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陪都文化是什么意思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热门搜索:
按拼音检索:
词语:陪都
[拼音]:péi dū
[释义]:在首都以外另设置的首都。如宋代的建康,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等。
有关陪都的成语
有关陪都的歇后语
2.指书信等。
热门课程推荐  从周朝到唐朝,洛阳实际没有真正做过正式都城.   令洛阳引以为毫周汉隋唐,实际都城在西安.洛阳始终处于陪都地位.   至于其他什么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南方的南京.   而洛阳处于衰落期,处境还不如它作为陪都时期的地位.
楼主发言:5次 发图:
  关这里毛事  
  @可可洛阳 3楼
19:52:00    -----------------------------  亚洲第一陪都噢,好伟大
  @开封御弟   洛陽那沒有當過首都了?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政权。唐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废黜唐睿宗李旦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中文名称:周  英文名称:The Zhou Dynasty  简称:武周、南周  所属洲:亚洲  首都:神都洛阳  主要城市:洛阳、长安  官方语言:汉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武瞾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佛教  存在时间:690-705
  请问楼主,东汉首都在哪
  大周國的首都就在神都洛陽!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可可洛阳 8楼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好多陪都噢,好耀眼
  @可可洛阳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开封御弟 9楼
20:00:00  好多陪都噢,好耀眼  -----------------------------  有些话我不想说你别太过分了,  知道城郭是什么意思吗?  周朝时,只有王城洛阳人叫中郭人,后演变成中国人  多看点书,学点文化吧,
  @可可洛阳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开封御弟
20:00:00  好多陪都噢,好耀眼  -----------------------------  @可可洛阳 10楼
20:02:00  有些话我不想说你别太过分了,  知道城郭是什么意思吗?  周朝时,只有王城洛阳人叫中郭人,后演变成中国人  多看点书,学点文化吧,  -----------------------------  亲爱的,可是我们都不认你噢,我们只知道洛阳喜欢当陪都,很专业噢
  谁说的,历史上当过首都
  请去百度贴吧—中华城市吧,或者天涯城市河南板块。  
  这个开封的还真是无品啊,为了推销你们开封连你们一个省得洛阳都要打击,太狭隘了!就你们开封当过首都好吧,而这北宋的首都当的都被外族欺凌到城门口了.  上面一位朋友说得是对的,周朝时就洛阳称之为王城,“城中人”特指洛阳人,另外泛指中国的九州一词也是来源于摆放在洛阳皇城广场上的九口大鼎。四大古都唯一称谓神都的就是洛阳!反正从我一个普通的国人眼里看洛阳的历史地位要远远高于你们开封,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发酸?中国人难道窝里斗上瘾?  
  @开封御弟   周唐之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这些被楼主吃了.  楼主这个文盲自己没文化到处来秀,滚回大河去吧!
  @开封御弟   给楼主这个文盲科普!  ----------------------------------------------------------------------------  从西周到唐代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中,洛阳与长安是中国的姊妹城,在八大古都中这两座城市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特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沿进影响也最为重要、最为深远。  周人的始祖为后稷,有关古籍记载是建都于西亳(今偃师)的帝喾之子。周部落从商代中期迁往关中岐山的周原,在这里发展壮大。周文王时,周部落开始建国,在沣水西岸建都丰京,周武王时迁都沣水东岸的镐京。丰、镐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周王朝建立,为了统治东部地区,由周公在东方营建洛邑,周成王时迁都于此。故西周有二都,即宗周镐京、成周洛邑。这就是中国的二京制。  西周末年,由于犬戎之乱,周平王东迁洛邑,废两京制为一京制。秦朝建都咸阳(今西安市西北),在洛阳置三川郡,实际上居陪都地位。秦亡汉兴,汉高祖初以洛阳为京师,后听从娄敬、张良建议,迁都关中。地处咸阳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而同时,洛阳仍设有中央武器库即武库、中央粮库即敖仓。西汉时洛阳人口比长安多8万,因此洛阳仍居于陪都地位,是西汉帝国的政治副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王莽篡汉后,正式称洛阳为新室东都,并下诏要迁都于此。  东汉开国后,以洛阳为都城,以长安为陪都,称为西京。其中汉献帝曾短期迁长安。曹魏以洛阳、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许昌、长安、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五都。其中,洛阳为首都,其余四城为陪都。西晋时洛阳为京师,晋愍帝曾短期住长安。西魏、北周以长安为都城,北周另以洛阳为陪都。隋朝时,在汉长安城附近营建大兴城,在洛阳营建东都城,炀帝以东都为首都,以长安为西京。唐代,洛阳、长安为东西二京,帝王巡幸于二京,若皇帝在西京,在洛阳设东都留守;若皇帝在洛阳,在长安设西京留守。唐朝末年,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仍是陪都。自五代开始,进入了洛阳、开封并称两京的时代。直到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仍以西安为陪都。  早在西周时期,镐京和洛邑之间就有畅通的驿道。秦朝、西汉时,皇帝东巡,必经洛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随汉武帝东巡,因病滞留于周南(今洛阳),在这里见到了出使西南夷后回朝复命的司马迁。隋唐时,自长安至陕州共设有20多个馆驿,自陕州东南至洛阳的崤山南路共设置馆驿10多个。两京驿道上还设有众多的行宫,如连昌宫、紫桂宫、福昌宫、兰峰宫等。  隋唐时,两京驿道处在京畿重地,是众多道路的总汇。驿道上商旅不绝,骡马成群,时局紧张之际,更是驿骑星驰。《太平广记》载诗曰:“长安城东洛阳道,车轮六息尘浩浩。争利贪前竞着鞭,相逢尽是尘中老。”形象地描写了这里交通的繁忙。这条道路非常宽广,《贞观政要》称其“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规模之大,古无其比。这条驿道上,种植了许多柳树、槐树、桃树、李树。白居易《西还寿安路西歇马》诗句“槐阴歇鞍马,柳絮惹衣巾”;王涤《和三乡诗》诗句“槐陌柳亭何限事,年年回首向春风”;朱庆馀《种花》诗句“忆昔两京官道上,可怜桃李昼阴垂”……都使人对两京驿道上槐柳相间、桃飘李飞的景象产生无限的遐想。  洛阳和长安虽然长期是姊妹城,但两个城市的精神即城市文化颇有不同之处。卢照邻《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说:“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在古诗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长安游侠矫健英武的身姿。王维《燕支行》说:“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同样在古诗中,我们也会常常看到洛阳才子的形象,翁承赞《柳》说:“斜拂中桥远映楼,翠光骀荡晓烟收。洛阳才子多情思,横把金鞭约马头。”郑准《寄进士崔鲁范》说:“洛阳才子旧交知,别后干戈积咏思。”  自西周初起,迄唐末止,除三国时期吴都建业(今南京)、蜀都成都(今成都),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今南京)外,其余基本上均以洛阳、长安为都,这大约占了由夏到清4000年都城史的一半!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雄踞伊洛平原的洛阳和雄踞泾渭平原的长安,中以函谷沟通,常常是互为首都、陪都。东西二京,相辅相成,联袂并肩,上演了无数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历史剧,成为这2000年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轴心,并创造了至今仍令人引为自豪的汉、唐盛世。东西二京洛阳、长安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開封不就一個北宋,用不著嘚瑟
  @开封御弟   洛阳还出洛阳铲,专盗你各家皇陵。
  我只知道洛阳铲跟李敏镐是盗墓神器
  @狡猾的红白菜 19楼
21:00:00  我只知道洛阳铲跟李敏镐是盗墓神器  -----------------------------  有铲有镐,合作很好
  中华四京  首都在中国民间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在民间被按照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东京:今洛阳(历史上又称“洛京”、“东都”)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建康”)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又称“长安”、“京兆”)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又称“燕都”、“北平”)  两都两京  两都指周朝至唐朝的东西两都,即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  两京指明朝的南北两京,即南京应天府和北京顺天府。  四大古都  传统史学将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合称为四大古都,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国历代古都并称的说法,也是公众认知最高、最深入人心的说法,即西安、洛阳、南京、北京。[2]  五大古都  1920年代在学术界出现了把开封列为古都之一,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说法: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六大古都  30年代,将杭州加入,列为“六大古都”,但是并未被大众所接受。1983年,陈桥驿教授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六大古都》一书,将杭州列入大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说法,包括: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七大古都  1988年,地理学家谭其骧提议安阳为古都,后安阳被认定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2]  八大古都  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认定郑州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九大古都  2010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大同为第九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九大古都之说: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1]
  @可可洛阳 8楼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我知道楼主是谁  大河论坛数上专黑洛阳的网痞
  @可可洛阳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开封御弟 9楼
20:00:00  好多陪都噢,好耀眼  -----------------------------  御弟 你在大河折腾就好了
何必在外面给你们开封丢人呢?
  @可可洛阳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开封御弟
20:00:00  好多陪都噢,好耀眼  -----------------------------  @可可洛阳
20:02:00  有些话我不想说你别太过分了,  知道城郭是什么意思吗?  周朝时,只有王城洛阳人叫中郭人,后演变成中国人  多看点书,学点文化吧,  -----------------------------  @开封御弟 11楼
20:04:00  亲爱的,可是我们都不认你噢,我们只知道洛阳喜欢当陪都,很专业噢  -----------------------------  是不是老辛警告你
所以你不敢在大河里折腾
就上这里丢人来了
  @开封御弟 9楼
20:00  @可可洛阳 8楼
19:58:00  楼主脑子抽筋了,没有文化真可怕  -----------------------------  好多陪都噢,好耀眼  -----------------------------  坚决支持开封  
  @深藏身与名2012 15楼   -----------------------------  麻烦你了,不要动不动就把洛阳与长安放在一起,洛阳不配  
  @开封御弟 北朝洛阳还是可以的。二京差别不是那么大吧,地位很接近的
  洛阳你就知足吧 起码你还叫洛阳 同为姐妹城的长安 已经不叫长安了
  楼主别出来丢河南人的脸了
  东汉从开国一直定都洛阳,直到汉末董卓迁长安几年。  
  没文化真可怕,东汉、东周定都洛阳时,连陪都的名份都不肯给长安。  
  “长安”听着王气,自信  “洛阳”听着富贵,繁华  很喜欢祖先称呼它“东都”“神都”  
  做陪都也是要有实力的
  因水而盛,因水而衰,洛阳终于在唐末因河道闭塞陨落,没有地理屏障而紧邻黄河运河的汴州成了短命的政治中心
  陕西狗瞎叫唤什么啊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我的陪都_百度百科
这是一部反映1938年到1944年发生在抗战陪都重庆的历史纪录片,本片将首次利用情景模型全方位解析世界战争史上首次无差别轰炸的全过程。
全片创作历时3年,由中国重庆市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一群90后学生自发自费创作。全片以重庆大轰炸最后一代幸存者口述历史为主,辅以1:35比例街景模型叙事,收集来自美国、以色列、日本、中国台湾等地佐证历史资料,中日双方学者解析事实真相。截止日,共收集采访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代表等53人完整影像;文献文档2.45T;完成情景模型与个体模型12套;日,重庆大轰炸六五惨案74周年之际微电影版本全网上线。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全纪录版本全网上线。日,国耻日之际,线下巡回公映活动启动。
电影拍摄制作备案公示表备案立项号片名备案单位编剧备案结果备案地    影纪备字[2015]第015号我的陪都重庆天友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省瑞农商贸有限公司吴龙飞同意拍摄重庆市     
关于70多年前的那场民族战争,有很多纪录片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已经解析的淋漓尽致,特别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前后的文 学影像作品如《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但是,有这样一段史实,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80后的青年一代,这就是重庆大轰炸。
从抗战胜利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重庆大轰炸的史实研究少之又少,相关论著几乎没有,相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同性质事件无论怎样都让人寒嘘不已。98年夏天,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成立了重庆大轰炸研究中心,通过其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素材收集和潘洵教授的牵头指引,这段历史才真正的文字化影像化。[1]
如今,又是一个十年多,且不说其研究余温尚有多少,就目前的宣传效应来看,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西大的精神,进一步让这段史实完善化,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传媒人传承精神的诠释。
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口述历史8年,采访300位抗战老兵。这部片子已成年。
《我的陪都》口述“大轰炸”历史可能就这半年,如果走下去,先不管成败如何,起码可以为历史备档。
因为,受访者平均年龄90岁,留给历史的口述,真快成历史了。
这就是抢救,从一位炎黄子孙的良知与责任来做。
微电影版本阶段
导演:吴龙飞,男,21岁,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读本科生。百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天罚》分集制片人;大型纪录片《远东堡垒:重庆为世界而战》分集撰稿人;广东电视台人文综合类栏目《社会纵横》专题专访人物;《新周刊》人物专题专访人物。口述历史文献《重庆大轰炸-90后寻访最后一代幸存者纪实》《最后的证言》作者。
走访记者:王瑞贤,女,22岁,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新闻专业在读本科生,2011年9月至今,多次参与校内外志愿者服务,两次在学校“五四评优”中被为优秀青年志愿者。2013年9月— 任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部长。
走访记者:杨洁,女,21岁,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新闻专业在读本科生,三次一等奖学金,两次校文明大学生获得者。现担任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团总支·学生会通讯社社长。曾在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和重庆晚报网担任编辑职务。
摄影 灯光:何威,21岁,2012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在微电影《青白》《忘川》,纪录片《》《阿姨》,宣传片《落地》《中国空军宣传片》,广告片《家》《亲爱哒~520》中均担任:摄影、灯光;在宣传片《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宣传片》担任:导演、摄影、灯光。个人独立动画短片:《蠢蠢的死法 第三弹》,个人独立试验短片《Nokia lumia 930 lumia denim 4K 视频》、《格桑花开》。在校获得1次二等奖学金,和3次三等奖学金。创业项目“专业影视调色项目”获批为重庆市级创业项目;获得“猪八戒网杯”第七届创业大赛,二等奖。2015年3月,组建五人创业团队,专注于影视前后期制作,成立“达达影视工作室”,2015年注册公司“重庆一度灰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参与创作公司第一部关于溺爱的实验微电影《忘川》。
摄影助理:张银鹏,男,20岁,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在读本科生。
场记:刘点,女,19岁,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新闻学在读本科生。致力于新闻传媒,热衷于新媒体。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学生会通讯社副社长等职务,曾在年度重庆师范大学“五四评优”中获得“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等称号。
孙元来,男,22岁,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在读本科生。参与拍摄的微电影《师太来了》荣获全校第二名。
执行制片:廖雪琳,女,22岁,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广播电视编导在读大学生,曾在校外联部获得“优秀干事”,被评为“先进个人”,多次获得综合奖学金“二等奖”。
记者:郭婷,女,19岁,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出境记者专业在读大学生。曾获校级五四评优先进文明优秀奖;大一下学期聘为重师青年编辑;第十三届校无冕之王优秀个人奖、优秀制作奖;奖学金等。
出镜记者:娄晨阳,女,20岁,重庆师范大学出镜记者专业在读本科生。
出镜记者:徐静,女,20岁,重庆师范大学出镜记者专业在读本科生,担任班级团支书。在学校新闻中心担任播音员,擅长新闻播报等口语节目。
镜头语言整理:赵芮,女,20岁,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师班在读本科生,曾参与多项竞赛,2012年任班上宣传委员,2013年至今任学院科研部副部长,曾获得“优秀团干部”、“先进个人”等校级荣誉。
财务(兼文本):王情,女,23岁,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戏剧影视文学毕业生。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优秀戏剧奖”《切格瓦拉》剧组成员;2011——201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队员”;两次“寝室文化周”优秀团队奖;参与《卡门》舞剧两次参加学院迎新晚会;话剧《小面馆》主演,获“非师范技能大赛”三等奖,和团队又参演了当年的迎新晚会。重庆电视台《牵手》栏目编导助理,重视传媒“尹燕工作室”微信编辑,重庆市天友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案,重庆电视台《双重喜庆》栏目编剧,重庆江小白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影视文案。
后期剪辑: 郑小凤,女, 20岁, 重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
包装渲染:李艳,女,21岁,重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
后期剪辑 :杨艳,女,18岁,重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
后期剪辑:冉苏,女, 19岁, 重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读本科生。
后期剪辑:何金玲,女,20岁,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数字媒体技术1班在读本科生。
全纪录版本阶段制作团队
出品人: 吴建华 彭里生
总策划 :吴龙飞 陈以明
总监制:李明海 王 力
总编导:吴龙飞
总撰稿: 吴龙飞
总顾问: 陈以明
历史顾问: 张培枬 李大淮 内田知行(日)
军事顾问: 龙启明
法律顾问: 林 刚
制片人: 吴龙飞
财务会计 :王 情
采访组: 王瑞贤 杨 洁 郭 婷 娄晨阳 仇 珺 徐 静
资料统筹 :李 龙 杨 洁 冉 苏 杨 艳 何金玲 杨 芳
摄影组: 何 威 吴龙飞 张银鹏
场 记:刘 点
灯光组: 何 威 王胜林
声音组: 孙元来 廖雪琳 娄晨阳
文本组 : 赵 芮 王 情
片名题字 : 顾福元
解 说 :陈 波
翻译组:罗建忠 傅建渝
司机组 :张玉川 杨春连 吴廷彬
剪 辑: 吴龙飞
预告剪辑 :张 玥
宣传制作 :何 威 吴龙飞
平面设计 :谢 乔 罗 浩
动画组:殷文瑞 周海林
手工模型 :甄 锐 吴龙飞 樊成彬(中国台湾)
参与受访者
90岁及其以上
蒋述贞 万显发 吴和青 刘传勋
杜晶育 曹跃华 金 非 高荣斌
人物版海报
李意茹 宋扬昭 陈以汾 杨仁杰
80岁及其以上
王西福 鞠天福 蒋万锡 卢贤伯
刘吉英 陈辅明 闻德诚 罗 汉
陈桂芳 邓选福 简全碧 朱兴学
60-80岁之间
金薇薇 孟晓云 张义蓉 张培枬
潘 洵 曹庞沛 敖依昌
林 刚 林艳中 王 军
2013年6月-10月
王 力 王 莉 曾 磊 张译丹
陈以明 温蓉光 蒋淑珍 万显发
吴和青 金薇薇 顾福元 林艳中
刘传勋 张培枬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重庆市档案馆
重庆师大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教师团队
重庆市渝中区敬老院
罗斯福图书馆
重庆巴渝文化研究所
重庆新闻图片出版社
2013年11月
杜晶育 曹庞沛 曹越华 李大淮
李国民 宋扬昭 李意茹 孟晓云
渝中区图书馆
重庆黄埔军校同学会
重庆黄埔书画院
2013年12月
龙启明 林 刚 杨仁杰 高荣彬
王西福 一赖敬一郎(日) 内田知行(日)
中国抗战大后方文献中心
重庆大轰炸民间对日索赔原告团
重庆大轰炸民间对日索赔中日双方律师团
2014年1月-3月
甄 锐 樊诚斌 杨玉培 黄晓初
潘 洵 粟远奎
百度模型吧
重庆市渝中区区委宣传部
重庆市渝中区文广新局
重庆市人防办公室
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影视基地
李自力 思 杨 李洪福 田大文
重师新媒体学院广编出镜记者班教师
重庆民间二胡爱好群体
重庆民间交响乐群体
高 原 敖依昌 席郁兰 张天智
关 月 冉仙凤 邓涵妮 罗 莉
李天宇 王舒容 邹玉溪 李梦雪
重庆师范大学重师吟诵社
重庆青年报
李 娟 刘爱民 崔永元 祝 康
刘 晓 罗应中
中国中央电视台
指文图书出版社
重庆三峡博物馆
重庆山水模型俱乐部
2014年8月-10月
重庆市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
2014年11月-2015年1月
黄小勇 杨玉梅 陈 钦
纪录片《船政学堂》创作团队
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创作团队
纪录片《中日百年战争全纪实》创作团队
北京空谷幽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京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5年2月-3月
重庆天友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帮帮理财网
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1、从90后的视角去反映历史,从表现客观生活逐渐深入到关注人的存在方式与内心世界;
2、献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庆。
2、提高受众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与品味,开阔视野,由多种人物的交流最终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3、以画面为基础语言,配以解说词与音乐,把握节奏和印象的造型美感;
4、以中日两国各有情感公正史实,不渲染党派纷争更不渲染民族矛盾,客观公正的去正视这段历史。
5、让潜在受众对这段史实有所了解,产生内心的共鸣。
6、为历史存档,提供部分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料,为史料研究备案。会引起社会效益。
7、令受访者的表达诉求得以实现,支撑起他们晚年的精神家园。
8、从影片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战时文化,例如战时音乐、诗词的创作给予现代人以创作灵感和精神领航。
9.在中国纪录片新媒体历史上,首次动用全景式情景模型构造影像画面,具有创新性质。会有一定专业意义。
10.相当纯净的90后观点,最后5分钟的素材倾诉,大胆留白。
对当下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历史依然是遮蔽的,人们对教科书上枯燥的近代史充满了探秘的冲动,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求知欲,《我的陪都》作为一部以口述历史为主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让亲历者亲口述说那些我们在书本上不曾了解的历史,尽最大努力挖掘、抢救和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社会组织赠送剧组的感谢信
重庆大轰炸,既是日本法西斯侵华暴行的血腥罪证,也是中国人不屈不饶反对外来侵略的悲壮事例,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吸引国内外多方关注的焦点事件,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据了解,在日本,几乎人人都知道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东京、大阪大轰炸,并以受害者的名义举办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然而却极少有人了解重庆大轰炸,更不了解日本对重庆的轰炸是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而盟军对东京、广岛、长崎的轰炸则是制止侵略战争的手段,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在中国,不仅大部分民众对日军战略轰炸的历史知之甚少,即便是专业学者也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论断,甚至有学者认为,日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轻视战略轰炸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轰炸突击。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近40年里,学术界基本没有关于重庆大轰炸的研究成果问世,相关研究论著也极其薄弱。
1998年夏,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成立大轰炸研究中心,在潘洵教授的牵头指引下,通过主题为“重回烽火岁月,山城青少年在行动”的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去走访战争亲历者进行素材收集,通过亲历者的口述,这段历史才得以文字化。如今,16年过去了,暂不说对这段历史研究的余温还有多少,作为90后的传媒学子,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段逝去的历史做些什么。
解说词欣赏
十九世纪初,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在创作《战争的灾难》时,根据拿破仑军队对西班牙的暴行画了这样一部油画。日》.作品描绘了一个男人被法军行刑前的姿态。就是这姿态中的表情赋予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以不朽的生命。就像当年战争场面打动戈雅一样,一个多世纪以后,同一个国度的,根据德军空袭格尔尼卡创作出历史性代表巨著。
巧合的是,综合了西班牙灾难特性的5月3日和格尔尼卡的无差别空袭战术,在历史的特定节点,在世界的东方,在重庆。历史灾难再次上演,并且创造刷新了人类战争史的一项项纪录。
我们要讲述的就是这段发生在时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空中与地面及其地下的历史。
中国重庆 较场口 地铁站。
早高峰一如既往地在工作日的每天重复上演。这种极为平凡的现象与重庆的火辣性格多少有些相似。虽然人多,空间拥挤,但 毕竟有序。
在渝中半岛三角洲的地下,除了地铁一号线以外,还存在着这种景象。70多年前,整个重庆所有生的希望全部聚集在这里。
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众,从1938年的初春到1944的晚秋,眼神中不再有对生活的希望,更多的是无尽的恐慌。而这个恐慌情绪来源于地平面以上 三尺的空间。
日,这种装有两台活塞式发动机,机翼上涂有血红旭日标识的日本陆海军航空队轰炸机分批撕裂着空气,由此产生了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对于重庆民众来说,象征着消逝,一切存在性物理元素的消逝。从1938年的夏天开始,这种声音已经持续发声3年,重庆民众早已司空见惯。
日。 这一天成为了全中国民众的抗战记忆起点。在此之前,局部抗战早已在东北打响,按之推论,东北人的抗战记忆在日那天晚上形成。一夜国耻,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心痛。然而,日本这条恶狼胃口远不满足于东北。日,本想复制九一八的这条恶狼在19路军面前没有占得任何便宜。接下来的几年,日军在长城战场缓步蚕食的同时,也在依靠东北资源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阴谋。
终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成为了这条恶狼真正疯狂的开始。
当历史将南京钉刻在中华民族近代的耻辱柱上时,深处和平时代的我们只有铭记。从这一幅幅惨绝人寰的历史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 惨。
然而,当一个时代的首都遭遇如此不幸的时候,历史通常会映射出我们这个民族与之对应的一面,这就是烈。而这个烈的地标在重庆。当时叫做陪都。
2013年4月,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90后摄制组希望能够通过文献资料找到关于强烈反应陪都重庆抗战性格的历史事件。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个事件不断地被挖掘放大。令人意外,在此之前,知晓它的民众并不多。可谓鲜为人知。
随着南京的陷落,日本国内好战者声音压倒了一切舆论,在这些日本人看来,一旦军队攻占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征服中国便指日可待,但是,受四川盆地地形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再加上战线过于拉长的窘境,一时间,征服中国瞬间变成了伪命题。为了把这个伪命题消除掉,已经攻打到武汉的日军迫不及待地准备实施一项绝密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国民政府政权所在地重庆实施空中打击。
这是一本2001年由重庆市文化局,博物馆,红岩革命纪念馆联合出版的文集,这本文集的主要内容是抗战时期的重庆大轰炸。在这本书的最后几页,印有这些简要日记。可能对于深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来说,这仅仅是历史的一面而已,可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却影响了他们整整一辈子。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1937年11月,日本陆军部在其《陆军航空部队使用法》中明确提出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构想。规定陆军航空部队从支援地面作战转向进攻战略 要地的空中轰炸。“直接空袭市民。恐怖,挫败其意志。”这些语句成为了本书的重点。
这里所说的战略要地,重庆首当其冲。 事隔一年,日。日军最高统帅终于憋不住所谓“尽早解决支那事变”的原则性构想。在当天,随即下达345号大陆作战令,而这一次,把对华航空作战列为首位。在此之前,日机两次窜入重庆上空,进行空中侦察和试探性攻击,这就是在为轰炸重庆做战术准备。
日军所做的准备极为充分,1938年10月,日军受制于战线太长,在武汉停止了初期进攻模式。然而,刚占领武汉三镇的汉口地区,一个能够停放200架飞机的空军飞行基地便开始使用。顺理成章,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机场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下在中国战场的一枚重棋。
这是当时日军攻击机模型,这种飞机曾经做过环球航行,它就是96陆攻机。之所以派遣这种飞机轰炸重庆,原因很简单。它的载弹量和耗油量均比其他机型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飞机每次加载的航油并不纯正。以至于每次执行完轰炸任务后,发动机蒙皮上都会形成很黑的一层油渍。然而,通过这个细节,我们挖出了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极其有限。自从占领武汉之后,日军再也无力组织更大规模的进攻,后勤补给一度靠中国战场自行满足。航油自然要靠中国内地。
其实就机型来说,我们也可以以小见大,洞察出这些进攻性武器背后的故事。而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
二战时期的日本,受其军国主义狂潮的刺激,日本国内的工厂,特别是重工业工厂开始转为
军用武器研发地,在这种背景下,日军不仅开发出了相当数量的96式轰炸机,同时研发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空中进攻性武器 战斗机。
日,一部创造日本票房神话的影片上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大肆宣扬其精神鼓舞,其情感感人至深。这部影片的主角便是一种飞机。从片名上来看,与零有关。零式战机,1941年之后,盟军三分之二战机被其从天空抹掉。
这里是位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坂的靖国神社,在许多人看来,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日本法西斯亡魂的展馆里存在一个以物理状态留存于世的战争机器展馆。它叫游就馆。
展馆入口第一件展品,是零式。
远在东京的资料供应团队为我们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明确显示了这种飞机的首战记录。
地点,重庆璧山。
由日本《战争空袭问题研究会》编撰的重庆大轰炸原委一书中明确记录了这种飞机在日的战果。“全机逃避”“一举捕捉”“再也没有潜在威胁”。
这一天,重庆璧山上空,中国空军仅存的有生力量被彻底抹掉。
然而,这种飞机到底有何神通广大?竟然能够创造出这种战绩?
如果就飞行员经验来说,日方也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在璧山空战期间,这种飞机还尚未列装部队。真正的原因在于这种飞机的设计思想。一个字,轻。
这是曾经在中国动漫电影中备受推崇的一部作品,这部影片的主角便是这种飞机的设计者。他叫崛越二郎,这个曾经被誉为天才的设计者终究成为了军国主义的牺牲品,而他所设计的飞机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绝唱。
零式战机,机体蒙皮和机身骨架,超脱当时世界所有战机设计思想,首次运用轻质铝合金作为主要承力结构,选用小直径的结构铆钉。也就是这些细节,不仅节约了日本有限资源,而且成就了这种飞机战争初期的霸主地位。
战争初期,日军明显不再把中国空军放在眼里,武汉会战以后,在他们眼里,重庆只不过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而已。这种思想自从零战 出现以后,更是狂妄至极,以至于之后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他们甚至敢叫嚣工业能力极强的美国。但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没有想到一个东方国家能够设计出此类产品,于是在珍珠港,美国挨了当头一棒。日,数百架零战从航母上出发袭击了珍珠港,殊不知,他们同样点燃了自己覆灭的导火索。
然而,在战争还未波及太平洋以前,这条恶狼已经画出了一个圆满的蓝图,他们要把重庆变成第二个南京。毁灭,这个极端的词语一次次被释放出来。
对重庆形成毁灭的前提是,必须有一种直接能够攻击到重庆地面的武器诞生,而这个武器必须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在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的抗战岁月厅里,这种武器可以这样形容:“45米绝杀!200米必残!”
这就是被直接用于攻击重庆的98式高阻爆破炸弹!
然而,若是武器选定到这个地步还不能深刻应显这条恶狼的歹毒的话,接下来这种改进型号炸弹,必能昭显出日本军国主义险恶乃至丧失人性的本性!
为了深刻揭示这个历史细节,摄制组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在一本由日本人自行出版的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文献中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燃烧弹在对于城市攻击中比炸弹更有效果,20世纪的战争,将由轰炸机搭载燃烧弹这种进化作战方式登场。航空飞机投下这种燃烧弹,足以形成火炎地狱。
同样,在这本书中我们找到了深入剖析关于燃烧弹的文字。然而,仅此一项,我们发现了更多细节,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分别用着自己开发的,专门为重庆量身定做的燃烧弹来互相争取战果。日本海军航空使用一种油脂燃烧弹。这就是“七番六号爆弹二型”,在武汉军需所,这种炸弹属于常备弹。这种炸弹一旦触地,瞬间会释放度高温,燃烧时间持续十分钟以上。
如果说普通炸弹造成一级杀伤的话,这种炸弹无疑能够造成二级杀伤,在杀伤基础上还有燃烧。
对于无所不用极其攻击重庆的陆军航空队来说,海军航空队做的炸弹相对简陋。他们有一种名字叫做“四式”的炸弹。这种炸弹内部 装有黄磷溶液,能够自行结合空气形成火幕,随之而释放出一种白烟,由此对人形成恐怖心理。在这本日本人自己编撰的书中,频繁出现威力巨大、战争惨祸的词语。
以上这些有关先进战机和燃烧弹物理元素还未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在历史的一个特定时间点,在1939年的晚春,在陪都重庆,噩梦已经来临。
日,重庆刚刚度过漫长的雾季,在许多重庆人看来,心情本应该异常舒畅,然而在那一天,重庆出现了另外一种天气。一种比雷暴更可怕的天气。这一天,重庆上空下起了弹雨。几乎所有经历过这一天的人,都把这一天刻骨铭心。毕竟这一天成为了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住在重庆江北蹇家台正街50号的王西福抗战爆发时出生。然而,他与父母仅仅在一起生活了3年。
五月三日这一天的午后,重庆万里晴空,遮掩着市区的雾终于散去,天空中几片浮云飘飘荡荡。人们感觉到低沉郁闷的雾季就要结束了。
为了能够直观清楚的解析这一天发生在重庆的惨案,我们根据历史照片制作了这两款情景模型。
早上十点,在枣子岚垭的防空司令部里人来人往,随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墙上3尺见方的防空地图上。以重庆为中心,四川省南部个城市都标上大圆圈,离重庆约50公里的同心圆上明确标出理了距离、由重庆向东深处两条粗线,表示长江流向。在同心圆最外围和长江最东侧的交叉处,是武汉。这一天的武汉,同样万里晴空。
从地图上看,重庆距离武汉相距780公里,中型攻击机,也就是96式轰炸机,单程飞行需要4个小时,这一次,日本海军航空队与5个月前陆军航空队的攻击不同,他们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从飞机上看,一过宜昌,右边的大巴山脉连绵起伏,脚下的长江尽在眼底,按照最短航线飞行的中型攻击机顺江飞行。在江流分流的地方,就是重庆,也就是攻击的目标。
在其中一位飞行导航员手上,一个地图映入我们的眼帘。76年后,我们找到了原件。
这是一张由日本军令部印制的军事地图。地图右下角的按照日本天皇年号纪年的昭和十四年便是1939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这张地图上的精确范围竟然锁定到了每一块坟墓的位置。无独有偶,日军有备而来。
攻击机编队向西飞行时,枣子岚垭的防空司令部不断获得飞机到达新位置的通报。当机群通过奉节上空、万县上空、涪陵伤空时,地面防空系统已经做足了充足准备。那时的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形成了早期警戒网。在武汉到宜昌这一平原段,狼烟报警很奏效。从宜昌一进入前面的山岳地带,旗子成了最有效的方式。而一旦到了万县和涪陵,这里就到了“大后方”这个日军控制不了的地域,电话自然而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围在地图前的指挥官们,没有抱有太多的幻想。他们当中大多经历过上海南京的战斗,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们十分清楚日军是怎样在中国城市使用航空兵力,这一次,轮到重庆,确信无疑,发警报,势在必行。
12点40分,司令部向全市发出空袭警报,15分钟后又发出紧急警报,在市中区的一块高层建筑上,高高挂挂起了预警红球,随着红球数量的不断增加,预警等级也在进一步扩大。
当时同样为逃避纳粹法西斯屠杀的以色列机籍犹太民族作家沃尔夫冈·卡佛岗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到达重庆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日本飞机大轰炸的欢迎、”“在城市中心最高处有一个大木架,这不是用来施行绞刑的,而是用来挂空袭警报球的。”在卡夫岗的记忆中,这一天的记忆格外清晰。
午后1点17分,坐在座舱里的日军看到了脚下的重庆半岛。
它的形状像极了一片树叶。
紧接着,日军飞机开始列阵。
这个时候,在编队不远的地方,一群小飞机冲了过来。
这些小飞机便是中国空军仅存的空中力量。
其实,就机型来说战斗机的灵活性远比轰炸机占据优势,然而,在此时的天空,性能落后的中国战机却依然不能有效阻止日军的肆虐。这种飞机叫做苏制伊-16战机,在当时的中国空军序列里属于王牌机。然而,在之后的常态化阻击战中,它的弱点被一次次放大。
中国空军所装备的这种飞机是由当时的苏联战略援助的组成部分。但是毕竟在性能上无法与日军主力战机匹敌。无论从飞机本身性能还是从战术战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日军也就是利用中国空军的这个短板,竟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派战斗机护航轰炸机执行任务。在这群恶狼眼里,中国空中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理所当然, 日军轰炸机编队根本没有把这些飞机放在眼里,他们打开舱门,每架飞机装载的720公斤炸弹都向市区扔了下去。250公斤、60公斤、镁合金固体燃烧弹开始浮现重庆上空。
在燃烧弹接地的那一刹那,约5尺高的火焰融化固体油脂像舔去一层地皮似的扩展开来。
整个重庆瞬间陷入了一片火海。
持续的轰炸过后,重庆已经黄昏。入夜时分,月食来临。月食,我们第一次在关于重庆大轰炸的书中搜集到了这个字眼。
这是由日本研究学者前田哲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编写的书籍《重庆大轰炸》,在这本已经汉译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疯狂恐怖的重庆轰炸对我的政治观点产生了直接根本的影响,那是一个月食之夜,下午轰炸过后还在冒烟,僧侣们在驱赶月食的恶魔。”
月食,天狗吃月,不为苍生。
返回的日军此时也在月食下,忙着维护战机,这条恶狼准备天亮以后继续轰炸。
这次轰炸明显具有针对意义,在前田哲男的书中写到:“没有一处是军事目标。”军民无差别轰炸上升到执行阶段。
5月4日,重庆天翻地覆。
我们把这两天的轰炸讲述完毕,原因就像开篇提到的,这两次轰炸第一次改变了许多重庆人的一生。然而,我们没有想到这还仅仅是开始。
在重庆的区县,日机也在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现年94岁的李意茹便是万县大轰炸的直接见证者。
在摄制组采访李意茹老人的过程中,老人越说越激动,可能已知天命的她,在我们准备离开前,一度很神秘地为摄制组展现了一组照片。而在这一组躲过半个世纪各种劫难的照片背后,我们却通过它们看到了最真实的历史。
惨案过程不必直接赘述,然而历史真相缺着实有必要公开于众。
我们把目光转向这样一张照片,这是李意茹年轻时候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几位姐妹们表情阳光灿烂,好似一番和平景象。照片上标记的日期为日。
日,重庆是太平的。这一天过后,重庆真正的陷入了地狱。这个地狱惨景的制造元素终于被日军集齐了。在此之前,在1940年的8月19日,这些元素已经有过所谓的实验。如果按重庆地面伤亡比例
来计算的话,五三五四伤亡比例还不及八一九的三分之一,八一九的伤亡比例还不及六五的三分之一。
随着一次次作战计划的制定,日本军部陷入了真正的疯狂状态,由此,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惨无人道的战略空袭发生了。
地狱坐标,十八梯。
这是三张历史照片,这是一个情景模型,它的名字也叫十八梯。确切来说,他的名字叫做十八梯大惨案还原街景模型。面前这位仔细观摩模型的老人,名字叫做高荣彬。今年92岁。
时年18岁的他,作为警备司令部防护队一员,参与到十八梯大隧道尸体清理工程。
同样,卡夫岗的回忆录中也对这一天有着详细的阐述:“我目睹了几千具尸体用卡车拉了好几天才清理埋葬的惨剧,事件过后,这一代的商店好久都没有开门,因为他们死在洞里面了。
为了探究这次惨案背后的真相,我们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区县范围内紧急寻访见证者,在这一系列的走访摄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萦绕惨案事件的物理元素:镜子。
然而,人祸可不止这些,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直接原因竟然是洞门因素。十八梯是一个防空洞,当我们走进这个已经尘封70多年的洞内时,我们想到的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此简陋?
事实的回答是肯定的,当年额度历史图片也验证了这一点,然而,在幸存者群体中,我们听到了另外一个更为直观解惑的故事:防空洞存在阶级化。
这是一张我们搜集的防空洞入洞证扫描影像,,在这个小小的证件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避难许可证只限一人使用,不得转借他人,但幼童得免征入洞。很显然,事实证明,此证不是人人都有。
就是因为这个小小细节,加上十八梯防空洞洞门设计不合理,日,十八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间接死于空袭机器最大的人工惨案。
六五惨案以后,疲劳轰炸开始上升到日军轰炸日程。而疲劳轰炸的直接表现形式为月光轰炸。
2014年6月,摄制组在位于重庆鹅岭的浮图关发现了更有价值的线索。这个线索的源头竟然是一座塔,它的名字叫做“白骨塔”。
由于2014年7月的一次数据规建意外。我们失去了关于这里的所有素材影像。关于这座塔,我们至今唯独找到一张照片,五三五四大轰炸过后,曾经的12座用以祭奠百余尸体的单塔如今仅仅剩下一座。一千多具尸骨从此深埋地下。关于他们,现代人已经鲜为人知。 在历经不可还原的沉重打击后,我们决定重新出发,后来我们坚定信念,在本片创作手法中,我们杜绝同一性质元素的二次出现。
于是接下来的一年,我们找到了关于“累累白骨”的集中掩埋地。
重庆江北的黑石子,这里不仅是六五惨案遇难者丛葬地,也是整个重庆大轰炸期间,几乎所有遇难者集体丛葬地。关于这里的一切,我们无法定位具体物理地标,然而,正是在他们口中,我们听到了直接陈述性词语。
然而,日本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徒劳。卡夫岗在其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日本人以为狂轰滥炸就能让中国人区服,他们完全低估了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尊,重庆虽然被轰炸成一堆堆瓦砾,但只要日本飞机离开,大火一经扑灭老百姓就开始在废墟上建小商店。搭简易棚子,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每片木头。每颗钉子都在重建中反复利用。在战时的欧洲,不少人受不了痛苦宁愿选择自杀。而在这里。生活从容不断!
重庆人民的精神战胜了法西斯的野蛮,同样,这种精神也在具体的事件中得以体现。历史就是这样,当我们撕开一角,就会发现,在这背后的故事远非我们能够想象的。
高荣彬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抓到过日本飞行员。
说到飞行员,我们不得不提前面叙述的中国空军伊16战机,璧山空战以后,这种飞机的身影彻底消失,然而,他的离去却使得一个新的名词广为人知:飞虎队。
日,一条讯息占据了重庆各大媒体头条,国内仅存飞虎队员病危。
由于医治费用数额巨大,新浪重庆以微博为平台迅速搭建绿色通道,为龙启明捐款。消息一出,山城重庆人民踊跃捐款,仅仅3天便筹集到相应款项,如今网页固定捐款数额已经超过预期3倍之多。
龙启明何以如此感召之力?还是因为飞虎队。
在重庆李子坝的飞虎队友好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了关于飞虎队的一切。飞虎队原名美国空军志愿援华航空队,因为所用战机机头的鲨鱼嘴经常被中国人民误认为老虎嘴而得名。我们前面提到的日军零式战机在飞虎队的P40战机面前,虽然还是具有优势,但是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在重庆大轰炸期间,飞虎队的大本营驻守在昆明,也就是这些驻守在昆明的飞虎队的出现,才遏制住了日军肆无忌惮地轰炸,直接影响了日军对重庆实施战略轰炸的后期决策。在龙启明离世的前一天,深圳晚报发表了题为”飞虎队龙启明迟来的空白“一文,而这一篇文章的观点恰恰解释了长期以来蒙受冤屈的龙老内心的苦痛。他的苦痛来源于网络上无端的攻击。
为了佐证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我们采访了龙启明的家属,
后来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信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由此我们淡定龙启明的飞虎队真实身份毋庸置疑。
这封信件来自于美国,信封上这样写着:我们刚刚得知我们著名的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先生病危,在重庆住院,心里一直很牵挂他,请允许我代表詹姆斯.怀特海德将军先生,我们美国飞虎队主要组织和所有队员对你们对他的温暖关怀表达深深的关心和赞赏,一位英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促进了战争的胜利。
日,一心想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龙启明离世。享年91岁。
向龙启明一样,如今安眠在重庆南山抗战空军坟的这些默默问问的空中勇士也同样为了重庆大后方的祥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重庆,这样纪念空战勇士的地点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有句古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历史这面镜子在1945年3月和8月分别映射出日本人必须对自我的暴行进行自我的偿还。
燃烧弹,日军自我聪明改造的产物,最后被美军在东京用到了极致。日本军国主义对重庆平民进行的无差别轰炸在日本本土以其同样的性质发生了。我们对日本平民深感同情的同时,不禁一想,罪魁祸首还是日本军国主义这条恶狼!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日,由国内某著名新闻网站刊发了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妇女拿起手机用扫二维码的方式参与到祭奠亡灵的活动中,这个墓碑上写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一旁相对矮小的墓碑上写着重庆大轰炸惨案。如今,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得到国家公祭,早在30年前政府便在标志性丛葬地建成纪念馆,而如今,重庆大轰炸遗留于世的物理建筑仅仅为不足十平方照片展览馆,同一性质的历史事件映射出不同的纪念态度,本应该纪念的江北黑石子丛葬地如今一派此番景象。令人不禁唏嘘不已。南京,六朝古都,20世纪最黑暗的一页曾经在此上演。这个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城市,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深的苦痛与灾难。重庆,巴渝之地,20世纪中华民族抵御外悔的核心所在地。这个位于上游的城市,至今依旧默默无闻地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在这座城市中,依旧有这样一些人轻微的在特定的历史节点慢慢地发出声音。
不管表达形式如何,如今,面对有可能起死回生的日本军国主义这条恶狼,他们的声讨同样是我们有力回击那些意图沫灭历史真相的最有效方式。
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为了能够让大家能够更加铭记这段历史,也是为了能够让这些第一次面对镜头发出声音的幸存者、见证者、后继人们发泄心中的楚痛。为了能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留下最后的历史证据。我们决定用5分钟的时间来播放幸存者群体压抑在心底近乎整个人生的主观陈述素材。
接下来,我们一同倾听。
1、随片书籍《我的陪都-90后寻访重庆大轰炸最后一代幸存者纪实》
2、情景模型《挂红球》《警报!警报!》《十八梯》
警报!警报!
3、个体模型《二战日本陆海军航空队机型总览》《民国空军之雏鹰展翅》
【导演 吴龙飞】
纪录片创作课程,也就是这一学期的事情,对于纪录片的种类包括创作技巧手法也是初出茅庐,但是我非常感谢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从项目启动至今,包括法律版权问题在内的诸多技巧完全被实践了出来,事实证明这是一本好书。
我的创作团队,是本片的构架单元。如果没有他们的加入,本片不可能成片。从一开始的大团队教育式走访学习到后来的小组式分组任务,每个人的成长都在陪都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历练,我相信这是史无前例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知道我的团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才能走到今天。这无疑是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的顾问团队,本片的总顾问。在我的手机通讯录名称上是这样写的“剧组 程 图书馆”。他叫陈以明。我们相遇在重庆市图书馆,第一次见面匆忙告别留下一个与“陈”近音的“程”。我们是忘年交。因为责任与期待。年近60的他跟着我东征西跑,爬上爬下,从养老院到政府机关,从南山深处到年久防空洞,血泪交织。
温蓉光,剧组心灵的孵化师,也就是由于她的悉心指导与呕心沥血,我们的心态才能平稳至今,我们才能抑制住不给历史伤口撒盐的冲动。不激化对日本的仇恨,相反,又是一次再教育。
历史顾问和军事顾问团队更是一次次将注意要点和敏感点悉心传授。
我的指导老师团队,他们对我的鼓励成为了我一贯坚持的坚强后盾,也造就了今天陪都的成片,没有这些一流的设备提供,没有一次次脚本的修修补补,没有代课老师几乎默许的时间安排,我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最后一代幸存者口述资料抢救回来?
我的模型创作团队,是国内最顶级的微缩模型大师组成的。甄锐,国内军事场景模型第一人,他的作品被央视定为特供场景,他的专业技能和博学深究精神是我这辈子的偶像级追求目标。可以说,他手中复活的历史场景完全具备博物馆一级收藏级别。远在新疆和台湾的三位至交更是将本片模型场景复原的以假乱真。
远在新疆的模友负责日本武器的考究,记得一天深夜,他急电我要求重亲复查日军飞机编号,即使跨着时区,我们依旧默契的配合着,就一个原则:不戏说历史。
我的资料供应团队,从日本到台湾,从成都到重庆,将尚未公开,甚至不能公开的资料放心的寄送给我。当我接触到的历史真相和教科书上不一样时,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在做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件,而这一事件也要存档历史,马虎不得!
当我接到由日军军令部绘制的超精细重庆市区地图(原件)时,我一边感叹日本人紧密的逻辑思维和认真态度,一边为我们能取得那场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暗自欢喜。这张精确到每一个坟墓的地图如今被我精心复制一份赠与受访者,原件被历史机构珍藏。
当受访者李意茹将自己珍藏70余年的历史照片那到我手里时,我颤颤抖抖地不知所措。这些大轰炸一手资料的珍贵程度简直国宝级别,我相信老天是有感应的,他帮助一个人完成心愿后才能放心的成全一个人的人生。李意茹受访后的60天整,安详离世。
当受访者王西福将自己的苦难经历说给我们听时,我记得那天是我的生日,重庆很配合的在当天夜里下起了小雪,这在近年来是首例,那天,我才意识到一次轰炸改变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王西福从富二代到穷三毛的转变,令我深受震撼,于是从那一天起,我决定把他的故事做成单集,也就是今天的微电影版本。这是一个人的抗战与抗争!
当我们敲开每一个受访者的门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将要和历史对话。而这写受访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令人深思,我记得他们都有一个心愿:你们这些年轻人,一定一定要记住这件事,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耻辱啊!我们不能忘!坚决不能忘!
同样,日本友人对本片提供的帮助,再次从侧面解释了重庆大轰炸的原委,他们那种吃苦耐劳、不放过任何一个历史亮点的精神深深地让我感动,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学者能对同一件历史事件抱有同样的态度,也许重庆大轰炸这一历史会被早日挖掘出来,受害者也能得到相应的关注与照应,最起码他们不用自费去日本打官司!
给本片题名的顾福元先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武林中人,从运笔手法到墨迹宣成,一气呵成,这也就成为了本片的气度风范,大气话历史!一笔一划,一帧一秒,相得益彰。
一部片子的诞生是系统的,更是一个团队的合力,绝非导演一人功劳。
因为他们,才有陪都。这是我们和历史的对话,这是我们的陪都。
【摄像 何威】
在拍摄方面,这部纪录片的过程很曲折,首先是在拍摄的器材方面,学校只提供一台佳能XF105摄像机,而单反很多时候都是导演向同学借,每次出任务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机,有时是105摄相机,有时是单反,像600D,650D,60D,70D,7D,6D,5D2都用过。开始的时候用的是佳能XF105摄像机,后来发现拍摄出来的画质不理想,即使是在光线好的时候,码率不高,色彩还原也不好。而在光线不好的环境下拍摄更不理想,会出现很多的噪点。后来就放弃了105拍摄,改用单反拍摄。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6D,7D和70D,画质有所改善,但依然达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因为单反的宽容度较低的问题,比如从天空摇到某个建筑的时候,就出现天空曝光正常,而建筑一片黑;要不就天空一片惨白,没有任何细节,建筑曝光正常,如果想要好点的画面,可能要在室外布光,但是剧组没有那个设备也没有那个条件在如此大的场景里布光。由于这样的镜头还算比较多,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后来通过学习发现,通过使用cinestyle(降低拍摄素材的对比度,饱和度和锐度)模式拍摄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于是后来就采用了这种拍摄模式,通过观看素材,确实素材有所改善,但由于其拍摄出来的素材虽说比之前留住了更多的细节,但拍出来的画面始终是灰灰的,如果不调色,根本就没法看。拍完之后导演看了素材后心里很没底,看起来有点着急了,其实我本人对这种素材也一点把握也没有,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
【音乐 娄晨阳】
明天,也就是日。《我的陪都》剧组就要正式杀青了。也许我们的吴导对片子还有些许的遗憾与不甘,也许我们大家也都会感到舍不得,也许我们会流下五味杂陈的泪水。但这些都是我们为自己的青春所留下的纪念。我很庆幸自己加入了陪都,并让加入陪都成为了我大学生活到目前为止最有意义的事情。在这里,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优秀的自己。这个自己会认真的工作,会洒脱的笑,也会悲伤的哭,偶尔会在灵感来了的时候写写东西,会在工作结束后的深夜站在小伙伴的自行车的后座,穿过空旷的大学城马路,大声地歌唱。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自己,这样不那么平凡的自己。
还记得我在第一次的采访总结的结尾处写了谢谢。当时吴导问我你谢谁啊?我没有回答。在今天的整个文章里,我也一直不断地在感谢,最后在这里,我想说,我最要感谢的就是陪都!谢谢陪都,你让我成长;谢谢陪都,你让我可以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收获到爱;谢谢陪都,你让我在青春年华里拥有了这么一段难忘而又珍贵的回忆......
《我的陪都》的孕育,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陪都》。未来的日子里,陪都她还会慢慢长大,所以我们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记者 王瑞贤】
提到陈爷爷,说他是《陪都》的脊梁柱一点也不为过。他给了我太多的感动和正能量。首先是他和小吴的忘年交是我们剧组的一段佳话,一度为剧组的成员们津津乐道,不得不让人感叹缘分这个东西太奇妙了,而他对我们剧组每一位成员的关心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他总是细心的关注着每一位成员的状态,要是哪位成员不开心了,他总是让小吴要多多关心一下,或者自己打电话嘘寒问暖;每逢佳节,他总是不忘我们这群小屁孩,总会带着好吃的到学校来关心我们,如果说他所做的这些让我们感动的话,那他和小吴上山下乡,在这座城里大范围踩点、寻找线索,联系受访者,为我们每一次出任务做好准备,确保出任务的质量则让我们敬佩。他是我们的长者,他做的事情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多,没有他一路走来的支持,或许我们的路会走得更加艰难,而是他就这么一路默默陪伴着我们走过来了,最困难事情他和小吴去做,士气不足了,他给我们打气加油,“陪都”离不开他的支撑。
而导演小吴一路走来带给我的正能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刚进剧组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个有点想法的小屁孩,刚开始我总认为他有些不太容易接近,还伴随着些许傲娇,但是,和他一起出任务的次数多了,私下交流的时间长了,这个来自安徽的才20岁出头的大男孩让我一次又一次刮目相看,他敢想敢闯,不拘一格,很多我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完成了,曾经我一度快坚持不下去了,几度想要放弃,因为我觉得这个片子的阻碍太多太多,不可能走到最后,可是他坚持下来了,而且前期拍摄也顺利杀青了,很多次看着他一个人在机房默默琢磨着片子,虽然我不曾表达出来,但是更坚定我想要和陪都一直走下去的决心,他身上有着现在大学生没有的可贵品质:责任、担当、善良、细心、谦虚、坚持,每个品质都是他维持这个剧组走下去的法宝,而他头脑里的知识则是“陪都”的宝贵财富和走的更远地动力。
在加入《我的陪都》剧组近365天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变化,和小伙伴们一起笑一起闹,偶尔也会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争得面红耳赤,我享受着那些大家坐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时刻,我享受着在出任务的日子里的忙碌所带来的充实感。也和小伙伴们一起穿梭在这座钢筋水泥森林里接受市井文化的熏陶,我亦渐渐从一个漠不关心外界的青年到去关注了解生活的百态,从喜欢宅寝室到走出去和别人交流,从喜欢一个人默默承受到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剧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点让我一路收获,一路成长。
我很幸运在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群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人,是他们的热情和陪伴感染了我,让我在和他们的互动与交流中找回一个青年人该有的状态,让我敢于去尝试,懂得承担责任,而这所有的经历带着我一步步走出曾经的无所事事。回想曾经自己浪费的日子就恨不得时光可以倒流,可以让我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所幸一切都还来得及。
【财务 王情】
我在剧组中的主要职务是财务,也就是管账的,随带也管管整个剧组的后勤,本人姓“王”,被他们称为“财神王”。要说《我的陪都》剧组的单位性质,其实是重师(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一个促进计划。入组时,学校承诺的是给每个剧组成员补贴50%,这种程度的津贴费用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到最后,可以补贴的费用项目其实是有票据证明的交通费,其它费用一概不在学校报账的范围之内。要说其中的内涵,我也不必多说,有心者必定自己去慢慢领悟其中的暗涵。因此,剧组在建立之初是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的,每次出任务全靠大家自己掏腰包。比如我们吴导就是一个例子,他私下自己估摸着就贴了上万的数目,上万对于现在还是无产阶级的学生党来说,可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为了不给家里负担,他就东借西还,还在我这里借过。听他聊起,他向社会中的朋友借过,向室友向朋友都借过,借过之后,再拆东墙补西墙,生活费每次都被早早花光了。看得出来,这个纪录片可是在他的呕心沥血中熬出来的。
【记者 杨洁】
去年10月,第一次与“陪都”相识,从一张震撼的海报开始,据说是三稿之后的满意之作。11月1日,第一次出任务,第一次结识我们的导演小吴。在这之前我和他没有见过,他是我的学弟,他是我们学生会的干事,一直耳闻学生会办公室有一个小伙子,敢做敢想,不拘一格。现在想来,我们的片子没有中途夭折也多半基于此,就像那首歌说的“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带着梦想起步了,再大的困难都得死磕到底。第一次出任务和导演没说上三句话,他交代给我的意思是“多看、少说话,尽量保持安静。”之前忘了说明,我进组的时候是以采访记者的身份进来的,第一次出任务也是采访一位和蒋经国很有渊源的老者。作为在场唯一一个学新闻的人,保持安静是我当时主要的任务。其次,就是安静地递电池、装灯架、做记录。那个时候很不爽这种感觉,作为学姐居然被一个学弟呼来喝去,想想这人真够目中无人的。采访结束后剧组一起吃饭,剧组里面有位爷爷——我们的灵魂人物。对,就是前面提到的陈爷爷。在拍摄过程中,陈爷爷没少自掏腰包,这次也是他张罗的,他热情的每样菜都是一式两份。趁着陈爷爷去添饭的间隙,导演小吴“嘱咐”我们:要多吃点,最好是吃完。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客套话,陈爷爷只吃自己旁边的菜,还不停地说“你们怎么只吃那么点,要把菜吃完”、“这个好吃,某某某你把这个吃完哦”。在陈爷爷注意我们的同时,导演便自己去悄悄付钱了。
在与小吴导演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渐渐发现不管是他提出来让我们商量的事情,还是他以导演口吻对我们下的“命令”,都是他想了又想之后的决定,每一次都能给我们说得哑口无言。事实也说明,一个导演制是正确的,众口难调,厨师多了,你一勺盐,我一瓢醋的,怎么能烹制好一顿饭。再说组里“有梦想敢远方“的人唯他而已。每周例会是我们不成文的规定,在1月份之前图书馆的那个小角落一直是我们的根据地,之后得到学校支持,我们每次开会都能在剪辑室里正规的举行。欣慰的是,每次在根据地,导演小吴都会带给我们很多好消息,要么是有某传媒公司愿意给我们提供设备援助,要么是哪个模型大家完工了我们的哪个模型。剧组成员的骄傲、兴奋溢于言表。有些事有些人只愿意默默地在后面做,只是为了给我们剧组的正常进行提供不时之需。说到底,每次被现实打击的时候这些惊喜才是最能鼓舞士气的。
记者首先要成为一个杂家。进大学的第一天,系主任来给我们讲课,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在“陪都“的日子里我想我做到了这点,当过记者、拍过外景、摄过像、做过预算、写过策划、定过餐· · · · ·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么多角色里找过自信,同时也越挫越勇。这正是属于”陪都“的记忆,史实的磨难唯有亲历者沉重的口述来展现;那段拍摄历程的栉风沐雨只有我们娓娓道来。
记录历史的责任需要我们一起承担,在同相关部门的接洽中,只要我们道明来历,辅以证明他们都会全力支持。但是也有一些社会团体碍于制度、政策方面的因素将我们拒之门外。也许我们需要百转千回通过很多流程才能绕回来得到同意,也许我们就此无缘,把一天都会搭在上面。相信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大大小小参加过很多社团活动接触过很多人,但是在学校里绕来绕去的都是自己人,你总离不开学校给你划定的规章制度,也就是说能办的事一定有相应的办法。借着“陪都“走出去,才认识到再也不能依赖学校,你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记者 郭婷】
学生做纪录片真的是很不容易,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最后的圆满答卷,这其中的艰苦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因为我们还是学生,生活经历和阅历不怎么丰富,所以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吃了很多亏,还记得导演给我们讲他和陈爷爷踩点的过程,遇到多少冷眼,吃过多少闭门羹。我们都是普通的学生,没有多少钱能购买得起昂贵的机器,我们找学院、找同学靠大家帮忙来完成任务。每次外出采访的地点离我们都好远,来回的车程时间都在一小时以上,车费每次最少也要花10元钱。有时候,我们要在一天内走访很多地点,转换多次车辆,这些钱都是大家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拿出来的,虽然会让生活略显“紧张”,但是每当看到受访者出现在镜头里时,感觉一切努力都值得。
想说的话还有好多好多,但我最想说的就是“征途之旅,友爱相随”我们从不孤单,我们收获了历史真相,收获了温馨真情,收获了感恩的心。
很期待影片上映,我希望看完影片后的你们不是在鼓掌而是在流泪。我们用心采访,他们用心在讲,你们用心在听。重庆大轰炸,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不可或缺。让我们铭记,警醒!
.《我的陪都》微电影版本播放窗口[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陪都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