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对心理健康有帮助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适当活动就好,最好不要打篮球什么的了,活动幅度太大,不知道你以前怎么治疗的,有种膏药治疗效果还不错,是专治颈腰椎病的,你可以加上号咨询一下,祝你好运!
答: 背着父母学没有学费的
和父母好好沟通,他们其实是最爱你的。你重要告诉他们,他们一般不会拒绝的。毕竟这不是件坏事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差,那么作为一个懂事...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ZT)运动减肥的盲区――关于饥饿感、奖赏心理以及卡路里的命题
6回复 7208浏览
摘要:运动减肥人所周知,但最近科学家的研究开始挑战这个“真理”,运动虽然对健康至关重要,但是未必能减轻体重,事实上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明天是周二,我要在健身中心度过1个小时,首先是5分钟举重热身,那是在一个奇怪的机器上同时举起四肢,然后是30分钟在楼梯机上模拟爬楼。周三将是私人教练把我当农场上的动物一样训练,直到我头昏眼花为止,这份虐待是我花钱买来的,代价足够我买一星期伙食。周四是“海面梯形”训练,这又是另一种奇特运动装置,我必须在一个巨大的海绵做成的梯形上做出各种奇怪动作,为时1个小时。周五是长跑训练,必须慢跑9公里,如果之前几天吃得比较好,我还会惩罚自己多跑1公里。 持续这样痛苦甚至有点残忍的运动量已经好几年,但最近我开始怀疑为什么要这样?除了上次结束一段两年感情后我狂吃意大利甜点,基本上我从来没有超重。但是我们的普世文化中最常见的一条就是:运动能减轻体重。但自从戒掉甜点后,我的体重始终保持在163磅,无论我运动得多么艰苦,坐下来的时候肚子上还是会有一圈肥肉,为什么运动无法消除这条“轮胎”呢? 这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如今在美国有4500万人注册在一个健身俱乐部,而1993年相关数字只有2300万人,每年人们花费在专业锻炼上的开销超过190亿美元―――当然有些人虽然购买了健身中心的年卡却从来不去。“明尼苏达心脏调查”(Minnesota Heart Survey)机构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进行一项调查,当时只有4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事经常性运动,而200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7%。不过同时期内肥胖的人数却不断增加,按照美国联邦政府的标准,目前有1/3的美国人肥胖,还有1/3的美国人超重,人们当然会说那些经常运动的人如果放弃去健身房肯定比现在更胖,但是按照我自己的体验,通常运动之后我觉得更饿,会吃更多东西,不禁让我怀疑运动真的能让我减轻体重吗? 其实“运动减重”这种深入人心的观点并不那么老,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医生普遍建议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尤其对于老年人,因为非常容易受伤。今天医生却建议自己最老的病人也要经常运动,原因很明显:经常性坚持运动的人患上各类疾病的几率都更低,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但是最近几年关于肥胖的研究却说明,之前对于运动能减重的说法有点言过其实。 路易斯安那大学糖尿病和新陈代谢研究所所长艾瑞克(Eric Ravussin)说:“总体而言,运动对于减轻体重几乎没有作用。”最近的一些科学研究显示,在减肥过程中运动提供的帮助并不像健身教练或者杂志上强调的那样。原因在于,减肥的关键是燃烧卡路里,而运动的确能燃烧卡路里,但是运动会有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刺激饥饿感,导致人吃得更多,从而抵消之前运动形成的减重作用。运动不仅不能帮助我们减轻体重,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反效果。 不久前一个独立科学研究机构针对464个从来不规律运动的肥胖妇女进行试验,将她们分为4组,前3组每周分别制定72分钟、136分钟、194分钟的运动计划,最后一组作为参照组,还是维持没有运动的生活规律,同时她们都必须维持一贯的饮食方式。参加试验的人每个月都必须填写一份详尽的健康问卷。6个月的试验期结束时,研究结果令人吃惊:4组的女性都减轻体重,但是那些被安排不同程度运动计划的相对于没有运动的参照组,体重减轻的还不是最多。一个原因是参照组的试验者想到自己没有运动,迫于填写健康问卷的压力,在试验期间自觉减少了甜食的摄入量。另外,有一些试验者在试验期间体重还一度增加了,最多的竟然增加了10磅。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用,通常在经过艰苦运动之后,人们都认为理所应当犒劳自己一份薯条或甜食,一种原因是运动让人更饥饿,一种原因是纯粹的“奖赏心理”。几乎所有运动的试验者吃得都比参加试验以前多,另外一种补偿形式是,因为在试验中进行运动,回家后她们拒绝家务劳动或者大大减少了家务量。 类似发现非常重要,因为目前从政府到医疗机构都鼓励任何年龄段的人从事越来越多的运动,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联合发布的健康指引说,“要减轻体重,60分钟到90分钟的运动是必须的”,这60分钟到90分钟不是一周的运动量,而是每天的运动量!这样的标准对于一般工作的人或者正在努力找工作的人完全是不可能的!同时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这样的运动量会产生巨量的“补偿性饮食”。运动能塑造身体曲线这是肯定的,在试验中那些进行运动的肥胖妇女在6个月之后腰围平均都减少了2.5厘米,但她们全身的脂肪量完全没有减少。 对于一般人来说,跑步1个小时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只能燃烧200到300卡路里热量,而吃一个甜面包圈增加的热量是600卡路里,如果你跑完1个小时然后奖赏自己一个甜面包圈,结果反而是增加300卡路里的热量。一般人觉得相对一天的饮食,半个甜面包圈算不上什么,尤其是经常性锻炼的人,但是别忘了,运动将脂肪转化成肌肉,而肌肉处理卡路里的效率比脂肪更高。肌肉和脂肪的关系经常被误解。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在《肥胖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在休息的状态下,1磅肌肉每天燃烧6卡热量,而1磅脂肪只能燃烧2卡,这说明在你经过艰苦运动完成了不起的转化之后―――也就是将10磅脂肪转化成10磅肌肉―――你每天能多摄入的热量也仅仅是40卡而已,相当于一勺牛油。从人体结构上说,我们并不是那种擅长处理多余热量的生物,而这方面的冠军是老鼠,它们拥有一种被称为“黑物质”的棕色的脂肪。棕色脂肪能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控制分子细胞的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一旦线粒体被关闭,生物体就得不到能量补充。当老鼠的能量过多时,线粒体就被自动关闭,此时它们的体温升高,随着身体发热,多余能量迅速以最有效的方式消耗了。因为啮齿类动物拥有大量棕色脂肪,要它们变肥胖是困难的事,就算在试验室里强行喂食也不行。但是相对“病态”的人类拥有非常少量的棕色脂肪,“成人体内有一丁点棕色脂肪”也就是最近才发现的,于是只要多吃半个甜面包圈我们就会发胖。一旦体内有多余的能量,我们会立即将其转化储存在白色脂肪中。
&这些结论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过去30年中人类经历了各种健身房的折磨,经受了无数健身教练的打造,从瑜伽到冥想,各种减肥方式轮流火爆,但是我们还是未能摆脱多余脂肪。运动之后我们总是痴想卡路里高的食物或者运动功能饮料,这种饮料非常危险,提供大量能量,一瓶标准的、600毫升Gatorade提供的能量是130卡路里。如果在炎热的夏天跑步20分钟,随便就能在20秒钟喝完一瓶,这样的情况下消耗的能量和再次摄入的能量相当。从减轻体重的角度说,你还不如坐在沙发上织毛衣20分钟。 很多人认为控制体重是意志力的事情,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运动同时减少饮食。2000年一份专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两位心理学家的论文指出,自制力就好像肌肉一样,在每天长期使用后会慢慢疲劳。如果强迫自己跑步一个小时,你的自制力也会相应衰弱,原本的午餐计划是沙拉,现在很可能改为比萨。一些人能用强大的意志力克服食欲但是多数人做不到,决定食欲的关键因素还是能量消耗的多少,如果一段时间内很活跃,那么肯定容易饿且吃得更多。因此专门研究儿童肥胖的专家认为,在儿童游乐场旁边设快餐店是非常错误的做法,简直有点“阴谋论”的味道,通常孩子们玩5分钟后就会要求吃汉堡包和薯条,燃烧的是50卡热量,吃进去的是500到1000卡。人体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能量的差额被称为“能量缺口”,传统理论认为运动能减少能量缺口,但是一项针对538个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一旦开始运动,孩子们都吃得更多,平均而言能量缺口增加了100卡。 如果进化的结果不让运动减肥,运动有什么作用呢? 运动的作用很多,首先是增强心脏的活力,预防很多疾病,其次是增强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今年6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至少每周运动一次的老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保持认知能力的几率高出30%。另一项研究显示,有长期背痛的人群中,每周运动4天的人比每周运动2-3天的人,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低36%。但是关于运动有一种普遍的误解,那就是这些对于健康的益处是否纯粹是运动―――流汗、筋疲力尽、产生强烈的饥饿感―――带来的呢?还是背后有更简单的事实,那时我们醒着时的日常活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发现,人们的休闲类活动,例如打高尔夫球、散步、在花园劳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正是在这个时候健身房开始火爆起来,强制人们进行剧烈运动,但这是我们一定需要的吗?
&看看关于孩子的试验吧。英国一组科学家针对206个孩子进行追踪研究,他们都来自英国小城普利茅斯,年龄在7到11岁之间。孩子们根据学校被分成3组,一组来自贵族学校,每周平均接受9.2小时的体能训练,另外两组分别来自公路学校和乡村学校,每周接受2.4小时和1.7小时的体育训练。为了了解这些孩子的运动量具体有多少,研究员为他们戴上了名为ActiGraphs的装置,它不仅能测量运动量,还有运动的强度。4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必须在任何活动的时候戴上ActiGraphs。结论发现,无论在什么学校,最后孩子们一天的运动总量是相当的,在贵族学校的孩子因为每天3点之后要接受强度很大的体能训练,因此一天内其余时间他们就懒得动,回到家以后基本上坐着、躺着,因为他们已经消耗太多能量。其他两组孩子放学后还喜欢骑车、打球或跑步。另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喜欢剧烈运动的孩子,例如上下楼梯、短跑投球的,和喜欢长时间耐力运动的孩子,健康状况基本是一致的。 强迫人们运动会不会反而恶化肥胖现象呢?在某些方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运动耗尽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肌肉,还有大脑里的自制力,很多人会觉得从健身房回来后享受一包薯片是莫大的幸福。这就是运动会让你的体重反而增加,或者至少运动为什么不能有效减少身体脂肪的原因。我自身的感觉是,运动完之后自己只想休息,很多日常的活动被取消了。如果没有这么密集的运动,我或许还有力气自己买菜、打扫、煮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雇个“保姆”。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有效的运动,越来越多的肥胖专家认为,缓慢的、长期的、持续的活动,就像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进行的那种,比起偶尔在健身房跑得像老鼠一样,对控制体重更有效。如果呆坐一天后突然剧烈运动30分钟,肌肉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应会疼痛,之后几天你就什么都不想动了。而燃烧能量的关键不需要肌肉进行极端运动,将肌肉运动分散的同时减轻程度效果会更好。每天早上散步10分钟,可以爬楼梯的时候就不要坐电梯,能走路的时候就不要开车都是很好的习惯。 习惯去健身房的人可能会怀疑这种说法,难道不需要大量流汗增加心跳来强壮心脏,难道不需要锻炼到极限来强化肌肉吗?事实上剧烈运动是否比缓慢持续运动对身体更好,还没有确定的研究结果。你可能经常在新闻上听到运动的好处,但是你或许不知道在这些新闻基于的研究里,参加研究的人几乎都不去健身房。还有一项研究显示,运动的确能增强人的认知力,但是那些有更好思考力和逻辑分析力的人仅把散步和爬楼梯作为运动项目,甚至走路的速度和认知能力都没有关系。另外还有更多证据显示,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减重比增强心血管功能更重要。一项研究曾观察持续进行有氧运动的人和患上糖尿病的关系,发现持续进行有氧运动远远比不上保持正常体形有效。而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运动对于帮助肥胖的人重新达到正常体重作用并不大。 尽管有很多相反的证据,为什么人们还坚持说运动能减重?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肥胖学家建议运动减重,1992年当克林顿公布自己“慢跑+麦当劳”的生活方式后,越来越多杂志提倡运动对于治疗肥胖有效。公共机构不愿意削弱运动的作用,因为通常来说经常运动的人更健康。而专家们迫于压力也不愿意说明运动对于减肥效果不足,但是近年来他们开始强调减少饮食摄入更重要,很多食物&肥胖的研究中心成立,专注于研究食品市场以及公共部门的食品政策。 事实上,肥胖的人已经“运动”了很多,一个小型研究证实,肥胖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比正常体重者高出1/3,平均分别是卡路里。这并不是第一个得到这种结论的研究,说明肥胖者的基因已经决定他们会燃烧更多卡路里,也许因为这个,他们更容易饿,结果越吃越胖。简而言之,是你吃的东西决定你的体重,饮食是减重的核心。运动能提高身体的总体健康水平,但是小心,剧烈的运动也会增加你的体重。运动+控制饮食才是通往健康的真正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附:什么让你吃得更多 有的时候身体不需要额外的能量,但是我们的大脑和胃还是会产生饥饿的感觉,是什么让我们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呢?A.时间 我们的身体期待在每天固定的时候吃早餐、午餐和晚餐,有时候中午12点就饿完全是习惯。 B.视觉 大脑对于食物的视觉刺激非常敏感,能名区分“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 C.甜食 就算吃了一大餐还是希望能吃点甜食,因为人体天生渴望甜食。 D.味道 气味最先告诉我们食物就在附近,一旦被气味吸引就会分泌更多唾液,这会让我们产生饥饿的错觉。 E.酒精 还没有明确证据说明酒精能刺激食欲,但是太多啤酒和烈酒会破坏大脑对于饱胀感的判断。 F.温度 越低人们吃得就越多。 G.精细碳水化合物 在吃过一餐精细碳水化合物,例如意粉之后,人体在2个小时左右就会觉得饥饿,因为这类食物会降低血糖。[来源:南方都市报]
[ 此帖被雷矮伦在 15:02修改 ]
如果你喜欢
的文章,可以。& & & &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个非常适合 小姑娘们来看哦。。
我在一份考研材料里 做过这片文章的英语版的阅读理解
看了很受教育啊
引用2楼 @ 发表的:
我在一份考研材料里 做过这片文章的英语版的阅读理解
引用2楼 @ 发表的:
我在一份考研材料里 做过这片文章的英语版的阅读理解
我也看过,通过考研阅读理解增长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引用4楼 @ 发表的:
我也看过,通过考研阅读理解增长了不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但我记得那些选项有些是错的
毕竟是让我们选择的
唉,,,,美食啊.........还是抵挡不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276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0元12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98人参加识货团购599.00元73人参加识货团购649.00元33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62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0元41人参加识货团购269.00元32人参加识货团购239.00元51人参加识货团购319.00元140人参加识货团购459.00元31人参加识货团购229.00元118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心理健康论文.试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心理健康论文.试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论文.试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浏览次数:&&&&字号:&&&&
[摘& 要]& 体育锻炼不仅能从生理角度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要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初略的分析并提出了锻炼方法。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城市的繁荣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它也带来了拥护和喧嚣,带来了身心的疲惫和精神的重负,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专家有了这样的共识: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担起这种快节奏、高强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与工作。
与此同时,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抓不抓的问题,而是如何抓的问题。
&&& 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2、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2?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与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的自豪感,树立自强的意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的满足,进而改变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2?3 增进快乐,调节情绪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具有魔力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有的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改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取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 3、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节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把握各种体育项目的特征,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开展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体育项目作大致的分类。需要指出的是,体育锻炼的效益常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一定的交叉。我们划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3?1& 群体性项目& 假如你自己不太合理,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
3?2& 激励性项目& 假如你胆心,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3?3& 灵敏性项目& 如果你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
3?4& 调控性项目& 假如你遇事不够冷静,那就应该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3?5& 耐力性项目& 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选择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一个星期后,信心就会得到逐步增强。
3?6& 挑战性项目& 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4、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 按照新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努力的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1 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内容,而其中第一章便是《你的身体健康》。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4?2 加强学情研究& 在体育锻炼中,不仅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好自己的项目,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要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研究学情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发展个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4?3 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以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4?4 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 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活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般三个月为一周期。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吻合,则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新的体育锻炼理念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启伟著《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责任编辑: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