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仪征实验小学老师跳楼有多少名老师,他们都叫什么

大学毕业生若花 8 个月到 1 年去偏远地区支教,能给当地带来的最好的变化是什么?
请给出一些切实具体的方案。比如技术上的变化,带去太阳能版;经济上的变化,组织村民进行一些经济活动,发展当地经济,或者甚至联系海外的组织来捐助等。更具体的说,以下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有多少:我自己做一个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了解当地山水人情,然后可以花小额的钱(5-100元)买到当地某小块荒地一定期限(比如三个月)的使用权,以及一些种子(最好是花卉),远程监控,我组织小朋友在当地可以帮他们种,每周定时上传那块地的天气,土壤情况,以及实时的照片甚至视频,最后寄给捐助者他所拥有土地的作物的标本,以及小朋友亲手制作的植物图鉴。 最后如果有1000个用户,每人平均支出20元,半年的周期也能有收入20000元了。希望不是异想天开。
按投票排序
大学生去边远地区支教,对当地不能做出任何变化,至少任何大变化都不可能。我没有做过长期的支教,只做过一些短期的(每周去一次学校旁边的打工子弟学校)。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种无力感。在去当教师之前,我觉得我可以通过自己上课来改变小朋友的命运,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实际的结果是我什么都做不了。我希望可以让他们开阔视野,给他们介绍新兴的东西,但是现实是他们不得不在学校里面把作业写完,因为家里没有可以让他们写作业的桌子。哪里会关心什么是IPAD。我希望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但是因为教育条件的差距,他们永远也比不上那些在好学校上学,有专业教师教育的学生,而且他们很多人都只会上到初中就出来跟父母一起打工。到了后面我就放弃了我能改变他们命运之类的想法。不过我尽力做到当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能够更开心,至于小朋友会不会因为你的鼓励而改变命运就只能听天命了。改变一个偏远地区的状况,不是多一些科技产品,有一些捐款只花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到。需要更长期的规划和持久的助力,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一个大学生去支教对当地最好的变化就是丰富了小朋友的生活,让他们可以这一年可以过得更快乐。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大刘的小说《乡村教师》。
这也是我的疑惑。我心目中的答案倾向于:短期的支教不会给当地人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带来当地官员政绩或者给支教者本身成长带来的好处另当别论)。提问者举出来的建议似乎更适于村官、甚至是当地官员来做,他们更了解当地状况,包括盘根错节的利益状况。很多涉及改革的方案由支教者实施不合适。况且支教的本意是“支援教育教学”。我曾去西藏短期支教。队伍中一名支教者水平很高煽动性极强,在黑板上画了幅世界地图,在二十分钟内从航海大发现讲到911恐怖袭击,把世界文化演变政治冲突社会发展串成一条线讲完,再配上自己旅行的阅历,鼓励孩子们努力上进,眼光放远,开阔思维,看更多的世界。孩子们听的如醉如痴,听完后立刻举手提问。有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特别向往你说的这个世界,我要怎么努力才能离开现在这个环境。我们当即哑然。当地教育条件落后,全县恐怕十年才能考出一个985、211的大学生,大多数孩子都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回家干农活。因为考上大学的希望太渺茫,而且考上了也没什么用,不如做点小生意赚钱。这个问题像一个耳光一样扇在我们脸上,我们这群城市来的支教者在空中画了一张香气扑鼻的大饼,然后挠挠头告诉孩子们:你们……好像吃不到……政策技术固然重要,但一个地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要靠当地人群素质的提高。仓廪足而知礼节,历史经验来看,似乎通常都是先让人们富起来,再由当地政府提高教育质量。空投几个支教者过去(喔,当然支教者英语口语更标准,有些教学科目上水平更高),似乎效果甚微。
之前在排名第一的 的评论里得到了两个赞,开森那来讲下我看到的故事我大学毕业的六一儿童节,我去了四川凉山州的一个小学给孩子们带去了100多双鞋子但是因为下雨,我没法带物资上去只能自己一个人雇了摩托车上山路况非常差,我和摩托车司机两个人在山里颠婆因为不知道学校的具体位置我和司机差点迷路等走了两个小时的时候终于到了学校学校很小,一个教室,20来名学生,一名代课老师。他们只有2本书,一本数学,一本语文,没有其他课程我和所有学生都聊了下,聊完之后,我非常震惊。因为学校的孩子全部是彝族孩子,所以我和他们的交流靠着摩托车司机帮我翻译我和每个孩子聊了下,末了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得到的答案只有三个,老师、医生、警察当时我很疑惑,为什么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这么统一呢?后来,代课老师告诉我他们梦想这么统一是因为他们几乎没见过除了这三个职业之外的其他职业当时我的脑海真的用的是震惊两个字来代替老师,是孩子们最常遇到的人,医生,可能是因为他们家里有人生病过,所以接触过医生我看到一个孩子穿着阿童木的衣服我就问他你知道你穿的衣服这个卡通人物是谁吗?孩子很腼腆的问我是不是叫喜洋洋?这话要说在大城市里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的吧我觉得我一点都笑不出来,他们那没有电,别说电视了连学校的电都是我去的前两天才·通的后来,代课老师请我在他的家里吃了饭,土豆饭,没有板凳,我们蹲着吃的老师的代课工资是200多块钱一个月,在这个老师来之前,学校停课了很久,因为实在请不到老师老师给我说,如果他不来的话,这里的孩子都没法上课,凉山州靠近云南,有很多孩子最后可能都没有未来甚至可能成为成昆线上的贩毒者(对不起,我没法核实这个事情,只是老师说的)我和每个孩子聊完后,我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我除了一些鞋子外,我还有礼物送给他们是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小朋友们写给他们的儿童节卡片我有几个素未蒙面的台湾朋友,他们很信任我,我给他们说了我的想法后,他们就很积极的为我筹办此事。(我带去的卡片,我也很好奇里面的内容,没打开看~)(我带去的卡片,我也很好奇里面的内容,没打开看~)我把这些卡片送给他们告诉他们这是来自大陆对岸的朋友送来的卡片孩子们很茫然老师给他们解释说,台湾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在祖国另一边我默然问他们,你们觉得最大的城市在哪?有孩子说是西昌(凉山州的首府)我问他们,有多人去过西昌,有零星几个人举起手(西昌距离学校只有20多公里,但是坐摩托车走山路要2个多小时,很多孩子长那么大还没走出过大山)最后要走的时候,老师问我要不要给他们说点什么我告诉他们[请一定要努力学习,即使你们面临的条件是最艰难的,请不要放弃,因为你们的身后有很多人在关注着你们,给你们支持]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如果没有支教老师/代课老师的话,那些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老师和他所有的孩子。老师和他所有的孩子。PS .我赞同的是支教行为都是指长期的支教行为,我很佩服这些人,谢谢你们。我比较反对短期支教,所以以上表述都是基于长期支教来谈的。
很多很多东西都是会被改变的支教的任何东西都一定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希望和勇气还是绝望和自卑。现实再残酷,也应该积极向上,不放弃理想和努力。什么是教育的意义?如果接触过一些底层人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意识等等都和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这里就不说身边现实的故事了,以下都节选自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刘宝柱的爹十年前买了个川妹子成亲,生了宝柱,五年后娃大了,对那女人看得也松了,结果有一天她跑回四川了,还卷走了家里所有的钱。这以后,宝柱爹也变得不成样儿了,开始是赌,同村子里那几个老光棍一样,把个家折腾得只剩四堵墙一张床;然后是喝,每天晚上都用八毛钱一斤的地瓜烧把自己灌得烂醉,拿孩子出气,每天一小揍三天一大揍,直到上个月的一天半夜,抡了根烧火棍差点把宝柱的命要了。郭翠花更惨了,要说她妈还是正经娶来的,这在这儿可是个稀罕事,男人也很荣光了,可好景不长,喜事刚办完大家就发现她是个疯子,之所以迎亲时没看出来,大概是吃了什么药。本来嘛,好端端的女人哪会到这穷得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来?但不管怎么说,翠花还是生下来了,并艰难地长大。但她那疯妈妈的病也越来越重,犯起病来,白天拿菜刀砍人,晚上放火烧房,更多的时间还是在阴森森地笑,那声音让人汗毛直竖……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它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真的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挺好的事儿,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看村里那些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汉们,每天除了赌就是喝,但不去种地,他们能算清:穷到了头县里每年总会有些救济,那钱算下来也比在那巴掌大的山地里刨一年土坷垃挣的多……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做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考不上大学没有关系的“全县恐怕十年才能考出一个985、211的大学生”,固然如此。生活也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得都要都应该都能够北清复交哈佛耶鲁纽约伦敦,不说他们,即使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也都是在小城市的努力去省城生活。本来就是从村里出来的去小县城里生活,从小县城的出来去小城市生活,脚踏实地过自己的日子。生活本来就不是人人都得都要都应该都能够出将入相国士无双。在我们这中部地区小城市的学院对面开的那些小饭馆酸辣粉烤红薯茶叶蛋,月收入都在1万左右,人家不也是开开心心安安稳稳平平淡淡,一亩三分地,老婆孩纸热炕头地过着自己幸福的小日子么?普通人的日子,就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生活。(参考阅读,)打工了也没有关系的富士康跳楼不好玩,如果教育培养出了好的面对生活的态度,普工们也许可以想办法利用富士康的资源努力学习然后转岗技术工人。或者仅仅离开富士康就是了,回到老家做小生意,或者别的机会。即使是我们,在深圳的生活也不容易,人们本来就是从村里出来的去小县城里生活,从小县城的出来去小城市生活。要教的当然不是如何在1年内加薪升职,教的是逆风中依然不放弃不抛弃的相信生活会更好的勇气。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要知道大学也没有教好一些人,不少大学生也是在网吧里面过了四年,更不用说什么清华复旦室友投毒,加爵双刀背刺。而那些成为了翻云覆雨手握生杀予夺的权利的政治界金融界的精英们,到底是以苍生为己任悬壶济世的菩萨心肠,还是阳光下披着羊皮掠夺民脂民膏鱼肉百姓的撒旦?我们是应该读北清复交哈佛耶鲁,还是应该进了投行的年薪百万?是加薪升职当上总经理,还是去默默地当一个乡村教师?支教当然不是要直接带领村民发财致富,那是村官的事情,也不是题目怎么做怎么才能考上大学。要教的是摆脱愚昧的科学知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乐观的精神,正确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的品格。教孩子做一个更好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支教的意义
——非典型教师的实践感受
单枪匹马的在贵州山区支教半年,深切感受到孩子们需要的帮助,结束后没有离开,得到几个朋友 的鼎力支持创办了一个支教组织,至今一年半了。期间经历了学生的意外离开、15岁三年级女生的出嫁、也遭受了不解和质疑。
看到热烈讨论,很是欣慰。无论支持还是反对,说明大家对于支教的关注,更说明大家的理性思考。回答中并没有支教组织观点,我就结合我们实践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欢迎不同观点,促进我们一起进步。支教与社会实践一样吗?
看到很多关于支教的故事,有“感动中国”里扎根乡村数载的支教老师感人事迹、有远渡重洋来中国支教的卢安克的坚持不懈,也有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及村民的冲突的不欢而散。最初的单纯感动中渐渐参杂了质疑——“支教有什么意义?”
民政注册的、工商注册的、草根的各类支教组织遍布全国。短期的?长期的?然而什么是支教?什么样的组织是支教组织?我们区分了两者,谈支教的意义才破对了题。
我是这么区分的:社会实践:寒暑假进行和短于一个学期的项目,应该成为“社会实践”,这更多是一个体验活动,通过几天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解乡村尤其偏远山区的真实情况,促进思索人生,対自己做出改变。此间,会给孩子带去欢快的时光、外界的发达与现代、让孩子对外界产生期许。支教:长于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应该才算上“支教”。老师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一开学便和正式教师一起按着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上课。学期结束后,老师选择继续留下或者离开岗位,如果是后者其他的支教老师会接起教鞭开始新的教学周期。
不知这样是否能解释大家质疑的“镜花水月的希望和破裂”。有些项目因时间长度的限制只能带去“期待”却没有足够的“获取目标方法的指引”,是两者的不同步产生了质疑,而不是给孩子“希望”这件事出了错。
题主的问题可以归为支教的范畴,下面也就这个范畴来讨论支教的意义吧。孩子们需要什么?
1. “教育是政府该管的事儿,一个小组织能做什么?”
教育的确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其不均衡。我支教和我们组织开展支教项目的地区就面临这样的不均衡。即使在一个乡,其内部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均衡的。170名学生6个班级,只有5名教师;3个班级只有两名教师;新建的希望小学里却没有足够的“希望老师”。在贫困的乡镇,类似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当一个在家要干农活,上学单程要走路2个多小时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时,我们能有什么苛求呢?所以,支教组织是想把这样的学校撑起来,办下去。要不然,学生不得不每天往返于狭窄、危险、遥远的山路。因为孩子们需要上学、需要不走危险山路上学,所以我们来了。
2. “每学期换老师对孩子们影响多不好,要支教就该扎根农村!”
我看到的现状是在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乡的贫困村,即使本县的老师都不肯留下村级小学教学。学校的路不能通车,买一次菜要走上4-5个小时,上课以外没有任何休闲娱乐,所以老师可能待不上一个学期就选择了离开。开学的时候学生期待出现在讲台的身影,因为他们更担忧“有没有老师给我们上课”,而不是“怎么又是新老师”!所以,支教老师放下自己的生活,克服各种生活上的不变,来陪学生度过至少一个学期,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谢,感谢他们的勇气,感谢他们的付出,因为他们做了绝大部分人停留在口头的信誓旦旦!还要苛求他们为何没有像更伟大的老师扎根在被大家遗忘角落数十载吗?此外,如果在支教组织合理有效的管理下,老师交替的过渡会平稳些,对孩子的影响会尽量小一些。
3. “你们给了孩子希望,却是他们得不到的!”
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吗?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再偏远的地区,一般也会有电话、电视或者在外打工的人,我们或多或少的会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信息不对称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我的观点是:不要灌输“外边的世界才精彩”的一元论断。但至少我们要提供对等的信息,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无论他们如何选择,我们都会尽力告诉他抵达目标的方法。一般来说,偏远地区学生对于学习不重视,不努力多是因为没有目标造成的,无论他(她)想走进大城市改变生活,还是想在家乡做贡献,至少在小学基础教育层面的学习都是最基本、最必要的。我们不必功利化的以成绩衡量一切,孩子更爱学习了,享受到快乐了,更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这其实就够了。我们能做什么?
关于题主的方案: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只有“孩子需要的”=“我们能提供的”时,这才是成立的帮助(不是资助)。或者面对孩子需求时,我们没有很理性的思考,怎么做才是更好的。
当我们从城市走进山村,一切都如电视上老少比边穷地区的画面,但是一切都又来的更震撼!孩子的鞋子是破的、本子是破的、衣服只能遮体,草皮的房子不能遮风避雨。一下子,情感不能自抑,发动亲朋好友进行捐助。但是,这样做了能解决长久的问题吗?或者不劳而获对孩子对乡亲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至少从我个人支教的经历和其他老师的反馈来看,捐助一定要适量!请压抑您的爱心!请继续压抑您的爱心!请无论如何一定要压抑您的爱心!我不是劝阻您不要做好事,但一定请先多走多看,务必在了解到当地的真实的需求和找到一个不错的扶持项目(不只是资助项目)后再开始释放您的爱心,否则可能真的事与愿违。
题主想做的事情,通过支教实践难度还是有些大的。毕竟支教应该以教育为主!首先要思考如何在这段时间把孩子教的更好!如此一来,您想到的一些事情可能就没有精力完成了。每一位想要支教或者奉献爱心的人都应该先做一个匹配。你们的能力和孩子们的需求匹配成功后,无论这个切入点是什么,都是值得实践的。如果题主的想法适合您将要去的地方,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怎么做?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不一样的情况, 我就针对我们在贵州的支教点聊一下我的感受。(为了避免广告贴嫌疑,不提及组织名称。)
支教的核心-教育:
我最关注教育,我也支持各种衍生实践项目,但是我会在教书有余力的时候才会尝试其他衍生项目;否则,本末倒置影响支教的效果。如果题主更关注衍生项目,支教恐怕就不是您开发衍生项目的载体了。
在我半年的支教里,我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对等的信息”、帮孩子习惯养成、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们大多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在全乡从倒数到中等偏上、也有了努力的目标。课就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一个六年级的男生自杀了。没人知道原因。欢笑的年轻生命戛然而止。
有的事情是课堂45分钟无法解决的。我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我也不确切知道我做的事情对他们的帮助有多大,但是至少我要帮助健在的孩子解决上学艰难的状况。当家庭教育几乎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是他们的全部!因此,我和贵州的朋友发起了我们的支教组织,我们定下一个很小的标准:“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帮助,能读多一些书、晚几年结婚、少生几个孩子,我们就算成功了!”我相信建立一个成熟架构的组织,才能更持久、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我的那些孩子。
教育是漫长的实践的课题,因此我们不奢望支教老师带去多么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们严格筛选每一位派往支教点的老师。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因支教老师和当地老师的持续努力,学生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对于未来有了憧憬、对于学习更积极、也能自信的表达自己、踊跃的参与课堂互动……
对于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成效,然而也存在问题。“信息对称”的努力还是变得不对称。孩子憧憬外面的世界,却忽视了生长的乡土,我们不想培养的都是远走他乡的游子,所以我们开发“乡土教育”课程,努力让孩子成材,但一定竭尽全力让孩子先成人,成为一个懂得“回馈”家乡的人。我们也一直向师范院校的教授、城市小学的老师和心理老师取经并修改我们的方案。
一直努力、不断改进,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改进。TFC-值得学习的教育组织
我个人非常佩服TFC。他们尝试把外国成熟优秀的组织本土化。无论运作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作为新模式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们都是很优秀的组织。支教真的承担不了太多意义的期许。有的解决师资的极度匮乏、有的帮助提升教学质量、有的摸索可续的运营模式等。无论哪种都满足了一定的需求,解决了部分问题。其中的杂音,是支教的普遍问题还是个别行为?
我也经历过不理解人的职责和谩骂,只要学生进步了、家长满意了、校长赞许了,还用要求更多吗?支教需要理性思考。见了树木,也请见见树林。欢迎您的不同见地,也欢迎您能踏上通往山村的道路,认识在支教一线的老师、明白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付出、也感受孩子们的变化。————————————————————————————————————————————欢迎到贵州来支教!
贵州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和云南同在云贵高原有不亚于云南的秀丽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最大的黄果树瀑布、最美的喀斯特熔岩洞-织金洞,美丽的荔波原始森林、西江苗寨等等。
作为GDP全国很靠后的地区,这里教育资源非常稀缺,希望大家在关注到支教热门地区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贵州。————————————————————————————————————————————看到孩子们的快乐笑脸,还要什么回报呢?(为了避免广告贴嫌疑,宣传页遮盖了组织名称。)
我觉得大家应该把眼光拉长一点。说个简单到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哥们去年骑自行车去西藏我问他到藏民村子怎么沟通,他说藏民基本都能说普通话。也懒得找数据了做一张从30年前开始统计的识字率数据到30年后的识字率统计就能看明白了,这种方式和方法是我们在很多领域和方面一直使用的提升策略。
你现在教的还在上到初中就去打工了,但是由于受教育的应用他可能会支持自己的弟弟妹妹或表弟表妹乃至后代接受更高的教育,看不到变化是看的太进了。
题主的提问让大家很容易在一个限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教)什么或者不给(教)什么。我的建议是跳出给什么的框架,做以下几件事情:1、在去之前,反思自己受到过的教育。中国的学校没有给过我们什么好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如此。我们的价值观里被灌输了太多无意识的权威思想,妄图去改变他人的思想和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权威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从老师或家长身上学到的不外乎两种教育方法:灌输式和棍棒式。如果不对此有所反思,我们到乡村也只会重复这些内容和模式。2、到学校的至少头三个月,除了正常的教学外,不要做任何想当然的“帮助”。把这个时间花在了解学生需求、学校及村庄的关系结构上面,多去倾听学生、老师和村民,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逻辑,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们。建议题主学习一下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入门常识,不会花很多时间,但会对你的乡村生活有所帮助。最后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你也许无法像一名优秀老师那样教学(其实中国大多数老师也做不到)或者给学校和村庄带来一点稍微像样的改变,但至少需要保证不要犯那些愚蠢而自负的低级错误。
不泼冷水会死星人来了。你能够带来的唯一变化就是:你发现自己带不来任何变化,任何。你在去之前对于“偏远地区”的了解比电视中更多么?你知道那些地方的人们究竟需要什么吗?你是不是对支教抱有一大堆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渴求知识的双眼,贫穷而淳朴的山民,孩子们为你的眼界与知识而折服,等等?在这儿放个地图炮:所谓支教志愿者,有40%是去玩的,30%是为了简历,25%是为了自我满足。另外5%是真正能做点事儿的,不过他们绝对不会去问自己花“八个月到一年”去支教如何——他们起码会老老实实的扎上两三年。我一个师兄是在TFC做事的,他对于支教志愿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放弃一切幻想。你绝对看不到那些渴求知识的双眼,孩子们能老老实实给你上课就不错了。你绝对看不到贫穷而淳朴的山民,大部分偏远地区处在一种“城市里的好学不来,城市里的坏学了个底儿掉”的状态。孩子们会很好奇外面的世界也许是真的,但然后呢?像前面有人说的那样,告诉孩子们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然后告诉他们你可能今生无法抵达?《天方夜谭》里有一个故事叫做《终生不笑者的故事》,小时候觉得没什么,现在看看真他妈是个悲伤的故事啊。顺便说一下那个“水平很高很有煽动性”的志愿者——当然他根本看不到我的话——如果你现在站我面前,我绝对把你揍的连你爹妈都不认得。因为你他妈就是个人渣。你对于责任的理解不比一个小学生更多。如果一种幸福经不起比较,那当然是虚假的幸福感,但打破虚假的幸福之后呢?你就像是一个拿着棍子的人,去别人家里打碎了他家里的陶罐。如果之后你能给他一个青花的瓷碗,你是菩萨,如果之后你什么都给不出来,你就是一土匪。现在大部分支教志愿者,就是这样的土匪。如果你一定要“改变什么”,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他妈算老几?你他妈算老几?你他妈算老几?真是中二无药医也。至于你要是去了的话(我怀疑这时候题主已经去了——所以权当我说了一堆废话吧),记住三点:你是去教书的,你就是去教书的,你他妈就是去教书的。别扯其他的闲淡。当然教书的时候可以做许多事情。什么什么为师,什么什么为范,这话不是空谈。自己琢磨去吧。PS:Danny的答案难得靠谱。知乎里关于“教育”的高票答案充斥着不懂教育者的胡言乱语,但Danny这个答案不是。而默默同学,你有去支教的打算么?如果有的话,给你一个忠告吧: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我曾在农村支教一年(高中),仅谈谈个人观点。支教志愿者,需要热情参与,更需要理性思考。
首先不要想着帮他们赚钱,先搞清楚那里最缺什么。从我的经验来看,他们最缺乏的或许不是钱(尽管很多学生家庭贫困,但是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业),他们最缺乏的是对于“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认识。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和收益已经远不能和以前相比,很多学生即便天天刻苦读书,也无法进入一个稍好一点的学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报道层出不穷,“读书无用论”思想渐长,这才是最大的悲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你就永远无法改变他们考0分和考100分都一样的事实。(如果是小学还好,他们懂得还少。)
学校经费方面,志愿者个人肯定是不能改变多少,可以转向社会资源。很多企业都在树立企业形象,有很多公益项目。可以做一个靠谱的策划案,通过网络或人脉资源寻找社会资源,搞到几千至几万元并不难。
教学内容方面,志愿者能做什么?只讲课本太浪费了,甚至你会因为不知道“考点”被其他老师批评。既然应试教育相对公平,先减少一下对教育体制的批判,一时半会你改变不了什么。那么你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普及一些社科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你会发现,很多学生有途径上网,但是上网之后永远都是qq空间、非主流照片。我给他们看了很多电影,并专门用课堂时间讨论电影,很成功。
给孩子爱,他们很缺乏爱。在一个一年只能见到一次父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从小缺乏我们天天享有的父爱母爱,性格、心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当他们渐入青春期,异性的任何一点点关心都有可能促成一场恋爱。
还有其他回答者说的:教他们说普通话,鼓励他们说话。
有精力的话,多和当地老师聊聊,多去学生家里走走看看。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联想起了卢安克。当你无法改变的时候,就尽可能地陪伴下去。真菩萨心肠也......
1. 可能没有任何变化,这要取决于他们的接受程度和大学毕业生的主动程度,还是提供这些变化的方式与方法,都很重要。2. 按照现在支教的现状,毕业生过去会产生一些变化,离开后基本恢复原样,该干嘛干嘛。3.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他们会认为,一个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没什么社会经验,又谈什么发展经济呢?现在有些毕业业去地方当村官的,进行得很艰难,但也有反响很不错的,但寥寥数几,已经上CCAV了。4. 从支教本身上看, 你过去是教授知识的,能尽自己个人的最大努力给当地孩子带去知识和快乐。这是最应该做的。5. 当然也不是说除了教育,其它什么都不做,只不过教育是你的主要任务,孩子你是服务的主要对象。其它的工作,根据当地村委之类的开放程度,你也可以适当开展。6. 个人观点+吐槽,不喜请喷。
十分钦佩各位身体力行的支教知友。而我想说几点个人的偏颇的看法:首先,为什么有支教这个事情?为什么西部的小朋友不能自由的来东部上学?因为贫困?好吧,那是说他们没有路费,没有住宿。。。但物质的资料都可以赞助。还是他们根本无法离开出生的地区呢?如果现行的生活模型被设计成将他们禁锢在农村土地上面,那么又何苦给他们一个永远无法达成的梦呢?这个梦将带个他们一生的是希望、愿景,还是失望,自卑,自艾,对自己生活的无法认同。从而自卑感在经过了时间这个放大器之后,迫使他们把自己认定在一个出生等级上,并把这个观念传承给下一代呢?
教知识是假的,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最大的改变当然,开眼界这种事未必都是好的,全凭个人造化了
作为一个短期支教过的人,我谈谈我的看法。1、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无论从带过去的物资和你带过去的课程和学习方法,会让部分孩子有更好的学习动力;2、增强老师的动力,尤其是那些长期在山区驻守的老师们,外面的世界没有忘记他们。我在2009年底去四川省某地短期支教了不到一个月,是和十几位同学一起去的。短期来看效果当然受限,但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确实是个难忘的寒假。回来之后我和我的朋友们创立了同心助学()这个平台,期望能够搭建起一座长期沟通和资助的桥梁。从2010年2月至今,我们已经资助了大概70多位孩子(没人每学期大约240元),我们的资助都是长期的,比如从小学一直资助到高中、大学或直至孩子学业终止。实践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比如山区的孩子们往往比较腼腆,不会主动跟资助人沟通联系,我原先所期望的沟通交流基本沦为一句口号,两年来只有些许的改善。总的来说,支教者的力量为星星之火,不足以燎原;教育上的公共支出不足、支出效率不高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不妨当做一次挑战自身的历练,然后尽最大努力为当地带来长远的资助。加油!
带不来什么,相比支教经历带给你的精神/肉体财富而言只能希望你能给那些孩子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他们在随后的日子里不会遗忘的,还会记起并感谢的一些东西
给孩子一些有用的知识,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这足以改变很多人的一生了
能给一两个孩子带来梦想就已经善莫大焉了。一年半载中为当地带来变化?你还没抵达当地就制定了一个计划,带来灾难的可能性远高于带来好的变化。但是我真心建议你带一些足球给孩子玩。真正偏远贫瘠的地区,一件真正的玩具对孩子来说也太珍贵了。
不要降低学生的成绩。人家的命运不是你理想的实验场。少数支教老师提高了学生成绩,不容易。
今年夏天,和 参加了一个义卖活动,义卖的钱是用来支援某偏远山区希望小学的大家把家里闲置的各种物品拿出来,感兴趣的就互相买卖,交易的钱全部交给组织者,去进行支援活动,组织者介绍说这些钱将会用来改善希望小学的环境和硬件当天完了以后和另一个朋友L聊这件事,L的看法是,改善希望小学的硬件,作用微乎其微,那里首要欠缺的是师资,我同意他的看法排名第一的答案让人心里一阵凄凉,山区的文明程度是大城市的孩子不敢想像的,他们需要有人教他们知识,告诉他们现代文明!如果让支教的老师留在那里是个现实的问题,不要指望有无数个崇高品德,献身精神的光辉形象出现,这不可能!这不是道德问题,是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政府和教育部门如果不拿出对等的条件,凭什么让大城市的年轻人放弃一切到山里去?做好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作用,所以当孩子们问到实际的问题,大饼如何能吃到嘴里,善行者们就会哑口无言。可能以我从事的行业和个人的资源,对于这件事,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关注和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他们需要长久的师资!仅此。
最大的变化难道不是让孩子有了想要走出去的内在动力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物质条件充足但没胆量没欲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产生想去看的想法,让他们知道人生不是只有种田而已,那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至少都会更勇敢点,更积极靠近梦想吧,毕竟他们已经知道,最差的结局不过就是种田而已,而现在愿意工作的人在哪里又养不活自己呢?做梦就请做全,这是他们的人生,他们会为自己的选择努力,也比我们更知道要如何努力,被人推着成长的人生是不健全的,莫帮太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都小学刘旭华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