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怀疑从孔子之死我又想起孔子的那句话的批注十处十个字以上

孔夫子 来访辅仁大学
【●】孔夫子 来访辅仁大学
& 2005年辅大庆祝80年校庆。孔子前来访问。一进校门,遇到两名同学,一男一女(他和她)。下面是三人的对话纪录。 & 他:上大人,孔夫子,您好!欢迎您老人家来访辅仁大学!本校尊儒重道。生读过夫子之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四8)。敢问:夫子以73岁高龄逝世,想业已「闻道」了也? & 夫子:不瞒你说,尚未也!丘一生劳碌,四处奔波,有时缺粮,有时受惊,未生大病,无疾而终,也算是享尽天年了。至于衷心所渴望的「道」,可惜尚未「闻」到,不过倒也死得心安理得。 & 她:那也难怪。愚生在若望福音中读过耶稣的话,「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十四6)。这个纳匝肋人耶稣该是夫子想听的那个「道」吧,因为希腊原文logos有人译「圣言」,有人却译「道」,意味耶稣就是这道。但耶稣是在您夫子去世后470多年后才来世,夫子当然无由听到这个「道」。 & 夫子:对呀。我想听的就是有关「道、真、命」的事。当日,子路问过我如何服事鬼神,我说「没有办法服事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事死人?」子路又问「胆敢请教死是怎么回事?」我只得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先进十一11:傅佩荣教授语译)。 & 他:您老人家真是谦谦君子,你老不是给子路说过吗:「由啊,我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到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知啊!」(为政二17:&&新译四书读本&&语译)。现在你老也真做到了。 & 夫子:那也没什么,做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诚。「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第25章)。我对「死人怎样」,「死是什么」这类问题,实在一无所知,为何要强不知以为知呢?那不是不诚了吗? & 她:我刚说过的那位耶稣,关于死人和死的问题等等,倒说了不少呢。你老想听听看吗? & 夫子:当然啰。我到辅大来访,就是想听听耶稣说了些什么,因为辅大是天主教办的一座大学呀。天主教并不拜玛利亚,而是拜天主、拜耶稣。但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因此天主教和东正教都特别尊敬圣母玛利亚。这一点常识我是有的。那么,耶稣关于死和死人说了些什么呢? & 她:耶稣说过多次,他要被犹太权贵杀死,但三天以后必要复活(马可福音八章31节等)。所以耶稣不怕死,他也劝人不必怕死,因为他给人保证,人死后有一个永恒的生命等着他,正像他自己所体验的一样。这不是叫人不管今世,而是提示人不必太依恋这个短暂的生命。 & 夫子:原来如此。人死了,还会再活过来,就是你们所说的复活。俗话也说「起死回生」,不过那是指医术高明,救人脱离重病,恢复健康,与另一句俗语「妙手回春」所说的相同。如果人真死了,就回生乏术了,难道耶稣真死了,然后又真活过来了吗? & 她:按照保禄格林多前书第15章及四部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的确死了,被埋葬了,死后第三天又被天父复活起来了。耶稣复活后,还多次显现出来,四十天之久,与人同食共饮,谈论建立教会的事。二千年后的今天,散布于全世界的天主教会,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全球二十多亿基督徒,都以耶稣复活这一事实为他们信仰的基础,可见这是值得信的一端信理。这信理不仅肯定耶稣的复活,也给我们每人保证:我们都要像耶稣那样死而复活。 & 夫子:善哉,善哉!这正是丘想听的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才合乎人之为人:不仅活这又短又苦的现世生命,还可期待一个永恒的生命。这应该是人与猫狗不同之处吧。猫狗死了就完了,人死了,还有个永生等着他。 & 他:其实,闻道以外,还有谈道、悟道、行道。你老跟耶稣一样,一生谈道,学习悟道,努力行道。尤其是行道,你老不是给子贡说过吗:「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十四37)这是很高的行道境界呀。 & 夫子:倒也不假。丘当初确是有感而发。我觉得冥冥中与上天(你们说的天主)有一种说不出、但又非常真实的感应。就是人以至诚寻道,以忠信行道,祂会带领、光照,直至作到「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正二4)的地步。 & 她:这一感应在圣经里能找到某种解释。圣经的第一部书(创世纪)第一章第二节就说「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后来新约经书会说明,这神是天主父(造世真主),天主子(耶稣、救世恩主)外的第三位:天主圣神。如果圣神在水面上运行,更要在人心里运作,就是给人光照和力量,以寻求真理,实践圣道。这就是夫子感觉到,却说不出的那种默契。耶稣也像您夫子一样,到处传道。不过难能可贵的是耶稣也曾为了传这个道而死在十字架上。所以耶稣除了行道、传道外,还曾殉道,这是他的独到处,也是十字架的意义。 & 夫子:唉呀,真是「后生可畏」,到辅大来一趟,真是不虚此行哩。阿肋路亚! & & & & & & & &
由《三字经》和《论语》看中国文化的好学精神(一)
& 前言 & 本文循三条路线来发挥: 1. 经典解释路径,把《三字经》和《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加以诠释; 2. 在所引用的章句及其解释中,发掘所蕴含的原初智慧; 3. 原初经典与后世哲学(神学)对它的解释和发挥。在结论里将作一简单的回顾和反思。 & 一、《三字经》和《论语》所透露的好学精神宋朝王应麟于1 2 7 0 年左右所写的《三字经》也算原典吗?在经学的意义上来说,一定不算,它不属于四书五经,也不列入十三经。但在文化的层面及其在民间所发生的影响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泝《三字经》共有4 7 2句,用三来乘,得1 4 1 6字。作者对勤学、苦学、好学一事似乎情有独锺。首先他推出孔老夫子为模范:「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然后用8 4 句话,力言勤学的好处,及坚苦卓绝、发愤读书的必要。这8 4句话中,除了8句是以物喻人,以动物的天性晓喻人该不断学习以外,沴其它7 6 句都是以古鉴今,举出前人不畏贫穷,不顾艰苦,终于学而有成的范例。 & 以孔子为好学模范的四句话是第4 9 章的前半,孔子以后提出了十六名古人,都以好学著称,并且功成名就,堪做后人(小生)楷模。这1 6 人有的提名,有的提号,有的只说他们的苦学事迹和过程,必须在历史中找出他们的姓名。这可根据为《三字经》作注解的书加以介绍。紧接着「昔仲尼」的「赵中令」名赵普,中令是官名,即中书令之官。他日理国政,夜读鲁论(即论语)。一日宋太祖(9 6 0 - 9 7 5)莅临赵宅,欲商要事。太祖见案上有书,问曰,阁下所看何书?普对曰,是鲁论。太祖曰,此书幼年所习,如今看它何用?普对曰,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在其中矣。小故事,大道理,中外均如此。圣贤之书,有人当课业读,只读到皮毛,有人却发觉其为经世大典,人伦大道,可供一辈子研读,欲罢不能。宋太祖和赵中令就代表这两种人。以此来谈「学」的正面和反面,真是再恰当不过。赵中令以后的八个范例,只讲故事,不提姓名。难道都是三字经的作者所发明的人物和故事吗?不然,这些范例都是历史故事,就是说,每一故事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经过一番考察,都能找到故事中的人及其朝代。今一一介绍如后: 1、「披蒲编」是汉朝山西潞州人路温舒的故事。西汉时,中国还没有发明造纸,书写都用绢帛,成本很高,只有做官或有钱人的子弟有书可读。路温舒家贫,替人放羊,无钱买书。一天,突然想起,牧场长着很多蒲草,何不把蒲草编成册,再向人借书来抄,不就有书可读了吗?想到做到,他向人借来《尚书》抄而读之,后来成了汉代知名学者。 & 2 、「削竹简」也是汉朝人的故事。传说一个名公孙弘的人,年届五十,还在寒竹林中给人放猪。他一面放猪,一面把竹子削成片,再向人借来《春秋》一书抄在上面,这样就有〈竹书〉可读了。后来公孙弘竟然当上了丞相。 & 3、「头悬梁」是汉朝孙敬的故事。他每晚读书到深夜。为克制瞌睡,把头发用绳子捆起来,再把绳子挂在屋梁上。每一打盹,就会牵醒。这也许不合乎今天的心理学和前进的读书方法,但至少表露了古人的苦心。沊 & 4、「椎刺股」是指战国时的苏秦。他曾向秦王游说,也在秦国做过官,但成就不大。失意之余,回到家乡洛阳。乡人见其落魄,连家人朋友都对之冷漠。苏秦决心努力向上,发愤读书。读到想睡时,就用椎子刺自己的大腿,继续读下去。终于成为纵横家,提出六国合纵、共同抵抗秦国的政策,当了六国的宰相,名噪一时。 & 5、6、「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种作法在今日是不可思议的。怎么可能把萤火虫捉来装入纱袋中,靠许多萤火虫尾部所发的光来读书?但古人说真有其人,他就是晋朝的车胤。又说同代还有个孙康,点不起油灯夜读,便走出庭前,坐在雪旁,映着雪光来读书。我们能把只这些故事按照圣经里的某些叙述来懂。先知们有些行为,耶稣也有些比喻,其重点不再有无其事,而在传达一个信息。 & 7、8、「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的故事比较接近事实。前者是指汉朝的朱买臣。他砍柴维生,还买书在树下阅读。负薪而归,悬书担头,诵而步行。后者是指隋朝的李密。他在替人放牛时,把书放在牛角上读。日后隋炀帝暴虐无道,李密作檄文,诉炀帝十罪,欲激起天下人心,同伐其罪。他们二人所传的信息是,身虽劳苦,犹卓然自立,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学习。 & 由「苏老泉」开始的其余七名好学之士,又是指名道姓地说出他们的身世,使读者不难找出他们的朝代及历史背景。其中有二位女性:一是东汉的蔡文姬,另一位是晋朝的谢道韫。圣经无论旧约新约,对女性的叙述都非常广泛深刻。沀《三字经》对女性未付阙如,总算是略胜于无。 & 参阅拙文「撰写〈三字经与圣经〉经验谈」,《神学论集》1 3 3期(2 0 0 2年秋),页4 2 1编者所写的文前纲要。那里有一段说,今天「真正读过其内容的人虽然不多,但提及《三字经》的名字,仍是家喻户晓的」。2 0 0 2年初,大陆『远方出版社』发行了一本《新编三字经》,列为〈新世纪快乐注音经典故事丛书〉,用红、赭、黑、蓝、绿五种颜色分五部分印出。有些部分,例如过时的戴孝习俗,曾被删去。1 4 5页的小册显然是为儿童设计的。谢谢武汉大学的研究员刘素民把此小册由大陆寄到台湾,使我多一份参考资料。尤其汉字上方的罗马字拼音为我的计算机打字很有帮助。 & 若把《三字经》的每八句(2 4字)算为一章,全书4 7 2句就有5 9章,而以动物为借镜的八句话是第5 7章:「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沊 注泝所提的《新编三字经》便取消了本句及下一句『椎刺股』,好像说,今日的儿童不必仿效他们,因为那是事倍功半的作法。但在「故事」部分却把孙敬和苏秦的用功读书叙述出来,与本文所写相近。 & 耶稣所说的「恶园户」比喻,把园户描写成杀人犯,把主人派去的仆人一批批的杀死。最后还杀死主人的儿子(可十二1 - 1 2)。不必问,真有这样的事吗?因为从福音书中有关耶稣的叙述,配以旧约先知们的预言,不难把握这比喻的讯息:那些仆人是先知,儿子是耶稣自己。 & 在此只须说,圣经所叙述的救恩史,任何阶段都是男女并列,双方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亚当有相称的助手厄娃,他被称为众生之母。亚巴郎跟撒拉,梅瑟跟他的母亲和姊姊,达味跟他的妻妾。直至耶稣的母亲玛利亚被教父们称为「新厄娃」,意味更高一层意义的「众生之母」。新约里,路加是叙述女性的专家。除了路加福音前两章里,他把若翰和耶稣的母亲,及与西默盎搭配的女先知亚纳,尽情描绘以外,还在第八章之始,在说过十二门徒之后,还提名道姓的提到许多妇女,说她们用自己的财产,资助耶稣和他的门徒。 &
由《三字经》和《论语》 看中国文化的好学精神(二)
& 前文1-8段为贫苦的先贤,从第9段开始为不同朝代之七名学者,请大家仔细阅读。 & 9、「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宋朝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州人。幼未读书,至27岁始发愤苦读,终成大器。生二子,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俱中高科,为翰林学士,世称三苏。⑥ 传说苏洵伴二子赴京,欧阳修很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的文章传给当时的宰相韩琦看。从此,苏洵的文章名闻天下,人人争相诵读,以学习他写作的方法。 & 10、「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生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开始应试,历经后汉、后周,都未试中。他立志,不中状元,誓不甘休。一直到82岁、宋真宗时,才状元及第。他在金銮殿应试时,不急不徐,态度从容,为众应试之士的魁首。为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民间传诵着一首七律诗: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 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平步青云之意) 观榜更无朋辈在,到家只有子孙迎 也知年小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指自己) & 11、12:「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讲过二位老人好学的例子后,现在来讲二名神童。一是北齐的祖莹,一是唐朝的李泌。祖莹小时候能背诵《诗经》和《尚书》,十二岁成为大学生,被老师封为「讲师」,为其它学生讲课。一次,读书至深夜,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已是上课时间,匆忙赶去上课,却拿错了课本。他不慌不忙,连续背诵了三篇《尚书》,一字不漏,老师和同学知道了实情,都大吃一惊。 & 唐朝的李泌小时也很聪明。他有个表兄弟名员半千,九岁就被人称为神童。一次,唐玄宗问员半千,「还有人像你这样聪明吗?」半千答说,「我舅舅的儿子李泌,才七岁,他比我更聪明」。玄宗即刻召见。李泌来到时,玄宗正与张悦下碁,就请张悦考考李泌。张悦以下碁为题,要李泌用方、圆、动、静四字做一首诗,但不许说到「碁」字。李泌不慌不忙地吟了一首:「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骋才,静如得意」。译成白话是,方的像是行义理,圆的像是用智慧,动的有如施展才能,静的有如称心得意」。⑦ 玄宗大悦,当场赐泌紫衣,封他官职。李泌长大后当了宰相。 & 13、14:「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文姬是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她从小懂得音乐。九岁时,一次她父亲弹琴自娱,突然断了一根弦,文姬立刻说,「爸,是不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很惊讶,怀疑是不是文姬碰巧说对了。于是又故意弄断一根弦,文姬又说,「爸,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蔡邕这才认出女儿的音乐天分。当时董卓专政,他想利用蔡邕的声望,对他表示十分尊重。后来董卓被王允所杀,弃尸于市。其时蔡邕正在家弹琴,忽见猫捉老鼠,琴声变得焦急而有杀气。文姬听到,知道将有大难来临。果然蔡邕得知董卓被杀,跑去伏在董卓尸上痛哭,因此开罪而被杀。文姬也被流放到塞外胡人地区。家遭变故,离乡背井的蔡文姬,以琴作胡笳18拍之曲,忧怨哀伤,流入中国。其时汉土三国鼎立,曹操曾与蔡邕相识,即刻以千金赎回蔡文姬,使她回归故里,河南开封陈留县。 & 谢道韫是晋朝人,名相谢安是她的叔父。一天下大雪,谢安问诸子侄,大雪纷纷何所似。一个名叫「朗」的侄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则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拍案叫绝。圣经中著名的女性有以美貌救了自己的民族免于灭种的艾斯德尔,有赴敌人阵营杀死敌军大将的友弟德。还有《箴言》卅一10-31〈贤妇赞〉所歌颂的家庭主妇。她日夜辛劳,妥善经营,使丈夫光芒万丈。不过圣经没有特别描述女性才华的篇章,像中国传统写蔡文姬或谢道韫那样。我国俗谚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表示华夏文化对女性是才德并重的。实际生活上,女子的姿色还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间因素。「才貌双全」是对女子的最高赞誉。为达到平衡,或更好说,为达到完美,圣经还加上「敬畏上主」四个字:「姿色是虚幻,美丽是泡影;敬畏上主的女人,才堪当受人赞美」(箴卅一30)。 & 15、「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唐朝的刘晏,童年饱学。玄宗祭拜天地时,刘晏献上一文,十分精彩。玄宗召 见之,发现他是一七岁童子,随即命宰相张悦加以考核。考后,张悦认定刘晏的确是一神童,天资聪颖,不同于一般儿童。玄宗授刘晏以「正字」官职,相当于今天国立编译馆馆长职。一次,玄宗问他,「刘晏啊!你是正字官,你到底能修正多少字呢?」刘晏答说,「四书五经的字,臣都能正,只有一个「朋」字正不了。」他要说的是,当时很多人结党做坏事,朋比为奸,刘晏说他无法正这个「朋」字。刘晏长大后,当了唐代宗的宰相。任职期间,仁民爱物,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 以上大致介绍了《三字经》在表扬孔子的好学之后,所列出的十六位好学之士。《三字经》作者把他们两个两个地排成八对,每对有相似的情况,而成为劝学的楷模。领头的赵中令和压尾的刘晏虽都当了大官,仍然勤读好学,不敢松懈。首尾之间的前四对都克服了贫穷或疲劳的障碍而勤学苦读:或用蒲编(温舒),或竹简抄书(公孙弘)。第二对以系发(孙敬)或刺股(苏秦)来驱除瞌睡。第三对用荧光(车胤)或雪光(孙康)来代替油灯。第四对砍柴也好(朱买臣),放牛也好(李密),他们仍知把握时间,利用环境来读书。最后的三对说明年龄和性别并无碍于好学求知。苏老泉和梁灏虽然一大把年纪,但因好学不辍,依然大有成就。祖莹八岁,李泌七岁,或吟诗,或对棋,不因才华而不读书。最后,蔡文姬和谢道韫二位女性才气横溢,令人欣羡。 & 本文采自《批注、语译、注音三字经》。永和市,智扬出版社,1997年出版。此书没有指明作者也未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下段苏洵进京的故事也引自该书。注①提过的《新编三字经》在故事部分很多也采自此书,不过没有注明。至于此书又是从哪里采来,就有待学者继续去追踪了。 & 类似的叙述圣经里也有:「舍巴女王前来以难题考问撒罗满,向他提出了心中的一切疑难。撒罗满对她所问的一切难题一一给她解答了,没有一样可难倒君王,而不给她解答的」(列上十1-3)。撒罗满的智慧是他向天主求来的(列上三9-12),我国的许多神童是由造物主得到超人的聪明。 & 在旧约末期天主子民已体验到「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始」(《德训篇》一16《箴言》一7九10)。新教宗本笃十六于日在伯多禄广场给群众讲解了圣咏111首的深意。结束时他引了此圣咏的最后一节:「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始;实行敬畏的人,算有智慧;他的荣誉,必定存留永世。」可见,「敬畏上主」不分性别,是一切人的生活规范。教宗解释「敬畏」二字说,「这个名词并不含有害怕和恐惧的情绪,而是严肃和真诚的敬重,是诚心诚意努力服膺救援人类的天主」。见《教友生活周刊》2005年,6月19日,页4。 & 旧约末期的智者也劝人勤学:「未受教训的人,请你们接近我,住宿在我的学校里。我已开口讲学,你们可以学得智慧,而不用花钱」(《德训篇》五一31.33)。但也有智者唱反调:「书不论写多少,总没有止境;用功过度,必使身体疲倦」(《训道篇》十二12)。谁对谁错?二人说的都有道理。把他们拼在一起的结论也许是:学问和知识都不是绝对的。真正的智慧还是心的诚实和善良,正如耶稣向我们所做的邀请:「跟我学习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太十一29)。 &
由《三字经》和《论语》看中国文化的好学精神(三)
& 上期我们刊载了9-18段孔子表扬的好学之士,以下说明了「孔子如何好学?」请大家仔细研读。? ? 上述十六位好学之士,是在《三字经》第49章前半用四句话(12个字)说出孔子的好学之后,一一列出的。现在就略谈孔子如何好学。首先探索一下那四句话说的是什么。「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卧文藏经区《三字经》,⑩ 有以下的简释:「孔子曾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传说一次孔子率弟子驾车出游,路过项橐以瓦片作城,当道不避,并说自古以来只有车避城,没有城避车。孔子下车与他交谈,项橐对答如流,孔子深感佩服。二人谈了些什么呢?《新编三字经》继续说了些有趣的故事,不知从哪里抄来的,见下注。(11)?? & 现在回到《论语》里来检视孔子的好学精神。一般来说,孔子的特征可用四句话来概括:好学不倦,诲人不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中第一句「好学不倦」更是特征中的特征。孔子年过七十,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个回顾,而把这70年的岁月分成六个阶段,从15岁一下跳到30岁,以后每十年一个阶段,也可以说,向前推进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15岁志于学,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60而耳顺,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二4)。?? & 这些话十分清晰明白,不须多作解释,但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就是「志于学」是以后各阶段的基处,并且是一辈子的为人处世态度: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这在《论语》里有许多例证。〈学而篇〉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所学的事泛指做人处世的道理」。(12) 其它的例子尚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二1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五28)等。? & 孔子的好学,特别由他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凸显出来。那是孔老夫子的一次主动发问:「由!你听过六种流弊的事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所谓六流弊是针对六品德说的。就是仁对愚,智对荡(游谈无根),信(诚实)对贼(伤害自己),直对绞(尖酸刻薄),勇对乱,刚对狂(〈阳货〉十七8)。(13) 人人都想有这六种品德:仁、智、信、直、勇、刚。但是如果不好学,对六种品德的渴求都会落空,使之变成流弊。(14) 这种卓见说明孔子如何看重学习,与西方的「爱智」(Philosophy)传统不谋而合。人的爱智、求智是透过学习来对付智海无涯,学习无边的事实。这深深暴露人生的有限和人欲望的无穷。只有学和好学是由有限走向无限的一条路。在此意义下,好学就是向无限的开放,或向超越的开放。?? & 因此,《三字经》作者颇能把握孔子的这一特征(一生好学不倦),而用上述四句话(昔仲尼&&)勾勒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再用84句话,力言勤学的好处。先是孔子后的16位古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已如前述。还用动物的天性(鸡、犬、蜂、蚕)向人示意,学习是合乎人性的,正像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一样。无论如何,作者自己的立场是不含糊的。别人为子孙操劳,给他们积下许多金银,他则只为后代留下这部经典,劝他们勤学好学,这比什么财宝都更受用。这是《三字经》最后一章8句话24字所说的: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⑩ & 也是武汉大学刘素民从大陆寄给笔者的。(11) 「孔子对项橐说,『你年纪虽小,懂得的道理可不少』。项橐听了很不服气,就说,『小鱼生下来三天,就能在江海里遨游,兔子生下后三天,也能蹦蹦跳跳地跑,我现在都已七岁了,懂得的事情当然不少了。』孔子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就想考一考他:『你既然很懂事,那么我问问你,你知不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牛不生小牛?什么马不生小马?』项橐若无其事地回答:『土山上没有石头,枯了的树没有树枝,萤火不会冒烟,泥牛不会生小牛,木马不会生小马。』接着项橐考孔子,反把孔夫子考倒了。欲知其详,请参阅《新编三字经》有关章节的「故事」部分。(12) 傅佩荣,《论语解读》,民国89年初版十刷,文绪。(13) 括号中的解释采自前注《论语解读》一书。(14) 进一步的发挥可参阅拙文〈撰写「三字经与圣经」经验谈〉,《神学论集》133期,2002秋,页428-429。 & 我父曾训诲我说:你应留心牢记我的话,遵守我的命令,好使你生存;你应紧握智慧,握住明智,不要忘记,也不要离弃我口中的教训:你若不舍弃她,她必护佑你;你若喜爱她,她必看顾你。首先应争取的是智慧,因此你应寻求智慧,应牺牲一切去争取明智。你若显扬智慧,智慧也必显扬你;你若怀抱她,她也必光荣你;将华冠加在你的头上,将荣冕赐给你。(箴四4-9) &
由《三字经》和《论语》看中国文化的好学精神(四)
& ??上一期我们说明了「孔子如何好学?」这一期我们继续说明《三字经》与《论语》所蕴含的原始智慧,请大家细心研读。 & ??《三字经》与《论语》所蕴含的原初智慧?? & 《三字经》第一章的开场白用八句话(24字)说出了一切文化的原初智慧,因为触及人的本性和人的教育。说人性原本是善的,合乎《中庸》一书的第一句话「天命之为性」。「天命」二字在此可懂为天主给的,天主造的,或天主安排的等。人性既来自天主,当然是善的,正如《创世纪》第一章所说的。(15) 这等于说,在此,汉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同调的,都肯定人性积极的一面。所说的人性涵盖肉体和灵性,二者都是善的。这和希腊文化以肉体为灵魂的牢狱,或公元第三世纪的摩尼教(Manichaeism),主张万物起源于善恶二元,都不同。如此懂「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不难发觉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原初智慧。 & ??接下来的二句「性相近,习相远」可用《中庸》的第二句话「率性之为道」来懂,并加以解释。每人生来就有的本性都差不了多少。循着这个本性走下去就是每个人应走的路。大家这样一起走下去,彼此不会距隔的很远。但是人与人为何如此的不同呢?那是习惯养成的,正如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和成长是大家所公认的。古人用「性相近,习相远」二句话把它说出,不也是原初智慧吗???第一章的后半四句话「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在专」可分二段来解释。前二句「苟不教,性乃迁」说明教育的重要,就是《中庸》第三句话所说的「修道之为教」。「道」是人率其性而应走的路,路亦应该修,修人生的路就是教育。人出生后,第一个教育他/她的人是母亲。《三字经》第二章即刻举出一位母亲大教育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母亲以后,教育的责任落在父亲身上。因此,第二章后半举出一个归正的父亲,起步虽晚,仍然把五个儿子教养成名:「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父母之外,师长也有教育后生的重任。因此,第三章把老师与父亲并列:「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种把父与师并列的说法,从耶稣口中也可听到:「不要在地上称人为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父。你们也不要被人称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基督」。(16) 此外,黄香的孝亲,孔融的尊兄,是在同侪间互相观摩,彼此学习,都是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 ??这样看来,《三字经》的作者安排的也真周到。剩下的第一章最后两句话「教之道,贵在专」强调教育必须专心,并持之以恒。《大禹谟》的四句话说清了这个『专』字的深意:「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四句话说出了必须专精的理由:人心须以道心为准,人心叵测,诡诈多危,而道心又是微妙高超的,不能不专心一致、恒心到底的去追寻。中道的「中」字是描述「中国」的原意(原非地理的世界中心之意),而是指「允执厥中」的中,即持中、持平,公道正直。说到最后,无非是一个「诚」字,这在《中庸》一书里有深入广泛的讲解。 & ??《三字经》所蕴含的原初智慧还有很多可发掘的,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等等,在此暂时打住,而略看《论语》的原初智慧。这又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探索,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成。首先我国民间有些说法,表达了汉文化对孔子的景仰,及对他智慧的感佩。如「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参考前述的赵中令读论语时,回答宋太祖赵匡胤的话,见《新编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或曰「天不生仲尼,生民将常居黑暗」等。下面不妨把〈上论〉十篇和〈下论〉十篇的篇名(就是篇首的第一句话)(17) 审视一番,略窥其与原初智慧的关连。 & ??上论:1、「学而」指明学,才有智慧,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2、「为政」揭露孔子的政治智慧;3、「八佾」叙述礼仪的生活规范;4、「里仁」讲乡邻之谊和群居生活;5、「公冶长」和6、「雍也」详述夫子与个人的交往言谈;7、「述而」是孔子的自述和他人给他的描述;8、「泰伯」是孔子称道别人,也有不少曾子的话;9、「子罕」说孔子不多说的事,或戒绝的事;10、「乡党」描写孔子在家乡及在朝廷的不同态度和他与一般人相处之道。 & ??下论:1、「先进」中,孔子对他的门弟子作各方面的评述,凸显他识人之深,及他对后生的鼓励和信任;2、「颜渊」是弟子向夫子问仁,他给每个人的答复不同,充分显示出孔子的因才施教,及孔子是「圣之时者也」;3、「子路」是弟子们向老师问政,孔子按照每人的禀赋和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需要一一加 以指点;4、「宪问」仍是多名弟子与夫子的对话,涉及为人处事及先人留下的遗范;5、「卫灵公」记录了许多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更多孔子的短句,精简有力,每一句都是许多经验的积累。6、「季氏」是孔子与弟子较深入的谈话。尤其是第13章说孔子教子无异于门人,凸出其心胸的宽大;7、「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被《三字经》采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等孔子及其门人的名句;8、「微子」:孔子称道古代贤人,及面对当代诸侯和贤士的评述;9、「子张」是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等人的对答和语录;20、「尧曰」先说尧舜的德政,后有一段子张与孔子的对话,最后以夫子的三句话结束全部论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命对天,礼对己,言对人,就像论语开端的三句话是对己、对人、对天一样。这将在下文详述。 & (15) 天主造完每样东西后都说「天主看了认为好」,造完人后并没有这样说,表示人的善恶还得取决于他的自由意志。不过造完一切后的总结论是「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一31),这当然包括人在内。人的自由和天主的无上主权如何协调,是复杂的神学问题,这里无法仔细讨论。 & (16) 这不影响我们继续用「爸爸、神父、老师」等名义来称呼相关的人,耶稣的话另有深意,必须正确了解。 & (17) 这又和希伯来文圣经是一致的。梅瑟五书的每一卷都是用篇首的一个关键词为书名:1. bereshit(在起初);2. shemot([去埃及的雅各布家]人名);3. veiqra(〔上主〕叫了〔梅瑟来〕);4. bemidbar(在旷野中);5. debarim(〔梅瑟对全以色列所讲的〕话)。其它各卷也都如此。 & 有三件事,我心中喜乐,这三件事也是上主与世人喜爱的,就是:兄弟和睦,邻人友爱,夫妇同心。有三种人,我心中憎恨;他们的生活,是我厌恶的,就是:傲慢的穷人,诡诈的富人,和淫乱无知的老人。
《三字经》和《论语》看中国文化的好学精神(五)
& ??上期我们说明《三字经》与《论语》所蕴含的原始的智慧,这一期我们继续说明「原初经与后世哲(神)学对它的解释和发挥」。?? & 三、原初经与后世哲(神)学对它的解释和发挥??先从〈学而〉篇的三句话开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自认他爱好学习,不断温故而知新,以之为一件喜悦的事。为好学之士这是不难了解的,古今皆然。编《论语》的人把这句话放在全书之首,真是妙不可言。因为好学,的确是孔子的最大特征,一如前文所说。这也是汉文化的本色,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值得我们继续培养扩充。从神学的观点来说,好学就是心胸开放,向超越开放,向天主开放。为基督徒来说,好学和开放的最高模范是耶稣基督自己。(18) & ??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对人说的。孔子当然有他的朋友,但他习惯以人为友,就是说,他对人常是 友善的。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忽然由远方来访,这是一件多么叫人高兴的事。孔子能这样高兴喜悦,表示他的友情既深又久,不因距离远,不因时间长而褪色。「朋友」是我国的五伦之一。在中国历史里,有不少朋友间,生死与共,或千里共明月的故事。然而为朋友舍命,为朋友而死的例子却不多见。反而为基督徒,这成了常规,一如基督自己首先这样作了,并以此为他的命令,为基督徒该毕生遵行的新诫命。(19) 友情是圣经一直所重视的。亚巴郎被称为天主的好友。(20) 天主与梅瑟和先知们的关系也说成是友谊。(21) 至于达味与约纳堂的友谊更是描绘得生动感人。(22) & ??〈学而〉篇开端的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应该是指天而说的。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就是说,要经过一番推敲才领会得到。孔子一向不在乎人之识已与否。(23) 这里更原则式地说,别人不知道他,不认识他,他心里毫不牵肠挂肚,不会有不适。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加以推测,那是因为孔子觉得有天知道他就够了。何以见得呢?我们可以找出《论语》中与此句话密切相关的一则故事予以对照,再把夫子两处所说的话作一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如何连成一气。? & ?一次,孔子若有所感地叹说:「莫我知也夫!」子贡听了有些不解,问说:「何为其莫知子也?」孔子的答话竟然是一篇小小的自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十四37)这一小传的每句话,透过圣经的对照及哲学的分析,能做出冗长的发挥。这里只采用最后一句「知我者,其天乎!」来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何孔子不在乎别人不知道他?那是因为有天知道他就够了,何必因为别人不认得,就心里就有所牵挂呢?耶稣的一生也有过同样的经验。连最亲近他的人(母亲玛利亚、义父若瑟、宗徒们)都不完全了解他,但有天父认识他就够了。他白天工作,夜里祈祷,祈祷就是与天父会晤。 & ??结论:回顾与反思??四书是汉文化的宝典。四书的前三书都是用三句话开端,每句话都指向一个对象,是天,是人,或是已,次序不同,但常是这三个对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已),在亲民(人),在止于至善(天)」。「天命之谓性(天),率性之谓道(已),修道之谓教(人)」。「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至于《孟子》对天、人、己的发挥,又另有天地。本人在最近的几篇文章里称他是「孔门的保禄&孟轲」,打算日后继续予以探讨。汉文化(四书五经及中国悠久历史)把这三个对象,已发挥展示得多彩多姿。若再用圣经的启示和西方文化及传统与之对照,加以解析,必会有许多互相照明,相得益彰之处。本文以一本小书《三字经》入引线,勾出一些发掘的可能。至于较彻底,较广泛的研究还有待于后起之秀的学者。在《神学论集》55期(1983年春)发表的拙文中有一段话,至今还是我所深信的,就是「中华道统与基督信仰塑造了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两大伟人(指孙中山和蒋中正)。在踏向第二十一世纪的岁月里,及那以后的千秋万世,中华道统与基督之道,仍将是中华民族要走的康庄大道。」24 (全文刊完) (18) 一如希伯来书所写:「他虽然是天主子,却由所受的苦难,学习了服从,且在达到完成之后,为一切服从他的人,成了永远救恩的根源。」(希五8-9)若望福音也记载了耶稣的多次说话,明言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从父学来的,如「子不能由自己作什么,他看见父作什么,才能作什么;凡父所作的,子也能照样作,因为父爱子,凡自己所作的都指示给他。」(若五19-20)又如「派遣我来者是真实的,我由他听来的,我就讲给世界听。我由我自己不作什么,我所讲论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训我的。」(若八26、2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话都是耶稣向那些不信他的犹太人说的。耶稣也真做到了苦口婆心的地步。 (19) & 耶稣在为人舍命前曾说:「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受了你们一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你们如果实行我所命令你们的,你们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称你们为朋友,因为凡由我父听来的一切,我都显示给你们了。」(若十五12-15)。应为弟兄舍命见《若壹》三16。 & (20) 依四一8。参阅创十八17-19。「为了你的朋友亚巴郎,&&」(《达内尔》三35。) (21) 出卅三11、亚三7。(22) 参阅撒上18、19、20、21四章。(2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十四32)等(24) 亦见《创世纪研究》,民国78年四版,页2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拜师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