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多元文化教育学学派派是怎样看待教育的?

&&|&&&&|&&&&|&&&&|&&&&|&&&&
版权所有厦门吉他网().中国 .厦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jw@ QQ:
联系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21号(集美大学音乐学院22号信箱)
邮政编码:361021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广州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广州市桂花岗 510405
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这个表述是正确的。但仔细想一想,有两方面的问题要考虑:一是教育技术有多层面的含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实践领域;二是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学科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教育技术现象为研究对象?这个学科应定位在哪个层面上?它的研究领域究竟有多大?这是教育技术学所要回答的最基本问题。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应当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教育技术是一个有多层面理解和解释的概念。不同的层面,意味着教育技术的领域的不同,研究对象的大小也就不同&&&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教育技术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和研究领域也就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1.泛层面的教育技术。所谓泛层面的教育技术,是把教育或进行教育活动看做是一种技术,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故教育就是教育技术。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在论及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时认为,“教育和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已成为一种常识。就教育方面讲起来,教育是一种实践的技术,一切技术都须有科学的基础,而教育的一种主要的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在心理学家的眼中,教育、教学的所有方法和活动都以心理学的原理为基础,教育方法要有成效、教育活动要有成效就必须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因此,教育是一种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的技术。潘先生甚至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的学问,把它也归为技术的范围。与探究心理机制和功能的心理学相比,教育教学是应用性的,所以它就是一门技术――教育技术。这就是泛教育技术层面的认识。&&&
在泛教育技术层面上,把整个教育领域都当做了“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技术”活动。从这层意义上讲,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科就是具有“技术”性质的学科了。那么,教育的领域就是教育技术的领域?研究教育的学科就是教育技术学?显然这不是我们探讨教育技术学真实目的所在。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学是研究教育某个领域或某方面的一门学科。教育科学有不同的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只是其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泛层面教育技术的认识,虽然没有指出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也没有划分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特定领域,但它揭示了包括教育技术学在内的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应用性。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要在具有应用性学问的教育学科中恰当地分离出教育技术学的领域有着一定难度。当然,在泛教育技术层面上,我们既不能准确把握教育技术的本质,也无法确定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2.广义层面的教育技术。所谓广义层面的教育技术,是把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教育方法、技能、设备和资源,以及它们的教育应用看做是教育技术。广义层面的教育技术,有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虽然它们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它们所指的教育技术都有着比较广泛的范围或领域。&&&
定义1:认为“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按照这个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教育中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
定义2:认为“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性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学效果的一门工艺性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教育技术学应把教育活动中一切可操作的因素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范围。“这些可操作的因素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类的教育情报,教材教具、教学机器一类的教育媒体,教育方法、讲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和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教育工艺学是一门调动参与教育过程的一切因素,把它们最优化地组合起来,提出提高教育效率方案的带有应用性质的学科。&&&
定义3:认为“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按照这个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有关过程和资源”。所谓“过程是为达到特定结果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在教学技术中,包括设计和传递的过程。”所谓“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资源并非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也就是说,学习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人力(教师、学生)、物力(设备、材料和设施)和财力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资源。&&&
应当说,从广义的层面更能概括出诸如手段、方法、资源、可操作因素等构成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和一般特征。教育技术手段、方法、资源和可操作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有学科对它们进行研究。但是,一切教育技术手段、方法、资源和一切可操作因素是否就是教育技术学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循着这个角度去思考,发现它们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有着丰富的内容,不是教育技术学一门学科所能囊括的,需要若干学科才能做到。&&&
我国有学者主张建立一个广义的教育技术学,对教育的一切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进行研究。该主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即:教育学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是什么”,是探索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教育哲学主要研究“为什么教育”,是探索教育根源的;而教育技术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教育”的,把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表面上看,这个前提条件似乎有道理,但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正确理解。因为,从教育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它不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关注如何教育、教学的问题。我们不仅从教育学理论奠基之作――《大教学论》中看到它用很大的篇幅讨论如何教育、教学,而且现代教育和教学论著中也没有放弃对如何教育、教学的探索。虽然中国的教育学理论、教学论有着浓重的哲学气息,但就此认为它们仅研究“教育是什么”,仅探索抽象的一般规律,而不关注如何教育、教学的问题,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这种“误解”还把“教育学理论(包括教学论)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科”这类对学科性质的表述作了“割裂性”的解释或理解。认为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学科就是不指向或不涉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科,以此划分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其愿望是良好的。但是,一个不涉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学科是从何处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的?而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理性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概括和抽象水平,都有对研究对象活动规律的把握。教育技术学也是这样,它也要认识和把握教育技术活动或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教育技术学不可能成为诸如“实用大全”、“处方集成”或“万年历”之类的东西。&&&
如果前提条件出了问题,那么立论就值得怀疑了。在我国,教学论、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等要涉及“如何教育,如何教学”,而广义教育技术学也是研究“如何教育,如何教学”,且都不能回避对“规律”的把握。那么,研究对象和领域的重叠将怎么办?简要分析一下问题的症结。首先,这种矛盾的现象产生在我国的教育学科体系之中,照搬美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就会产生这种矛盾。其次,这不是建立一个广义教育技术学的问题,而是重组我国那些涉及从事“如何教育”的相关学科的问题。试想可能有的几种情况:一是作为一个“后来者”广义教育技术学与这些学科“争夺地盘”;二是让这些学科改换名称,在教育学科中“重新洗牌”;三是规定你只能研究所谓的“教育规律”,由我来研究“如何教育”;四是各干各的,叫不同的名称干同样的事;五是名义上是广义教育技术学,实际上涉及的仅是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的问题。如果是这样,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利弊究竟如何?或许在我国,广义的教育技术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由若干学科组成。那么,这也不是我们探讨教育技术学真实目的所在。&
在广义层面上认识教育技术,有利于概括教育技术的构成要素,容易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却是十分广泛的,不是教育技术学一门学科所能囊括的。至少目前在我国教育学科的这种格局下,以及我国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和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还不能把教育技术学科的摊子搞得那么大。&&&
3.狭义层面的教育技术。所谓狭义层面的教育技术,就是把教育技术划定在特定的领域,一般以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基础,研究相关的教育现象和活动。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传统领域,尽管目前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引起其他教育学科的重视,也纷纷参与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但它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认识规范并未改变。狭义层面的教育技术,在我国有几个名称,如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等;也有几个典型的定义,尽管它们的文字解释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一致的。&&&&&&&
定义1: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而这里所指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教育媒体、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定义2:从狭义上来说,教育技术指的是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定义3:“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它的研究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包括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英特网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定义4: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定义5:信息化教育是在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
上述几个定义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看待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强调技术的教育应用――教育活动,有的强调教育中应用的技术本身――技术,二是研究的针对性不同,有的针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的只针对学习问题;三是媒体技术多寡的不同,有的倾向于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方法,有的只限于信息技术和相关方法。这些不同或差异是今后教育技术学要不断研究的课题。但是,无论它们有多少不同,在研究领域和学科定位上是基本一致的,即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划定在:以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基础,研究相关的教育现象和活动。&&&
狭义层面的教育技术虽然不能完整地、全面地概括一切教育技术因素,但它却反映了教育技术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引人关注的那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所涉及的领域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是在我国教育科学的大背景下,依据现实的需要而形成的。正如美国学者巴巴拉?西尔斯所说:“给出教育技术全球方式规范的定义,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因为我们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产物。”⑥同样道理,我国这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二、教育技术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旨在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而狭义的定义专门界定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那部分“技术”的含义&&&
通过对上述三个层面教育技术含义及其领域的分析,可见教育技术的定义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定义旨在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而狭义的定义专门界定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那部分“技术”的含义,为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服务。&&&
广义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人们为满足教与学需要,而创造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所应用媒体工具的总和。&&&
从广义的定义看,教育技术是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应用媒体的总和。它是由经验、方法技能和媒体等三大要素构成。它应当是一切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应用媒体工具的总和。它涉及了教育的诸多的方面和资源,涉及了诸多的方法和技能。它不仅涉及相关的教学场所、设施、设备,而且还涉及了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技能等等。考虑到我国的教育学、教学论等学科也涉及了这些方面,故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为了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就要有狭义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在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而产生的教育经验、方法、技能和相关教学过程。对这个定义的理解应注意:&&&
第一,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标志。这里指的教育技术是以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而形成的相关经验、方法、技能等。它不包括教育中应用的所有设备、工具和方法等。它对教育技术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第二,它依然是由教育经验、方法和媒体等三大要素构成。这里指的教育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主要利用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教育经验和方法进行教育活动。当然,它是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教与学的经验、方法和技能等,而不是所有的教育经验、方法和技能。&&&
第三,教育技术也应是一种活动过程。教育技术的三大构成要素只有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所以,教育技术不是仅对技术工具应用的研究,而是对技术工具应用的整个教学过程的研究。它不是仅局限于如何操作、使用媒体,而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教育技术的应用一般包括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对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当做操作、使用相关设备或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就是教育技术工作(活动),它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经验、方法和现代教育媒体,对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三、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定位,必须根据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这是在我国教育科学的特定背景下作出的理智的、切合实际的选择。要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作适度的限定,以免与其他相关学科发生冲突。为此,我们特作以下限定:&&&
第一,教育技术学不是以媒体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而是把媒体技术(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的现象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媒体技术本身则由其他相关学科专门研究。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过程和方法,研究在媒体技术条件下如何设计、开发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过程,研究媒体技术给教育带来影响、变化和发展规律等等。&&&
第二,教育技术学不是针对所有的教育(学习)资源。如不能对体育场馆、图书馆、各专业的实验室以及各种专业教学用途的设施和设备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也不可能包揽信息技术在一切教育环节中应用的研究。因为,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地方越来越多,除了教学外,诸如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教务管理自动化、网络化,图书资源数字化,学校后勤管理自动化、网络化等等,都涉及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领域。
第三,教育技术学也不可能囊括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技能和方法。有些技能和方法,灯口语表达的技能、板书的技能、课堂强化的技能、组织教学的技能等许多带有操作性、控制性的技能领域不是教育技术学专门研究的对象。否则,这个学科就会变成十分庞杂的东西。&&&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是把视听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切入点的。对这些媒体技术参与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研究,即以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基础,研究相关的教育现象和活动,对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
把教育技术学定位在现代信息技术和视听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圈定了它的研究范围,并不是把教学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电”与“非电”的教学,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并以此划分它们价值的高低。而是表明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是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现象。在教育教学中,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视听媒体技术的活动,也有不使用这些技术的活动。它们都是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即便是将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普及了,这些现象依然存在。教育技术学是对其中的某一类现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以特定的事物和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或是从某个角度切入来研究同一现象,不能因为有了教育经济学就把教育现象分为“经济的”与“非经济的”,有了教育社会学就把教育分为“社会的”与“非社会的”等等。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存在和发展也遵循着这个道理。
版权信息:
本主页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管理员信箱:;电话:010-。要获取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800*600分辨率模式。理解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_新浪教育_新浪网
理解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理解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我常常问家长们:“你总是说你的孩子学习不太好,有问题,你知道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吗?”很多家长回答不出来,还有些家长回答的非常片面,诸如“他太贪玩了”、“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老师”、“教育体制有问题”…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这项技能上很不成熟,不成熟的家长怎么能科学有效辅导孩子学习呢?
  其实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只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爱不爱学习、会不会学习和能不能学习。
  爱不是学习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问题,会不会学习是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问题,能不能学习是孩子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储备问题。
图1-8 影响孩子学习的三个因素
  大家思考思考,一个孩子如果不爱学习,他能学习好吗?在小学一二年级,很多孩子并不爱学习,由于知识简单,家长对孩子拥有绝对权力,在家长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下”,孩子不得不学习努力,成绩还不错。其实,这是假象,一二年级孩子的成绩都不是真正的成绩,纵观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孩子们,
  一个孩子如果不爱学习的话,他能学习好吗?一定不能!一个孩子如果不会学习的话,他能学习好吗?一定不能!一个孩子如果不能学习的话,他能学习好吗?一定不能!(例如智商非常低的孩子)
  家长们请思考:一个孩子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因为不爱学习,直接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会学习,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一个孩子不会学习,时间一长,因为不会学习,直接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一个孩子不能学习,没有学习能力,时间一长,因为不能学习,直接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越来越不会学习。
  如果反过来思考:
  一个孩子爱学习,会学习,他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孩子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爱学习,他就会不断钻研学习方法,使得自己越来越会学习;孩子非常会学习,学习能力又很强,他就会在学习上产生自信,从而越来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就越能学,越爱学越能学就越会学、越会学越能学就越能爱学。
  如果拿我们成人工作举例子的话:我们非常爱工作,也具备工作能力,但我们不会工作,工作能出成绩吗?在企业里,很多人非常喜欢工作,也具备工作能力,但缺少工作方法,工作成绩就不尽如人意;我们非常爱工作,我们也会工作,但我们不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我们能有工作成绩吗?在企业里,爱工作,会工作,但身体条件很差,不能坚持工作,工作成绩就不尽如人意;我们非常会工作,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我就不想工作,工作能出成绩吗?在企业里,很多人都具备工作能力,也非常会工作,但“浑身是铁不打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人根本就不能创造工作成绩。
  在举个例子,一个人爱踢足球,会踢足球,但就是跑不动,能把球踢好吗?一个人会踢足球,也有踢球的能力,但不爱踢球,能把球踢好吗?一个人爱踢足球,又有踢球能力,就是不会踢,上场以后死命奔跑,不得要领,能把球踢好吗?
  一个孩子只有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三方面均衡发展,才可能在学习上成为优秀的孩子。也就是说决定孩子学习好不好的因素取决于孩子是否爱学习,是否会学习,是否能学习。三个方面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最终的学习结果。
  因此,家长朋友们,帮助孩子学习成绩提高,要有全局观念,要找到规律。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有问题,请在爱不爱、会不会和能不能这三个方面做文章,上文中提到的家长帮助孩子学习的五种对策,更多的是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上做文章”,比较片面,并没有用全局的思想和学习的客观规律去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当然就效果不佳。
  分析确定孩子的学习类型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讲,学习能力都差不多,我常常问小学生的家长们:“你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比其他孩子差吗?”家长们都摇头,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不太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比别的孩子差。是的,一个人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相差越大,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有很多因素决定,平均下来相差并不是很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我假设孩子的能力差不多,从爱学习和会学习两个方面来分析孩子,把孩子分成了四种类型。请看下图:
图1-9 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我画了一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孩子“会学习”,纵坐标代表孩子“爱学习”。这个坐标把平面分成了四个象限,以此代表四类孩子:
  第一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孩子又爱学习,又会学习,这样的孩子一定是成绩好的孩子,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顺教育的孩子”,他们顺应教育体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习得心应手,老师喜欢、家长自豪,同学羡慕,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各方面都好,家长、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她),没什么问题。”
  第二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也爱学习,但是并不会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缺教育的孩子”,他们缺少“怎么会学习”的教育,也就是缺少正确“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也很认真,学习也很主动,每天学到很晚,就是成绩不理想。”
  第三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逆教育的孩子”,他们叛逆教育体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老师很反感、家长很头疼、同学们不喜欢。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拿我的孩子真是没办法了,正着说不行,反着说不行,表扬不行,批评也没用,就是不好好学习…”
  第四个象限,孩子有学习能力,会学习,但不爱学习,我们把这类孩子称为“缺教育的孩子”他们缺少“怎么爱学习”的教育,也就是缺少正确引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的教育,这类孩子的家长描述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只要我盯着他(她),他(她)成绩就能提高”。只要一盯着,就能成绩提高,说明孩子有些学习方法,但是就是不喜欢学习啊。
图1-10 顺教育、逆教育、缺教育
  想想30年前,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逆教育”的孩子非常少,大部分的孩子都“顺教育”,一部分孩子“缺教育”,就像上图“正三角”,30年后的今天,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不爱学习和不会学习的“逆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可谓比比皆是,而又爱学习又会学习的“顺教育”孩子越来越少,可谓凤毛麟角,成为了“倒三角”。
  与经济高速发展想伴随的是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社会的急功近利直接影响到学校和家庭,最终导致了我们目前教育的失败。这能怪我们的孩子吗?
  “逆教育的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不爱学习不会学习,每天还被迫学习,学校和家长没有好的办法引导他们,一味的要求和责怪他们,无形中给孩子了更多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缺教育的孩子”生活在“麻木状态”,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如果不盯着孩子学习,他们就不知道主动学习,甚至连老师留的作业都不能完成,这些孩子的学习状态虽然不是被动,但是他们也不主动去学习,学习会令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不会学习的孩子,每天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就是提高不了,时间一长,就自认为“我就这样了”,学习会令他们感到无能为力。
  “顺教育的孩子”生活在“快乐状态”,他们又爱学习又会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充分享受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自信,这是孩子学习的最佳状态。
  家长朋友们,你的孩子是哪一种类型呢?我相信买这本书的家长们,孩子大部分属于“缺教育”和“逆教育”这两种类型,毕竟这是中国孩子中的大多数,请家长仔细往下阅读,因为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任务责无旁贷的落在了家长身上了。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教育体制、不要抱怨学校也不要抱怨老师,因为抱怨没有用,从家长自身做起帮助孩子,这是正道。顺教育的孩子需要“教”,缺教育的孩子需要“盯”,逆教育的孩子需要“管”,不同学习类型的孩子辅导的方法不同,请往下看: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同时发往微博&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 、、、、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庄学派的教育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