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仓鼠好养吗吗

- 雪纳瑞介绍的二级频道 -
雪纳瑞狗狗好养吗?
雪纳瑞狗狗好养吗?
有的朋友非常喜欢小雪,但是不知道雪纳瑞好不好养。所以经常见到网友向“我们爱宠物网”提问。比如:雪纳瑞好不好养?楼房里能养吗?需不需要每天都出去遛狗呢?
一、雪纳瑞还是很好养的一种狗狗
雪纳瑞是狗狗里比较好养的,因为它不会季节性换毛。它很可爱,但是挺黏人的。智商是在所有狗里排在10位左右,属于挺聪明的。
楼房里能养吗雪纳瑞吗?其实狗狗的很多习性是人培养出来的,作为狗本身肯定是爱运动的。如果你要好好养一只狗,不管是什么狗,那每天去遛它是必须的,你和它在家里玩,它就会在家里又蹦又跳的,肯定会影响楼下的人。如果你一直关着狗狗,狗狗就会很老实很内向,当然也可以在家里大小便的。
不过只要条件可以,还是尽量带你的小雪出去溜溜。人在楼房呆久了,都要下楼走走,何况狗狗呢?
二、喂养雪纳瑞的一些要点
下面有一些喂养雪纳瑞狗狗的要点,这里也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狗友们有些用处:
1、刚换环境20天内不能洗澡不能遛弯。
2、到家里两个月内不能吃肉一直不能喝奶。
3、到家两个月内,以粥状食物或干燥食物加水浸泡后食用为宜。其它一些食物,常会引起消化不良、拉稀等所以切忌不要让狗狗食用。
4、每日喂4次狗粮。每次一标准纸杯的2/3(泡软后纸杯的2/3),切记用热水泡软后再给他吃,千万不能吃多和乱吃。如果想给狗狗增加营养可以每一天加一个煮熟的蛋黄,记住一个蛋黄要分三次喂。
5、不要喂小狗过冷或过热的食物,这会对小狗的口腔造成损伤。
6、不要给小狗吃变质和腐烂的食物。
7、应立即扔掉每顿吃剩的狗食,每次喂食最好将食盆洗净,这样可防止拉稀或食物中毒。
8、不要把猫粮当作狗粮喂小狗,因为猫粮含的蛋白质太高。
9、不要在小狗吃食时打扰它,否则它以后在吃饭时会变得很紧张。
10、水要供应充分,要准备干净的容器,不要喂生水,要把开水放凉,并不断的换新鲜水,不要数日不换陈水。让狗自由饮水。
11、在狗狗21天的时候要做驱虫,但介于狗狗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可能什么都吃,而99%会有“虫”!所以切记需要再次给它“驱虫”,否则,发生“翻肠子”的可怕后果再所难免!驱虫方法:到药店买一代“左旋霉挫”,每半个月一次,每次3天,每天半片。喂服!连续2个月。
12、幼犬怕冷,因此不管是冬季还是夏季,都要注意作好幼犬的保暖工作。不要让幼犬的腹部长时间着地,这样易着凉,引起拉稀或感冒。
13、不要因小狗向你乞讨食物而满足它的要求,这样会使它养成坏毛病,而且小狗会很快超重,应当建立一整套严格的喂食时间,让小狗在它的食钵里吃饭。还应教小狗学会坐着等待食物,并且只有在主人的允许下才能开始吃。
上一篇: 下一篇:
&& 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狗狗网站大全
- 感谢您浏览本网站,我们将努力把做成中国最好的宠物网站 -当前位置:
泰迪犬好养吗?
泰迪犬好养吗?
发布时间:
小编以自己的亲身养犬经历来回答您关于泰迪狗好不好养的问题,我也是第一次养狗,正在慢慢上道
我说说养注意的事项和如何养好
1)首先是买的地方
个人建议是买家养的。一般各种爱狗网都有家养的卖。好处是这样的性格比较开朗。健康有保障。这东西千万不能急。因为他是要陪伴你很久的。挑到一只好狗可以免除相当多的麻烦。譬如说我同学,他突然想买一个喜乐蒂,结果就周末就去市场买了个,一个礼拜就死了。因为狗贩子都爱卖病狗,而且很缺德的是他们会给狗打一种血清。买的时候活蹦乱跳的,回去几天就出问题了。不是救不回来。只是治好狗狗都快比你买狗的价钱贵了。还有各种后遗症。非常得不偿失。 所以我买我这只。在全国的各个观望了整整3个月。最终找到品种不错又很便宜的玩具贵宾狗(看到狗妈妈的,可以保证品种)。狗狗性格很好。品相也不错。所以我很高兴。 结论就是 买狗不能急。这是第一点。一定要在有健康保证的敌方买狗。非常不建议你去狗市场买。。如果实在找不到家养的呢。就要在大型的口碑比较好的宠物店买。但是狗狗因为长期关在笼子里,对性格养成不太好。选的时候就要注意一点。。买完就马上去检查。
2)注意的问题和如何选狗
首先要看狗的各种活动 是否不太正常(譬如说特别无精打采的。走路腿有问题的) 然后看看肛门 是否特别肮脏,鼻子是否特别干燥 那就是不太健康的狗。 同时眼睛也要有光彩。你多跟他玩,看看他是否是有精神的狗。还有买狗也要看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缘分吧。你要买白色的话就不用怕被染色。不过还是注意下他的毛根。看看有没有染过的痕迹。这样子比较保险。
3)特别的事项
可能有些狗狗的鼻子有点泛红,您不用担心。只是狗狗晒的太阳少,没有黑色素沉淀,所以才会泛红,并不是不健康的表现,我家Baby刚买回来的时候我也很担心。现在已经转黑了。
二、养的时候注意的事情
1)贵宾非常粘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买回来才知道有多粘人。 它们一定要在看到人的地方才活动。而且我给他玩玩具,它非得要刁到我面前才玩。可能是因为是小狗,到了新环境,所以有点害怕。跟人是一样的,我们小时也怕自己一人在家不是吗~~而且刚到家的那阵子,半夜老爱起来叫,要你抱。你不要理会他。过一阵子他就习惯了。刚开始真的觉得很烦。我甚至有想送回去的冲动。后来几天他也改了。会自己在笼子里睡觉睡到天亮了。笼子最好放到你的房间,看得到你的地方喔,不然他还是会叫。随着年龄增长这个可以得到改善的吧。请您多陪陪你的小狗。贵宾是相当依赖主人的。
2)喂食的问题。
的选择。狗粮的品牌很重要。所以狗狗主人千万不要为了方便省钱去超市买宝路之类的狗粮。很多狗主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好的狗粮会对狗狗的健康。毛色。甚至脾气产生很大的危害。
我给我家狗狗吃希尔斯。因为口味比较淡。处方粮很出名。在香港台湾都是卖得比较好的(我男朋友在台湾也养了条狗。他告诉我希尔斯是那边的票选冠军)这样狗狗的嘴巴比较不会臭。而且我家BABY的妈妈也是一直吃的希尔斯。但是希尔斯呢价格属于偏贵。而且在大陆没有代理。所以您要买的话就要多找几家宠物店了。4磅(大概是一个半月),我在深圳买是175。有点被坑的感觉。我就一直去香港买20磅。300有找。。。如果实在找不到。卡比。皇家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皇家比较油腻吧。应该不碍事。
狗粮的分量:每个狗粮的颗粒都不同。所以没办法告诉你具体每天痴多少颗,建议您买的时候可以咨询下店员。他们都比较有经验的。要注意的是。买狗粮一定要买好PUPPY的那种。(因为您的是幼犬) 一岁前的狗狗吃的。小贵宾。。就要买小颗粒的。
除了狗粮之外还要吃什么?
一般来说。好的狗粮已经包括了狗狗所需的各种营养了。所以不要再喂他别的主食。贵宾很娇气。千万不要喂骨头。白饭也对他的毛色产生不好的影响。还有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给吃带有盐分的东西。因为狗狗的排尿无法排盐。跟人不一样。如果觉得营养还不够。可以给他些水果吃。不要过量了。好吃的不要给太多。不然会对狗粮挑食的。
还有注意一点:小狗的喂食。秉着少吃多餐的原则。最利于他的成长。
2)睡觉的问题。
狗狗最好买个笼子,他对笼子会有安全感。但是不要关上。这让他很难受的。里面放个普通的垫子,就OK。放在看得到你的地方。不要让他在狗窝里上厕所。又是睡觉的地方又是如厕的地方。感觉就不太好。
其他也没什么好注意的。要教他上厕所什么的。可以用到气味训练剂。同时。必要的训斥和打是不可缺少的。打的部位最好是屁股。不要狠不下心。这对狗狗的成长。是有益的。不然被惯坏的狗。以后你就难制服了。
三、消费问题
买狗带来各种物品的需求。的确是很琐碎的事情。但是买好了之后。每个月基本只用花狗粮的钱。
1)梳子对贵宾很重要。不然会打结。最好每天梳一梳。注意是逆毛梳
2)洗耳水。贵宾不发臭。但是时间久了耳朵会臭。所以一定要清理耳朵。用棉签还有洗耳水清理他的耳朵。差不多3~4天一次。如果不臭不脏的话。时间可以更久一点。
3)最好两天滴一次眼药水,有狗狗专门的眼药水。但是如果觉得没必要。买药店那些几毛钱一瓶的氯霉素眼药水(防发炎的)就可以了。这样子可以防止你的狗狗眼睛特别脏。留下黑色的泪痕。尤其是你的狗狗是白色的。那会非常难看(宠物店的人提醒我的)
4)驱虫药。清除狗狗体内的虫子。这个可以咨询宠物店的人。他会告诉你如何用。这个价钱不贵的。
最后。提醒您。一定要打好疫苗才带狗狗出去。一定不要跟别的狗接触!!!推荐英特威疫苗。一共4针。要选择口碑好的宠物医院。还有保留好打针证明。防止事故的发生。
泰迪犬好养不好养,相信通过以上的回答您心里也有数了!祝您挑选到满意的!
本文网址:/breed/.htmlCannot modify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www//flach.php:1) in /www//flach.php on line 6
打猎狗好养吗_打猎狗好养吗 ●●●腾讯 _ _ 安全 _ _
打猎狗好养吗
来源:{pinyin}
打猎狗好养吗百度☆打不开请加QQ:☆☆☆【百度☆认证☆推荐】提供最先进国产、原装、进口货,服务水平一流,多年的从业经验,用户的一致好评!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关键词阅读:
{pinyin} 05:58:20&&0回复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请在此输入您要回复的内容
你可以填上昵称之后,在此输入您的评价;也可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享受更多服务。
安卓App已经上线,让阅读随时随地
精选最具价值要闻,每周二发送&&&&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习近平扶贫往事:顶着烈日翻山越岭  【学习路上按】 今日,《福建日报》头版刊登《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同志帮助福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纪事》一文。文章记述了习近平从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起与闽东畲族群众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倾力推动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的往事。习近平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增强“造血”能力;走村入户,关心百姓疾苦,为他们摆脱贫困想方设法。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多次讲话,透露出他一直以来对扶贫工作的关切。为此,学习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实故事和重要论述,带读者一起重新回顾那段岁月。  故事1:顶着烈日翻山越岭看望群众 嘱咐村干部搞好扶贫开发  从1985年6月调任厦门,到2002年10月调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习近平始终心系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牵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988年6月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后,就特别关心这些山区居民。  日,习近平顶着烈日,翻山越岭,驱车来到大山深处的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得知全村已通水、通电、通路,当年村民人均收入能达到1400元,习近平满意地笑了。  他语重心长地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  习近平还嘱咐乡、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贫开发,着力发挥本乡优势,做好山的文章;要引进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要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故事2:大力推动公路建设 “造福工程”为民称道  到任宁德不久,习近平就挂钩扶贫福安坂中畲族乡。  坂中是闽东地区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乡镇。这里距福安城关很近,却穷得叮当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颈。1958年,途经坂中的福安—穆阳公路启动建设,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纪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摆渡,从乡里到各村,只有鹅卵石铺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习近平挂钩坂中后,大力推动这条公路恢复建设。同期,该乡民族公路、老区公路也开工建设。坂中畲族群众走向外面的世界,终于有了比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条件恶劣、无法修路的地方就搬迁。1985年扶贫工作刚起步时,宁德就针对偏远地方的受灾户实施“救灾搬迁”工程,迁出的群众较快地脱了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又对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草房村(户)实施搬迁。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倾力推动这项工程。到1993年,全区已有76个村人完成搬迁。  这一为民惠民之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造福工程”。人们在新居贴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的大红对联,表达朴素而真挚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个多小时看望乡亲 帮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阳刚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畲族乡大林村党支部书记钟通弟正在秧田里劳动,远远看见三个陌生人向村里走来。  那时,大林没有通路,一尺宽的山间小路崎岖陡峭,从乡里来,脚力好的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着中间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人说:“这是地委习书记,来村里了解情况。”  “我满身泥、满手汗,可习书记一点不嫌弃,主动伸出手和我握手。”钟通弟回忆说。放下秧苗,他就带三人往村里走,边走边介绍村里情况。  村口,有间只有两个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学。钟通弟说,全校4个年级47个学生,都挤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个老师,每节课一个年级只能分到10分钟。学生要读五年级,就得去隔壁仙岩村。  听着钟通弟的介绍,看着孩子们破旧的衣衫,习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学和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牵挂。  不久之后,习近平专门委托挂钩帮扶大林村的宁德军分区政委赵法文去看看孩子们。赵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种学习用品。每个孩子领到一个书包、一个铅笔盒、十支铅笔,他们还收到了从未见过的漂亮衣服,女生是连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裤套装。  在习近平的关心帮助下,大林村后来筹措到专项资金,建起了两层楼、四间房的新校舍。  故事4:调研时当场赠送村民16字 鼓励年轻人好好干奔小康  担任省委和省政府领导后,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时时关注少数民族群众。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闽东在内的少数民族聚居乡村调研考察、看望慰问。  1999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这个因地质灾害频发而整村搬迁的畲村调研。因为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会说普通话,就由33岁的村会计钟晋金汇报情况。“习书记问了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情况,我告诉他,村集体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体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钟晋金回忆说。  习近平听得很专注,然后对大家说,虽然整村搬迁了,生活改善了,但这还达不到小康水平。他当场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十六个字: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临别时,习近平拍着钟晋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很年轻,要好好干,先动起来,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励村民讲真话讲实话 主动提议与畲村干部群众合影  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和村民座谈。  “村民没见过这么大领导,都不敢说话。习书记就鼓励大家说,我们来调研就是要听大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什么困难大胆讲。”时任村支书黄如椿回忆,一听这话,大家纷纷说出心里话:村路还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两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车运,一天几十根没问题;没钱架电缆,电压不稳,买了电视也看不上……  “没想到习书记当场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东岭村12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解决问题。2000年,村里就架设了新电缆,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黄如椿说,当时,习近平还嘱咐,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上面的部门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时畲汉两族群众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还主动提议与畲村的干部群众一起拍照留念。后来,村民特意将照片放大洗印后挂在村部。  来源:学习路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俊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