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渔家傲 秋思仿写渔家傲

热点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感受与思考
第二单元 想像与联想
第三单元 再现与表现
第四单元 个性与创新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写出人物的个性
第二单元 写出事件的波澜
第三单元 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第四单元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条有理
第三单元 诗歌
第四单元 散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作点辩证分析
第二单元 札记B随笔
第三单元 小小说
第四单元 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综合叙述
第二单元 编写寓言故事或科幻小说
第三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
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第一单元 立意与选材
第二单元 思路与结构
第三单元 文体与文风
第四单元 本色与文采
第五单元 自由写作实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仿写《爬天都峰》_400字
来源:作文网整理
  一天傍晚,妈妈带着我去爬西山。
  我站在山脚下抬头望:啊,山顶这么高,绿山好像和云彩是一对好兄弟,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正看着我们呢。再看看弯弯曲曲的石阶小道,似乎像天上仙女的彩色飘带垂下来一样。
  我和妈妈开始向山顶出发。妈妈叹了口气说:&这什么时候能爬上去呀?我鼓励妈妈说:&我们不是都爬过千山吗?这不是小菜一碟吗?有我在没问题的!&
  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采着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槐花,一会儿拔着石阶旁嫩绿的小草,一会儿跨着大步爬长长的石阶&&
  爬呀爬,我和妈妈终于都爬上了山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火红的夕阳,它就像红彤彤的染料在水中慢慢扩散,把天空染成了红色。
  我又往山下看了一眼,发现汽车就像小蚂蚁在觅食,来来往往地跑着。整个城市就像许多火柴盒建成的小人国,我仿佛就是正在参观小人国的巨人。爬上山顶真好,可以看见美丽的日落和城市全景。
  我现在终于体会到了杜甫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百科词条:21.示例:语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他们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却归乡无计,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报效国家的目的,所以能用浊酒排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们对成就功业的向往。(2分,言之成理即可)
22.抒发了作者对将士们戍边难归的无奈、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分)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诗意理解
例1 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异”统领的景物有:&&&&&&&&&&&&&&&&&&&&&&&&&&&&&&&&&&&&&&&&&&&&&&&
例2对《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鸣、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
例3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画面描绘
例4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
例5 结合上片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展现的画面。
&&&&&&&&&&&&&&&&&&&&&&&&&&&&&&&&&&&&&&&&&&&&&&&&&&&&&&&&&&&&&&&&&&&&&&&&&
4.综合评价
例6 对下列诗句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分明就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的构图: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河流点染于大漠;有画的线条: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有画的色彩:黄的沙、青灰的烟、橘红的夕阳、白的河水,实乃“诗中有画”。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和主观感受,以春天之梨花喻边塞之飞雪,比喻新颖,不仅把雪的洁白与鲜润揭示了出来,也给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温暖的感觉。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写出了塞下秋天天气之“异”──极其寒冷,如同“胡天八月即飞雪”,表现塞下秋景与中原秋景的不同,连大雁也过早地飞离衡阳。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作者将游子沦落之情寄托于九种看似孤立的景物之中,用有形之物来表现无形之情,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1.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有人对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提出了否定的评价,说作为主帅不在其作品中抒发慷慨激昂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愁苦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你怎么看这种评价?
&&&&&&&&&&&&&&&&&&&&&&&&&&&&&&&&&&&&&&&&&&&&&&&&&&&&&&&&&&&&&&&&
&&&&&&&&&&
3.读下面这首小诗,联系《渔家傲》和《岳阳楼记》,说说你对范仲淹的认识。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婺城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小题1】生活里有“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的相思,也有“,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激情与壮志。【小题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戍边征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小题3】李清照《武陵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化抽象为具体,写尽忧愁之沉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江苏省阜宁县九年级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小题1】胜人者力,&&&&&&&&&&&。(老子《道德经》)【小题2】&&&&&&&&&&&&&&&&,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小题3】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小题4】问渠哪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小题5】&&&&&&&&&&&&&&&&&&,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小题6】&&&&&&&&&&&&&&,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小题7】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我国是诗的国度,为了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皋城中学八年级(1)班特举行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活动中。(10分)
【分门别类辑古诗】
下面是同学们在一本诗集中辑录的几首古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的情感的相近点,给这本诗集命名。(3分)
诗集名称:《&&&&&&&&&&&&&&&&&&&
《次北固山下》…………………………………………………………………………王& 湾
《春望》…………………………………………………………………………………杜& 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别出心裁品古诗】
同学们热烈讨论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同学说,这两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它劝慰了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失意介怀,表现了刘、白二人的友谊;也有同学说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那么,你认为它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是什么呢?(4分)
&&&&&&&&&&&&&&&&&&&&&&&&&&&&&&&&&&&&&&&&&&&&&&&&&&&&&&&&&&&&&&&&&&&
&&&&&&&&&&&&&&&&&&&&&&&&【诗意盎然写序言】
同学们在辑录这本诗集时,为这本诗集写了一篇序言。请你仿写句子,完成诗集序言。(3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会陶醉于山水的风采:爱他的婀娜隽秀,爱他的巍峨挺拔,爱他的低回婉转,爱他的澎湃昂扬。
你会迷醉于季节的容颜: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
,爱她的&&&&&&& ,爱她的&&&&&&&& 。
科目:初中语文
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1)苏轼《密州出猎》中借典故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的句子是:
&&&&&&&&&&&&&&&&&&&&&&&&&&
,&&&&&&&&&&&&&&&&&&&&&&&
(2)《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壮志难酬的句子(主旨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__。夜来西风起,______________。(《观刈麦》)
(4)晨起动征铎,____________。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
(《商山早行》)
(5)疑怪昨宵春梦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
(6)刘方平在《月夜》中写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高洁、坚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示例:有的澎湃激昂&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解析:略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缉古诗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的情感,给诗集命名。(1分)《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望》——杜甫《渔家傲》——范仲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诗集名称:《&&&&&&&&&&&&&&&》写寄语2..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4分)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永,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你能欣赏花的姿容:&&&&&&&&&&&&&&&&&&&,&&&&&&&&&&&&&&&&&&&&。当主持3..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整理的古诗在主题班会上展示,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3分)&&&&&&&&&&&&&&&&&&&&&&&&&&&&&&&&&&&&&&&&&&&&&&&&&&&&&&&&&&&&&&&&&&&&&&&&&&&&&&&&&&&&&&&&&&&&&&&&&&&&&&&&&&&&&&&&&&&&&&&&&&&&&&&&&&&&&&&&&&&&&&&&&&&&&&&&&&&&&&&&&&&&&&&&&&&&&&&&&&&&&&&&&&&&&&&&&&&&&&&&&&&&&&&&&&&&&&&&&&&&&&&&&&&&&&&&&&&&&&&&&&&&&&&&&&&&&&&&&&&
科目:初中语文
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灿烂盛开。&&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山东省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2分)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年湖南省岳阳市初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语言应用
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仿写岳阳楼记。。。_百度知道
仿写岳阳楼记。。。
不是文言文,是仿照写作方法写现代文。。拜托了~
提问者采纳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文化名楼--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始建于公元200年前后,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整个楼体结构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其风格可概括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主楼三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了下来,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注释】 1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现在湖南岳阳。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越:超过,过了。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通“俱”,全,皆。 乃:于是。 增:扩大。 制:规模。 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 记:记叙。 2 胜状:胜景,好景色。 衔:包含。 吞:吞吐。 浩浩汤汤(shāng):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横:广远。 际涯:边。( 际 涯 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 涯专指水的边界)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 气象:景象。 万千:千变万化。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极:尽。 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览:看。 异:不同 3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阴:阴冷。 浊:浑浊。 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辉 岳:高大的山。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隐没。 行:通行。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樯:桅杆。 楫:桨。 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这。 则:就。 有:产生。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去:离开。 国:国都。 忧谗畏讥: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畏:害怕。 谗:说坏话。 讥:批评指责。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感:感慨。 4 春和:春风和煦。 景:日光。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美丽的鱼。 芷:一种香草。 汀:小洲。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野花。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时。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何极:哪有穷尽。 旷:开阔。 怡:愉快。 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 偕:一起。 临:迎着。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洋洋:高兴得意的样子。 5 尝:曾经。 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异:不同于。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以: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庙:宗庙。 堂:殿堂。 庙堂:指在朝廷。 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是:这样。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其必:一定。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 斯人:这样的人。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归:归依。 【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层的城楼,被蓝天白云衬托得十分壮观。那就是著名的岳阳楼。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状,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为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来过岳阳,一个和岳阳没有关系的人忽然为岳阳楼作记,这是必须说明缘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又嘱托我作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这段文字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象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入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了。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 这一段的大意是说: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第五段,正面写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嗟夫!”,是感叹词。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文章最后一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时间。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大家可以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人的,劝勉谁?滕子京呀! 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他明写景,暗写自己对人生沉浮的看法,并劝老朋友要拿得起、放得下,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洒脱人。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子京老友,我多么想你成为这样一类人呀!“微斯人,吾谁与归!”此文撰于邓州 ,作者并未到过岳阳楼。 【文学常识】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其父范墉任节度掌书记。(其父范墉死时他刚两岁)。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写作特点】 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还有什么意思呢?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方法。一个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别人说好,我偏说不好。另一个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径,别人说烂了的话我不说,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三、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 全文中心: 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阐述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进步的思想以及作者自己政治上的抱负. 同时也表达了不向保守势力妥协的决心. 还包含对滕子京的安慰和砥砺之意. 整篇文章融叙事; 描写; 议论于一体, 借景抒情. 【主旨分析】 写出作者远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出作者豁达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段意总结 第一段记述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写。这段写岳阳楼的重修、增制。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登金茂大厦记
———仿写《岳阳楼记》
公元一九七八年春,中国改革开放。越二十余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予乃登金茂大厦,俯瞰申城。但见浦江蜿蜒、高楼林立,顿时百感交集,故以作文记之。
余观夫申城胜状,在东海之滨。临东海,首长江。黄浦东流,贯穿全市。朝晖夕阴,浩浩荡荡。此则申城之大观也,今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江苏,南极浙江。中外名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蓝地绿,万里无云。商旅皆行,群贤毕至。路旁树木,郁郁青青。登斯厦也,则见繁华都市,环境优美,绿荫丛中,满目英豪,感极而乐者矣。
至若申城夜景,倍感撩人。浦江两岸,灯火通明。天光远影,广阔无际。光如白昼,交错变幻。灯光绿荫,映带左右。高楼对...
一九七八年春,中国改革开放。越二十余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予乃登金茂大厦,俯瞰申城。但见浦江蜿蜒、高楼林立,顿时百感交集,故以作文记之。
余观夫申城胜状,在东海之滨。临东海,首长江。黄浦东流,贯穿全市。朝晖夕阴,浩浩荡荡。此则申城之大观也,今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江苏,南极浙江。中外名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蓝地绿,万里无云。商旅皆行,群贤毕至。路旁树木,郁郁青青。登斯厦也,则见繁华都市,环境优美,绿荫丛。
至若申城夜景,倍感撩人。浦江两岸,灯火通明。天光远影,广阔无际。光如白昼,交错变幻。灯光绿荫,映带左右。高楼对立,交相辉映。此景何及!登斯厦也,则有心旷神怡,天高无比,凭栏眺望,其喜洋洋者...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岳阳楼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渔家傲秋思上阕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