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提升钩码时,为什么拉力总是大于钩码的2分之1

解:(1)由题中数据可知,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是钩码上升的高度的4倍,动滑轮应由4段绳子承担,因此动滑轮的最少个数是2个,要组成滑轮组还应再配1个定滑轮;(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η=第二次的机械效率η=如果一次实验就得到结论,偶然性太大,并且滑轮组的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有滑轮的重等.故答案:(1)3;2;(2)62.5%;大于;(3)不能;实验次数太少,偶然性较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滑轮的重有关.分析:(1)拉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几倍,动滑轮就有几段绳子承担;(2)根据公式η=可求出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摩擦力、机械本身重力有关.要提高机械效率,应尽量减小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被吊物体重力.点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摩擦力、机械本身重力有关.要提高机械效率,应尽量减小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被吊物体重力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和同学们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每只滑轮重都相同,不计摩擦和绳重).(1)对于甲图所示的滑轮组,如果没有刻度尺,只要测出钩码重G,然后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拉力值F,即可算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比较甲、乙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η乙(选填“>”、“<”或“=”).(3)实验后小强猜想,对于同一滑轮组(例如图乙),它的机械效率也可能不是固定的,于是他用实验进行了探究,并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小强应采用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科目:初中物理
28、某同学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并做了如下实验记录:(1)根据上表可算出,W有=焦,W总=焦.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2)结合图20乙你会发现导致实验结果不合理的原因是:;(3)该同学纠正了错误继续进行实验得到下列一组数据:通过分析上表数据,你会发现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科目:初中物理
在探究“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下表是实践活动小组同学在做实验时所做的实验记录:
钩码重G(N)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绳拉上的长度S(m)
(1)请你依据测量数据帮助他们计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并填入上表内.(2)通过计算他们发现实验中有的数据测错了,你认为其中测错的数据是0.6N,你判断的依据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于1.(3)由表中数据分析,同一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并可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时,增加钩码的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小霞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前猜想,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1)所提物体的重力;(2)动滑轮的重力;(3)绳子的绕法.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她做了四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所用的每个滑轮重力相同).第1、2次实验是用甲滑轮组,第3次实验是用替换了一个更重的动滑轮,第4次实验是把第1次实验的滑轮组换了种绕法.实验数据如下表:
钩码重力/N
钩码匀速上升的距离/m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N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m
机械效率/%
(1)分析对比第1、2次实验数据,对猜想(1)可得结论:在动滑轮重和绳子绕法相同时,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2)分析对比第2、3次实验数据,对猜想(2)可得结论:在物重和绳子绕法相同时,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有关,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3)将第4次实验的绳子绕法在丙滑轮组上画出,并在数据表中算出机械效率83.3%;(4)对比第1、4两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绳子绕法无关(填“有关”或“无关”);(5)小霞做完实验后考虑还有什么方法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请你帮她提一个意见给滑轮组上润滑油(或用更轻的绳子).
科目:初中物理
某同学在做“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1中甲所示的装置匀速提起重物,并做了如下实验记录: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m)
测力计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0.3(1)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2)根据上表可算出,W有=0.2焦,W总=0.12焦.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有用功大于总功(或机械效率大于100%);(3)结合图1中的乙你会发现导致实验结果不合理的原因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错了.(4)小红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第一次使用塑料滑轮,第二次使用铝制滑轮,第三次使用铁制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体上升的距离h/cm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N
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40%①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②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提升同一物体,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答案】分析:由图可知绳子股数为n=2,两股绳子承担物重、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所以拉力F>G.解答:解:由图可知绳子股数为n=2,由于没有说明动滑轮重、摩擦不计,所以两股绳子承担物重、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所以拉力F>G=&2N=1N.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滑轮组省力情况的计算,注意在没有说明动滑轮重、摩擦不计的情况下,F>G.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在阅读有关“超导现象”资料之后.冬生同学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问题: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吗?于是小宇设计出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时缓慢给线圈加热.实验过程中,采用镍铬合金、康铜合金、锰铜合金制作的线圈各做了一次.(1)观察到随着线圈的温度升高,灯泡渐渐变暗,电流表的示数变小.(2)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3)小宇为什么要采用镍铬、康铜、锰铜依次实验?采用多种材料进行试验,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科目:初中物理
小明在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1)请按照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放在电阻最大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冬冬把电阻R由5Ω分别换成了10Ω、20Ω,每次闭合开关后,首先应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然后再记录电流表的示数.(3)第三次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把读数填入表格中.(4)请你仔细分析上表,写出本实验的结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5)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爱思考的小明想到:在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③(填序号).①测量物体的长度;②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6)小明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接近6V,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压表串联.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课题一:与声音有关的实验探究(1)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2)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振动,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3)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4)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尺的振动幅度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较大(5)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存在的问题是: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6)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A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乙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7)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①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①是正确的.②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EADBC(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解答题
课题一:与声音有关的实验探究(1)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2)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3)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4)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123用力大小小大较大尺的振动幅度小大较大尺拍打桌子的声音小大较大(5)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________.(6)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A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________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________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7)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①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_______.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________是正确的.②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沪科版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2(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小明在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1)请按照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右滑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大).(2)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放在电阻______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冬冬把电阻R由5Ω分别换成了10Ω、20Ω,每次闭合开关后,首先应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______的示数保持不变,然后再记录电流表的示数.(3)第三次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把读数填入表格中.(4)请你仔细分析上表,写出本实验的结论:______.(5)本实验中测量了多组数据,爱思考的小明想到:在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从不同情况中找到普遍规律,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你认为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______(填序号).①测量物体的长度;②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6)小明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接近6V,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在“再探动滑轮”的实验中,为了探究手拉绳所做的功和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即使用动滑轮能否省功?(1)实验中我们需用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刻度尺;(2)拉测力计时我们应注意:匀速向上;(3)为了多测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改变钩码重,也可以改变提升高度.(4)最后发现,手拉绳所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1)根据手拉绳所做的功:W1=FS;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W2=Gh.要测出力和距离,所以需要测量工具测力计和刻度尺;(2)为保证测力计示数与拉绳子的力相等,所以要注意拉测力计时匀速向上;(3)为了结论具有普遍性,可以改变钩码重和提升高度,多测几组数据;(4)因为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还要对动滑轮做功,还要克服摩擦做功,可判断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的大小关系.解答:解:(1)为了要测出手拉绳所做的功:W1=FS;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W2=Gh.所以需要测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和钩码重G;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钩码上升的高度,所以需要测量工具:测力计和刻度尺;(2)因为拉力大小要用测力计测出,为保证测力计示数与拉绳子的力相等,所以要注意拉测力计时匀速向上;(3)为了结论具有普遍性,要多测几组数据分别求出两个功进行比较,可以改变钩码重和提升高度,多测几组数据;(4)因为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不但对重物做功,还要对动滑轮重和绳重做功,还要克服摩擦做功,所以对重物做的功只是拉力做的功的一部分,故手拉绳所做的功大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故答案为:(1)测力计,刻度尺;(2)匀速向上;(3)钩码重,提升高度;(4)大于.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手拉绳所做的功和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围绕如何求出这两个功展开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物理
在“再探动滑轮”的活动中,某同学设计的表格和测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手拉绳子的力(F/N)
手移动的距离(S/cm)
钩码的重力(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cm)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1)请计算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的空白处.(2)分析比较上表中第4列和第6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某同学实验时,发现用弹簧测力计拉绳端匀速上升时测力计的示数比拉着绳子静止不动时略大一些,这是为什么?(4)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你认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才能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科目:初中物理
在“再探动滑轮”的活动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钩码上升高度h/cm
绳端移动距离S/cm
20(1)实验时,用手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2)分析表中数据发现,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拉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一半,而是大于物体重力的一半,其主要原因是.(3)第①次实验中,拉力所做的有用功是J,总功是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4)由表中实验数据计算推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解答题
在“再探动滑轮”的实验中,为了探究手拉绳所做的功和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即使用动滑轮能否省功?(1)实验中我们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2)拉测力计时我们应注意:________;(3)为了多测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改变________,也可以改变________.(4)最后发现,手拉绳所做的功总是________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大于、小于或等于)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在“再探动滑轮”的实验中,为了探究手拉绳所做的功和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即使用动滑轮能否省功?(1)实验中我们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2)拉测力计时我们应注意:______;(3)为了多测几组数据,我们可以改变______,也可以改变______.(4)最后发现,手拉绳所做的功总是______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大于、小于或等于)(2009o福建)如图所示,小冬在实验室中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总重为2N的钩码,那么实际拉力F的大小可能是(  )A.0.5NB.0.8NC.1ND.1.2N_作业帮
(2009o福建)如图所示,小冬在实验室中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总重为2N的钩码,那么实际拉力F的大小可能是(  )A.0.5NB.0.8NC.1ND.1.2N
(2009o福建)如图所示,小冬在实验室中用一个动滑轮匀速提升总重为2N的钩码,那么实际拉力F的大小可能是(  )A.0.5NB.0.8NC.1ND.1.2N
由图可知绳子股数为n=2,由于没有说明动滑轮重、摩擦不计,所以两股绳子承担物重、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所以拉力F>G=×2N=1N.故选D.
本题考点:
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问题解析:
由图可知绳子股数为n=2,两股绳子承担物重、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所以拉力F>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滑轮拉力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