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入门

您的位置:
什么是心理学?
http://www.39.net     时间:日
如觉得本文有用,请向朋友推荐39健康网 |偷偷学习是基于什么心理?
周围很多同学都在偷偷学习,除了因为竞争还有什么心理呢?真正的大师不是应该分享吗?—————————问题里面的“偷偷学习”是指明明是去学习,却说是出去玩耍。
按投票排序
127 个回答
这个问题早在上个世纪就受到教育心理学家关注了,Covington教授于1984年提出自我价值理论,他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主要是试图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为何逃避失败”、为何不愿付出努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回答,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一下几点:(1)
学习动机的核心是逃避失败以维护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自身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这个理论的假设就是人天生就有维护自我价值的倾向。我们从小就知道成功能获得认可和赞扬,从而提升了人的自尊,使人产生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但是获得成功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支持,这就使成功、能力和自我价值感三者形成了前后因果的连锁关系。于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知: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能带来巨大的自我价值感;相反失败则代表能力不足,这会损伤自尊,威胁自我价值感。而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就代表成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好成绩,所以就会存在一些学生不努力学习从而避免失败维护自我价值感的现象。(2)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而不是努力人们对失败作出解释时,通常是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够,但是在对成功作出解释时,则更倾向于解释为自己具有出众的能力而不是因为过多的努力。并且付出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做得更有价值。因此,有能力,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能力,是保持积极自我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功更多地被视为是个人能力的展现而非努力的结果。(3)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人们有得到赞同和认可的需要,也有拒绝和否认失败的倾向,这就导致自我知觉和自我价值之间会存在一个冲突,为了解决这个冲突,个体会形成一种保护和防御以建立一个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自我价值动机,所以自我价值就成了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力。这样能解释为什么学生会那么努力用功追求好成绩,是因为他渴望获得好成绩从而得到赞扬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上面是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下面介绍一下这个理论的四象限动机模型,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O(∩_∩)O~~所有人的学习动机可以用两种驱力来描述:追求成功的驱力和避免失败的驱力,而这两种驱力都有高低之分,因此就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这几种类型都有哪些特点呢?大家可以自行对号入座。。。第一种:高趋高避型。这种动机的学生同时受到成功的诱惑和失败的恐惧。他们对人物既追求又排斥的冲突情绪,但焦虑引起并加强了他们对学习的注意,所以他们会想办法取得成功来避免失败。表面上,他们追求成功、努力学习、聪明能干,但事实上他们又严重受到紧张、冲突的精神困扰。为了成功而又掩饰自己的努力,他们中就出现了一种“隐讳努力”的现象。他们在同学中尽量表现得贪玩、不在乎考试,但私下里却偷偷的努力。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更有价值,更能说明他们的能力过人,而在失败时,也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很好的理由,就是没好好努力,从而不会被认为是无能。这种学生被称为“过度努力者”。(这一种就是题主问题中的那一种)第二种:高趋低避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无穷的好奇心,他们就是喜欢学习,他们能很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发展自己,这种学生通常也表现的自信机智,他们会把失败解释为自己努力不够,从而会更加努力。成功时,会解释为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共同的作用。他们被称为“成功定向者”。第三种:低趋低避型。这种学生没有对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没有对失败羞愧的恐惧,并且他们内心很少有冲突,同时他们很少学习或者直接放弃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有些事真正的漠不关心,因为觉得课程对自己根本无用;也有些漠不关心是因为隐藏着反抗,也防止了对自己无能的评价。这种类型的学生被称作“失败接受者”。第四种:低趋高避型。这类学生认为逃避失败比期望成功更重要,为了避免失败的恐惧,而又不至于被别人认为是无能的,他们就会采取自我妨碍的策略,失败了可以为自己找一些借口。他们被称为“逃避失败者”。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学习动机,可能会有两个因素:1、
学生所持有的能力观不同,关于能力观总共有两种类型,即能力实体观和能力增长观。前者认为能力是一种固定的与生俱来的特征,个人无法控制的,多努力就是低能力的表现。后者认为能力是由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所构成,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身的能力,脑子会越用越灵。如果学生是持有能力实体观,然后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又缺乏自信,那么就很容易选择逃避困难放弃努力,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已经固定且有限,即使我付出再多努力也是白费,反而还会被认为是能力低的表现,所以一些学生直接放弃努力,还有一些学生会采取“假努力”的措施来掩人耳目,比如给自己设置过高或过低的学习目标、故意拖延时间等等,从而为自己的失败找出和你的借口。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让学生转变能力观,把能力观转变为能力增长观,那就要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能力是可以随着知识和经验的增加而增长,此外,让学生知道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的形式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能力,展现自己的专长,并及时给予奖励。作为个体可以反思自己的能力观是否是消极的实体观,如果是的话,可以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能力观。2、
竞争的学校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功只是少数,并且奖励制度也只是奖励给少数人,导致大部分学生被认为是失败者,而且过多的使用的是外在奖励,从而使学生对于学习这件事产生了过度理由效应,比如学习就是为了的第一得到奖励,从而扼杀了内在动机,比如学习就是因为自己感到开心等内在动机。这种竞争性的教育机制会使得学生之间发生嫉妒性的比较,就会产生过多地将评价和能力差异联系起来,从而才会出现一些学生采用一些歪曲的策略欺骗自己,制造一些借口推卸失败的个人责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多实行小组合作制,降低竞争性。参考文献自我价值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自我价值论:激发学习动机的新视角《教育心理学》Ps:看起来好啰嗦,很多是我们生活中就能体会到的,但是那些理论家就是能把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用理论概括起来,看起来就很高大上有木有!
在TED上看到过一段视频,讲的就是做事情不要先说出来,说出来你可能就得到了一点满足,从而努力的程度没有自己知道的高。
其实我也深有体会。我这个学期从开学到现在短短1个月10多天,已经考了3个证了,当然都是属于别人不知道的那种。而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我还准备去参加3次考试,PS.我是学金融的。会计,初级会计,证券,期货,二级,四级,金融英语,BEC,blabla.. 当我别人不知道我要考这些,而我天天在考研教室上自习到23点左右,回宿舍当然他们都以为我在搞对象。。。至少不会去问我今天学了什么。。学习到这么久,你要逆袭成学霸之类的话,我也可以静静的去学习。相比较而言,我准备清明放假骑自行车去北京,刚有这个想法,我就告诉了别人,现在也就没有后文了。看中一款不错但有点小贵的鞋,告诉别人我想买。然后也没后文了。
所以,想做什么自己就去做,而不是去说。让别人(无关人员)知道除了能增加一点虚荣感,剩下的大多是羁绊了。-----------------------------------没想到得到这么多的赞,谢谢大家。附上TED的链接:
谢邀。这个情况我还是比较有感受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努力了却还没有什么成果,然后会被别人笑话自己的努力,或者被人笑话自己很蠢,所以就装作不努力不在乎的样子。这样万一结果不好,还可以借口说自己不用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种人是刻苦努力却没取得好成绩,一种人是干脆不努力所以没有好成绩,相比之下,好像人们更喜欢嘲笑前者,对其更加幸灾乐祸。
因为大多数人都在逃课、打游戏、偷懒、堕落,你要是好好学习、积极向上,你就是大家潜意识里的敌人。人需要和周围的人保持一致来获得安全感,你让他的安全感受到挑战,他希望你和他一起偷懒,如果不可以,他就讨厌你。
我也因为这个挣扎很久,现在好多了。竞争。说白了就是偷偷学习的原因就是怕别人看见自己学,本来玩游戏的他,也会来看书。出门不能说自己去图书馆了,要说出去走走。看书要藏着掖着,不能让别人知道。塑造自己不看书,不爱学习的形象,让别人放松考试警惕,玩得乐不思蜀,一面自己加班加点,赶超英美。这样的心理不好,真的,活着很累,活在欺骗中和担心受怕中。一方面怕别人醒悟过来超过自己,不自信。另一方面,希望别人学得不好,这样就可以甩开他们。但是其实知道,氛围可以改变人的,但是你一个人是不会改变氛围的。比如大家都在玩游戏,无论你一个人怎么学,他们也不会停下来跟着学的。所以根本没必要偷偷学。所以做一件事,我相信驱动力更多来自内心,你学习,根本动摇不了人家玩游戏看视频的心。所以我现在不再伪装,很轻松。“你干嘛去”“图书馆搞学习,你也去吗”“不行啊,你看,这盘游戏又开了”
--从前,有头小猪,因为生的最晚,所以起名叫猪小弟,跟它的11个哥哥姐姐们比起来,它长得一点都不讨人喜欢。而且因为是最晚一个生出来,所以总觉得它比哥哥姐姐们更瘦小些,猪的社会里可没有孔融让梨的故事的,所以没有意外的,每一次吃饭的时候,猪妈妈的十个乳头,绝大部分时候,是轮不着猪小弟来吃的。有一天啊,猪小弟饿的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吃泥巴,可怜的猪小弟饿太久了,吃屎都觉得松软香脆的,更别说泥巴了,所以吃得特别欢乐。话说,猪小弟的十一哥,这可怜的孩子虽然长得萌,但是块头不够大,乳头只有10个,他自然也吃不着。那天十一哥看到猪小弟在猪圈角落里哼哼唧唧吃这什么,就跑到跟前,用鼻子拱了拱猪小弟说,喂兄弟,我说你这儿吃啥呢,吃这么想,咱这难兄难弟的,你也匀点给哥哥吧。猪小弟手一摊,蹄子中间夹着块金黄金黄的,泥巴,喏,吃吧,可好吃了。没有意外的,十一哥觉得这玩意儿太他妈难吃了,但是还是得吃啊,不吃可不饿死了。.........终于有一天,两个最小的弟弟的小动作终于被霸道的哥哥姐姐们发现了,不发现也难啊,猪小弟吃相也太难看了,吃泥巴都吃出兰州拉面的范儿来,隔壁猪圈的猪们都听得到。话说这哥哥姐姐中,有个猪二哥,人称二哥,脑子有点问题,块头又大,连猪大姐都要给他个面儿。这天猪二哥吃奶吃腻了,就突然想尝尝被猪小弟奉若神仙佳肴的泥巴是什么味道。一个纵身,猪二哥来到猪圈角落里,吭哧一下就把两个瘦小的弟弟个挤到一边,抓起泥巴就吃起来。''----啊呸。怎么这么难吃?!’‘猪二哥面露凶光的看着猪小弟和十一哥。’‘泥巴啊....二哥觉得难吃吗?我觉得还.....''猪小弟怯懦的说。”嗯??!!“二哥一瞪眼,猪小弟就怂趴下了。’‘额..我也觉得...难吃死了...’‘猪小弟不屈服在二哥的淫威之下。’‘啊呸啊,那你还吃那么香,诓我来吃!这哪是猪吃的?!你小子蒙我!!’‘说着就要上来打猪小弟。十一哥在旁边看着,干着急啊,自己兄弟两头猪一起也不够猪二哥一半屁股大啊,这可怎么办呢。眼珠一转,突然计上心头。十一哥啥也不说,哼哧一声,把猪小弟挤开去,一把抓起一大块泥巴来就往嘴里塞,边塞边说,我说小弟啊,你这样不对,好吃就是好吃,我们猪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的。边吃十一哥还边还变松了松裤腰带,看样是准备大吃一场的样子。来来来,小弟,你也吃,咱不管他。前文已经说了,这猪二哥脑子不太好使,他自己也知道这事儿,这会儿看十一哥和猪小弟吃这么香,他就开始有点动摇了,莫非是自己脑子不好,所以品尝不出来这美味?’‘那个...我说...两位兄弟...刚刚老猪我吃得太快,没有尝出什么味道来。小弟啊,你好人做到底,再给哥哥拣几块好的,也让我老猪细细地品味品味。”架不住猪二哥恳求,猪小弟就捡了几块相对松软些的,双蹄奉上给二哥,二哥小心翼翼送入口中,这真是入口既硌牙啊,正要发作,十一哥抬起猪脸,享受得说,看二哥,我说的吧,很好很好吃欸。’‘额...欸...好像...是啊....’‘二哥说。.......要说也是,这猪只要有力气,也就有了影响力,这影响力有了,那还不是说啥就是啥啊。猪二哥这厢啃泥巴啃得不亦乐乎,搞得那边吃奶的兄弟姐妹们都没心思吃奶了,经常出现喊着奶头眼瞅着泥巴的情况。终于有一天二哥觉得自己一只猪独享这美味,留下那边的兄弟姐妹吃奶,确实是不厚道,反正自己也吃不完嘛,就让老七老八老九,都过来尝尝。老七老八老九正求之不得呢,刷的一下就过来了,尝了一口正要吐,眼角瞥到二哥殷切的目光....就这样,当所有哥哥姐姐都去啃泥巴的时候,猪小弟和十一哥捡了几块上好的泥巴,巴巴来到猪妈妈的面前,妈妈,这是儿子孝敬您老人家的。猪妈妈这边老怀安慰:还是你俩下子孝顺,来吃奶吃奶。就这样,有一天有头猪傻乎乎的说泥巴好吃,然后另一头猪居心叵测地说泥巴好吃,然后又有另一头没脑子的猪也跟着说泥巴好吃,从此,泥巴,便是天底下是最好吃的东西了。从此以后,猪小弟和十一哥过上了快乐幸福的日子。--------------------------------------------------------------------------------------------------------------------------------------------故事讲完了,下面回答一下问题。首先,您这种提问本来就挺流氓挺没文化的。”没问是不是就问怎么样是耍流氓“。在你们眼中“偷偷学习”的人,无论如何提不出这么没水平的问题来的。再者,成绩差就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原因,上来就说别人都在偷偷学习,这样真的好么?所以你到底有没有想过,有没有可能是你忙着玩儿没看到人家学习?或者人家没有时间专门学习给你看?怎么都想不明白,你是怎么好意思说人家偷偷学习的呢?先不管那些人是不是大师,真正的大师是应该分享,那也得你先去请教好不好?所以你请教了吗?看这么多回答,一溜儿的黑人家,真真儿的觉得挺不地道的。说的就好像学习是件鸡鸣狗盗伤天害理的事儿一样。--
没太多想法,只是不习惯和别人一起学习。喜欢的事情往往就一个人独自慢慢专研。
学习成绩/在同学眼中学习所花的时间=在同学眼中的聪明程度。
这个让我想到动机归因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偷偷学习,目的就是造成一个我没有努力的假象,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哈。如果成功,会内部归因为“我能力强”,感到自豪满意。如果失败,内部归因为“我不够努力,但是,我可以决定什么时候成功,我能力很强,控制权在我手里,保不齐我下次前进个十几名给你看看。”起到一定的蔑视效果和震慑作用…(这一句我自己瞎说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系统的动机归因理论。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行为原因划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下图:1.一般情况下,人们如果把成功的原因归于内部原因,会觉得自豪,满意。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内部原因,会觉得内疚难受。如果把成功或者失败原因都归于外部原因,对人们的情绪都不会有太大影响。比如工作出现失误,一般别人都会安慰你说是因为任务太难了,或者你运气不好,让你心里会好受很多。没有人会用“你能力不行,智力确实差一点,不过没有关系的,相信你自己”来安慰人吧…但是一般我们也就在心里抱怨抱怨外部原因而已,如果失败,真实情况下我们是不好意思这么直白地推脱责任的。所以我们会在内部原因里寻找合适的说法。2.对于全部原因,也可以分为可控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是可控原因。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意味着下次我是有机会逆袭的,并且,这个控制权在我手里,我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反败为胜。如果归于不可控内部的原因能力,那么就是说“失败了是我的错,我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现实,只能认输了”。所以,学习如果失败,归于没有努力,既可以避免推卸责任的嫌疑,其次,还在告诉别人控制权在我手里,我有能力逆袭。
纳什均衡。第一种情况,别人学习你不学习,你受损失。第二种情况,别人不学你学习,你大赚。第三种情况,别人和你都不学习,大家都不亏,但是你觉得可能么?有什么规定大家都不准学习的?万一别人学习了呢?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别人学习你也学习。这种情况大家之间拉不开太大差距。所以,占优(但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就是偷偷学习啦,因为要给别人造成一种我不学习的假象,让别人误以为现在是第三种情形,于是你就可以得到只有自己学习的第二种情形。另外,别人也不傻,当偷偷学习被人发现后,很多人就开始学习,于是就变成最后一种情况了,高中尤为甚。
我觉得以上所有人的答案都可以归结为“等老子学成归来天下第一吓你们一大跳老子超爽的哈哈哈哈”
想起本科考微观经济学,我抱着老师给的例题背了一个月,顺便看了一遍博迪的微经。同宿舍一哥们就最后一天把答案看了一遍。后来考完试他全班最高分92,我全班倒数78。另外,节节课都上的我平时成绩85,他忙着社团每次上一节课就逃100。这种努力之后还被人甩开的滋味真是不好受。但这有怎么样呢?就算我偷偷学不让别人知道,那种挫败感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别人看我的眼光。聪明鸟可以玩点小聪明寻求一下不劳而获被人膜拜的快感。像我这样的笨鸟何必掩饰呢?不如让聪明鸟们看到我挣扎的样子,满足下他们的优越感,在他们轻挑的嘲弄中寻找努力下去的刺激。
我感觉我就是这样的人。行为描述:问:哎,hello,去哪了?我:哦,出去了一趟。问:哎,你去哪啊?我:去吃饭。*虽然我背着书包吃完饭是要去自习的。问:hello啊,怎么才回来?我:出去逛了逛。问:又去学习了啊我:没有。(然后balabala要问我为什么这么虚假,这么装,我只是受不了下面这样的:问:干什么去了啊我:学习了(这是题主想要的答案么然后就是:我擦,牛逼啊,又去学习了擦,大学霸真装逼我擦,不愧是学霸。。。。。。我就是去学习了怎么的 了,非得弄得那么惊叹干什么,你自己不去上自习就把别人上自习当成稀有动物一样,我就偏不告诉你去干什么了不行啊。
没做好之前不敢轻易拿出来丢人现眼。
讨厌被别人关注,讨厌别人模仿自己。每次去图书馆学了一天回宿舍之后,一开门,就有室友说,哇,你今天在图书馆一定学了很多吧!说真的,这个让我很不爽!我学多少关你屁事!
刚上大学那会儿,整体抱着手机看电子书、或者抱着纸质本小说看(当然也有其他类型的书),就有一室友经常性对我说,“你好认真啊……”balabala,答曰小说,又来“看小说也可以学到很多啊……”后来我就不想再在她跟前看书了,学习也是……其实这位同学自己本身就很认真好学,但好像看到别人稍一认真就开始慌了,非得嘴里说说,把自己放在一个不爱学习、不努力的位置上面。
因为在你看书的时候总有某几个小婊砸跳出来酸你哎哟学习呢啊~然后整间教室都知道了,下次考试要是考不好你就等着再次被酸吧。
在某些地方你若是认真学习你就是另类。我不喜欢且受不住异样的眼光。
他们不知道,其实理想也是一种隐私。那些在班会上大声喊出来的,赢得班主任与同学们赞许的目光的理想,可能不是真的。想把学习搞好是自己的私事,凭什么要让那群好奇愚蠢的八卦爱好者们知道?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看见好多这样的人,在学校总是跟混混们厮混,但成绩总是排在年级前五名,我问我一个成绩很好却又喜欢看漫画打网游的朋友,她说,有些人就是这样的,他们死也不会告诉你他们背地里学得多辛苦,为的就是要在我等一直很努力却总是不见成效的人面前一副很屌的样子。我从此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那种在我等学渣面前神仙一般的人,只是他们从来不说他们为了那些旁人的艳羡曾暗暗地拼尽全力而已。小时候总把那些人神化,但现在知道其中缘由,我很喜欢这样的人,从不埋怨自己的苦,等待在哪一个静静的平常日子闪耀自已的光辉,即使是为了给别人一副好厉害的样子,但至少比总抱怨又不努力的人好得多。不是学习心理学就知道你在想什么了 - 心理圈
不是学习心理学就知道你在想什么了
发表于 18:01 5529次阅读
文/余舟 &&&&&&&&&&
学习心理学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人性是怎样的;人的不幸不开心是由什么造成的。
然后我就得出了一个多少有些主观的结论:每一个心理学家都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家伙。
很多时候,别人问我的专业,然后大家的反应出奇的相似:好像坐在他面前的这个有点书呆子的女生能瞬间变身洞察人心的恐怖妖怪,有点怕怕的看着我。问“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我无语望天:“我的眼睛又不是X光,更不是fMRI。”当然只是在心里默默吐槽。
或者另一种情况是,用怪怪的眼神看着我,欲言又止。我想你们潜台词是:“我听说学心理学的自己心里都有问题。”
“我真的不是蛇精病啊。。。”
高中时代被弗洛伊德神神秘秘的理论吸引,出于对人的好奇,从此走上不归路。如果那会儿我对一朵花为什么要开,或者苹果为什么落地这种问题更好奇的话,估计我会选择植物学或者物理学来读吧。现在纯粹是出于干一行爱一行的心态。不过当然,心理学的确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许,当素未谋面的我们对坐聊天时,我不能在短短几句话几分钟内完全看透你的内心,了解你的伪装。但是心理学教给我如何去了解人类复杂的感情,多元的智力成分,多维度的人格结构,让我们对人性多了些客观的理解。当然,这样归功于无数心理学大师的工作成果。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会觉得心理学家都是人道主义者。
心理学,其实就是研究人行为和心理的活动规律的学科。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他背后的心理是怎样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行为表现前后的不一致?越是对这种规律了解的深刻,就是越了解人性,然后就会发现原来人性能够丰富到这种地步,矛盾、脆弱、高尚、伟大、自私、绝望、大无畏的乐观、奉献、爱、嫉妒、欲望、 自制、自尊。我想人性之丰富独特难以穷尽。这也是我喜欢读小说的原因,好的作品总是能加深我对人的理解。哈姆雷特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因为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他复杂的人性中看到自己。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人,关爱人。而理解是一切尊重和爱的基础。
高明的作家从来不会去评判人性,就是把他看到的人性赤裸裸的摆到读者面前。我喜欢的作家中,莎士比亚这样,毛姆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也这样,我只看过她的《逃离》。当然,我不是说评判就不好,只是如果评判的标准不是基于客观而是自身的偏见,那就是灾难了。
我喜欢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未经审查的人生不值得过。”偏见无法完全避免,但保持审慎,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对自己的观点是心理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关于心理学家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看看《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第2版)》这本书。一些好的思维习惯值得每一个人借鉴。
有一句话是说:“人总是会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站在近几百年来思想顶端的哲学家们,比如叔本华,认为人生下来就要面临无穷的欲望,一个欲望实现后,下一个就会出现,所以人生永远处在得不到的痛苦之中。因此他觉得只有死亡和艺术能够拯救人。比起叔本华的悲观,我更喜欢尼采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哲学。人生就是在超越中才有了意义。他们的存在主义哲学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第三大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家熟知的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马斯洛就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的遭遇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学习过的这么多的理论中,有一个人我想提一下,就是弗洛伊德大弟子阿德勒以及他的个体心理学。他关于自卑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和师傅不一样的是,这个徒弟认为人行为的驱动力除了性之外还有自卑,人都渴望战胜自卑不断追求卓越。他关于自卑的研究只是心理学中对“自我”这个概念的一个方面的探索。
现在说我理解的“人为什么会感觉不幸”这个问题的答案吧。幸与不幸本质上是人的感觉。
我记得三毛写过一首诗提到:自爱、自珍、自虐、自大、自损、自满、自嘲,人出现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自我”生病了。认识自我不仅是所有文学的目的,也是心理指导的目的。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自我界限,对自己是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缺乏这些,很有可能会因为外界批评或者否定的声音而愤怒,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害怕自己真如对方所说的那样不好或者不值得肯定。
我始终相信简单的力量,那么所有的这一切关于自我的问题是否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面呢?我认为是的,这一个问题就是“爱”。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这段话出自德兰修女。她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我发现那些被认为是智者的人都深深懂得“爱”的意义,比如释迦摩尼说“慈悲”,耶稣说“神爱世人”。印度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甘地,《古兰经》中也有大量对爱的诠释。
就拿很简单的一个心理现象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爱很重要。
有些人害怕拒绝,或者说学不会拒绝。拒绝一个人的要求对他来说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哪怕这件事与他的初衷不符。其实这种心理背后的涵义是:“我害怕自己是错的,害怕被否定,因此不值得爱,没有价值。”似乎不答应对方,就会被抛弃。拒绝代表和对方不一致,对自己独特性不够肯定的人往往不敢表达出真我。会在面临选择时服从另外一方的意志。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发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与害怕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有关。这一点我觉得可以用进化论来解释,远古时期,只有那些有力量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能够留下来,生存下去,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因此渴望强大,担心不够强大怕被消灭就已经写进了基因里。爱能够让我们感觉被肯定,有价值,爱和接纳让我们有勇气做真实的自己,就算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也依旧能勇敢的坚持下去。而不被爱或者说被否定则让我们无力,软弱,没有主见。所以这就是爱的意义,爱是一切美德的开始。
下面的一段是我从另外一本书上摘录下来的,我觉得很有道理。
什么叫爱自己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外表如何,他做出什么成绩,他拥有什么,比他是个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品格、心灵多么伟大更重要。爱自己至今都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话题,也依然不是我们教育子女的目标。结果是很少有人懂得去爱——既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其影响我们可以在全世界观察到。
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爱自己和爱自己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爱自己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条件。早在两千年前,耶稣基督就已经向我们阐明了这一道理——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
由于几乎人类所有的问题追根溯源都是缺乏爱,因此,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什么叫爱自己(和别人),知道要到达爱的地点需要哪些内心的发展步骤,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务必理解爱的最重要一点是,爱意味着观看。这不仅指的是用肉眼去看,还指在所有层面用各种知觉去看——用身体,
用感觉,用思想。为此必须尽可能地坦率。因为你对自己坦率、观看自己的程度,也就是你能够爱自己的程度。同时,内心里你需要知道: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你永远是值得爱的。(摘选自《爱自己》作者:尼娜·拉里什·海德尔)
因为文章太长,对这一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百度搜一下“爱自己”,你会看到很多指导。但所有的指导都要走心才能起到效果。总而言之,正如很多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说的那样,这个世界需要爱,爱的缺乏则导致不幸。而我们必须先要学会爱自己。这就是我理解的如何拥有幸福,保持健康的心态。
转载请先联系作者。
这是一种追求完美又缺乏自信的表现,总感觉自己做不好,怕出错,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导致了自卑自己讨厌自己的现象,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活不出真正的自己,体现不出自身的价值。建议有这样心理的人要先自己喜欢上自己,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这要靠你自己去发现。总结一句话,先爱上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这本好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写的,主题是爱很希望大家都看看
这篇日志不错,点赞!
这篇日志不错,点赞!
这篇日志不错,点赞!
这篇日志不错,点赞!
这篇日志不错,点赞!
这篇日志不错,点赞!
喜欢楼主的文章,赞一个。我就无法完整的观看自己,害怕遇见不好的不足的引发我的恐慌,容易专注自己的特长,让自己在比较好的感觉里平安。
25368人关注
心理学是伪科学?NO!心理学是换了碗的鸡汤?NO!大家好,我是余舟,轻学术,不鸡汤。把我认为的心理学有帮助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如果有什么你认为我能帮你的可以联系我的邮箱:,我尽量第二天回复,但是可能太忙,一周内会回复。
TA的手机网站
扫描二维码,查看ta的手机网站
& &All Rights Reserved.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事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