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假怎么生活欺骗了你的写法,以假如太阳不再灿烂为题,仿照我想写一首诗诗100字左右.

仿照金色花的写法,以假如我有神力为题,写一段能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话,不少于100字_百度作业帮
仿照金色花的写法,以假如我有神力为题,写一段能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话,不少于100字
仿照金色花的写法,以假如我有神力为题,写一段能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话,不少于100字5、12.(5分)A& D(A.“生活所迫”没有依据;D.“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冲突”牵强附会)(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突出作品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活特征,为人物活动提供社会背景;烘托人物淡而质朴的人生境界。(答对一点得2分)
14.(6分)答案示例:体现在老白身上和他与乡人的关系。老白对自己清贫的生活现状从无怨言,平静地生活着,没有过多的奢望,达观安命,尽心尽责,他的人生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实在的和谐美。老白收字纸时是推门走近,收完转身就走,不惊动主人,有时也问候主人家;逢年过节,大家小户也会送点钱和食物给他,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顺融洽。(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黄薇& 李响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经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节选自2012年《文汇报》)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B.像林巧稚这样的老协和女医护人员凭借着对工作的坚定信念和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大都终身未婚,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以爱心坚持工作。
C.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理的。
D.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E.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12.林巧稚热爱自己的工作,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三条。(6分)
13.单纯倔强的个性使得林巧稚对政治一无所知又毫无兴趣,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6分)
14.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林巧稚的理解和评价。(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老师出了题目——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拿起笔,面对一张白纸,周围一下静寂无声。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 &&&&……   (2)于是洁白的纸上,留下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未按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   (3)接下来,老师说,好吧,每个人在你写的五样当中,划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只剩下四样。  (4)权衡之后,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绝伦的花朵。  (5)老师走过来看到了,说,不能只是在一旁做个小记号,放弃就意味着彻底的割舍。你必须用笔把它全部删&除&  (6)依照办了,将笔尖重重刺下。当鲜花被墨笔腰斩的那一刻,顿觉四周惨失颜色,犹如黑白默片。我拢拢头发咬咬牙,对自己说,与剩下的四样相比,带有奢侈和浪漫情调的鲜花,在重要性上毕竟逊了一筹,舍就舍了吧。虽然花香不再,所幸生命大致完整。  (7)请将剩下的四样当中,&再划去一样,仅剩三样。老师的声音很平和,却带有一种不容商榷的断然压力。  (8)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阳光、水、空气和笔……删掉哪一样是好?思忖片刻,我提笔把“水”划去了。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苟延残喘几分钟,没有了水,在若干小时内尚可坚持。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  (9)果然,老师说,&继续划去一项,只剩两样。  (10)这时教室内变得很寂静,好似荒凉的墓冢。每个人都在冥思苦想,举棋不定。我已顾不得探查他人的答案,面对着自己人生的白纸,愁肠百结。&笔、阳光、空气……何去何从闭起眼睛一跺脚,我把“空气”划去了。 &&&&……&  (11)好了,现在再划去一样,只剩下最后一样。老师的音调很温和,但执著坚定,充满决绝。对已是万般无奈之中的我们,此语不啻惊雷。  (12)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  (13)笔和阳光。它们在纸上誓不两立地注视着我,陷我于深深的两难。 &&&&…… &&&&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一个字——“笔”。 &&&&……  (14)感谢&这一过程,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这支笔啊。……&&&&  (15)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1.面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我”首先舍弃“鲜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我”最终保留“笔”,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2.第(6)段中“腰斩”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请各选一例,说说它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12)段“教室内已经有轻轻的哭泣声”,请揣摩当时哭泣同学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这种心理活动描述出来。(3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湖南省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①瞎子阿嬷从记忆中走来,缓缓地,摸索着,跌跌撞撞。
  ②认识她是在很小的时候。当我生下来,断奶的时候,妈妈因为工作就将我寄养在瞎子阿嬷那里。所以,我的童年是跟这位瞎子阿嬷联系起来的。听着她们的述说,我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乖巧地依偎在瞎眼的老妇人身边,仰起头,目不转晴地看着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长得跟自己不一样的眼睛。然后,静静地听老人娓娓道来,关于过去,关于眼睛,关于村子里的奇奇怪怪……
  ③阿嬷并不是天生的瞎子。小时候,因为出天花,不懂常识的奶奶在烧饭的时候,一边抱着疼爱的孙女在灶台前烧火。结果,长在眼睛里的天花,接受不了光源和热量的刺激,眼睛就这么瞎掉了。从此,就在黑暗里摸索,看不见了星光和云霞。一次无知的疼爱,毁了一个女孩的一生。有时,她提起,我问她恨不恨你的奶奶。阿嬷平静地回答,她也是因为没有知识,不懂。
  ④阿嬷长得很清秀,村子里的人都这样说,如果不是因为瞎眼的缘故,她是一个美人坯子。这话我相信,因为当她七十多岁时,还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韵:白净的皮肤,端庄的五官,适中的身材。阿嬷很爱清洁,总是将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头上的发丝尽管已掉落了很多,但依然将它们梳得服服帖帖,纹丝不乱。身上虽然只是普通的青布衣衫,但总是清清爽爽,一看就觉得舒舒服服。她扫过的地,我们几乎挑不出什么刺来,没有落下的纸屑等垃圾;洗过的碗,干干净净,码得整整齐齐。家里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闪闪发亮。她做的针线活,一点不比明眼人逊色。所以,听妈妈讲,小时候,我被带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将我收拾得干干净净。真不知道,在黑暗中,她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
  ⑤阿嬷很不幸。年轻时嫁给一个瘸子。她的丈夫脾气很大,对阿嬷常常喝五吆六,在外面受了气,回来就往家里发。阿嬷很忍耐,也很温柔,从不跟丈夫吵闹。这点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还有点印象。记得我有点怕怕地躲在阿嬷身后,看着她的丈夫发脾气的样子。阿嬷生了两个英俊的儿子,像她。大的温柔体贴,聪明孝顺;小的身材高大,英俊潇洒。五十多岁那年,年仅三十多岁的大儿子患癌症去世,撒手留下两个不满十岁的女儿和年轻的妻子。小儿子成家后,家境一直不是很好。后来,丈夫也先她而去。阿嬷的眼眶中深陷的眼窝看不见的眼泪,都在心里流淌,汇成哀苦的溪流,在人生的河床流淌。太阳隐去,就连星星也不见了踪影,一条黑色的河流就达样无情地泛滥着。
  ⑥走过动荡的年代,饥肠辘辘的岁月,餐风宿露难挨的时光,生离死别的剜心之痛,大是大非,起起落落,一个瞎眼的女人,枯干的眼窝里盛满的,是如滔滔江水不绝的哀愁。
  ⑦这一路走来的苦,又如何能说得清,道得明?
  ⑧阿嬷的眼睛看不见,但她常令我们费解,觉得她似乎是在装瞎。她能准确无误地叫出经过她身边的熟悉的人。只要你跟她打过一次招呼,她就牢牢地记住了你。以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就能很快地叫出你的名。有好几次,我经过她的身边,调皮地故意屏住呼吸,不跟她打招呼,悄悄地想从她身边溜过去,不让她发觉。经过她的时候,特别地小心翼翼,但是,没想到,她一下子就叫出我的名字,说我在干什么。我一下子惊呆了,后来怀疑她是不是真的失明。但很快,事实否定了我的猜测。阿嬷额头上经常因碰撞而起的包包有力地证明了,她确实是失明的。是啊!这种长年累月在黑暗中摸索而出的生存之道,是我们这些明眼人所无法理解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帝关闭了我们一扇门,却又给我们开启了一扇窗。”
  ⑨丧失了视觉的阿嬷,她的听力和记忆力达到了我们难以置信的境界。这是人的生存之道。就像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它们自己的保护抑或说是生存的本领。
  ⑩我们为邻数十载,她“看”着我长大,我看着她衰老。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还常常提起带我的那段时光,原来这段记忆也在她的心里很深。我是她带大的唯一的,别人家的孩子。她说我小时很乖巧,也很聪慧。不吵也不闹,从不到处乱跑,让她很省心。说到这些的时候,我常看见她的脸上泛着光,仿佛我是她的杰作,珍品,这些回忆也将她带回到过去时光,一家人团聚着,贫穷但幸福的年月。在这些回忆里,有阿嬷辛酸的往事,也有她甜蜜贫贱的快乐。
  (11)她走了,我去送行。
  (12)她静静地躺着,依然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安详的神情。
  (13)在黑暗中摸索,生活了一辈子,阿嬷终于静静地躺下了,也许当她的灵魂脱离肉体的拘束,她看见了前所未见的彩虹,亲人的脸庞,这个世界的缤纷,还有另一个世界的美丽与宁静。
  (14)一方坟墓,在光线充足的小山坡上。人生最终的结局、定格。
  (15)站在墓外,没有眼泪。
  (16)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
  (17)“……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太阳隐去,就连星星也不见了踪影,一条黑色的河流就达样无情地泛滥着。
(2)上帝关闭了我们一扇门,却又给你们开启了一扇窗。
2.第⑧段写“我”怀疑阿嬷在装瞎,并故意试探。请分析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
3.文末引用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4.请概括阿嬷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街沈从文  (1)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2)那里住下许多人家,却没有一个成年的男子。因为那里出了一个土匪,所有男子便都被人带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永远不再回来了。他们是五个十个用绳子编成一连,背后一个人用白木梃子敲打他们的腿,赶到别处去作军队上搬运军火的夫子的。他们为了“国家”应当忘了“妻子”。  (3)大清早,各个人家从梦里醒转来了。各个人家开了门,各个人家的门里,皆飞出一群鸡,跑出一些小猪,随后男女小孩子出来站在门限上撒尿,或蹲到门前撒尿,随后便是一个妇人,提了小小的木桶,到街市尽头去提水。有狗的人家,狗皆跟着主人身前身后摇着尾巴,也时时刻刻照规矩在人家墙基上跷起一只腿撒尿,又赶忙追到主人前面去。这长街早上并不寂寞。  (4)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午睡,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到土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作母亲的全按照一个地方的风气,当街坐下,织男子们束腰用的板带过日子。用小小的木制手机,固定在房角一柱上,伸出憔悴的手来,一面便捷地退着粗粗的棉线,一面用一个棕叶刷子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带子成了,便用剪子修理那些边沿,等候每五天来一次的行贩,照行贩所定的价钱,把已成的带子收去。  (5)许多人家门对着门,白日里,日头的影子正正的照到街心不动时,街上半天还无一个人过身。每一个低低的屋檐下人家里的妇人,各低下头来赶着自己的工作,做倦了,抬起头来,用疲倦忧愁的眼睛,张望到对街的一个铺子,或见到一条悬挂到屋檐下的带样,换了新的一条,便仿佛奇异的神气,轻轻的叹着气,用兽骨板击打自己的下颌,①因为她一定想起一些事情,记忆到由另一个大城里来的收货人的买卖了。她一定还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6)街上也常常有穿了朱红绸子大裤过身的女人,脸上抹胭脂擦粉,小小的髻子,光光的头发,都说明这是一个新娘子。到这时,小孩子便大声喊着看新娘子,大家完全把工作放下,站到门前望着,望到不见这新娘子的背影时才重重的换了一次呼吸,回到自己的工作凳子上去。长街在日里也仍然不寂寞。  (7)街上到黄昏时节,常常有妇人手中拿了小小的簸箩,放了一些米,一个蛋,低低的喊出一个人的名字,慢慢的从街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去。这是为不让小孩子夜哭发热,使他在家中安静的一种方法,这方法,同时也就娱乐到一切坐到门边的小孩子。长街上这时节也不寂寞的。  (8)黄昏里,街上各处飞着小小的蝙蝠。望到天上的云,同归巢还家的老鸹,背了小孩子们到门前站定了的女人们,一面摇动背上的孩子,一面总轻轻的唱着忧郁凄凉的歌,娱悦到心上的寂寞。  (9)“爸爸晚上回来了,回来了,因为老鸹一到晚上也回来了!”   (10)远处山上全紫了,土城擂鼓起更了,低低的屋里,有小小油灯的光,为画出屋中的一切轮廓,听到筷子的声音,听到碗盏相磕的声音……但忽然间小孩子又哇的哭了。  (11)爸爸没有回来。有些爸爸早已不在这世界上了,但并没有信来。有些临死时还忘不了家中的一切,便托便人带了信回来。得到信息哭了一整天的妇人,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②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  (12)阴雨天的夜里,天上漆黑,街头无一个街灯,狼在土城外山嘴上嚎着,用鼻子贴近地面,如一个人的哭泣,地面仿佛浮动在这奇怪的声音里。什么人家的孩子在梦里醒来,吓哭了,母亲便说:“莫哭,狼来了,谁哭谁就被狼吃掉。”   (13)卧在土城上高处木棚里老而残废的人,打着梆子。这里的人不须明白一个夜里有多少更次,且不必明白半夜里醒来是什么时候。那梆子声音,只是告给长街上人家,狼已爬进土城到长街,要他们小心一点门户。  (14)一到阴雨的夜里,这长街更不寂寞,因为狼的争斗,使全街热闹了许多。冬天若半夜里落了雪,则早早的起身的人,开了门,便可看到狼的脚迹,同糍粑一样印在雪里。(选自《品中国散文》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2)段紧承段首,进一步写出湘西小城镇长街的寂寞,点明了长街寂寞的社会原因,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戚氛围。 B.第(5)段画线①处是心理描写,反复写“一定想起(到)……事情”,起强调作用,说明了妇女们对男人的思念牵挂之切。 C.第(11)段画线②处以哀写乐,这里写不谙世事、无知孩童的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反衬的是妇人们失去男人的无限悲哀。 D.文章写“白日里街上走过新媳妇,阴雨的夜里狼的光顾与争斗”用以衬托长街妇人失去丈夫后的孤苦、无依和生活的乐观。 E.写法上作者有意模糊散文、小说的体式,文章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自然、朴实、真切的日常生活画面有一种异样感人的魅力。 2.文章开头写长街“寂寞”,而后文却处处写长街“不寂寞”,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体部分作者不动声色反复诉说了长街的种种“不寂寞”,长街的白天、黄昏呈现了哪些不寂寞的生活图景,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叙事视角历来为后人所称道,依据文章内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说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父亲像孩子似的,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母亲说话,还非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不是。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的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愿交给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家,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喜欢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佐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元钱的肉,有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元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板肉夹烧饼,并刻意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以炫耀的口气对母亲说:“女儿给我50元钱,让我买板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叫云亮的诗人写的诗——
父亲老了,站在那里,像一小截地基倾斜的土墙/……父亲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像个孩子/我和父亲说话,父亲总是一个劲儿地点头/一时领会不出我的意思,便咧开嘴冲我傻笑……有一刻/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给他买最好的玩具,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如果有人欺负他,我才不管它三七二十一/非撸起袖子,揍狗日的一顿不可……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父亲正向街口走去,我赶紧走过去叫住他,问他要去干什么。他像一个等到大人回家的孩子,咧着嘴笑,说是在等我,怕我找不着家。一种深深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鼻子一酸,泪水模糊了眼睛。心想:你接我的方向都反了,自己都要走丢了,还挂念着我,深沉的父爱啊。我扭过脸,不让父亲看见我的泪水,让他带我回家。
走着走着,我停住脚步,但父亲毫无察觉,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的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看着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12.本文共写了父亲的几件事?各用简单语言将其概括出来。(6分)
13.作者引用云亮的诗句的目的是什么?(4分)
1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与作用(6分)
(1)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3分)
(2)……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全身镀上一层金色。(3分)
15.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细节描写,简析其对描写父亲形象的作用。(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瞽①者杨 邪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②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③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④一曲终了,一曲又起。⑤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⑥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⑦“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⑧“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⑨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⑩“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11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12“是的。”我怔了怔。○13“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14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15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16“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17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18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19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0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21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22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23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24“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25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26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27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28“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29“为什么?”我说。○30“《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31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32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33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34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35“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36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37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38“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小题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小题3】请赏析文章第○31段画线的语句。(4分)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小题4】第○33段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瞽①者杨 邪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②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③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④一曲终了,一曲又起。⑤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⑥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⑦“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⑧“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⑨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⑩“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11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12“是的。”我怔了怔。○13“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14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15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16“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17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18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19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0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21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22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23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24“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25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26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27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28“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29“为什么?”我说。○30“《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31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32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33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34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35“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36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37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38“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小题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小题3:请赏析文章第○31段画线的语句。(4分)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小题4:第○33段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母亲的来信[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 写上“数目”。他沉呤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刺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12.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2分)13.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4分)14.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4分)15.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16.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也是水湄张晓风(台湾)(1)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2)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3)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4)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5)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6)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7)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8)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象吴刚或薛西佛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9)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10)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11)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12)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13)我决定还要坐下去。(14)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15)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16)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缓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17)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18)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19)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20)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 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21)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22)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23)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24)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5)段中作者感到“懊丧”的原因。(4分)【小题2】理解第(8)段中“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小题3】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22)段的作用。(6分)【小题4】题目“也是水湄”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也是水湄张晓风(台湾)(1)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2)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晚风。(3)那是四月初次燥热起来的一个晚上,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4)这种闷气,我不知道找谁去发作。(5)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象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认,我还是不同意。春天不该收场的。可是我又为我的既不能同意又不能不同意而懊丧。(6)我坐在深褐色的条几上,几在廊上,廊在公寓的顶楼,楼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似乎每件事都被什么阴谋规规矩矩地安排好了,可是我清楚知道,我并不在那条几上,正如我规规矩矩背好的身份证上长达十几个字的统一编号,背自己的邻里地址和电话,在从小到大的无数表格上填自己的身高、体重、履历、年龄、籍贯和家庭。(7)可是,我一直知道,我不在那里头,我是寄身在浪头中的一片空白,在一瞬眼中消失,但我不是那浪,我是那白,我是纵身浪中而不属于浪的白。(8)也许所有的女人全是这样的,象故事里的七仙女或者田螺精,守住一个男人,生儿育女,执一柄扫把日复一日地扫那四十二坪地(算来一年竟可以扫五甲地),象吴刚或薛西佛那样擦抹永远擦不完的灰尘,煮那象“宗教”也象“道统”不得绝祠的三餐。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9)如此,那夜,我就坐在几上而又不在几上,兀自怔怔地发呆。(10)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象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城墙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土在下……(11)夜忽然凉了,我起身去寻找披肩把自己裹住。(12)一钵青藤在廊角执意地绿着,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肯好好看它,我一直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委屈的还是悲壮的。(13)我决定还要坐下去。(14)是为了跟夜僵持?跟风僵持?抑是跟不明不白就要消失了的暮春僵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要去睡,而且,既不举杯,也不邀月,不跟山对弈,不跟水把臂,只想那样半认真半不认真地坐着,只想感觉到山在,水在,鸟在,林在,就好了,只想让冥漠大化万里江山知道有个我在就好了。(15)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波上,听绿波绿涛拍舷的声音。(16)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缓的声音,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面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可以“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17)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花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18)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19)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是为利,那也算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中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扯牵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种水声。(20)如果照古文学学者的意思,“湄”字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如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 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21)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22)忽然,我安下心平下气来,春仍在,虽然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23)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声,把公寓爱成山色的。(24)就如此,今夜,我将系舟在也是水湄的地方。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5)段中作者感到“懊丧”的原因。(4分)小题2:理解第(8)段中“可是,所有的女人仍然有一件羽衣,锁在箱底。她并不要羽化而去,相信自己曾是有羽的,那就够了”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小题3: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22)段的作用。(6分)小题4:题目“也是水湄”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一首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