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转专业生物技术可转电气类专业吗

985 211大二生物技术,绩点3.1,想去英国留学,可以转专业或者是有什么更好的留学建议吗?
本人是985.211的大二生物技术本科生,绩点现在为3.1,有一些提升空间。想研究生去英国留学,有转专业的必要或者是可能吗?有什么好的学校或者专业推荐吗?谢谢!
按投票排序
申请本科相关专业会更有优势,竞争也不会那么激烈。转专业的话,也可以转商科或者传媒。
211/985学校,生物技术,绩点3.1、可以考虑top20左右的学校。当然,你才大二。GPA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般来讲。211、985,均分达到85+就可以尝试申请G5的、关于转专业。当然可以转了。一般管理类以及部分商科都是可以无专业背景申请的。或者是生物相关的其他专业。其实转专业这个关键是要看你喜欢申请专业PS。一般工科不好转你说下你想学什么专业,我可以给你具体推荐一下学校!--------------------------------------更多英国留学攻略资讯最新时政动态,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英国硕士申请
如果喜欢别的专业当然可以转专业,这个还是得看自己。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宣传贴】合工大优势学科之电气工程_211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4,051贴子:
【宣传贴】合工大优势学科之电气工程收藏
电气工程学科是合肥工业大学建校伊始即成立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目前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涵盖了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安徽省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压与绝缘电气控制工程
本学科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可再生能源发电建模与仿真技术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参数辨识、能量预测技术电力系统接纳可再生能源能力评价和增强技术大规模和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与并网控制 2.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与控制技术系列化光伏独立/并网逆变器技术系列化双馈/直驱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技术 3.工业节能技术高压变频技术工业能耗诊断与评价技术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与节能技术 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重点研究发输配电系统可靠性建模与风险评价体系巨型互联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价电力系统规划、负荷预测电力系统技术经济评价 5.电力系统分析与安全防御。重点研究电力系统暂稳态建模与仿真;连锁故障与安全防御;交直流柔性输电系统仿真与控制; 6.分布式发电与用户电力技术分布式发电与微网建模、仿真、能量管理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硬件与控制技术电能质量建模与分析技术电能质量控制与硬件技术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交互技术 7.新型电机与电气传动技术新型电机系统建模、分析和状态观测高效宽调速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和控制策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大功率变频调速装备和系统大型、长距离电气传动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伺服系统和机器人的测控技术和汽车电气传动与控制技术 8.飞行器防雷技术飞行器雷电的计算仿真飞行器雷电防护验证方法的研究飞行器雷电防护关键技术的研究 9.电气控制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网络化系统的测控与调度技术;车辆的先进测控技术;汽车驱动系统测控技术;复杂系统建模、控制与模式识别技术方法研究。 10.复杂电网络分析综合与诊断。极小极大电路关键技术;纳米集成电路设计测试与制造;智能实时信号处理电路 本学科近5年连续主持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高层次科研课题130余项;承担了企业委托课题250余项。本学科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分布式发电与微网、电力系统风险评价与防御理论、大规模电路故障诊断技术、飞行器防雷技术、新型电机与电气传动技术方面取得了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成果,在IEEE Trans.、IET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以及国内著名期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10项,出版专著8部,获得发明专利20项。研究和开发成果在工业界应用并获得好评。本学科建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的实验室,拥有完善的物理硬件实验平台和国内外通用的软件仿真系统。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以长江学者、杰青和知名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教师科研方向明确,年均科研经费达5000万元。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年均科研经费5000万,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垄断企业
下面科研基地介绍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在合肥工业大学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可再生能源 发电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重点建设了 “大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系统控制”和“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平台,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高层次科研课 题,突破大规模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新型聚光伏发电站、风力发电驱动控制系统、风力发电模拟及电网兼容性、分布式发电能量管理系统、分布式发电保护与控制系 统等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发表一批高层次学术论著,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简介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专门从事光伏系统技术研究的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基地,-------------------------------------------------------------------------------近年来,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科技司、合肥工业大学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承担国家973、863、重点基金等国家及地方科技项目5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特别是近七年来,科研经费从04年的100万元左右高速增长到2010年的6400余万元,增长了60余倍。--------------------------------------------------------------------------------在太阳能电池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配套装置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量转换技术与装置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光伏系统专用高效配套装置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风能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风-光-柴-蓄复合能源发电技术及并网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功率高压节能技术与关键控制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各类新能源与节能高新技术产品及配套生产工艺、生产用测试检测装置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等新能源与节能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成果转换能量等方面保持同行业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中心积累了跨领域学科联合攻关的科研管理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支能吃苦会战斗的科研攻关队伍,探索了一条紧密结合实际的产学研创新之路。 2000年之后,中心成功转化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国内许多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先后与国内近百家企业和相关技术、产业管理部门建立了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合作科研、人才培养等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心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在省内外共建产业化基地12个,其中有包括阳光电源在内的5家公司先后在国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2家公司即将上市。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各方广泛赞誉!多家媒体报道,当“最牛气”的产业排头兵“光伏中心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几代人创新报国的不懈追求。”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展示大厅里,看着一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设备,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安介绍。光伏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学校能源研究所,留德归来的余世杰教授和何慧若教授夫妇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拉开了中国人进军太阳能光伏系统技术的科研序幕。三十年,几代人,在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各类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在内的500多个科研项目,转化的成果占据国内光伏发电关键设备产业80%的技术市场,为中国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出口大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借助产学研一体的大平台,光伏中心自觉为中国光伏产业提供技术、人才支撑——中心共建产业化基地12家,其中5家已先后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还有两家即将上市。
安徽省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新能源与节能科学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在教育部光伏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成立。实验室建成以后,以新能源技术与节能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开展太阳能综合利用、风能综合利用、半导体照明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及设备、电气节能等核心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新能源利用和电气节能中的一系列科学问题;与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上下游的关系,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将核心技术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着力提高安徽省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综合利用。同时,对于增强依托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对于指导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能源和节能领域的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及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安徽省新能源与节能产业的崛起与腾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与工业节能实验室(简称“工程实验室”),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并网发电技术、分布式发电技术、微型电力系统技术、工业节能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设有能源研究所、风力发电与变流技术研究所、分布式发电和用户电力技术研究所、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所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汇集了国内外在可再生能源利用、分布式电力系统与电力电子、工业节能领域著名的学者,拥有价值4500余万元的科研设备,具备良好环境条件。在以太阳能、风能、分布式能源为代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在可再生和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大功率高压工业装置节能为特色,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攻关、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项目在内的一批科研课题,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奖励,发表论文1200余篇,获得了光伏独立/并网发电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风力发电逆变控制系统、户用电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分布式发电系统设计仿真软件、高压变频技术在内的一批成果,并与国内10余个太阳能、风能发电企业建立了共同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多项产品已经达到工业化、系列化水平,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工业节能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可再生能源是目前国际社会争相大力发展的能源领域;工业节能是指对常规能源在生活建设中的合理高效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质量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在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开发两个方面下功夫,这是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一、 研究院简介
合肥光伏研究院是以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联合合肥市光伏产业龙头企业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组建的面向合肥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相关产业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强强联合,形成高效光伏材料制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与控制关键设备的制备技术产业化、光热材料、光热应用技术及产业化、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平台。
合肥光伏研究院以国家对新能源技术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光伏、光热、光伏光热一体化产品为载体,发挥共建多方的优势,通过提升在光伏产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条件和能力,立足于产学研合作,开展人员培训、国际合作等,建立若干研发、验证、咨询、人才等专业服务平台。为光伏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接受国内外各个企业在光伏技术领域中各种产品及相关配件的技术研发、试验验证、产品测试、技术咨询乃至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一流的综合服务。通过3-5年建设,使研究院成为国内一流光伏光热技术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逐步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和成果转化基地。
合肥光伏研究院紧密跟踪国内外光伏光热技术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能源技术及产业化的指导方向,以光伏光热产业技术研发为基础,以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及装备、光伏发电关键设备、光伏应用产品、光伏并网技术、光热应用产品技术为方向,以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为特色,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主持承担以“863”、“973”为标志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及在地方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汇聚,凝练一支在本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团队;加速成果转化,持续推出优秀的产业化成果和高新技术;拓宽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建设一批关系密切长久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确保在本领域的综合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水平的领先地位。
研究院利用现有单位生产、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自主创新开发的基础上为光伏光热产业内其他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并对其产业化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加大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力度。同时,不断借鉴、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强技术服务平台的竞争能力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专家,培养出更多的行业领军人物,为行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工程和管理人才。
研究院充分发挥各方人才与技术、市场优势,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大力推进光伏光热产业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自主开发和制造,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形成巨大经济效益。二、 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全力推进基础平台建设,目前建有能源研究所、分布式发电研究所、特种电源研究所、新型电气传动研究所、光伏光热材料工程研究所,光伏光热工业装备技术研究所等5个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相关的14个产业化基地,研究试验场所6000㎡,研究设备固定资产原值1000万元,从事研究开发人员累计209人。实验及测试设备2500余套,年均承担各级各类科技合作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合作项目奖项60余项,申报专利40余项,完成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项目1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三、 研究院研发成果及产业化方向 1、 硅材料与加工
基于优质石英矿资源的冶金法太阳能级多晶硅短路径制备技术,开发低成本、无氯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高G/R直拉太阳能级掺氮单晶硅工艺技术,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发展大面积超薄单晶硅片的加工技术与装备,硅浆料回收技术与装备。
2、 晶硅电池与组件
基于减反与广谱吸收的黑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发展晶硅表面晶锥阵列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器件的全套理论方法及制备技术。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相关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3、 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
基于柔性基体和移动性要求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开发。基于柔性基体的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及产业化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金属薄带、聚酰亚胺薄膜等柔性材质为衬底,合成无机、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新一代新型量子点光伏电池、有机及其杂化、染料敏化的光伏电池。 4、 光伏并网发电关键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
太阳能并网发电关键设备,兆瓦级以上光伏并网逆变器产业化,百千瓦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系列化、多样化,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和智能并网技术。新型光伏并网主电路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系统并网发电综合效率水平、可靠性及关键性技术。微型逆变器直至MW级逆变器方面进行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究。光伏并网与储能系统相结合的逆变及控制策略并实现产业化。 5、 规模化光伏系统并网运行与控制
大规模、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的控制问题、分布式微型电网与配电系统的协调运行问题、智能电网与光伏发电系统的兼容问题等,制定光伏并网规模导则,规范光伏电源的接入;高效储能装置及系统,推动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四、 研究院发展规划 1. 推动实施一批光伏光热产业重大项目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立足现在的人才与科技优势,面向企业,以提高产业“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核心,重点研究企业急需的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品,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装备和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重点突破环保型高纯硅材料,低消耗大面积单晶硅棒的制备技术、太阳能光伏组件辅助材料国产化技术、高效率并网控制设备和大规模光伏电站运行与控制、规模化光热应用产品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 2. 支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优化合肥市光伏光热产业布局,打造从硅料、太阳能电池(组件)到系统集成、电厂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扩大示范,推进并网发电,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光热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接受国家、行业、企业委托的与光伏光热产业相关技术和零部件有关的工艺、技术、装备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任务; 3. 为推进光伏光热技术发展产业化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研究院以优秀的人才资源,为光伏光热产业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和试验检测等技术支持;通过应用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为推进光伏技术发展产业化提供人才资源。 4. 整体目标研究院以先进的技术水平、强大的研发能力、丰硕的科技成果、和完善的检测环节,汇聚更多优秀企业落户合肥,建设布局合理、类别齐全、链条完整的光伏光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12年,上市企业1-2家,实现百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十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光伏光热产业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利税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力争到2015年,成为国家重要的光伏光热产业基地、科学研究基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上市企业4-5家,实现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0家,光伏产业工业值达到2500亿元,利税2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光伏光热产业真正成为新兴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由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财政厅批准,于2007年正式成立。该中心由合肥工业大学投资,并与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联合共建。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该学院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级重点学科、控制理 论与控制工程安徽省重点学科和电气与自动化技术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 学院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突出的科研实力,围绕工业自动化的三大要素――控制、信息和系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力争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工业自动化高 新技术成果的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和应用领域为:流程工业数字化仪器仪表;汽车及装备中的测控系统;石化、冶金、交通及城市建设中的自动化装置;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设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智能监控与故障诊断研究所、 数字信号处理方案(DSP)实验室、 新型电气传动研究所、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所和电机控制研究所等,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以及发明专利。
小时候和邻家小妹一起玩的游戏
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9年8月经安徽省科技厅批复同意,以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工业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3月顺利通过验收。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高性能变频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核心控制技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本中心拥有一支以李红梅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梯队,在电机驱动系统理论、工程技术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 简
介 2012年7月
一.实验室概况安徽省飞机雷电防护重点实验室是安徽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由中航工业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的专业从事我国飞机(包括直升机、导弹、火箭、飞船等)强电磁环境试验研究的实验室,飞机强电磁环境包括:雷电、高强度射频场及电磁脉冲等。实验室成立以来,本着科技兴国,实业强国,造福人类的宗旨,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鼓舞下,在我国各有关单位和航空界专家们的支持下,克复了重重困难,开创了我国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领域的试验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从而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现有能力实验室建有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专业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可执行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的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设计与试验标准。现已取得总装备部军用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委认证(CNAS)、中国民航局民用飞机雷电防护试验认可单位资质、安徽省省级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认证。目前已通过了军用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与鉴定试验的军品GJB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民用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设计及性能测试与鉴定试验的GB/T idt 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建成的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除已具备开展飞机结构、飞机燃油系统、飞机电子电气设备以及飞机外挂等部件与设备的雷电与静电防护研究、设计和试验(包括工程试验和鉴定试验)外,还基本具备了对飞机整机进行雷电防护研究、设计与试验的能力,是继世界上美国、法国之后建成并与其能力相当的大型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
三.主要业绩实验室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飞行器的雷电电磁脉冲及静电防护系统设计,完成了大量的飞机雷电防护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项目,其中一些还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试验研究论文。由于所开展的专业工作,受有关部门委托,主编了国家军用标准GJB3567-99《军用飞机雷电防护鉴定试验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所开展的大量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试验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上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单位还组织了外国专家和我国航空部门有关专家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我国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试验研究的发展,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开展飞机雷电防护设计与试验研究的历史。特别是在承担我国ARJ21飞机雷电试验过程中,在获得中国适航当局认可的同时,还获得了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认可。美国FAA驻中国代表考察了我们的飞机雷电实验室,对我们为ARJ21飞机开展的雷电防护适航试验工作给予高度肯定。现还承担我国C919大客的相关雷电试验研究工作。在承担我国同法国联合研制的直十五/EC175直升机雷电试验中,还获得了欧洲航空***EASA的认可。
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筹)
日,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揭牌。揭牌仪式上,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校党委书记李廉共同为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由我校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10家单位协同参与。该中心旨在汇聚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领域的 优质资源,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设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行业重大关 键技术问题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基地。
校长徐枞巍在揭牌仪式上致辞。他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对各协同单位携手创建中心并给予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协同创 新中心将根据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力图通过多家企事业单位、政府的广泛协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真正在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领域,做出一流的成绩,为国家 电动汽车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他相信在《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章程》的指导下,在各协同单位大力合作下,我们一定能够通过不 懈的努力,把协同创新中心办好。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冰,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武汉大学副校长谈广鸣分别作为协同单位代表在仪式上致辞。他们代表协同单位对中心的揭 牌表示热烈祝贺。他们表示,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全力参与。他们祝愿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在各方的关心支持下,在科技 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早日结出丰硕的成果,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他们希望通过合作,共同把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中心打造成 我国电动汽车及其电网相关领域重要的研发基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副校长赵韩在仪式上还介绍了“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的总体构想。
副校长刘晓平主持揭牌仪式。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蔡旭,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动机研究所所长张玉银,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研院 院长饶宏,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方驰,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各协同单位代表,我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师生参加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协同创新中心分别召开了协同单位负责人会议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并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理事会审议通 过了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咨询委员会名单、技术委员会名单、管理团队名单及《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据悉,参与该协同创新中心的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迪肯大学将就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领域核心技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的5高校将共同 围绕东风汽车、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三大车企的电动汽车产品开发需求,联合攻关,开发新的电动汽车产品;并联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发满足大规 模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车网互动以及有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同时,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高校、企业将联合培养高端人才;而该协同创新中心的 合肥市政府将负责区域电动汽车产业化公共服务,并协同推进电动汽车示范运行与产业化;协同中心还将向国家工信部等政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揭牌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校党委书记李廉共同为中心揭牌
校长徐枞巍致辞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冰致辞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致辞
武汉大学副校长谈广鸣致辞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研讨会召开
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在原有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室、电力传动与电力电子实验室、分布 式发电实验室、光伏并网发电实验室、风能发电模拟实验室、电气控制技术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的基础上优化组合,组建以支撑电力电 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 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6个硕士点,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面向全校 11个本科学科,以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为特点的电气能源类学科的实验教学基地。
wbg_weiyuanzhang视察合肥工业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学研基地
wbg一行视察我校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学研基地。在XXX等人的陪同下,吴视察了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我校产学研基地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
在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厅和产品测试中心,校党委书记李廉等人迎候了吴一行。吴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公司负责人对企业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等方面情况的汇报,并不时询问公司的生产、销售、科研情况,当听到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公司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自主创新,产品技术含量高,阳光电源仅光伏并网逆变器SG100K3就有400台的出口订单,公司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了30%,工大高科上半年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的销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实现了逆市上扬时,吴高兴地对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就是要支持这样的技术型企业。”
当听到我校倡导和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介绍时,吴和省长不约而同地对李廉书记赞许道:“这三句话很好”。
作为坐落于安徽省内的唯一全国重点工科大学,我校一直积极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工大高科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矿山安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生产、铁路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学校的支持下,不断取得核心技术突破,在矿山安全和工业铁路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阳光电源作为一家专门研发和生产可再生能源发电产品的公司,公司始终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密切合作,承担过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其技术和产品先后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鸟巢、上海世博会、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
在参观阳光电源和工大高科自主研发的小型风机并网逆变电源、光伏及风力控制逆变设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KJ303煤矿人员管理系统”、“KJ293煤矿井机车运输监控系统”、“KJ302井下胶带运输监控系统”、“KJZ16井下无轨胶轮车监控系统”和“CRI2002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产品的演示时,wbg委_员_长不时频频点头,并就一些技术问题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他还连声称赞“这些都是好产品”,对于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促进安全生产有很大帮助,要进一步推广应用。
视察结束时,吴和陪同视察的省领导一同与我校党委书记李廉、工大高科董事长魏臻合影留念,勉励我校教职员工继续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做好产学研合作工作,在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安全控制技术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除了一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其他的都没啥价值
大家只知道合工大车辆工程不错,实际上合工大的电气工程下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与之相比,毫不逊色。新能源发电技术是安徽省,合肥市十二五重点规划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合工大仅仅在安徽省内,就有阳光电源等密切的合作伙伴,可以说,行业资源仅次于合工大的车辆工程。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合作单位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颐和新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 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东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天宝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威海华控电工有限公司 江苏通润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港龙(集团)公司 马鞍山光伏产业园 江苏久知新能源有限公司 黄石东贝机电集团太阳能有限公司 上海华声电气研究所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国睿新能源电子有限公司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最后,宣传一下合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点拨一下这个公司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关系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274)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分布式发电电源等,并提供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服务,是亚洲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专业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风能变流器企业。
阳光电源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培育了一支研发经验丰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研发队伍。在新能源电源领域,公司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是行业内为数极少的掌握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产品先后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鸟巢、上海世博会、西部大型光伏电站、国家“送电到乡”工程、南疆铁路、福建沿海风电场、陕西榆林风电场、江西都昌风电场等众多重大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光伏逆变器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市场第一。产品陆续通过TÜV、CE、Enel-GUIDA、AS4777、CEC、CSA、BDEW等多项国际权威的认证测试,已批量销往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全球权威机构IMS的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跻身全球前五。
近年来, 阳光电源的创新发展成就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吴、贾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公司表示亲切关怀,并给予充分肯定。公司先后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安徽“最佳雇主”等荣誉,是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福布斯》2010年~2012年“中国潜力企业榜”上榜企业等。
未来,阳光电源将秉承“致力于清洁高效”的发展使命,立足光伏、风电业务,创新拓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与电力电子技术紧密结合的新业务,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一流企业。公司创始人曹仁积,199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曾经是合工大电气学院教师,现任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十届安徽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兼)。公司与合工大同在合肥,并且又是校友企业,是合工大光伏技术市场化的第一伙伴。
第一期宣传合工大电气工程之先能源发电技术就到此为止,第二期宣传合工大车辆工程将于年后隆重登场
这是什么目的?炫耀还是什么别的?
楼主你粘贴的累不
楼主你粘贴的累不
合工电气不错
想问,,电气排第几,,
电气是不是合工大科研经费最多的学院?
黑子都是这样的贴招来的
低调做事,高调做人。
合工大和北工大谁是工大老三?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工大转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