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自立老师能否停薪留职很厉害,能否跟他交流一下?

该账号邮箱未验证,请后登录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 :
在线时间8 小时经验值89 小站金币267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阅读权限10帖子
本科生, 积分 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 积分
小站金币267
30小站金币
Question: Summarise the points made in the lecture, being sure to explain how they cast doubt on specific points made in the reading passage.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we have learned that none of the three theories that the passage has mentioned are convincing.
& &First, the professor maintains that the carved stone balls couldn\'t be served as weapons which used in hunting or fighting. If the carved stone balls were weapons like arrows or hand axes, then they should be cracked or pieces broken off. However, the carved stone balls have no damage at all. So the balls can\'t be used as weapons.
&&Second, unlike the reading passage conveys, the professor tells us that the carved stone balls can\'t be used as part of a primitive system of weights or measures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 balls were made of different type of stones and in different shapes. Thus the balls\' masses vary one from each other and way far from considerable to be served as weighting materials.
& &Third, it\'s unlike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balls was as some kind of social marker. Despite the fact that many stone balls have elaborate designs, the markings are too simple to make the balls look like status symbols. Besides, none of the carved stone balls have been found in tombs or graves which represent the symbol of the high rank. Taking all the reasons into consideration,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alls couldn\'t serve a social purpose.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When teachers assign projects on which students must work together, the students learn much more effectively than when they are asked to work alone on projects.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In my point of view, us students learn much more effectively when we are alone than working together.
Most people may hold their opinion that teamwork is much better than personal work, because a group of people may get more ideas and solutions than a single mind. However, they certainly forget that us students are teenagers who always have a lot of interesting stories to share with others, so it is quie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merely concentrate on the projects without focusing on other things. At least I can\'t say that I am totally concentrating on the topic which we are discussing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And no one can deny the fact that one thinks deeper when he is alone rather than being in the chaotic group discussions. We all know that the great men are lonely. And maybe it is the compulsory class they have to learn before they become famous. Take Galileo for example, he observed the sun day by day, and analyzed the statistics he gathered all by himself and drew an exciting conclusion that the earth goes around the sun. And what turned this whole discovery into a tragedy is that he shared his minds to a bunch of stupid teammates who thought he was totally out of his mind and forced him dying in the fire at the end. So we can see that most people are stubborn and self absorbed, they refuse to change, they stick to what they believe is right even the truth always lies in the hands of few. And I don\'t think we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just because that is human nature. Thus it\'s hard to imagine what agreements can be made by a wise man and a group of ordinary people.
Every one is extraordinary, and every one has his own proficiency. One should learn to be alone so that he can find something special rather than being in the group without thinking or just don\'t have the gut to convey his opinion which definitely makes the discussion quiet ineffectively.
相关帖子 |
我们将以您绑定的
作为接收批改短信的默认手机号码
订阅小站最新精品课程信息
输入您的手机号码,批改动态随时掌握!
订阅小站最新精品课程信息
您可以在设置—密码安全—绑定手机中随时修改您的手机号码
还差最后一步了!只要填写完邮箱即可同时获得批改短信提醒和小站精品课程信息两大福利了!
版块内容特色:专业托福老师免费为你查漏补缺,助你考前冲刺、勇夺高分!?——来小站就有这样的好事噢!只需花费少量小站金币,即可获得!除了批改之外,还有评语跟评分。心动了?那就赶快行动!
版块内容介绍:这里不仅提供小站王牌托福老师的免费作文批改服务,还会定期上线各种各样的考前写作冲刺活动,帮助考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向满分冲刺!
小站论坛,All Rights Reserved 小站国际教育&&沪ICP备号&&爱心伴孩子成长——肖陈颖老师讲稿
所以那天我就问了全班同学,是个四年级的班级,我问他们,请问各位同学,你们为什么来上学?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问过我们的同学?有老师点头。我发现他们就愣在那里,全班有七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回答。有个孩子就说,妈妈让我上学,我就上学。有个孩子说上学为了找个好工作。好,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他说找个好工作可以赚钱。我又问他为什么要赚钱?他说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我又问他,怎样的工作才是个好工作?所以这些问题一问出来,孩子都愣了,愣在那里。
,但是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我们去体会觉得这个差距差得太远了。
。它讲社会和国家是互助的,这样的一个结构,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当时有个母亲带着他的儿子,也是学《弟子规》,他们小区都有保安的叔叔。当时她就带着她的儿子路过保安亭,她就跟儿子说,孩子,跟保安叔叔鞠躬。儿子说他是来看大门的,我干嘛要给他鞠躬?这个母亲就立刻跟孩子讲,上到国家主席,下到保安以及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做怎样的一件事?服务大众,都在为大家付出和服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有安定的环境?没有清扫街道的阿姨,我们怎么有清洁的马路?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抱以同样的感恩,只是他们的分工不一样而已,但是他们的付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恭敬和感恩,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个母亲这样一教,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待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平等的、恭敬的心境。
在中国还有个故事,在中国几千年前,也是一个圣哲人叫老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老子他很有智慧。有一次老子要出海关,要出关,当时这个海关官员就想到老子很有智慧,就想请教老子一个问题。海关的官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个很老实听话,反应不是特别快,比较木讷;小儿子聪明伶俐。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你能不能够帮我看一看,等我老了以后,我要靠哪个儿子?老子就说那好,把你的儿子叫过来。这个官员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老子面前,老子就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钱放到桌上,就跟这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谁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一听,他根本没有听到说钱是我的,他只听到要打爸爸一下,他想那怎么可以,爸爸对我这么养育付出,我怎么可以去打爸爸?
当时我听到这些问题,我还有点听不太懂,直到现在学了两年了,才愈来愈感受到真是这样。每天都有多少人在关怀我们,但是以前自己却看不到,因为自己的心很麻木,觉得所有的人对我的关怀是应该的。
我当时一听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觉得,守规矩就像把手都绑起来,怎么会快乐?直到学习了两年,才让我静静的去体会这句话。如果一个孩子我们来设想一下,他不守规矩,他能快乐吗?比如说他在家里骄横、跋扈惯了,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当他到了学校,他要同学的玩具,同学不给他,他一定要,就会跟同学怎么样?两个人一定会抢起来,他可能会打得鼻青脸肿,他可能每天都在这样过。
但是相反,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这种典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规矩,从餐桌上就开始教。比如说有一部经典,它就写得很清楚,吃饭的时候要怎样吃。它当时就写到这个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饭,第一要自己摆桌子,要学会摆桌子,把这个菜、碗盘都摆好。第二它讲到父母亲在吃饭,孩子要学会观察,观察什么?它说要去看妈妈爸爸喜欢吃的菜。怎样才是喜欢吃的菜?挟得比较频繁的菜,老去挟那个菜,那个菜就是爸爸妈妈喜欢的菜,那喜欢的菜就要把这个菜放到父母的面前。还要去观察父母的碗里面没有饭了,要马上起来添饭。后来我跟很多小朋友讲,因为每次我到班上,我第一堂课我都会跟小朋友讲,我说肖老师很会看谁是最聪明的孩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怎样的孩子最聪明?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那怎样的孩子才是耳聪目明?比如说别人一句话,你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你要会看,看到别人的需要,并且进一步的去帮助对方。
那正在讲到这里,当时我的黑板就写满了,我没有找到黑板擦,我当时就正好问小朋友,请问黑板擦在哪里?这全班的孩子就一愣。我就正好问他们,从老师这句话你听出了什么?然后孩子们就说,我听出了老师想擦黑板。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就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找黑板擦。
曾经有家长问我们说,你们把孩子教《弟子规》会不会教傻了?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家长,你看学那么多规矩,还敬礼,这个会不会傻乎乎的?当时我们就跟他讲,我们的孩子看到你要进门,他会给你拎一双拖鞋;看到你坐下来累了,他会到背后给你捶捶背;看到你渴了,会立刻送一杯水,这孩子会傻吗?绝对不会傻,而是真正的活泼,真正的聪明。所以在这整个教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的就是在学《弟子规》的过程,孩子学得很快乐,而且愈学脑子愈灵活。
我当时一听要不要给讲桌道歉?所以我觉得面子也很不容易放下,但是一想我要做好榜样。第二天我就面无表情故做镇定,跟所有小朋友说,老师没有做对,所以要给讲桌道歉,给讲桌鞠了一躬,说对不起。因为我是这样要求孩子的,我跟他们说你使劲拍桌子都不可以,那我自己要先做,虽然做得不情愿,但是却发现孩子仍然很受感动。第二天那个日记就有孩子写,老师,你敲讲桌原因还是怪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上课,才让你对这个讲桌这样使劲儿敲,原因都在我们这里,老师还去给讲桌道歉,应该我们给它道歉。所以就感觉这些孩子他的心,愈来愈柔软,愈来愈细。
这些孩子我们思考一下,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什么是英雄?我们的同学认为什么样的人会是英雄?他们会认为打架厉害的人是英雄。这个观念是谁教给他的?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跟他说,你看隔壁的叔叔那么会打架,多厉害,有没有这样教过?好像没有。但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他是在哪里学的?
所以我才知道小朋友很多的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好的这些教育。当时有个小朋友他还来跟我讲到,因为我们讲「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打架最厉害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他本来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架上面。当我们把仁爱的心、孝顺的心传递开以后,我就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这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拿过来,拿到我这里,让我给牠养。
所以后来我们的小朋友拿到好吃的,都拿回家给妈妈吃,给奶奶吃。他们写回来的日记都这样讲,我真的感受到原来孝顺父母很快乐,原来忍住自己的欲望,把糖果给妈妈吃,我心里很甜。所以我们在把孝心启发孩子的时候,孩子真正能感受到,人生的这种快乐和喜悦。而这种喜悦将伴随孩子他这一辈子,这种是真正能够利益到孩子一生的教育。
那要让孩子有判断力,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这种谨慎的判断力,昨天周老师也跟各位老师有讲到。
所以当时我这样一讲,很多家长他也非常的谨慎。曾经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写了一篇日记,他写到今天我的同桌找我借橡皮,我立刻就借给了他。这个同学做得好不好?一个人做的事情好,还是不好,最根本的不是看他外在的动作,更要看他当下的心境。他接下来就写,因为我想到下一次我找他借,他也会借给我。这个同学借橡皮给他的同桌,是出于怎样的心境?我一看就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问他一句话,请问你的同桌不借给你,你还会借给他吗?所以从这个方向我们去体会,人与人的交往,绝对不是利益的交换。在这样一个细微的地方,我们也能去引导孩子,把他已经走偏的人生道路,重新给他拉到正道上来。因为借东西不在表面的一个动作而已,同样是借,但是如果我是出于我的本分,我是同学应该关爱我的同桌,是出于这样的心境借给同学。还是想到我借了,下次你会来还给我,这样利害心的人生和道义心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
都是我们自己,从小有没有把正确的态度告诉给孩子?这个判断力非常的重要,它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力,我们的孩子他才会真正生起,我们刚刚讲的羞耻之心。因为他要明白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那他做不对的事情,他才会觉得不好意思。
。这些细微的判断力随时随地都在教。
。我们常常也会去思考,一个孩子考试,刚刚我们讲什么是考试?考试的高分背后,他的心境到底是进,还是在退?他的孝心在提升,还是在下降?他的仁爱心有没有在考试的背后得到提升?这才是真正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表面的分数,而更在于分数背后他的那颗心境。
我看到现在很多的孩子,因为没有正确的面对每个结果,他甚至可以走向把自己的生命结束,都有可能。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这样的孩子?
如果我成功了,我的态度,就是总结经验帮助别人;如果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或者这件事情我做失败了,我当下我只有一个态度,从结果找原因。考得不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我在结果上烦恼忧虑,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如果我把原因找出来,帮助自己也可以同时帮助别人,助己又可以助人。所以考得不好也没有关系。
你如果分配到任务是刷马桶,你可以刷马桶刷出第一。你如果任务是当领导,你可以当领导当到第一,没有区别的,因为你们的心境,你们的态度是第一的。所以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没有的,但是你的心境却有进退之间。所以我们在跟孩子引导的时候,时时让他反观自心。
怎样才能判断心境的提升?时时观照仁爱心有没有提升?恭敬心有没有提升?羞耻心有没有提升?判断力有没有提升?那这样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提升。
所以当时我跟这个小朋友一讲,她就觉得很惭愧,生起了羞耻之心。她自己感觉到,一开始还很想骄傲,我就问她没有老师的教导,妳能考第一名吗?没有父母的养育,妳都饿死了或者冻死了,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妳还有机会学习吗?没有。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可能妳也没有办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这个成绩是属于我的,仅仅是一点点而已。在这些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启发、引导孩子生起一分孝心,生起孩子感恩的心,这样的成绩对他才是有意义,才是有帮助的。我们讲「学问之道无他」,所有的学问根本都在判断力,都在我们孩子有没有正确的判断力上。如果他有了正确的判断力,他就会有正确的心境生起来。所以根本都在孩子的这颗心境上面,心境的进退才是真正的进退。
所以当时我对孩子的要求桌面怎么放?我跟他们讲桌面的要求是一本书。如果我要写作业,我会告诉你再加个本子,一枝笔、一个橡皮,其它东西全部收到书包里。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现在很多,包括文具盒都是玩具,我们把不好的缘给它断掉。这个缘,我们做个比喻,因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缘就是阳光、空气和水份。种子遇到水份,遇到阳光它就会发芽,然后它会结成果实。如果没有遇到这些阳光,没有遇到水份,这个种子不会发芽。所以一个孩子他很好玩,他现在有这种贪玩的心,是有这个种子在这里。我们首先禁于未发,面对他现有的状况,我们可以做的是把它的缘断掉,不好的缘断掉,让不好的种子不要发出来。当时我每一节课上课,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教室,我会巡视一周。
所以就从问好开始教,我就跟他们讲,因为跟小朋友讲不可以,现在虽然孩子还小,直接骂他,他也不高兴。我就跟他们举例子,我说比如说你在路上遇到你的同学,你怎么去给他问好?你会不会说圆圆,早上好。我这样一学,他们就会笑,因为这种语言不是发自内心的,我说你们跟同学讲话会不会跟他们说,可不可以借枝笔给我?他们就会笑。我说那你平时怎么说话?你一定会说可不可以借一枝笔给我?那你为什么跟老师问好,你要这样问?说明你应付,心不在焉,所以我说老师不接受这样的问好。他们就开始笑,那我说我们重来问一次,然后我请同学再来问好,他们就会改变。从问好都开始教,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老师,早上好」,我说你们真诚的问好,老师可以接受。
一个孩子如果他在劳动的时候,其实我从很多小朋友的日记看到,愈劳动为家里付出的时候他是很乐的;虽然身体累一点,其实他的内心很乐。所以我们讲,快乐来自于哪里?行孝最乐,行善为乐,助人为乐。真正的享乐那不是乐,那是自己一时的麻醉自己而已,因为它不是让我们人生过得很踏实的,让我们的内心有这种踏实感的这种快乐,它不是。我们从小让孩子干家务活,让孩子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去行孝、去行善。在这样的过程,服务他人,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时候,孩子从小就能体会真正的快乐。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时候。什么时候是一个机会?第一,就是第一次做的时候,是个很好的教导的机会,所以我们讲要慎于开始。比如说当一个孩子第一次他不会做,拿到一个东西来问我们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教导他的时候。比如说洗碗,一个孩子他不会洗,或者说洗衣服,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说我的儿子很懒惰、我的女儿很懒惰。我们就会问他,你的儿子和女儿是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懒?我们回忆一下,当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正在洗衣服,这个儿子或者女儿他很有兴趣,他想来跟我们一起洗,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在擦桌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可能那个时候刚刚学会走路,他就想来帮妈妈擦桌子。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说:赶快走开,不要挡着妈妈干活,你还浪费我的时间。当孩子来洗衣服,他可能是在那里玩水,他觉得很好玩。这个时候很多母亲就说:你不要来帮倒忙,你把衣服弄脏了,我还要多洗一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乐乐题库
&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广东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题要回到原文“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先生像领头羊具备了本体:先生;喻体:领头羊;比喻词:像。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比喻句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事物描述的更加生动形象。所以,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先生风范”的内涵。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局部思考题,答案可以从题目“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的附近找,然后概括。原文“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可以概括出:①好的学生既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如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等②也要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站在在与先生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在关系问题上:原文“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可以概括为:互相汲取能量,师承有爱。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意的基础上,从治学和做人两个方面来概括。在治学方面,要从治学的思想、任务、态度、方法等方面概括;在做人方面,要从原则、人格、思想方面来概括。在对今天的影响方面,要谈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如在治学方面,“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要东西方知识融合。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说计数君很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