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中的心理治疗

732例聋儿心理浅析与早期干预对策 - 早期干预 - 育儿网
当前位置:
732例聋儿心理浅析与早期干预对策
更多关于 的文章
的其他文章
最新宝宝图片
推荐博客文章
乐小弟是个醒目的娃,善于察言观色,有天早上萱妞在吃早饭准备上学时,
育儿论坛每日精选
育儿网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号河北省邯郸市聋哑学校&汲柯娟 张海燕
  所谓&亲子同训&,就是聋儿在父母(或其家人)带领下,按约定的时间到学校,由专职康复教师按聋儿个体情况,在家长的参与下为其制定个别训练计划,并按计划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等方面的康复训练。教师通过3-4个活动带动家长和聋儿一起互动学习。与此同时,也将训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咨询。从而使家长掌握康复教育知识与技巧,汲取育儿经验。为后续的家庭康复教育导航、引路。
  一、亲子同训的特点与单纯的教师对聋儿的集体化教学或是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不同的是:亲子同训强调家长与聋儿的共同参与,不仅训练聋儿,而且训练与指导家长。在亲子同训活动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的同时,更注重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因为在学校中进行亲子同训,时间是有限的。在聋儿漫长的康复道路上,也只不过是一个片段而已。更多的时间与功夫要在家庭中进行。所以,家长的家庭康复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亲子同训中,家长不仅能亲临活动,参与活动。而且能得到及时、面对面的指导。对康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感受更深刻,进而更易于把方法转移到家庭康复教育中。
  此外,亲子同训中的集体亲子课,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他们互相激励,相互模仿,彼此之间成为各自的动力。使家长更努力,积极的付出,增强了对孩子康复的信心。如:有些家长在参与活动时不够积极,不配合老师,很被动。这时,教师合理、巧妙的利用主动型家长影响带动被动型家长。比如:活动分组时,让两种类型的家长为一组等等。
  二、亲子同训实施的方法1.亲子同训形式:一是,集体亲子课。由2名教师对4-5名聋儿及家长共同参与进行的康复教育活动。通常是每两周一次,每次40分钟。二是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的的亲子个别训练课。由一名教师对一名儿童与家长进行共同参与的个别化康复教育活动。
  2.亲子同训的训练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发展聋儿听觉言语水平为主线,遵循聋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综合渗透发展认知、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能力。听觉能力训练内容一方面包括非语声音的训练,如: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声音等。另一方面为言语声音的训练。如音节,词语等。遵循听觉发觉规律,从感知声音的有无开始,到分辨声音,识别声音,再到理解声音逐步培养聋儿的听觉习惯与技能。在言语方面,从诱导发音以及口腔,呼吸等基础训练开始,再学习简单的单音节、双音节发音,循序渐进过渡到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能力。如:在认知能力训练方面,着重培养孩子对常见事物的认识、能够模仿等。在社会行为领域方面,培养聋儿学习的兴趣与合作意识,能耐心的等待,遵守活动规则。在动作技能方面,训练聋儿肢体大动作的协调性,促进肢体精细动作的发展。
  3 亲子同训的训练方法:即教师将康复训练内容(听觉、言语、语言、认知等)融入到3-4个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活动,带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训练。游戏一直是早期教育方案的核心,而且使用游戏是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中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的互动,既让聋儿在游戏活动中全身心地吸收知识,展示出自身的能量,又向家长示范如何根据孩子特点与需要,设计康复训练游戏。
如在培养听觉能力让聋儿感知声音的有无时,可设计&听到声音爬行、听声串珠&等功能性游戏。既达到听觉训练的目的,又发展了孩子动作技能。
  4.亲子同训的评估方法:为了制定科学的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训练效果的评价有所依据。我们对每个的刚来的孩子都进行听觉言语水平的评估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在听觉言语评水平估上,依据孩子的本身的情况,选择本中心的《听觉言语初始评估量 表》通过评估,评量孩子各方面现有的发展水平,集合集体亲子课的教师,亲子个别训练的教师,孩子家长一起讨论制定孩子的个别训练目标与计划。并且定期进行评估,于便评量效果,调整训练计划与方法。此外,我们还特别为孩子建立了个人康复档案,详细记录了孩子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病史、评估记录、康复训练计划、听力检测报告、家庭随访记录等,关注孩子康复历程的同时,积累经验。
  以下是来本校参加亲子同训成功案例中的一例个案记录:张林涛,男,现年3岁,邯郸涉县。于1岁两个月时发现耳聋,左耳裸耳听阈75dB,右耳裸耳听阈90dB,助听补偿左耳44 dB,右耳56dB。于1岁半配戴助听器后两个月来本中心进行亲子同训。采用《听觉言语初始评估量表》进行初始受训前评估,结果显示:孩子无聆听习惯,不能判断声音的有无,未能感知不同的声音。能发无意义的音节,不能模仿口型发出不同的音节,也不曾自主地发出有意 义 的音 节 。 其 运动 、 个人 与 社 会 、手 眼 协 调 、操 作 能 力 经《Crffiths智力测验》评估均达到同龄幼儿发展水平。孩子性格好动,学习专注力差,配合意识不强。经7个月的亲子同训后,孩子的听觉言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听觉方面,建立了聆听意识,能感知几种自然环境声响,能区分鼓声、双响筒、碰铃三种乐器声,能音的有无,并能区分这三种声音,能辨听所学的音节、词语与句子。
  在语言方面,能模仿三个音节的句长,词汇量50个左右,能理解&这是什么?什么呢?好不好?有没有?要不要?&等生活中常用的问句。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5、实践中的体会亲子同训的开展,不仅让3岁以下聋儿实现了家庭教育与专业康复相结合的早期干预,而且切切实实的推进了家庭康复教育,提高家庭康复教育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本人有以下体会:5.1 重视听觉言语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孩子的身心、智力得到同步发展。由于孩子听觉障碍的特点,为照顾孩子的特殊性需要,往往集中所有的心思在训练听觉言语水平上。作为最迫切希望孩子康复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的角色有其特殊性,他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老师。但由于某种原因其文化水平,职业等因素的约束又不能完全达到教师水平的标准。故他们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甚少,未能认识到孩子各方面能力全面、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一味的认为只要会说话,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与人交流就行,其它能力的发展事后再说。心理学家卢布姆认为,0&4岁人的智力发展占50%。可见,幼儿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将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补偿的影响。对此,我们进行亲子同训指导家长时,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聋儿康复发展观。
  5.2 教师必需不断的学习,具备丰富的康复工作经验与育儿经验。教师在进行亲子同训时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聋儿为主&组织活动,又要观察孩子的变化,于便随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与方法。因为3岁以下的聋儿往往情绪不稳定,喜欢哭闹,专注力差,对身旁的父母过于依赖,难以配合教师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幼儿相关知识。能根据每个聋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另外,教师在进行亲子同训时,还要善于与家长沟通,随时回答家长提出的疑问,对家长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家长的家庭康复教育质量。家长甚至会因教师指导不当无法完成指导内容而产弃训练的练头。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亲子同训在聋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来,各类亲子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机构具备了规范、科学、合理等特点,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聋儿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简谈如何对聋儿进行心理康复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 中国论文网 /9/view-4894481.htm  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或家长应从那里着手做起呢?   一、 潜心观察研究,掌握聋儿缺陷心理及行为特征。   针对“问题聋儿”的客观存在及其预期发展的不良后果,有关心理专家曾特别指出:教师或家长给予孩子的心理行为指导和矫正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应创造一个适应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找到了聋儿问题形成的根源,就能有所针对地去顺应其心理发展的理想空间,以阻断其不良心理、行为的发展途径。比如在认识到聋儿模仿能力强,且容易接受暗示这些特点后,教师或家长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认识到聋儿天性好胜心强,酷爱成功的心理,就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聋儿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其可能化解聋儿因能力低、知识水平差等易造成失败的因素,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聋儿在付出劳动之后,能收获一份成功,享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失败了,也应多给予他们以亲切的鼓励和耐心的帮助,逐步培养自信心。同样,在聋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后,也能对其表示一份信任,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正不良行为。老师及家长的这份信任和信心鼓励将对问题聋儿的问题矫正,促进其今后的身心及个性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掌握教育尺度,提出合适的改正要求。   教师或父母切不可对聋儿教育督促过甚,期望值过高。因为聋儿长大后所表现的傲慢、孤僻、嫉妒等不正常心理,与幼年受其父母及教师的过分督促有关。过高过苛的要求、过甚的督促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心理上产生压抑感,也容易发生一些过激行为,如逆反等。事实告诉我们,对问题聋儿实施心理指导、行为矫正、剔除其身上的“积垢”,无捷径可走,更不要指望在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聋儿心理、行为障碍的程度,制定合适的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现代教育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计划能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更能适应聋儿的接受特点,有利于聋儿解决“问题”,重新列入健康发展行列。反之,不仅劳而无功,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促使其形成傲慢、孤僻、嫉妒等新一轮不正常心理。   三、 实施爱心教育,避免消极的惩罚和长期的心理刑罚。   一些聋儿之所以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聋儿”。除了与自身的残疾等因素有关外,还往往与某些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聋儿缺乏爱心有关,如我班一姓王的女同学在刚刚入学时,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尊敬师长,她品学兼优,深受同学和老师们喜爱,但从三年级开始,该生性格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异常忧闷和抑郁,进入青年期后,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和孤傲。通过深入了解,发现问题就出在其家长身上。其母亲在其刚入学不久就抛弃了她和弟弟,父亲由于家庭变故整天郁郁寡欢,奶奶对其平时的生活也是不理不问。当孩子偶然做错了一件事后,奶奶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讨厌她,给予其长期的心理刑罚。长期如此导致这个幼小的心灵收到了成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其家长的家教指导,使其家长认识到了自己做法的错误,并通过对该生的心理疏导,目前,该生与其家长僵化的关系开始有了缓和,避免了该生想要“远走高飞”的不良后果。确实,有的“问题聋儿”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教育者(包括家长)对聋儿缺乏爱心,自身也容易冲动,就好比火上浇油。   四、 利用交替作用,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缺陷心理专家证明:行为问题既可由不良的交替作用而形成,也可有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如果聋儿的欲望得不到正当的途径来满足,无论怎样压抑,它也可以变个形态再出现。消极制止的另一种结果是“阳奉阴违”。如我班有几名乒乓爱好者,由于学校条件差,只有一张乒乓球台,平时只供教师专用,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聋儿就想方设法进乒乓室打乒乓,违反了学校纪律,受到老师的正面教育后,表示愿意改正,但时隔不久又死灰复燃,情节比前几次更恶劣,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拿到钥匙开门,就索性把门踢坏。根据交替规律,这些同学的行为问题有不良的交替作用形成,那么,也可用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聋生的行为进行否定性批评的同时,肯定了这几位同学“爱好体育”的积极一面,干脆又添置了两张新球桌,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开放,并时常组织乒乓赛,满足了这些乒乓爱好者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在有效阻止了坏的行为发生的同时,规范了聋生的行为。“问题聋儿”毛病多,容易遭人嫌弃,如果我们在实施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时,能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充分利用再交替作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使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自然就会振奋他们的情绪,变得乐于接受教育。   五、 倾听聋儿心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   “言,心声也”,即便是谎言,也往往能从侧面意识到孩子的心境。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只要给予孩子慈母般的关爱,就完全能取得孩子信任、热爱和一份天真无邪的亲情,孩子也就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向你倾诉,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关爱,得到一份满足,此时,应认真地倾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努力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消除其心中的烦恼,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其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会遇到孩子易哭、易怒、不听话、忧郁、懦弱时,教师可以考虑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或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到田间劳动。总之,是让孩子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赞成“莘莘学子”游戏于山水之间。他认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收获一份好的心情,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性情,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总之, “问题聋儿”如果在初期就予以注意,就能做到防微杜渐。比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时医治聋儿的疾病、及时对聋儿开展语训、改变父母或师长对待“问题聋儿”的态度,就可以使这些聋儿获得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个性的新的有利因素,促进聋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聋儿康复教育中的情感教学-听力教育-中国听力学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听力学网!
│││││││
│││││││
│││││││
│││││││
热门点击:&&&&
当前位置: ->
-> 德育教育 -> 正文
聋儿康复教育中的情感教学
&&&来源:商丘特殊教育中心&作者:童美丽&&&&&&
20世纪90年代初,聋儿康复工作作为一项抢救性措施列入了国家计划系统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聋儿康复已不只是单纯地对聋儿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而是让聋儿在生理、心理、智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聋儿除听力障碍外,与健全儿童有着同样的发展规律,他们与健全儿童的共性占主导地位。在普通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听力缺陷的聋儿进行康复教育时更应重视情感教学。
一、情感教学的意义
在心理学中,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反映,脱离客观事物无缘无故的情感是没有的,情感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尤其在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聋儿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没有语言交往,外边的信息很难传入大脑,因而情绪容易变化,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聋儿康复教育中把情感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贯穿在聋儿康复的全过程,对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聋儿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则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这是因为师生情感关系,首先会影响教师对聋儿的态度和期望,并会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聋儿获得不同的感受。其次,师生情感关系也会影响聋儿对老师的期望,要求等接受性,聋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就会产生积极行为,否则就会现消极行为,给康复训练带来不良影响。充分利用好情感教学手段,进行有步骤的、系统的、科学的听觉语言训练和言语矫治,可以使聋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利用相对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的要求,能够用语言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教学方法
聋儿康复教育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特殊教育方式,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对聋儿来说离开父母到康复机构接受听觉、语言训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语训教师必须把情感教学放在首位,用情感教学来化解聋儿心理上的困惑,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尽快调节好情绪,培养其学习兴趣,使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自觉地接受听觉语言训练。
1、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高聋儿智能操作水平,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或智能操作活动具有明显的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一般说,中等强度的正情绪最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具体认知过程的活动能力,有利天综合性智能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从而表现出情感在促进、优化认知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而负情绪或过强的正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人的认知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完全破坏认知活动,起到消极的瓦解作用。强调寓教于乐的原则,倡导快乐――兴趣的学习情绪气氛,可为聋儿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聋儿在这样的情绪气氛中学习,能学得主动、积极、生动、活泼、高效,且富有创造性。
2、通过以情施教,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情感调节功能的另一表现是,在人进行智能活动时伴以丰富的情绪体验,会促进智能活动的效率。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引起聋儿强烈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长久的记忆。
例:王军,3岁,2004年来校进行康复训练。刚来时每天哭闹寻找父母,情绪不稳定,难经适应学习环境,我给予他特别的关心、爱护、体贴,让他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用情感教学来调节情绪,稳定心态。在他主情愉快的情况下,才开始听觉语言训练,强化口语的表达能力、开发智力。因其自理能力较差,一次他把大便拉大裤子里,他很害怕,躲在门后不出来。这时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啦?是不是拉在裤子里啦?不怕!你过来,老师给你擦。”随即我边给王军脱裤子边擦去裤子上的大便。为了增加他的感性认识,同时对他开玩笑说:“你闻一闻,臭不臭?”他看见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笑,紧张的表情慢慢地放松下来了,就这样我从一点一滴开始,抓住每次机会,慢慢和他培养感情,用情感教学来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经过两年的听觉语言训练后,王军现在在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
3、通过以情施教,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提高聋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表情是情感的信号。情感的信号功能只能凭借表情传递情感信息、思想和愿望。表情具有某种语言属情,有加强言语表达力的作用。
三、通过情感教学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幼儿和教师是一种“陌生”关系,幼儿见了教师不敢说话,心理上有恐惧感。这种关系不利于幼儿教育,更不利于聋儿康复教育。我刚刚开始接触康复工作时,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过于心急,教一个字,让聋儿记一个字,不注意训练过程中聋儿的心理变化,盲目追求训练结果,忽略了情感教学,那时候,聋儿都很怕我,基本上做到了教一个字,记一个字,死记硬背,聋儿记的单词很多,但不会运用,出现单词堆积现象。例如:“我和妈妈坐汽车来的。”孩子会说成:“我妈妈来车坐”。我认为这是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的具体表现,学生没有理解或不会的地方不敢问老师,不敢与老师交流,你教什么,我学什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语言的理解、运用和自发性语言的产生,延长了训练周期。教学经验表明,这种“陌生”关系直接影响聋儿康复质量。必须用情感来连接两个主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的亲切关怀和呵护下,充分发挥聋儿的积极主动性,达到聋儿学习语言和身心健康等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情感教学贯穿于训练全过程
康复训练是老师和聋儿协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聋儿作为主体,在训练过中程中教师要始终用情感教学来调整聋儿的心态,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培养聋儿主动说话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克服心理障碍、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让孩子在多种游戏活动中理解语言,学会说话。
例:“分苹果”游戏。教师在教苹果的名称、颜色、形状的同时给每个小朋友分一个苹果,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苹果,学会说苹果,最后把苹果吃掉。如果课堂气氛紧张,教师过于严肃,小朋友们心情压抑,不知所措,难于配合老师,自然就达不到预期目标。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融,是指导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时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外于积极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之中。虽然这是人际互动方面的活动本身,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培养聋儿良好的情感
聋儿天生好动,在活动中的他们的情感是积极愉快的,而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促使他们去认知、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对聋儿来说,尤其如此,因而提供活动的机会是促进聋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为了让聋儿学的愉快、教师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活动,例如:在学习“认识水果”这一主题活动中,师带领聋儿去超市买水果。学说水果的发音、掌握颜色和形状后,把它们洗干净、切块。做成沙拉水果、让聋儿品尝着劳动得来的成果,其成就感、满足感溢于言表。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与聋儿的个性、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对于聋儿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教师应努力把握课程中的系统知识,在知识理解中感受人性的感情。用感情来推动对理性的把握。我们班本学期开展“关心生病的小朋友”的活动。给生病的小朋友打电话,问候他们,并表示大家都很想你。我们在活动中让聋儿体验同伴生病的痛苦,产生同情心、同样,对生病的聋儿来说让他体验到自己的痛苦时,是朋友的帮助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在给“同伴过生日”、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分苹果”活动中,让聋儿体会到集体中的友情,以及与大家分享的快乐,从而产生了爱家、家亲人的情感。
又如为了对全班孩子进行爱妈妈的教育,我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为了徐洁过4岁生日,在徐洁生日那天,妈妈带来了他从出生到4岁这四年间所拍摄的若干照片,妈妈拿出徐洁的照片,动情的讲述着这四年她为孩子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体现了她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当这位妈妈讲述完毕,我问孩子:“你们看徐洁的妈妈好不好?聋儿齐声道:“好”老师接着说:“你们的妈妈也都是这样爱你的,咱们一齐唱一首《我的好妈妈》吧!“孩子们怀着对妈妈的家唱完了这首歌。然后,老师带领他们讨论,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呢?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发言,回家后,有的帮妈妈拿拖鞋、有的倒水、有的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班级中,我强调,当孩子在家中表现出对家人关心时,成人应有所表示并予以强化。例如:聋儿若给正在蹲着干活的奶奶搬个小椅子时,奶奶应表示高兴,而在一旁的妈妈可以强化一下说:“妈,您现在不累了吧!瞧,咱们的宝宝知道关心奶奶了,真是乘孩子,”这时,孩子由于关心奶奶,使奶奶解了解除了劳累,加上妈妈的这一强化,他也感到满足与高兴,以后,她还会这样做的,这种做法,虽然没有泄大道理,实际上就是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总之,我们要在情感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感染聋儿,使聋儿主动进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情感调节作用,创造情绪最佳状态,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增加知识,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
网友评论&(您可以&&或&&后发表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
本月新闻排行
????????????
听力学书籍热销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听力学&&&Copyright by Chineseaudi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电话:028-&&传真:028-&&E-mail:地址:成都市滨江东路136号成都国际商务大厦B座10楼&&邮编:610021&&邳州聋儿康复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康复知识&&&
聋儿康复的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font color="#12-7-29 16:16:24  新闻类别: 康复知识 点击次数: 10257
1.& 导致耳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由父母或家族传递而来的耳聋。
●& 母亲孕期或生产时的意外。&&&
●& 药物:常见的致聋药物有庆大霉素、小诺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洁霉素、红霉素,
&&& 阿司匹林类、速尿类制剂、一些抗疟疾和含砷的中草药制剂等。
●& 传染病:常见的有风疹、麻疹、流感、流脑、伤寒、白喉、疟疾、猩红热、腮腺炎等。
●& 噪音:长期在噪声环境中生活
●& 外伤:耳部或头颅外伤
2.& 如何判断听力是否正常?
●& 对有一定言语能力的人,可采取测试者与被测试者并排坐位,避开视觉,间隔一米的方
&&& 法进行测试。测试者用正常言语声音说话,被测试者能听清听懂,并能复述听到的内容
&&& 视为正常。
●& 对无言语能力的被测试者,能听到机械表声也视为听力正常。
对婴幼儿则通过观察其对不同声音的反应,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
听力残疾的评定标准(2006年)
四级:& 听力损失程度& 41~60分贝
三级:& 听力损失程度& 61~80分贝
二级:& 听力损失程度& 81~90分贝
一级:& 听力损失程度& 90分贝以上
3.& 发现孩子耳聋怎么办?
&&&&&&&&&&&&&&&&&&&&&&&&&&&&&&&&&
4.& 听力康复包括哪些方面?
&&& 听力康复是指采取医学、教育、社会、工程等康复手段,充分发挥助听、学语设备的作用,开展科学的康复训练,以减轻耳聋给聋儿造成的听觉、言语障碍及其他不良影响,使其能听会说,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达到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
&&& 听力康复主要包括:
●& 配戴助听器。
●& 进行听觉、发音、语言训练。
●& 进行人际交往。
5.怎样为孩子选配助听器?
●& 依据听力损失程度,选择相应功率的助听器。
●& 助听器的功率确定之后,再依据听力图选择此类助听器的相应频晌范围。
●& 依据痛阈或听觉区域,选择助听器自动增益或声输出控制。配置相应的耳模、
●& 依据健全人长时间平均会话声谱作为助听器验配标准,在声场环境下,以啭声为测试音,
&&& 进行助听听阈测试;对有语言能力的聋儿,还要在背景环境中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制
&&& 定康复训练计划&&&
6.家长如何利用最佳的谈话时机与孩子交流?
&&& 日常生活是交谈的最佳时机。游戏、吃饭,睡觉前或起床后,都将为交谈提供丰富的话题和内容。讲话声音要大,但不要喊。家长尽可能的靠近孩子,与其助听器上的麦克风最好保持同一水平。当孩子在地板上游戏时,家长应弯下腰去。尽量保持室内安静。选择光线较好的地方,家长与孩子面对面交谈。家长可借助手势帮助孩子理解谈话内容。谈话时,家长还可利用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培养孩子听的习惯一、
一、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 &
&&& 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听力环境,就是给你的孩子的一种帮助,首先,每天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你的孩子交谈。因为助听器会放大许多声音,背景声音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电视机,洗衣机等在工作,会大大增加孩子练习听的难度。只有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听的能力,他才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到谈话声,但是这是需要花时间去练习的。
二、对声音的意识&&&
&&& 要经常用声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叫他没有反应时,就靠近再说一遍,如果还没有反应,就让他看着你,再叫他的名字。开始,可能他只对他能看到的作出反应,但如果你不断地使用这种方法,他会注意到那个声音的存在,并且会逐渐和你的说话联系起来。慢慢地,他会期待这个声音的出现。&
三、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
&&& 当你的孩子戴上助听器后,你会发现他会自言自语样地发出声音。对于孩子,不论是听力正常的还是听力损失的,总是喜欢自言自语。这是他和自己的声音在玩,或者叫作发声游戏。这不仅是玩而已,这也是在锻炼孩子的脸部肌肉,对孩子的说话会有帮助。当孩子发音时,你要让他知道你很高兴,并尽量去模仿他的声音重复一遍。这既是鼓励他继续这种游戏,又会为将来让孩子模仿你说话打好基础。
儿童打击乐器名称&& 主频(Hz)
250------500
800---1000
生活中一些声音的分贝数
轻声说话声:&&&&& 30---40
一米内交谈: &&&&&40---50
普通谈话: &&&&&&&50---60
高声谈话:&&&&&&& 70---80
大声喊叫:&&&&&&& 80---90
鞭炮声:& &&&&&&&&110---120
飞机起飞声:&&&&& 130---140
在早期聋幼儿康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1、要让聋幼儿自己喜欢戴助听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聋幼儿没有听力困难的感觉,他不可能表现出早期自己要求或喜欢戴助听器的欲望,不会产生自己肚子饿了要哭闹讨东西吃的这种感觉,所以家长对聋幼儿戴助听器,绝对不能等待聋幼儿出现渴望想听声音的时候才给戴的这种设想。日本专家有这样的研究报告,这类家庭的聋儿以后的康复效果很差或难以康复,所以对聋幼儿戴助听器开始应略带些强制性。
&&& 2、对聋幼儿要尽可能的双耳补偿开发残余听力,一般现在对聋幼儿的听力检测,虽有各种先进的仪器,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早期听力损失的聋幼儿,双耳在出生以后就听觉严重障碍,很难接受听觉刺激使之处于一个原始幼稚的无发育阶段,故2周岁以前的双耳残余听力充分开发利用使其残疾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今后的听觉言语功能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3、家长要注意聋幼儿康复方法的技巧培养,克服急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一个正常儿童也要通过4—5年的时间到6周岁才会掌握大部分的交往语言,对一个聋幼儿来说,家长更应有耐心,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订出现阶段孩子的康复目标,踏实仔细,持之以恒,完成近阶段的康复目标,才能为日后聋儿的全面康复打好基础。
佩戴助听器是否会引起听力下降?
&&& 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小孩本来就耳朵不好,如果因为戴上助听器听到的声音放大了,会不会把小孩的耳朵“震坏”,会不会听力更差。其实,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早就考虑到了,将助听器的声音放大控制在对听障儿童无害的范围之内是不难做到的。一项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听力下降与是否佩戴助听器无关,但和不适当的选配助听器有关。
&&& 但是,家长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听力情况,一旦怀疑小孩的听力下降,要及时的去医院或听力中心就诊。因为,小孩可能会因为患有其他疾病而导致听力下降,最常见的就是中耳炎。
能听到声音就一定能听懂语言吗?
&&&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问题就是听不到,只要小孩能听到声音,他就和正常小孩一样,自然就会说话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 因为能听到声音不一定事实上能听懂语言,要使听障儿童能听到声音很容易,即使有较少残余听力的听障儿童,一经助听放大也能听到声音,但要达到能听懂声音并不容易,能听清楚声音是听懂语言的关键,在听清楚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语言。人们的说话声音属于复合音,由低频、中频、高频构成;人耳的毛细胞如同钢琴的键盘,能够传递不同频率不同音质的声音& 对于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对声音的感受则完全不同,多数听障儿童是感音神经性聋,只能感受低频的声音,而不能感受中频、高频的声音、聋耳就相当于一个滤波器一样,只能听到正常语音的某一部分,所以只能听到声音而听不清在说什么。如同一个音调不全的钢琴的键盘,只能弹出声音,而弹不出乐曲一样。要解决这一问题,依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不同,首先请专业人员选配适宜的助听器,如同把损坏的钢琴键盘音调配齐,然后进行听力训练和语言学习,就可以做到听到声音和听懂声音。
怎样才能知道助听器有帮助呢?
&&& 听障儿童初戴助听器,对声音没有意识,不会很快地作出反应,因此暂时还不能评价其助听效果、一些家长因此担心助听器的效果,甚至想放弃使用助听器,这时您千万不要泄气、动摇,您应当相信通过专业人员的验配调试,助听器对听障儿童的言语发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 当您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助听器的适应性训练后,就可以比较方便的评价助听器效果,常用的方法有3种:
&&& 第一、在声场环境下,用啭音进行助听效果评价,根据结果调整助听器的参数,使助听后的听阈值尽可能的接近“香蕉图”(即健全人长时间平均会话声谱):
&&& 第二、如果受试儿对啭音不敏感,或不会听声举手,可选择窄带噪音,以500Hz、1000Hz、2000HZ,50分贝音量为宜,测试听障儿童的助听听阈,观察听障儿童的听性反应,
&&& 第三、对于基层社区点,无专用设备,可选用语音如:u、a,ch,如果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后,能听到50分贝的“ch”音,说明助听效果比较好。
&&& 对有一定言语能力的听障儿童应当用言语声评估其听觉能力,不但能获得助听器补偿效果信息,而且还能获得听觉中枢及大脑对言语声整歙分析信息。
突然的听力下降或有波动
——高度怀疑大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症
目前,临床上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复查,向医生诉说小孩突然听不见了,经过CT检查,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症,即一种内耳畸形所致。多幼年时发病,是缓慢进行性听力减退,多无明显原因在清晨或午后起床发现听力下降。
对于这种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根治方法,但是及时的住院进行听力抢救是当务之急,部分患者会在数天或一周左右用药后自行恢复,或恢复一部分听力,但是也有一些小孩不能恢复听力,患有该病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头颅外伤,预防感冒,避免剧烈的体育或升高血内压的活动。由于本病为有波动性听力改变,需及时调整助听器的补偿功率。
哪些聋儿可以考虑做人工耳蜗植入
由于人工的高科技含量和昂贵的价值,有些家长盲目的认为越贵的产品效果一定最好,而人工耳蜗植入主要适应部分方式、极重度甚至全聋的患者,即那些通过配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言语康复训练后无明显进步的患者。因此家长首先在带孩子找专业人员咨询,检查听力,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人工耳蜗植入。
中华医学会在《人工耳蜗植入工作指南》中阐述了语前聋患者绝大多数的聋儿属于语前聋的选择标准。
①&&&& 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②&&&& 年龄在12个月—5岁最佳;
③双耳配戴助力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听说能力无明显改善;
④无全麻小外科手术禁忌症;
⑤家庭和患者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⑥具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条件。
所以家长在考虑为孩子做人工耳蜗植入时,首先应该请专家队伍作全面的评估,而不是盲目的认为价值越昂贵的产品效果越好。
&“用进废退”——专家释疑“迟发”性听觉剥夺效应&&&
&&& 早在1984年国外听力学家就发现:双耳聋患者如果仅佩戴一个助听器,没有戴助听器的那只耳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会逐渐下降,听力学上把现象称为迟发性听觉剥夺效应,据统计这种现象在7个月至5年间的发生率高达33%。
&&& 语言理解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戴助听器的耳朵向大脑输送了足够的信息,使得大脑不再去关注没有佩戴助听器的耳朵,大脑似乎放弃了对较弱信号耳的关注。
&&& 临床上,对双侧耳聋者,如果没有其他影响因素,为避免未配助听器的耳朵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进一步下降,建议双耳佩戴助听器。
&&& 双耳佩戴助听器不仅可以增加听觉中枢接受的信息量,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万一一个耳朵听力突然下降(如突发性聋),那么,另一只耳朵还有足够的语言理解能力来承担语言交流的任务
&&& 如果患者坚持只配戴一只助听器,应在佩戴助听器后对双耳听力及语言识别率进行监测,并左右耳交替使用。
一、家长应如何面对听障儿童&&&
&&&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听障儿童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 (一)理智型
&&& 面对听障儿童,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家长的听障儿童,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
&& &(二)非理智型
&&&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互相责备,争吵。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听障儿童推给祖父母,使本来已遭不幸的听障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听障儿童,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 3.& 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导致听障儿童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他人的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 4.盲目求医,错失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因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到处乱求医,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针灸、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精力、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的时机,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语训的时机。
二、家长应如何面对听障儿童这一现实呢
&& &1.尽早求医:当孩子被确诊耳聋并由聋引起语言障碍,应当把自己悲痛的心理向亲人、医务人员倾诉出来,冷静地听取医务人员的忠告,早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焦虑心理,应当懂得生活的道路就是充满着坎坷,如果与盲人、截瘫,脑瘫、精神障碍等等残疾相比,听障儿童比他们要幸运一。
&& &2.走访成功的家长:看看其他听障儿童戴上助听器后怎么样学会说话、怎么样进入正常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学习的,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样面对自己的听障儿童,就会树立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
&& &3.注意个性培养:要把自己的听障儿童当成健全孩子一样培养、教育,不要处处想到他们“不能干什么”,时时提防,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些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游戏,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在交往中发展各种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鼓励语训:选配好助听器后,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爱心,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适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已有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妈妈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流泪,伤心;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因为听障儿童的观察力是很强的,父母脸色的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听障儿童心理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说明,只要家长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医务人员、语训教师以及社会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绝大多数听障儿童将聋而不哑,融入主流社会,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如何保证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 儿童期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心理与行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聋儿在这一阶段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明显地多于正常儿童,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早期干预和矫治
&&& 聋儿的心理一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情绪
&&& 聋儿情绪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胆怯,恐惧等。由于听力损失的影响,聋儿在语言交流中会错过绝大部分的语言信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着明的缺陷。然而,听障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视觉在聋儿的认知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聋儿往往借助于“唇读”来捕捉语言信息,所以常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和沉默。聋儿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在表述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他们常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人或事的理解上,他们又明显地迟缓甚至有些困难,这些困难如果长时间的没有被理解,甚至受到一些指责,就会逐渐出现情绪发展障碍。
&&& (二)、心理需要
&&& 聋儿的心理需要障碍表现有: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母亲,当聋儿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一些母亲的负疚感也加重了这种依赖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听力语言的障碍,聋儿更需要情感上的交流,一些聋儿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表现,可能与情感交流的缺乏有关。
&& &(三)、冲动性的行为
&&& 聋儿常常受到偶然和激动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的行为,很多聋儿家长对孩子有“负疚感”,过分保护,无原则地迁就,往往强化了这种冲动性的行为& 在缺乏父母关怀的家庭,孩子的这种冲动性的行为也有明显表现,这可能是聋儿希望借此引起父母的注意
&&& (四)、社会交往困难
&&& 听力语言障碍持妨碍社会交往,聋儿往往难于结交同年龄的小朋友。戴助听器的儿童可能会被认为能力低,可能因此感觉自我形象低落,社交表现不成熟,更愿意呆在家里自寻乐趣;他们会选择其他聋孩子做玩伴,这样会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这样的聋儿容易产生自卑感,缺少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 (五)、学习障碍
&&& 聋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他们在学习上有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除了听力语言方面的障碍外,还有明显的注意力缺乏的表现,由于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
【】【】【】
 本类其他新闻
 [ 15:50:51]
 [ 15:50:00]
 [ 15:49:14]
 [ 15:45:42]
 [ 15:45:23]
 [ 15:44:56]
 [ 15:43:46]
Copyright &
邳州聋儿康复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热线:0 地址:运平中路东侧
你是第835590位访客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聋儿康复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