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左右为难,自告奋勇,欢呼雀跃写励志的一段话话

您当前位置:&>&&>&
追忆内乡初中(连载第五章)
添加日期: 00:00:00&&&来源:&&&作者:&&&浏览量:
第五章 &&&&& 匆匆过一个短暂的暑假,同学们就风尘仆仆的赶回学校。由于低年级的同学还没有返校,偌大的校园略显空旷,但很快就又喧闹起来,因为完中新录取的学生放榜了,每天赶来看榜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 每年考完中的状元都是大家瞩目的焦点,这一年也不例外。很多中国人心底都有一种“状元情结”,近些年有很多企业重奖高考状元,也招来社会上的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这些考生并没有创造出多少社会价值,得到重奖不合理;而支持者则认为重奖并不仅仅是对考生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导向,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争当状元。孰是孰非,只能等后来人指点评说。&&&&&& 在读过的不少名人传记里,感觉这些名人不愧是人中龙凤,少年读书时独占鳌头如拾草芥。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恐怕就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在完中时的读书成绩,恰如今天中国足球在世界上的地位:长期混迹于二三流之间,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才能有幸打进一次三十二强,至于前十名乃至榜首,那都是痴人说梦。只有在“最有希望进入前一百名”这样的评比中,才能偶露峥嵘。&&&&&&&&&& 两年来,我们六班的学习成绩逐渐沉沦,而于我们比邻而居的七班却异军突起,多次雄踞年级第一名的宝座。而与之相符的是七班的曹恒,王攀峰,江霞等几位同学长期稳居年级前十名,而且都有抡元的经历,江霞甚至和其妹一起夺取了罕见的姊妹状元。&&&&& 这年在完中录取榜上独占鳌头的便是江霞的妹妹江华,人们得知江华的姐姐在完中也总考第一后更是啧啧称奇,一对姊妹花不知羡煞了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据说江霞父母都是老师,她们姐妹俩应该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她们父母最好的学生。&&&&& 初三开了一门新课――化学,而我们的新班主任也是教化学的朱耀峰老师。&&&&&& 初中只有一年的化学课,一般情况下化学老师阵容都不算强大,但我觉得完中应该是个例外。当时完中有四位化学老师,其中就包括了朱耀峰和尹先普两位顶级初中化学老师。据说他们中学时就是好朋友,一起读大学,一起到完中来工作。有人说他们俩曾为工作的事情闹得不愉快,但我从他们两位的为人和胸襟来看,这种说法应该是空穴来风。&&&&&& 初中的化学课本是厚厚的全一册,看着就令人感到恐怖:这么厚的一本书全学会需要多少功夫呀!但朱老师居然连书都没有,整个课本的所有内容都全部印在他的脑子里了!包括一切授课内容、方程式、实验和习题中的数据,朱老师都能挥洒自如的全部讲出来,甚至课文下方的小字注解也一字不漏。如果一定要说朱老师对这本书还有没掌握的地方,那就是书本的页码和课后题的题号。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景,朱老师说:翻过来,大家看书上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有同学问:第几面呀?朱老师就会小声问:你们看看是第几页?有同学代为回答:第85页。朱老师的声音又大起来:第85页的两个方程式...&&&&&& 另外就是快下课的时候,朱老师讲完授课内容,通常会对课后较难的习题做一下提示讲解。只见朱老师说:课后有一道关于滴定计算的题目,看见了吗?...我们怎么考虑呢?...突然他发现有一半同学愕然不知所措,就停下来问:明白吗?有同学回答说:那道题呀?朱老师说:不是课后的第十三题吗?有的同学说:第十四题!朱老师有些尴尬:哦,好好,第十四题。接着自言自语嘟囔这说:不都告诉你们是滴定计算的题目了吗?还找不到。&&&&&& 除了这两种情形,我从来没有见过朱老师的讲述和课本上有任何不一致的地方,整本书好像完全印在他的脑子里一般,只要一翻就能找到――甚至不用翻,每一点一滴的内容都摆在他的眼前。&&&&&& 我们都对朱老师的这项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有一次朱老师给我们讲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他说:如果各章节内容的关系理顺了,就会觉得这本书越来越薄,最后一张纸就能写下。哦,原来朱老师早把全书的内容浓缩到一张纸上了!即使今天我也能把初中化学知识烂熟于胸,但朱老师能记牢所有文字、数据的能力仍令我望尘莫及。&&&&&&&&&& 从二年级到三年级,我们有三门主科老师跟班,分别是代数唐建华老师,物理李建华老师和英语张翠香老师。唐老师和李老师分别作为七班和四班的班主任,跟班是情理之中,特别想离开我们的估计只有英语张老师。只是天不遂人愿,张老师再见到大家的第一句话就是:想不到还能和大家再相处一年。我们听了都微低下头,心里一阵惭愧,觉得自己耽误了张老师的事业发展。&&&&&& 毕竟到了初三,完中为我们班的配备的老师都是实力很强的,我很庆幸能与他们有一段师生之缘。除了上述四位老师外,语文王振亚老师,几何郑志敏老师,也都使我受益良多。地理刘汉老师则是完中的又一位传奇人物,历史是八班班主任李守超老师,生物李金平老师,政治李老师...很对不起,这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政治老师之一,但我记不清楚他的名字了。&&&&&&&&&& 王振亚老师是王店乡堰张村王楼人,和王仕文同村。早年曾在乡村学校任教,我们村有不少人曾受业门下,深为其挥洒自若的讲课风格所折服。恢复高考后王老师又考进师院深造,回完中后任语文教研组长。王老师善于把教学内容溶入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间,厚积薄发的为我们阐述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由于有多年飘泊江湖的经验,王老师已经洗脱了书斋文人的酸气,总能帮我们身体力行的去体会课文作者所处的环境与感受。王老师身材高大,不魁梧但健壮。每当见到他和某位弱不禁风的老夫子同行,我便想起孔子曾告诫弟子“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呵呵,这才是天行健的君子儒形象吧?&&&&& 完中门外有一间书报亭,王老师的夫人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型文化用品商店。八九十年代职员的薪水普遍很低,而做生意往往收入颇丰,在那个“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师母的收入可能会超过王老师,偶尔遇到成批采购甚至还能发点小财,但前提是不要被王老师遇到。&&&&& 一次王老师中午回家,师母说:今天还行,一个学生来买了五十多个作业本。王老师顿起警觉,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有个班规定,学生犯了错误就有“积分”,积分达到一定限度就必须给全班同学每人买一个作业本,这位同学不幸踩线了。王老师一听大惊,当时中学正在严禁体罚学生,这位班主任有超前思维,已经开始经济处罚了!&&&&& 王老师立即到教导处反映情况,结果是找到了那个班级,把几十本作业本全被退回去了。哎,王老师真不是做生意的人呀!&&&&& 从小学到初中,偶有男女生打架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男老师――总会下意识的偏袒女同学,可能是因为父爱情结在起作用吧?另外在男女同学犯同样的错误时,也会对男同学严厉而对女同学温和。也许在老师看来自己是怜香惜玉,但长此以往,却会给同学们留下“某老师很色”的口碑。经过岁月的磨砺,老师的形象必然会在同学们记忆中逐渐淡化,呕心沥血的备课,精彩纷呈的讲解,独具匠心的设计都随着岁月如烟而去,“色”将成为学生对记忆深处的老师的唯一评价。也许这很令老师伤心,但也是事实。呵呵,亲爱的老师们,戒之哉!&&&&& 偏袒女生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老师都会做到男女平等,但象王老师这样偏袒男生的老师,就是绝无仅有的了。到了初三当然男女生不会再打架,但有时候那女生犯了类似的错误,就能看出王老师对男生的照顾了。语文老师当然对学生的写字能力很重视,当时有不少同学喜欢在不同场合秀秀“草书”水平,王老师却对此特别忌讳。有一次他看到王小戈在写作业时连笔,就站在旁边小声训了几句;而另一次看到李珂竟然在作业本封面上用草书写自己的姓名,不仅勃然大怒,拿起李珂的作业本就走上讲台说:这李珂是会写草字呀!接着就在黑板上模仿李珂的连笔草。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李珂羞的头都抬不起来。&&&&& 在很多细节上,王老师似乎特别注意男生的自尊。上课时有男同学开小差,王老师总用诙谐的语言提醒他,同时注意避免他太尴尬;而对女同学则相对直接,一次语文课代表张晓君在小声说话,正讲课的王老师突然问道:张晓君在骂我呢?张晓君赶紧辩解:没有呀!王老师说:我怎么看你嘴里念念有词...接着继续讲课。而令人深思的是,王老师的“重男轻女”并没有遭到女生们的反感,反倒是一些偏袒女生的男老师会被女生们嗤之以鼻。&&&&& 一般来说,女孩在少年时期承受力相对较弱,而男孩则比较“脸皮厚”,小学老师大都更多的批评男生而对女生较留情面。但如果一直持续这种教育方式,等到成人之后,男生会因自尊心受打击太多而不够自信,女生也会因为受到太多的照顾而不通情理。所以在由少年进入青年的阶段,男女生都有必要受到矫枉过正的“补偿型教育”,男生会因此而更自信,女生会因此而更理性。我想王老师应该有这方面的考虑吧。&&&&& 我认为,天底下最好的老师有两种。第一种:让学生终生为此而忙碌;第二种:让学生终生不为此而忙碌。&&&&&& 前者,比如教我们数学的唐建华老师,郑志敏老师,正是他们把我领进数学的大门。在此后的十数年里,我为数学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数学成为我的专业,我的职业。我为皮尔斯证明出费尔马大定理而欢呼雀跃,为陈省身年老离世而黯然神伤。终生为数学忙碌,是我的追求。&&&&&& 后者,就像教我们语文的王振亚老师。语文是学文化须臾不可离的工具,王老师尽力让我们掌握好这种工具。有不少理科学生为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大伤脑筋,但我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基本上解除了语文可能带来的烦恼。对于此后的任何作文、应用文写作,我都能立就急章。当然文学水平很低,但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已经够了。终生不为语文忙碌,我因此而轻松。&&&&&& 其实,现在面对我自己的学生,我也只有一个信念:要么让他永远为此钻研,要么让他一劳永逸的不为此而担心。&&&&& 几何郑志敏老师令人过目难忘,只因为他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眉毛。&&&&&& 以前经常在小说中见到某人长着“八字眉”或“倒八字眉”,感觉那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如果细细想来,这两种眉毛是极不相同的,“倒八字眉”应该是相当凶悍,而“八字眉”似乎代表着慈眉善目,郑老师就是这样的。&&&&&& 从性格上来说,郑老师和教我们初二几何的杨老师是两个极端,杨老师极严厉而郑老师极和善,我想这也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初二刚接触几何,内容并不艰深,但看似浅显的知识必须要有严格的形式,证明题的结论总是真命题,这就需要证明过程不能有任何含糊。而初三学习相似、圆之后,题目开始灵活多变,奇峰迭出,这时候更需要锻炼积极的思维方式,郑老师总是努力的启发我们的思路,却很少严厉的批评,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在完中留级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如果能在初三留级,包含的意味就不仅仅是“奢侈”这么简单了。&&&&&& 近年来承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福泽,高中生想考入一所高校已经是很容易了,一些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动辄就是百分之八九十。而在高校扩招之前,这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那时候能考入大学的名额极其有限,河南每年二十万考生,最终能走进大学校门的也不过四五万,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并不为过。而这每年二十万高中生的背后,是以百万计的初中毕业生。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换句话说就是保上初中不保上高中,因此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中的升学率更低,竞争也就更激励,更残酷。&&&&&& 小学五年级考不上初中,是可以复读的。但初中毕业后再复读,必然挤占应届毕业生的名额,直接导致高中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而每所高中都面临着全省数百所高中的市场化竞争,也没有退路,因此教委制订了严格的政策:只有初中应届毕业生才有资格考高中。也就是说初三不允许复习!当然一般情况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那几年内乡高中有一位非常强势的张维新校长,法不阿贵。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是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要把子女送进高中校门。&&&&& 按照规定,考生在中考这场“一战定生死”的战役中一旦落败,就意味着升学这条出路彻底断绝。为了能多给自己一次机会,最简单的便是“双所谓双学籍,是一些家长在孩子刚上初中便深谋远虑,担心三年后的中考中不慎失手。于是在初一学年结束时,参加下一届完中的招生考试,考取了以后当然不能回去再读初一,而是跟着原班走,同时在教委的档案里保留了一个新的学籍。一旦初三考不上高中,第二年仍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应考。这种办法的违法成本低,考生有了双保险。在一些乡镇初中里,学校甚至主动为某些有希望没把握的的学生办理双学籍。&&&&&& 如果没能及时办理双学籍,到了初二才发现考取高中有难度,可以实行“缓留级”的办法。完中本来规定初三学生不能留级,但又觉得初二留级对学习帮助不大,就在初二学年结束后办了留级或休学的文件,实际上跟着同学升入初三,这样就可以在同学们毕业后重读一年初三。这种办法的违法成本更低,缺点是学生第一年没有报考的机会。&&&&&& 如果前两种办法都错过了时机,中考落榜却还想复读,那就只能用最后一种“顶学籍”的办法了。这时需要学校或老师出面,找下一届的应届毕业生中成绩最差、没有希望考取高中、也不愿意再读书的学生,劝他们放弃自己的学籍,不参加中考。而上一届的同学顶这个学籍参加考试。这种方法违法成本最高,一旦被举报查实之后马上失去升学机会。同时还必须使用别人的名字,一般老师会找同姓的同学顶替,到高中后再逐步改回原来的名字,当然也有人从此就彻底改名换姓了。大姓在这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而我姓的“卫”在整个内乡县也只有我们一家,如果我也到了那一步就可能要愧对祖宗了。万幸,万幸。&&&&& 初三复读肯定还会有其他方法,那都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年加入我们班的新同学肯定属于上述中的某类,因此也带着些许神秘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相互熟稔起来,也常在一起谈天说地。但在聊天时双方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禁区,那就是绝对不能提及诸如“你以前在那所学校读书”,“你有学籍没有”这样的敏感话题。即使有缺心眼的问了,对方也会语焉不详不置可否。&&&&&& 事实上,这些新同学在班里是非常低调的。也许在他们心底,更愿意悄无声息的来学习,再悄无声息的离开。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复习生是在向新生争夺本已紧缺的教育资源,而这种“违规操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一旦被人揭发,会有很大的麻烦。因此“与人为善”也是复习生的一项必修课。&&&&&& 老师也在努力的调和新生与老生之间可能的对立情绪,一个做法就是每次考试后的成绩排名都把复习生单独排列。这些复习生的成绩大都很好,可以想象如果应届生在中考将要到来之际忽然发现自己在班级的名次下降了五到十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看着这些每天埋头苦学来去匆匆的复习生,我似乎听到中考逐渐来临的脚步声,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 新同学大约有十来人,周庆林,崔扬,刘红普,庞红普,汪静涛,杨宏伟,王红霞...大约就记得这些吧,呵呵,再加上原来的张红专,王红雅,靳红宇,忤红果,范红凯,樊红烨,简直能组成一个“红字班”了。&&&&&& 复习生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周庆林,他的到来甚至颠覆了冯书杰、靳红宇对班级第一名的垄断,我很奇怪他前一年为什么未能考上高中。刘红普的成绩仅次于周庆林,也是班级前五名的水平。庞红普更喜欢体育运动,学跳霹雳舞有一定的造诣,“拔钢丝”,“擦玻璃”,“触电”,“太空步”都像模像样。汪静涛一直跟随家人在北京生活,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回到内乡读书,普通话说的很标准,当然已经不会说内乡话了。崔扬原名崔磊,绰号就是“催泪弹”,和杨运龙是少年时代的朋友。杨宏伟个子不高,一双眼睛特别有特点,具体的说好像就是眼皮特别薄,闭上眼也能通过眼皮看到黑色的眼球,因此也有一个很别扭的绰号“阴森”,不过最后杨宏伟觉得这个绰号不雅,不让人叫了。复习生中女生似乎很少,王红霞就坐在我的后排,有一段时间她一有问题要问我,就用脚蹬我的凳子,那一段回忆也很温馨。&&&&& 有人加入,也有人悄悄地离开。可惜离开的人总容易忘却,我只记得王恒留级到了下一届的二班,而且很快就当了班长。那个班的副班长是我在三小时的同学王恒志,真是一个绝妙的搭配。中考复习有时候需要到低年级借书,我总是跑到二(2)班,见到人就很牛的说:叫你们正副班长出来一个!对方也不知我是什么来头,赶紧回去传话。&&&&&& 离开的还有王标,似乎还有耿兵...有点拿不准。在记忆中寻找中途加入的人很容易,搜索半道离开的人可真难!而离别又是那么的简单,尤其是在初三,也许上午还在一起玩耍,到了下午发现已经人去位空了,李珂就是这样。王老师头天还在班里宣读并表扬李珂的作文,到了第二天也许他还想再对李珂指出几点不足,但李珂已经在另一个班里,也许此时正在接受另外一位老师的教诲。&&&&& 在完中,刘汉老师绝对算得上一位传奇人物。九十年代初期,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带着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在校园里漫步,温馨场面令人羡慕,但也有同学会疑惑:那是他儿子,还是他孙子呀?!&&&&&& 莫说学生,就是在很多年轻的完中老师心中,刘老师身上也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他们当然都知道刘老师老来得子,但对这位县政协委员的经历却不甚了了。刘老师说话缓慢,诙谐,在不少人看来,他像是生活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刘老师是王店乡刘观村人,五十年代就在马山镇担任高小语文老师,和我父亲有师生之谊。据说当年刘老师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曾有一位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女孩对他极为倾倒,但刘老师事业为重,每天到马山初中听课做笔记,一定要首先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错过了一段极为浪漫的爱情。此后形势风云突变,刘老师在五七就被划为右派,各种打击接踵而至。逆境之中,刘老师继续发奋学习,又远赴大西北广阔天地,足迹曾抵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八十年代始踏上归途,年逾不惑仍孑然一身。乃娶妻生子,出任县政协委员,把半生的雄心壮志安放在完中的校园里,继续他教书育人的事业。&&&&&& 如此一来,刘老师儿子的年龄就和他孙辈差不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耽误了一辈人”。对我来说,是感觉辈分上便宜了。刘老师曾是我父亲的老师,如果他二十多岁就有孩子,怎么也要比我大十几岁,我肯定得叫叔叔。而事实上刘老师的儿子刘海天比我还小七八岁,见了面还叫我哥哥。人生呀,就是这么变幻无常。&&&&& 讲台是老师的舞台,老师在这个舞台上怎么表演破费思量。一般有两类情形:第一类老师视讲台如无物,在课堂上也保持着自己生活中的语言、行为节奏,讲课如同朋友聊天般侃侃而谈,挥洒自如;另一类老师则把课堂四十五分钟界定为“表演时间”,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声音洪亮,举止有序,语言也多用文雅的普通话,下课后则表演结束,恢复到“生活状态”。&&&&& 刘老师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类。讲课时他也会沉迷陶醉,但这不是刻意的准备,而是生活的延续。也许他早已参透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真谛,讲台是一个浓缩的世界,而世界则是他的一个大大的讲台。他就在课上课下任情的生活着,不需要矫情,不愿意伪装,他用真诚童心来看待生活中迎来送往,用戏剧的腔调答复世间的人生百态。他的世界单纯又令人沉醉,那是一个凡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胜境。&&&&& 刘老师的课不缺乏激情,但据说他青年时期尤甚,我父亲津津乐道他当年讲语文时做过的一节《西安事变》的公开课。当讲到张学良杨虎城活捉蒋介石后,刘老师历数了多年来蒋介石对外屈服对内镇压,造成国运维艰民不聊生的事实,然后问同学们:蒋介石该不该杀?&&&&& 同学们回答:该杀!&&&&& 刘老师又大声问:这,蒋介石,该不该杀?!&&&&& 同学们大喊:该杀!&&&&& 刘老师觉得气氛还没达到高潮,第三次向同学们呼吁:大家说!这蒋介石!该~不该杀~!?&&&&& 同学们群情激昂,一齐大喊:该杀――!!&&&&& 刘老师这时候却说:党中央毛主席说,不能杀!&&&&& 同学们都大吃一惊,刘老师已经在为大家分析不能杀蒋介石的理由了。由此一例,可以管窥刘老师的讲课特点。&&&&& 刘老师带我们地理课,这是完中无奈却又独具匠心的一种安排。在我国八十年代大学生都是宝贝,很少能被分配到县一级的中学来教书,而史地这样科目的毕业生尤少。在这种情况下,完中选了一些生活阅历丰富的年长语文老师来带史地课,刘汉老师,阎荣轩老师都是这样。在讲课时,他们会不时的插入一些小故事,枯燥的知识顿时会变的鲜活起来。&&&&&& 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大家对“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向后一天”很难理解记忆。刘老师就给我们讲,有一个孕妇,从中国乘船到美国去,中途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生老大时船还在东十二区,而生老二时船已经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到了西十二区,这样一来,老二的出生日期居然比老大还早一天!&&&&&& 而同样的内容,闫老师是这样讲的。在太平洋里,国际日期变更线西边的一个小岛上,住着一家人。到了过年那天傍晚,这家的小孩乘船向东去他外婆家了。等到了外婆家,还是除夕,他外婆问他你怎么来了,他回答说:我想过个二返年。&&&&&& 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帮我们真正理解了很多知识,也使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牢记他们――记住了知识,也记住了敬爱的老师。&&&&&&&&&& 初三的政治课是社会主义建设史,这应该是比社会发展史还要呆板的一门课。经过两年的学习,我对政治早已心如死灰,只盼背诵的内容少一点。还好,这本书比前两年的政治书薄多了,更让我们诧异又惊喜的,是教我们政治的李老师。&&&&&& 由于早已习惯了初二郑老师那种“明句读”的授课方式,一上课大家都很自然的翻开书,等着老师一句一句读下去,然后说明那一句哪一段是“重点”供课后背诵。可奇怪的是这位李老师似乎自己都没翻开他的课本,就开始大讲起来,讲的是解放初期“三个改造”时的故事,我们却在书本上找不到。&&&&&& 有故事就听吧,可这样的小故事居然一讲就是四十分钟!直到快下课了,李老师才翻开书,飞快的读起了书上的文字,我这才发现,课本上的内容其实就是他讲的这么多故事的总结,一条条都那么简明,那么合理。我第一次感觉到政治原来与我们的生活这么贴近易懂。&&&&&& 李老师使我摆脱了对政治课的恐惧,但最终让大家都喜欢上这门课,还需要他的批判精神。&&&&&& 在学习我国的农业建设时,书上有一条“要完善统购、派购制度”。讲到这里,李老师突然插了一句:这个派购制度,是坏极坏极了的东西!&&&&&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公然指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坏极”,真有点骇人听闻。此时此刻,我想即使是最不愿意听讲的同学也都瞪大了眼睛,听李老师的下文。&&&&& 派购制度的内容很简单,是指农民在缴纳公粮的时候,政府可能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制定农民必须缴纳某种农副产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比如有一年,上级规定我家必须缴纳几十公斤烟叶,但烟叶的种植烤制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再加上垄断的烟草行业把烤烟收购价压的极低,基本是谁种谁赔钱。但在派购制度下又必须缴纳怎么办?大家选择的办法是购买。我清楚的记得那次爸爸妈妈骑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到瓦亭与淅川交界处买了几十斤烟叶上缴。那一带坡地较为贫瘠,种植粮食产量很低,因此种有大量的烟叶。&&&&& 是非判断很容易解决,大家当然也都赞同李老师的判断,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临考试,在考场上我们是按照书本上的“错误”观点,还是按照李老师的“正确”观点答题呢?事实上,这也是诸多政治老师照本宣科的一个原因,如果同学们理解了“正确结论”而必须按照课本上的“错误结论”写考卷,这种讲授方法还有什么意义呢?&&&&& 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文科知识是“现行的”而理科知识通常是“历史的”。我们大学期间学的高等数学、经典物理,动辄都是几百年前的研究成果,在漫长的岁月里早经过了千锤百炼,不存在被否定的可能性。而文科知识则不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必须与时俱进。但教科书还动起来毕竟会慢半拍,总会出现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发生抵牾的情况。而这些部分恰恰是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最大障碍,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对于这部分“过时”的内容,不同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抱守残缺,强令学生死记硬背,遇到学生质疑则胡搅蛮缠异同,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老师威信扫地,甚至使学生对老师的诚信产生怀疑;而优秀的老师通常都会把这样的过时观点拿出来批判,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至于说考试,则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试卷的命题人总是政治老师中最优秀的一群,他们最清楚社会发展的现状,最明白现行教材中的误区,因此在命题时总会小心翼翼的避开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雷区”。需要剖析现行教材内容,也许正是政治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决定了这位政治老师是优秀还是平庸。&&&&& 很多年以后我为了考研,参加了包仁的辅导班,发现李老师和这些名家的讲授方法一脉相承。在讲授一些政经理论的时候,对于某些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说法,包仁也是毫不客气,当场揭批,但又适当的点到为止。而许多听课的同学则犹如醍醐灌顶,大呼“原来政治是这样学的!”257#作者:大头鱼鱼& 回复日期:
12:56:00&&&&& 毕业班里的一切都处于战备状态,一切与考试成绩无关的内容都无条件让路,体育课当然首当其冲。其实在初二末期,我们班的体育课就曾被班主任停课,到了初三,体育课便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状态。难得的是,我们班的体育课居然“飘摇”了一年而没被拿掉,这当然得感谢班主任朱老师的“仁政”。而这一年先后担任我们班体育老师的则是一对夫妻:张林泉老师和侯建娥老师。&&&&&& 两位老师都是体院毕业,常年的日光润泽出他们黝黑的皮肤。我们刚上初一的时候,完中只有吴张齐褚四位体育老师,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体育老师显得人手不足,侯老师也就调进了完中。张老师和侯老师的脾气都很极好,他们的家庭生活想必也很和睦吧?&&&&&& 那学期我们的考核项目好像是跳远,我们排队走进操场,张老师正拿这一把大铁锹在沙堆里奋力翻沙。讲解动作要领,大家都听过好几遍了;排队练习,挺有意思的,周昱江不知怎么的就横着进了沙堆,迅速打个滚就跑出来了;最后的测试是难点,张老师把铁锹往沙堆里一插,说谁跳过这儿就可以去打篮球。我第一个冲过去,落点离铁锹至少还差四十厘米,张老师却说:你再跳也就是这个成绩了,过去吧!我立即回去乐呵呵的抱起篮球就跑到篮球场。最后似乎小个子都被照顾过关,大个子自身实力不成问题,只剩下“中产阶级”还在跑道上勤学苦练。&&&&&&&&&& 在一次地区教育系统的会议上,符校长和淅川县初中的校长决定组织一次互听课学习活动。具体办法是我们学校组织一部分老师到淅川初中听课,一周后淅川初中派出老师回访。&&&&&& 看得出完中对这次活动相当重视,租了一辆大巴,一辆依维柯,全校一共抽调了四五十位老师前去,各个班也都调课。出访的老师一大早就出发,每人都听了超过三节的课,回来后累的筋疲力尽。&&&&&& 大家更重视一周后淅川初中的回访,因为要展示的不仅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还有学生们的精神面貌。教导处特地列出了听课课程表,对这一天的每个课时、每门科目都安排了展示课,各位听课的老师都可以从课程表上找到本科目随堂听课的班级。被安排听课的老师都悉心备课,而同学们也都摩拳擦掌积极预习,要给老师最好的配合。&&&&&& 到了那一天,学校进行了最全面的大扫除,到处焕然一新。横幅上写着“欢迎淅川同仁到我校传经送宝指导工作”。按照听课课程表,我们班第三节的英语课将有人来听课,全班都笼罩着一种紧张的气氛。铃声响了,张老师走上讲台,同学们还在静静的等待着什么。张老师看我们这般神态,笑着说:没有人听课了。&&&&&& 为什么?!大家惊愕之余,不免有一丝失望,张老师给我们解释了详情。原来这次淅川初中的听课团规模极小,也许是由于课程太紧张吧,一共只来了五位老师,甚至没有英语老师随队,当然也就无人听我们班的课了。&&&&&& 同学们都送了一口气,在隐隐的失望之余,大家心底似乎更有一种自豪,为我们的完中自豪。&&&&& 前面说过,地处人口大省的内乡很注意计划生育工作。我的同学大都不超过一个兄弟姐妹,独生子女家庭也很普遍。现在看新闻中某些贫困地区家庭动辄四五个孩子,真觉得匪夷所思。即便如此,内乡的人口还是从建国初期的四十万,逐渐攀升到六十万,七十万,于是内乡也就有了不少关于人口问题的谣传。&&&&& 第一个消息是:由于内乡人口过多,国家计划把部分内乡人口向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地区移民。具体办法是每个乡选取两个村,好事者甚至逐一编出了每个乡镇的“移民村”。城郊乡:东王营,北符营;灌涨乡:山底,胡刘;王店乡:均张,马堂......一时人心浮动,被“选中”的村民们都急切的等待着自己的命运。不少人把电话打进上级政府询问详情,上级当然解释这是谣传。折腾了好久人心方定。&&&&& 这个消息对学校的影响不大。因为即使真的移民也是大规模的整体移民,“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呢!”但紧接着的另一个谣传,却把在校的学生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个消息来势更迅猛,也更有震撼力。&&&&&& 提倡晚婚晚育也是我国控制人口数量的一项措施。课本上说,如果人们在20岁生育,一百年会出生五代人;而如果在25岁生育,则会只有四代。因此“晚婚”的界限就是女性在24周岁以后结婚,这样自然达到“晚育”的目的了。当然实际执行起来不尽人意,而这个谣传就是针对此而来的。&&&&&& 谣传的内容是:为了强制人们晚育,国家要为所有的在校中小学生注射一种针剂,被注射针剂后的孩子们将在四十岁之前失去生育能力。具体操作方法是男生打太阳穴,女生打小腹。似乎是为了再增加点的恐怖色彩,谣传甚至还说由于技术不很成熟,被注射者还有百分之一的死亡率。&&&&&& 可以想象,这则关乎大家“生死存亡”的消息立即充斥了校园内外的大街小巷,不管家庭里有没有学龄儿童。这个话题也早已不限于“茶余饭后”,因为我每次回家吃饭,都能见到邻居在饭桌上还在谈论“打针事件”。&&&&& 打针事件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思想冲击。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听老师话”是学生最大的美德。如果老师让学生们捋起袖子或伸出脑袋打针,学生一般式想不起来可以反抗的。但家长又实在无法教导自己的孩子到学校“别听老师的话”,那样必将造成不可预知的危险。在左右为难中,家长们第一次意识到学校竟然也如此险恶。&&&&&& 虽然都在观望,但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贸然采取行动,因此我们也都在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按时走进学校。但终于有家长坐不住了,七班一位女生的妈妈来到教室,坚决的让她女儿跟她回家。她女儿不愿意走,但这样僵持着也不是办法,最终跟她回去了,只是故意和妈妈相隔了一段距离。而她们经过每个班级的门口,都有同学在嗷嗷的起哄。&&&&&& 相对于县城的有序,乡村中小学的恐慌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一些山村小学,穿白大褂的医生是最不受欢迎的人物,甚至一些陌生的面孔也会引起小学生们的警惕。瓦亭一所小学出现了“不明身份者”,结果学生理解炸窝象跑老日反一样进山里躲起来,直到天黑也不见踪影。大队支书只好在大喇叭里反复喊“biao里呀,赶紧回来吧!~”&&&&&& 人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其实谣言最大的敌人是时间。只要悄无声息的过上一段时间,谣言不攻自破。恰似一阵清风拂过,给人们增加一份笑谈。&&&&& 朱老师调整了一部分同学的座位,原来的座次表就不合用了。必须更新一个座次表,这个任务落到了语文课代表张晓君头上。&&&&& 讲台上有一张完整的座次表是很有必要的。象地理、历史等科目到老师,每人带七八个班甚至十个班的课程,不可能叫出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需要对着座次表点名。但如果座次表和同学们的座位有不符的地方,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数理化老师早已认识所有的同学,点名的时候不去看座次表;而史地生老师又叫不出同学的名字。因此只要不是斗转星移的大换位,老师们一般不会提出座次表问题,除了王振亚老师。&&&&&& 王老师当然认识班里的每位同学。于众不同的是,他还很关心讲台上的座次表。通常是大眼一扫,就能看出双方有无不符之处。然后就要求语文课代表更换座次表张晓君只好照办。没想到第二天班主任又对座位进行了微调,王老师一上课就直接点那位换位同学的名字并问“你为什么坐这儿呢?”那位同学回答刚换的座位,王老师马上说“张晓君,这座次表又该换了噢。”&&&&&& 祸不单行,就在张晓君把座次表修改后的当天晚上,朱老师又调换了秦文浩和范红凯的座位。侯子马上说:座次表又该重做了!果不其然,第二天王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点秦文浩的名字,秦文浩也干脆,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昨天晚上换座位了。王老师只喊了一声“张晓君!”并用指头瞧着讲台上的座次表。同学们都忍不住笑起来,张晓君赶紧回答“是!”&&&&&& 不到一周时间,张晓君做了三张座次表。唉,那时候要是有word就好了。&&&&& 小时候过生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通常就是妈妈给煮一个鸡蛋,后来也有好友间相互赠送生日卡的。毕竟大家都阮囊羞涩,也折腾不起什么大举动。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日的福泽开始遍及同学,有一次杨运龙拿着一篼糖给每人发一块,吃了以后才知道是老姚生日。更有甚者,还开始了生日聚会。&&&&&& 那次到了李远的生日,有不少同学酝酿着再会一会,我也参加了。王恒家在北关有一所新房子没有住人,就成了聚会地点。这种聚会一般是晚自习放学后开始,进行整个通宵的,因此我对家里撒谎说是要看班。&&&&&& 放学后,大家逐渐在王恒家聚齐,我和许书新一起过去。大概有的同学已准备了贺礼,许书心则在自家菜园里摘了一篮子青菜,而我是两个肩膀抬着一张嘴去混吃混喝的,李远见我来随喜也表示了感谢。三间房子里盛了三十多个人,收录机里放着流行音乐,颇有喜庆的气氛。&&&&&& 首要的事情当然是整制菜肴,都是七大盘子八大碗凑出来的。毕竟这都出自一群十五六岁的男孩子之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大厨是王林涛,他用一把水果刀削皮,切菜,甚至剁肉。菜一道一道的上,大家都夸那盆素炒菠菜做的很不错,而汽锅鸡上来的时候,已经没人再夸奖――嘴都忙着去啃鸡肉了。&&&&&& 吃完饭大家唱歌,打牌,下棋,很快就到了深夜。与会者除了同学,还有一些已经是社会上的人物,据说有一位是城北关“四大天王”的之首,交游极广。大家都没有睡觉的意思,屋里两张床一圈沙发确实也不够睡。杨运龙说我和靳东浩很少熬夜参加过这样的聚会,督促着让我们先睡。看来我们算得上编外人员,而还有“编内”而未到者,崔扬就是这样的例子。崔扬和杨运龙从小就是哥们,这次缺席让杨运龙很不愉快。&&&&&& 不知闹到什么时候,倒在床上很快就迷瞪了。等到天亮睁开眼一看,凳子上沙发上横七竖八躺倒了一片。匆匆洗脸,就去上课。&&&&& 学校组织了一场三年级男生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听到后马上摩拳擦掌备战,大家很有信心拿个冠军回来。&&&&&& 拔河比赛没有小分,因此不适合打循环赛,只能打淘汰赛。三年级一共是十个班,按惯例应该是三轮正赛加一轮抢号。但这次的赛制比较新颖:先是十个班分五组捉对厮杀,败者被淘汰。然后剩下五个班抽签,一个班轮空,剩下四个班分两组比赛,胜者直接进四强,败者之间再打一场复活赛,复活赛胜者和轮空的队伍也进入四强,再经过两轮淘汰赛决出冠军。&&&&&& 比赛的场地就在篮球场旁边,地上用白灰标出了“河界”,张炳哲主任是裁判长。谁知道第一天比赛就出了问题,比赛场地整体地势略有倾斜,这样地势较低的一方就占有绝对优势。后来参赛队伍提出这个问题,张主任赶紧把比赛场地向西移动了二十米,比赛才重新开始。&&&&&&&&&& 第一轮比赛结束后,二班,五班,六班,八班取得了优胜。(还有一个班既不清楚了,大概是十班吧?)然后各班体育委员抽签,五班的潘刚抽到了唯一的轮空签,率先进入四强。我们班对八班,复赛采取三局两胜制,我们班则直落两局战胜对手。没想到八班在复活赛中胜出,四强的对阵形势是:六班VS二班,八班VS五班。&&&&&& 比赛场地热闹非凡,除了同学们在周围呐喊助威,很多老师也在旁边出谋划策。拔河的最后一人通常是一位大力士,马超凡主任教一位大力士把剩余的绳子缠绕到胳膊上,认为这样更容易发力,但他的建议遭到了另外几位老师的一致反对。最后那位同学按照其他人的意见把绳子背在肩膀上,摆出老黄牛拉犁的姿势,可惜他最后被拉得倒退。&&&&&& 二班的实力让人吃惊,我们班的小伙子本以为可以轻松横扫,没想到在二班这里吃了一闷棍,先胜一局后被扳成一平。关键的决胜局,杨运龙要求大家必须有节奏呐喊,他认为前一局是由于助威声太凌乱使选手们发力不齐,没有形成有效地合力。果然这一局拉拉队自觉的喊出节奏,选手们根据呼喊声协调一致的发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另一场半决赛也同样精彩。五班没有几个大个子,但潘刚,李成起,李彦龙等人都长的短小结实,如果打群架未必吃亏,只是拔河比赛更需要选手有足够的重量级。而八班的杨滨江等人身材既高,块头又大,果然一上来五班就被八班压制住输掉第一局。没想到的是五班不知道怎么搞的,愣是从八班手里夺回了第二局。要知道拔河比赛的偶然性是很小的,我只能猜想比赛场地恐怕还是有些不平。但五班的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八班奇迹般的复活进入了决赛。&&&&&& 决赛前却出了一件让我们班很没面子的事情。拔河比赛上二十名选手,有得班级男生也就是三十来人,除去身材弱小不堪用者,所有的选手都是要坚持打每一场比赛的。而我们班男生最多,不少有实力的队员是轮换上场的,决赛前不知怎么没有协调好,场上队员居然多出一个人,而且被对手发现了提出protest。赶紧重新清点人数,张红专立即下场。八班班主任李守超老师挺生气,不过他经过询问认定我们是疏忽大意而非存心而为也就谅解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有些惭愧,好像以前的胜利都掺了水分似的,好在场上的勇士们很争气,二比零堂堂正正的战胜了对手,拿到了冠军。&&&&&&&&&& 王老师在讲《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章的时候,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进行了很深入的解释。他认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人,如果有外界的威胁存在,就更容易奋发图强。最后还说:我们那代人成长的时候,举起左拳“打倒美帝”,举起右拳“打倒苏修”,因此有着更强烈的国防意识,而你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就差一些了。&&&&&& 其实,也未必。&&&&& 八十年代中期,从河东过了老洋桥上金银坡,迎面就会看到一张大幅宣传画,画分左右两部分,左边一个人拿着半导体收音机,右面一个手拿一封信,似乎要向邮筒里投。两个人都贼眉鼠眼形貌猥琐,是典型的电影中的特务形象。画上面还有一行字,大意是偷听敌台和海外集团联络都是犯罪行为。&&&&&& 那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有了收音机,只是“偷听敌台”仍显得神秘而遥远。我也想不明白怎么才能听到“敌台”,但我们班却有人经常听。靳东浩说他家的收音机被他二哥改装过,因此能清晰的听到Voice of America的广播,并总有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 一天早上,靳东浩走到我身边,郑重其事的说:世界头号人物就要完蛋了!我当时居然惊喜交加,张口就道“布什?!”靳东浩略有些尴尬,说“不是。”我马上又问“戈尔巴乔夫?!”靳东浩点头说“是。”我略觉失望,不过马上回答说:也好。&&&&&& 其后事情的发展众所周知,不过在当时确实让人眼花缭乱。叶利钦从乱军丛中杀出,成为政坛新星。刘克峰对叶利钦少年时常打群架,一个指头曾被打断的经历颇感兴趣,找来这张报纸给大家看。也有人担心世界突然多出十五个国家,地理考试将大有麻烦。我也赶紧去补习苏联地理,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包括俄白乌主体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波罗的海三国,还有巴尔干的摩尔多瓦...&&&&&&&&&& 苏联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给予中国人极大的心理震撼。有人痛心疾首,也有人举杯欢庆,更多的人心中是五味杂陈。一次政治课,适逢戈尔巴乔夫宣布俄共为非法组织,李老师对此怒不可遏,他对大家说:做为执政党的general secretary ,居然宣布自己的党非法,这是多大的笑话?!要我说,戈尔巴乔夫是这个非法党派的头子,应该首先抓起来!做为政治老师,李老师当然极度关心国际形势,唇亡齿寒,走上国际斗争的第一线,从此中国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而历史李守超老师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李老师在课堂上说:我觉得苏联的分裂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在我们北方消弱了一个很有威胁的对手。是呀,做为一名历史老师,北方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丧失当然时刻铭记于心,历史告诉我们弱邻环绕才是最理想的国际环境呀。&&&&&& 更多的人是从那个“同志加兄弟”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看惯了风云变幻,早已明白了世事无常。年过八十爷爷又一次收拾旧物品,找到一张五十年代的“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一个人在那里呆坐了很久,眼睛里居然泛出了泪花。唉,伤心不独为悲秋呀。&&&&& 李守超老师为人极为洒脱。第一次上课他留了历史作业,但班里有一半人都忘了写。第二次上课李老师问:作业都写了吗?有人回答写了有人说没写。李老师不动声色的说:没写的都站到教室后面去!于是呼呼啦啦站了二三十人,墙根都站不下了。李老师却又说了:法不制众!回来坐下!于是所有人又回到了座位上。这使我深刻体会到“法不治众”的含义。&&&&&& 世界史关于古印度哪一段,书上有一段话:古代印度长期邦国林立,公元前三世纪,几乎整个印度都统一起来了,但不久后又陷入了分裂。李老师对此的评价是:等于没说。四个字道出了如今印度教派林立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但李老师和我们班的关系仍然难以融洽。毕竟因为他和陈老师的微妙关系,使我们班的同学心底都有一种瑜亮情结而难以释怀。&&&&&&&&&& 而李老师似乎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这使得他和我们班友谊的修补变得遥不可及。&&&&&& 初三的历史课实际上就是对前两年课程的复习,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老师当然会给予系统的阐述,但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是关键。由于前一年的基础在,我们班同学对很多历史事件掌握的准确程度屡屡令李老师吃惊。通常是李老师不经意的问:金田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呀?也许他并不指望同学们能随口回答出来,但马上会有很多人准确的答道:日!这让李老师不胜惊愕,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哦,你们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历史老师呀!怪不得。这话本来并没有错,但指明我们因为历史老师做班主任才能把历史学好,就有人不爱听了。杨永波立即回敬道:你们八班不也是历史老师做班主任吗?到这儿也就算了,偏偏李老师又加一句:八班的学生们笨呀!&&&&&& 这下全班同学都不满意了。毕竟两年来八班的成绩经常在十个班中位居三甲,而我们六班却总是下里巴人。如今反倒说八班学生笨,这不明摆着嘲笑我们嘛!也许很多“差生”都有同感:不怕批评,就怕说反话讽刺挖苦。李老师的本意当然不是挖苦我们,但同学们在历史课上的自尊心却越来越敏感,和李老师的抵触情绪也越来越重。&&&&&& 李老师仍浑然不觉,也许是因为他带的班级太多了。此后仍然在我们班发问,同学们赌气似的有问必答,李老师一次次的诧异,一次次的恍然大悟;同学们也一次次的抢答,一次次的愤愤不平。&&&&&&&&&& 初中三年的生物课学习内容都不相同,初一是《植物》,初二是《动物》,初三则变成了《生理卫生》。大家都觉得生理卫生课有几分神秘,因此对生理卫生老师也有写好奇。等终于见到李金平老师,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原来是他呀!&&&&&&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学校的所有老师都会被打乱次序安排监考,因此我们也有幸在考试时认识很多没给我们带过课的老师。考某一科目时,通常会留下几名本科目老师做为机动,一旦考卷上有错误,机动老师便挨个教室纠正错误。政史地生这几门课老师总人数少,因此每个人被留作机动的概率就大很多。只是大多数老师并不能在同学们心中留下印象,而这位李老师却能被大家记得,是因为他的长相。&&&&&& 李老师应该还没到退休年龄,也就是五十多岁吧,却须发皆白,甚至连眉毛也全白了。再加上清瘦的身材,整齐利索的衣装,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李老师是内乡人,但由于少年时在外求学多年,讲的内乡话中总有一种特殊的味道,相信有不少同学对此记忆犹新。&&&&& 不久后在学习神经系统时,有一项“膝跳反射”的实验。这个实验很多同学们都做过,就是翘起二郎腿并放松,这时候用手掌在膝盖下面的膝腱,小腿便会不自觉的踢出。但后来大家发现如果试验者保持腿部肌肉紧张,则膝腱被敲击后可以使小腿不踢出去。结果等到那次生物课,李老师请一位同学坐到讲台上做实验,靳东浩自告奋勇的走上去了。&&&&&& 很难说当时靳东浩是不是居心叵测,但如果他要故意不配合,恐怕这个实验会做失败的。因为我们都曾多次试验过,如果把小腿紧紧地屈起,可能对敲击毫无反应。如果是这样,老师会多没有面子?!但这毕竟是李老师的地盘,岂能容他的阴谋得逞?&&&&&& 靳东浩坐上老师为他准备的凳子,翘起了二郎腿,单等老师来敲击膝腱。没想到李老师根本没有敲击的意思,而是给大家讲起膝盖部位的神经构造,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完全把他当做活标本了。靳东浩的心情渐渐放松,这时候,李老师面向同学,绝不看靳东浩一眼,却瞬间化拳成掌,在靳东浩膝腱位置猛切一下,嘴里还在不紧不慢的说:如果我在这里敲击一下....后面都不用说了,靳东浩的小腿猛地踢出,放下后还一脸惊愕。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实验圆满成功。&&&&&&&&&& 初三的星期天总是很稀缺,甚至到了周六朱老师总是宣布“这个星期天照常不过”。已经没有人再唏嘘,星期天不过成为常态,偶尔过一次周日反倒新鲜,大家早已习惯。&&&&&& 一次周日下午,高中要借我们的教室举行一次英语考试,大家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休整时间。不少同学匆匆赶回家换衣服,换粮票,当然校园里每个乒乓球台四周还围着不少人。监考老师们忙着布置考场,英语张翠香老师在五班监考,但令她意外的是,五班竟然忘了留门,她来到教室门口才发现教室大门紧锁。&&&&&& 张老师看见我在附近溜达,赶紧把我喊过来,问五班管钥匙的人哪儿去了。五班管钥匙的是李成起,可似乎他早就回家了。张老师让我去找,我也不知道李成起家住哪儿,好容易找到李彦龙,可他也找不到李成起。&&&&&&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迫,几位老师不得不准备撬锁了。你能想象到一群文质彬彬的老师,拿着钳子,螺丝刀对着一个铁锁大动干戈吗?可惜他们都不是做小偷的材料,忙乎半天一无所获。这时候杨仁景老师走了过来,有人建议让杨老师试试,杨老师二话没说,走过去拿起钳子,不知怎么用力一别,铁锁应声而开,引起一阵欢呼声。张老师感动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居然说:杨老师撬的锁多了,一下子就知道该从哪儿入手。大家似乎也没有注意到这赞扬实在不算好话。&&&&& 内乡初中的优秀老师很多,教过我的毕竟是少数。但有不少老师因为名气太大,经常被同学们谈论。教物理的黄遂芳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中有两年物理课,一般情况下任课老师都是把学生从初二带到初三,但黄老师似乎总是带毕业班。这年他担任七、八、九、十共四个班的物理老师,这可是前四名的班级呀!&&&&&& 马涛常给我讲黄老师的课堂轶事。黄老师讲课不怕超出科目,更不怕超纲,比如对于平行线,黄老师的解释是“在无穷远处相交的两条直线”,令同学们很是新奇。&&&&&& 如果同学们对于一些学过的知识不很熟悉,黄老师就会不快的说:你们怎么连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起码”这个词在内乡话中习惯带很重的儿化音,一般会说成“起码儿”,但黄老师故意不带儿化音,听上去就像“骑马的知识”。如果再有更简单的知识但同学们不能一口答出,黄老师就会说:这都是骑驴的知识,骑猪的知识了。不过没有人骑过猪,难道骑猪就比骑马容易?&&&&&& 黄老师总能令同学们沉浸于精彩美妙的物理世界,甚至他自己也不能自拔,一个明证是他屡次下课后把自己的茶杯忘到班级里。按说老师如果有上课喝水的习惯,下课时也就应该有随手把杯子带走的习惯。但根据马涛的记忆,他忘了把茶杯带走的概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又一次我见到石小龙,问他黄老师是否也总忘了带走茶杯,石小龙言简意赅的说了一个词“迷糊”。&&&&&& 不久后的期中考试,让我真正见识了黄老师的“迷糊”。&&&&&&&&&& 到初三以后,考试作弊的现象有所减少。一个原因是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成绩很难考入高中,虚假的分数没有什么用了。但化学考试是例外,毕竟班主任是化学老师,化学成绩较好可以向老师表明自己的学习态度。另外化学是这学期刚开的科目,不需要太多的基础,很多人都摩拳擦掌要考出好成绩。&&&&&& 我的座位是第二排第六号,考试的时候周晓宇坐到了第一排六号。由于大家都是面向后面坐,我后面是周晓宇,再后面就是讲台了,考试前周晓宇让我关照关照他。这次为我们监考的两位老师中有一位是黄遂芳老师。考试一开始,他就搬了一把椅子坐到了讲台上――也就是周晓宇的身后,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看到他的影子。&&&&&&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也把卷子基本做完了,只有几处疑难还没有完全解决。这时候周晓宇坐不住了,不停地喊我让我递纸条过去。可他就坐在黄老师的眼皮底下呀!怎么能如此大胆?!我不敢理会周晓宇,只是老老实实地坐着思考那几处疑问。&&&&&& 突然,我的卷子莫名其妙的飞了起来,我还没来得及抓,就已经从我左肩膀旁边飞走了!接着另一张卷子飘落下来,原来周晓宇竟然把卷子换过来了!&&&&&&&&&& 我顿时吓得魂不附体,甚至连回头看一眼的勇气也没有,只知道紧紧的是爬在桌面上,以免心脏咚咚的跳出胸腔,过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眼前的卷子大部分都空着,既来之,则安之,我拿起周晓宇的卷子填起来。好在所有题目都刚做过,不用思考就能记起答案。甚至刚才的疑难点都答出来了。&&&&&& 周晓宇看我开始答题,就把我的卷子交上然后离开考场了。这事我才敢回头扫一眼,黄老师仍然高高的坐在讲台上,不过两只眼睛早合在一起,也不知道已睡着多久了。周晓宇一定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才果断出手的。&&&&&& 这次化学成绩我得了92分,周晓宇比我还高两分,这是在我预料之中的。卷子上有一道关于金属置换氢气的定性的选择题,朱老师在讲卷子时说全班只有两名同学做对,难道就是我们两个?&&&&& 按惯例,完中对期中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不进行物质奖励,但朱老师却自己购买了一些奖品实行班内奖励。获奖标准是:单科班级前两名。靳红宇是这次考试的最大赢家,包揽了十门功课中的六个第一名、三个第二名。我却几乎全军覆没,数学、物理等传统优势科目都没能进入前两名,仅仅靠生物获得班级并列第二名才荣幸的进入获奖名单。&&&&&& 门槛虽高,但一旦有了获奖资格,朱老师便一视同仁。也就是说,靳红宇这位六金三银的获得者和我这名勉强入流的选手获得的奖励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硬皮笔记本和一支笔。仔细想想,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按照摘金夺银的科目数发奖,靳红宇岂不要得一大堆?&&&&&& 这次考试前四名应该是靳红宇,冯书杰,马瑞恒和别瑞丽。我和郭晓丽并列第五名,上完中以来首次勉强进入班级前五。“三丽”中只有范青丽到初三后显得有些后劲不足,也许前一段时间做班干部耗费了她太多的精力。&&&&&&&&&& 化学课当然离不了实验,朱老师手里那一堆化学试剂,我早想弄来几瓶自己做做实验,只是一直不得其便。这次我准备好一个小玻璃瓶,计划在下课后趁老师不注意分一点。&&&&&& 好容易等到化学课,朱老师不负众望带了不少瓶瓶罐罐。如果化学实验用品太多,他通常下课后会让同学们帮他送回办公室,这种时候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没想到这次朱老师自己收拾好物品就端着向办公室走去。我无计可施,只好把小瓶子装在口袋里,远远的跟在朱老师后面。朱老师一直走到教导处西边的路口,再向前就要到办公室了!谢天谢地,朱老师停了下来,看到郭晓丽在旁边,就把手里的一盘东西交给郭晓丽,自己向教导处那边去了。&&&&&& 机不可失!我赶紧追上去喊住郭晓丽。郭晓丽平时一副文文静静的样子,遇到事情还是挺有担当的。我说要盐酸,她就帮我把那个瓶子拿过来,代开盖子,顿时一股酸雾冒了出来。管不了那么多了,赶紧把我的小瓶子装满一瓶,回家就可以制氢气了。&&&&&& 靳东浩的办法比我高明,他选择试验课的时候带来了瓶子。而且就瞄准了实验室里的硝酸银。硝酸银是实验室里检验氯离子的试剂,靳东浩就看中了里面的银元素。大概朱老师也防着同学们偷药品,做试验前曾警告过各种试剂不许用过量,但靳东浩还是趁朱老师不注意把半小瓶硝酸银倒进自己的瓶子里。剩下的试剂不够怎么办?靳东浩有得是办法,他又悄悄的往瓶子里倒满自来水,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硝酸银带走了。&&&&&& 硝酸银和活泼金属反映,能置换出银。靳东浩立即找到一根铁丝放进去,只是等了好久也没见到白花花的银子,最终空欢喜一场。&&&&& 谢谢花花牛。你现在在哪里?是在英国吗?&&&&& (qq群: (梦回菊乡)是我们那一届的同学群,里面有人认识你。你可以进去看看。)&&&&& 氢气的鸣爆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次化学课,朱老师要大家先看书,他自己则在讲台上鼓捣。一片寂静中,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大家惊愕的抬起头,看到用来收集氢气的盒子已经飞上屋顶,有重重的落了下来。朱老师已面带笑容的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在书上看到的氢气鸣爆。同学们却还惊魂未定。&&&&&& 于是在此后几天的课堂上,碰碰的鸣爆声此起彼伏。一次我们正上语文课,邻班又爆出一声巨响。同学们早已见怪不怪,王老师却紧张的问:怎么了?!大家都笑着解释这是在做化学实验,王老师颇为不满的说:岂有此理!&&&&& 在完中,让王老师感到“岂有此理”的事情还真不少。这次作文课,王老师又带着一脸的不愉快走进教室。好在他恼火的对象不是我们,而是某位年轻老师,而事情的起因是一张贺年卡。&&&&&&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当然是春节,但春节期间大家都在过寒假,因此元旦成为学生们表达友谊的最理想时节。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们大都很穷,能够相互馈赠的一般都是贺年卡。精心选购一张卡片,在背面用尽量工整的笔迹写上自己的祝福,传送着最真挚的情谊。&&&&&& 贺卡互赠大多都在男女同学内部进行。当然也有一些性格开朗的女生象王波、李珂等,平时和男生往来不拘形迹,互赠贺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大多男女生之间交往不多,要赠贺卡就得斟酌一番了。既怕对方产生误解,也害怕其他同学知道了嚼舌头根,贺辞写起来更是小心翼翼,通常都是千篇一律的“学习进步”,“新年快乐”等常规贺辞。而且送贺卡的时候要尽量避着众人,特别是要避着老师。如果有人在这些环节上都没有注意,那就活该他倒霉了。&&&&&& 这次的倒霉蛋是一(9)班的一位男生,他给二(8)班的一位女同学送了一张贺卡。跨性别跨班级跨年级,目标已经够大的了,结果不小心还被二(8)班班主任擒获了,偏偏贺卡上写的是:你在我心中埋藏已久,愿这张小小的卡片,带去我的眷恋。&&&&&& 不知道那位初一的小男孩到底对这句话理解有多少,也许带着一份朦胧的情意,但这在二(8)班班主任眼里可是一点也不朦胧了。那个时候中学生早恋是初中老师们穷追猛打的罪行,这位男生的行为当然不让的成为早恋,受到老师的严厉教育。这件事也成为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王老师对此很是不满,他认为一张贺卡不能代表什么,同学之间互赠友谊本是一种美好的传递。但他的意见在办公室里不能占到上风,于是他把阵地搬到班里,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对此事发表看法。&&&&& 讨论会注定要开成声讨会,而且王老师的课上从来没有“政治正确”的考量,因此大家都不怕说错话,只是在考虑怎么才能说得更有新意。但大家很快就发现确实很有新意,不是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的人选,第一个站起来的居然是张红专。&&&&&& 张红专人如其名,确实是又红又专的典型。不但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而且性格内敛安分守己,是老师最喜欢的那类好学生。正因如此,像今天这种力挺学生的“非主流”批判,大家都想不到张红专会站起来发表意见。但张红专确实是第一个举手站起来了,而且旗帜鲜明的说:我认为这位学生的做法完全正确!&&&&&&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张红专的观点很顺理成章。送一张贺卡,有什么“错”而言呢?但当时我们仍然对这个观点感到震撼,毕竟那个时候还不是一个人可以决定自己行为的时代,学生做事情的“对与错”是由老师决定的。能够气质鲜明的指出学生的行为“完全正确”,在那个不算很特殊的年代里,也殊为不易。&&&&&& 很多同学都依次发言,观点有的激烈,有的相对平和。我的发言也着重强调互赠贺卡是同学们自己的事,老师不应该插足。刚说完我突然意识到不对,赶紧改成“老师不应该插手”。王老师笑着说:幸亏你改了一个字。插手是干预此时,插足就成为身处其间了。同学们也都在笑,似乎觉得应该把干预此事的老师也拉进来才解气。&&&&&& 快二十年过去了,今天完中的老师恐怕不会再为一张贺卡大发雷霆了吧?逝者如斯,那平静流淌过得岁月里,蕴含着多少记忆。&&&&&&&&&& 送贺年卡,预示着元旦就要到来了。这将是三年初中生活的最后一个元旦,杨运龙决定为大家筹办一个精彩的元旦晚会,帮大家留住初中生活的记忆。&&&&&& 要办晚会,首先要征集节目。对于现在城里的孩子来说,出节目根本不算是难事,一个个能歌善舞而且表现欲很强。而当时让我们班的同学表演节目就像赶鸭子上架,没有一个人主动报名。迫于无奈,杨运龙只好征收人头税,要求同桌两人必须出一个节目。为了调节气氛,杨运龙大声喊道:明年是猴年,就让侯子在黑板上画一个大猴子!全班轰然叫好。&&&&&& 等杨运龙征集节目到我这儿,我赶紧说:我们俩的节目就是侯子画猴!侯子哭笑不得,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我的想法是能不能买一张关于猴子的年画,搪塞过关。&&&&&& 接着是我们后座的王红侠、孙瑞侠。她们俩的工作比我们还难做,坚决说拿不出节目。讨价还价老半天,杨运龙强行摊派给她们一个“双侠闹江湖”的节目,内容由她们自己决定。全班都在喝彩,只有双侠愁眉苦脸。&&&&& 到了晚会那天,杨运龙不得已动用自己得关系,请了一批半专业的演员来助阵。那时候霹雳舞正风行全国,传迷彩服,跳霹雳舞的小伙子不但能吸引少男少女的目光,还能引起阵阵惊呼。当时好像跳霹雳舞总是三个人,节目的高潮是两个人用手臂把自己一前一后挂在第三个人的脖子上,后者在地上快速旋转,带动两个人似乎要飞起来。每当节目表演到此时总是掌声雷动。&&&&&& 封书杰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就是马季在1984年春节晚会上推销“宇宙牌香烟”得段子。这种经典的段子即使听上很多遍也不觉得腻味,有趣的是当时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听过马季先生的表演,惊叹封书杰竟有如此神奇的语言能力。&&&&& 出了完中的东门便是操场,但内乡人并不称之为“完中操场”,而称为“二中操场”,奇怪的是完中从没有被叫做“二中”。如今内乡县城有了多所初中,“二中操场”这个名称会在将来改变吗?&&&&&& 二中操场围墙外面便是环城路,也是内乡古城墙遗址。过了环城路便是一路下坡,穿过北菜园直到湍河边。据说这条环城路是拆了古城墙垫起来的,比路两边高出许多,因此从环城路上看二中操场得围墙并不高,但从操场里面看来却高的怕人。如果有人不熟悉环境,从环城路边翻越操场围墙,跳下墙时必然会重重的摔一跤。&&&&&& 也许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危险,完中决定把操场内垫高。学校拉来一批黄土堆放在操场里,但把这些土送到墙根并把地面整平,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一般情况下,完中很少因为其他事情影响学习,但这次却把全校得学生全用上了。每个班都从学校领到了自己得任务,班主任再把这些任务分派给各小组。朱老师带领各小组长到操场去,我走出教室后不禁一怔。&&&&& 在刚上小学得时候,小组长是令人羡慕的职位。虽然算不上“班干部”,但每天收发作业,监督组员背书,也算个小小的“领导”。到了四五年级,小组长就逐渐不吃香了,同学们都不拿组长当干部,老师却有什么事情都找小组长,变成了两头受气得风箱老鼠。上初中以后,小组长就更不受青睐了,一些成绩较好得同学怕琐事太多影响学习,而成绩一般的同学更难以让人信服。因此初中的小组长通常是由成绩中等、比较有威信得同学担任。&&&&&& 但朱老师身后得这群小组长却让我有些吃惊:封书杰,靳红宇,郭晓丽,马瑞恒等强人均赫然在列。组长群体的成绩对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当然作用不大,但能带动整个班级得学习风气,体现了班主任的治班能力。&&&&& 在操场上,我又受到了一次成长教育。&&&&&& 从进入小学开始,“热爱劳动”便是一项可以与努力学习相媲美的美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必须在劳动的时候积极踊跃。因此在我看来,班主任指派的劳动任务根本不应该有讨价还价得余地,就像老师留给同学们的作业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无条件接受。但朱老师把我们的“责任区”分成七块分给各个小组长后,封书杰首先叫其苦来,认为自己小组得任务太重,希望能够减轻点任务,这令我很是吃惊。马瑞恒也觉得朱老师的分配似乎不大公平,但朱老师有自己得考虑:毕竟各小组是按照身高座次分出来的,我所在的第一小组同学大都身材矮小,根本不能和后排的大个子平均分配。事实上我们前两小组都受到了很大的照顾,杨运龙的第七小组任务最重,但他二话没说就接下了。封书杰经过努力争取,最终也没减免多少任务,反倒是郭小丽作为唯一得女组长,分的任务较少。朱老师还说:女将嘛,应该少干点。但据封书杰分析,郭小丽的第三组和封书杰的第四组都是四名男生四名女生,第三组却因为组长占了便宜。&&&&& 我很快就理解了封书杰的行为。毕竟从老师那里领到任务,都需要自己小组的同学去做。在劳动中既要有班级的“大家”概念,也要有小组的“小家”概念。封书杰要求减少任务,并不是他自己懒惰,而是为自己得组员着想呀。&&&&&& 到了下午课外活动,每位同学都带了铁锹、拉车等工具,大家遍热火朝天得干起来。学校在给各班分派任务时,只在围墙根标出了各班的边界,各班需要在这边界标志处做围墙的垂线,来确定自己的责任区。我们第一小组在最右边,跨过虚拟得分界线便是七班得责任区。问题就在于这个分界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人们站在不同的位置,总觉得自己和标志点的连线与围墙垂直,自然会引起争议。果然,七班班主任唐老师走过来了,他指着我俩中间的一片土堆说:这应该是你们六班的吧?&&&&&& 我还没反应过来,朱老师早在一边答上了话:那该是七班的。&&&&&& 唐老师抬起手来远远的指着墙根的标志,手掌上下一划说:这不是分界线吗?&&&&&& 我想起封书杰上午为组员向班主任请命的事情,脱口而出:如果你站到你们班的那一头,七班的一半任务都该划到我们班了!&&&&& 朱老师接过了话头,但唐老师没有再理会他,而是冷冷的看着我。我心里一凉,这次我又错了!&&&&&& 是呀,老师之间讨论问题,学生哪有资格插嘴呀!何况唐老师也是我们的任课老师,给我们讲代数快两年了。从尊重老师的角度讲,我也不该这样对他说话呀!&&&&&& 唐老师气冲冲的走了,身边的同学都看着我,目光中带着担心,带着同情,却又说不出什么安慰我的话。但唐老师吧怒气全部留在了操场上,回到教室,他照样呕心沥血的为我们讲课、辅导。而且操场上那块有争议的土堆,还是由七班同学来完成了。&&&&&&&&&&&&&& 八九十年代,大人可能经常会从学生口中听到“老货”这个词。但他们也许永远也弄不明白“老货”到底指的是什么,甚至连这个词是贬义还是褒义也弄不清楚。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老货”的意思一直在变化着。&&&&&& 在汉语中,“货”字代之人的时候多含贬义。小孩子们看电影,身边得有一个常备顾问,每出现一个人物,就要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货?”好的是“人”,坏的就是“货”,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 最初的老货是电子游戏中的名词。那时候还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厅却很多。最早是“魔境战士”,“魂斗罗”,接着有了“脱狱”等。每一关最后出来的敌人战斗力最强,一般称之为“大怪”,也有人叫“老货”。但此时的老货只是在电子游戏厅里流传,还没走进教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货”竟然成了老师的代名词。午饭后教室里悉悉索索,只要有人低声说一句:老货来了!就会立即安静下来。&&&&&& 很难说“老货”是对老师的侮辱性称呼。因为后来,“老货”的含义又变了,这次变化让人吃惊:“老货”成了一些人的自称。&&&&&& 有人说,各地方言中最精粹的就是脏话,据说四川人张嘴就是“格老子”,《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则嘴上不常说,心里则一口一个“老子”。内乡也有人习惯自称“老子”,但不知什么时候似乎觉得这个“老子”太粗俗,竟然改成了“老货”。于是在下午课外活动时可能听到这样的对白:“赶紧去操场打球!”“你们先去,老货作业还没写好着哩。”&&&&&& 今天的内乡初中,“老货”还会有新的含义吗?&&&&&&&&&& 一次语文课前,王老师正站在教室门口等待铃声,教七班语文的吕生甫老师从旁边走过。两位老师互相打招呼,但吕老师太老实了。&&&&&& 王:今天讲《马说》?&&&&&& 吕:嗯。《马说》!&&&&&& 王:马不说。&&&&&& 吕:谁说?&&&&&& 王:你说!&&&&&& 吕老师还没反应过来,教室里已经传出一阵笑声。&&&&&& 王老师走进教室,看着乐不可支的同学们,颇有感慨的说:学生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 又是一阵欢腾。但这句话并不是王老师的原创,而是《童话大王》的作者郑渊洁首先提出来的,原话是“孩子是一片大海...”。五班的宋扬把这句话略做改动,写在作文本上,王老师见了以后也非常欣赏,也用此标准对我们。&&&&&& 不知是有意释放大海,还是疏忽大意,王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似乎对作文选材把关不够严格,一些仿写的作文得以蒙混过关,甚至还被他作为范文宣读。有一篇文章是说一个朋友过生日,作者为了准备礼物颇费踌躇。最后买了三本《五角丛书》送去,可那位朋友正在和一群索型男女开家庭舞会,他的礼物被随手就扔到了沙发上。作者对此很是伤心,赶紧离开了朋友家。&&&&&& 王老师在作文课上宣读这篇范文时,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毕竟很多人都读过这篇文章,都觉得抄袭的太明显了,甚至连《五角丛书》的书名都懒得改,王老师居然浑然不觉,真是不可思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一次写作文的时候,我也开始投机取巧了。只是我的运气要差的多。&&&&& 王老师的作文课一般不给固定的题目,而是让大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本着“题好半篇文”的目标自拟题目。这次的作文要求写“途中的一件事”,可以是上学途中,出游途中等等。我想来想去,想起了旅途。&&&&&& 那时候我们班的同学大多都没出过远门,不少人甚至连火车都还没见过,但诸多的文学读物上可是什么都有呀!我想起一篇文章:作者在乘坐火车时,遇到两个小伙子因为争座位即将发生恶斗,一位小姑娘自称要下车而让出了自己的座位。但几个小时后作者下车时,却发现这个小姑娘居然是和自己一起下车。&&&&&& 文章一旦开了头,想悬崖勒马就难了。我的笔调肯定比远文生涩的多,但故事的梗概是不会变的。不久后作文本发下来,王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后面批注:文章是仿作,我见过。希望你以后自己努力写出好作品。&&&&&& 除了作文后的评语,王老师从来没有为此找过我任何麻烦。因为他知道,仿写文章又称之为文学剽窃,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偷,而我其实就是做了一次小偷。对待偶尔的偷窃行为,不需要当面指出,提醒一下就足够了。毕竟从心底来说,没有人愿意当小偷。&&&&& 当过小偷的,一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不光彩历史。如果有勇气公开,就可能会受到奖赏,王老师就奖赏了我一次。&&&&&& 几周之后又一次作文课,王老师要求作文必须以心理活动为主线,同样内容不限。这次我不用再抄袭别人了,只要抄袭自己上次的经历就够了。我详细的描述了上次写作文的心路历程,看来从“借鉴”到“抄袭”只有一步之遥。&&&&&& 作为对我坦白的奖励,王老师在班里宣读了我的作文,并给予讲评。下午的课堂总容易犯困,不少人听着老师读文章,脑袋就象公鸡一样往下栽。王老师为了防止有人打瞌睡,规定他每读过一段文章,就要找同学站起来总结这一段的段意。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可问题是即使认真的听,谁能保证听一遍就能总结出段意呢?于是王老师每读完一段,侯子就在旁边不停的喊着我的名字,要我告诉他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可说实话,即使真的叫道了我,我也未必能准确的总结出来。&&&&& 一般王老师每次作文课都会读一篇学生习作,我有幸被选中过两次。出了上次的那篇检讨文章,还有一次是读后感。&&&&&& 九十年代初期,《河南日报》办了一个知识性的“周末扩大版”栏目,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科学等多方面。于是每到周日下午,我都会去父亲的办公室看报纸。有一期的内容是介绍三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的。题目是《悠悠故国情》,着重介绍了三位科学家在国内访问期间指导我国科学建设的事迹。那时候杨振宁还没有象现在一样到处揽金并宣讲他的赤子之心,杜夫人也健在上帝最后的礼物当然也还没出手。我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反复地读了这篇文章,钦佩他们科学上的贡献自不待言,对其他们伟岸的人格也是顶礼膜拜。&&&&&& 那一周王老师的作文要求写一篇读后感,恰好我把这份报纸带到了学校,写的就是《读&悠悠故国情&有感》。文章写的并不怎么好,却仍受到了王老师的褒扬。现在看来,真正令王老师欣赏的是原文中爱国科学家们对故国的满腔热情。这次文章中我也曾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文,王老师却并没有批评我。&&&&& 王老师讲得最好的还是文言文。由于拥有很深厚的文史底功,王老师讲授古文时厚积薄发,挥洒自若,很多课堂上的场景至今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前面说范进为了考试盘缠去找胡屠户商量,被胡屠户:“不要失了你的时了......教我一家老小去嗑西北风?”等范进瞒着胡屠户去考试回来,“又被胡屠户骂了一顿。”王老师点评道:这一次骂也不会比上一次好听多少。&&&&&& 学习《出师表》后两段,王老师叹道:这“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简单几个字,包含着诸葛亮多少心血呀!解释“庶竭驽钝”,王老师说:如果诸葛亮都是“驽钝”的,咱们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习《陌上桑》,“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王老师解释说:男人都喜欢后面的女人,而女人则最看重做早的男人。说到此王老师加一句:唉,这都说的是什么呀!然后继续讲诗。&&&&&& 最经典的是学习《垓下歌》,到了“虞兮虞兮奈若何”时,王老师讲:“这个虞姬呀,是项羽的...的...”王老师一时找不到词,结巴了一下,但马上续下去“...的爱人!”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称呼,恐怕也只有王老师能想出来。&&&&& 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有着地域、气候、生物等多重意义。其中有两条是:一月平均气温零度分界线,800毫米年降水量分界线。&&&&&& 不知大家是否考虑过这两个分界线的意义。在秦淮以北,冬天气温极易降到零度以下,但由于气候干燥,降雪量较小。秦淮以南降水量大,由于冬天气温偏高,常常是一下雪就融化成水,也很难形成大面积的积雪。只有在秦淮一线,才能偶然出现大量降雪加低温的情况。这样的天气会让人感到严寒难耐,但确实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 这年冬天,先是下了一整夜的大雪。按照惯例,第二天应该是艳阳高照冰雪融化,“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了。谁知道这次天还是阴沉的紧,仍不时有雪花飘落。我来到学校,发现棂星门已经关闭了,原来门口的一道斜坡已经放倒了不少人,为了安全学校只好重开了东面的大门。&&&&&& 好不容易走进校园,却发现完中已经成了一个偌大的滑雪场。早有同学们已经把路上厚厚的积雪踩实,并滑出一条条雪道。在这样的雪道上,用两条腿匀速交替前进是不合适的,最好的方法是先跑几步,然后站稳维持平衡,就可以滑翔一段。在大殿西廊房拐角处道路有一定的坡度,更是冯虚御风的好去处。&&&&&& 学生在雪道上如鱼得水,老师们就比较尴尬了。他们的身手一般不再敏捷矫健,但上下课也必须通过那一条条危险的道路。这两天同学们都不止一次看到老师摔跤。看着平日庄严肃穆的老师手忙脚乱的从地上爬起来,想笑又不敢,只能扭过头去远远躲开再弯腰捂肚子。&&&&&& 最精彩的表演要数郑治敏老师。他给我们班上完课后是八班的课,短短的二十米路居然咫尺天堑,期间数次遇到险情。他倒是没有摔倒,但为了保持平衡手里拿着大三角板上下挥舞,为大家表演了一段雪上芭蕾。297#作者:大头鱼鱼& 回复日期:
17:14:00&&&&& 化学习题课,有一道检验硫酸根的题目,有同学很快答出应该加入氯化钡试剂,并加入一点稀硝酸。朱老师对回答很满意,但他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要加入稀硝酸?&&&&&& 这不算是很难的问题,但那位同学没能答上来,朱老师又点了秦文豪的名字。看来秦文豪也不太清楚,但他一站起来就胸有成竹的说:“因为加氯化钡时必须加入稀硝酸...”还要继续往下诌,已看到朱老师的脸色不善,张着嘴却没有说下去。&&&&&& 朱老师冷冷的看着秦文豪,慢慢的说:“嗯,加氯化钡时必须加稀硝酸!”他学着秦文豪的语气把“必须”两个字说得很重,“你今天中午必须回去吃饭!我看你今天中午不回去吃饭也行。”秦文豪一脸尴尬地站在那儿,朱老师不再理他,继续讲课了。&&&&&& 放学后秦文豪果然不敢回家,但看来朱老师也没有再追究的意思。在学校吃饭的同学们走出教室就往食堂飞奔。初三的学生大都十四五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习任务又重的要命,一上午四节课下来,常常是饿得有气无力。放学后和王攀峰谈起饥饿的感觉,王攀峰说一到第四节都不敢用脑,一想问题就觉得头晕。&&&&&& 中午回到家,我通常能吃下四碗面条。而在学校食 堂吃饭的同学们总要考虑经济问题,很可能营养跟不上,这对身体成长大有影响。&&&&& 忘了是谁说过的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能使我感到彻骨的寒意:其一,是突如其来的大雪;其二,就是如期而至的考试。在短短的数天内,这两种寒意同学们都先后感受到了。&&&&&& 考试是用来决定学生命运的,但与往常的考试相比,这次考试更受同学们的重视。再过一个学期就要参加中考了,而在中考前,内乡高中将提前进行少年班的选拔考试,据说选拔的资格通常以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但这些对我来说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完中能向少年班推荐的名额是二十个,而我甚至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前五十名。这样也好,少了很多心理上的煎熬。&&&&&& 这次考试我们班整体靠的还可以,马瑞恒第一,靳红宇第二,而且双双进入全校前十名,这在我们这个差班可是破天荒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朱老师半年来对我们班的改造卓有成效。我是班级第五名,进入完中以来也是第一次进入前五,不管怎么说,考内乡高中应该是有一定的把握了。&&&&&& 全年级的第一名是七班的曹恒。于是朱老师提出了“年纪学曹恒,班级学瑞恒”的口号。看来“恒心”是我们提高成绩的首要条件。&&&&& 期末考试结束后,其他年纪的同学已经开始了寒假,而学校又特地为我们初三年级安排了一次“摸底考试”。这次考试使用了南阳某重点中学的期末考试卷,题目让我们大开眼界。&&&&&& 最典型的是政治考试中的一道题目:我们的课本共有五章,请把这五章的题目默写下来。没个题目三分,一共是十五分。我丢三落四最终只得到五分,而据说一分未得的大有人在。&&&&&& 同学们明显对这些新题型很不适应,叫苦不迭的同时,大家也都明白了自己原来只是井底之蛙,接受新的挑战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必由之路。&&&&&& 这次考试也是我在完中期间唯一没有作弊的考试系列。倒不是因为监考特别严厉,而是学校对考试的座次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安排:各班都根据上次考试的名次安排考试座次,我的前桌是第四名,后面是第六名。这样一来,计划作弊的同学的心态顿时微妙起来:通常都是成绩差的同学抄袭成绩好的,而现在座位紧邻的同学成绩都不相上下,该谁抄谁呀?也许他的正确率还没有我高呢!于是作弊现象大为减少。&&&&& 考试结束,终于到了盼望已久的寒假。北方的寒假时间普遍不长,而这个寒假尤其短暂。大家都知道已经进入了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人生总会有很多梦想,而梦想是否能够实现往往只在于关键的几步。这是我们拼搏的时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 &&&&&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 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 &&&&& 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 &&&&& 用我们的歌,换你真心笑容 &&&&& 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 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 &&&&& 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 &&&&& 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 &&&&& 在你我的心里流动 &&& &&&&& (第五章完)
上一篇:&&&&&&|&&&&&&下一篇: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C) 2015 NEIXIANGNEWS&& [内乡亲民网多媒体系统]V1.5Access版b1 &&[豫ICP备号]&&[后台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给闺蜜的一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