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新课改下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阅读的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黑河教育》2014年10期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目标任务,在新课改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探讨相关优化策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应用等综合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海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25期
祁恒山;;[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1期
程玄福;;[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S2期
贺健;焦丽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志红;;[J];才智;2014年17期
杨怀风;;[J];考试周刊;2012年72期
夏良明;;[J];科学中国人;2014年08期
陈燕燕;;[J];课外语文;2014年06期
张文明;;[J];课外语文;2014年10期
张艳艳;;[J];考试周刊;2014年34期
白艳;;[J];课外语文;2014年16期
张婷;;[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10期
周建明;;[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12期
孙文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芳;[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刘会萍;[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新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20期
陶永彬;;[J];考试周刊;2009年31期
蒲桂琳;孙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1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8期
金振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3期
范红,崔荣佳;[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李遐;[J];昌吉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张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09期
王家政;[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张桂兰,赵忠山;[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王晓海;[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钟定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伍幼芬;[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建华;;[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张峰;张延丽;;[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柏洁;;[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周剑光;;[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朱燕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湖南省常德师范学校子课题组;杨锋;文君;;[A];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成果——校园文学研究[C];2011年
隗彦国;;[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蒋雨川;;[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阿曼古丽·巴拉提;;[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董秀芳;;[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姜堰市运粮中心小学
宋基明;[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泰兴市济川实验初中
尹书锦;[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南通市实验小学
郁虹;[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杨明芬;[N];楚雄日报(汉);2007年
刘庆阔;[N];济宁日报;2007年
江都市教育局
赵建昌;[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
许体芳;[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仁寿县钟祥镇初级中学
杨永义;[N];眉山日报;2007年
秦安县寺咀中学
伏玲玲;[N];天水日报;2008年
长安韦曲初级中学 冯孝毅;[N];陕西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进红;[D];西南大学;2010年
魏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慕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李本友;[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盛维剑;[D];苏州大学;2010年
张春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孟令君;[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欧阳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王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凌火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张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李爱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肖静;[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方勇;[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当前位置:学员主页 -->文章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
  长期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对于许多人来说,其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在教学能力,而在教学观念。一旦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方式方法会不断创新,教学实践也会日益完善。
  新高中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阅读教学都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其中高扬着人本主义的大旗。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观念,一改以往阅读教学中功利性、接受式的现状,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反思。
一、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要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成为学生的激励者。
&&& 首先,教师必须激励自己,让自己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其次,教师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到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2、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研讨。
&&& 新课程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
&&&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以前,教师是作品意义的解析者、权威意见的传声筒、思想道德的训导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见、没有个性,而新课程理念中体现的语文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敢于把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具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
&&& 3、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 古人攻坚,讲求突破,攻其要冲,任你金城汤池只要一点突破,便土崩瓦解,如雪浇汤。讲析课文,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便可化难为易,执一而驭万,举重若轻,引发学生兴趣,从而迅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流程,必须设计好主要问题。所谓主要问题,就是&能起主导作用,能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创新的问题&,主要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问题设计好了,然后努力改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焕发异彩,吸引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境界。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
  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沿袭的是私塾式的先生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被当作机械接受外来信息和指令的容器与机器。教学本是教与学合一的,却被人为地分离。新课程要求我们摒弃过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动地学习。
  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自由学习或自己任意学习,而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达到自主发展的学习目的。自主学习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切实有效的自学,避免受不切实际的统一要求统一步骤统一标准的束缚,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得到共同进步。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由主持人负责,讨论交流他们感兴趣的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小组间竞赛,课外合作读书小组,文学爱好者小组,小记者采编小组等合作学习小组,甚合学生的口味,也很容易收到效果。
  探究式学习可以多样化,既可独自探究,也可合作探究;既可校内探究,也可校外探究;既可探究教材中的问题,也可探究大自然大社会中的问题。教师所应做的是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指导他们探究的方法,督促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树立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三、对评价原则的反思
  多年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基本是一元的,即单一的卷面分数评价,难以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是多维的,即由智能维(知识与技能),方法维(方法与过程),和情感维(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具体内容是:
   ⑴由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改为智能、方法与情感相结合的全面评价,充分认识到学习品质和价值取向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⑵由突出终端性评价改为突出过程性评价。终端评价的功能在于鉴别,而过程评价的功能在于诊断,诊断比鉴别在导向性、形成性上更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
   ⑶ 由封闭式评价改为开放式评价,因为开放式评价可以把评价过程转化为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得到进步。
   ⑷ 由一元智能评价改为多元智能评价,突出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兴趣特长的培养。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用多重评价的方法
  1、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2、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考官人数以五人为宜。
  3、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4、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5、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 &&& &&& &&&
  总之,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要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树立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组织学生深入研讨;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等。
浏览: 130&&评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教师风采】
 当前位置: &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
阅读全部文章&&
| 课题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 [阅读3941次]
[评论217次]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开 题 报 告射阳县第二中学课题研究组一、研究背景:1.个性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是尊重个性的社会。现代社会急需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现在,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使学生获得某一堆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挥自我的个性,以求得持久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充分发展个性。”因此,培养具有主动精神、富有独特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积极应对世界多元、多极化趋势,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一项重要战略。2.个性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近几年,我国教育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基本精神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新世纪的语文课程面临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以全新的理念指明了语文教改的路子,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探究、个性的发展,第一次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标准》所追求的目标。3.个性化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在各基础学科中,语文是最能够体现个性,最适宜培育个性的学科。首先,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可以说包容古今中外,涉及天文地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其次,从学习主体上看,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程度、思维方式、感悟能力不同,因而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阅读后获得的感受自然各有差异,因此,《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再次,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是个性化的活动,语文学习的本质是“习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百年沉疴,现状堪忧,究其原因应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片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培育;用统一的规范管制学生,忽视价值的多元及个性的差异;师生双方对教材尤其是国家课程教材奉若神明,不善优化组合,只知忠实被动地实施,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围着老师转,问题由老师提出,训练由老师设计,答案由老师定夺;习作命题标准化、程式化,写什么到怎么写,都有一定的框架,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在学习时,也习惯于机械地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僵化地学习脱离实际的知识。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也习惯用统一的评价,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过程性评价及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个性化。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的现状在于没有把眼前活生生的学生当成语文学习的主体,当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动的人,而忽视了人个性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本课题力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符合师生个性心理、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个性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基本规律,构建语文个性化教学体系,实现个性化的语文课程教学,达到让课程更好地适应学生,彰显个性,促进主体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二、理论思考:(一)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1.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个性是多层次、多难度的复合体,在抽象的意义上,并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规定性:个性的自主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在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模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行。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个性化教学理论的实践体现。它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①教学目标指向上,把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最终形成以“自由个性”为核心的全人格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③在评价机制上,打破传统教学概念化、模式化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学生提出分层次的教学要求。个性化教学的精神主旨在于尊重个体的个性,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言语、逻辑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视觉、音乐、身体、人际交际智力等九种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承认和正视个体差异。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利用自己最强有力的智力或智力组合,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他们的学习将会变得容易而有趣味。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运用于教育领域,其核心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个体”的重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感受、个性,这与建构主义是一脉相通的。3.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课程本身包含许多“未定点”和“空白”,具有一个内在的“召唤结构”,它召唤学生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正是学生的参与,各种潜在、显在的意义才不断地被揭示出来。接受美学理论启示我们:课程中留有许多“意义空白”,需要学生自己去填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允许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个性化教学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认识和动作策略,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研究的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主动去理解课程,开发课程,将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结合起来,探寻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在二者的互动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3.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积累并整理相关的实验材料,促使教师掌握先进的课程理论,增强课程意识,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四、研究的过程与具体措施:(一)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1月)前期准备阶段①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和高中课程标准以及其他有关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②调查师生教学现状,组织研究力量,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水平,确定初步的目标,制定可行性方案。第二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实验研究阶段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个人制定好自己的研究方案,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如观摩研究课、论文评比、个案评比和其他交流活动),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对课题的前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写出研究报告,接受上级的检查验收。第三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实验研究深入阶段凭借中期评估阶段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对课题作更深层次的后续研究,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总结。第四阶段(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结题阶段主要完成各种研究材料的汇总、研讨以及撰写结题报告等,做好课题研究的总结工作以及成果推广工作。(二)具体措施: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为了保证实验研究尽量少走弯路,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共识: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的教学理论有机结合。为此,我们认真研读了有关理论文献,如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邓志伟的《个性化教学理论》、胡东芳的《教育新思维》、王松权的《教学艺术论新编》以及朱慕菊的《走进新课程》等。每位成员又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自学了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2.明确任务,增强实效。在规划本课题的同时,首先确定了研究人员的分工。明确分工有助于熟悉各自的职责,力求发挥研究工作的最佳效益。课题组负责人杨建芬负责课题全过程的规划和实施,成员特级教师高天友负责理论指导和课堂引领,成员严美负责子课题“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的研究”,成员潘少波负责子课题“语文写作教学个性化的研究”。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任务,是确保研究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每学期我们都要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例会,一方面制定研究的阶段总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每一节实验课必须有关于本节课的具体研究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教学个例,进行理性思考。一开始的研究方案中对研究内容没有明晰的鉴定,思考是肤浅不成熟的,对于语文教学中培养个性的方法也不够清楚,初始方案中内容从阅读个性化的培养、思维个性化的培养到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培养以及教师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促进个性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探索总结,觉得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涉及面太广,难以深入研究,因此在研究中缩小了范围,着重在课堂教学、语文活动方面进行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思维训练归到课堂教学中,评价手段的个性化培养待时机成熟再作尝试。3.调查观察,了解现状。为了掌握实验的第一手资料,从学生层面上了解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我们根据研究步骤,首先对实验学生进行分析归类,建立档案,并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进行抽样统计,做好实验前的诊断工作。调查结果表明,一些学校为规范教学行为,不切实际地照搬外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了千人一课、千课一面的工厂化模具效应,以致消弥了语文课本具有的活力与灵性。由于模式化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课堂上的合作程度也较差,自我更新的创造程度较低,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发展。由此也引起了教师反思模式化对个性化课堂教学的阻碍。这正是课题研究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依据。4.研讨实践,分析得失。课题的具体实施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开课研讨。首先指定教师选择课题,明确研究问题,亦即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其他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制定研讨的目标。其次,由几位老师担任教学,全组教师听课,课后参与研讨,分析评价,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课题研究深入发展的指南。第三,要求开课老师及时撰写研究心得,分析利弊得失,使研究不单是停留在实践中,而是能触发理性思考,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5.阶段总结,把握方向。课题组重视对实验的反馈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反馈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反映,另一方面来自于实验课的实验结果。同时,更重视对这些反馈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每学期期中结合观察记录,写个案报告和活动反思,每学期期末写一篇质量较高的专题论文,将之作为确定下一阶段研究方向的主要依据。五、研究策略:为顺利的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的基本途径和具体的行动策略:(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个性。立足课堂教学,通过教学组织的灵活形式、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要通过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表达两方面来培养。1.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感悟和评判。①唤醒自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文学不具有标准答案,对作品的理解也是多元的这一现实,我们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不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情境开放的问题,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使阅读成为个性化的行为。②多元解读。个性化的感悟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建构在对每个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感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朗读、讨论,进而赏析、体验,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感悟,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当然,学生的阅读讨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并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另外,鼓励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不是刻意去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教师着眼于学生独特的见解,求异的创造,思维的与众不同,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发奇问、思奇想,提倡多角度、多层次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如学习《鸿门宴》,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生发议论,学生或褒或贬,有认为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没有王者风范;有认为他是有情有义的英雄;也有认为是爽气的英雄;还有认为是有缺憾的英雄……学生在感悟中融入了感情,获得个体独有的感受。③凸现创造。个性化的评价需要创造,创造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向教师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经常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质疑,展开讨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如,我们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批判,同中求异,在批判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④平等对话。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的角色,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师生平等对话还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要提供一定的时空让他们选择学习方式。如我们在教学诗歌单元的时候,就尝试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学生或吟或读,或书或画,或思或悟,作业也是五花八门,有诗歌赏读,有朗读录音,有诗歌意境赏析作画,甚至还有根据诗的内容改写的剧本。2.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塑造自己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发掘教材个性,学生才能从中寻找认同、理解、抚慰、滋养等等,其个性才有可能渐渐培养并丰腴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也作了一些尝试。①写作题材的个性化。把学生的随笔训练分成“校园纪实”、“青春絮语”“诗情画意”“奇思妙想”和“亲情友情”等五类,小到柴米油盐,大至国家大事,既有少年情怀,又有对未来生活的奇妙构想,自拟的题目,丰富的意味,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灵感,开拓了学生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也就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②写作思维的个性化。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个性的文章,在思维方式上应大胆求异,突破定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切入,提出创新的见解,体现鲜明的个性色彩。老师虽然不干涉他们的内容,但告诉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③写作语言的个性化。语言的鲜活独特、有个性,本质上就是语言运用的独创性。我们要求学生运用语言要真: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真实地抒写自己的体验,真实地阐发自己的见解。其次是语言要有精度和耐咬度,这样的语言才能引人入胜。在提倡语言个性化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把受通俗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庸俗语言和个性化语言区别开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交学生创新的自由度,一是放开手让学生写,二是让学生说真话,三是命题有一定开放度,四是鼓励学生的语言个性。让学生的写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在自由的想象和构想中体会创造的乐趣。(二)着眼课外,拓宽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在语文学科中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不仅以语文课本为学习内容,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还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广泛地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角社会、鲜活生活处。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顾及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广泛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丰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从丰富的教学内容到生动活泼的活动课,目的是给学生个性开放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自我创造的乐趣。活动课的设计如:课前五分钟活动、阅读心得课、辩论会、情景作文、广告语言设计、编写独幕剧、创作诗歌、社会调查等。语文活动方案顺利有效地实施,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得到优化,视野得到拓宽,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在作文竞赛、习作发表、考试成绩方面表现突出。1.语文活动设计和课文紧密结合。如辩论会的组织、广告语言的学习运用、独幕剧的编写、诗歌的创作等。例如,学习小说戏剧单元,观摩根据课文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或者鼓励学生改编课文自己来表演。一方面,学生带着演出的任务去阅读文本,理解人物,品味语言,就能读出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体验。另一方面,观摩影视作品和亲身表演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于表演、台词、道具、服装等的兴趣,也使他们的相关能力得到提高。2.语文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热点、地方文化相联系。如课前五分钟活动,灵活性很大,可以说话,也可演讲,内容广泛,或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抒发人生感悟。我们还结合假期中人们的逛街,要求学生针对某种街头文化做出鉴评。如从语言修辞的角度评析店名,从店面装饰、店堂布置的角度探究店主的文化品位和普通市民的消费心理,从街头人们的吃穿行发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这是发展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的一条有效途径。3.直接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对此,我们提供相关课题供学生选择,如关注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包括吃穿住行、经济、健康、医疗等),调查居民用电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写出调查报告。这一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培训材料(一)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摘要】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要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并尽可能进行多次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应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也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评价 基本原则在国际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们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新颁布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式以及评价者几个方面都作了强调:“语文能力具有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评价要体现综合性,避免繁琐化。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理解为: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第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第三,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具体而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如下基本原则: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局部达到的具体目标。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鉴赏阅读,特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研究)阅读,包括通过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文化论著研读”、鉴赏“诗歌和散文”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保证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低目标,同时又是对优秀的承诺。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而这预期的结果应是可观察的,因此,标准也是我们教学评价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在抓住关键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第三、评价要充分发挥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就要兼顾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从目标分类来说,分别属于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领域。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这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当兼顾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此外,教学目标不但有不同的类别,也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的目标均应有机会被抽样出来加以评价。例如,认知目标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层次,所以在评价认知教学结果时,决不可只偏重识记层次的评价,而应当兼顾其他层次目标。语文教学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第四、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并尽可能进行多次评价一方面,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评价要依据并兼顾多重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要确保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是正确的,则惟有针对同一评价对象的样本行为进行多次评价,才能评价出比较接近正确的结果。第五、高中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应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既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也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要通过评价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提供可共享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相互评价的机会。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分析自己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优缺点与需要。同学相互评价可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诊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所获得的答案,而且要重视学生获得答案的反应过程。在传统的评价中,特别是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无任何要求。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能力发展状况无从考察。缺乏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视,而只关注问题的结论。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反而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智能、品德发展等各个领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总的趋势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强化语文实践能力的测评。高中阶段的诊断正趋向从纸笔测验向操作测验过渡。操作性评价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描述和评论,评论倾向于鼓励学生,鞭策其挖掘自身的潜能。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关系着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育,人文精神的培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广大语文老师和教育管理者要认真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培训材料(二)高中语文新课改九问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推行一年来,确实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过整整一年的学习、实验、反思,我觉得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商讨。一、究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还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第一部分第一节明确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在“标准”后续的有关论述和许多解读“标准”的文章以及在许多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上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变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意思就是人文性为首,工具性为次,人文性为主,工具性为辅。这显然自相矛盾,也是不恰当的。第一,人文性是一切文化艺术的共性,不是社会科学才有的特点,更不是语文课程独有的特点。第二,如果照那样去做,语文课很容易就会旧病复发,变成政治课、班会课,充其量也只能是涉及语文教育的活动课。第三,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是为了进行人文性教育或德育,恐怕就没有必要专门设立语文课了。二、应该怎样进行人文性教育?不错,就整个教育过程而言,就中学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来说,德育当然非常重要,而且应该放在首位。不少学校提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这也是正确的。但是,要想做得更科学、更有效,就一定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处理,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实践都证明,科学、高效的做法应该以工具性的学习为主,以工具性的学习为载体和媒介,把人文性融入其中,有机的进行,力争做到天衣无缝,而不是变成两张皮。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失街亭》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你喜欢马谡吗?请从课文中找出你的理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还能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行自我教育。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一,古今中外的经验都证明,德育最有效的做法本来就是潜移默化,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应该“润物细无声”;第二,高中生接受过太多的说教了,不少学生已经对说教感到麻木甚至厌恶;第三,高中生独立自主的需求和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过多的进行说教和灌输,容易滋生逆反心理;第四,退一万步来说,一举两得,总比“两举”才有“两得”的效果要好,效率要高。三、教师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在随后的一些论述和不少解读文章中,教师变成了“平等的参与者”,不能阐释教材,不能围绕教材设计问题,不能预设教学思路,甚至变成了纯粹的看客(观众)。我认为,仅仅就某一堂课、某一次活动的某一阶段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常规或作为基本原则的话,则是不够负责任的,荒唐的,甚至是危险的。第一,不要说教育教学这种影响人一生,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事业,就是做一件小事情,我们也会有一个或详或略、或成文或不成文的计划。第二,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确定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这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做法。第三,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非常宝贵的,应该求真务实,千方百计提高他们在校学习的效率。再说,没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做基础,创新精神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四,就是老教师也很难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料的情况下备好课,要求学识尚少、阅历尚浅的学生在每节课里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要求每位教师从中迅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现实吗?因此,正常教学仍然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四、教师即课程?在宣传课改和进行有关培训的文章和发言中,常常会碰到“教师即课程”的提法。这种提法虽然是想强调教师在新课改中对教材有较大的处置权,也有一定道理,但显然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过于理想化。可以说,鼓励教师成才,信任教师,调动教师编选教材的积极性,是对的,但我们也应该理性的认识到: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老师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成为语文教学专家,更不可能成为教材专家。再说,过分放宽教材的处置权,由于各个学校强弱不均,教学条件、设备资料不等,教师们水平高低不一、品行良莠不齐,不仅会进一步拉大学校之间的距离,还会进一步拉大不同老师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教育改革的成本,甚至会不断加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不少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无辜牺牲品。我认为,这次新课改之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教材问题,而是教法和考法问题,主要是教得太死、练得太死、考得太死的问题;目前的情况呢,主要问题出在教材方面,就是科学性、典范性、思想性不够,“自主”性、时代性、人文性有余,甚至错漏百出。再说,就算教师都能编写教材,教育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别说许多学校会不堪重负,就算能提供足够的财力,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据报道,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教材基本上是稳定的,对于实在需要增加的内容、篇章,则采取活页的形式,而且,不少发达的国家或地方还实行教材传递(或叫“循环”)使用的做法,这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为什么我们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何况我们并不富裕呢! 五、还要不要循序渐进?虽然“标准”里有“课程目标”,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也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课程设计思路”中系列和模块虽然都清晰,但是也看不到其中的条理性、衔接性、结构性。不少解读文章和培训“专家”甚至说《语文》课本中的章节、篇目可以由任课老师决定讲与不讲、先讲还是后讲。在实际操作中,游戏一样的“语文活动”占用了很多的时间,校本课程、地方教材究竟应该占多大分量,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看来似乎高中语文学习不再需要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不再需要计划,甚至可以不再需要教师。这不顾教育的客观现实和教育的必然规律的想当然的做法显然是极不科学、极不合理的,让人感觉似乎回到了远古的蒙昧时代。其实,教学的计划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既是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学生就无法在规定的期限内获得规定的系统的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培养学生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现在最重视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效力,否则至多只能成为空想家、空谈家),甚至会给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困难,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低劣、学生智力低下,最终贻害国家和民族。六、不能有模式?有模式,往往是成熟的标志,对于受到推崇的模式来说,往往还是成功的标志,不管是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最时髦的“创新”的模式,还是教育教学模式。可是“标准”的制定者却认为,教材的编写、教法的运用、作业的布置、试题的设计要避免模式化,吹鼓手们甚至主张不能有模式。为什么?说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是认为那样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吧。其实,谁都清楚,这不可能做得到。就算能做到,时时新、日日新、月月新,为新而新,没有经过反复的实践的检验,谁说得清楚它的成败功过、优劣得失呢?说轻点,这是哗众取宠;说重点,这纯粹是不负责任的瞎胡闹!那种连优秀传统和长期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也一概否定的虚无主义观点和极左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值得大家警惕。再说,现在推崇的以大量的活动和所谓课题性研究冲击甚至代替正常教学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凡是第一线的讲诚信的教师都应该了解,这类活动绝大部分都是形式主义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第二,这类活动的效率绝大部分都是非常低下的,往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却所得甚微,或者一人做事,众人“共享”。我认为这类学习活动应该适可而止,并且要由学校统筹安排好,不能由各科组各任课老师自行其是、各自为政,以免恶性竞争,甚至泛滥成灾。七、时代性高于典范性?在“标准”及其解读文章中,基本上都把“时代性”摆在“典范性”(有的地方称“规范性”、“基础性”)之前,这是很值得商榷的。第一,“典范性”是久经考验和长期以来形成了共识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文章的存在价值是稳定的和公认的,绝大多数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甚至超越了党派、民族、国家、时代的界限,已经成为全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精神财富;而时代性太强的作品、政策性太强的文章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客观、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它,很难公正的评价它,甚至很容易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浮沉。第二,典范性的作品、文章,往往短小精悍,利于阅读、分析、记忆、模仿与创新,即使是长篇巨著,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很值得玩味;时代性太强的作品、文章则往往短则轻而浮,长则空而乱,甚至有许多错漏,费时耗力,得不偿失。其实,我并不反对选用时代性较强和比较贴近中学生实际的作品、文章,关键是怎样处理更好。我认为,第一,不能太多,至多不应该超过教材总量的10%;第二,要增加分量的话,则应该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之外,可冠以《自读文选》之名,主要让学生自行消化。同时,我认为,过分生活化是不可取的,因为一切能够称之为科学和艺术的东西,一定是高于生活的,如果教学等于生活(就像现在许多“专家”和作者倡导的那样),那还要教材、老师、学校干什么?!八、这样评价效果好吗?“标准”指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可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本身就十分笼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阶段性目标,怎么评?“标准”还“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可是评什么、怎样评、怎样操作,却是一本糊涂帐,何况那些评价者思想素质、评价能力、表达水平千差万别呢,所以一旦实行起来,一定会流于形式,甚至庸俗化,白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增加师生本来就已经十分沉重的负担,还可能留下许多隐患。一线的教师恐怕都知道这已经不是什么假设,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另外,我看了这么多的培训、学习资料以及发表在报刊上的有关文章,一直没有看到过关于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方面的完整论述。难道这不重要?事实并非如此,对教师、学校进行评价的科学标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非常重要。之所以绝大部分教师缺乏参与热情(许多老师参加培训时也无精打采,甚至一睡到底),之所以许多学校“两条腿”(对外一套,对内又一套;课外用新一套,课内搞老一套;甚至学一套,考的又是另一套)走路,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这样的标准和方法。必须尽快制定出尽可能完善的评价教师、学校的原则、方法,采取所谓的高度自主的做法、敷衍的态度和鸵鸟政策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是有害的。九、是否违背了进行新课改的初衷?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根据有关文件和文章的阐述,可以说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二是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说,第一个目的似乎达到了,但效率是绝对不敢恭维的,而且学生之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的距离,其强弱、高低也很难做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判。第二个目的则基本没有达到,甚至反而增加了师生的负担。整个课程改革而言是这样,就高中语文这一科来说也是这样。如评价建议的分项部分对教师的要求偏多,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许多学校和地区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资源环境等相应配置非常有限,如教辅资料太少,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工具书等不能与教材同步,使教学难度增大;有些课文偏难、偏长,数量与容量过多、过大,不少课文单是阅读一遍就花掉大半节课,而且缺乏思想性、艺术性和语文的典范性,既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学生模仿和创新;各科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学习和活动明显增加,等等。我觉得,如果不能端正上述认识,迅速解决有关问题,这次的高中新课改恐怕难逃夭折的命运(当然在总结报告中仍然照例会是“非常成功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培训材料(三)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十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像钱梦龙、魏书生那样一批优秀语文教改专家,总结了如“三主”、“六步”等一些成功的教改经验。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的确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自觉和不自觉间体现着主角身份;学生失去了传统意义而言“读书”“读”的权利。
本者,根也,用以吸收养分长成躯干枝叶。“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 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 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 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选说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到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在不少时候我们总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但时间太少,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究其原因,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又是对默读的一种误解。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老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再次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 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再谈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高中语文课上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有的学生上了三年高中,竟然没有朗读过一次课文;有不少学生虽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书读不好,话说得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的严重后果。
还有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囫囵吞进一定数量的文章,再不断反刍消化,进而学会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但是,这些也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我想,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阶 段就可背默二三百篇范文,高中阶段再用一部分课堂时间背诵典范的现代文15篇,文言文15篇,精彩的现代文段和文言文段各20段(诗歌除外),应该不成问题(差不多两周背诵1篇(段))。如果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不过,这里所说的背诵,不同于古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
上面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轻“读”偏向强调了要强“读”的训练问题。这里要说明的是,说以 “读”为本,并非否定课堂教学中多种教法的运用。譬如讲解,它有利于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记能力,使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但不应以讲废读,而应以讲解惑,以讲培读,讲清楚这种 文章应如何读,这类文章该怎样写。这就是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读书破万卷”的“破”是剖析,讲解是剖析的一种,包括老师破和学生自己破。要知道,这里“读”在前“破”在后,如果以讲废读,用繁琐乃至架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领悟,那只能是唱“空 城计”。再如提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口头表 达能力。但我以为也要以问促读,要问在教材的关键部位,以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引发学生讨论和再读的兴趣。问题要来自教材来自学生,以教会学生主动质疑为最好。那种泛泛的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不提为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教学案例(一)走近庄子,探究《庄子》   射阳二中语文组周建雄  〖案例背景〗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既对当时的统治者及统治制序不满,自己又不愿意为官,以自己的才华去匡扶社会,这是什么原因呢?带领学生在学习《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一课来寻找答案。   〖探究设计〗   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围绕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几个问题走近庄子,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探究、讨论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大家的印象中,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是道家学派大代表人物。   生2:在我的印象中,庄子是一个……老头。(笑声)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不贪图名利富贵,很高尚。   生3:高一时候学过《秋水》,其中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汪洋肆意。   在古代有才之人,可以做官,并且都很向往出世为官,像庄子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更是有足够的资本做官,但他却不愿意做官。以熟悉的人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进了新课的学习中来。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   学生2:不屈从权势。   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   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   老师:我补充一段话。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   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三、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   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   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3、如果现在我们给这个故事一个题目,哪个比较好?“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教学案例(二)源活则水清――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案例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课程标准追求“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不可否认,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每个课文的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以往开始一篇课文,大多是以教师为主角,介绍很多相关资料,引入课文。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采取了以下办法: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回去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如幻灯片等),每个小组给2-3分钟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回顾分析学生们手中《同步辅导》给出的已知的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有关内容等方面的疑难问题的课外延展探究。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困惑写在小纸条上,由课代表搜集整理出共性的问题,然后把问题分给各个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发微析疑,之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发到老师博客上为本课专设的版块里,展示成果,共享智慧。[描述] 这节课开始就由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展示资料,这个班是实验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强。四个小组把搜集来的资料(图片、文字、音乐等)集中到一位同学那里,由这位同学负责制作成幻灯片。幻灯片打开,背景音乐是电影《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伴随着低沉、压抑的乐曲,画面上出现了一张铁丝网,上面别着一朵鲜红的玫瑰,画面纵深处是一个看守岗楼,天空是灰色的,依稀看见飘着的雪花。主讲学生在循环播放的低沉音乐声中开始了资料的展示。随着一张张不断变换的历史资料图片和主讲同学情感压抑的配图解说,教室里寂静极了。我和学生们的情绪一直在汹涌,主讲同学把高潮设定在全体起立,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死难的无辜的人们默哀一分钟上。我也默默地站立在教室的前面,我能感觉到所有人的沉痛与压抑。默哀结束,自主探究小组的资料展示也随之结束。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这种不用精心设定就自然生成的氛围中时,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这一次搜集资料与制作的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有很多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虽然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同学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我的教学设计成功了,超出了我的预想。在这样的课堂情境氛围中,我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设计了五个问题:1、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或:为什么把美好的景象说成是“最可怕的事情”?)2、第八段中“雏菊花在怒放”有什么特定的景物内涵?3、文章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有什么作用?4、第十四段末“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为什么没有?5、本文和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们对课文已知辅导材料问题探讨过后,就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的环节了。这个环节刚才在[背景]部分介绍过了,我把自己的博客网址也打在了幻灯片上,规定学生交作业的时间,我只需要等候学生的成果了。 [思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Copyright(C) .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