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集团和地核在体波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内容--第二章--第四节 地球的物质组成
教学内容 | &|
大陆的超深钻
<font color="#996年2月中国正式成为ICDP三个发起国之一,另外两个发起国分别为德国和美国。
1998年4月,国际大陆钻探计划组织ICDP给予以150万美元经济资助。
1998年12月,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第二口预先导孔(CCSD-PP2,1000m)开始钻探。
1999年9月底,
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标志着该工程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
与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有关的一些地学难题
地磁极性600Ma来始终在不断地正、反向变化,正、反极性所保持的时间长度变化很大,长可达几十Ma,短仅有几百年。正、反极性所占时间之比和单位时间内正、反倒转频次的变化也很大。在时间轴上,地磁极反转可分成3种类型:A型,一个较长时段内,以正极性为主,且反转频次很低;B型,一个较长时段内以反极性为主,且反转频次很低;C型,在一不太长的时段内正、反极性频繁变换。在这3种典型的地磁层序结构之间,也存在一些过渡型结构。
地磁场的成因和地磁极性来回反转的原因,是至今仍在探索中的一组难题。过去采用的探索方法是立足于磁流体发电机理论,从地球液态外核的自身运动中求解;近年来由于对地球外核和核幔边界有了更多了解,又着重从外核和核幔边界的耦合作用中去寻找答案。能否从更大的物理空间中,如从地幔和地核的结构以及它们的转动差异等方面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新思路,也是涉及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难题之一。
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圈层构造理论
地球自身具有圈层构造。根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数据,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界面可能是物质分层的化学界面,其形成与地球早期的物质熔融事件有关。壳、幔、核内部的各界面则主要是物理界面,其形成受到地下不同深度温压条件和矿相变化的约束。但地幔界面也可能包括成分的差异。界面附近都有活跃的边界层,在动力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岩石圈之下是软流圈。大陆根部特别发育时,则形成构造圈。上、下地幔之间的地幔界面(MB
670km)附近是地幔边界层,具有控制地幔对流的重要作用。核幔边界面(CMB 2900km)之上是核幔边界层,是不均一的、活跃的热边界层和化学边界层。超级幔柱和地幔对流都从这里开始和形成。这种深部作用在浅部层圈和地表都有响应,例如超级地幔柱中南太平洋和非洲热柱和西伯利亚冷的下降流,以及大地水准面异常的地面分布等。
岩石圈的横向分异是众所周知的。近年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表明上地幔的分层和各层的各向异性都很显著。它们受到地幔边界层以上形成的中、小型对流和浅层涌流的控制。邓晋福等曾指出东亚和西太平洋岛弧区可能存在小尺度的对流系统。小尺度的浅层对流的存在可能是宽广而复杂的大陆边缘区的特有表征。
从层圈分布说,地球动力学包括岩石圈动力学和核幔动力学。在P.J.Wyllie主持编写的“固体地球科学与社会”中,这两个研究领域都得到反映。岩石圈动力学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大陆地壳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史纪录,是了解地球动力演化过程的信息库。马宗晋对晚近期地球动力学研究提出了系统的见解和建议。他提出的全球三大构造系统和南、北半球相对扭转的认识是全球级非均一和深部不对称组成的地表响应。对地球化学同位素组合的研究表明地幔各区是不均一的,可以根据同位素组合差异判定其源区不同,从而推定岩石圈的地球化学分区及其演化。这些研究都涉及地球起源及其早期演化问题。
对地球结构现状的研究同对地球及太阳系起源的认识密切相关。地球及太阳系起源问题至今意见分歧。总的说,人们已经放弃了关于太阳是炽热星云团,因冷却收缩,抛出圆环,再分离而成行星的假说,而认为行星地球是低温的较重物质凝聚吸积而成。但无论是施密特的太阳俘获尘埃云,因距太阳远近不同而形成内、外行星群的学说,还是霍伊尔的用星际空间磁场影响解释太阳角动量转移到圆盘,圆盘再分离形成行星的假说,都还存在困难,不能使人满意。最近我国学者张永鸿提出了涡旋体系的概念,认为太阳系是银河系中星云密布域受宇宙热射流扰动而发育的平面涡旋体系。体系内的分散质点浓缩形成多个引力中心,分别形成太阳及行星。这个假说认为中心星体太阳不在旋转中心,而在旋核边界无旋环流中,从而也解释了太阳系角动量的分布问题。
核幔动力学与岩石圈动力学是紧密联系和互不可分的。液态的外核和核幔边界层与地磁场形成及地幔深部过程有密切的关系。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宋小东等发布了地球内核以较大转速独立转动的研究成果。这个重大的发现将对地球动力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地球圈层的形成和物质分异的过程也有不同认识。张永鸿认为太阳系星云物质在旋涡体系内可因运动的速度差别而发生初步分异。开始凝聚为星子时可能发生进一步的物质分异。星子在低温下凝聚吸积成为地球胎的过程中,因物质放射性,地球重力收缩和陨石冲击都将生热,导致Fe、Ni原素成为液态,沉入地心而成地核。这个地核形成的短期过程(10-100Ma)得到较普遍的承认。但也有人主张地球和太阳系都是由超密物质组成,来源于中子球的多级次爆炸。壳幔分异,特别是地壳物质是否全部来自地幔的分异,引起人们的怀疑和思考。张永鸿指出了地壳形成的分熔说和不均匀凝缩说的困难,认为地壳可能部分由地球形成晚期富Si,Al质球粒直接凝聚而成。前述地幔不均一的分区现象曾导致学者们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原始不均一和早期分异的设想。看来这是一个有益的思路。
地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幔柱构造和地幔对流。岩石圈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板块构造。熊泽峰夫等提出三种构造,即岩石圈的板块构造,地幔的幔柱构造和地核的生长构造,并将它们与类地行星的一般演化相联系,赋予它们以行星演化的阶段意义。熊泽峰夫等还论述了核幔边界层和地幔边界层的重要作用,指出地幔边界层对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的运移交换所起的阻滞作用及其后被突破和被穿透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地幔双层对流和地表构造过程阵发性和某些周期性的根源。
板块构造是岩石圈动力学的主要理论,也是当代地质界已建立的、库恩所称的“标准科学”(normal science)。但它的动力学,特别是力源问题尚未解决。由于壳、幔在地球自转中的速度差异,整个岩石圈相对地幔作向西的整体运动已得到普遍的承认。近期研究发现了地壳分层、莫氏面和山根及陆根的复杂形象,以及软流圈和过渡层的复杂关系。它们导致板块在地表运移的速度和方向变化呈现复杂的图景,其动力学解释也是多因素的和多解的。总的说,现代岩石圈动力学研究,一是要注意其与深部层圈的相互影响,二是要注意其整体在地球表层的运移形式,三是要注意地外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还必须考虑一个时间维,必须在演化过程的动态中予以研究。我们当前的工作应该从地表观察的具体现象入手,从不同学科积累的多种资料及其综合研究为依据。这是地学学科必须遵循的途径。本文在以下各节,将从演化史的角度,根据地球史中已知的节律现象,对地球动力学作一些探讨。人类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的不同,间接测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变化,即地表以下33km处的莫霍界面和地表_百度作业帮
人类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的不同,间接测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变化,即地表以下33km处的莫霍界面和地表
人类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的不同,间接测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变化,即地表以下33km处的莫霍界面和地表以下2900km的古登堡界面.据此回答10-13题.当地震发生时,乘坐轮船的人有什么感觉(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只上下颠簸、不左右摇晃D.只左右摇晃、不上下颠簸
A、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乘坐轮船的人不会受到横波影响,也就不会感到左右摇晃,故不符合题意;B、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乘坐轮船的人不会受到横波影响,也就不会感到左右摇晃,故不符合题意;C、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所以乘坐轮船的人只会受到纵波影响感到上下颠簸,故正确;D、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乘坐轮船的人不会受到横波影响,也就不会感到左右摇晃,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考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解析: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纵波使人上下颠簸.&#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地幔和地核的组成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地幔和地核的组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3:00:09|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地幔和地核的组成
官方公共微信地热温度升高是不是在预示着地心正在熔化?_2012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90,845贴子:
地热温度升高是不是在预示着地心正在熔化?
晒的脸比三星都热 真醉了
如题。是神州战神K650d ...
我想找个伴晚上跟我一起...
天气这么热,孩子们都融...
970的显卡 前几天玩刺客...
龟冬眠2个多月了,最近...
温度渐渐升高了,妹子们...
温度升高,深圳这边鲫鱼...
怕什么,到时候大家一起完蛋,又不光你一个
听人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地心温度正在下降,下降就要散热,所以地心温度就上升了。&&
另一种就是地心温度正在提高
地核本来就是液态的,囧,我对本吧人的科学素养已经绝望了
是地心熔岩变得活跃了。。。就这些
四L我顶你妈的肺,劳资问的是地心内核
本吧一堆文盲
地核核心是固态,你才文盲!
电影的场景开始了
...地心还咋融化? 本身就是流体...
回复:9楼地核本来就液态。。。。 9L高中地理没学好
按照地质学家的说法,地心本来就是液态的。
悲剧啊。。。。。。。。。
地震波分横波和纵波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固液气都可以传播在地下2900千米处 有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界面 过该界面后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证明地核绝对不是固态。。。。。
表争了...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现在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
地心本来就是液态的
谁能站出来说 我去过地心亲眼看过地心是啥 书本上说啥就是啥 专家讲啥你都听 人类的思维模式真是个悲剧
现在处于,按照规律下一个应该是冰期
19楼,你用着电脑 坐着汽车 现在你说不相信科学了? 我和你说你上网的电脑里面是个人脑,你信不?S B真多!口口声声不相信科学,我说你是你妈升出来的,你也不信?那也是科学.
回复:21楼你就因为用着科技产物 就要听命于他们所说的一切?相信他们说的一切都不会有错误?&&傀儡人类真多 你用脏话 说明情绪异常排斥我的说法 这就说明你心理存在恐惧 所以极力排斥 维护原本执著的想法以获取安逸 人类习惯生活于一个固定安逸的模式中 突然被告知这是骗局 正常的反应当然是拒绝以及强力排斥 否则将产生恐慌与不安。 我没有说不信科学 我只是不全信,你这一生说过谎吧 你应该很清楚说谎的目的 维护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都会说谎 科学是人造的 科学不会说谎 但人会说谎&& 谎言不止存在于对某一个人撒谎 也可以是对全人类撒谎 途径就是书本 专家 传媒等 你要自己判断信息的真伪性 而不是盲目的相信权威所说的一切。 21楼,几百年前权威说宇宙的中心 而后来权威知道自己错了 改说地球是绕太阳转 所以 你不能因为看到了地下有岩浆 就把岩浆以下的空间全部理所应当的认为都是岩浆 专家顺着这个思路说 你听着还感觉英雄所见略同,是假设如果你是科学家 发现内部中心全都是黄金 你愿意让全世界人都来挖么 这就是贪欲 占有欲 你只会组织秘密组织封锁这个消息 自己独占这利益 难道不是么?
你不要说你信的是科学 信的不是权威 要知道科学是掌握在权威手里的。 人类失去了探索心 与 你会说这些都是科学家的事 跟我无关 那么上有多少人这样认为 有多少人已被这种思维模式给洗脑 永远听信那所谓的科学家与ZF 永远受他们的摆布 永远不会起疑。 我也相信课本上说的 确实有那个可能 但我同时相信也有可能不是那么回事
我就纳闷了又不是你自己去证明 考证的 你怎么就能斩钉截铁的肯定那就是 事实 那就是 真相?你问问自己从哪来得那份自信。 最后强调一边 我相信科学 但不全信 21楼也别在那 自己不爽 不就上个网么 还惹一肚子气。
就跟你钻到里面亲眼看到一样,核心到底是什么样也是科学家模拟出来的你问问谁真正知道核心是什么样?都是所谓的专家在瞎猜,举手表决的认为是固体的人多就是固体,认为是液体的人多就是液体。
地心本身是变态的
回复:22楼我支持你 好像知道的都亲身见过一样
回19楼,人类已有的知识很多都是建立在大胆合理的推测的基础上的,虽然没能看见,但是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地心是液态的。
回23楼,你认为科学推测是通过举手表决出来的?杯具啊,这些推测都是建立在已有数据,资料,数学公式的基础上的,不是说举手表决这么弱智的方式...
回复:26楼我之所以会怀疑这个信息 是因为地球内部存在的东西的价值
以达到让权威与zf 向民众隐瞒事实 捏造谎言的程度。
你想问为什么zf这样做 为什么隐瞒事实 捏造假数据 那你就是在问 zf为什么隐瞒有外星人存在的事实,为什么要让与世人隔绝我对地心学说的怀疑与这个问题相关。
我在看了许多资料和信息后 有我自己的解释 所以我对地心为液态之说持保留态度
不是说书本上的都是假的
但当牵扯到某些利益问题时 就有了真伪性的存在。 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有些信息和知识 是需要去假设的 如果我们的讨论是建立在专家的谎言上 那不是很讽刺
既然这里是2012吧 就不要再拘束你的思维 不要不敢去思考 不要放弃假设的权利 要不你也不必来这里 你既可藐视这群人的无聊 而不加理会。
至于到底地壳底下有什么 相关说法网上很多 你可以自己查
隐瞒事实已经见怪不怪了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内地核现在科学家认为是固态结构
在岩石圈之下的地幔和地核,通过地震波,人们可以确定物质是固体还是液体,密度有多大。目前人们认为,由于地幔能够使地震波中的横波通过,因此是固体的。而地核就比较复杂,深度从2900千米到5000千米的外核部分,横波无法穿过,表现出液体的特点;5000千米以下直到地心,是固态的。按照地核的密度推测,那里似乎以金属铁、镍为主。地核是一个炽热无比的世界,温度可能高达7000摄氏度以上,虽然在地表,铁的熔点只有1535摄氏度,但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地球心脏的铁却拒绝熔化。 &&&& 由于越接近地心,压力越大,所以物质的性质与地表有很大差异。比如地幔物质,虽然它被认为是固态的,但是在强大的压力下,地幔物质也会表现出流体的性质。就好比我们平时使用的蜡,常温下是固态的,当温度稍微升高,或者压力大一些,蜡会变得很柔软,用手指轻轻一捏,蜡就变形了;温度继续升高,蜡将熔化为液体。所以,关于深处具体是什么物质,处于什么状态,科学界还众说纷纭,难下结论。信砖家得永生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地核内核内内核: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的新结构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地核内核内内核:科学家发现地球核心的新结构
地核 内核 内内核 地质学 地质 地震波 地球内部构造
得益于上世纪中叶地球科学的飞跃变革,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早已从儒勒·凡尔纳时代那“地心游记”般的神秘,变成了定量而又严谨的圈层划分。在今天,甚至小学生也能张口道来,地球的结构就像个鸡蛋一般,从外到内依此由三个圈层构成:有薄薄的地壳,有厚厚的地幔,然后是深埋在最深处的地核。如果稍微再深入了解一点,能发现地球其实还可以分得更细:比如地壳可以再分为硅铝质的上地壳和硅镁质的下地壳,地幔可以再分为“二辉橄榄岩”的上地幔和“我们知之甚少”的下地幔;而地核呢,也可以再分为由液态铁组成的外核和固态铁组成的内核。这六大圈层是那样经典,以至于在当下时代,完全可以说是如假包换的科学常识了。
然而,你懂的——经典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常识虽然由科学所铸造,但也同样是常被科学所摧毁的对象。怨念自己没有生在相对论量子世纪那样一个天天都能看到科学刷新常识的时代?别担心,今天你就可以体验一把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国南京大学的一个联合科研组近日发现,我们的地核并非仅仅由外核-内核这样一个双层结构组成。——这个最新成果发布在《自然》子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今年2月的新一期上。从此刻开始,你就可以大胆地说“最新的科学发现表明,我们的地核其实是由三层构成的,分别是外核,内核和内内核”了。
地球的内核里,还有一个核。图片:Lachina Publishing Services
地震波——射向地球深部的“目光”
可是,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地球最深处还有一个更小的“内内核”呢?人类显然无法直接进入地球深处去看个究竟,甚至,不光人类没法进去,在现有技术手段下想把仪器扔下去也是天方夜谭。人类至今为止打得最深的科学钻探——科拉超深钻(Kola Superdeep Borehole),也只能吸收12千米以下的钙镁铁(取回了玄武质的岩心——也就是说越过硅铝质上地壳,成功进入硅镁质下地壳了),但这个深度吧,其实,连大陆壳的一半还没穿过。至于进入地幔、地核?更是想都别想了!地幔的厚度差不多是地壳的90倍!
虽然直接观察是没门儿了,但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轻易遁入地球最深处取回大量信息,然后再返回地表的观测者。这种东西就是机械波。由于它传递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振动的状态,因此可以很随意地在各种物质中穿梭来回。大地的振动自然便是地震波(seismic wave)。鉴于自然地震具有不可预知性,人们只能通过在地表人工触发地震的方式来主动制造“信使”。之后呢,之后在地表布设下地震波接收装置,坐等它们从地下反射上来就行了。
地震波为什么能反映地下的结构呢?道理很简单,这就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要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更快是一个道理——物质的密度不同,机械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从最简单的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划分,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六层划分,运用的都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原理。人们从返回的地震波里发现,在某几个特定深度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不连续骤变。从浅到深,第一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在大陆下面平均深达35千米,而在大洋下面处则仅有5-10千米,此面代表地壳与地幔的分野;再向下,到670千米深度,又一个不连续面,这个面一般直接称呼为670千米不连续面(670 km discontinuity),是上地幔与下地幔的边界。再向下到约2880千米深处,地震波了发生一次最大的不连续——横波在此彻底消失。由于横波无法在液体里传播,横波的消失便意味着此处界面下部是一个液态圈层——根据这个被称为“古登堡面”的界面,人们划分出了地幔与地核的分野。向着地核更深处前进,到约5000千米的地方,横波又再次出现,表明物相又重新回到了固态,于是,该界面所反映的,自然也就是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的双层划分了。
新发现的圈层——地震波的新解释
但是吧,上面这些,都是构成你常识的陈年旧话了。在1992年到2012年这最近的二十年间,全球宽频地震台阵(Global Broadband Seismic Arrays)积累起了最新一批的丰富数据。伊利诺伊-南京大学联合科研组正是通过精细地解释这浩繁的数据体,从而发现了深埋在地球最深处的新端倪。
本研究通讯作者,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宋晓东。图片:L. Brian Stauffer
我们自然无法像科学家那样窥探深埋在数据之海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其中最本质的逻辑却是很直观的:波速突变,代表介质密度的突变,而密度的突变,则代表着物相的突变——是的,地球之所以具有不同圈层结构的最终原因,其实便是不同密度的物质在重力势的主导下发生行星分异,从而沿重力势排列成球状结构的结果。
物相(Phase)是对“物理状态均一性”的一种表述,它并不管到底你是不是同一种化学成分。举个例子:水、冰和水蒸气,虽然成分都是H2O,但显然这三者属于不同的相态——液态、固态和气态。其实甚至这样说都有点笼统了——再举个例子,石墨和金刚石,两者都是碳单质,甚至都是固态,但显然也属于不同的物相——为什么两种相同化学成分的固相反而不属于同一物相呢?原因很简单:它们的物理性质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罢了。要说这种差异的本质,其实归根结底落到了晶体结构上:狭义的固态便是晶体,而相同成分的固体相态区别,归根结底,便是所谓的同质多相——也就是不同晶体结构之间的区别了。
让我们再回到地核中。我们知道,整个地核都是由铁这种均一的成分所组成的(好吧其实混有部分镍和其他杂质啦)。传统内-外核的划分,反映的是液相和固相的分野。而科学家最新发现内核更内部的不连续反应——则是固态大前提之下的物性不连续。换句话说,和上面石墨金刚石的情况其实一样,表明在固态铁核的最深处,晶体结构看样子并非是均一不变的,在固态内核之中,还坐落着一个在晶体结构上与平常的铁截然不同的内内核。
大地之核的极简史
说了半天,地核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物态分层呢?这要从地球的诞生讲起。科学家们普遍相信,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小行星,都大致形成于同一个时期——即46亿年前太阳系刚刚从星云中诞生的太初之刻——冥古宙(Hadean Eon)。彼时,还没有围绕着太阳精密而规则地旋动着的行星,而是一圈由尘埃、碎屑、块体组成的,充满着疯狂撞击的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c)。行星的诞生,便是这些碎屑物质——星子(planetestimal)之间剧烈碰撞,不断吸积、增生的过程。每一次星子的碰撞,都是动能向内能的巨大转换。星子之间大量偶然的撞击和融合,最终形成质量大到足以自动吸引临近物质的聚集体,这边是今日行星的最早期雏形——原行星(protoplanet)了。可想而知,原行星汇聚了无数“加盟天体”所带来的可观能量,导致其内部的温度高到完全可以维持一个全球熔融的岩浆之海。岩浆主要由六大元素——氧、硅、铝、铁、钙、镁所组成。正如一杯水静置时比重大的物质会率先沉入杯底似的,在宇宙中漂浮的这么一大团液态岩浆里,重的物质自然也会聚集到“杯底”。对于太空中的球体来说,“杯底”自然便是重力势最低的部位——球心了。六种主量元素里,铁的比重最大,于是,这团岩浆球中的铁便率先沉入岩浆最深处,沿着平行于球面的重力势,形成了地球最早的结构——地核。
电脑模拟的原行星景象。图片:
地核倒是形成了,可它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的分层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与温度-压力的综合作用有关。在五六千多米深的地方,温度高到能够轻易达到铁的融点,在这种温度条件下,足以使铁维持长期的熔融状态,可物质的熔点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的压力之下,熔点也有所不同。我们知道,压力越高,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高压锅便是根据这原理为你煮饭的)。现在倒好,我们的那坨铁被扔进了全地球压力最大的地方——它的“肩上”承受着的是整个地球的重量!在这种压力下,铁的熔点已经高到连地球最深处的温度都不足以融化它的地步了。自然,这个压力所对应的深度,便是固态内核所位于的深度了。
而这儿科学家所发现的“内内核”呢,同样可能是压力的杰作。在固态之间,物相的转变同样与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熟知,一文不值的碳只要使劲加压便能够变成十分土豪的碳。我们也知道,红柱石加点儿压力可以变成蓝晶石甚至矽线石。铁呢,不好意思,poorly understood(“了解尚不充分”,跟文献打交道的同学一定不陌生这个词组吧)——很明显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在地球表面的实验室里维持一个跟整个地球重力相当的重压。还好,地震波告诉了我们这一切,告诉了我们在地球的最深部有着新的未知结构的可能性。“内内核”究竟是什么?说实话人们暂时还不知道。现阶段人类对地球深部物质-结构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
虽然人们至今依然尚不了解深埋在地球中心的铁之结晶到底是怎样一种我们前所未见的新物质,虽然人们至今尚不了解这样的铁核分异到底在地球46亿年演化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但只要我们依然在关注,依然在不断探索,我们与真相之间,便总会有一条不断汇聚的渐近线。我们毕竟是Homo sapiens,是以独特的智慧而向全宇宙发起观测与认知的物种。(编辑:老猫)
Wang et al (2015) . Nature Geoscience 8:224-227.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15) Earth's surprise inside: . illinois.edu
你可能感兴趣
分子生物学准博士,天文爱好者
引用 的话:铁元素在地核高温下会不会发生聚变反应变成其他元素呢?不会,不要说在地球里,即使在恒星里,聚变也是到铁就中止的。因为铁的聚变会吸收能量,这种吸收能量的聚变过程会导致恒星内部的压力不平衡,导致恒星解体(而且轮到铁聚变的恒星一般也都处于暮年了)。
2880公里的地方开始是液态,横波会在这里消失,那么,5000公里的横波是怎么穿过这一层传上来地面呢??
地球内核内内核是多少位的处理器?双核?四核?还是八核?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96)
内核内内核……怎么好像某种旋律又想不起来
铁元素在地核高温下会不会发生聚变反应变成其他元素呢?
想起来雷神的锤子
分子生物学准博士,天文爱好者
引用 的话:铁元素在地核高温下会不会发生聚变反应变成其他元素呢?不会,不要说在地球里,即使在恒星里,聚变也是到铁就中止的。因为铁的聚变会吸收能量,这种吸收能量的聚变过程会导致恒星内部的压力不平衡,导致恒星解体(而且轮到铁聚变的恒星一般也都处于暮年了)。
地球内核内内核是多少位的处理器?双核?四核?还是八核?
内内核的那些特殊结构铁结晶,暂且叫做铁钻石,一定很值钱吧。以后的风俗或许是,结婚一定要送一颗铁钻石,来表达真爱……
一个卢瑟加点压力就可能变成成功人士。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编程爱好者
内核内内核。。。内核恐慌?
引用文章内容:我们毕竟是Homo Sapiens,是以独特的智慧而向全宇宙发起观测与认知的物种。突然感慨了一句。。从地核深发到了外太空,从地球地质抒发到了人类文明。。呵呵
我还以为硬壳铁抵消一部分压力以后,里面的铁又重新融化了。。。就好像酒心巧克力。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Homo sapiens手机没办法斜体,但是种加词小写用了 感觉自己萌萌哒
生物物理博士生
引用 的话:内核内内核……怎么好像某种旋律又想不起来超大天文望远镜,还有超大粒子对撞机。
怎么能肯定内内核是铁的另一种晶相,而不是铅或其它更重的元素呢?
分子生物学准博士,天文爱好者
引用 的话:Homo sapiens手机没办法斜体,但是种加词小写谢谢指出,已更正。
最深处是擎天柱的能量块,藏这么深都被你们发现了。。。
分子生物学准博士,天文爱好者
引用 的话:这个文章好像有点不合理,就是解释地核压力来源,肯定不是来自于地球的重量,做过地球万有引力积分的同学都知道,对大于某点到地心距离的壳层上的积分对那一点的贡献为0,所以那些压力肯定不是地球的重量。反而和,...地球核心所受的压力和万有引力不同,是标量,计算的时候是不带符号简单相加的。
神经科学博士生
不知道会不会有谋年月日,人类开始从地核采矿。
又涨姿势了
按照我对文章的理解,内内核就是铁的另一种固态相?可否称为铁钻石?
那篇文章是发表在2015年3月份的,不是2月份。
2880公里的地方开始是液态,横波会在这里消失,那么,5000公里的横波是怎么穿过这一层传上来地面呢??
引用 的话:内核内内核……怎么好像某种旋律又想不起来 我想起了罗永浩,大杯超大杯
地核内核内内核中杯大杯超大杯
人类尚未发现的新物质
引用 的话:内核内内核……怎么好像某种旋律又想不起来锵锵才锵锵才
引用 的话:这个文章好像有点不合理,就是解释地核压力来源,肯定不是来自于地球的重量,做过地球万有引力积分的同学都知道,对大于某点到地心距离的壳层上的积分对那一点的贡献为0,所以那些压力肯定不是地球的重量。反而和,...这个积分对固体壳层适用,你确定液态球也适用吗?
引用 的话:2880公里的地方开始是液态,横波会在这里消失,那么,5000公里的横波是怎么穿过这一层传上来地面呢??详细解答:简单的说,就是液体中的纵波向界面传播时,能在固液界面上分出新的横波。转换波(converted wave):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倾斜入射到弹性分界面时,都将同时产生反射横波、反射纵波、透射横波、透射纵波。
引用 的话:这个积分对固体壳层适用,你确定液态球也适用吗?万有引力和压力是两回事。。。
引用 的话:这个文章好像有点不合理,就是解释地核压力来源,肯定不是来自于地球的重量,做过地球万有引力积分的同学都知道,对大于某点到地心距离的壳层上的积分对那一点的贡献为0,所以那些压力肯定不是地球的重量。反而和,...积分为零表示的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不等于不受力,相反,高中的受力分析表明压力是引力的反作用力(具体方法看高中书);温度越高压力越大是对的,但不是地核压力来源的主要原因
sapiens我突然发现,这个单词怎么有一种penis的即视感
显示所有评论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幔集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