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在小学生一年级数学题数学课的自主学习存在哪些问题现象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3.00
&&¥0.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3.00
&&¥3.00
&&¥1.00
&&¥0.50
&&¥3.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问题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除了教师经验的传授外,更主要的是通过自身的探究与实践才能获得。针对目前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我校于2011年8月,申请立项了省级“十二五”规划校本课题“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探索自主学习探究策略,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解,轻学习的弊端,构建高效课堂,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进行了反思。
&&& 一、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课堂导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课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够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导入情境。课前导入平铺直叙,没有悬念,简单直接,学生主动学习地积极性不高,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泯灭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
&&& 2、课堂教学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省时高效”,不愿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整堂课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以其“精湛的讲解”来获得心理最大的满足,使课堂教学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者的存在,学生得不到亲自体验和感受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快乐。由于多数学生只是模仿和记忆,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教师只好对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和机械重复的训练来达到识记,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没有得到培养。
&&& 3、教师忽视了对问题情境地创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预设的问题也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而很少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地完成学习任务,即使抛出了学习材料让学生质疑,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是显而易见,不能够起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就被泯灭了,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 4、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许多教师也追求合作学习的互动形式,但是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际效果不佳。有些问题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解决,也要放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白白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没有起到真正探究学习的实效。
&&& 二、尝试实验研究,探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策略
&&&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围绕课题实验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求自主学习的策略。
&&&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策略,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 教师的教学理念,支撑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从学习理论入手。许多教师都在为教学质量提不高而感到素手无策,最终把责任归于学生头脑“笨”。虽然学生先天素质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因此,我们一是抓好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有效教学理论和自主探究实践经验,让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二是为教师提供网络学习的机会。利用电子备课室让教师通过网络,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观看成功课例,走进名师课堂,感悟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真谛。三是结合教学活动,进行业务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为构建自主学习探究模式奠定基础。
&&& 三、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的策略意识
&&&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题实验研究,开展了课题实验研究活动,定期召开研讨会。在研讨活动中,我们根据骨干教师的实验课,分别从“教学导入情境的创设”“自主探究学习”和“创设教学问题的情境”三个主题入手,通过课前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后反馈交流等方式,为教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题实验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先后两次召开课题研讨会。研讨会上,我们选取了两节实验课的教学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集体研讨。分析教学案例中取得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及改进措施。集体研讨中,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针对如何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策略,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 四、下步工作打算
&&& 为了更加深入地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教学策略,推进实验工作的进程,我们在前段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 1、强化课题实验的过程性管理。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研究管理奖惩制度,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紧密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题,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出发,研究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如何构建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各实验教师根据本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实验课教学计划,利用集体备课契机,共同研究修改和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形成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进入课堂实验,教师在实施后认真写出教学反思。积极开展实验教师的实验汇报课、研讨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和交流反馈,总结成功点和不足处,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不断提升实验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力求在实验周期内,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教学策略。
&&& 3、鼓励教师及时总结,积极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将成功的经验整理后形成经验或教学论文,积累实验成果,为更好地探究并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文章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姜一明&】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证书查询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查询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资质名单教师资格认证管理系统松原教育信息网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处吉林教育电视台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吉林教师教育网吉林教育信息网教育部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扶余县幼儿园肖家第一中心园五家站中心幼儿园大林子镇中心园伊家店第一中心幼儿园实验小学幼儿园新源镇中心幼儿园士英小学双语幼儿园三骏乡中心园长春岭第一中心幼儿园弓棚子第一中心幼儿园永平乡中心幼儿园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扶余宣传网夫余部落扶余网红舞鞋舞蹈学校利民种业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车辆违章查询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吉林省扶余县教育局
全国县级五十佳网站
吉林省教育行政十佳网站
吉ICP备号-1 法律顾问:高洪波
鑫海律师事务所
版权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均为扶余教育信息网版权所有,不授权给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下载使用。&& 教育科研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浏览次数: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黄剑活&& &执笔:蔡连英
【内容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本身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问题意识,有利于启迪数学思维。如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呢?首先,要关注的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们课题组对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有效的教学情境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又要兼顾形式“多样化”。有效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凸显数学情境的发展性;关注情境创设的载体,凸显数学情境的多样性;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凸显数学情境的实用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情境&&& 策略&&& 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现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已成为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还有的数学教师一味地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为此,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情境及情境教学: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
本课题的有效地教学情境狭义地称之为有效的数学情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从理论和实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些质的把握,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收集、分析、归纳,透视课堂,明确不同的角度、层面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认真探究达成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
本课题围绕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师生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开展实践研究:
1、本校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现状透析
2、有效情境创设必须思辨的关系
3、有效情境的创设原则与方法
4、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5、有效情境的呈现方式与运用
6、有效情境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生成与引导。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为行动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依托校本教研为主要渠道,通过课堂观察、实践与反思、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五、课题研究内容与过程
(一)本校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现状透析:
1.多了趣味,少了目标。
一位教师上人教版《图形的特征》一课时,
(课件出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熊在造房子,不一会儿房子就造好了),
师: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师:真能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我还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
生:没有烟囱
这位教师满头大汗地上完了课。
反思:此环节的教学目标是想让学生从卡通小房子中发现平面图形,可孩子
们想到的却是房子中还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会答非所问?主要原因是画面的形
象性确实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但是老师的教学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问空
间过大,给了孩子驰骋想像的空间。致使情境创设多了趣味,少了目标,形同虚
设,反成了教学的阻力。
启示: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美丽谎言,欺骗学生。
&一位教师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片接满水蜜桃的果树林,让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阵“啧啧”、“哇塞”的叫声中,教师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片果树园美吗?想到这片果树园中玩玩吗?”这时学生倒没有想像中的欢呼、雀跃。只见几个学生犯嘀咕:“又说要带我们去玩,骗人!”
反思: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是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只是为了创设情境,经常给学生乱出注意,乱下承诺,最后都不了了之。聪明的学生早就知道了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了,在此,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原谅他的直言不讳。
启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 )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但是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情境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合理创设,而不能是书上写什么就设什么,更不能瞎编乱造,欺骗学生。
3.脱离现实,生搬硬套。
一位教师在教完“约数与倍数的意义”之后,在巩固阶段出示了一首古诗《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这首古诗中发现数学知识吗?”学生愣了一阵后,才有一个学生轻轻说道:“我发现了这首诗中有1到11个数字。”教师紧接着提出:“你能从这十一个数字中任选两个,并用约数和倍数的知识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反思: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了起来,但透过表面,我们会发现这首古诗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不相关。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煞费苦心,仅仅为了得到1C11这十一个数字,是否必要?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抛却情境,直接出示一组数据反而来得简洁、省时。
启示:情境创设并非是一种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情境”,脱离了数学教学内容的现实,谈教学又有什么意义?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迎合这份时尚,把数学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
4.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味。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一位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动画演示,出来两只小动物,进行拍皮球比赛,猴子拍了9下,下熊拍了5下,一共拍了几下?列式9+5=(&),然后就开始讨论如何计算9+5。
&&&&&&&&&反思:尽管电脑课件非常优美,吸引人,但学生的热情随着课件的消失马上冷却。其原因有二,一是情节虚拟,激不起儿童的问题意识;二是该情节对学生理解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没有一点思考提示,缺乏对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的把握。即数学课、缺乏数学味。
&&&&&&&&& 启示:通常丰富多彩、色彩艳丽的情境,尤其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总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况很少发生。但使学生在情境中很快能抓住其中的数学本质问题,却是要用心设计才能够达到。
&&&& &&&&&5.有了童话色彩,忘了年龄特征。
一位教师上《角的度量》时,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教师课件出示一副夜色星空图,绘声绘色地从开始叙述:在美丽的夜空中,有许多星星……,这天它们碰上难题了。原来是有三只角争论谁大谁小,角1说我大,你看我的边比你们长;角2说不对,是我大,我的边张开更大……,争执不下。看到星星了,就让星星解决,星星也犯难了,我也不知道呀!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星星想请小朋友帮助,你们能帮助星星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一脸漠然,并没有进入老师期望的那种投入的境地中。
反思:诸如童话般的情境,时常会受到教师的青睐。确实,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情境形象生动,比较容易引起学习兴趣。运用情境无可厚非,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学生渐渐地不满足于这样的一种情境创设,而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会更具挑战性,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本课中当老师沉迷于自己生编硬造的星星童话时,我们看到学生却是一脸漠然。由此,情境创设除了具有童话色彩,更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
启示: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应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 做适当的理性加工,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情境创设要富有理性。
透析以上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创设情境时只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重视在情境中获得体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必须思辨三个关系:
1.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有公共基础地位的数学,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必然就要思考情境的“社会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
数学教学情境的“社会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学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能使学生感受到技术的创新和人文的关怀,先进的技术体现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展示着新奇的力量;文化的渗透渲染着融洽的学习氛围,也滋养着学生学习的心灵,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例如我们人教版实验教材中,在呈现小朋友活动交流的时候,总是出现男女分工协作的画面,其实这反映的新生代的性别大融合。在教学“第几”的时候,展现了文明排队购票的窗口,无形中给了学生社会秩序感的熏陶,可谓教育无痕。然而从现实的教学中看来,过多过繁的社会化是学生难以接受的任务。有时老师煞费苦心所编制的情境,成人认为司空见惯,内容丰厚,学生却不“领情”。例如在教学“排列”的时候,老师为了介绍社会通讯的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举例:三个人相互通信,一共要寄多少封信?教师启发“你们知道信是怎么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信是到银行寄的”,话音没完,一个同学就补充了“不对,信是寄给警察局的”。
因此,创设情境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立足“儿童化”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创设数学情境的重心必须移到儿童的位置上来,以“儿童”为本,凸现情境的“儿童化”。具体地说就是充满童趣,充满童真。所谓情境的“童趣”,不是幼稚的笑话,更不是空洞的滑稽,而是应该强调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如:所谓情境的“童真”,是儿童的天真,不是现实的逼真,儿童学习数学需要的情境,是符合儿童认知世界的真实。
当然,情境的“社会化”和“儿童化”也并非是矛盾得到对立面,有时也可以是相互兼容的。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实验教材二上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模拟了乘坐公共汽车的上下车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乘客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从这个情境中,我们可以发现既包含着“社会化”的元素:行为方面的启示,也包含着“儿童化”的元素:活泼,天真。
2.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一方面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情境生活化,但决不是说数学等同于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层面重复操作。数学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因而,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也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也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然而,创设情境需要“生活化”和“数学味”也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更没有好坏简单之别,甚至他们会在同一个教学情境中同时出现。例如一个“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情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了4块,给了大兄弟其中的1块;二兄弟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2个饼平均分成了8块,给了他2块;三兄弟更贪吃,非要吃3块,猴妈妈就把第3块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他3块。三个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这个情境中,既有猴妈妈分饼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蕴涵有深刻的数学性质: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取出不同的份数,却表示相同的大小。
3.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又要兼顾形式“多样化”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数学情境的创设内容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从学科角度看,数学情境创设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如语文,在学习乘加算式的时候可以出示一首完整的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蹄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提问:这首唐诗一共有多少个字,怎样列式计算?引出乘加算式。体育学科:测算50米的跑步速度,以此来认识时间单位秒……&&&&&&& 数学教学情境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呈现的形式更是多样化。有的是故事,在教学“可能性的认识”时,曾听华应龙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古代有个将军打了败仗。他和他的手下被敌军追到河边,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军决定拼死一战,但是手下的人都觉得凶多吉少,将军拿出一枚铜钱说:“如果抛出去是正面,那么我们就必定胜利,如果抛出去是反面,你们就跟着我投河自尽。”结果铜币抛出来是正面,士气大振,他们把敌军杀得片甲不留,最后将军拿出铜钱给大家一看,两面都是正面。华老师用一个现成的故事,把“可能”、“一定”很好地串起来。有的是生活事件,在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时,利用生活中购物发票来创设情境。有的摘自新闻要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出示新闻报道: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令人担忧,约有三分之二的小学生和四分之三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就看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情境,是否能促进数学思考,是否激发学习兴趣,以至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怎样的,又该怎样去创设呢?我们课题组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三)数学课堂情境的类型:
1.问题情境。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内部矛盾冲突,学生单凭现有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于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
2.故事情境。教师通过讲数学知识发现的故事、有关数学家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3.活动情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
4.实验情境。有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验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5.竞争情境。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创设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开展竞争,比准确率、比速度、比技巧等。
(四)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和方法
1.情境创设科学性原则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与活动,必须是科学的、自然的、可能的。其含义有三:一是情境的内容要科学,不可无中生有;二是情境内容的表达要科学,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的结构要科学,不可东拼西凑。
2.情境创设探究性原则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探究性,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造的动机。为此,一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二要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围绕数学目标广泛思考问题;三要具有可接受性,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和身心特点的实际,创设的数学情境能为学生鉴别和理解。
3.情境创设趣味性原则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使学生感兴趣。为此,一要情境的内容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爱看、爱想、爱提问;二要情境的形式新颖,让学生有新奇感;三要言简意赅,让学生易于理解其意;四要尽量生动形象,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切、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情境创设发展性原则
&&&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当富有发展性,尽力做到使学生在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能适合某一小节的数学内容之需要,而且尽可能地发展为整个大节(或全章)内容所需的大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二是所创设的情境使学生逐渐由最近知识区发展为较远知识区,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三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尽可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终身受益。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人。
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五)有效数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1)从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
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在情境创设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根据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提炼出数学情境,无疑是创设有效情境的重要方法。
情境创设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境,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不领情。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
(2)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
(3)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
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情境并不总是生活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喜欢那些体现数学本质很强的数学味、问题性的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背景,同样可以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
(1)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
皮亚杰认为:人的已有认知,在面对新知时,首先是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当新知不同被同化时,便会引起已有认知结构的顺应,主动改变,以适应新知,发展认知结构。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能够找到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
(2)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问,正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3.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凸显数学情境的发展性
维果茨基指出:在人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过低或过高确定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情境时,同样应该深入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创设情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4.关注情境创设的载体,凸显数学情境的多样性
(1)平面静态情境
平面静态情境可以包括情境图、表格、文字等类型,情境图是运用比较多的、也最为教师认同的一种情境,如教材中大量出现的主题图,以及结合问题图文结合的插图等。通过情境图,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数学问题之中,从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表格是另一种类型的情境,它虽然不如情境形象、生动,但它可以很清楚地把数学规律表现出来,通过表格,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文字也是一种不那么象情境的情境,它运用最多,承载知识量最多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点差异,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选用不同的载体,设计情境,以取得最好的运用效果。
(2)多媒体动态情境
多媒体动态情境是在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以后出现的,它可以把声音、画面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动态地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入境。
(3)活动操作情境
数学教学离不开具体的数学活动,学生通过活动、操作可以解决许多讲解、观察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常常可以听到学生说说让我做一做,其实就体现了学生需要从活动中学数学的需要,我们应该当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设计合理的操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得到亲身体验。
5.关注数学情境的有效运用,凸显数学情境的实用性
(1)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境中读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突显情境的数学味、问题性。在情境出示后,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东拉西扯,就是说不出有关数学本质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更多的关注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而不仅仅是对颜色、人物、内容等感兴趣。通过提出如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数学信息?你能从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为学生指明观察情境的方向,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情境更显数学味、问题性。
(2)培养学生运用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我们老师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情境式教学:
我把学生分为八个小队,每个小队有一个队长。围着教师站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规则是:教师说东,西边的同学要向东跑到和自己相对的那个同学的后面。如果教师说西:东边的同学要向西跑到和自己相对同学的后面。如果谁输了就讲一个故事,要么跳舞,要么说一个笑话。
这样几次下来,有些同学刚开始由于辨识方向不准,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会在跑的过程中出现乱的现象,其他同学看到他惊慌失措的样子,别的队的同学感到好玩发出笑声,自己队的同学赶紧给他指出方向,给予引导。几圈下来,学生有的笑弯了腰。有的笑在草地上打滚。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了解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在操场上的水泥地上画了八个方向的标志,把学生分成八个小分队,每个队站一个方向。每个队的人一起说自己站在相对于别的分队的方向,然后说一说自己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这样让学生来感受生活中的方向与地图上方向的关系及区别。
快下课的时候,学生说能不能多玩一会儿,我们还没有玩够呢。而且气氛非常热闹,引得别班的同学都站在四周围着看,有的还说想一起玩。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活动这样一种情境中,体验了位置与方向的关系,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6.关注数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生成与引导。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够经由这一“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机智灵活地捕捉这些细节,化尴尬的情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最终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创设数学情境时,我们需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生成与引导。
(1)把“课堂意外”转化成“愉悦与收获”
课堂教学是一项蕴涵着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及其复杂的活动,对教师极富挑战性。试想:一位教师要组织数十位家庭背景各异、天赋秉性不同、思维方式纷繁多样、学习习惯各不相同的孩子协同发展、一道前进,其间的状况必定是变化多端、层出不穷。以至于不少教师感叹:“刚摁下这个葫芦又起来那个瓢,总是顾此失彼,难以从容应对。”诚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善尽美”的课堂生活可望而不可即,但让“绝大多数孩子过得愉悦而充实”却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能性的大小》是我的一堂亲历课,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们设计了“分组摸球”这样的一个活动情境(每个小组的袋子里边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我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在统计表上作记录。到第五个小组汇报是,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第五小组的袋子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他们摸20次球的结果但是白球13次、黄球7次。他们小组据此认定别的小组总结的“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这个结论是错的,尽管其他小组表示了强烈“抗议”。
师:只有你们一个组的看法和别的组不同,为什么还这么相信自己?
生:因为我们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师:实事求是,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摸几次,可以吗?
生:第5小组派代表连续摸了8次,结果摸到黄球6次,摸到白球2次。他们又主动摸了4次,结果是3黄1白。
师:第五小组,你们现在是怎么看?
生:我觉得他们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们也没全错。
师:说得非常好!在黄球多白球少时,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像第五小组开始看到的那种情况发生了,这是什么现象?
生:很偶然的现象。
师:对,谁能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很偶然的现象?
生:我们买彩票,中大奖就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
生:要是我们这里也出现一个像姚明那么高的人,那一定是非常偶然的。
生:我在路上捡了一个钱夹,一看,里面有1万元钱。那一定是件非常偶然的事。(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禁大笑起来)
师:你不会自己把钱给藏起来吧?
生: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活学活用)
对于可能性教学小概率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我曾考虑过,但心存侥幸的我并没有作好“迎接”它的准备。于是当第五小组的“固执己见”生成之时,自然出乎了我的意料,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我若强制性地迫使他们“少数服从多数”,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却阻碍了他们理解问题的真相,无助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智慧潜能的激发。因此,我是引导学生再一次真实地经历活动情境,结合直击要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地去体验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真正认识可能性大小的本质。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引导过程,但课堂教学由此有了一个美妙的“转弯”,学生不但能够获得更愉悦的学习体验,而且对知识的建构也跃上了新的台阶。
(2)简单的错不简单处理
追求情境创设、讲求课堂生成,这样的课堂有着不可预约的精彩,但容易出现错误。当课堂出现错误时,应该怎样处理?有人说,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但是如果老师善于利用错误资源,将错误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它能发挥独具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错误”而生成精彩。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在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计时法转换的方法后,我们创设了游戏情境加以巩固,出示第一题“上午7时”。
生1:19时。(老师愣了一下)
师:(转而一想)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题。19时就是晚上7时,我说得对吗?
生:(齐)对!
师:为什么对?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2:19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了,所以要加上“晚上”,还要减去第一圈走的12个小时,就是晚上7时。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上午7时表示时针走第一圈,如果用24时记时法表示,数不变,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
师:我明白了。下面老师和同学来一次比赛,我们互相出题,比比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好吗?
生:(兴奋地)好!
创设游戏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但未料到学生第一题就说错,游戏被迫停止。如果此时老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将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将陷入尴尬的场面。于是,老师灵机一动,以学生的错误回答“19时”为题,把19时转换成晚上7时,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在判断过程中,自然发现了原先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过来。错误是有价值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处理教学预设和生成、引导。所以我们不仅要宽容错误,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变换角度思考,在纠错中开启智慧,迈入知识的殿堂。
(3)机智课堂精彩瞬间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互动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程序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是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下学生的智慧、灵性得以充分彰显时,实际过程比预定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这是一堂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虽然在这之前学生对“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题”三句话已烂熟于心,但说实在的,孩子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要说真正理解很牵强。
开始上课了,一位向来上课不太认真的同学的课本在不经意间滑落到地上,看着一页页张开又合上的书本,我的心为之一动:
点点成线──我拿起课本拎着封底,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学生:“这是什么?”“角的顶点。”“对,是一个点。”我慢慢地将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合上:“这时你们看到这些点变成了什么?”“线段。”
线线成面──我继续拿起课本拎着封底,指着封底分开的长边,问:“这是什么?”学生答:“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接着我边慢慢地把整本书分开的长边一条条合上,边问:“你们看到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学生答:“一个长方形。”
面面成体──我继续把我看到的景象演示给学生看,拎着封底,指着它问:“这是什么?”学生答“长方形”“还是一个面。”有学生补充。“对”我慢慢地把整本书一页页合上,问:“这时你们看到这些面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体。”学生的回答清晰而响亮。
学生的书本滑落是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昨天有,今天有,明天可能还会有。然而在这节课上,因为教师对这种即时情境的敏感发现,机智处理,却使它成了课堂上的亮点,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即“预设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更要善于去引导。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革
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了各种各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更加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和问题解决意识。调查中教师的反馈显示:87.5%的教师认为创设有效的情境课堂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新,90.2%的教师认为创设有效情境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和质疑的机会,88.6%的教师认为创设有效情境的课堂启发了学生多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
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积累,更关注数学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乃至学习策略的习得和发展,这也要求数学教学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形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多样化。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与实践、合作交流和积极建构,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亲身实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也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培养进行引导,关注学生可逆思考、函数思考、有序思考、空间思维、概括和推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思维发展和策略方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学生的长足进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基础知识扎实稳固,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综合素养得到培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转变提升
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变化,促成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更启发和推动教师的转变和反思,并从根本上带动其在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的转变。教师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真正内涵,感受到课堂更应该是一个民主、开放、宽容、生成的场所,学习的权利更多地下放到了学生身上,教师的目光更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也有了普遍提升和改善,教师不但尊重学生差异,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逐步生成了引导学生的意识和策略,并在驾驭教材的能力、控制教学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们突出目标的多维度,强调能力的本位和倡导个性自由,开展多元评价,促进优势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重视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教师教学官的良性循环,促成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反思。
九、课题研究带给我的思考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加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或许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讨论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学情境的评价,没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情境的创设便没有了现实的意义。应该承认教学情境本身没有优劣之别,评价情境不能离开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所确定的目标,我们应该注重双基学习的效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理性思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价值取向,形成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才能让数学教学情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积极实践、认真思考,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的认识还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必将继续关注课堂、关注有效情境的创设,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
学校应用连接
龙湾区小学
教育培训机构
县市区教育局
国内各教育局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学校介绍 | 办学理念 |
主办: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小学 校址: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状元镇耐宝路98号(325011) 电话:5 传真:5
制作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数学报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