种子休眠的激素_____,解除种子休眠的激素_____;使气孔关闭的激素_____,促进气孔开放的激素_____。 8.维持顶端优势的是_____,加快橡胶泌乳的是_____,促进矮生玉米节间伸长的是_____。 9.细胞分裂过程中生长素影响_____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影响 _____ 的分裂。 10.培养基中,低浓度蔗糖有利于_____ 分化,高浓度蔗糖有利于_____分化。 三、单项选择题 1.乙烯的生物合前体物是 A.色氨酸 B.甲瓦龙酸 C.蛋氨酸 D.谷氨酸 2.对 IAA 浓度更敏感的器官是 A.芽 B.叶 C.根 D.茎 3.乙烯利贮存的适宜 pH 值是 A.pH&4 B.pH&4 C.pH6-7 D.pH=9 4.具有极性运输的激素是 A.IAA B.CTK C.ABA D.ETH 5.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 A.IAA B.CTK C.GA D.ETH 四、多项选择题 1.乙烯的三重反应指 A.促进茎的伸长生长 C.促进上胚轴横向加粗B.抑制茎的伸长生长 D.上胚轴失去负向地性而横向生长2.诱导瓜类产生雌花的激素有 A.IAA B.CTK C.GA 五、简答题 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D.ETH第十一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10 一、名词解释 1.需光种子 2.嫌光种子 3.组织培养 4.细胞全能性 5.生长 6.分化 7.脱分化 8.再分化 9.愈伤组织 10.外植体 11.生长大周期 12.顶端优势 13.极性 14.生理钟 15.生长运动 16.向性运动 17.向光性 18.感性运动 19.协调的最适温度 20.化学信号 21.钙调素 l.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是需要光的,即光照可以促进萌发的种子,叫需光种子。 2.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萌发,或光照抑制种子的萌发,这些种子称嫌光种子,也称需暗种或喜暗种子。 3.指在无菌条件下,在含有营养物质以及植物生长物质等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4.植物体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分化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即具有形成完整生物个体的全套基因。 5.是指细胞增殖或伸展与内含物积累而导致体积、重量或细胞数目不可逆增加的过程。 6.指遗传上同质的细胞转化为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上异质的细胞,它是组织和器官分化的基础. 7.外植体在人工培养基上经过多次细胞分裂而失去原来的分化状态,形成无结构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团,这一过程被称为脱分化。 8.指离体培养中形成的处于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团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再形成完整植株的过 程。 9.愈伤组织是指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团。 10.用于发生无性繁殖系的组织块或细胞团叫做外植休。 11.在个别器官或整株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达到最 高点,然后生长速率又减慢以至停止,这三个阶段总合起来叫做生长大周期。 12.主茎顶芽生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 13.植物体的形态学两端各自具有固有的生理特征的现象。 14.又称生物钟,是指植物内生的节奏调节的近似 24 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节律。植物通过它能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以调节自 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时间开始、进行、结束。 15.在高等植物中,主要是由于生长引起的运动(根尖、茎尖的回旋转头运动,叶的向光运动,茎的负向地性运动,根的正向地性运动, 花的感夜开放等) ,叫生长运动。 16.指外界因素的单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 17.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的能力,叫做向光性。 18.指改变的外界因素刺激所引起的运动。 19.生产上为培育健壮的植株,常常要求在比最适温度(生理最适温)略低的温度,即所谓协调的最适温度。 20.生物体内作为细胞间或细胞内起传递信息功能的物质。 21.是由 148 个氨基酸组成的耐热的酸性单链蛋白质,能结合钙。与钙结合后构型发生很大变化,成为很多酶的激活剂。 二、填空题 1.种子萌发适宜的外界条件是( ) 、 ( ) 、 ( ) ,少部分种子萌发还需要( ) 。 2. ( )光可使需光种子萌发, ( )光可抵消这种作用,接受光能的物质是( ) 。 3.快速检验种子死活的方法有( ) 、 ( ) 、 ( ) 。 4.种子萌发时的吸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 、 ( )和( ) 。 5.植物细胞的生长通常分为三个时期,即( ) 、 ( )和( ) 。 6.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 ) ,一般培养基的组成包括五大类物质( ) 、 ( ) 、 ( ) 、 ( )和( ) 。 7.生长曲线由( )期、 ( )期和( )期组成,生产上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在( )期之前进行。 8.光抑制生长的原因是( ) 。 9.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 ) 、 ( ) 、 ( ) 。 10.光对植物生长有( )作用,其有效的光是( )光;接受光的物质是____。 11.关于向光性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单向光刺激后引起向光面和背光面的( )分配不均匀;二是引起( )分配不 均所致。 12.根据萌发时是否需光,种子可分为( ) 、 ( ) 、 ( )三类。 13.植物生长周期性包括( )周期性和( )周期性。 14.种子后熟作用可分为( )和( ) 。 l. 水分 氧气 温度 光 2. 红光 远红光 光敏色素 3. 利用组织还原力 利用原生质的着色能力 利用细胞中的荧光物质 4. 急 剧吸水 吸水停止 重新迅速吸水 5.分裂期 伸长期 分化成熟期 6.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无机营养物 碳源 维生素 生长调 节物质 有机附加物 7.迟滞 对数 衰老成熟 对数期 8.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 主茎与分枝 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9.抑制 紫外光和蓝紫光 光敏色素 10.IAA 抑制物 11.需光种子、嫌光种子、中光种子 12.昼夜、季节 13.光敏素 14.形态 后熟、生理后熟 三、单项选择题: 1.促进莴苣种子萌发的光是 A.兰紫光 B.远红光 C.红光 D.红光后一个远红光 2.用 IAA 的羊毛脂涂抹在去顶的紫茉莉切口处,则 A.促进侧枝生长 B.抑制侧枝生长 C.切口处细胞分化 D.与对照植株一样 3.植物离体部分有恢复其余部分的能力,叫做 A.极性 B.再生作用 C.生长相关性 D.细胞分化 4.由体细胞发育而来,具有类似于胚胎结构的细胞团,叫 A.愈伤组织 B.丛生芽 C.胚状体 D.外植体 5.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理想温度条件是 A.昼夜温度均较高 B.昼夜温度相等 C.较低日温较高夜温 D.较高日温较低夜温 1.C 2.B 3.B 4.C 5.D 四、多项选择题 1.生物钟具有的特点是 A.生物钟的运动不能重新调拨 B.生物钟的运动可被重新调拨 11 C.生物钟的运动周期对温度不敏感 D.生物钟的昼夜节奏周期正好是 24 小时 2.植物体内具有的光受体 A.光敏色素 B.隐花色素 C.紫外线 B 受体 D.向光素 3.紫外光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其原因是 A.提高 IAA 氧化酶的活性 B.降低 IAA 氧化酶活性 C.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D.提高温度 4.能够解释植物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学说有 A.酸生长学说 B.营养学说 C.硫氢基假说 D.生长素学说 5.种子休眠的原因有 A.胚发育不全 B.胚未完成生理变化 C.种皮不透水 D.抑制物质的存在 1.BC 2.ABCDE 3.AC 4.BD 5.ABCD 五、简答题 1.试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生理作用。 答: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光照(需光种子,嫌光种子,中光种子) 2.高山上的植物长的矮小的原因。 答:高山上大气稀薄,紫外线多,一方面紫外光可提高 IAA 氧化酶活性降解 IAA,抑制生长,抑制淀粉酶活性;另一方面 六、论述题: l.试述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答:①光合作用的能源和启动者;②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③与植物的花诱导有关; ④日照时数影响植物生长和休眠;⑤影响种子萌发;⑥影响叶绿素合成; ⑦影响细胞的伸长生长;⑧气孔运动;⑨影响衰老和脱落。 2.试述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 答:①指在无菌条件下,在含有营养物质以及植物生长物质等培养基中培养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叫植物组织培养。 ②新品种选育;③无性繁殖经济苗木;④无病株的选育;⑤胚胎培养; ⑥突变体选育;⑦药用植物的工厂化生产。 3.试述种子萌发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答:①吸水过程的变化( “慢-快-慢”三个阶段) ; ②呼吸作用变化(与吸水相似的三个阶段;速率与途径的变化) ; ③贮藏物质的变化(淀粉、脂肪、蛋白质――) ; ④核酸的变化;⑤激素的变化;⑥植酸变化。 第十二章 植物的成花生理和生殖 一、名词解释 l.春化作用 2.去春化作用 3.光周期现象 4.临界日长 5.长日植物 6.短日植物 7.日中性植物 8.临界夜长 9.光周期诱导 10.光敏素 11.识别 12.集体效应 13.孤雌生殖 14.无融合生殖 1.低温诱导花原基形成的现象,叫春化作用。 2.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3.植物对光周期中日照时间的长短发生反应的现象,叫光周期现象。 4.长日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最短日长,与短日植物开花所能忍受的最长日长,称为临界日长。 5.长于临界日长的光周期条件下开花和促进开花的植物。 6.短于临界日长的光周期条件下开花和促进开花的植物 7.在长、短日照条件下均能开花的植物。 8.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口植物能开花的最长暗期长度。 9.植物得倒足够日数的适宜光周期后,即使再置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能开花,称为光周期诱导。 10.一种色素蛋白,其生色团是一个开链的含有 4 个吡咯环的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定位在膜系统上,有 Pr 与 Pfr 两种存在形式。 11.指一类细胞与另一类细胞在结合过程中要进行特殊的反应,从对方获得必要的信息。 12.指落在柱头上的花粉密度越大,萌发比例越高,花粉管的生长越快的现象。 13.卵细胞未经受精作用,直接发育形成单倍体的胚,叫孤雌生殖。 14.不经受精作用而产生有籽果实的现象,叫无融合生殖。 二、填空题 1.在短日照的昼夜周期条件下,在暗期用闪光进行暗期间断,则能促进( )开花,抑制( )开花。 2.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 ) ,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 ) 。 3.暗期间断最有效的光是( ) 。 4.高比例的 Pfr/Pr 促进( )植物成花,抑制( )植物成花。 5.长日植物南种北移,生育期( ) ,北种南移,生育期( ) ;短日植物南种北移,生育期( ) ,北种南移,生育期( ) 。 6.长日植物南种北引,应引用( )种,北种南移,应引用( )种。 7.某种植物的临界日长为 10h,日照 13h 时不开花,但日照 8h 时,能诱导成花,该种植物属于( ) 。 8.光敏素是一种( ) ,由( )和( )两部分组成。光敏素有( )和( )两种存在形式,其中( )型有生 理活性。 9.单性结实分为( )和( ) 。 1. LDP SDP 2. 叶子 茎尖生长点 3. 红 4. 长日 短日 5. 缩短 延长 延长 缩短 6. 晚熟 早熟 7. 短日植物 8. 色 素蛋白、蛋白质 生色团 Pr Pfr Pfr 9.天然单性结实 刺激性单性结实 三、单项选择题 1.幼苗或吸胀后的种子经低温处理后,其开花反应被促进的现象称为 A.春化作用 B.去春化作用 C.抗冷锻炼 D.抗冻作用 2.植物春化作用感受低温的部位是 12 A.叶片 B.根尖生长点 C.茎尖生长点 D.以上三者 3.暗期用红光处理后,为使暗期间断现象消失,可再次补充 A.绿光 B.紫外光 C.远红光 D.蓝紫光 4.花粉和柱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 A.RNA B.蛋白质 C.激素 D.维生素 5.单位面积(培养基或柱头)上花粉数量越多时,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就越好的现象是 A.群体效应 B 离体反应 C.个体效应 D.集体效应 6.将北方的冬小麦引种至广东栽培,结果不能抽穗结实,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 B.日照短 C.雨水多 D.光照强 7.假如要 梅 花 提 前 到 l0 月 或 11 月 间 开 花 , 可 对 正 常 生 长 的 梅 花 提 前 进 行 的 处 理 是 A.低温处理 B.高温处理 C.长日照处理 D.短日照处理 8.光周期刺激的感受部位是 A 顶芽生长点 B.叶子 C.根尖生长点 D.茎 9.花粉中的识别蛋白是 A.核蛋白 B.糖蛋白 C.脂蛋白 D.酶蛋白 10.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具明显促进作用的元素是 A.B B.C1 C.S D.N 1.A 2.C 3.C 4.B 5.D 6.A 7.A 8.B 9.B 10.A 四、多项选择题 1.促进黄瓜雌花发育的激素有 A.IAA B.GA C.CTK D.ETH 2.光敏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能影响的过程是 A.诱导成花 B.某些运动 C.形态建成 D.种子萌发 3.使短日植物不开花用的暗期间断处理是 A.红光 B.远红光 C.红光―远红光 D.远红光―红光 4.鉴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是 A.TTC 法; B.红墨水法 C.人工培养法 D.质壁分离法 5.人工培养花粉的主要条件是 A.蔗糖 B.硼酸 C.适宜的温度 D.光照 1.ACD 2.ABCD 3.AD 4.AC 5.ABC 五、简答题 1.短日植物苍耳(临界日长 l 5.5 h)与长日植物天仙子(临界日长 14 h)是否都能在 14hr 的日照条件下开花?为什么?, 只要昼夜周期的日照数在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的临界日长范围内,则两类植物就可在相同的日照条件下开花,苍耳的临界日长为 l 5.5h.苍耳是短日植物,所以苍耳在 14h 日照条件下可以开花:天仙子的临界日长为 11.5h,天仙子是长日植物,则在 14h 日照条件 下,天仙子也可开花。14h 日照的光周期均在这两种植物所要求的临界日长范围内.故苍耳和天仙子均可在 14h 日照的光周期条件下开 花。 2.设计实验证明芹菜感受低温进行春化的部位是茎尖生长点? 用局部冷冻处理植物的不同部位,就可发现只有当茎尖生长锥受到低温处理时,才能表现出春化的效果。例如.将长日植物芹菜放 在高温的温室中,由于得不到春化所需要的低温。即使在长日条件下也不能开花结实。如果用橡皮管将芹菜的生长点缠绕起来,管内不 断通过冰冷的水流,使茎的生长点处于可以春化的低温条件下,则可开花。但如果把芹菜放在可以春化的低温条件下,但将茎尖用橡皮 管缠绕,并通过温水流,则芹菜不能开花结实。如果将已春化植株的分生组织嫁接到未春化植株上,则被移植的分生组织可以开花,但 如将已春化植株的分生组织切除, 将未春化分生组织嫁接在其上则不能引起未春化植株开花, 这说明春化的效应只局限于分生组织本身。 3.影响植物性别分化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答: (1)光周期:适宜的光周期诱导植物多开雌花。 (2)营养:一般说,氮肥多,水分充足,有利于雌花分化,否则,有利于雄花分化。 (3)CO2:用 0.3%CO 处理黄瓜幼苗可显著增大雌雄比例。 (4)温周期:低温与昼夜温差大对许多植物的雌花发育有利。 (5)有些植物激素能有效地影响性别分化。如 IAA、ETH、CTK 可增加雌花数,GA 则能增加雄花数。 4.自然条件下,菊花在秋天开花。如果要使其在“五一节”时开花,你将采取什么措施? 答:用人工短日照条件诱导开花。 5.光敏素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哪些过程? 答:种子萌发; 形态建成;植物开花;植物运动;叶绿体运动等。 6.简述花器官发育的 ABC 模型。 答:植物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和心皮分别由 A、AB、BC、C 组基因决定。其中任一组突变,都会影响花分化中花器原基地分 化与成熟。 第十三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一、名词解释: 1.衰老 2.生物自由基 3.脱落 4.后熟作用 5.单性结实 6.呼吸跃变 1.导致植物自然死亡的一系列生理上的恶化过程叫衰老。 2.生物体内产生的具有不配对(奇数)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分子或离子。 3.植物器官(如叶片,果、花、种子、枝条等)自然离开母体的现象叫脱落。 4.后熟作用是指有些植物种子采收之后尚需经过―段继续发育的过程,或者完成形态建成,或者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达到 真正的成熟,它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两种类型。 5.指不经受精作用而形成无籽果实的过程。 13 6.成熟果实的呼吸首先降低,然后强烈升高,后又下降的现象。14 二、填空题: 1.植物衰老可分为( ) 、 ( ) 、 ( ) 、 ( )四种类型。 2.植物的脱落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 、 ( ) 、 ( ) 。 3.影响脱落的环境因素有( ) 、 ( ) 、 ( ) 、 ( ) 。 4.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有( ) 、 ( ) 、 ( )和( ) 。 5.打破马铃薯休眠,促进萌发,可用植物激素( )处理。 6.秋季促使植物落叶进入休眠的环境信号是( )和( ) 。 7.植物体内能延迟叶片衰老的激素是( ) 。 8.叶子的脱落是由于叶柄基部的( )产生引起的。 9.自由基对脂类的损伤主要通过( ) 。 10.植物体内清除自由基的防护体系包括( ) 、 ( ) 。 11.果实根据有无呼吸跃变可分为( )果实和( )果实。 12.肉质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峰的出现与( )含量明显增多有关。 l.整体衰老 地上部分衰老 脱落衰老 渐近衰老 2.正常脱落 胁迫脱落 生理脱落 3.光照 水分 温度 氧气 4 .种皮限制 种子未完成后熟 胚未完全发育 抑制物质的存在 5 .赤霉素 6. 短日照 脱落酸 7.激动素 8.离层 9.膜脂过氧化作用 10.抗氧化物质、抗氧化酶 11.跃 变型 非跃变型 12.乙烯 三、单项选择题 1.植物进入休眠后,其体内含量增高的物质是 A.IAA B.CTK C.GA D.ABA 2.秋天路灯下的法国梧桐树落叶较晚的原因是 A.路灯下的法国梧桐叶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叶中积累了较多的糖 B.路灯散发的热使空气温度升高 C.路灯下光照时间延长,延迟了叶内诱导休眠物质的形成 D.路灯的光与热延长了叶片的生长期 3.水稻种子中贮藏的磷化物主要是 A.无机磷化物 B.磷脂 C.肌醇六磷酸 D.ATP 4.参与控制果实催熟的物质是 A.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1.D 2.C 3.A B 4.D 四、多项选择题 1.植物体内抗氧化的保护酶有 A.超氧化物歧化酶 B.过氧化物酶 C.过氧化氢酶 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2.离层中与脱落有关的酶有 A.果胶酶 B.淀粉酶 C.核酸酶 D.纤维素酶 3.果实成熟过程中变软的原因有 A.淀粉减少 B.果胶分解 C.单宁氧化 D.酸类转化 1.ABCD 2.AD 3.AB 五、简答题 1.植物衰老时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 答:①光合速率下降;②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减少,降解加速含量降低;③水解酶类活性增强,呼吸 速率下降;④促进生长的植物激素减少,诱导衰老和成熟的激素含量增加。 2.为什么路灯下的植株更容易冻死? 答:路灯下的植株受到较长的光照,较晚接受短日照,进入休眠晚,抗寒性弱。 3.肉质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答:呼吸峰的出现;不溶性糖含量逐渐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甜味增加; 有机酸含量减少,酸度下降;丹宁含量减少,涩味减小; 原果胶转变成果胶酸盐,硬度减小;芳香类物质含量增加,香味增加; 叶绿素含量减少,花色素含量增加,果实变艳;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4.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答:淀粉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减少,不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 ; 蛋白质种子:贮藏蛋白含量逐渐增加; 15 脂肪种子:脂肪含量增加; 非丁含量逐渐增加; 含水量逐渐减少; 呼吸速率变化;内源激素变化。 六、论述题: l.植物衰老的机理。 答:①自由基与衰老(自由基的概念,自由基的产生,自由基的伤害) ;②核酸与衰老(差误理论, 核酸降解) ;③源激素与衰老;④程序性细胞死亡。 2.植物脱落的机理。 答:①离层的形成;②激素的作用(IAA、ETH、ABA、GA、CTK 等) ;③营养与脱落(矿质、糖类) ; ④生境与脱落(光、温、水、气) 。 第十四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逆境 2.胁迫 3.抗性锻炼 4.避逆性 5.耐逆性 6.冷害 7.冻害 8.巯基基假说 9.抗寒性 10.盐害 11.过冷作用 12.光化学烟雾 13.胁变 14.弹性胁变 15.塑性胁变 1.指对植物生存与生长不利的环境因子的总称。 2.任何―种使植物内部产生有害变化的环境因子可称为胁迫。如水分胁迫、温度胁迫、盐分胁迫等 等。 3.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逐步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叫做抗性锻炼。 4.植物通过各种方式,设置某种屏障,从而避开或减小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的影响,植物无需在能 量或代谢上对逆境产生相应的反应,叫做避逆性。 5. 植物组织虽经受逆境对它的影响, 但它可以通过代谢反应阻止、 降低或者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 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6.冰点以上的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叫做冷害。 7.冰点以下低温引起植物结冰伤害,称为冻害。 8.Levitt(1962)提出的,他认为结冰对细胞的伤害主要是低温下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首先 是细胞质逐渐结冰脱水,蛋白质分子彼此靠近,邻近蛋白质分子通过一 SH 氧化形成一 S 一 S 一键,于是 蛋白质凝聚,失去活性。解冻吸水,肽链松散,由于二硫键比较稳定,破坏了蛋白分子的空间构型,就 会引起细胞的伤害和死亡。 9.指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在生长习性和生理生化方面所具有的对冬季低温的一种特殊 适应能力。 10.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多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叫盐害。 11.当温度缓慢降低时,植物组织的温度可降低到冰点以下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过冷作 用。 12.NO 和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光化学反应,形成 O3、NO2,醛类和硝酸 过氧化乙酰等有害气体,再与大气中的硫酸液滴、硝酸液滴接触成为浅蓝色的烟雾。由于这种具有污染 作用的烟雾是通过光化学作用形成的,因此称为光化学烟雾。 13.植物受到胁迫之后而产生的相应变化,称为胁变。 14.胁变程度轻,解除胁迫后又复原的胁变。 15.胁变程度重,解除胁迫后不能复原的胁变。 二、填空题 1.细胞结冰伤害后,质膜就丧失了( ) 。 2.实验证明,细胞膜蛋白在结冰脱水时,其分子间很容易形成( )键,使蛋白质发生( ) 。 3.植物对逆境的抵抗有( )和( )二种方式。 4.对植物有毒的气体有多种,最主要的是( ) 、 ( ) 、 ( )等。 5.水分过多对植物的不利影响称为( ),植物对水分过多的适应能力称为( ) 。 6.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多而使根系吸水困难,造成植物体内缺水,这种现象称为( ) 。 7.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 ) 、 ( ) 、 ( ) 、 ( ) 。 8.现在发现的植物逆境蛋白有( ) 、 ( ) 、 ( ) 、 ( ) 、 ( )等。 9.植物在逆境中主要的渗透调节物质有( )和( ) 。 10.植物避免盐分过多的伤害的方式有( ) 、 ( ) 、 ( ) 。 16 1.半透性 2.二硫键 凝聚(变性) 3.忍耐 逃避 4.SO2 NO O3 5.涝害 抗涝性 6.生 理干旱 7. 维持大气中 O2 与 CO2 的平衡 吸收和分解有毒物质 吸尘 作指示植物监测环境污染 8. 热 击蛋白(HSP) 、厌氧蛋白(ANP) 、盐胁迫蛋白(SSP) 活性氧胁迫蛋白(OSP) 、紫外线诱导蛋白(UVP) 9.脯氨酸、甜菜碱 10.拒盐、泌盐、稀盐 三、单项选择题 1.当植物细胞遭受冷害和冻害时,细胞膜受伤害,随着伤害程度的增加,质膜电阻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D.无规律地变化 2.不抗冷的植物含有较少的 A.饱和脂肪酸 B.不饱和脂肪酸 C.水 D.激素 3.植物受旱时,永久萎蔫与暂时萎蔫的根本差别在于 A.蛋白质变性 B.激素变化 C.氨基酸的积累 D.原生质的脱水 4.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的是 A.天冬氨酸 B.精氨酸 C.丙氨酸 D.脯氨酸 5. “酸雨”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含有较多的 A.CO2 B.SO2 C.NO2 D.F2 1.B 2.A 3.D 4.D 5.B 四、多项选择题 1.经过抗寒锻炼,植物体内含量减少的源激素是 A.ABA B.CTK C.IAA D.GA 2.大气污染时,对植物有胁迫作用的气体主要是 A.O3 B.CO2 C.NO D.SO2 3.植物受旱时,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是 A.水分重新分配 B.ABA 含量变化 C.水解作用加强 D.Pro 含量提高 4.旱害的类型有 A.土壤干旱 B.大气干旱 C.生理干旱 D.初干 1.BCD 2.ACD 3.ABCD 4.ABC 五、简答题 1.抗寒锻炼为什么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答: (1)植株体内含水量下降,束缚水相对增多,不易结冰。 ( 2)呼吸减弱,消耗糖分少,有利于 糖分积累。呼吸微弱,代谢活动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增强。 (3)脱落酸含量增多,促进植物进入休 眠,提高了抗寒力。 (4)生长停止,进入休眠状态,是植株对低温的一种适应。 (5)保护物质增多,淀 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葡萄糖等)含量增多,冰点下降,又可缓冲细胞质脱水,保护细胞质胶体不致 遇冷凝固。 2.简述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如何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答:改变膜的透性; 破坏正常的代谢过程(光合、呼吸、水分、蛋白、核酸、激素等代谢) ; 机械损伤。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①选育抗旱品种是一条重要途径;②进行抗旱锻炼,如“蹲苗” ;③化学诱 导,如用 0.25%CaCl2 溶液浸种 20h 可以提高怍物抗旱性;④增施磷钾肥,可提高作物抗旱性;⑤使用 生长延缓剂(如 ABA,CCC)和抗蒸腾剂(如硅酮)等都有降低植物蒸腾失水的作用。 3.简述冷害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如何提高植物的抗冷性? 细胞膜系统受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减弱;呼吸速率大起大落;物质代谢失调等。 提高抗冷性的途径: (1)进行低温锻炼; (2)化学诱导; (3)调节 N、P、K 肥的比例,增加 K 肥的 比重。 六、论述题 1.植物寒害的机理。 答:冷害的机理:膜脂发生相变;膜结构改变;代谢紊乱。 冻害的机理:结冰伤害(胞内结冰;胞间结冰) ; 巯基假说;膜伤害。 2.植物抗盐的机理及提高抗性的途径? 答:避盐:拒盐;排盐;稀盐; 耐盐:耐渗透胁迫;营养元素平衡;代谢稳定性;抗盐基因表达与渗调蛋 17 18
植物生理生化-作业题2―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胚轴发育成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