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万.德.蒙克来田的y理论的基本观点观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经济史简介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经济史简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06:39:2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经济史简介
官方公共微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
  1.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至还有退步。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这一任务只能留待以后来完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纪中期期间。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相应观点的价值论;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等。在政策倾向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尽量少干预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
  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比如,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没有加以充分重视,在分析方法上,也显得不够精细。此外,劳动价值论往往容易为工人的利益服务而对资本家不利。这些都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发展某些新理论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
  3.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它以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分别出版了他们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从这三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
  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皮古。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系。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中,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那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问世奠定了某种基础。那些理论和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典的维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也出现了约瑟夫·熊彼特,欧文·费雪那样的经济学家。
  4.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本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我们在本课程中将要着重讨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直到当前所先后出现和存在的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学说。
  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1.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
  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
  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
  4.20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20世纪50
&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从政策方面来说,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时所提出了两大思想:其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其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这些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现代货币主义的革命使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5.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
  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所以,斯拉法这本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6.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
  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革命”。
  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率的水准。
  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又一次革命。
  以上六次革命大致上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1.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
  一般说来,能够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是: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我们在这里是主要经济思潮之下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
  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
  (1)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
  (2)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第四,对提高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图示
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安徒万·德·蒙克来田
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
从流通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
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下半叶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英国&&&&&&&
威廉·配第&阿吉尔贝尔
亚当·斯密&西斯蒙第
大卫·李嘉图
从生产领域研究财富的增长
看不见的手
劳动价值理论
把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
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1776年
庸俗经济学
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
(1830年)
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
萨伊(法)
马尔萨斯(英)、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西尼耳、巴师夏、凯里
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把注意力集中于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及其变量的研究
19世纪70年代(1870年)
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门格尔(奥地利 奥地利学派)
杰文斯(英
英国学派)
瓦尔拉斯(瑞士 洛桑学派)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新古典经济学(微观)
19世纪末期
马歇尔(英
剑桥学派)
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
生产成本价值论&&&&&&&
供求理论&&&&&&&&&&&&&
边际效用论&&&&&&&&&&&
节欲论&&&&&&&&&&&&&&&
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
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
《经济学原理》1890年
张伯伦、罗宾逊
价值论(提出了序数效用论,马歇尔的是基数效用论)
一般均衡论:起到推广与普及的作用
《价值与资本》1939年
凯恩斯革命(宏观)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大危机
失业和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因为全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国家干预经济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
对凯恩斯的解释与补充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10版)→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12版)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使得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出现了显著的漏洞,产生了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矛盾和不调和之处
库茨涅茨、托宾、哈罗德、索洛
汉森(20世纪40年代理论和政策建议方面进行补充和发展,奠定新古典综合派的某些基础)
传统西方经济学——微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宏观
《经济学》1948年
新剑桥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
琼·罗宾逊(英)
非均衡学派
(又称新凯恩斯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克洛沃(美)莱荣霍夫德(瑞典)
希克斯(英)
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
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滞涨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理性预期学派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拉弗、费尔德斯坦、万尼斯基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弗莱堡学派(德国)
公共选择学派
20世纪60年代
布坎南(美)、塔洛克(美)
新制度经济学派
科斯、威廉姆斯、诺斯
非主流经济学派
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美)
新制度学派
加尔布雷恩(美)
激进经济学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经济思想史》教材教程教案讲义电子书电子版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经济思想史》教材教程教案讲义电子书电子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1:36:4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经济思想史》教材教程教案讲义电子书电子版
官方公共微信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六次,革命,经济学革命,近现代革命,西方..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渊源
经济学,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所谓当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是指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产生并流行于当今西欧、北美和受其直接影响的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学说,它是以往西方经济学说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西方经济学,就必须首先了解西方经济学说发展、演变的历史概貌。
迄今为止,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基本历史时期。
(一)古代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
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已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经济联系不密切,人们的经济生活比较简单,那时人们还没有把经济关系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但是,在古代中世纪的许多著作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在考察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活动时曾探讨过经济问题,并发表过许多杰出的见解,这些杰出的见解就成为经济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学者色诺芬,曾最早使用“经济”(οικουομια)一词作为其论述家庭管理一书的名称。后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一词中的“Economy”这个词,就是由希腊文“οικουομια”演变而来的。这些古希腊学者的经济学说都产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后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时期。因此,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渊源的考察,一般也就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16世纪—19世纪60年代)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14—15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已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开始稀疏地出现;在16世纪,商品市场关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商品货币体系的扩大和贸易的频繁,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基于政治和经济斗争的需要,已开始把经济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区分开来进行专门的研究。历史上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的是重商主义者。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作为书名的是法国中上主义者安徒万&德&蒙克来田,他在1615年曾发表题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重商主义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把政府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重商主义者的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英、法等国,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这200年左右时间内一直占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英、法等国逐渐形成了一股反对重商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潮,强调从生产领域来研究财富增长,主张自由放任,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西方人把它称为“古典革命”。通过这场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即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其中包括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建立者魁奈等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论证了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因素、条件和途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强调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和工业革命发展初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不仅为以后西方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概念,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由于古典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就具有把经济制度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的特征。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明显的体现了这种特征,在考察经济制度的同时侧重研究了一国财富增加的原因。李嘉图发挥了亚当&斯密某一方面的研究,即重点考察了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等人也继承和发挥了亚当&斯密的学说。
1830年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即爆发了法国资产阶级推翻查理十世封建复辟王朝的七月革命。这次革命也推动了英国的民主运动。在1832年英国通过议会改革案,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统治地位。这就是说,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标志着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完全取得了政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1830年后的西尼耳、巴师夏、凯里等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传统,对既定制度下财富增长和收入分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集经济学家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于一身的约翰&穆勒,他把经济学划分为具有自然真理性质的生产和受制度影响的分配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尽管他本人在这两个方面还没得到严密的系统分析,但他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学研究中这两个部分的分解过程。直到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才全面完成这一过程的转变。边际革命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就专门注重对既定制度下资源配置过程进行微观和宏观分析。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19世纪70年代,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影响,数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法和均衡概念等逐渐应用到经济研究上来,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被称为“边际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法国的瓦尔拉,差不多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这一原理经过维塞尔、庞巴维克、帕累托、马歇尔和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的阐发,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他们所提出的这个“边际”概念,几乎可以运用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考察的所有经济变量,因而成为经济分析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基本概念。在“边际革命”以前,尽管有各种关于价值决定和价值源泉的看法,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把价值决定看作是一个社会过程,价值源泉存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一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来研究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一转变,逐渐使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这些边际主义者虽然根据19世纪初以来出现的变化情况,用数理方法建立了关于消费者谋取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理论,但他们仍坚信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因此,他们所建立的这种微观经济理论,在西方被称为新古典经济理论。
在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危机连续发生,这就促使人们从宏观上探寻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种宏观经济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首先是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他们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过程,形成了北欧经济学家的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次是熊彼特,他在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论基础上,又在新历史学派的多元历史观的影响下,运用
“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三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和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等人,在研究货币流通数量与物价水平相互关系时所形成的货币流通数量论。第四是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及其助手们对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研究。这个时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以后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国民收入核算和统计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所说:“如果没有国民收入计算和近40年来对其他方面统计的革新和改造,当前的经验宏观经济学便是不可想象的”
(四)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本世纪30—80年代)
在l929—1933年,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自李嘉图至马歇尔等人所信奉的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的破产,于是西方经济学又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根据30年代大危机和大萧条的情况,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书个运用“总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货币数量。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主要就是由于这些心理规律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危机的爆发则主要是由于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而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对策,就是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采取财政金融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这种有效需求原理,严厉地抨击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摈弃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产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因此,《通论》的出版,在西方被告誉为“凯恩斯革命”。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放弃了传统观点,追随凯恩斯,对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进行注释、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在《通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些西方经济学家把战后20年左右的时间,称为“凯恩斯时代”。但是,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却改变了凯恩斯主义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这神情况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在当今的西方经济学界形成了众多经济思潮和流派纷争的局面。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状况是流派林立、群雄纷争。研究各个流派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了解它是如何适应当代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经济服务,这不仅对我们了解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和趋向,了解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和实际经济状况十分有益;而且,其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不同看法,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对两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曾有一种流行的办法,将其划分为“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在近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确实存在着主张“政府干预”和主张“自由放任”这两种思潮的交替发展,了解这两种思潮的变迁,对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有帮助的,但用它代替流派的划分,那就不妥当了。因为即使是同属于一种思潮的经济学家,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而也有着严重的分歧。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会看到,同属于国家干预思潮的就有几个流派,而主张自由放任的流派则更多,而且,还有一些就不能简单地一定将其归属于某一种思潮,陈岱孙教授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的研究中,最忌简单化的做法”
其实,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划分流派所依据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胡代光教授和历以宁教授在谈到“什么叫做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流派”时,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是指一些在理论观点上基本—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家们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派别。”
我们完全赞同把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的基本一致与否,作为划分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所依据的基本标准。依据这个划分标准,应该怎样难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呢?
上面已分析过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思斯主义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当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形成众多派系纷争的局面,是和凯恩斯主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具体说来,这与以下三种情况密切相关。
1.凯恩斯《通论》发表后,特别是在战后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由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的不同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早在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传播到美国去的过程中,在理论与政策建议两个方面作了补充和发展。他在《财政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年)、《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1947年)以及《凯恩斯学说指南》(1953年)等著作中已为新古典综合派奠定了某些基础。从40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学生萨缪尔森等人,就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综合起来阐述西方经济学,于1948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教科书第一版,在l961年该书的第五版中,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并得到其他英国凯恩斯主义者的支持。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由于遭到其他反对派的攻击,在1970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第八版中,他将“新古典综合”改称为“主流经济学”。因此,以萨缪尔森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它在战后的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早年是凯恩斯的学生,后来又和他长期共事,过从甚密,在学术观点上受到凯恩斯的耳提面命。因此,她以凯恩斯的嫡传弟子自居,把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看作冒牌的凯恩斯主义。以琼&罗宾逊为主要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就是在50—60年代同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过程中形成的。
在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克洛沃和瑞典经济学家莱荣霍夫德等人,对凯恩斯学派以一般均衡理论来解释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责凯恩斯学派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根本不是一码事。他门提出必须对凯恩斯的著作重新加以解释,还凯恩斯经济学的真正面目。由于这些人原来都是属于凯恩斯主义阵营的,并以重建凯恩斯经济学为己任,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学派”或“新凯恩斯学派”。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也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作了独特的解释和评价。他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沦与他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济理论体系。
以上这四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都是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中直接演化而成的。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恰巧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生作用的某些条件。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世界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这种情况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于是,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自由主义流派。其中,首先是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货币学派,他自称是“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这个流派于5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开始出现,到7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自由主义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其次是以美国青年经济学家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它是在70年代后期,从货币学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自由主义流派。这个新学派出现后,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萨缪尔森在1980年出版《经济学》教科书第十一版中,曾把它与贷币学派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论战对手。第三,是和理性预期学派同时出现的供给学派。它的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拉弗、费尔德斯坦和万尼斯基等人,该派由于得到了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推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第四,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哈耶克自30年代以来,一直著书立说鼓吹经济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学术观点自成体系。他是当代最彻底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是新自由主义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他的足迹遍及当今西方宣传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四大中心,即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弗菜堡大学,并受到他们的推崇。因此,他堪称当代西方各自由主义流派的精神领袖。第五,是以德国经济学家欧根、罗勃凯、艾哈德等人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该流派产生于30年代,在战后德国盛行,该派所倡导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成为德国的国家经济学,因此,该派又被称为德国新自由主义。第六,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它是在6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个别具一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别。该学派将人们从互相交换中获益的观念运用于政治决策领域,创立了政治决策理论,该学派的奠基人布坎南由此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七,是以美国经济学科斯、威廉姆森和诺斯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该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与方法,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把自身的理论视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由于这一学派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在90年代初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而使他们所倡导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异军突起,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最有助于使传统的经济研究和政治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理论。
3.—些产生于20—30年代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派,既不能简单的归属于凯恩斯主义的营垒,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属于反凯恩斯主义的营垒。这些独树一帜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首先是瑞典学派,它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它曾先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运用总量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动态经济理论体系,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堪的纳维亚通货膨胀模型等。该流派的成员都是瑞典和挪威的经济学家,它主要是在瑞典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国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视。其次,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理论体系,他以独特的“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而闻名于世。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不仅对当代西方的经济增长沦、经济发展论、经济成长阶段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重大影响,而且他的追随者们还将其理沦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这两个新的学科分支。
此外,在50—60年代,还形成了罗斯托的经济理论体系。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另树一帜。他所提出的“起飞”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经济界的流行术语。
除了以上这三个非主流经济学派以外,还有两个既反对凯恩斯主义、也反对新自由主义的非主流经济学派。一,以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为主要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该派形成于50—60年代,近年来这一流派的影响又有了新的发展,它俨然成了与新古典综合派、货币学派相抗衡的一个重要流派。连萨缪尔森也把它看作是“对主流经济学的第三种挑战”
。二,在60年代后期形成的激进经济学派。它与新制度学派比较接近。该派的成员比较复杂,他们都主张抛弃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反对主流派的理论观点,揭露垄断资本集团的剥削活动和反动政策。这一流派在近年得到迅速的发展。萨缪尔森也承认“激进派是现代的重要潮流”
当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并存与论战不休的状况说明了什么?它呈现出什么趋势呢?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后所造成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加上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等,不能不反映别人们的头脑中来,而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社会集团和不同生活方式的经济学家,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次,各个反对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已改变了凯恩斯主义一家独尊的地位。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文本译者高鸿业教授在评论该书的第十二版时指出:“大致在l980年以前,包括该书第十一版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总是在宏观经济方面把凯恩斯主义当作唯一的“真理”加以阐述,而其他学派的观点则被认为是次要的补充或分歧。第十二版改变了这种态度,它公开承认,经济学是‘演化式’的科学,即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换说法的科学”。“从西方宏观理论的角度来看,第十二版的最大改变在于改变了凯恩斯主义独霸的局面,而大量采纳了货币主义、合理预期学派、甚至还有供给学派的理论。”
第三,尽管60年代后期以来,凯恩斯作为“西方经济学大天使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但是,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在当前仍居于正统的地位。陈岱孙教授在分析新制度学派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正宗”地位时,指出“在目前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资产阶级感到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是继续把凯恩斯主义当作‘经济学正宗’,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它宁肯寄希望于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的修修补补,也不愿接受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说教。归根到底一句话,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资产阶级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而不是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的喜爱和憎恶”
第四,当前各流派的并存与论战,已呈现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某些趋势。例如,一些流派的经济学家曾提出要扩大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打破传统的纯经济分析框框,强调要把经济学的研究同社会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使经济学来个“解放”。又有一些流派的经济学家提出,运用自然科学、经济计量和数量统计等方法,使经济学“精密化和科学化”。还有一些流派在一定条件下已在汲取论战对方有价值的见解。如新古典综合派中的一些人感到市场调节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贷币政策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而货币学派中的一些人则认为国家在某些方面进行调节也是必要的,等等。总之,当前各流派的并存和论战所呈现的这些趋势表明,西方经济学界正在酝酿着一次重大变革,或者说,它正预示着另一次经济学革命的来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