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曹刿刿

曹刿论战阅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曹刿论战阅读
曹​刿​论​战​阅​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曹​刿​论​战​》​超​全​复​习​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第13课《曹刿论战》同步习题(苏教版九年级下)4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曹刿论战》复习卷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①曹刿(guì)
②又何间焉(jiàn)
③肉食者鄙(bǐ)
④牺牲玉帛(bó)
⑤小信未孚(fú)
⑥登轼而望之(shì)
⑦吾视其辙乱(zhé) ⑧夫战,勇气也(fú) ⑨望其旗靡(mǐ)  
二、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三、给出重点字词,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四、 朗读中应注意的语气。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五、研习新课
1.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2.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
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战争的时间、国家?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
(2)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其中的"伐"是什么意思?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见历史背景简介)
(3)庄公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公将战"
(4)曹刿的身分怎样?刿请见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爱国,这样看来 曹刿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7)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8)"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10)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取信于民"
(11)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2)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4.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起决定作用的是谁?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②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①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曹刿。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4)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追击 的时机又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之时。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6)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7)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5.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
(3)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4)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6.分析人物形象
(1)从全文看,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爱国、谨慎、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
明确: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战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作战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明确:战争开始之前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
   战中的"将鼓之""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
(4)那么,鲁庄公是"昏君"吗?
明确:不是,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六、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3.归纳写作特点。
(1)作者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衬托;以"鄙"衬托"远谋"。
(2)课文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之战"长勺之战",为何略写作战过程,详写"曹刿论战"?
明确:为了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七、拓展延伸
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岳飞:是一位精于军事,爱国爱民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但因自己愚忠而被投降派所陷害。
八、同步练习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心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3.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D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4.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5.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C)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9.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一鼓作气。
〈二〉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议论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D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D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古仁人。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官吏和贵族;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8.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仁人)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九、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能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课件教案下载 无需注册和点数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曹刿论战 诗意 赏析 朗读
古典诗文名篇诗意赏析朗读系统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5):“肉食者谋之(6),又何间焉((7)”刿曰:“肉食者鄙(8)未能远谋。”乃入见(9)。问:“何以战(10)?”公曰:“衣食所安(11),弗敢专也(12),必以分人(13)。”对曰:(14)“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16)。”公曰:“牺牲玉帛(17),弗敢加也(18),必以信(19)。”对曰:“小信未孚(20),神弗福也(21)。”公曰:“小大之狱(22),虽不能察(23),必以情(24)。”对曰:“忠之属也(25),可以一战(26),战则请从(27)。”
  公与之乘(28)。战于长勺(29)。公将鼓之(30)。刿曰:“未可(31)。”齐人三鼓(32)。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3)。公将驰之(34)。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5),登轼而望之(36),曰:“可矣。”遂逐齐师(37)。
  既克(38),公问其故(39)。对曰:“夫战(40),勇气也(41)。一鼓作气(42),再而衰(43),三而竭(44)。彼竭我盈(45),故克之(46)。夫大国,难测也(47),惧有伏焉(4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9),故逐之。”
[作家与作品]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暑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水名,在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左传》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有显著的文学特点。
  第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特别是一些内容复杂的事件,好像广厦千间,各成片段,而又四通八达,互有关联。
  第二,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例如长勺之战,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鲁庄公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  
  第三,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叙事鲜明,有很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师,军队。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我,指鲁国,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故文中称鲁国为“我”。
  (3)公:指鲁庄公,姓姬名同。《左传》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公”字。
  (4)曹刿(guì):鲁国一个没有权势的贵族。《左传疏》说就是《史记?刺客列传》里的曹沫。请见:请求谒见。
  (5)乡人:同乡的人,指曹刿所在地的野的贵族。乡,行政区域。春秋时国都及其近郊设乡,不同于现在的“乡村”。
  (6)肉食者:指作官的,即当权者。春秋时公膳中位居大夫以上者才得食肉。谋:谋画,考虑。之:代词,指准备应战的事。
  (7)又何间(jiàn)焉:(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焉,语气助词,表疑问。
  (8)鄙(bǐ):鄙陋。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9)乃入见:于是就入朝谒见(庄公)。乃,副词,于是,于是就。
  (10)何以战:凭什么条件作战?“何以战”等于“以何战”。何,疑问代词,什么。这里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介词,用,凭。
  (11)衣食所安: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所,特别的指示代词,与“安”组成所字词组,表示“所……的东西”。安,养。
  (12)弗:不。专:独自占有。
  (13)必以分人:是“必以(之)分人”的省略,一定把(它)分给别人。这里所说的人,是庄公左右的近臣,不是指广大平民。
  (14)对曰:“回答说。指在下位者回答在上位者。”
  (15)小惠未遍:小恩小惠还没有遍及于人民。
  (16)民弗从也:人民不会跟从(你去死战)。从,跟从。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物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玉,宝玉。帛,丝织品。
  (18)弗敢加也:(祷告时)不敢虚夸。即不敢以少报多,以小报大,以恶为美。加,夸大,虚报。
  (19)必以信:一定用诚实的态度(对待鬼神)。信,诚信,指语言真实。
  (20)小信未孚(fú):小的诚实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孚,为人所信服。
  (21)福:动词,赐福,保佑。
  (22)小大之狱: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狱,诉讼案件。
  (23)察:明察,判断清楚。
  (24)必以情:一定按照情理(去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办事的一类事情。这句判断句主语“此”省略,“忠之属也”是判断句谓语。忠,尽心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26)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助动词,可以。以,介词,其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代“忠”。
  (27)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请,请你允许我。
  (28)公与之乘(chéng):鲁庄公跟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与,介词,同,跟。乘,动词,乘兵车。
  (29)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30)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以击鼓为进军的号令。鼓,动词,擂鼓进攻。之,助词。
  (31)未可:还不可以。
  (32)三鼓:擂了三次鼓,就是三次发动进攻。三,表动量的数词。古文中表动量的数词一般直接放在动词前,中间不加量词。
  (33)败绩:大败,溃不成军。
  (34)驰之:驱车追赶齐军。驰,使劲赶马,特指驱车进击。先秦时,“驰”是人的行为;到了后代,才指马的动作。之,代词,指齐军。
  (35)下视其辙:下车看齐军战车的轮迹。辙,车轮滚过地面轧出的痕迹。
  (36)登轼(shì)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t望齐军。轼,古代车前供乘车者手扶的横木。
  (37)遂:副词,就。逐:追赶。
  (38)既克:已经战胜(齐军)了。既,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完成。克,战胜。
  (39)问其故: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故,缘故,原因。
  (40)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下文要发议论。下面“夫大国,难测也”的“夫”,同此。
  (41)勇气也:(靠的是)勇气。
  (4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起士气。作,振作,激起。
  (43)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再,第二次,其后省略动词“鼓”,下文“三而竭”同此。而,相当于“则”。
  (44)竭:尽。
  (45)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
  (46)故:所以。
  (47)难测:难以摸到真实情况。测,推测,估计。
  (48)伏:埋伏。
  (49):旗靡(mǐ):旗帜倒了下去。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就要应战。(这时)曹刿请求进见庄公。他的同乡说:“(这是)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的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居高官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于是进(朝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道:“靠什么去打仗?”鲁庄公说:“衣服食品(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所以)老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做到一一查清断明,但一定尽力根据实际情况,慎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交战。鲁庄公想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齐军三次击鼓,曹刿说:“(现在)行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想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来t望齐军,说:“(现在)行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士气)枯竭,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他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什,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划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刿的人物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