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金陵十三钗小说写作目的计划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金陵十三钗》评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内容摘要:小说、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国内获得广大的好评,它为何如此受宠,源于它的叙事模式。它将纯洁的女学生作为受害的主体,是并不多见的叙事手法。与此纯洁相比的那群秦淮河女子,爱国是走向圣洁的唯一出路。中国论文网 /9/view-3526509.htm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 叙事模式 爱国主义  一.“无辜者”叙事模式  《金陵十三钗》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女学生,以书娟为中心,她们受过西方文明的洗礼,会说流利的英文,唱赞美诗。她们不同于以往抗日叙事中的中国受害者的形象,日军“三光政策”下的农村受害者们是未觉醒的落后势力,而书娟她们是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萌发标志,很脆弱,容易夭折。她们是战争年代纯洁无辜的受害者,看着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少女被战火无情地吞噬,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怜惜之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  纵观世界各国的二战电影,以女学生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叙事模式在反法西斯阵营的电影中并不多见,倒是战败国、战争加害国日本对此津津乐道,《姬百合之塔》是日本战后最典型的反战电影之一,至今已被多次重拍。  《金陵十三钗》中的教会女学生与《姬百合之塔》中的女学生年龄相仿,形象也相似。这些女学生作为一个整体,除了最核心的主人公几乎分辨不出个体,她们的蓝布衫和“姬百合”的水手服具有同样的符号功能,是战争中受害者的标签。无辜女学生的身份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  同处在战火中,和这群女学生相比,那些青楼女子较容易生存,更能坦然面对,同时学生的人格上升,是圣洁与肮脏的对比。她们兼具东西方特色:烫发、胸罩、丝袜、旗袍、琵琶,和淳朴的女学生蓝布衫相比,妖媚无比。初来到教堂,便霸占了地下室,喝红酒。她们和书娟这些人格格不入,学生看不起这等下作人,打从心眼里厌恶她们尤其是玉墨。然而一次日军洗礼教堂时书娟引走了日本士兵救了玉墨她们,把自己逼到了风口浪尖上。在如此危急时刻书娟放下心中的忿恨保护瞧不起的妓女,她们不仅圣洁而且大人无己、高尚。  《金》的大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开场就硝烟弥漫,充满杀戮和血腥,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就打开了。战争对人性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正常的理性存在被置于瞬间毁灭的境地,人的理性也就被生存本能在瞬间撕裂。战争让人的兽性失去道德的约束,人被异化为野兽,士兵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让人发指的行径把特定情景中的人性之恶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士兵之间的搏杀源于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对平民百姓的虐杀则是战争催发出的人性压抑下的兽性。  战争的硝烟并不是《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战火仅仅是作为展示人性的背景。但是这一朦胧的背景却又是如此的清晰,它给作品人物的性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战争的残酷与女学生们的脆弱形成鲜明对比,女学生们如何能抵御枪弹、流弹的袭击,战乱中如何保护自己弱小的生命。  二.反日情绪的廉价狂欢  不管是读完严歌苓的小说,还是看完张艺谋拍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心灵在压抑中咒骂着无耻的侵略日军,对他们的残忍行为深表痛恨,七十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绪在叩响中国国人的灵魂,《金》成功地唤醒了国人内心的仇日情绪,它是操着狭隘的爱国主义带给国人廉价的狂欢。  《金陵》用女性的身体作为媒介,抵达历史的通道,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换取国人的爱国主义。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其实历史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个民族苦难和屈辱的历史,最先诉诸的就是人的肉身。细读《金陵十三钗》不难发现,文本中堆满了“身体”,其中既包括书娟朦朦胧胧中觉醒的身体,也包括窑姐们肮脏的“香香肉”;既有红菱“肉滚滚的肚皮”,也有玉墨胸脯显出的“两团圆乎乎的轮廓”;不仅有“黛玉般”小儿女的痛经,还有妓女豆蔻“下体被撕烂,肋骨被捅断”的创痛……可以说,在这篇小说中身体无所不在,其存在既是物质性的,也是隐喻性的。  小说叙述毕竟不同于历史书写,虚构和想象为其赢得了充分的回旋余地,它们可以在叙述和历史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形象。严歌苓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让这个民族直面“令人不快的历史”,使其“由强迫性失忆变为强迫性记忆,记住那些不忍回顾的历史”。这就要求在故事中民族的苦难不仅要“有血有肉”,而且让人“刻骨铭心”。  《纽约时报》评论《金陵》:张先生采用了一维的、充满爱国之心的方法揭露日军对南京的入侵和占领并非毫无理由和不合时宜。近来一些中国电影显示出更加感性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对侵华日本的妖魔化。  显然,《金陵》所引起或者说利用的是群众的反日情绪,也加深了这样一种没有普世价值的情绪。《姬百合之塔》并没有强烈指责敌人—美国,灾难的主要责任在于陷入非理性狂热的本国军队,这符合日本战后的主流观点—明治维新以来取得的现代化成果因为军方的孤注一掷而血本无归。  这样的战争片,终极目的应该是反战争、反罪恶,而不是煽动反日情绪。在整个故事中,看不到对战争的反思和控诉,有的只是对日本士兵强暴行为的极度渲染,有的只是对反日情绪的极度煽动。王小波说过:“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煽动仇恨、杀戮,乃至灭绝外民族,都不要花费什么。煽动家门只能用这种方法给大众提供现实的快乐。”很不幸的是,一部《金陵》,恰恰给这一句话作了脚注。这样的狂欢虽然造价6亿,但它仍然无比廉价。  《金陵》把西方作为拯救者,把自己和日本放在对立的立场。男主人公约翰是来自西方的拯救者,也是成熟的现代文明的化身,与女学生和妓女代表的前现代国家尚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相对照,他修理卡车,现代文明符号的行为也佐证着这种身份。约翰属于大屠杀叙事中的“中立者”谱系,如《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再见,孩子们》中的神父,乃至《卢旺达旅馆》中的旅馆经理,他们要么属于交战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国家,要么从事商业、医生、宗教等相对不受政治影响的职业,这类人物的身份便于周旋在屠杀的实施者和受害者之间,他们表面上是“中立的”,暗地里为弱者提供某种庇护。  然而,约翰作为西方拯救者的代表,他挽救了谁?书娟们要直接依靠西方文明的代言人约翰,与当时贫弱的中国无力抵抗日本,必须仰仗美国援助的状况相符。《金陵十三钗》中的约翰与辛德勒类似,他经历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异族女性的本能欲望起到了推动作用,纯洁无辜者的惨死则唤起了人物心中的人道主义情感,《金陵》片中摔死在约翰面前的女学生与《辛》片中的红衣小女孩有类似的功能。这种“普通英雄”是很讨巧的叙事套路,自私、放荡等缺点反而让主人公的拯救之举更有人性光彩。  当约翰暴露出他心灵最柔软的一面,告知玉墨他为了给死去的女儿化妆才从事殡葬人员的职业,他此时已经从好色的、唯利是图之人,蜕变成了英勇的、人道主义的拯救者,玉墨委身于他的行为有两情相悦的成分在内,不再是赤裸裸的肉体交易。通过这套叙事策略,《金》片通过白人男性(成熟的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女性(未成熟的现代性萌芽)这一图式,影射了战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同时又竭力淡化中国仰承美国鼻息的弱势地位。  用女性的身体来书写历史,这样的“视觉盛宴”带给群众廉价狂欢,激起反日情绪。在全球化的背景,讲求人道的国度,是不合理的,荒谬的。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2]谢有顺.身体修辞[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3]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管怀国.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人物群像断想[J].作家作品研究,2008,(3).  [5]胡平.战后日本社会考[J].随笔,2005,(4).  [6]贺绍俊.在血与火中的一次宗教式洗礼—评《金陵十三钗》[J].小说选刊,2006.(1).  [7]禾刀.属于十三个特殊女性的史诗[J].人民公安,2011,(15).  [8]宋悦魁.人的本性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金陵十三钗》评析[J].华文文学,2007.(8).  [9]王卉.历史·女性·救赎—评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3).  [10]李佳.苦难与救赎—评《金陵十三钗》[J].安徽文学,2009,(7).  [11]庄园.严歌苓访谈[J].华文文学,2006,(1).  [12]丛鑫.《金陵十三钗》:残酷境遇中人性的审视[J].当代文学,2009,(21).  [13]严歌苓.苦闷的反思[J].台港文学选刊,1995,(1).  [14]胡静.关于生存与人性的对话—对严歌苓《无出路的咖啡馆》的一种解读[J].世界文坛,2004,(3).  任翠云,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时间之流中的创伤再现——通过严歌苓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分析其创作动机与创作心理--《宁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时间之流中的创伤再现——通过严歌苓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分析其创作动机与创作心理
【摘要】: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207.42【正文快照】:
严歌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华裔作家,作为新移民写作队伍中的一员,她曾经获得台湾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奖,在内地也得到陈思和等诸多评论家的高度赞赏。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穗子物语》、《第九个寡妇》、《金陵十三钗》等作品的畅销及其剧本的走红,严歌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红;;[J];华文文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婧婧;[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邢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陈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张云丽;[D];山西大学;2007年
李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佟佟;;[J];上海采风;2011年07期
何文君;;[J];丝绸之路;2011年12期
黎晓慧;;[J];出版广角;2011年06期
胡春毅;常金秋;;[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葛亮;;[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4期
;[J];少年写作(小作家);2010年09期
王利青;;[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袁洪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杨澜;;[J];视野;2011年15期
高莉;;[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白烨;;[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华文;[N];文艺报;2010年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N];深圳特区报;2010年
路艳霞;[N];北京日报;2011年
商报记者 邹昱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艾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舒晋瑜;[N];中华读书报;2009年
黄亚明;[N];北京日报;2008年
郁秀(作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N];北京日报;2002年
刘晓南(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燕;[D];暨南大学;2008年
倪立秋;[D];复旦大学;2008年
张栋辉;[D];山东大学;2011年
宋晓英;[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周聚群;[D];苏州大学;2009年
解孝娟;[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隆博;[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文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王衍;[D];南昌大学;2010年
鲁辰琛;[D];南京大学;2011年
解婷;[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邓秀明;[D];西南大学;2012年
黄梅;[D];青岛大学;2012年
马萧萧;[D];暨南大学;2012年
丁朋娟;[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李佳;[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 >>>
不可忽视的“起点” 谈舞剧《金陵十三钗》的题材选择
当听闻无锡歌舞剧院排演舞剧《金陵十三钗》的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一个舞剧的好题材!我对金陵十三钗的认知最初来自于张艺谋的电影,对原著作者严歌苓的最早认识来自她的小说《小姨多鹤》。从严歌苓细腻深蕴的文字风格到华丽铺陈的电影画面,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当听闻无锡歌舞剧院排演舞剧《金陵十三钗》的消息,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真是一个舞剧的好题材!我对&金陵十三钗&的认知最初来自于张艺谋的电影,对原著作者严歌苓的最早认识来自她的小说《小姨多鹤》。从严歌苓细腻深蕴的文字风格到华丽铺陈的电影画面,我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表达方式的跨越。而无论是从文字还是影像,进一步转换成为舞剧的舞蹈语言,表达方式的跨越实在更加巨大。因此舞剧《金陵十三钗》的排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然而,《金陵十三钗》作为舞剧题材又是一个精明准确的选择。以此舞剧为例,我们不妨分析看看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舞剧题材的好选择。
  一、情感、人性与冲突&&的有力支撑
  作为一个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家,严歌苓已经树立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笔下的人物总是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与深刻充沛的情感。
  关于《金陵十三钗》重笔书写南京大屠杀的题材,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故事最精彩的地方,皆在于如何展现在一个战争与屠杀中的&孤岛&环境下人性的冲突与揭示。而我最欣赏的是严歌苓在人物关系的设定上提供了刻画人性的戏剧性&&而这恰恰是舞剧表达最需要的。
  严歌苓曾表示:&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对肉体的摧残、民族尊严的侮辱,而是生死抉择面前,任何身份、阶级都将无效。所以,我把女学生们对妓女的世俗成见和仇恨,放在一个小空间里,让她们彻底爆发。&因此,当赵玉墨这些秦淮河头牌走进教堂的时候,就与孟书娟这群女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然而,战争把这两个女性群体的贵贱之分抹去了,把她们还原成人,从而把每一个人的人性暴露出来。这个设定为舞剧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无论是剧中人物的情感爆发,还是人物相互关系的刻画,都蕴藏了强烈的编舞的内在动力。
  张艺谋也说:&越是大背景,就越要关注人物的细节、人物之间的关系。任何大背景还原到人性上,刻画是最重要的。&这与舞蹈语言适于表达内在情感与人性的表现特征不谋而合。因此,舞剧《金陵十三钗》在题材选择上,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能够形成舞蹈的情感与人性冲突&&舞蹈不是仅仅模仿外在的行为,更应该是内在冲动的延伸。
  二、文字中视觉与影像的渲染&&影视作品的视觉启示
  众所周知,严歌苓同时也作为影视编剧,跨界创作了很多影视作品。她自己曾谈到,她的作品能够被很多影视制作人、导演看中,是因为她非常重视写作文字当中的&视觉&。一方面她在去美国芝加哥读书的时候,老师和教授在写作当中非常强调视觉,即要求你要&看见&你写的东西,打开你脑子里那双眼睛,看着你所描写的画面和人物的行动。另一方面,她认为西方文字都是听觉的语言,而中国溯源到每个字原本是一幅画变成的文字,所以在我们民族遗传的文字密码里是习惯用视觉来讲故事。因此,与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严歌苓的文字往往更加丰富和更加视觉化。这无疑为视觉的舞蹈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电影版本的出现更加直接地通过影像为舞剧提供了视觉参考。张艺谋也曾说有自知之明,自己的特点就是有好的视觉影像、好的视觉体现能力。例如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的画面是张艺谋在电影还没有拍出来就想象到的&&天主教堂彩色的玻璃被打碎,镜头用女学生书娟的眼睛看下去,透过彩色玻璃色彩斑斓的光线看到这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这个画面集合了信仰、纯真、人性等很多内在语言,作为舞剧创作其实也需要完成这样舞台化的视觉想象与转换。舞剧《金陵十三钗》的创作,当然可以从严歌苓的视觉化写作与电影的影像中直接借鉴诸多的转换途径&&不是身体动作本身,而是场景、服装、造型等的外在形象元素及其象征意义。
  三、摆脱舞剧讲故事的限制&&传播的提前铺垫
  舞剧创作因为受限于舞蹈身体语言的表达,无法像戏剧或影视那样通过文字语言完成表意的功能。因此,舞剧常常陷入用舞蹈动作去&讲故事&的尴尬境地。但是,《金陵十三钗》无论是张艺谋的电影版,还是严歌苓的文学版,都为舞剧做了极好的铺垫。此外编剧刘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改编,按照电影的规律凝练了故事和人物,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这让舞剧在创作上不需要过于费劲地去讲述故事,而且在表现人物和时空上更加集中,从而给舞剧的创作留出了很大的自由表现空间。创作者尽可以发挥舞蹈的特点,将剧情与情感的抒发合理地融为一体,使之呈现出舞剧所特有的表现方式与情感传达。
  四、地方特色与现实关注&&对现时热点的把握
  很多舞剧创作都关注地方文化特色,希望舞剧代表的是无法复制的文化符号。无锡歌舞剧院在题材选择上并没有局限于小地域,而是适当扩展到追求江南文化特色,推出了不少舞剧佳作。这次舞剧《金陵十三钗》其实更应该是南京的题材,但无锡歌舞剧院却能慧眼识金,捷足先登,体现出在题材选择上的灵活与准确判断。
  严歌苓曾表示:&以文学作品或纪实文学作品来写南京大屠杀那场浩劫,其实也是要让日本民族必须承认我们有这段历史。&因此,该题材的选择或许也受到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的影响,体现了对国家文化热点的关注。其实《金陵十三钗》通过战争表现人性,必将是一个永远的文化热点。
更多相关论文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纯金陵十三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