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注射华兰丙球2014年的传染性疾病到疾病的

女儿一周十个月 每个月都要生病 上个月就听了医生建议打了华兰的丙球说可以增加抵抗力 可是打完这个后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女儿一周十个月 每个月都要生病 上个月就听了医生建议打了华兰的丙球说可以增加抵抗力 可是打完这个后 感冒反而更频繁了 之前一个多月感冒一次 现在一个月三次 请问该怎么办呢
|科室:儿科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你好,最好就是建议你不要打的,毕竟是通过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平时饮食营养均衡,多喝水,多锻炼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你好,这种属于调节免疫剂,可以打的。宝宝上幼儿园都会这样的,因为接触人群导致,是...
你好,你家小孩这种情况是因为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妈妈可以带小孩点滴抗病毒治疗比较好...
心脏病是会影响孩子发育的,而且要注意排除遗传病可能,有些遗传代谢病也可以导致先天...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平时可以多做些户外运动,及锻炼加强营养,增加免疫力
你说的这个情况就是一个小孩抵抗力差,老是感冒的情况,你说的那个乳清蛋白粉没有什么...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华兰破免(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注射液)
化学药品处方药非医保
批准文号:
生产企业: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者。
用法用量:用法:供臀部肌内注射,不需作皮试,不得用作静
相关疾病:
¥102.00起
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医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药品说明书
通用名称: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注射液
商品名称:华兰破免
汉语拼音:hualanpomian
主要成份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可带乳光。
适应症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者。
主治疾病 破伤风
规格型号 250IU
用法用量 用法:供臀部肌内注射,不需作皮试,不得用作静脉注射。用量:1.预防剂量:儿童、成人一次用量250IU。创面严重或创面污染严重者可加倍。2.参考治疗剂量:IU,尽快用完,可多点注射。
不良反应 一般无不良反应。极少数人有红肿、疼痛感,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禁忌 对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应用本品作被动免疫的同时,可使用吸附破伤风疫苗进行自动免疫,但注射部位和用具应分开。2.制品应为澄清或可带乳光液体,可能出现微量沉淀,但一经摇动应立即消散。若有摇不散的沉淀或异物,以及安瓿有裂纹、过期失效等情况,均不得使用。3.开瓶后,制品应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参见详细说明
贮藏 2~8℃避光保存
生产企业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热门药品咨询病友点评专家点评
问11-28 16:00:35
答你好,这个药的主要原理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为高效价的破伤风抗体,能特异地中和破伤风毒素,起到被动免疫作用。这个药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详情]
问08-09 16:04:17
答你好,这个药的主要原理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为高效价的破伤风抗体,能特异地中和破伤风毒素,起到被动免疫作用。[详情]
问08-07 12:39:39
答你好,这个药的主要原理是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为高效价的破伤风抗体,能特异地中和破伤风毒素,起到被动免疫作用。[详情]
综合评分: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注射液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注意只能供臀部肌内注射,不需作皮试,不得用作静脉注射。[转载]血液制品行业及华兰生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血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血液与血液制品具有医疗产品和药品的双重特性,与其他药品相比,血液与血液制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无法替代性,全球性的医用血源紧张已成为各国医疗机构所面对的难题,新型血液成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和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已经成为药物研制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血制品行业01年以来已经停批新办企业,新版GMP已经抵到门槛上。外资也仅批准进口白蛋白和重组凝血因子产品,按照WHO的建议,为了避免传播可能潜在存在的疾病,各国的血液制品最好是自给自足,进口比例不可能无限制扩大。所以国内最终供给和需求量决定着国内行业空间的大小。
从目前需求来看全国约需8000吨才能满足基本要求,但实际产量不到4000吨,行业估算有1倍的空间(美国是1万3千吨,如果同美国人一样使用血液制品,则我们的量至少要到4万吨)。这是总量,仅看总量有时候有失偏颇,因为还有产品结构、人均用量、需求有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产品价格等因素会有极大的影响。通过系统对比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以供长期投资决策参考。
分产品的需求空间估测
血液制品主要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此处不考虑产品线的增加,不考虑紧缺需求得到充分缓解,也不考虑适应症的增加,仅以目前的产品,以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来估测国内市场的空间有多大。
白蛋白是救治伤员和外科手术的必备药物,也是国家储备物资之一。目前仍然处在正常手术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国内产量约800万瓶,进口超过50%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本可以确定以产定销,其产量约同投浆量同步增长,这样看,不考虑长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仅看投浆量增长就有1倍的增量空间,长期看与总浆量同比例增长。
2)免疫球蛋白
我国的使用情况较国外有巨大的差距。免疫球蛋白我国使用量仅为3g/千人,而美国的使用量为108g/千人。若能充分满足,达到美国人用药水平,这个空间极其惊人,考虑4倍的人口规模,估算有144倍的空间。但这需要医保释放及收入水平提高来支撑,但就是达到一半,也有70倍的增量空间。
3)凝血因子
血友病的治疗国际标准基本已经能够做到预防治疗,即定期定量注射凝血因子,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国内尚不能做到按需治疗,当血友病患者出血不止的时候,还无法保证能够及时的注射凝血因子来止血。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医保没有覆盖的原因。
目前全世界血友病患者为40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血友病的发病率并没有地域和人种的差异,中国血友病患者约8多万人(6.5-13万之间),但是目前中国注册血友病患者9326名。按照国外预防治疗的标准,这些病人需要每周注射一支凝血VIII因子。经测算,仅血友病病人这一块凝血VIII因子的理论需求就在540万剂(200IU/剂),而我国每年国产凝血VIII因子的批签发数量仅在25万剂左右,供需缺口矛盾巨大。
无论是治疗率还是治疗频率均存在极大的差距。简单估算有20倍的空间。
由此可见,未来血制品的增长主要推动力量在于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
分产品价格预测
尽管价格是管制的,无法预测,但是供求是价格最终的唯一决定因素。
目前国内人血白蛋白的终端价格大概是360元/10g,出厂价与终端价格的差额较小。而国外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大概在30美元/10g,一直低于国内人血白蛋白的价格,这也使得国外厂商出口中国的动力较足,从产品批签发的数量来看,进口人血白蛋白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样看不管发改委降不降价,白蛋白的价格必然是向下,而且空间不小,对于白蛋白而言,量增的空间基本会被价跌抵消。
2)免疫球蛋白
静丙目前是国内血液制品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人血白蛋白的的第二大品种,对于各种感染性疾病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应用非常广泛。2010年初静丙的市场终端价格曾经在降价声中提高了接近50%,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产品供需失衡的状况。由于国家禁止静丙的进口,静丙供不应求的状态仍将持续。目前静丙价格为600元/2.5克,国内静丙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静丙价格。因此不管如何管制未来国内静丙的价格仍具有上升的空间。
3)凝血因子
在国际血液制品市场,体外重组的凝血因子类产品占所有凝血因子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0%。按理说既然凝血因子类产品的生产不依赖于血浆资源,该产品临床上的使用应该有充分的保障,可实际的情况是国内的企业尚未掌握体外重组凝血因子的生产技术,重组产品只能从国外进口,因此价格比较高昂,约1300元每瓶。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仍然是人源性的凝血因子。市场上凝血因子类产品并不是供不应求,但是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使得国内大部分的血友病患者只能使用人源性的凝血因子产品,造成临床上凝血因子仍然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未来凝血因子类产品的价格会在矛盾中前行,国产人源性的凝血因子产品价格在未来的几年内仍然有上升的空间。
量增价涨的可能性在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领域有可能变成现实,但这要看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能否充分享受这一机遇。
3、产品结构的差异
国际市场静丙市场规模大概是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的2倍,而根据2010年的批签发量以及目前静丙和人血白蛋白的终端价格(人血白蛋白为360元/10克,静丙600元/2.5克)来估算,我国静丙销量仅为人血白蛋白销量的50%左右,与国际水平刚好相反。有四倍的结构性差异,既有价格的原因,也有用量的原因。凝血因子也大致类似,而且是差距最大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按照规模和产品种类可以分为3个级别,处于第1级的是以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处于第2级的是具有4~10个单采血浆站,产品相对单一,在地区内具有血浆资源独占性优势的企业;处于第3级的是在产品线和血浆站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小企业。(实际上都是小不点)
投浆量在100吨以上仅有10余家,其中300吨以上的仅有华兰生物、天坛生物、上海莱士、中国生物等少数几家。新建浆站审批监管严格,国家规定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注册的血液制品少于6个品种的,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少于5
个品种的,不得申请新的单采血浆站,这样限制了品种单一的小企业扩张,使得血浆原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小企业面临着被并购重组或淘汰的命运。
特别是新版GMP已经颁布,按照其标准,2013年底会有一些企业达不到要求而退出,行业的结构调整有望加快。国内血液产品市场较为分散,但是集中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目前前5位的血液制品企业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浆站资源,前6大公司的浆站数量占全国总浆量站数量的60%以上,并且大型企业在设置浆站方面更有优势,这一占比在未来还将不断扩大。集中度的提高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也是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需要。血浆资源必将向生产规模和产品规模靠前的企业集中,将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5、驱动因素总结
1)目前国内对血液制品使用的范围还比较窄,还局限于传统的使用范围,有很多适应症还没有完全覆盖。血液制品适应症会不断增加。
2)目前国外大型企业能够生产近20种血液制品相关产品,而国内企业仅能够生产10种左右,随着产品线拉长,单位血浆的利用率还会提升。
3)产品结构改善,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剧增。
4)可能的价格改善:除了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国际低于国内,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国际价格都远远高于国内,有提升空间。
5)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增长主要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新产品和新适应症也将引入国内。
6)行业壁垒较高,新的企业无法进入,行业资源向大型企业加速集中,未来国内将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大型企业会产生规模效应,也利于控制价格。
7)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群治疗率和使用频率较国外差距较大,医保覆盖后需求会得到加速释放。
综合而言,未来国内血液制品发展的重点会是在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上。价格是重要敏感因素。除此外,优势企业还会得到额外的奖赏。
6、华兰的血制品空间估测
不考虑价格提升,仅以现在的价格和产品结构为基本假设,也不考虑华兰的产品结构优势、研发优势、浆站拓展、产业集中等优势,纯粹从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假设华兰同行业同速度成长,估算华兰的营收利润空间。
以2010年为基数公司血制品业务销售收入7.50亿元,其中,人血白蛋白收入3.02亿元,静注丙球收入2.74亿元,凝血因子小制品收入1.74亿元。假设10年后能够基本达到美国人医疗标准的一半,则三类产品营收分别为6亿元,191.8亿元,34.8亿元。这个估算只是按需求空间的估算,其中白蛋白应该是偏小的,凝血因子也保守,免疫球蛋白按国外用药结构,再打个5折,也有96亿元。估算营收营收137亿元。采用30%的净利率(实际净利率还不止30%)将实现净利润40亿元,较目前有10倍以上的空间。若不对免疫血蛋白打折扣,则同样的假设基础,对应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33亿,70亿元。这是仅考虑需求得到满足,价格不变的预测。
要客观预测,还必须考虑供给,另外一个估算方式是按目前价格及净利率,华兰每一百吨血浆对应0.8亿元的净利润(从价格、利用率、结构改善来看有提升的空间),血制品达到40亿的净利润需要5000吨的投浆量(百特的规模,若充分满足需求实现全国4万吨规模,华兰完全能够实现这个投浆量)。所以,如果没有价格提升、结构优化的贡献,血浆仍然是最大的制约来源,从目前来看,到2015年华兰做到1000吨还是有希望的,2020年要做到5000吨,目前实在是看不出希望在哪里。
血浆对华兰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血制品供给会长期处在紧缺状态,在可预期的5-10年内仍然会是血浆增长定增长空间。需求的天花板太远了。
但不管如何演进,华兰大概率会成为国内血制品市场的头羊,也会是最大的获益者,要突破血浆限制,仅靠新建浆站会极大限制企业的发展空间,而改善产品结构、扩大适应症、拉长产品线提高血浆利用率、兼并整合、小产品提价对业绩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许多还是非常敏感的因素。
到2015年,假设其能完成投浆量倍增,则血制品净利润做到10亿大有希望。给予20倍的PE,对应市值200亿元。疫苗业务不考虑国际市场的打开放量,假设以行业平均速度成长,支撑80亿元的市值,同目前总市值相比,3年多有一倍的市值增长空间。若考虑到龙头地位和竞争优势,实现和超预期的概率是很大的。
三年一倍是个不错的选择,长期来看也是极好的标的,如果能下跌,那就太好了。如果血浆瓶颈打破,仅血制品就能够彻底让华兰飞翔了。
若实在是各方面都不顺,至少有血制品打基础,后续研发产品做尖兵,或者国际市场打开,华兰仍然会是生物制药领域有壁垒的、安全的、值得长期看好和关注的标的。若股价下跌则有助于提高长期收益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血液制品行业及华兰生物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血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血液与血液制品具有医疗产品和药品的双重特性,与其他药品相比,血液与血液制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无法替代性,全球性的医用血源紧张已成为各国医疗机构所面对的难题,新型血液成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和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已经成为药物研制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血制品行业01年以来已经停批新办企业,新版GMP已经抵到门槛上。外资也仅批准进口白蛋白和重组凝血因子产品,按照WHO的建议,为了避免传播可能潜在存在的疾病,各国的血液制品最好是自给自足,进口比例不可能无限制扩大。所以国内最终供给和需求量决定着国内行业空间的大小。
从目前需求来看全国约需8000吨才能满足基本要求,但实际产量不到4000吨,行业估算有1倍的空间(美国是1万3千吨,如果同美国人一样使用血液制品,则我们的量至少要到4万吨)。这是总量,仅看总量有时候有失偏颇,因为还有产品结构、人均用量、需求有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产品价格等因素会有极大的影响。通过系统对比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以供长期投资决策参考。
分产品的需求空间估测
血液制品主要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三大类。此处不考虑产品线的增加,不考虑紧缺需求得到充分缓解,也不考虑适应症的增加,仅以目前的产品,以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来估测国内市场的空间有多大。
白蛋白是救治伤员和外科手术的必备药物,也是国家储备物资之一。目前仍然处在正常手术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国内产量约800万瓶,进口超过50%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本可以确定以产定销,其产量约同投浆量同步增长,这样看,不考虑长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仅看投浆量增长就有1倍的增量空间,长期看与总浆量同比例增长。
2)免疫球蛋白
我国的使用情况较国外有巨大的差距。免疫球蛋白我国使用量仅为3g/千人,而美国的使用量为108g/千人。若能充分满足,达到美国人用药水平,这个空间极其惊人,考虑4倍的人口规模,估算有144倍的空间。但这需要医保释放及收入水平提高来支撑,但就是达到一半,也有70倍的增量空间。
3)凝血因子
血友病的治疗国际标准基本已经能够做到预防治疗,即定期定量注射凝血因子,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国内尚不能做到按需治疗,当血友病患者出血不止的时候,还无法保证能够及时的注射凝血因子来止血。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医保没有覆盖的原因。
目前全世界血友病患者为40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血友病的发病率并没有地域和人种的差异,中国血友病患者约8多万人(6.5-13万之间),但是目前中国注册血友病患者9326名。按照国外预防治疗的标准,这些病人需要每周注射一支凝血VIII因子。经测算,仅血友病病人这一块凝血VIII因子的理论需求就在540万剂(200IU/剂),而我国每年国产凝血VIII因子的批签发数量仅在25万剂左右,供需缺口矛盾巨大。
无论是治疗率还是治疗频率均存在极大的差距。简单估算有20倍的空间。
由此可见,未来血制品的增长主要推动力量在于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
分产品价格预测
尽管价格是管制的,无法预测,但是供求是价格最终的唯一决定因素。
目前国内人血白蛋白的终端价格大概是360元/10g,出厂价与终端价格的差额较小。而国外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大概在30美元/10g,一直低于国内人血白蛋白的价格,这也使得国外厂商出口中国的动力较足,从产品批签发的数量来看,进口人血白蛋白的比重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样看不管发改委降不降价,白蛋白的价格必然是向下,而且空间不小,对于白蛋白而言,量增的空间基本会被价跌抵消。
2)免疫球蛋白
静丙目前是国内血液制品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人血白蛋白的的第二大品种,对于各种感染性疾病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应用非常广泛。2010年初静丙的市场终端价格曾经在降价声中提高了接近50%,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产品供需失衡的状况。由于国家禁止静丙的进口,静丙供不应求的状态仍将持续。目前静丙价格为600元/2.5克,国内静丙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静丙价格。因此不管如何管制未来国内静丙的价格仍具有上升的空间。
3)凝血因子
在国际血液制品市场,体外重组的凝血因子类产品占所有凝血因子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0%。按理说既然凝血因子类产品的生产不依赖于血浆资源,该产品临床上的使用应该有充分的保障,可实际的情况是国内的企业尚未掌握体外重组凝血因子的生产技术,重组产品只能从国外进口,因此价格比较高昂,约1300元每瓶。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数仍然是人源性的凝血因子。市场上凝血因子类产品并不是供不应求,但是进口产品高昂的价格使得国内大部分的血友病患者只能使用人源性的凝血因子产品,造成临床上凝血因子仍然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未来凝血因子类产品的价格会在矛盾中前行,国产人源性的凝血因子产品价格在未来的几年内仍然有上升的空间。
量增价涨的可能性在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领域有可能变成现实,但这要看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能否充分享受这一机遇。
3、产品结构的差异
国际市场静丙市场规模大概是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的2倍,而根据2010年的批签发量以及目前静丙和人血白蛋白的终端价格(人血白蛋白为360元/10克,静丙600元/2.5克)来估算,我国静丙销量仅为人血白蛋白销量的50%左右,与国际水平刚好相反。有四倍的结构性差异,既有价格的原因,也有用量的原因。凝血因子也大致类似,而且是差距最大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按照规模和产品种类可以分为3个级别,处于第1级的是以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天坛生物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处于第2级的是具有4~10个单采血浆站,产品相对单一,在地区内具有血浆资源独占性优势的企业;处于第3级的是在产品线和血浆站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小企业。(实际上都是小不点)
投浆量在100吨以上仅有10余家,其中300吨以上的仅有华兰生物、天坛生物、上海莱士、中国生物等少数几家。新建浆站审批监管严格,国家规定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注册的血液制品少于6个品种的,承担国家计划免疫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少于5
个品种的,不得申请新的单采血浆站,这样限制了品种单一的小企业扩张,使得血浆原料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小企业面临着被并购重组或淘汰的命运。
特别是新版GMP已经颁布,按照其标准,2013年底会有一些企业达不到要求而退出,行业的结构调整有望加快。国内血液产品市场较为分散,但是集中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目前前5位的血液制品企业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浆站资源,前6大公司的浆站数量占全国总浆量站数量的60%以上,并且大型企业在设置浆站方面更有优势,这一占比在未来还将不断扩大。集中度的提高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也是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需要。血浆资源必将向生产规模和产品规模靠前的企业集中,将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5、驱动因素总结
1)目前国内对血液制品使用的范围还比较窄,还局限于传统的使用范围,有很多适应症还没有完全覆盖。血液制品适应症会不断增加。
2)目前国外大型企业能够生产近20种血液制品相关产品,而国内企业仅能够生产10种左右,随着产品线拉长,单位血浆的利用率还会提升。
3)产品结构改善,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剧增。
4)可能的价格改善:除了人血白蛋白的价格国际低于国内,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国际价格都远远高于国内,有提升空间。
5)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增长主要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新产品和新适应症也将引入国内。
6)行业壁垒较高,新的企业无法进入,行业资源向大型企业加速集中,未来国内将会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大型企业会产生规模效应,也利于控制价格。
7)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群治疗率和使用频率较国外差距较大,医保覆盖后需求会得到加速释放。
综合而言,未来国内血液制品发展的重点会是在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上。价格是重要敏感因素。除此外,优势企业还会得到额外的奖赏。
6、华兰的血制品空间估测
不考虑价格提升,仅以现在的价格和产品结构为基本假设,也不考虑华兰的产品结构优势、研发优势、浆站拓展、产业集中等优势,纯粹从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假设华兰同行业同速度成长,估算华兰的营收利润空间。
以2010年为基数公司血制品业务销售收入7.50亿元,其中,人血白蛋白收入3.02亿元,静注丙球收入2.74亿元,凝血因子小制品收入1.74亿元。假设10年后能够基本达到美国人医疗标准的一半,则三类产品营收分别为6亿元,191.8亿元,34.8亿元。这个估算只是按需求空间的估算,其中白蛋白应该是偏小的,凝血因子也保守,免疫球蛋白按国外用药结构,再打个5折,也有96亿元。估算营收营收137亿元。采用30%的净利率(实际净利率还不止30%)将实现净利润40亿元,较目前有10倍以上的空间。若不对免疫血蛋白打折扣,则同样的假设基础,对应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33亿,70亿元。这是仅考虑需求得到满足,价格不变的预测。
要客观预测,还必须考虑供给,另外一个估算方式是按目前价格及净利率,华兰每一百吨血浆对应0.8亿元的净利润(从价格、利用率、结构改善来看有提升的空间),血制品达到40亿的净利润需要5000吨的投浆量(百特的规模,若充分满足需求实现全国4万吨规模,华兰完全能够实现这个投浆量)。所以,如果没有价格提升、结构优化的贡献,血浆仍然是最大的制约来源,从目前来看,到2015年华兰做到1000吨还是有希望的,2020年要做到5000吨,目前实在是看不出希望在哪里。
血浆对华兰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血制品供给会长期处在紧缺状态,在可预期的5-10年内仍然会是血浆增长定增长空间。需求的天花板太远了。
但不管如何演进,华兰大概率会成为国内血制品市场的头羊,也会是最大的获益者,要突破血浆限制,仅靠新建浆站会极大限制企业的发展空间,而改善产品结构、扩大适应症、拉长产品线提高血浆利用率、兼并整合、小产品提价对业绩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许多还是非常敏感的因素。
到2015年,假设其能完成投浆量倍增,则血制品净利润做到10亿大有希望。给予20倍的PE,对应市值200亿元。疫苗业务不考虑国际市场的打开放量,假设以行业平均速度成长,支撑80亿元的市值,同目前总市值相比,3年多有一倍的市值增长空间。若考虑到龙头地位和竞争优势,实现和超预期的概率是很大的。
三年一倍是个不错的选择,长期来看也是极好的标的,如果能下跌,那就太好了。如果血浆瓶颈打破,仅血制品就能够彻底让华兰飞翔了。
若实在是各方面都不顺,至少有血制品打基础,后续研发产品做尖兵,或者国际市场打开,华兰仍然会是生物制药领域有壁垒的、安全的、值得长期看好和关注的标的。若股价下跌则有助于提高长期收益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