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小题填空,不求过程,求用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蔓草被径——覆盖 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分开 C.舆者坦步里许——步伐 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故蹊径可寻者希 B.访于众僧 委舆于地 C.过此则山势陡仄 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 D.至崖而反者 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3.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B.又前,列坐岩下 C.唯余足迹是瞻 D.舆者安坐于草间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 舆 者 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 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 所 以 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6.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0119
1.C2.B3.C4.B5.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目侧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6.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翻译句子
文言文阅读:“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语句停顿: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语句停顿点拨: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城/非不高也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⑦其一/犬坐/于前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①必有/得天时者矣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⑥受任/于败军之际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盖/大苏/泛赤壁云②然则/北/通巫峡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躬耕/于南阳④告之/于帝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是/进亦忧,退亦忧②是/知也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大纲要求: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二、常见题型: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三、注意几种情况:
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解为“到”、“去”。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却很高。主要的虚词有:之、乎、者、也、而、然、矣、焉、哉、虽、以、其、为、则、乃、故、于。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一些常考的虚词:
若(1)连词,表假设,如果。(2)指示代词,此,这个。(3)副词,表推测,好像。(4)第二人称代词,你。(5)连词,相当于:“或”。(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于”。
者(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 “的东西”。(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而“而”是古代汉语使用很频繁的一个虚词,常用作连词,有时也做代词、助词。“而”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 第一,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二,表承接关系,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不是转折的意思,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第三,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第四,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第五,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子: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推敲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虚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虚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虚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3、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572830643329242230076524901223616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