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结构,28层,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6度,抗震等级4级,年限50年,请问每平方米大概用多重的钢筋???

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谢邀。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 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 8 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 7 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10% 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 99.789% 的 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 1 减去 90%,等于 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 475 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 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 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其实之前我就一直在犯一个毛病 这个毛病就是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之间的理解不清 以前不知道地震烈度这一说 只知道地震越大破坏力越强 其实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是靠地震烈度的 一样的震级 震源深度较浅肯定比较深的造成的地震烈度要大,这就是有些地方震级很大但是伤亡人数少,破坏力小的原因之一.房屋的抗震等级则需要根据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来设定.比如说鞍山的海城市地震设防烈度就是7级 而我家就是6级.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不同的.
对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很好的科普,有个笔误,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 的是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常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什么关系? 常遇烈度是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是小震不坏中的小震,重现期是50年,也就是50年一遇,比基本烈度大概小1.5级,也叫众值烈度和多遇烈度基本烈度,是另一个领域"中国地震区划"的名词在结构设计领域,设防烈度取当地的基本烈度,数值是一样的。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地震烈度,中震可修中的中震,重现期是475年,475年一遇罕遇烈度 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大震不倒中的大震,重现期年,千年一遇,比基本烈度大1~1.5倍之间。引入抗震等级的目的和意义区分不同的结构体系,结构重要性,结构高度等等来却有重点的加强结构的抗震措施,做到既安全又经济。
震级是按照地震本身强度而定的等级标度,用以衡量某次地震的大小,用M表示。震级的大小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也是地震规模的指标,其数值是根据地震带记录到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国际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级;至于5.12地震为嘛最初报的是里氏7.8级后来修正为8.0级,大概是因为震级超过8级国际救援可以不经发生地震国允许直接介入救援,可能是当局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吧。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比如人的感觉、地表现象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等。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2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通常M&2的地震,人基本感觉不到,为无感地震或微震;M=2~5的地震为有感地震;M&5地震,对建筑物引起不用程度的破坏,为破坏性地震;M&7为强烈地震或大震;M&8为特大地震。通常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就越小;反之越大。地震烈度还跟震源深浅、地震传播介质、表土性质、建筑物的动力特性等因素有关,大概是这个道理。根据建筑物功能的重要性、震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绝大多数建筑物属于丙类。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6、7、8、9度地区的抗震设计,1~6度对建筑物破坏不大或者无破坏,9~12度破坏力太大,设防无法抵御。
排名第一的猪小宝的回答中说不同媒介报出的震级不同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实际上不只是这一个原因,还有其它一些原因。见
把太阳想象成一个大的灯泡,假设地球上的人是怕阳光的,所以人人都得穿防光服,并且各个城市都有个官方的防光服厚度的基本标准。那么1,地震震级:灯泡的瓦数就是震级。2,地震烈度:各个地方的亮度就是地震烈度。3,设防烈度:各个地方官方的防晒服厚度的基本标准就是抗震设防烈度4,抗震等级: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老人的防光服要厚一点儿,儿童的更要厚一点儿。那么这个不同人的防光服厚度的差就是抗震等级。
说白了,同一个震级由于不同的震中距(某地到地震中心在地面投影点的距离),地形效应或者场地土层对地震波的过滤作用会在地表产生不一样的加速度,即使是相同的加速度对于不同类型结构的破坏也是不一样的,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和建筑物受地震作用的破坏程度给出的,它一般要结合现场的震害调查进行,而且国家现在的抗震设计规范就是以烈度进行设防的,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规划,比如北京就是八度设防,当然设防时牵扯到一个小震中震和大震的概念,现在都是以中震的烈度进行设计,比如北京设防烈度是8度的大致意思就是这个地区发生这个烈度地震的重现期大约是475年~手机打的,有些不足望见谅
地震的等级是每次地震释放能量的级别,地震的烈度是地震在某一区域破坏力的表现。每次地震只有一个等级,但是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地区的烈度也不相同。好比放炮仗,不同大小的炮仗爆炸的力量大小不同,但同样一个炮仗不同的人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听到的声响也不同。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表示该建筑在相应烈度的地震作用下不会造成过大的破坏,也就是常说的小震不裂,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排名第一的答案很详细,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地震震级: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通常使用里氏体系,共9级,相邻两级间能力相差32倍。地震烈度: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12 个等级划分的烈度表。M&5 的地震,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 的地震为强烈地震或大震;M&8 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基本烈度:指所在地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分级别基于烈度和加速度,分组基于设计特征值)结构抗震设防分类:甲乙丙丁四类,常见的建筑为丙类,可满足本地区的正常需求。之间的联系地震震级,地震类型和震源与观测点之间的物理条件(地质条件,距离等),决定了观测点地震烈度。基本烈度是基于概率论预测烈度
很多大神给出了十分专业的解答,我通俗地再说说我的理解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个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每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唯一指标。地震烈度是地震是某处建筑物破坏程度。地震烈度不仅与地震等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类别等等因素有关。换句话说,如果地震发生在无人区,即使是十级强震,其烈度也为零。抗震设防等级是依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建筑物的结构形式设定的,对建筑设计时的构造措施,三强三弱等系数的取值,构件轴压比,最小配筋率等的取值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上仅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反应谱 是什么呢
来知乎,参与讨论浏览数:305
单独的一个地下车库,层高4.5,米,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6度,安全等级为2级,请问抗震等级是几级?
单独的一个地下车库,层高4.5,米,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6度,安全等级为2级,请问抗震等级是几级?
抗震等级是由结构类型、檐高和设防烈度决定的,软件里也是按照规范设定的,当把这三项内容填上后,抗震等级就匹配出来了。您描述的还缺檐高信息。
我的答疑任务作者:记者 叶轶
发布时间: 15:2:55
按目前的建筑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从6度到7度,土建成本增加约5%~10%;7度到8度,土建成本增加约10%~20%;8度到9度,土建成本增加约15%~30%
抗震设防重几许
当现有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对地震作出可靠的预测,当预警系统还无法为我们争取足够长的逃生时间,建筑的抗震性是离生命最近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屏障。
汶川地震中,因为建筑倒塌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触目惊心。之后,提高建筑抗震等级的讨论一直不绝。在防震措施相对完备的日本,尚且有许多建筑无法达到抗震设防等级,其中经济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地质情况复杂,各地经济水平参差有别。将建筑的抗震级别最大可能地提高是否有必要?在建筑抗震级别提高过程中,设计和施工支持是否能到位?建筑抗震等级提高的费用是否负担得起?
时隔一年,汶川之痛逐渐沉淀后,我们或许能更理智地审视建筑的抗震等级问题。
建筑抗震设防的依据
作为四川省震后重建的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吴体在记者请教重建的抗震设防等级时,首先提到的不是建筑设计或建筑材料,也不是施工上的任何问题,而是日开始实施的最新修订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地震动参数是一组反映地震强弱程度的指标,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按照这些参数将国土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区域,就基本确定了不同地区建筑的抗震等级标准。这是中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强制性要求,大部分民用和工业建筑都是按照区划图上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
去年&5&12&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对受地震波及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部分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进行了紧急修订,从整理数据、召开咨询会议、提交修改单到开始实施,只用了不到30天。区划图的修订不是将所有地区的抗震设防等级普遍提高,而是根据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风险对各个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主要包括将汶川、茂县、北川、都江堰的抗震设防烈度从7度提高到8度;而成都主城区仍然维持7度的抗震设防,但同时提高相应的动参数值。
一旦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筑的抗震度也随之确定。针对《科学新闻》就汶川地震震中地区许多房屋因抗震等级不足而倒塌导致人员伤亡的疑问,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起草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戴国莹研究员也很无奈:&(汶川地震)之前区划图定的(参数)标准比较低,这不是我们的建筑技术能管的。&
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委员会成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则告诉《科学新闻》,地震动参数是根据当地的地震及地质资料编制的,有一套复杂但客观的计算体系。都江堰从7度升到8度,有其必要;而成都维持原有抗震级别稍作调整,也有充分的理由。
抗震设防的成本
中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就提出了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1度的&大震&不倒塌目标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以汶川地震的破坏力和既有房屋的抗震等级,建筑倒塌似乎无可避免。但是,为什么同一时期的建筑,有些挺过了主震,为大家争取到了宝贵的疏散时间;而另一些却顷刻间坍塌为废墟?
&汶川有些学校之所以不倒,不是因为抗震等级更高,而是在于对设计标准的严格执行。很多倒塌的学校往往是工程上偷工减料造成的&&就算设计上按照国家标准做,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只要没有严格执行一样是白搭。建筑施工水分是很大的,其中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事情不出问题的时候看不到。我虽然没有到现场,但是从很多公开的照片和相关信息中可以看得出来汶川一震,抖落出不少豆腐渣工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建筑专业老师对《科学新闻》说。
在受震最严重的都江堰、绵阳、汶川等地,&5&12&后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提高,自然意味着建筑工程开支增加。高孟潭提到,作为抗震设防基准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在修改时并没有考虑参数调整后的建筑成本因素。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个重要因素则难以忽略。
早在&5&12&地震后不到一个礼拜,就有一些建筑专家开始推测新建筑抗震设防等级升高的成本。他们给出的增加幅度大致在20%~30%。但其时新修订的地震动参数尚未发布。
时隔一年,在灾区开始有条不紊地进入重建阶段后,记者从重建一线的都江堰市建设局建设处了解到,抗震设防从7度升高到8度,新建筑土建部分增加的成本为10%~15%。戴国莹则给出了更细致的区分&&抗震级别增加对应的安全设防是按指数而不是倍数递增,从抗震烈度6度到8度,建筑安全性要增加4倍。按目前的建筑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从6度到7度,土建成本增加约5%~10%;7度到8度,土建成本增加约10%~20%;8度到9度土建成本增加约15%~30%。
隔震技术,以柔克刚?
&1994年,在美国加州北岭6.8级的地震中,震区内共有8座医院。其中七座按常规设计的医院虽然由于采用了比较严格的抗震设防等级,没有在强震中倒塌,但医院必须关闭,各种器材、药品也在震波中晃落在地。唯独南加州大学医院,1991年建成。因为采用了橡胶垫隔震技术,这所医院里的人只感到了轻微的晃动。手术室里,医生只是暂停了半分钟,然后接着继续手术。&在谈到隔震技术时,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平有一箩筐的故事。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加入隔震层,通过隔震装置吸收地震冲击力,从而保护建筑的上部结构。戴国莹告诉记者:&从现有的案例看,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在地震后上部的可使用度更好。&而谭平也提到,隔震技术不仅能减少墙体破坏开裂,还能尽可能减少室内物品摔落。&但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发现有几栋隔震建筑,虽然晃动程度比普通建筑轻,但地下的一些管线由于房屋水平移动坏掉了,不过这不是大问题。&戴国莹补充到。
据谭平介绍,以住宅为例,目前根据不同的楼层数,添加隔震装置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平方米100~300元。除了新建建筑可以在设计中就考虑隔震措施外,已有的框架结构建筑也可以在不影响住户使用的情况下用隔震措施提高抗震设防等级。不过,隔震技术毕竟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在隔震产品、建筑设计和施工以及工程体系的熟悉度上既需要时间的考验,也等待市场的认可。
&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09年第9期 封面)
发E-mail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