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的红军领袖人物有没有属猴的?如题,当年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那些红军领袖里面,有没有哪个是属猴的?

井冈山之旅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井冈山之旅心得体会
&&&&&&点击: 次&&来源: && 作者: &&
【摘要】:国土资源网为您编辑的“井冈山之旅心得体会”有一定参考价值,需要更多范文资料请进 >栏目查找,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参考资料,或从右侧的搜索框重新搜索,会有更多发现。
11月7至10日,我院组织全体干警赴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回顾党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井冈山,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亲手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因此我院开展的“红色之旅”思想教育活动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此次井冈之行也有着深刻的体会。首先我们参观了天下和一山——井冈山,井冈山是我党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见证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一座不朽丰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员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开始,星星之火燃遍神州大地,到达井冈山后我们首先参观的是黄洋界哨口工事,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似乎又使我们隐约听到“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隆隆炮响和当年的红军的呐喊、厮杀的欢呼,闭目凝思,终于明白井冈山的土地为什么像血一样红,几十万革命志士的鲜血焕发出星星之火,点燃了神州大地,照亮了革命前程,壮士的英魂萦绕在山水之间,给巍峨秀丽的井冈山平添了几分英气,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参观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遗址,井冈山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遗址,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我感受到当年革命领袖、红军战士和井冈山人民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所进行斗争的艰苦。我以前都是从书本上了解一些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这次上山才具体地知道了井冈山根据地是在许多山峰中的五块大小不等的平地上建立的,与山下通过五个哨口的小路相连,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的七百人上井冈山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道路,井冈山根据地人数最多时达万人,由于战斗频繁,敌人封锁,衣食住行极为困难,红军医院伤员最多时达八百多人,而医生仅有2人,另外有几个懂中医草药的,许多器械用毛竹制成,手术刀用梭镖代替,个别领导负伤,只发一包盐来洗伤口,算是特别照顾,困难之大,斗争艰苦,今天想起来真有些难以置信,然而先辈们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使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开辟的道路,取得最后的胜利。井冈山之行虽然短暂,但井冈山给我们的震撼是井冈山之前无法想象和无法感觉到的,特别是对xx同志概括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我们体会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加倍珍惜。<div class=
总结: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井冈山之旅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国土资源网。
文章所属专题:
更多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版权声明:1.本网资料全部来自互联网,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全部免费阅览。
2.本文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请勿拷贝使用。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井冈山[人文自然网]
&位置:&&&&&&&&& >> 正文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 &&&& 革命历史&&&&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建立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兰花坪。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自然风光&&&& 井冈山不仅有丰厚的历史内涵,而且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个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先后开发了茨坪、龙潭、主峰、黄洋界、茅坪、龙市等6大景区、30多处景点。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融雄、险、秀、幽、奇为一体,峰峦、山石、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田园风光应有尽有。&&&& 井冈山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可以说井冈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井冈山市曾经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十佳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文明城”等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 自然景观&&&& 【黄洋界】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 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这里还可以观看到: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  【十里杜鹃天然长廊】&&&& 提到井冈山就不能不说杜鹃花,井冈山有着著名的“十里杜鹃天然长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开的杜鹃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蓝天,映红了五百里井冈山。 别处的杜鹃是灌木,而井冈山的杜鹃却是乔木型的,它们每棵都高达十五米以上,干围一米左右,开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纽扣,有的一棵树上竟开着几种颜色的花。&&&& 【五指峰】&&&& 主峰景区包括:五指峰、水口、双马石和荆竹山。 &&&& 五指峰,又名井冈山主峰,山峰并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景区内山峦叠峰,沟壑纵横,飞瀑展链,动植物物种特别丰富,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鸟兽的原始深秀的旅游景区。 水口在五指峰左侧,距茨坪九公里。这里风光极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峦和杜鹃林为胜。主要景点有水口河谷、金牛戏水、百叠泉、彩虹瀑(飞龙瀑)、锁龙潭、藏星岩、龙门等。当今,《人民文学》副主编崔道怡,1968年夏游览水口景区后,写诗《井冈风光》赞美水口: 水口别开一片情,剑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远客,石门壁立锁飞龙。 藏星崖下接火种,将军顶上沐雄风。 幽到心头人欲醉,不忘昔日喊杀声。&&&& 【笔架山】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笔架山景区&&&&& 笔架山景区包括:笔架山、朱砂冲、黄坳三个组成部分。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笔架山索道&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龙潭瀑布&&&& 笔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笔架山主要由中峰 (扬眉峰)、西峰(望指峰)、东峰(观岛峰)三大峰组成,一个“山”字形。远望犹如古代的笔架,故名笔架山。整个笔架山景区也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但笔架山是自然壮观。笔架山雄伟壮丽,葱茏峻拔,逶迤奇险,风光秀丽。著名的景点景观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观,还有大小松岛等十余处景点。 &&& 朱砂冲哨口位于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朱砂水溢出。朱砂冲由此而得名。 &&&& 黄坳,素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大门而著称。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及红军常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 【井冈山茅坪】&&&& 位于黄洋界西面,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00人,距茨坪32公里,距龙市16公理,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 茅坪景区以茅坪乡政府驻地(茅坪村)为中心,面积约9平方公理。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茂密。发源于黄洋界西麓的茅坪河流贯全境。该景区充分体现了革命胜迹与田园风光、小桥流水、古朴民居相交融的意境流。景区内四季气候温和,风效指数和舒适指数均达到适应旅游要求标准。 &&&& 茅坪景区包括:茅坪、步云山白云寺、大陇、桃寮四个组成部分。 &&&& 茅坪景区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以人文景观为主。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和红军后勤机关都曾设在这里。现保存的革命旧址2领袖峰0多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处,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处。主要有八角楼毛泽东和朱德、陈毅旧居,中共井冈山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旧址、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和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旧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等。 &&&& 其它景点有:慎公祠、步云山“白云寺 ”、象山庵等。 &&&& 【井冈山领袖峰】&&&& 井冈山领袖峰景区地处革命摇篮、旅游胜地井冈山,占地近万亩,融红色、绿色、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景区,已于2005年4月 28 日向中外游客隆重开放,领袖峰景区位于井冈山大井,离茨坪七公里,乘车只有10分钟的路程。与黄洋界、龙潭、水口、大井毛泽东旧居等著名景区、景点相距很近,交通十分便利,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是您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景区资源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红色、绿色、风情、食宿、餐饮五大类。&&&& 人文景观&&&& 【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旧居原是一栋农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常住在这栋民房的中厅和右后间。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单衣,睡稻草,晚上点一根灯芯的油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著作。&&&&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当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的茨坪。砖瓦结构、飞檐挑角,整个建筑既有秀丽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格。它建成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1962年朱德同志题写馆名。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个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馆。馆内基本陈列共有七个展室,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部分。在这里,您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了解到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朱德、陈毅和彭德怀等人先后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在井冈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它不朽的功绩也永远彪炳于中国革命的史册。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为纪念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缅怀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茨坪的东北边山岗上建造一座纯木质结构、正面书有“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的纪念塔;1951年将木质塔拆除改建成砖木结构的纪念塔,在塔顶立一泥塑红军战士雕像,但外型比较粗糙;1956年,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又在遂川县政府的支持下,将纪念塔的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塔顶重塑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雕像;塔顶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学王教导员手书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从五十年代开始,这座塔就成了向国内外宣传井冈山的主要形象标志。&&&& 1972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组织井冈山建筑队工人拆除塔顶红军战士雕像,并将塔底扩建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镶刻有凹形“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整座塔基占地103平方米,塔前与红军烈士墓相连,铺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阶,四周松柏常青、庄严肃穆。&&&&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为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相关介绍&&&& 1、 井冈山精神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千年的历史变迁,不变的青山秀水,积淀下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焕发,“星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传奇的石刻碑帖,淳朴的民间风俗,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井冈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它的光荣历史。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决定放弃攻打湖南中心城市长沙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于是经过三湾改编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除了位于农村,农产品丰富,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群众基础好,更重要是它位于湘赣边界,在当时是“两不管”(即湖南省、江西省都不管辖)地带,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保存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胜利道路。各地共产党人也领导了武装起义,纷纷建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势。虽然革命的时代已经远走,但是我们依旧要传承和发扬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 井冈山传说&&&& 井冈杜鹃&&&& 吴月娥,1914年出生在湖南,15岁那年参加了少先队。1929年1月,敌人对井冈山进行第三次“会剿”,井冈山青年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参加了红军。临行前,两人相约,来年相会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杜鹃花还没有开,林同生已经牺牲在了八面山。当年春天,吴月娥也遭抓捕,敌人逼她带路,吴月娥将计就计,将敌人引上了悬崖,趁敌不备,吴月娥拖住敌军官跳下了深渊。第二年,井冈山上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人们传说,那是吴月娥姑娘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叫它“井冈杜鹃”。&&&& 井冈兰花&&&& 朱德同志在井冈山的兰花情结&&&& 兰花,花中君子,她叶丛疏密有致、四季常青;花朵端庄秀丽,香气清新飘逸,她素雅的神韵风姿,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赋诗作画、称赏吟颂。&&&&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这是朱德1962年1月在中山公园赏兰时留下的咏兰诗。&&&&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他以兰花寄托心志。兰花在他的心中是中华民族高洁坚贞性格的象征;是中国人民所应具备的高贵品德。&&&&&朱德青年时从军云南,那时,他就非常喜欢一种开着白色花朵的野兰花。每到春夏交际,漫山遍野的野兰花,在清风的吹拂下,散发出阵阵袭人的芳香。因为经常作战,流动性大,不能种花,他就用瓶子养着这些采来的野兰花。后来,他干脆就把采集来的兰花移植到他那各式各样简易而且方便携带的“花盆”里,让那些心爱的兰花和他一起转战东西。时间一长,他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兰花,还能准确地辩别它们的种类名称。他这种喜好,一直到他去法国留学时才不得不暂时告别心爱的兰花。&&&& 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和湘南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和毛泽东的队伍胜利会师。在井冈山,他又一次见到了久违的兰花。&&&& 1962年春,76岁高龄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一起回到了他们阔别33年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看望和了解井冈山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初春的井冈山,依然是山风威严,春寒料峭。但生长在溪边路旁的一株株井冈兰却迎着凛冽的朔风,娉娉婷婷地绽放着洁白的花朵;释放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淡雅清香。&&&& 朱德这次重上井冈山依旧对井冈山的兰花心存挂恋。他问井冈山的同志:“我记得这里有一个地方,遍地开满了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山上的同志告诉他,有一个叫兰花坪的山谷,长满了很多兰花,但那里还没有修好公路。朱德高兴地说:“那我去看看,没有公路,可以走一走嘛!”于是,他手持拐杖,键步而行。一路上,他边走边告诉大家:当年在井冈山见到过许多兰花,记不清在什么地方了,只记得在一个坳背,周围有一大片树林子。&&&& 这时,从远处飘来阵阵的淡雅清香,成为无形的向导,把朱德带回到那记忆犹新的兰花坪。看着这高大茂密的树林和树下株株相连成片的兰花,他激动不已地说:“是这里,就是这里!当年我们部队向赣南进发在这里集中时,马都拴在这片林子里。”说完他蹲下身来,看着这盛开的井冈兰,采下几瓣,放在鼻子前闻了又闻。“清香扑鼻啊!”他站起身来,在兰花坪里倘佯着。临走时,还挖了满满一竹筐的井冈兰回到中南海。&&&& 这位曾经统帅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的朱德军长,至所以钟情于兰花,至所以眷恋着井冈兰,是因为:这井冈兰,沐浴了中国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战火硝烟;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情怀,寄托了他对战友和爱妻DD伍若兰的深深眷念。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伍若兰&&& 伍若兰和她的名字一样,品格胜兰,有着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贵气质。大革命时期,她是湖南耒阳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部长。1928年参加了朱德领导的湘南暴动,在战斗中,她与朱德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随后结为伉俪。上井冈山后,她担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经常带领队员们刷标语、编歌曲,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政策。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还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她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是井冈山区远近闻名的“双枪女将”。她是军长的贤内助,但从不以军长夫人自居,总是谦虚自律,处处关心和帮助同志。1929年,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当部队转战到寻乌圳下时,遭到赣敌刘士毅和当地靖卫团的突然袭击,情势十分危急。为了掩护军部转移,激战中伍若兰不幸受伤被捕,被解押到赣州。刘士毅赶忙电告蒋介石激功请赏,妄想从“共产党头目”朱德之妻身上捞到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机密。他们对伍若兰软硬兼施,实行各种酷刑。但这始终没有动摇伍若兰坚定的革命信念。她义正词严地怒斥敌人:共产党人从来就不怕死,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敌人无计可施,便将伍若兰杀害于赣州卫府里,当时她年仅23岁。为革命,伍若兰献出她年青而宝贵的生命。但她的英灵却象一株品格高洁、清新隽永的井冈兰流芳永世。&&&& 物寄情,诗言志。此后,淡雅、高洁的兰花更是成为朱德的挚爱,伴随着他的左右。以至在朱德逝世后,康克清为了告慰他的英灵,每逢朱德的生日、忌日都要专程前往八宝山,在他的灵前摆上两盆兰花。这正是: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爱兰情自深!&&&& 井冈“感情树”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井冈感情树&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大井&  “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是当年井冈山流传的一首歌谣。大小五井指的是井冈山的五个村庄:大井、中井、小井、上井和下井。因群山环抱,五个村庄如坐落在一口口深井中而得名。大井是当年毛泽东和红军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在大井毛主席旧居的后院,有两棵大树,一棵凿树,一棵海罗杉树,井冈山人称它们为“感情树”。&  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千里跋涉来到大井,地方武装王佐让出村中的“白屋”供毛主席居住,这期间,毛主席、朱德等革命先辈常在这两棵树下议事,领导根据地革命斗争,这两棵高大茂盛的树曾为领袖们擎起了一片绿荫。&  1929年,毛主席、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在“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血洗政策下,井冈山大小五井烧成一片瓦砾,毛主席旧居“白屋”烧得仅存一堵残墙,屋后那两株“感情树”也被大火烧枯。从此,这两棵树安睡了,停止了生长,没有人打搅它的清梦,任凭白天、黑夜在它们上空消逝,任任白云在头上翻飞,它们只是紧锁自己的谜,它们是夫妻?姐妹?兄弟?不然怎么比肩而立?此后它们一直枯而不倒。&  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后,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旧居修复了,那堵劫后余生的残墙被村民巧妙地镶嵌在新的墙体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两棵枯树竟也和新中国一起奇迹般地复活了,发芽吐叶了,并越长越茂盛,不久就浓荫匝地,枝繁叶茂。这是历史的巧合?&&&& 光阴荏苒,又过了十六年,1965年初夏,这两棵大树竟一齐绽放,吐出朵朵银白色小花,井冈山人正纳闷,这又是何征兆?这年5月毛主席在时任公安部长汪东兴及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陪同下重游井冈山来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两棵大树之所以“心花”怒放,原来是为迎接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到来。那花,千朵万朵娇小灵秀,在团团绿叶簇拥中,借助清风向世界默默散发着一股沁人芳香,表达它们由衷的喜悦。细心的大井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说,这树有“神”!于是,大井人细心地用铁栏杆把两棵树团团围护了起来。&&&& 天怒人怨的十年动乱洗劫了祖国大地,这两株大树也难免于难,虫害侵蚀了大树肌肤,树叶一天天枯黄下去,经专家多次治疗仍不奏效,当那棵海罗杉枯萎时,北京传来了朱德和毛泽东相继去世的消息,井冈山满山树木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井冈山人反思,原来两棵大树得病之时,正是四人帮猖獗之日,多么忧国忧民的“感情树”啊!&  1976年,10月的北京一举粉碎了万恶的四人帮,随后邓小平复出拨乱反正,春回大地,这两树又逐渐返青,恢复了青春活力,它和全国人民一道为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重展欢颜,直到现在,两棵树一直郁郁葱葱。更令人惊喜的是,井冈山人后来还看到,在那株死而复生的海罗杉不远处,又萌发出几棵青翠健壮的小海罗杉来。他们认为是好兆头,它预示了共和国后继有人,共和国事业将更兴旺发达。&&&& 无论是大自然的刻意安排,还是历史的偶然巧合。井冈山的树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树,是经风雨见世面百折不挠万劫不倒的树,是神奇圣洁的长青树! &&&& 2、 井冈山美食&&&& 红薯丝饭 石鸡两吃 莴麻炒蟮片 茅坪粉蒸鹅 竹筒石鸡 脆皮南瓜&&&& 莲花血鸭 红米饭 南瓜饼 三味椰球 全副銮驾 锦绣鸡丝&  3、词名《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8月30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炮弹瞄准敌人山下的指挥部,随着一声口令,只听“轰”的一声,炮弹不仅响了,而且正中敌人指挥部。刹时间,黄洋界上欢呼声、号角声、锣鼓声连成一片。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势吓坏了,竟误以为主力红军杀上山来,于是连滚带爬收兵下山。在这次漂亮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和一发炮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20多天后,毛泽东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回到井冈山,当他听了陈毅安营长的汇报后,得知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十分高兴,当夜便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  西江月&#8226;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 毛泽东?1965?5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最新5篇推荐文章
&相 关 文 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离开井冈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