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真草隶篆的“真”是汉隶比小篆有什么改变意思

庞琦《真草隶篆四条屏》四体书法说明
摘要:
楷书原文: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落款释文:此诗为六朝吴均所作,吴均家世贫寒,年青时发奋读书,后为补国侍郎,还为奉朝请撰通史。其文体清拔有骨气,称吴均体,为一代名家。此诗以松喻人,抒发情感。庞琦书。
楷书说明:此书为写经体。…
推荐关键字
  楷书原文: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落款释文:此诗为六朝吴均所作,吴均家世贫寒,年青时发奋读书,后为补国侍郎,还为奉朝请撰通史。其文体清拔有骨气,称吴均体,为一代名家。此诗以松喻人,抒发情感。庞琦书。  楷书说明:此书为写经体。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书的流通主要靠人来抄写。这种书体要求书写快捷、清楚,容易辨认,为古代民间书法之大成。  当时佛经的抄写者都是专职的,称抄写者为&经生&。他们常年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有的书写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风格各异,丰富多彩,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  庞老师用写经体来书写吴均的诗句,更为合适。这首诗以松喻人,松树刚刚初生之时不过数寸而已,甚至会被杂草埋没,人们不知道它拔地千丈、笼聚云气的壮志,怎么会明白它具有傲霜斗雪的骨气呢!小松树的枝干娇嫩瘦弱,很容易被摧残,当幼松一旦长成数千尺的大树时,则可以笼云覆月,庇护众生,这里抒发出诗人的凌云壮志。  写经体开始流通的时候,人们都不以为然。但是随着佛经的大量流通,人们认识到写经体既美观又实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发现写经体的优越性很多,很容易掌握和书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和画家都喜欢这种书体。写经体也会像松树一样可长成参天的大树。  草书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落款释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一首,香炉峰为庐山峰名,其峰附近瀑布最多。庞琦书。  草书说明: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它形成于汉代。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书写简便,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种类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约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三个方面来界定:  一、草书是笔划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  二、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  三、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庞老师所书当为今草。整体观之,此草书每行字连缀成组,造成字距的间断性变化,行气的节奏变化非常丰富。字两侧行气的曲线流动受制于纵引之势,故行距基本均衡,行间上下通气,有变化又很统一。大小相杂,以求制衡,蜿蜒渐进,流动自然,此草书之妙尽在于此。  隶书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落款释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一首,以简书笔意书之。癸未之春。庞琦。  隶书说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甘肃省博物馆获得汉简二万余枚。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年敦煌市博物馆发现了数万枚汉代简牍。  启功先生说:&战国秦汉竹帛之遗,纷至沓来,使人目不暇给,生今识古,厚福无涯,岂止书学一道、隶书一体哉&!  庞老师所书隶书以简书笔意书之。简牍书写方式是左手持简牍、右手执笔特殊的书写方式,具有指与腕的灵活运用。简书纵向取势,快速书写,其在书写中用笔、结字、行气与章法空间的特点及其美感是后世伏案书写方式所难以追攀的。  简牍的基本风格可以用率意、质朴、粗犷、健雄八字予以概括。这种书体是从篆书、古隶省易而创造的隶书。它减少许多墨守成规。其书风率意洒脱、自然流畅、简易古雅、质朴浑厚。用笔特点是方圆结合、诸锋交替,两者巧妙地结合,相互为用。既用中锋,也用侧锋与逆锋,诸锋交替使用,各显其长。如长矛大戟,挺然大树,表现出了雄浑的笔势和强健的笔力之美。  篆书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落款释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一首,为李白干元二年于四川白帝城而作。今以大篆笔意书此。庞琦。  篆书说明: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包括金文、籀文。金文,也称钟鼎文,是铭刻在古代一切铜器上的文字,西周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字体有些区别。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  大篆的风格具有遒劲凝重,字体结构整齐,笔划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庞老师所书大篆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划更加工整匀称,笔势圆整。线条均匀,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字形结构疏密得当,法度自然,挺劲中露秀雅,平正中见流动,峻峭中透骨力,气韵中显清正。以浓郁的书卷气,给人以朴实畅美的艺术享受。  书法艺术的真谛是抽象美,它从一诞生起就应用了&抽象&这一艺术的手法,通过事物的具体形态,经过提炼,展示事物的本质,即是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在书法家笔下,客观世界的&万殊&都净化为&一相&,即净化在抽象的书法线条及其组合之中,净化在书法作品之中,以此牵动欣赏者的思绪、情感,使之获得隽永的美的享受,这就是书法艺术美的特殊性。  书法艺术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是同人的自由本质相联系的。这种本质即可以通过对外在事物形象的模拟再现而显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各种人的内在精神、情感相对应的具体可感的形式而表现出来。即&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心合于气,气和于心&。&思与神会,同乎自然&。  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从书体演变发展可见一斑。中国文字从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次第完善体现得更为显著。庞老师四体书法作品,以简捷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抽象美的具体内涵。他力图对人们进一步研究书法,总结、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取其书艺的精华,推动书法的研究和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责任编辑:郭艳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 - 2015-预展地点:世贸君澜大酒店预展时间:日-28日预展地点:上海市福州路108号国预展时间:日-2日预展地点: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书法中“真草隶篆”的“真”包括魏碑体吗?
书法中“真草隶篆”的“真”包括魏碑体吗?
书法中“真草隶篆”的“真”包括魏碑体吗?“篆”是指小篆吗?
真书,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又称为“正书”。其特征是楷中有隶。真书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是佛教盛行的产物,因其中以北魏碑书居多,故又称之为“魏碑”。南碑,概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之碑。“篆”应同时指大篆和小篆,特指小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美术设计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价格(元)
装订:硬精装
开本:大32开
刻印方式:
装订:硬精装
刻印方式:
纸张:其它
刻印方式:石印
尺寸:长17*宽10.5(cm)
刻印方式:
刻印方式: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刻印方式:
刻印方式: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其他
尺寸:长1*宽1(cm)
刻印方式:
装订:硬精装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开本:其它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第一版第一次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装订:硬精装
开本:16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装订:硬精装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印
真草隶篆四体大字典到页真草隶篆&辨
真草隶篆是指汉字书写体的统称,具体可分为古文、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六种书写形式,即“古真草隶篆行”六体。如何才能对汉字的各个书体融汇贯通,灵活应用,这就需要对汉字的发展过程有个了解,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品尝汉字书写的无限趣味和无穷奥秘。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从历史看,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不管怎样评价,中国历代皆是以汉字作为主要官方文字,这是不容质疑的。
古--古文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包括商朝的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即金文,亦称“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以及“石鼓文”,即刻在形似石鼓的花岗岩上的先秦石刻文字。
真--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由古隶书演变而来。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者,始以隶字作楷书”。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后人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唐代国势兴盛,书法艺术空前发展,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根据书法家多年实践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草--草书系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形成于汉代,《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隶--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的说法。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命名源于东汉。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它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解决了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使书写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当时主要书体。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隶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篆--篆书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郭沫若的《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广义的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的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系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书写起来比较放纵流动,写的比较端正平稳,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楷书的书写过程,在笔毫的使转,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楷的著名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珍贵作品传世。
中国文字的全部书体都是在汉字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每一种书体都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产物,体和体之间互相补益,互相牵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现代人只有按照汉字的特点及其涵义,掌握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才能使自己的书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草隶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