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学校2013结尾曲有了变化结尾

今天是高考最后一天,接着就要填志愿了。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今年省内高校的招生变化,来看看。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微信:
核心提示:今天是高考最后一天,接着就要填志愿了。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今年省内高校的招生变化,来看看。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编辑:王海烽
中国好声音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6国家名称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3214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452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请回答:(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4分)(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2分)(4)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4分)(5)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21世纪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6分)(6)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有什么警示?(4分)-乐乐题库
& 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习题详情
12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3%
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820年5015-20——101870年32101323年20717301913年1461636国家名称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3214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452&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请回答:(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4分)(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2分)(4)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4分)(5)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21世纪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6分)(6)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有什么警示?(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四川宜宾横江片区九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6国家...”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此题属于表格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读表格分析表格的能力。据题意,此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从时间看1820年-1870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英国,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最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被誉为世界工厂。(2)此题属于表格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读表格分析表格的能力。从表二中从时间看可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据题意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德工业生产超过了英法。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3)此题为感悟题,考查读史学史的感悟能力。据题意,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可看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要不断创新发展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4)此题同样是由材料一二生发出来的感悟题。考查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据题意,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后起 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由此可回答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海外殖民地,由此最终演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5)此题通过材料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并通过知识点考查对这一知识的感悟能力。据题意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欧洲的巴尔干地区。这里是西方国家争夺的焦点。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的历史事件是指莎拉热窝事件。对于莎拉热窝事件的看法,我认为塞尔维亚青年的刺杀行动是爱国行为,刺杀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刺杀行为在性质上属于恐怖主义,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暗杀、爆炸、投毒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确行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决反对一切恐怖活动。(言之有理即可) (6)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经济损失巨大,人员伤亡严重等;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和平等。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6国家...”主要考察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6国家...”相似的题目: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的主要特点是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战役主要集中于西线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历史,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政治人物的言论:&&&&① 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英·格雷②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皮洛夫③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法·福煦元帅④ 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捍卫者。&&&&&&&&&&&&&&&&&&&&&&&&&&&&&&&&&&&&&&&——美·威尔逊①②③④①③②④②①④③②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6国家名称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3214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452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请回答:(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4分)(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2分)(4)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4分)(5)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21世纪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6分)(6)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有什么警示?(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22分)材料一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年份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20——-06国家名称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3214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452材料二 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20世纪初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请回答:(1)从表一中看出1820年-1870年,世界头号工业国家是哪一个?该国成为头号工业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从表二中看出帝国主义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现象?(4分)(3)由材料一到材料二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你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什么?(2分)(4)你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间在20世纪初争夺的目标是什么?由此最终演变成什么结果?(4分)(5)材料三中的“火药桶”是指什么地区?最终引爆这支“火药桶”的“火星”具体指哪一历史事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21世纪的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它对今天有什么警示?(6分)(6)帝国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的争夺,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给我们有什么警示?(4分)”相似的习题。当前位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3分)小题2:题目中的“同行”即指_______&&&&&&&& 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小题3:“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中“这件事”具体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小题4:“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行”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3分)小题5:文中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小题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母亲说把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4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小题1: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小题1:“我”遇见“鬼火”小题1:承上启下。突出作者心里的害怕。小题1:用恰当的话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受孩子的人。小题1:示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小题1:试题分析:读完全文,尤其是结尾段中“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就可以确定,本文的主题在于歌颂父亲对我的爱。这样概括的重点就应该是父亲,写出父亲是如何爱我的即可。点评:概括文章内容,一般要呈现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起因、 经过、结果,尤其是人物和事件必须写清楚。一般会概括成“在什么情况下、有关谁、什么事、结果如何”。小题1:试题分析:“同行”的含义肯定不是表面的一层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它既是指事件本身,更指事件的意义与影响。既要写出“同行”一词的本意,又要写出在文中的深层意义。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要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根据文章内容挖掘出它的内涵。回答时,要把标题的理解与标题的作用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的语句出自倒数第四段,所以要到其附近,一般到其前面去寻找答案。不难看出,这件事指“我”遇见“鬼火”的事。点评:分析这类题目,要掌握一般规律,即:代词一般指代其前面的语句和内容。所以先要找到代词的出处,再到其前面寻找相应的答案。小题1:试题分析:这句话是段尾的一句,写出了“我遇到“鬼火”的害怕心理。结构上承上启下,引起了下文的继续叙事。点评: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要考虑它写出了什么内容,再考虑它在行文中起什么作为。文中的语句结构上一般为过渡作用、埋伏笔、作铺垫等。小题1:试题分析:父亲爱“我”,但是一种特殊的方式。理解了这一点,父亲的形象就可以概括出来了。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小题1:试题分析:一定要用第一人称,表达出对父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点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放到具体的情境之中。首先结合内容揣摩这时人物应该有哪些情感,然后用具体生动的语句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二、记叙文的分类: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0分)谁与我同行严忠付上初中时,学校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77756663220664310569818018119736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乡的变化结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