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怅,问,忆,表达了对简爱主人公形象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您现在的位置: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3讲 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精析精练教学案
作者:石培成 【
】 浏览:140次
一、考纲阐释
最新《考试大纲》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包括三个考查点:其一形象。这类题目通常有三个考查方向:写了哪些形象(意象)的特性;借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形象。其二语言。这类题目通常考查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其三表达技巧。这类题目有三个考查方面: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二、考点透析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例如: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景物形象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3.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的形象之中。含蓄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的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的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的天际消逝无踪。这里借形象的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亲的苦思之情。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中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语言追求华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工整的对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设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豪迈气魄。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3)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4)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1)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2)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对比与烘托
对比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4)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O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5)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屈原的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6)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命题规律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要求是在逐步提高的,试题的难度也是在逐步加大的。据此,我们可以对今后的&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作如下预测:
1.考查重点:山水景物诗,以考查景物诗为重心;咏怀咏史诗,以考查咏怀诗为重点;名家作品,转向以非代表作为考查重心;非名人作品,则以迁移阅读鉴赏为考查重点;对比鉴赏,以求异寻同为重心;迁移鉴赏,以课内外结合为重心;诗词并重,以诗词联姻为选材重点;关注曲词,以类比联想为核心;考查角度,以语言手法、情感为考查重心。
2.考查形式:就一首古诗从理解和赏析两个层面各拟一道简答题;对一首古诗就其内容或形式方面写一段百字赏析短文;提供对一首古诗的两种不同看法,要求考生对自己认同的看法阐述相关理由。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即假如题干是两问,则前一问的解答往往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一问的解答也往往是前一问解答的跃进或深入。
3.对领悟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将进一步加强,即重视个性化鉴赏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注意领悟倾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诗歌意象和人物形象,炼字和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四、技法点拨
(一)立足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都是古代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鉴赏技巧和思维方法很典型,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借鉴性。这些诗词绝大多数指定要背诵,如果在背诵的同时,能够对其鉴赏的技巧了如指掌。那么枯燥的鉴赏概念就会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具体了。
(二)把握常识
1.了解诗词的基本体式类别。
(1)从体裁上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即格律诗。注意时代,唐以前只有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并存)和词。
(2)从表现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
(3)所选题材分:有山水田园诗、军旅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咏物诗、怀古诗、哲理诗等。
2.掌握一定术语,鉴赏时能说较规范的&内行话&。
(1)反映诗歌风格方面:雄奇、刚健、悲壮、旷达、洒脱、苍凉、恢宏、奔放;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婉约清丽、明丽清新、含蓄有致、生动活泼、幽默恢谐等。
(2)反映诗歌结构方面: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3)反映诗歌表现手法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对比映村、以虚写实、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白描勾勒、浓墨重彩等。
(4)反映诗歌语言特色方面:质朴清新、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对仗工整、有节奏感、声情并茂、凝练简洁、犀利老练等。
(5)反映诗人情感方面:愉悦、欢快、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激昂、奔放、乐观、豁达、淡泊、闲适等。
(6)反映诗歌总体效果方面:真挚感人、耐人寻味、催人泪下、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意境高远、即景生情、即景自况等。
3.了解诗人思想性格,把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鉴赏时善于对比揣摩,推此及彼。
(1)从诗歌表现的不同内容上把握。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夸参、王昌龄的边塞诗;曹操、鲍照、杜甫、李商隐的咏史咏怀诗;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爱国诗等。
(2)从诗歌体现的不同风格流派上把握。如: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陈亮的豪放词;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的婉约词等;李白、杜牧、李贺的浪漫诗,杜甫、白居易、陆游的写实诗等。
(三)把握一些常见的问答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读下面这首诗,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手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四)总结规律
1.反复体味,读懂原诗。了解作者为什么而写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主观试题规范作答。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答题规范意识。
(1)要明确,忌含糊。对试题中有&你是否同意XX说法&之类的问题,考生必须要明确表态&同意&或&不同意&。
(2)要具体,忌空泛。试题中往往要求理解的是某一点,或者是形象,或者是情感,或者是手法等。考生一定要列举诗词中的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切忌空话套话,泛泛而谈。
(3)正确揣摩,忌想当然。有的考生不仔细品味诗句含意,不正确理解诗意,往往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造成失分。
(4)顺势而为,忌唱反调。命题意图往往会在题目中作提示引导。如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设置题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说明包含着对考生的提示引导,只要顺着试题作答,很容易得分。可是有些考生故意唱反调,硬说&不是关键&,却又说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
五、高考典型例题
1.(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①,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②,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③,敞裘犹带帝京尘④。
交游落落俱星散⑤,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解析:注意诗歌中的&几问津&&忙于我&&孤枕&&乡国梦&&交游落落&等词语表达的意思,并联系全诗进行概括。&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联系全诗,结合&孤枕不胜乡国梦&&交游落落俱星散&两句,便不难理解作者面对江面上上下翻飞的沙鸥时的孤独感和看出诗歌使用的衬托手法。
答案:(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
2.(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
解析: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
解析: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情感的分析归纳,要注意题目当中&丰富&一词的提醒。可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如&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稍见初日开&等句,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激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
答案: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
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应从诗歌的修辞手法(对比、时偶)及描写角度、感觉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重点是第5,6句,有对比,有对偶。当然,也可以从景和情之间的关系进行鉴赏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
4.(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解析: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de & 2003-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女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