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城西安城墙夜景景350字

鹤壁:卫河浚县段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河南分网--人民网
鹤壁:卫河浚县段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来源:&&&&&
  7月10日,记者来到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卫溪街道办事处西城墙附近的河道旁,河道一侧是古朴壮观的浚县古城墙,不远处浚县古城西城楼巍峨耸立,与西城楼遥相呼应的云溪桥横跨卫河之上,形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优美画卷。
  修建于明代的云溪桥桥面。(记者李国庆摄于7月9日)
  随着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卫河(永济渠)滑县至浚县段和浚县黎阳仓遗址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
  7月10日,记者来到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卫溪街道办事处西城墙附近的河道旁,河道一侧是古朴壮观的浚县古城墙,不远处浚县古城西城楼巍峨耸立,与西城楼遥相呼应的云溪桥横跨卫河之上,形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优美画卷。
  “我对大运河和黎阳仓遗址有了一定了解,但是不知道大运河在浚县还有哪些附属遗产点。”在河道旁游玩的王社敏对记者说。那么,大运河浚县段周边还有哪些重要遗产点?现状如何?记者一一进行了探访。
  云溪桥:桥身为明代建造 对机动车实行载重限制
  位于浚县西城门外的云溪桥,本报曾多次报道。目前,云溪桥仍为进出浚县县城的主要通道之一。现在,云溪桥对机动车实行载重限制,不再允许大型货车通过。
  据了解,浚县云溪桥始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大运河卫河段上仅存的两座古桥梁之一,是大运河上保存完整的实物和重要附属遗存。2012年,浚县对云溪桥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进行了修复,将水泥栏杆换成了石雕栏杆,恢复了桥面原有高度,重整了青石桥面,将外倾的拱券归位,恢复了西侧12米引桥。
  “云溪桥的桥身等主体建筑结构仍是古时建造的,未发生变化,我们对桥栏杆进行了修补。为更好地保护石桥,我们对过往的机动车实行了载重限制,不允许大型货车通过。希望游客能爱护桥面和栏杆。”浚县文物旅游局负责人说。
  枋城堰遗址:设计巧妙历经千年 将进行考古研究
  枋城堰水利工程作为卫河(永济渠)浚县段的水工遗存,是卫河前身白沟运河“遏淇水入白沟”的重要水源工程。工程始建于东汉,一直沿用至南北朝时期。2011年3月,浚县大运河枋城堰遗址被列入大运河申遗后续列入项目,未来有望继续申遗。
  7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淇河与卫河交汇处、浚县新镇镇后枋城村西北的枋城堰遗址,清清的淇水下,枋城堰遗址已经历了千年。
  据浚县文物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枋城堰用巨大的木枋砌筑而成,利用了当时黄河、淇河、古老的“山经禹贡河”河道及清水,形成了一个用巨枋大木作拦截水流的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是一个创举,具有一定的水利史研究价值。
  “淇河枯水期时曾有村民在河中发现河底有石坝遗迹,但由于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勘查,其遗存状况尚不明。”浚县文物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作为浚县境内有史可考和有线索可循的重要的运河遗产,下一步,浚县文物旅游部门将根据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线索,对枋城堰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以确定遗址的存在及其分布范围,丰富鹤壁市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
  浚县北街土圆粮仓:将进行维护加固 修建小型博物馆
  7月10日,在浚县城内南小西门里街县衙遗址北侧,浚县北街土圆粮仓已被围起,即将进行修护、加固。
  记者在现场看到,4座粮仓仓身为砖结构,圆柱形,仓顶攒尖灰瓦顶,下部面东北开仓门,上部设14个通风窗和1个仓门,仓内顶部为木梁架结构,梁架用木条和泥搭建。粮仓上连续四层的木梁架由数百根木头交织搭建,或横或纵或立,井然有序。站在粮仓中往上看,重重叠叠的木头如同伞骨一样把整个仓顶撑了起来。据了解,浚县北街土圆粮仓是大运河浚县段的重要附属遗存。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浚县建造的第一批国建粮仓,建于1952年,当时共修建14座,容量约280万公斤,用于临时储粮,1956年废弃。现存4座仓房均为砖木结构。
  据介绍,浚县北街土圆粮仓是浚县3000多年粮仓史的延续。它形制独特,建筑形式具有苏式特征,反映了时代特征,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浚县作为农业大县粮食储存与粮仓建筑时代特征与演变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对保存较好的3座土圆粮仓进行维护、加固,对屋顶已损坏的一座土圆粮仓进行重点修复。同时还将建设小型博物馆,展览浚县历史。”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说。
  浚县古城:复建县衙遗址 再现运河古城风貌
  7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社区内的县衙遗址,复建的县衙建筑已具雏形。西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金超告诉记者,目前县衙遗址按照规划,已建设20余座明清风格建筑。
  县衙遗址是浚县古城建设的一部分。作为大运河浚县段的遗存,位于浚县县城西部、卫河东岸的浚县古城是卫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运河城镇。古城遗存内容包括浚县城墙、文治阁、文庙、县衙遗址等4处。
  其中,浚县城墙位于卫河东岸,城墙外壁的基础全用条石,以白灰拌桐油垒砌;文治阁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高峻壮丽,庄重典雅;文庙位于浚县县衙东,现存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等。
  据了解,为配合大运河申遗,浚县对古城进行了系列保护与整治措施,清除占压城墙的违章建筑物,对城墙进行防护加固和必要的修复,增加排雨水设施;迁埋了文治阁四周及上空的架空缆线。下一步,浚县将在浚县城墙局部修建登城设施,供游客体验浚县古城“河、桥、城、山”一体的运河城镇风貌。
关注人民网河南分网微信平台
安卓版新闻客户端二维码
(责编:高翠霞(实习生)、戚艺芳)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各频道导航追忆如烟的过往:浚县城墙、云溪桥及文治阁
悠悠岁月,带去了人类曾经的家园和梦幻的生活。城墙是吾国古代城市建立的标志,是一种传统的防御设施。吾国古代所建的城池不计其数,然而能够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河南浚(xun)县,是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城西沿卫河一带,有段10多米高、700多米长的古城墙,很是壮观。
浚县城墙(含文庙、文治阁、云溪桥),在2000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城墙的下半部分大概有五六米高,由条石砌就的,条石长短不等,最长的有一米多,这些条石的年代不一。北边的一段城墙石,已被时光打磨得斑斑驳驳且没了棱角。上半部分大概有两米多高,由青砖砌成。顶端曾有排列整齐的雉堞,如今都损坏,被荒草占据,诉说着漫无边际的时光。
& &&城墙由北向南,尚有三个小城门,连着以前的古街道,不时有行人从城门处进进出出。阳光正穿过城墙顶端的草木枝条散落下来,晃着人的眼,刹那间给人一种时光错落的感觉。
& &&茵茵草木舒展着身躯、探着脑袋,满怀怜惜地在城墙顶上撑起了伞,风风雨雨中庇护着这段残留的古城。砖石砌就的墙壁中,偶尔可见一簇青青小草从砖石缝中挤出来,给这生硬晦暗的石壁增添了几分生气。
& &&古城墙南端有个允淑门,又叫观澜门,是现存最为完好也是最大的一处城门。站在允淑门下,可清晰地看到城墙顶端保存完好的雉堞。观澜门上以前是有座城楼的,名曰“钟楼”。
崇祯十四年题字:允淑。允淑即贤良的意思。出自《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 &&拱形的门洞口两边有两条深深的闸槽。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此处设的是木闸,人站在城楼上,用绳索把持城门,以便上下起落。如遇洪水,可将此闸落下,然后在两木板间填入泥土,洪水便被轻而易举地挡在闸门外之外。
城里的生活,是城外人的梦想。城外的风景,扰乱城里的清梦。
&&其实这允淑门还不是正门,它只是一个小便门。昔日,古城设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城四角各建有镇角楼一座,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一般认为,这段城西的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即初治浚县的年代,地方史书上也如是说。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到了浚县,同行的几位古建筑专家,其中包括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他们看了这紧傍卫河的城墙后,一致认为,这段城墙的历史可能始于元代,甚至更为久远。84岁的罗哲文先生看了古城墙说,城砖有元代的,有宋代的。也许,这城墙虽建于明代,但借用了宋、元的砖石。
& &&浚城如舟在水中,则所谓舟居非水矣,虽然天如倚,盖地若浮舟,宁惟此城哉。
城墙最北端,卫河唇齿相依。向南渐渐分道而行,这是岁月不可知的变迁。
这凸出的部分,应是角楼的基址,它曾经守卫着浚县城,有如明亮的眼。
如今城墙脚下,卫河改道,留下一道深沟,青草滋生。
& &&站在卫河边,抬头仰望这段伤痕累累的古城墙,觉得它苍老异常,阳光抚慰着它苍老的身躯,那块块斑驳的砖石,分明留下了岁月沧桑的气息,默默地传递给世人。
允淑门外,是云溪桥。据县志记载,浚县古城四方城门外皆有石桥,西门外是云溪桥,其他三桥以东、南、北关名之,桥头各建一石坊。如今,东、南、西三面石桥仍在,只是护城河早已干涸,或者填平。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县知县魏廉川重修。
&& 云溪桥为五孔桥,式样美观,坚固耐久。长60米,高10米,宽12米。中孔高大,便于舟通行。
& & 券额上雕一“虎头”,两侧饰以花卉图案。
& & 石券雕花。
& & 桥面的青石光滑如镜,光阴的磨砺更使它成熟浑厚。
& & 分水石。
&&桥两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镇水兽。
& & 镇水兽。
&&云溪桥横跨卫河,卫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运河极其重要的一段。云溪桥因此又成为大运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的实物资料。
& &卫河边,每一棵杨柳下,都曾经有过凄婉缠绵的故事。
卫河上还有一座单栱敞肩拱桥,刻着鲜明的文革烙印,桥身写道: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泄水拱使人想起赵州桥,这是那个时代的形象。这充分说明:美有着时间的属性,也可能有轮回。美无法预言。
文治阁位于县城中心,十字路口的中央。独到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不可置疑的焦点。城墙代表拱卫,文治阁则意味着这座城池的尊严。
&&高峻壮丽,庄重典雅。对于一座建筑,吾人可以极尽赞美之词。高台之上,重檐攒尖。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四周有方孔女墙,正中建楼,高10米,分两层,下层四面有门,门外为回廊;上层四面开窗,两层自内木楼梯可上下。
&&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称呼延续至今。清嘉庆《浚县志》载:“万历乙卯(1615年)后,始移钟于中心阁。”据此可知,中心阁距今至少有400余年历史。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意为“以文为治”。清代书法家张皙(字子白)作《重修文治阁记》。
康熙已丑年(1709)题:黛护伾岚。清代浚县书法家张子白书。
& &文治阁,意为“以文为治”。
&&其雄伟壮丽正如梁公所言:“层梁亘霄,飞甍翥翼”,“岩岩榱桷,耽耽栋柱,不偏不倚,翼然鹄峙”。
需要指出,这里的梁公非梁思成先生,是康熙四十八年浚县知县梁通洛。
&&券门外嵌镶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清代书法家赵素庐书。
&&南曰“清环黎水”。
1997年翻修文治阁碑志。人们用心呵护身边的历史,留住关于祖先的记忆。
&&四面券洞,相对通行。
每一个路口都是一处选择。&&
& & 拱券卷花。
这里将增加一座华美厚重的国保碑,那是文治阁不朽之盛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浚县西关古城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