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什么

马基多选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马基多选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第【233】题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 - 玉碧寒的主页
第【233】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正确答案:abcd
第【234】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bcd
第【235】题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正确答案:abcd
第【236】题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正确答案:abcd
第【237】题
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A.&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正确答案:acd
第【238】题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正确答案:abcd
第【239】题
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正确答案:abd
第【240】题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正确答案:cd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41】题
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中都包含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世界某些方面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正确答案:cd
第【242】题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正确答案:abcd
第【243】题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它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d
第【244】题
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共同点是(&)。
&A.&都是反映论
&B.&都肯定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都承认实践的地位
&D.&都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正确答案:AB
第【245】题
主体在认识中对客体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A.&主动性
&B.&目的性
&C.&创造性
&D.&抽象性
正确答案:abc
第【246】题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间接性
&B.&表面性
&C.&具体性
&D.&直接性
正确答案:bcd
第【247】题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应满足的条件是(&)。
&A.&确定实践的目的、对象
&B.&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
&C.&制定实践计划,组织实践力量
&D.&运用正确的概括加工的方法
正确答案:ac
第【248】题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两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B.&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两者是同一真理的双重属性
&D.&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正确答案:abcd
第【249】题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A.&认识论
&B.&社会历史观
&C.&唯物论
&D.&真理论
正确答案:acd
第【250】题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abcd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51】题
大兴安岭火灾区用人工降雨获得成功,对扑灭大火起了重要作用。这一事实表明:(&)
&A.&人们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要认识和改造规律
&B.&人们只要认识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就可以把规律创造出来
&C.&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规律
&D.&人们完全可以能动地利用规律
正确答案:cd
第【252】题
事物自我完善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C.&事物矛盾所固有的同一性
&D.&事物的自我扬弃
正确答案:bd
第【253】题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
&A.&把理性认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B.&把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具体计划、方案
&C.&将理性认识束之高阁
&D.&将理论、计算、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正确答案:abd
第【254】题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着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ABD&
第【255】题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个论断体现了(&)。
&A.&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C.&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D.&正确的理论对革命运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正确答案:bd
第【256】题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事物认识的对象
&B.&世界的可知性
&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
正确答案:cd
第【257】题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两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正确答案:BCD
第【258】题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确答案:abcd
第【259】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正确答案:abd
第【260】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正确答案:abd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61】题
社会存在包括(&)。
&A.&生产力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正确答案:bcd
第【262】题
思想上层建筑包括(&)。
&A.&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
&C.&哲学思想
&D.&宗教思想
正确答案:abcd
第【263】题
社会意识包括(&)。
&A.&个人意识
&B.&群体意识
&C.&社会心理
&D.&社会意识形式
正确答案:abcd
第【264】题
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正确答案:abc
第【265】题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国家政治制度
&B.&立法司法制度
&C.&政府机构
正确答案:abcd
第【266】题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内容是(&)。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正确答案:abcd
第【267】题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有(&)。
&A.&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正确答案:ad
第【268】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
&A.&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C.&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
&D.&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正确答案:bd
第【269】题
生产力是客观的,因为(&)。
&A.&它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B.&它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
&C.&它决定生产关系
&D.&它是被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质力量
正确答案:ab
第【270】题
生产工具是(&)。
&A.&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B.&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决定性力量
&C.&凝结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
&D.&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正确答案:abd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71】题
上层建筑包括(&)。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和相应的设施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和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ab
第【272】题
下列哪些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A.&独资合资企业
&B.&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工厂、农场
&C.&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
&D.&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正确答案:bd
第【273】题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B.&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C.&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D.&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确答案:abcd
第【274】题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B.&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abc&
第【275】题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结构,它包括(&)。
&A.&经济体制及其设施
&B.&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正确答案:bcd
第【276】题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社会意识与意识主体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
&D.&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
正确答案:abcd
第【277】题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以下的新的特点(&)。&
&A.&社会主义生产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的的非对抗性矛盾,可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解决
&C.&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
&D.&在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方面同生产力不相适应
正确答案:AB
第【278】题
阶级斗争是(&)。&
&A.&各阶级或势力间的斗争
&B.&一切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正确答案:ac
第【279】题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剥削阶级的国家有(&)。
&A.&奴隶主阶级专政
&B.&地主阶级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正确答案:abc
第【280】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定者
正确答案:abc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81】题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D.&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正确答案:ABCD
第【282】题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正确答案:abcd
第【283】题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它(&)。&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正确答案:abc
第【284】题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正确答案:bcd
第【285】题
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
&C.&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
&D.&人民群众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
正确答案:abcd
第【286】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和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正确答案:abcd
第【287】题
社会基本矛盾(&)。
&A.&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正确答案:abcd
第【288】题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
&A.&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D.&社会形态更替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正确答案:abcd
第【289】题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B.&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C.&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D.&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正确答案:abc
第【290】题
阶级(&)。&
&A.&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必将消亡
&C.&是阶级社会的创造者
&D.&实质上是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正确答案:acd
第【291】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表现在:(&)。
&A.&是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正确答案:abc
第【292】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正确答案:ACD
第【293】题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表现是(&)。
&A.&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
&B.&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方向
&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只能起影响作用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正确答案:ab
第【294】题
国家按其基本类型来说,可分为(&)。
&A.&剥削阶级国家
&B.&无产阶级国家
&C.&君主专制的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正确答案:ab
第【295】题
国家的基本特征是(&)。
&A.&国家是一种政治性的由特殊成员把持的常设的权力机关
&B.&国家为了维持其特殊权力,就要征收赋税
&C.&国家按地域而不再是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统治范围的
&D.&国家是多民族联合的社会政治组织
正确答案:abcd&
第【296】题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正确答案:bd
第【297】题
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
&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D.&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正确答案:cd
第【298】题
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是(&)。
&A.&科学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正确答案:bd
第【299】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正确答案:abc
第【300】题
区分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据是它们(&)。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反映的方式不同
&C.&同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程度不同
&D.&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
正确答案:abcd
第【301】题
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abcd
第【302】题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结构,主要包括(&)。
&A.&个人意识和群众意识
&B.&阶级意识的非阶级意识
&C.&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D.&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ACD
第【303】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C.&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同旧社会这类矛盾根本不同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正确答案:cd
第【304】题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正确答案:acd
第【305】题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的内容有(&)。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D.&生产力中人与物的矛盾
正确答案:abc
第【306】题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正确答案:abcd
第【307】题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abd
第【308】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
&C.&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D.&它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abd
第【309】题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cd
第【310】题
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
&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D.&科学是描述自然现象的知识
正确答案:ac
第【311】题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有(&)。
&A.&“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B.&“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C.&“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正确答案:abcd
第【312】题
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有(&)。
&A.&获得绝对自由
&B.&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正确答案:bcd
第【313】题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D.&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bcd
第【314】题
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正确答案:abd
第【315】题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正确答案:bcd
第【316】题
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仓储包装设备
正确答案:abc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_作业帮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
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实践是发展的原动力,个体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谋求发展的因素,创造条件是使实践不断更新的外在需要当前位置: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主要考查你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认识的根本任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①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其次,从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飞跃的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种感性材料必须全面、真实。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我们要勇于、勤于实践。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要善于、勤于思考。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2)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
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过程。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真相与假象的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因此,两者均有正误之分。(3)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第一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关键。(4)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认识,都应来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关于第一次飞跃:(1)是什么飞?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2)为什么要飞?即为什么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事物的本质一定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现象一定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践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着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主观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定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4)怎么飞?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丰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第一次飞跃的前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关键。
关于第二次飞跃(1)是什么飞?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完成了认识的根本目的。(2)为什么要飞?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需要。(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讲:理性认识根源于实践;主观上讲:人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怎么飞?理性认识(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理论)必须被实践的主体棗人民群众所掌握。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只有在运动中去把握,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故要反复地实践思考和总结。(2)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3)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十分正确的,有的还是错误的,要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4)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两次飞跃。只经过两次飞跃,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5)在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都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艰苦探索的过程,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种幻想。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不断扩展、向从每一个具体认识、具体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事物,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从认识目的、人的认识能力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世界上事物发展无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无限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发现相似题
与“"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469326970417643211887027654813435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