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一课《草原》教案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第一课《草原》教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0:54:4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一课《草原》教案
官方公共微信New Page 1
甘肃经济信息网
提高科技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对策研究
――“十五”及到2015年甘肃“科教兴省”战略实施方案研究附件之一
甘肃科技发展现状的基本估价
  (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科技和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其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九五”期间,我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增加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教育、科技培训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加强科技基础设备和科研条件的建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形成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
  近年来,我省建立了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干旱农业生态、基合成与选择氧化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有色金属、机械控制、聚氨脂应用、民用核技术、电力燃烧、机电一体化等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以及酒钢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这些机构是我省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和力量。
  我省的科研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成为发展我省高技术产业的主要技术依托。据省统计局调查分析,到1997年底,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成果1669项,其中,新产品924项,实现新产品产值28.5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9.7亿元,新产品实现利税3.5亿元。
  1997年我省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37个(不包括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拥有职工20794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347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148人。此外,随着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科技机构迅速发展。截至1997年,全省已有368家民营科技企业,拥有职工5104人。1997年我省开展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60家,有164家企业建立了207个研究与开发机构。1997年,我省开展科技活动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学校14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263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015人。1985年~1997年,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71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65项,应用科技成果2601项,这些研究成果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高技术开发群体和较完备的科研技术体系,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更新的一支生力军。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有所提高
  为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我省通过科技立法,加大科技改革力度,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形式,加快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进程。“八五”末,全省技术合同签定数1743份,合同金额2.52亿元,1997年全省签定技术合同3522份,合同金额2.64亿元,实现金额2.30亿元,转化科技成果625项(仅据卖方市场统计)。我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到1997年达到60%~70%,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在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科研院所自身封闭的运行机制已被打破,绝大多数科技人员“面向”经济投身主战场,围绕我省经济建设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九五”期间,按“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八字方针推进科技系统的结构调整、优化重组和人才分流,改变科研与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结构性分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主权,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联合。基本构筑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体制和充满竞争活力与开拓创新的新机制框架。
  (二)科技体制、机制及科技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重点产业发展中,技术结构布局矛盾突出
  在甘肃的技术结构中,高技术、传统技术和手工艺技术并存,而传统技术所占比例大,这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降低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大部分企业建于五六十年代,工艺落后、设备老化、后劲不足,技术改造任务重;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独资企业,所有制单一,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产业结构上,以传统的、初级的产品发展为主,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缓慢,工艺装备总体水平落后,国际国内先进的很少,主要的、大量的是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在新产品开发、规模经营、市场开拓等方面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科技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从全省科技投入现状来看,科技投入不能适应加快科技进步的需求。全社会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还没有建立,财政拨款在科技投入中仍占主要的位置,在财政未能真正好转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期内较大幅度地增加科研经费。同时,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对有效地激励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的政策研究也很薄弱,高科技产业化的投资机制亟待改革。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经济总量偏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造成高技术产业发展难度大,高技术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未形成左右经济发展的能力。
  1998年底,我省生产高技术产品132项,涉及企业288家,占全省工业企业单位数的0.3%,从业人员32.9万人,占19.39%,企业全部产品销售收入26.67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68%;按企业规模分,大型企业36家,占12.5%,中型企业47家,占16.3%,小型企业205家,占71.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企业22家,占7.6%,地市企业266家,占92.45%;按经济类型分,高技术开发区内企业109家,占37.8%,区外企业179家,占62.2%;从高技术产品销售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看,占90%以上的企业144家,占60%~90%的企业25家,30%~60%的企业32家,占3%以下的企业87家,高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8.2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61%。我省高技术及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偏小。
  4. 科技体制改革须进一步深化
院校和研究所的科技研究力量较强,而企业的科技研究力量相对较弱,企业是孕育和孵化科技成果的主体,两者联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但长期以来,相当多的科研机构不重视产业化工作,或者只在科研机构内部搞产业化,把科研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仅使一些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在条件成熟后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企业,但大部分科研机构由于受制于投资、空间、设备条件、经营人才等方面的条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样科研院所不能和企业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两者相互“游离”,致使大量科技资源闲置、浪费。
  5. 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亟待加强
  在过去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了我国各自独立于经济系统之外的科技组织系统。改革过程中,这种状态虽被打破,但没有革命性的变革。长期以来,由于对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认识不足,过分强调科技的研究开发,而忽略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条件。同时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惯性,更多地依赖于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而很少在依靠科技使经济走内涵发展道路上做文章。近年来,生产企业占据几乎全部的物质生产手段和技改、基建投资,科研机构集中了60%以上的科技人员、80%的科研装备及科研经费,但却各自为政,在封闭系统中内部循环,造成资源、经费、人力的极大浪费,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另外,科技计划与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技术引进安排上相互脱节,科技政策与相关经济政策间缺乏协调,尤其在科技系统以学术水平、成果数量来论成就,以成果鉴定为活动终点,忽视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考核。
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潜藏着严重的断代危机
  甘肃省科技人员的优势力量集中在中央在甘单位,地方科研机构不仅规模较小,而且人员素质相对较差。从科技队伍数量分布来看,科技人员过分集中于兰州。中国科学院、国家部属科研机构的几乎全部,省属科研机构的80%,均在兰州市。从所属部门看,科技人员过于集中大中型企业、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
  7. 科研机构布局有待调整
  从全省整体科技资源来看,区域科技资源过分集中在兰州市,而其他非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很少,使科学技术在传播、应用、转化方面受阻。广大地区对科技有效需求低,中心城市的科学技术很难在周围发挥作用,扩散效应微弱,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
  从科研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有很多优势行业如橡胶、有色、黑色金属外延加工等均无独立科研机构。甘肃省地、州、市属科研机构集中于农业,而中央部委属单位集中于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整体均衡发展。
  二、“十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有利环境剖析
  “十五”期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始阶段,也正是经济转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变动时期。我们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好地为甘肃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知识经济为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可能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高科技革命不但使人类知识总量迅速增加,而且使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样,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高和积累,势必导致有更多的人去投身于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研究。要保持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利用后发优势,努力提高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积累,全面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西部大开发为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国家领导人最近强调“西部大开发,科技要先行”。“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努力实现跨越”“中西部可以通过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走跨越式道路,这正是中西部发展的后发优势”。这些指示进一步阐述了科学技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作用及预期的经济效应,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视点。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以增加中西部自身发展能力,缓解和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外商投资中西部的具体措施。在去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重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到西部省区参与大开发,为促进我省科技事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质量和发展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带有前瞻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涉及到生态资源、能源、环保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进;要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四)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要求科技的支撑和有力推动
  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是我省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围绕我省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等主要基础产业和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及消费品工业等重点支柱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开发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通过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改造,促进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三、“十五”期间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我省“十五”科技发展思路
  要紧密围绕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考虑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任务、配置布局、阶段安排等,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开发机构为依托,对我省具有优势的领域、产业及其技术要优先选择,重点发展、统筹规划、加强集成、扬长避短、带动全局、取得效益。把投资方向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等方面倾斜,以便促使这些领域高技术成果向传统产业扩散和渗透,加强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与服务,加快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改造,振兴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科技项目,逐步增大全省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大财政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引导企业和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积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促进多渠道投融资体系的形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科研院所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企业致力于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提供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循环系统,健全我省科技创新体系。
  (二)我省“十五”科技发展目标
  加快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真正使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我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应用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劳动生产率较90年代有大幅度提高。
  到200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普遍采用的先进水平,30%以上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形成20个国内名牌产品、国际名牌产品和50个在西北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兰州、白银、金昌、天水、嘉裕关等主要城市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到2005年,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力争攻克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主要工业领域,如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达到21世纪初期国内中等发达水平。
  到2005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2%~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我省商品出口额的6%以上。“十五”期间重点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高的支柱龙头产品1000项,使新产品的产值占工业产值的30%以上。
  “十五”期间争取在重点发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做好科技支撑工作,到2005年,科技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贡献度从目前水平再提高10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高新技术要在新型能源技术、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等重要的新兴领域有所突破。到2005年,全面完成政府上网工程,建成经济、信息咨询、招商引资、科技信息、招商拍卖、电子商务等西北大型的综合网站,基本实现信息服务产业化。
  到2005年,建成科技组织优化、布局合理的研究开发体系,建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造就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我省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人才梯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机制。
  四、“十五“期间科技发展方向及重点攻关领域
  (一)我省“十五”科技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种渠道的支持,对现有科研成果进行评估、筛选、建设一批中间试验基地和中试线,重点实施一批具有经济可行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继续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将研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扶持一大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省“十五”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结合我省资源、技术、产业优势和结构调整要求,重点围绕新材料、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
  ――新材料技术领域。主要发展高洁净钢生产的工艺与成套设备,新型合金与功能材料,稀土材料与应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炭纤维与炭砖、复合包装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等。
  “十五”期间主要实施对各种炼钢炉外精炼的单项技术的系统集成,加快稀土在钢铁冶金、玻璃陶瓷、石油化工及农业方面的应用,实施好电解铝液电磁铸轧生产毛化板箔材,微合金高碳钢硬线、超高功率大规模石墨电极、微孔炭砖、半石墨质炭砖、水溶性维纶纱增强绿色复合包装材料、高纯氧化铕、高磁能级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稀土大磁致伸缩材料,各种功能性涂料如阻燃材料、阻尼、保温材料等,层状二氧化硅无磷洗涤助剂及一批精细化工产品等重点项目。
  ――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领域。主要发展转基因动植物育种、生物技术疫苗、人用治疗与防疫疫苗、动物防疫疫苗、微生物、酶制剂、发酵技术和生态保护林木、重大疾病防治药物、新型特色中成药、新剂型,中药材提制新技术;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等,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等项目。
  “十五”期间主要围绕口服软状病毒活疫苗、痢疾双价菌苗、风疹疫苗、吸咐精制白百破菌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A型肉毒毒素、基因工程牛羊胚胎移植、新型注射用抑肽酶制剂、转基因小麦育种、奇正藏药系列产品、新型解毒药福康片、快中子治癌机、生物活性骨(牙)、关节系统替换材料、人工心脏瓣膜等项目。
   ――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发展数字移动通信配套设备及相关产品、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和支撑网、大规模集成电路、显示器件、新兴元器件、信息应用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应用软件、民用和军用电子产品等。
  “十五”期间主要实施铁路无线列调集群通讯系统,加强数字集群通信的系统集成能力,移动通讯中继设备,自适应大屏幕彩色显示器、集成电路小外型塑封,基站天线、空腔合路器和梳状滤波器等移动通信配套产品;人事、保险、交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政府上网工程,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监测和水、火监测系统等重点项目。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主要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自动控制技术、CAD/CAM软件的集成应用、新型电机与电器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节水设备、快速成型制造工艺及成套设备等。“十五”期间主要实施自动低压制造机、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生产设备、大吨位数控折弯机、6000m以上电驱动石油钻机、真空冷冻干燥设备、新型节水灌溉制造设备,新型、高效泵类节水灌溉用管、泵、阀生产、紧凑型电机、交流伺服电机、风力发电机、母线槽等项目。加大CAD/CAM推广应用力度,促进生产、设计部门较大范围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项目。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主要发展煤炭高效生产技术及设备,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天然气利用,能量集取、转换、储存新产品、节能新产品等。
  “十五”期间重点实施不锈钢太阳能技术热水器,开发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源,风力发电机以及天然气利用相关技术设备等项目。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针对改善城市环境的废气、废水、除尘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药剂,高效垃圾清运设备,烟气脱硫工艺及成套设备,炼钢转炉设备煤气净化回收成套装置,水处理药剂生产与应用的工艺及设备,环境与污染资源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测系统,石油类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
  “十五”期间主要实施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成套设备,多功能燃油清净剂、新型净水剂,电子除尘设备、新型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电子束脱硫、加强转炉煤气净化回收设备大型化、系列化,水质在线自动分析监测设备,大气环境的连自动检测仪器及系统等重点项目。
  ――核应用技术。主要发展辐照育种,辐照交联电缆,核医学仪器,核检测计量仪器等,并开发核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五、“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任务及措施
  (一)我省“十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最新研究开发成果基础上的前沿产业,以产品生命周期短(以知识产品为主)、科技活动的高投入、经济效益的高回报、经营运作的高风险和技术实现的高难度为其主要特征。我省应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况,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其一,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利用兰州、白银、金昌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四大优势,尽快建成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兰州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金昌高新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载体,以大项目为依托,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其二,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要筹建高新技术产业奖励基金,逐步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较为保证的资金渠道。其三,鼓励科技创新,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源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方面,选择一些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有发展前景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诸如信息技术、医药、保健技术等,推动科技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寻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加强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振兴支柱产业
  要强化传统产业对科技的吸纳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转化体系,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通过科研攻关形成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形成效益,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速基础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围绕我省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等主要基础产业和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及消费品工业等重点支柱产业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其共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难题。借助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点开发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等,促进我省重点产业技术工艺、生产装备和检测手段上的技术改造,使其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率和增效益。重点抓好纺织、医药、食品、烟草、包装印刷、造纸工业的技术改造。下决心禁止生产和限制淘汰一批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物耗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水泥、小玻璃、小炼油、小火电、小炼钢等“五小”工业。为了重点扶持我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重点企业的发展,择优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办好企业技术中心,并以此为依托聚集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抢占同行业技术制高点,成为我省工业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面向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对具备创名牌优势的产品,加大培育力度,促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很大提高,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的名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省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产品技术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及后加工、1000万吨炼油及后加工、煤化工、大型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环保成套设备,特种钢及品种钢、大规模超高功率炭素制品,高质量铝板带箔、高中压电工电器、新型建筑材料及墙体材料、节水灌溉成套设备、高档服装面料及产业用纺织产品、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高浓度复合肥,多功能复合型食品及饮料产品等;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争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按照“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现有企业、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壮大企业规模、争创名牌产品”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使我省的新材料产业成为在全国有一定份额和影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大力运用农业新技术,在常规技术方面主要是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并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先进实用技术及高新技术上,主要是依靠生物工程,高效利用技术及信息技术,抓紧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高新技术基地。
  各地要加强对农业高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农民、科研推广单位、教育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农业发展依靠科技、教育支持方面上来;另一方面,应用和推广现有的农业高新技术。具体来讲,发展农业试验场所,中试基地;在全省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组织实施好种子工程,努力扩大良种覆盖面积;做好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改革耕作制度,搞好我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推广畜种改良,暖棚养畜,青贮氨化,防病灭虫等技术,突出规模养殖;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依靠科技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依托科技力量,内研外引开发新产品;采用集约化的饲养技术,保护和改良草原。加强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基因工程研究,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高科技手段培育转基因作物品种,以获得物种原来没有的抗病、抗倒伏、耐干旱等品质;以高科技手段培育新作物品种,使其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另外,积极培养一批稳固的农业科技化人才梯队,促使农村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放宽放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科研经营实体。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都要按产业化发展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努力办成按产业划分的综合科技服务实体。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紧紧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综合组装配套、系列化为重点,着力培育适合我省资源和生态条件的新兴产业及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培育一批名优特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问题。
大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健全我省科技创新体系
  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使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以管理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和产学研联合的新格局。(1)加大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力度,建设一批行业、企业的重点科研机构。(2)加强岗位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职工广泛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员到企业工作,充分挖掘企业技术开发潜力。(3)大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要注重提高名牌产品的技术含量,赶超国内先进水平,尤其要注意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创出企业自己的驰名商标和专利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要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建立以中小型为服务对象的地区性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协作网、技术创新风险基金等。(4)院校和研究所的科技研究力量较强,而企业的科技研究力量相对较弱,两者联合起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院校和研究所要致力于技术创新研究,企业要致力于把技术创新推向市场,并把市场需求反馈给院校和研究所,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力度和规模,提高转化工作质量,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专业技术、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市场营销等多学科,涉及到科研界、产业界、金融界、政府管理部门等社会各方面。对于我省的一些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政府可从外界施加一定的压力,诸如将科技进步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企业积极对落后产品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实行限制、淘汰等;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每年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拨出款项进行技术创新,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农业科研机构要面向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科研机构包括种子等研究开发产品自营销售权,鼓励它们与各类农业经营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要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广大农户及时调整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 (二)主要对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科技体制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使科技成果尽快地实现转化,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具体来讲,促进应用开发研究型的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转化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转为中介服务机构等,鼓励高校组建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在科研机构转型阶段,政府将科研院所的部分负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接替、分担,让科研机构能轻装前进。政府通过科技项目招标方式,继续对这些科技型企业从事的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活动予以支持。另一方面,现有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实行分类改革:对于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政府主要通过扶持政策,竞争择优方式提供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经费;同时,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单位作为试点,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其进行改造,创建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明确产权关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鼓励科研人员理论联系实际,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有计划地安排科技人员到企业中调查了解情况;另外,改革课题申报、下派、验收方法,建立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后,允许科技人员按一定的比例提成。
建立有利于高科技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实行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筹资方式,增加科技信贷投入,鼓励开办风险投资机构,利用外资、群众自筹等手段扩大投融资的范围。具体来讲,企业可用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可以采取金融租赁、商业汇票、信托等方式间接融资,还可以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购买、兼并等方式实现资产性融资,通过国内、国外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等,以扩大发展高新产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加快培育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解决科技产业化进程中资金“瓶颈”问题。
  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投资领域,以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的中小企业为投资对象,以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目标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自身的投资、外资等。根据我省现况,一方面政府要运用法律、财政、税收、信贷等工具,积极引导、组织风险投资;另一方面要培养、完善风险投资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以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要通过证券市场发行新股、配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积极促进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要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加速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
  要增加科技信贷规模,逐年加大科技开发贷款的投入。要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对符合条件、能提供合法担保的科技项目,要优先发放科技贷款、技改贷款;对于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改项目,提高贷款支持力度,甚至可提供贴息支持。要加强还贷管理,科技贷款回收再贷仍要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增贷款规模中科技贷款开发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科技贷款期限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适当延长。
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大力发展中小科技型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
  要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扶持和引导一批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支持从事与科技进步有关的咨询业、信息业、培训业以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大力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知识密集,直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科技第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鼓励和扶持一批民营、私营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促使一部分科技复合型人员分流出来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从而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成为发展高新技术的有生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进步的法制保障体系及政策、人文环境
  具体来讲,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应制定科技创新的量化标准和知识资本(科技成果)的交易规则;允许和支持以科技成果参与股份制企业的创立或参与股份制企业的投资经营;制定保护和规范科技收益的法律法规;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外商在省内开办合资或独资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可以自行选择享受对合资、外资企业或新技术企业任一的优惠政策。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大力推行项目招投标和中介评估制度,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税收扶持政策;对于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作者以及重要实施者,要给于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完善以《科技进步法》、《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技术合作法》、《专利法》等法律为核心的公平、公正、严密的技术市场保障体系;要培育、建立和健全技术要素市场,使其不仅成为技术成果买卖的场所,更应成为科技资源社会流动的主渠道,要加快人才市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其行业行为,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及专题研究论文集
版权所有: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制作维护:甘肃省信息中心&&&
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备案编号:甘ICP备010049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