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凡夫俗子是什么意思入报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模块内容加载中...
this.p={b:2,cv:'http://b.bst.126.net/newpage/images/album/cover75.gif'};
{if ps<0} {if ps==-1}博主相册被封禁,您无法查看!{else}博主尚未激活相册,您暂时无法查看!{/if} {elseif !ha} 目前没有相片! {elseif al.length<=0}
暂时无法加载相册数据,请稍后再试!
停止 上一个 下一个 相册列表
{if defined('al')&&al.length>0} {list al as x}
${x.name|escape} ${x.count|default:0}张相片 ${x.t|format:'MM-dd HH:mm'}
{/list} {/if}
& & &二、山门 下面我们来看弘愿寺。一座寺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建筑。 弘愿寺为仿唐建筑。为什么要用仿唐建筑呢? 第一个原因,是怀念我们的祖师。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是唐朝人。我们都想活在善导大师的时代,跟大师成为一体。可是大师毕竟已经去了呀,那怎么办呢?建立一座唐代风格的寺院,我们会感觉到跟大师很近,甚至感觉成了同一时代的人。这是要忆念祖师的恩德。 第二个原因,弘扬纯正的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加“纯正”两个字呢?中国的净土法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隋唐净土”,一种叫“宋明净土”。所谓隋唐净土,就是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在隋唐时代所弘扬的净土法门。这是最纯粹的,净土宗建立的大根大本、法门的纲要都非常明朗。大约唐末,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就失传了。所以宋代,乃至到元、明、清,这一段时期所流行的净土法门
觉之路佛教博客网 归去来日志 &阿弥陀佛保佑你!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他的大弟子。「阿弥陀」意思是「无量寿」及「无量光」。阿弥陀 佛,是光明最大的佛,主动救度的佛,与我们最亲、最近、最有缘的佛。念一声阿弥陀佛,等于总念一切佛、一切经、一切咒。念佛,佛就听到 、看到;念佛,佛光就照到我们,保佑我们,增福开慧,化险为夷,摆脱烦恼,清净喜悦。愿您常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会应声而至 ,降福于您!今生平安,来世极乐!
& &净土宗经释问答& (日于嵋眉山卧龙寺答莲友问)&& 问:《阿弥陀经》是我们净土宗的经典之一,怎样让学习的人能简明、清晰地了解净土法义,对往生有信心?
弘愿寺导游 各位尊贵的客人,现世的莲花之友: 弘愿寺欢迎你们,阿弥陀佛欢迎你们! 弘愿寺是专念阿弥陀佛的道场,阿弥陀佛属于一切众生,弘愿寺对所有人开放。 站在弘愿寺山门广场,我们想到了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的两句话: 同一念佛无别道, 远通法界皆兄弟。 众生皆是佛子,念佛亲如手足。愿所有人在阿弥陀佛的慈光照护之中,平安喜乐。 下面我来为各位导游弘愿寺,首先介绍弘愿寺与敬亭山的缘,然后我们再看弘愿寺的建筑,了解它的设计意图,同时说明弘愿寺的修持理念。
一、弘愿寺与敬亭山
的   我们看看名人对于佛教的评价就知道佛教到底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到底是谎话连篇还是实证的。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说: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学是一
<div title="点击查看" class="js-video bdwa bds0 bdc0 fc05" onclick="nb.x.a('',this);">请点击查看影音文件...
& 《决定》指出: 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读: 看完三中全会《公告》后,本来我有一些失望,因为没有看到任何关于电改(电力体制改革)方面的信息。难道就这
& 正是由于新能源的获得普适性和就地使用的特点,新能源对于每个国家来说,是机会平等的能源。 它打破了化石能源的贫油国和富油国、矿产输入国和矿产输出国的地缘划分。只要你愿意使用,就能够轻易得到。不需要去购买,不需要去长途运输,不需要去存储,不会造成任何污染,不会排放CO2。它就照耀在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上,垂手可得。生生不息,没有穷尽。如果存在上帝的话, 他对每个人、每个国是多么的公平啊。自地球诞生以来,能源每天都在你身边,无处不在。地球上,是植物率先领悟了自然的慷慨,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获得能量,并将太阳能转化和存储起来。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石炭纪植物所储存的碳资源上。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终于发现了这一秘密,越过煤、石油等一级能源,直接从太阳能获得能量,便捷、高效、环保。人类应该善用自然的这种慷慨的平等的恩赐。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一个海军主题展览馆,海军上海博览馆坐落于上海的吴淞地区,展馆的规模不大,但是展出了各种口径的海军舰炮、反舰导弹、鱼水雷、深水炸弹、航海设备等众多展品。在馆内的海军兵器馆中有两个独立的玻璃展柜,其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展示了多种枪弹、海军炮弹和引信,有的弹药和引信还被切开以展示其内部结构。砖家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尽可能详细察看了其中的所有展品,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探究一下这些展出的弹药与引信吧。 &&&&&& 弹药与引信的展柜分为左右两个(从兵器馆大门的方向看),左边展柜内有6种10枚各种型号的定装炮弹和2枚独立展出的引信,右边的展柜内有7枚各种型号的定装炮弹,1个发射药筒、1个大口径炮弹弹头和6枚独立展出的引信。此外,左边展柜内还有4种21发枪弹(5发51式手枪弹教练弹、8发56式步枪弹教练弹、4发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弹和4发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弹)。
第五章 道没有偏爱;善和恶都是它所生。 那让心感到恐惧、不敢进入的幽暗或虚空是所有生命的起源,是孕育生命的地方。爱上幽暗吧,当你爱上它时,你可见证它即刻便消失在诞生的光明之中。道没有偏爱,它既拥抱幽暗也拥抱光明,因为它们是同等的。 圣人无法有所偏爱,因为她热爱现实存在,而现实存在包括所有一切——所有事物的两面,所以她张开臂膀迎接一切。她在自己的内在发现了所有的存在:所有的罪 行、所有的神圣;她的眼中没有圣徒和罪人,只有正在痛苦中的人和没有痛苦的人、相信自己念头的人和不信的人。她看不到不同的意识状态之间有什么不同,至乐 的心和普通的心是一样的,一个并不比另一个更高尚。没有什么要努力争取,也没有什么要被超越,因为只有“
日志分类列表加载中...
this.p={b:2};
{if defined('c')&&c.length>0} {list c as x}{/list} {else} 没有日志分类 {/if}
模块内容加载中...
我的关注列表加载中...
this.p={b:2,m:1};
模块内容加载中...
this.p={b:2,maxb:5,maxp:6}
{if !defined('b')} 日志更新列表加载中... {elseif !b.length} 没有日志更新! {else} {list b as x}&#183;{/list} {/if}
{if !defined('p')} 相片更新列表加载中... {elseif !p.length} 没有相片更新! {else} {list p as x}{/list} {/if}
{list 0..6 as x}${dv[x]}{/list} {list 1..6 as x}{list 1..7 as y}{/list}{/list}
{list df..dt as x}{/list}
模块内容加载中...
this.p={b:2,c:'53959',r:'http://b.bst.126.net/common/weather/'};
{if defined('w')} ${w.province}{if w.province!=w.cityName},${w.cityName}{/if}
{var ne = w.weatherFromCode!=w.weatherToCode}
{if ne}{/if}
今:${w.temperatureLow}℃~${w.temperatureHigh}℃
{var ne = w.weatherFromCode48!=w.weatherToCode48}
{if ne}{/if}
明:${w.temperatureLow48}℃~${w.temperatureHigh48}℃
{else} 天气服务器当前不可用! {/if}
this.p={b:2,s:8,a:true};
{if !defined('ml')||!ml.length} 专辑 ${an|escape} 没有音乐! {else} {list ml as x}{/list} {/if}
{if !defined('ll')||!ll.length} 网易博客音乐盒 {else} {list ll as x}${x.v|default:'&'}{/list} {/if}
{if !defined('al')||!al.length} 没有专辑! {else} {list al as x}{/list} {/if}
我要留言 & &
& 留言列表加载中...
this.p={b:2,nv:false,cn:5,ct:5};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用心创造滤镜
扫码下载App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四)——慧净上人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四)--于净宗书院「法义班」课程开示(四)
接续第三堂课,我们继续研讨讲义内容:
(讲义文)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通途」是圣道门的意思,这是印光法师的用语,《印光大师文钞》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通途法门」意即龙树菩萨所讲的「难行道」,昙鸾大师所讲的「自力」,道绰大师所讲的「圣道门」。「特别法门」就是龙树菩萨所讲的「易行道」,昙鸾大师所讲的「他力」,道绰大师所讲的「净土门」。所以,「通途」就是自力、难行的「圣道门」;「特别法门」是他力、易行的「净土门」。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以圣道门而言,报土唯有菩萨才能往生,当然这里的菩萨是指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有分「地前」和「地上」,「地前」是指初地以前,也就是从「十住」、「十行」到「十回向」这三十位阶的法身菩萨,他们还没有登地;「地上」就是进入初地的登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最后还有「等觉」。所以,就菩萨来讲,从「初住」到「等觉」就有四十一个位阶,圣道门认为报土是唯有这四十一个阶位菩萨才能往生的净土,而这当中又有粗与妙的差别。登地以上的菩萨所往生的净土比较殊胜,地前三十阶位的菩萨则往生到较粗劣的净土。但不管是高妙或粗劣,圣道法门判定报土唯有法身菩萨才能往生,即使声闻、缘觉都不可能进入,更何况是凡夫?可是弥陀净土并非如此。
阿弥陀佛的净土是酬报他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报土,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就有提到「十方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众生,所谓「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十方众生而发、而成就的,因此他成佛所成就的高妙报土,就能够使十方众生依靠他的愿力而都往生。阿弥陀佛所发的愿如果没有成就,当然不可能成佛,也谈不上「愿力」,但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既然成佛,有佛身就有佛土,自然就能使十方众生依他的佛力到他的佛土,这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凡夫依靠本愿的称名,就能够依托本愿的力量,而进入弥陀的报土,这是非常明确的道理。讲义有一个小图表:
(讲义文)
任何一件事情要完成都有其「方法」和「目的」,做事情不仅要有方法,也要讲求方法,更要明白目的。如果不晓得这件事情的目的,或不知道这个目的的重要性和意义,他所做的就缺乏价值。同样的,生而为人也有人生之目的,要达到目的,必须要寻找方法。如果知道目的却没有方法,也无法到达目的;如果有方法,但这个方法不是简易、可以当生成就的,也难以达到目的。所以「目的」、「方法」同样的重要。如果生而为人却不懂的人生的目的,自然也不会去寻找达到目的的方法,这样就失去生而为人的价值与意义了。
净土法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报土」;方法非常简易可行,就是「本愿称名」,人人可修,人人可证,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亦即所谓的万人修万人去。称名,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贤、不肖都做得到,而「称名」本身就是依靠弥陀的本愿力,现生蒙受弥陀光明护佑,临终复蒙弥陀现身来迎。所以,只要我们依「本愿称名」,往生就已经决定了。
(讲义文)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根本义。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是我们这个法门最根本、最核心的教理,谈净土宗教义,如果方法上没有谈到最简易的「本愿称名」,往生之净土不是进入「报土」,那么,这样的教义就不是纯粹的净土宗。之所以不纯粹,是因为不了解善导大师的论释,没有依据善导大师的教理。「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善导大师著作《观经四帖疏》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邪显正」,所谓邪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指偏差,没有谈到「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或是不认为凡夫依本愿称名可以进入报土。善导大师为了导正这种偏差的观念,特别著作《观经四帖疏》,乃至其它的「四部五卷」,都是为了阐明「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净宗根本义。
隋唐时期,当代有名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嘉祥大师,他们都曾批注《无量寿经》及《观经》,可是他们对净土根本经典的批注在根本核心上是有偏差的。之所以会有偏差,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依据《无量寿经》的教理,也没有体会弥陀为十方圣凡善恶众生发愿的根本意趣,而是立于个人修学的本宗立场来解释净土根本经典,因为这样的偏差,导致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退心。为了导正这种偏差,不只善导大师写《观经四帖疏》纠正,善导大师的师父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也曾针对那些错误而加以导正。
由此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个教理对我们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是不能模糊、不可稍被曲解的。也唯有「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我们这个法门才可以称为是「胜、易」的法门。一个修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了解、信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不仅现生(平生)对往生没有把握,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以及兆载永劫所修的菩萨无量德行,所费的苦心岂不是被大打折扣了?
能够信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教理,就会被弥陀的愿行所感动而心生崇仰,从而对这个法门感到非常殊胜、难得,深觉是千生叵遇、万劫难逢!同时也会了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以「芬陀利华」来赞叹念佛人,因为凡夫只要依本愿称名,就平生业成、往生决定,命终之时蒙弥陀来迎,当下直入报土,可说非常殊胜、难得可贵之至!
(讲义文)
又,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即《观念法门》三十二字「本愿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以及《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本愿及成就文(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重要性有非常简单明白的解释。在《观念法门》中,善导大师以三十二个字来解释「本愿」,在《往生礼赞》中则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本愿」以及「本愿成就文」。这两段法语都很简短、明朗,让人一目了然,容易掌握、忆持。「立论坚确不移」每一字、每一句都难以更动,而且非常清楚,没有模棱两可。「语出警悟十方」这两段法语让我们一看就领悟,当下了解原来第十八愿是在说: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便能乘上弥陀的愿力而决定往生,必定往生!
善导大师这两段解释的法语,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显现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十方众生的悲心,每一字、每一句都闪耀着阿弥陀佛的光明,使我们疑惑消除,并晓得简单易持的方法。如果将第十八愿解释得很高深、玄妙,令人高不可攀,难以理解,这样就失去了佛的悲心,也使得第十八愿的道理隐晦不明。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这四十八字可说是我们净土宗的宪法。一个国家的法律条文尽管很多,可是都不可违背国家的根本宪法或与宪法相抵触,同样的,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可说是我们这个法门的根本宪法,任何的解释如果跟这两段法语不同,就不是正确的,就是不可依循的!这两段解释,在空间上,放诸四海皆准;在时间上,即使经过百代,也万古如新,可以让人受持无误。有关这两段法语和第十八愿原文,我特别做一张对照的表格:
善导大师的解释和第十八愿原文,字句上几乎都差不多,有几句完全一样,有更动的地方,是稍加增减几个字,而使得经文的教理更清楚的显示。
第一、二句「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观念法门》和《往生礼赞》皆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意思完全一样。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观念法门》同样是八个字,可是略掉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改为「愿生我国」,同时加上「称我名字」;在《往生礼赞》就直接以「称我名号」来解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有关这样的解释,法然上人在〈净土随闻记〉用问答的方式说明善导大师为什么做这样的解释(《法然上人全集》500页):「或人问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意思是说,善导大师于《往生礼赞》四十八字中,前面的二十四个字是解释第十八愿,愿文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三心就是安心的意思,可是善导大师为什么略掉这八个字没有解释,而直接以「称我名号」来代替呢?
善导大师是弥陀示现,一代高僧,当然不会轻率解释经文,而且应该最能理解阿弥陀佛的愿心,因此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必然有他的深意,可是深意到底是什么呢?法然上人回答:「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善导大师是为了显示:只要众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领解,自然就具足三心了。为了显示这种道理,所以才略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解释,而加上「称我名字」。
经过法然上人这样的说明,我们就更加了解,「至心信乐」是信什么呢?是信「称名必定往生」。一个修习净土的人本来就愿生极乐世界,在愿生极乐世界中,他相信什么呢?相信「称名必定往生」;既然显示称名就必定往生,岂不是信就在里面了。
所谓「安心」,就是信心的意思。一个人有信心才能安心,如果没有信心,绝无安心可言。信心来自对事理明确的了解,若对事理没有明确的了解就谈不上信,所谓「理明信深」,道理愈通达透彻,信心就愈坚固不移。我们这个法门当然要具足「信、愿、行」,可是「信」是信什么?信的内涵、道理是什么?是信「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就必定往生极乐」。所以,这个「信」不是空洞的,不是自我产生的,是有客观必然的内涵的,这个客观必然就是「愿生
称名必生」。所以我们愿生极乐,只要称名,能够这样的理解,依教奉行,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专称佛名,声声句句、心心念念就都具足信愿行了。
当然,如果尚未了解这个道理,就必须听闻、阅读有关这个法门的教理,须得确实了解之后,才能够终身不渝的信受奉行,不会半途而废。可是一旦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什么是信?什么是愿?什么是行?就不需要再常常的思惟,此后只要专一称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不论动静闲忙,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先前的理解、信受都是前方便,最后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观念法门》和《往生礼赞》同样解释为「下至十声」。所以「十念」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称名念佛,「乃至十念」就是「下至十声」的称名念佛,没有另外或其它高深复杂的解释。这种解释简单明了,而且斩钉截铁、铿锵有力,毫不模糊,让我们一看就懂。
所以,净土法门是最高深又最平常的法门。为什么是「最高深的法门」?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修行所成就的,佛是佛中之王,土是十方世界第一的国土,他的境界只有佛才能够彼此互相理解,声闻缘觉菩萨都无法推测其万一,所以经典上说「唯佛独明了,二乘非所测」。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愿是十方诸佛的愿当中的最高峰,行又是超越十方诸佛最广大之行。我们凡夫,不可能了解佛的境界,所以也无需费心想去了解佛高深的境界,只要很平常地、很平凡地、很平实地、很平淡地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可以了,这是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人都能修得起的,所以说这个法门既高深又平常。
像这样简单、明了、扼要的解释,在历代净土祖师当中,唯有净土宗的大成者,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才有如此精辟的阐明。这两段文,字字句句都是如珠如玉,都在闪耀佛光。
第十八愿「若不生者」四个字,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为「乘我愿力,若不生者」,加了「乘我愿力」四个字;《往生礼赞》没有更动。解释为「乘我愿力」,是把背后的原因说出来,之所以我们凡夫能够往生,是因为称名的本身,就是自然的在依靠弥陀的愿力,称名能够往生的背后是因为有弥陀的愿力,所以善导大师才在这里解释为「乘我愿力」。
凡是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不依靠阿弥陀佛愿力的,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固然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即使是走向杂修杂行,期以六度万行回向往生的众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他们再怎么的回向也不能往生,因为因果不吻合。虽然六度万行并不是进入弥陀高妙报土的正因,可是由于他们有回向之心,以此为因,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他们的缘,因缘和合,使他们也得以达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果。所以不管专称佛名(正定业),或是杂修杂行也好,他们的往生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差别是,专称佛名完全相应于第十八愿,自然进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报身、报土的境界;如果是杂修杂行而回向,就未必能进入这样的境界。
第十八愿所讲的「不取正觉」,《观念法门》和《往生礼赞》都一样是「不取正觉」。
在这些解释中,最让我们有所启发的是第十八愿最后面二句八字──「唯除五逆,毁谤正法」。在《观念法门》、《往生礼赞》乃至善导大师其它有关解释第十八愿的法语当中,统统没有解释这两句,似乎显示没有这两句话的问题存在。表示,十方众生本来就包含五逆谤法的众生,不管五逆、谤法,只要他回心转意,愿生称名,同样平等地往生。
「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这两段法语是引用自善导大师《往生礼赞》(479-480页):「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所谓「念念相续」是「念念不舍」的意思。一个愿生极乐世界,信受弥陀本愿救度的念佛人,他从今之后就是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念念不舍,不必杂修杂行假藉其它法门。我们「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我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彼此不相舍离。能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也可说是千即千生,万即万生,真的是万人修万人去。
一个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当然是一旦愿生就终身愿生;如果说现在愿生,将来不愿生,就不是「至心」的「欲生我国」。至心欲生我国,必定是毕命为期的,不会突然又转念将来要上天堂,或者将来要再度为人,成为高僧,一闻千悟,得百千陀罗尼,大弘法化,广度众生,即使这样的念头也不可以有。因为这些都不如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自己的三界六道轮回脱离了,就超凡入圣了,而且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不求自得,同时与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慈悲智慧、神通愿力,跟阿弥陀佛一样的以四十八大愿广度众生。
所以往生极乐是多么的重要、殊胜!一个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的人,可说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如果舍去了这么简易又殊胜的法门,善导大师就非常为他担忧而且感叹的说:「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也就是说,依本愿之称名决定往生,不依本愿之称名,就不一定决定往生。
(讲义文)
日本净土宗之开祖,智慧第一、势至应现之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日本的一位高僧,在法然上人之前,日本也有很多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乃至一般信众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可是都是以各自宗门的教理来解释净土,并没有专宗专弘的净土法门。直到法然上人,才完全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建立净土宗,组织净土宗的教理。所以,法然上人就是日本净土宗的开祖,其它底下传承的祖师称为列祖。法然上人被当时很多高僧大德赞叹为「犹如文殊,智慧第一」,又是「势至应现」,当时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少出其右。有关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所应现的根据,可以参考《法然上人全集》有关传记内容这一部份的叙述。以「智慧第一、势至应现」的法然上人来赞叹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可说非常的适合、恰当。也唯有法然上人才能够作这样的赞叹。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此释就是「四十八字愿成释」,而言:
(讲义文)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这段法语可说非常的可贵,让我们晓得这四十八字的重要性。这段法语是在《法然上人全集》六一九页。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是说这四十八个字应该常常的称念,使牢记在脑海中,不要离开我们的眼睛,常浮现在心中。将这一段文牢固的放在脑海中,等同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悲心与这个法门殊胜容易的宗旨,悉皆凝记在我们的脑海中。当一个人不晓得往生的方法,对往生缺乏信心时,他只要把这四十八个字背在心中,领纳在怀,自然就能够起信受之心,而获得法喜。
阿弥陀佛本愿成就,成就了三件事情:第一,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本身,也就是这一句弥陀名号;第二,成就了我们所要去的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而成就,是我们的;第三,成就了救度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功能、资粮。所以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就是成就:佛身(正报)、极乐(依报)、名号(我们往生的功德)这三件事情。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欠十方众生的债非常多,遍满宇宙,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这些债要如何偿还呢?只要专称弥陀名号,这一句弥陀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足让我们偿还一切业债的。《观经》说:「称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善导大师也说:「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资粮功德在哪里?同样在这句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只要我们专一称念,就必定往生极乐,弥陀名号是我们往生的资粮,往生的大利无上功德。《大经》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往生极乐之后,快速成就佛果,功德在哪里?也在这一句万德洪名的南无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为了成就我们离苦得乐、超凡入圣,成就我们的必定往生、快速成佛,而五劫思惟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的。
这些愿行、目的、功能,都在六字洪名当中,因此成就本愿,就是成就了佛身、成就了净土、成就了名号。因此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十劫以来都一直以他的佛眼观看十方世界,有谁在念他的名号;以佛耳二十四小时彻耳倾听,有哪个世界、哪个地方、哪个众生在称念他的名号。弥陀十劫成佛以来,他的佛眼遍满十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阿弥陀佛的眼睛,他的佛耳通彻十方法界,没有一个地方的声音是阿弥陀佛所不闻不知的。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任何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众生,只要起心动念,一称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都听到、都看到、都知道,实时应声而现。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这两段法语很可贵、很殊胜,给我们绝对的希望。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就是《观经》所讲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光明作用是什么?在于摄取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不管这个念佛人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在家、出家、智慧、愚痴、有学问、没学问、有修行、没修行,只要他专一念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永远摄取不舍。也因为有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使得念佛人平生业成──还没有临终,但往生的功业已经成就,往生已经决定,因为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不舍的。如果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有舍离的时候,我们的往生岂不是就没有确定性?故知:念佛人,阿弥陀佛永远都看着他,照顾着他,时间一到就接引他到极乐世界。
「临终来迎,无有空过」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两段经文即是我们平生业成、决定往生的经证与保证。
光明可以说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因为佛证悟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在他的佛性当中是只有慈悲智慧,没有贪瞋痴、妄想杂念,慈悲智慧的外相就是光明救度众生,所以说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经典上也说「光明名号」。
这一句弥陀名号是光明名号,因为弥陀之身是光明之身,我们念佛人时时刻刻都在弥陀的「无量光明中」;一旦往生,就进入弥陀的「无量光明土」,如《大经》所说:「至无量光明土」。念佛人,都在阿弥陀佛的身心之内,都在阿弥陀佛的怀抱之中;阿弥陀佛的功德充满在他的身心之内,阿弥陀佛的光明环绕在他的身心四周。我曾经写两句话:「弥陀功德充满我身内外,弥陀光明环照我身四周。弥陀在我身心内,我在弥陀光明中,佛入我心我入佛,我与弥陀一体融」。也在《书信集》提到「弥陀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弥陀的功德纳入我心,弥陀的光明摄护我身;我在弥陀光明中,弥陀在我信念内;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我与弥陀共起卧,我与弥陀镇相随。」
一个念佛人在阿弥陀佛的保护当中,就像婴儿受到慈母的照顾。当婴儿出生,还不会坐,也不会站,除了把他放在摇篮,就是怀抱在手中、胸前,母亲是这样的养育他、照顾他,即使他在地面游戏,母亲的视线也都时刻不离地观照着他,深怕他碰到危险物品,或者是陷入坑洞,这个就是慈母之心。同样的,念佛人等同是弥陀的婴儿,阿弥陀佛的佛身充满整个大宇宙的光明,是永远不可能舍离他的,阿弥陀佛永远看着我、照顾着我,时间一到就迎接我到极乐世界继承他的佛位。
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也有相同的说明:「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终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我能护汝」,就是摄取不舍,使我们念佛人不会堕落水火的地狱,一直到临终接引往生极乐。既无水火之难,也无其它世间的种种难,所以念佛人自然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趋吉避凶的。另一段相关法语,就是《往生礼赞》所讲的:「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所以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为了引导十方众生来念佛,一旦他是一个念佛人了,阿弥陀佛就永远的摄取不舍。所以阿弥陀佛:「看着我、护着我、迎接我」。
(讲义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这一段「四十八字愿成释」,可以说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眼睛、肝心、精神。对一个人来讲,没有眼睛就不晓得方向、目标,茫无所见。对我们学佛人来讲,必须对法门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就难以到达目标。这一段文是整个四十八愿的核心、精神、宗旨,犹如一个人的肝心,是最重要的,所以是四十八愿的根本愿,有了这四十八个字的解释,使得第十八愿有了精神,活跃起来,闪耀出光明,照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能掌握四十八愿的核心。有一句话说:「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如果没有太阳的光明照亮我们的眼睛,即使我们有眼睛也看不到太阳;有善导大师这四十八个字的解释,放出他的光明,使我们依循这个光明看清第十八愿的意义。所以这段文是四十八愿的眼睛、肝心、精神、核心、宗旨。
(讲义文)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善导大师以这四十八个字作为四十八愿的解释,显示出四十八愿的眼目,四十八愿的宗旨,四十八愿的生命;因此结为四十八个字,这是有他的用意的。
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有的人称名是求福报,或病痛减少,或世事顺遂,不一定有愿生极乐世界之心,《往生礼赞》只讲「称我名号」,会不会令人忽略了「愿生心」?另一个问题是,每个国家语言都不同,对名号的的念法就不同,在《感应录》也有一则感应故事是称「莲雾芋圆豆腐」而化解灾难的事例,像这样的情形,这要如何解释?
答:这「四十八字愿成释」分为两段,前一段是第十八愿愿文的解释,后一段是成就文的解释。愿文的解释,说「称我名号」而没有说「愿生极乐」,为什么?因为他是就「方法」上来讲。「愿生极乐」的方法就是「称名」,对于修习我们这个法门的人,一看就知道原来愿生极乐只要「称名」,所以法然上人就说「略而不释」,为了让人了解「愿生极乐只要称名」的道理,所以「略而不释」。
就第十八愿来讲,「欲生我国」是站在佛方来讲的,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们,建设极乐世界要接引我们,目的就是要我们往生净土,所以他的愿文里面当然有呼唤,说「欲生我国」。在我们凡夫来讲,看到他的愿文就晓得要「愿生彼国」,愿生彼国方法在哪里呢?愿文说「乃至十念」,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的念佛,而不是其它的十念。这让我们晓得,只要称名就必定往生,这样信与愿都在里面了。
当然,如果他不是一个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他再怎样的了解这个道理,也不是愿生极乐的行者。如果生死心不切,无常观不深,或者无常观深,可是罪恶观不深,他也不会求往生的。同时,「四十八字愿成释」前后文都是互相呼应的,后面两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就是提示,要往生只要称念,称念就必定往生的。如果一个人,他称名念佛不是为了往生而是另有目的,当然就会朝向他自设的目标前进,就不一定会往生。
为什么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莲雾芋圆豆腐」同样获得功德,甚至照样能够往生呢?刚刚有讲,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这就显示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神通无边,六字名号的功德到底有多少,神通到底有多广?范围到底到哪里?可以说算不来、数不尽,广大无边际,没有一个范围,即使念错,乃至只是刚起一个念头还没有念,阿弥陀佛就都已经知道了。我在〈念佛感应按语〉就说:「口虽未言,佛已先知;音虽不合,佛解其意」,弥陀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我们尽管信受奉行,否则顶多世智辩聪,以我们的知见要去思惟、推测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哪有可能呢?
这四十八个字前一段只谈到「称我名号」,没有像《观念法门》的提出「愿生我国」,但是同样显现出「愿生我国」的内涵。因为阿弥陀佛的成佛本来就是为了众生,所以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下面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这几段经文法语里面,就显现出阿弥陀佛愿我们往生,而我们领受这个法门的人也是接受弥陀的呼唤而愿生极乐世界的。善导大师是一位祖师,他做这样的解释必然有他的深意,我们只要直心的领解、信受,就不会有其它的疑问。
把「南无阿弥陀佛」念成「莲雾芋圆豆腐」同样达到效果,就像修持大悲咒,有的老人家对梵音没办法听清楚,像第一句「南无喝啰怛那」,有的老人家就念成「南无骑牛骑马」(台语),但照样得到感应。在密宗里面,大家最知道的一句咒语就是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长年累月念:「嗡嘛呢叭咪牛」。一个修行有道的和尚路过,远处一看满屋放光,认为此处肯定有高人。就进屋拜见,原来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妇人长年念「六字大明咒」,并且还把「吽」念成了「牛」。和尚就好心纠正了妇人的错误。等他出去回头再看老妇人的房子却什么光也没有看到。原来老妇人听了和尚的话十分懊悔,认为自己长年念错了咒语,多年的修行白修了,心有疑惑,心神专一不了了,就没了感应。和尚也是有道之人,知道了其中缘由,就进屋告诉老妇人是他自己记错了,老妇人念的才是完全正确,不必疑惑懊悔,可按以往所念的音继续持念。等他出门再看,这位老妇人的房子又大放光明。
所以重点是在当下的起心动念,内心的虔诚很重要。这类的典故很多,今晚无暇多说。
问:刚才上人有谈到,一旦愿生就会终身都愿生,如果没办法终身愿生,就表示他至心信乐的心是不稳定的。可是法然上人在书上说,弥陀名号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不管信与不信,有没有疑心,只要一直称名就会具足信心。这样似乎有矛盾,这两点应该怎么统合?
答:其实是不论信不信,但称必生,信就在里面了。只要他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名号,就必定往生。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只要你照这个方法去做,就达到那样的目的,因为方法正确,就必定到达目的。
第十八愿所讲的是,你要真正的相信愿生称名就必定往生,你要真正的愿生极乐,你要真正的专称弥陀名号,所以才说要「至心信乐」。要「至心欲生我国」,要「至心乃至十念」,所以至心是出自于内心,真正从内心产生的。我打从内心真正的相信有弥陀,而且相信弥陀是要救度我的,我真正的相信有极乐,极乐是我的归宿,而我也真的愿生极乐,有这种相信是真正的相信,就不会半途而废。除此之外,也是真正的专念弥陀名号,除了专念弥陀名号之外,我不会杂修杂行,即使有其它善事功德也不会以这个来作为往生的资助。
因为第十八愿是弥陀所发的愿,所以必须要完整的信、愿、行都交待。在我们凡夫这边的领解,则方法巧妙各有不同。像一遍上人讲,不论净秽、善恶、信疑,称念就必定往生,他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同样是在启发我们的信心。所以祖师的阐释、法语,目的都是要启发我们对「称念必生」的信心,只是角度不一样而已。
正当我们推想东推想西、做方方面面的考虑、甚至思惟高深玄妙的道理,无法掌握信的内涵时,祖师们就说,不管你信不信,称念都必定往生。这样当下就能启发信心而使人安心。而且,弥陀的救度也真的是如此,弥陀要救度谁?是要救度愿生称名的人,当领受这个道理时,岂不是信就在里面了。所以,信不是在信的本身,信也不是我们自己产生或到哪里寻找,「称名必生」本身就是信。所以善导大师「四十八字愿成释」,最后两句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可说是杲日丽天,朗照宇宙,非常的清楚明朗。
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信乐」,意思是「真正的相信」,信什么呢?信下面所讲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现在既然已取正觉,那么凡是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人都必定往生,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我们要这样的相信。
问:一个初学的人,如果他没有办法一听就当下百分之百的信,是不是先以信顺的态度来称念名号?
答:对!就是先接受。善知识所传的教理尽管我们理解不来,尚有疑惑,还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可是如果能先接受,再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样也可以。因为每个人的根机不同,除非宿世熏习深厚,他这辈子才能一听就信受,否则总会有疑问的地方。那怎么办呢?先接受,再逐步的去理解。这样的话,真正理解到哪里,信就到哪里了。「理明信深」就是这个意思。
法要入心,随个人根机不同,但总在于多闻熏习,自自然然就能逐步的深入我们的阿赖耶识,所以佛教很强调「多闻熏习」。儒家也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一次会的,我们就一百次,人家十次就会的,我们就一千次。一次再一次,多次的、不断的、长久的去熏习,终有一天就会彻入、通达。
我们出版的这一套书都有把这个法门最根本的经典、最有权威的祖师传承、最重要的法语都清楚明白的列出来了,只要大家用心阅读,应该是可以让人确信的。如果还不能百分之百的确信,就将这些佛说祖语背诵起来,多多吟咏思惟,这样终会彻入的。
问:只要我们愿意依教奉行,真正至心信乐的心是会真正生起的,也就是说,就人来讲,不论是用什么方法,最后是要让自己达到信心入髓、愿生极乐而称名的地步。以前《感应录》有一则鹦鹉念佛往生的故事,那鹦鹉是不是也有至心信乐之心呢?是不是因为人太复杂,所以才必须要去多闻熏习,让自己一向专称?而动物比较单纯,只要牠愿意称名,就已经在光明的摄受之中了?
答:鹦鹉念佛往生是「事证」,证明「理」──「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理。也证明我们这个法门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不靠自力。这只鹦鹉有什么智慧?有什么修行功德?牠只是会学人之语,而且惯性的常念这一句弥陀名号,所以死了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这句弥陀名号的力量,自自然然的引导牠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众生称念是自然的能够往生的,是不加以造作、勉强,不必假藉其它功能方法的。
至于人,因为有种种分别、计量、筹划,所以第十八愿才说你要相信,你要愿生我国。如果不这样讲,有的人不晓得要愿生极乐,只想到念佛有很大的功德,我下辈子生而为人,或要如何、如何……,就因为人有这些分别、选择,好恶的取舍,所以就必须要引导他愿生极乐,告诉他称念就必定往生。对畜牲来讲,他们没有那些分别、取舍,牠如果能惯性的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名号功能自然牵引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愿力自然。
宇宙中有三种自然:第一种是「业力自然」,我们众生,即使不勉强也随着他的重业,到临终的时候随重业而投胎转世。譬如在生时杀了一个人,或者做了一件大善事,即使临终时他不再杀人,不再做善事,可是在他一生当中,如果那一个业(善业或恶业)最大,杀人的就堕落地狱,善业的人就上生天堂或出生为人享受五福的福报,这就是业力的自然。第二种是「虚空自然」,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都是很自然的,不会出错,也不用勉强,自自然然的。第三种是「愿力自然」,愿力自然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第十八愿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既已成正觉,所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就是第十八愿自自然然的一种力量。
自然,就是天性,不必勉强、造作的,所以我们念佛必定往生。对我们来讲,我们本来就是愿生极乐的,是找不到方法,现在知道只要称念就必定往生,这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希望、莫大的安心、莫大的法喜。如果要五戒才能往生,要入定才能往生,要明心见性开发智慧才能够往生,这样我们永远绝望。所以对人来讲,要先劝勉、引导厌秽欣净;对畜牲来讲,虽然牠没有智慧,不过牠也没贪跟瞋的取舍,所以只要能让他惯性的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会随着弥陀名号的功能,以绝对的他力、完全的他力而往生极乐世界。
除了鹦鹉的事证之外,另有一个事证,就是古时候在斯里兰卡附近的一个小岛,有很多人捕鱼,只要他们念阿弥陀佛,捕的鱼就愈多,鱼肉就愈好吃,所以他们就惯性的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结果死后自然往生弥陀净土了。他们也不晓得有善恶报应、三世轮回,也没有将来要怎样,也谈不上信,也谈不上愿;只是贪捕鱼多、味道美,但也因此就自然地随这句弥陀名号的功能而往生弥陀净土。就好像从南部开车上了高速公路,只要方向正确的往这一条路前进,时间一到就会到台北。如果有所选择的,要在中部转向,只要一转方向,有可能就会开到其它的道路上去了,因为不同的方向而到达不同的目的。
时间已晚,今天上课就谈到这里。第一份「讲义」的讲解也到此结束。
南无阿弥陀佛
(讲于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凡夫俗子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