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举出文中居理夫妇,钱钟书夫妇这样的例子吗?

钱钟书这样影射林徽因夫妇?!大文人还相轻??_聊晚知道-爱微帮
&& &&& 钱钟书这样影射林徽因夫妇?!大文人还相轻…
  如此风采的大才女,钱老怎么下的聊笔,影射她呢?  小编不相信,但看了钱老的文字,哈哈……  而且,还是影射人家夫妇俩,儒雅的梁思成先生,也未能幸免!本文来源:港台文学选读钱锺书小说《猫》这样影射林徽因夫妇:梁思成:沾了太太的光,算个小名人林徽因:到日本度蜜月,割了双眼皮  要讲这位李太太,我们非得用国语文法家所谓“最上级形容词”不可。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假使我们在这些才具之外,更申明她住在战前的北平,你马上获得结论:她是全世界文明顶古的国家里第一位高雅华贵的太太。  谁知道建侯那糊涂虫,把老子的家训记颠倒了。  第一,他娶了西洋化的老婆,比西洋老婆更难应付。爱默在美国人办的时髦女学毕业,本来是毛得撩人、刺人的毛丫头,经过“二毛子”的训练,她不但不服从丈夫,并且丈夫一个人来侍候她还嫌不够。  第二,他夫妇俩都自信是文明人,不得不到北平来住中国式的旧房子,设备当然没有上海来得洋化。  第三,他吃日本菜得了胃病。这事说来话长。李太太从小对自己的面貌有两点不满意:皮肤不是上白,眼皮不双。第一点还无关紧要,因为她根本不希罕那种又红又白的洋娃娃脸,她觉得原有的相貌已经够可爱了。单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进了学校,她才知道单眼皮是日本女人的国徽,因此那个足智多谋、偷天换日的民族建立美容医院,除掉身子的长短没法充分改造,“倭奴”的国号只好忍受,此外面部器官无不可以修补,丑的变美,怪物改成妖精。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许多条件,第十八条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附带把左颊的酒靥加深。她知道施了手术,要两星期见不得人,怕李先生耐不住蜜月期间的孤寂,在这浪漫的国家里,不为自己守节;所以进医院前对李先生说:“你知道,我这次跨海征东,千里迢迢来受痛苦,无非为你,要讨你喜欢。我的脸也就是你的面子。我蒙了眼,又痛又黑暗,你好意思一个人住在外面吃喝玩乐么?你爱我,你得听我的话。你不许跟人到处乱跑。还有,你最贪嘴,可是我进医院后,你别上中国馆子,大菜也别吃,只许顿顿吃日本料理。你答应我不?算你爱我,陪我受苦,我痛的时候心上也有些安慰。吃得坏些,你可以清心寡欲,不至于胡闹,糟蹋了身子。你个儿不高,吃得太胖了,不好看。你背了我骗我,我会知道,从此不跟你好。”两星期后,建侯到医院算账并迎接夫人,身体却未消瘦,只是脸黄皮宽,无精打采,而李太太花五百元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象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映烘托出来。她眼睫跟眼睛合作的各种姿态,开,闭,明,暗,尖利,朦胧,使建侯看得出神,疑心她两眼里躲着两位专家在科学管理,要不然转移不会那样斩截,表情不会那样准确,效果不会那样的估计精密。建侯本来是他父亲的儿子,从今以后全副精神做他太太的丈夫。  朋友们私议过,李太太那样漂亮,怎会嫁给建侯。有建侯的钱和家世而比建侯能干的人,并非绝对没有。事实上,天并没配错他们俩。做李太太这一类女人的丈夫,是第三百六十一行终身事业,专门职务,比做大夫还要忙,比做挑夫还要累,不容许有旁的兴趣和人生目标。旁人虽然背后嘲笑建侯,说他“夫以妻贵”,沾了太太的光,算个小名人。李太太从没这样想过。建侯对太太的虚荣心不是普通男人占有美貌妻子、做主人翁的得意,而是一种被占有、做下人的得意,好比阔人家的婢仆、大人物的亲随、或者殖民地行政机关里的土著雇员对外界的卖弄。这种被占有的虚荣心是做丈夫的人最稀有的美德,能使他气量大、心眼儿宽。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亚刺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因为任何数目背后加个零号便进了一位,所以零号也跟着那数目而意义重大了。  钱老,看起来慈眉善目。但是个硬骨头,据说江青当年请不动他。老辣的文笔,挖苦人不带脏字啊。  中国现代史上,这对耀眼的才子佳人,至今备受关注。难免不被人羡慕嫉妒恨。钱老还影射了哪些大作家?影射鲁迅(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灵感》):  那天晚上,他病榻前立着不少男男女女,来问病的团体代表、报馆采访、和他的崇拜者。除掉采访们忙在小本子上速写“病榻素描”以外,其余的人手里都紧握一方准备拭泪的手巾,因为大家拿准,今天是送终来了。有几位多情善感的少女读者,心里还怙[缀,“忄”旁]着,怕一方小手帕不够用,仅能遮没夹肢窝的旗袍短袖不象男人大褂的袖子,可以补充应急。我们这位作家抬眼看见病榻前拥挤的一大堆人,还跟平时理想中临死时的情景符合;只恨头脑和器官都不听命令,平时备下的告别人世的一篇演说,此刻记不全也说不清。好容易挣扎出:“我的作品……将来不要编全集……因为……”  一位批评家在追悼会上激昂地说:“他的精神是不死的,他的杰作永远存在,是他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一个小读者私下舒一口气说:“他的身体总算是死定了!他不会再出版新书,否则我真要破产了!”这位读者的书都是花钱买的,那位批评家所有的书当然是作者签名赠送的。  最后,他对文学上的贡献由公认而被官认。他是国定的天才,他的代表作由政府聘专家组织委员会来翻译为世界语,能向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  “你不认识我们!你别装假!我们是你小说和戏曲里的人物,你该记得罢?”说着,大家挨近来,伸长脖子,仰着脸,叫他认,七嘴八舌:“我是你杰作《相思》的女主角!”“我是你名著《绿宝石屑》里的乡下人!”“我是你大作《夏夜梦》里的少奶奶!”“我是你奇书《落水》里的老婆婆!”“我是你剧本《强盗》里的大家闺秀!”“我是你小说《左拥右抱》里的知识分子!”“我是你中篇《红楼梦魇》里乡绅家的大少爷!”作者恍然大悟说:“那末咱们是自己人呀,你们今天是认亲人来了!”  “我们向你来要命。你在书里写得我们又呆又死,生气全无;一言一动,都象傀儡,算不得活泼泼的人物。你写了我们,没给我们生命,所以你该偿命。”影射沈从文(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妩媚可爱,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而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腻腻的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象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这位温文的书生偏爱在作品里给读者以野蛮的印象,仿佛自己兼有原人的天真和超人的利害。他过去的生涯布满了神秘性。假使他说话可信,那末他什么事都干过。他在本乡落草做过土匪,后来又吃粮当兵,到上海做流氓小兄弟,也曾登台唱戏,在大饭店里充侍者,还有其他富于浪漫性的流浪经验,讲来都能使过惯家庭和学校生活的青年摇头叹气说:“真看不出他!”他写自己干这些营生好像比真去干它们有利,所以不再改行了。论理有那么多奇趣横生的回忆,他该写本自传,一股脑放进去。可是他聪明得很,只东鳞西爪写了些带自传性的小说,也许因为真写起自传来,三十多岁时期里,安插不下他形形色色的经历,也许因为自传写成之后,一了百了,不便随时对旧事作新补充。他现在名满天下,总忘不掉小时候没好好进学校,还觉得那些“正途出身”者不甚瞧得起。他横着这个念头,随时随地防人家挑衅开罪。他又要怕人又要使人怕的心理,该借猫儿见狗的姿态来象征。因为地位关系,他不得不跟李家的客人们往来,但是他真喜欢结交的是青年学生,他的“小朋友们”。他鼓励,指导他们,潜移默化他们的人生观,受他们的香花供奉。此时大家讲的话,他接谈不来,忍着一肚子的忌妒,愤怒,鄙夷,细心观察这些“士大夫”旁若无人的丑态,预备有机会向小朋友们淋漓尽致地刻划。忽然他认清了冷落在一旁的颐谷,象个小朋友的材料,便想去收罗他。影射周作人(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陆伯麟,就是那个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儿。他虽没讲起抽板烟,但他的脸色只有假定他抽烟来解释。他两眼下的黑圈不但颜色象烟熏出来的,并且线形也象缭绕弯曲、引人思绪的烟篆。至于他鼻尖上黯淡的红色,只譬如虾蟹烘到热气的结果。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象陆伯麟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一向中国人对日本文明的态度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因为西洋太远,只能把日本偷工减料的文明来将就。陆伯麟深知这种态度妨碍着自己的前程,悟出一条妙法。中国人买了日本货来代替西洋货,心上还鄙夷不屑,而西洋人常买了日本古玩当中国珍品,在伦敦和巴黎旧货店里就陈列着日本丝织的女人睡衣,上面绣条蟠龙,标明慈禧太后御用。只有宣传西洋人的这种观点,才会博得西洋留学生对自己另眼相看。中国人抱了偏见,瞧不起模仿西洋的近代日本,他就提倡模仿中国的古代日本。日本文明学西洋象了,人家说它欠缺创造力;学中国没有象,他偏说这别有风味,自成风格,值得中国人学习,好比说酸酒兼有酽醋之妙一样。更进一步,他竟把醋作为标准酒。中国文物不带盆景、俳句、茶道的气息的,都给他骂得一文不值。他主张作人作文都该有风趣。可惜他写的又象中文又象日文的“大东亚文”,达不出他的风趣来,因此有名地“耐人寻味”。袁友春在背后曾说,读他的东西,只觉得他千方百计要有风趣,可是风趣出不来,好比割去了尾巴的狗,把尾巴骨乱转乱动,办不到摇尾巴讨好。他就是为淘气取名“[黑旦]己”的人。影射林语堂(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他自小给外国传教士带了出洋。跟着这些迂腐的洋人,传染上洋气里最土气的教会和青年会气。承他情瞧得起祖国文化,回国以后,就向那方面花工夫。他认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就是小玩意、小聪明、帮闲凑趣的清客,所以他的宗旨仿佛义和拳的“扶清灭洋”,高搁起洋教的大道理,而提倡陈眉公,王百谷等的清客作风。读他的东西,总有一种吃代用品的感觉,好比涂面包的植物油,冲汤的味精。更象在外国所开中国饭馆里的“杂碎”,只有没吃过地道中国菜的人,会上当认为是中华风味。他哄了本国的外行人,也哄了外国人——那不过是外行人穿上西装。他最近发表了许多讲中国民族心理的文章,把人类公共的本能都认为中国人的特质。他的烟斗是有名的,文章里时常提起它,说自己的灵感全靠抽烟,好比李太白的诗篇都从酒里来。有人说他抽的怕不是板烟,而是鸦片,所以看到他的文章,就象鸦片瘾来,直打呵欠,又象服了麻醉剂似的,只瞌睡。又说,他的作品不该在书店里卖,应当在药房里作为安眠药品发售,比“罗明那儿”(Luminal),“渥太儿”(Ortal)都起作用而没有副作用。这些话都是忌妒他的人说的,当然作不得准。影射朱光潜(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今天的茶会少不了傅聚卿。《麻衣相法》不可全信,但有时候相貌确能影响人的一生。譬如有深酒窝、好牙齿的女郎,自然爱对人笑;出了“快乐天使”的名气,脾气也会无形中减少暴厉。傅聚卿的眼睛,不知道由于先天还是后天的缘故,自小有斜睨的倾向。他小学里的先生老觉得这孩子眼梢瞟着,表示鄙夷不屑,又象冷眼旁观,挑老师讲书的错儿。傅聚卿的老子是本地乡绅,教师们不敢得罪他。他到十五六岁时,眼睛的效力与年俱进,给他一眼瞧见,你会立刻局促不安,提心吊胆,想适才是否做了傻事,还是瓜皮帽结子上给人挂了纸条子或西装裤子上纽扣没扣好。他有位父执,是个名士,一天对他老子说:“我每次碰见你家世兄,就想起何义门的评点,眼高于顶,其实只看到些细节,吹毛求疵。你们世兄的眼神儿颇有那种风味。”傅聚卿也不知道何义门是什么人,听说是苏州人批书的,想来是金圣叹一流人物,从此相信凭自己的面貌可以做批评家。在大学文科三年级时,指定参考书里有英国蒲伯(Pope)的诗。他读到骂《冷眼旁观报》编者爱迪生的名句,说他擅长睨视(leer)和藐视(sneer),又读到那形容“批眼”(TheCriticEye)的一节,激动得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就象热锅上的蚂蚁。从此他一言一动,都和眼睛的风度调和配合,写文章的语气,也好象字里行间包含着藐视。他知道全世界以英国人最为眼高于顶,而爱迪生母校牛津大学的学生眼睛更高于高帽子顶,可以傲视帝皇。他在英国住过几年,对人生一发傲睨,议论愈高不可攀;甚至你感到他的卓见高论不应当平摊桌上、低头阅读,该设法粘它在屋顶天花板上,象在罗马雪斯丁教堂里赏鉴米盖郎琪罗的名画一样,抬头仰面不怕脖子酸痛地瞻望。他在英国学会板着脸,爱理不理的表情,所以在公共集会上,在他边上坐的要是男人,陌生人会猜想是他兄弟,要是女人呢,准以为是他太太,否则他不会那样不瞅不睬的。他也抽烟斗,据他说是受过牛津或剑桥教育的特色。袁友春虽冷笑过:“别听他摆架子吹牛,算他到过英国!谁爱抽烟斗就抽!”可是心上总憎嫌傅聚卿,好象自己只能算“私吸洋烟”,而聚卿用得安南鸦片铺的招牌上响当当的字眼:“公烟”。影射赵元任(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西装而头发剃光的是什么学术机关的主任赵玉山。这个机关里雇用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编辑精博的研究报告。最有名的一种、《印刷术发明以来中国书刊中误字统计》,就是赵玉山定的题目。据说这题目一辈子做不完,最足以培养学术探讨的耐久精神。他常宣称:“发现一个误字的价值并不亚于哥仑布的发现新大陆。”哥仑布是否也认为发现新大陆并不亚于发现一个误字,听者无法问到本人,只好点头和赵玉山同意。他平时沉默寡言,没有多少趣味。但他曾为李太太牺牲一头头发,所以有资格做李家的惯客。他和他的年轻太太,不很相得。这位太太喜欢热闹,神经健全得好象没有感觉似的。日常生活都要声音做背景,留声机和无线电,成天交替地开着。这已经够使赵玉山头痛。她看惯了电影,银幕上的男女每到爱情成就时接吻,海陆空中会飘来仙乐助兴。所以她坚持卧室里有时必须开无线电,不管是耶稣诞夜,电台广播的大半是赞美诗,或是国庆日的晚上,广播的是《卿云歌》。可怜她先生几乎因此害神经衰弱症。他们初到北平时,李氏夫妇曾接风请吃午饭,赵太太一见李太太,心里就讨厌她风头太健,把一切男人呼来唤去。吃完饭,大家都称赞今天菜好,归功于厨子的艺术和建侯的提调。建侯说:“诸位别先夸奖!今天有赵太太,她在大学家政系得过学位,是烹饪的权威,该请她指教批评。”赵太太放不过这个扫李太太面子的好机会,记得家政学讲义里一条原则,就有恃无恐地说:“菜的口味是好极了,只是颜色太单调些,清蒸的多,黄焖和红烧的少,不够红白调匀,在感受上起不了交响乐的那种效果。”那时候是五月中旬,可是赵太太讲话后,全席的人都私下抽口冷气。赵玉山知道他太太的话,无字不误,只没法来校勘订正。李太太笑着打趣说:“下次饭菜先送到美容院去化了装,涂脂擦粉,再请赵太太来品定。”陈侠君哈哈大笑道:“干脆借我画画的颜色盆供在饭桌上得啦。”赵太太讲错了话,又羞又气,在回家路上忽然想起李太太本人就是美容医院的产品,当时该说这句话来堵爱默的嘴:“美容院还不够,该送到美容医院去。”只恨自己见事太迟,吃了眼前亏。从此她和李太太结下深仇,不许丈夫去,丈夫偏不听话,她就冤枉他看上爱默。有一次夫妇俩又为这事吵嘴,那天玉山才理过发,她硬说他头光脸滑,要向李太太献媚去,使性子满嘴咬了口香橡皮糖吐在玉山头上。结果玉山只好剃光头发,偏是深秋天气,没有借口,他就说头发长了要多消耗头皮上的血液,减少思想效率。他没候到,把这个作为借口,就别希望再留长头发了。李太太知道他夫人为自己跟他反目,请他吃饭和喝茶的次数愈多。外面谣言纷纭,有的说他剃发是跟太太闹翻了,有的说他爱李太太灰了心,一句话,要出家做和尚。陆伯麟曾说他该把剃下来的头发数一数,也许中国书刊里的误字恰是这个数目,省得再去统计。他睁大了眼说:“伯老,你别开玩笑!发现一个错字跟发现一个新大陆同样的重要……”影射罗隆基(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高个子大声说话的是马用中,有名的政论家,每天在《正论报》上发表社评。国际或国内起什么政治变动,他事后总能证明这恰在他意料之中,或者他曾暗示地预言过。名气大了,他的口气也大了。尤其在私人谈话时,你觉得他不是政论家,简直是政治家,不但能谈国内外的政情,并且讲来活象他就是举足轻重的个中人,仿佛天文台上的气象预测者说,刮风或下雨自己都作得主一样。他曾在文章里公开告诉读者一桩生活习惯:每天晚上他在上床睡觉以前,总把日历当天的一张撕掉,不象一般人,一夜醒来看见的还是没有撕去“昨日之日”。从这个小节,你能推想他自以为是什么样的人。这几天来中日关系紧张,他不愁社论没有题目。影射萧乾(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那时候,齐颐谷学校里的爱国分子闹得凶,给军警逮捕了一大批去,加上罪名坐监牢。颐谷本来胆小,他寡母又怕儿子给同学们牵累,暂时停学在家。经过辗转介绍,四天前第一次上建侯的门。这个十九岁的大孩子,蓝布大褂,圆桶西装裤子,方头黑皮鞋,习惯把左手插在裤子口袋里,压得不甚平伏的头发,颇讨人喜欢的脸一进门就红着,一双眼睛冒牌地黑而亮,因为他的内心和智力绝对配不上他瞳子的深沉、灵活。  一进客厅,颐谷脸就涨红,眼睛前起了层水气,模糊地知道有个时髦女人含笑和自己招呼。坐下去后,颐谷注视地毯,没力量抬眼看李太太一下,只紧张地觉着她在对面,忽然发现自己的脚伸得太出,忙缩回来,脸上的红又深了一个影子。他也没听清李太太在讲淘气什么话。李太太看颐谷这样怕羞,有些带怜悯的喜欢,想这孩子一定平日没跟女人打过交道,就问:“齐先生,你学校里是不是男女同学的?”李太太明知道在这个年头儿,不收女人的学校正象收留女人的和尚寺一样的没有品。  颐谷笑容上脸,高兴得容纳不下,恨不得和同车的乘客们分摊高兴。对面坐的一个中年女人见颐谷向自己笑,误会他用意,恶狠狠看了颐谷一眼,板着脸,别过头去。颐谷碰到一鼻子灰,莫名其妙,才安静下来。到了家,他母亲当然问他李太太美不美。他偏说李太太算不得美,皮肤不白啦,颧骨稍微高啦,更有其他什么缺点啦。假如颐谷没着迷,也许他会赞扬爱默俏丽动人;现在他似乎新有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初来未惯,躲在他心里,怕见生人,所以他说话也无意中合于外交和军事上声东击西的掩护策略。他母亲年轻结婚的时候,中国人还未发明恋爱。那时候有人来做媒,父母问到女孩子本人,她中意那男人的话,只有红着脸低头,一声不响,至多说句“全凭爹妈作主”,然后飞快的跑回房里去,这已算女孩儿家最委婉的表情了。谁料到二三十年后,世情大变,她儿子一个大男孩子的心思也会那么曲折!所以她只打趣儿子,说他看得好仔细,旁的没讲什么。颐谷那天晚上做了好几个颠倒混沌的梦,梦见不小心把茶泼在李太太衣服上,窘得无地自容,只好逃出了梦。醒过来,又梦见淘气抓破自己的鼻子,陈侠君骂自己是猫身上的跳虱。气得正要回骂,梦又转了弯,自己在抚摸淘气的毛,忽然发现抚摸的是李太太的头发,醒来十分惭愧,想明天真无颜见李氏夫妇了。却又偷偷的喜欢,昧了良心,牛反刍似的把这梦追温一遍。  颐谷表面上拘谨,心里早蠢搅着无主招领的爱情。一个十八九岁没有女朋友的男孩子,往往心里藏的女人抵得上皇帝三十六宫的数目,心里的污秽有时过于公共厕所。同时他对恋爱抱有崇高的观念,他希望找到一个女人能跟自己心灵契合,有亲密而纯洁的关系,把生理冲动推隔得远远的,裹上重重文饰,不许它露出本来面目。颐谷和爱默接触以后,他的泛滥无归的情感渐渐收聚在一处,而对于一个毫无恋爱经验的男孩子,中年妇人的成熟的姿媚,正像暮春天气或鸭绒褥子一样泥得人软软的清醒不来。恋爱的对象只是生命的利用品,所以年轻时痴心爱上的第一个人总比自己年长,因为年轻人自身要成熟,无意中挑有经验的对象,而年老时发疯爱上的总是比自己年轻,因为老年人自身要恢复青春,这梦想在他最后的努力里也反映着。颐谷到李家第二星期后,已经肯对自己承认爱上李太太了。影射周培源(节选自钱锺书小说《猫》):  科学家郑须溪又瘦又小,可是他内心肥胖,并不枯燥。他曾在德国专攻天文学。也许受了德国文化的影响,他立志要做个“全人”,抱有知识上的帝国主义,把人生各方面的学问都霸占着算自己的领土。他自信富于诗意,具有浪漫的想象和情感,能把人生的丰富跟科学的精确调剂融会。所以他谈起天上的星来,语气宛如谈的是好莱坞里的星。有一位中年不嫁的女科学家听他演讲电磁现象,在满场欢笑声中,羞得面红耳赤,因为他把阴阳极间的吸引说得俨然是科学方法核准的两性恋爱。他对政治、社会等问题,也常发表言论,极得青年人的爱戴。最近他可不大得劲。为了学生爱国运动闹罢课的事,他写一篇文章,说自己到德国学天文的动机也是雪国耻:因为庚子之役,德国人把中国的天文仪器搬去了,所以他想把德国人的天文学理灌输到中国来,这是精神战胜物质的榜样。这桩故事在平时准会大家传诵,增加他的名声。不幸得很,自从国际联盟决议予中国以“道义上的援助”,相类的名词象“精神上的胜利”,也引起青年人的反感。郑须溪因此颇受攻击。声明到底是钱老真影射啦,还是纯属巧合?小编太浅,真不能确定!供方家再议。这是“聊晚知道”为您推送的资讯。您若喜欢,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
点击展开全文
深入事件背后,求证文明密码,贴近阅读需求。以最简便的方式,推送您想了解的资讯,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居里夫妇和钱钟书的“人生之瓶”中装着什么?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_百度作业帮
居里夫妇和钱钟书的“人生之瓶”中装着什么?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
居里夫人的一生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居里夫人是女性的楷模,谁也没有认准要让她这么一个美丽而纤弱的女子去背负科学的十字架,而她却是走得如此义无反顾,并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得以永恒,这个世界该为有这样的女性而骄傲.她的传记女人都应该读,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一部内容详实的科学家传记 居里夫人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一切荣誉、金钱、灾难都在她科学之光的照耀下荡然无存.艾芙·居里说自己的母亲:"她终生拒绝财富,对于荣誉,也漠然视之.她生性严于律己,而且不露锋芒,因此,她始终不可能采取任何一种沽名钓誉的态度,既不表示亲昵,也不假装和蔼,不肯故示端严,也不肯矫饰谦逊.她根本不懂得显声扬名.玛丽·居里与生俱来的品质是: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她的这一切,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 日,在美国纽约市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 爱因斯坦激动而又满怀尊敬地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近600字的悼词中,爱因斯坦只用了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由此可见,居里夫人不仅以她卓越的科学贡献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为世界留下彪炳的功勋,而且,她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返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更是后世永远无法忘怀的高风亮节的楷模,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居里夫人传》一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居里夫人的品质、她的工作精神、她的处事态度.作者艾芙·居里向读者详介了她的母亲除了在科学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外,她还用自己一生为人处世的崇高行为给女儿树立榜样,对女儿的教育也有许多独特的做法.读完这部书,相信居里夫人对困苦和灾难的忍耐和工作精神都会催我们奋发,她的处事态度更可以荡涤我们的心灵.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以能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 《居里夫人传》中译本序 当人们谈起近代科学的历史时,不能不联系到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中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然而,居里夫人的一生,有成功也有磨难.她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民族的压迫、社会的冷遇、生活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奋发精神,她决心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 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下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经过刻苦努力,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并取得进研究室工作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居里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他们生活清贫,工作、学习却十分紧张.1896年,在居里夫人分娩大女儿伊雷娜期间,法国的亨利·柏克勒尔发现了铀的放射性.她怀着极大兴趣阅读了柏克勒尔的报告,开始系统地探索除铀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化学元素具有类似的放射性,进而发现了两个比铀的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 居里夫人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她决定用波兰命名一个新发现的元素为"钋",另一个新元素为"镭".科学的攀登还有更艰巨的路程,他们开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但没有适用的实验室和缺乏其他物质条件,仅仅在巴黎市理化学校内找到一间上漏下潮的破旧棚子,略加修整后就成了他们的"实槭?.在这里,他们不但进行了大量周密的科学研究,还要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的操作,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进行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经过整整四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第一次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多一点的纯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后来还第一次获得了金属镭.1903年,巴黎大学授予居里夫人物理学博士学位,又和居里先生、柏克勒尔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居里先生因车祸不幸逝世.居里夫人尽管内心悲痛,却仍然以坚强的意志生活着、工作着,她继任了居里先生在巴黎大学的讲座,指导实验室工作,潜心研究着各种放射性元素,并完全担负起供养老居里先生和教育两个女儿的责任. …… 在了解了居里夫人的光辉一生以后,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和启迪是深刻而广泛的.第一,受压迫、处于困境的人们,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攀登,胜利与成功之路是可以走通的.第二,要接受和支持新生事物,要用创新精神去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一切工作,并且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完成它.第三,在科学的道路上,有时可能会遇到不应有的压抑和歧视,但只要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忘我工作精神,保守的枷锁和禁锢是可以打破的.第四,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中,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地去创造条件,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到法国去做研究工作(1937年)时,居里夫人已经去世.但我在居里实验室工作了10年,我的老师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她的简朴的生活方式,对虚荣的蔑视态度和对青年的热情关心与指导,以及研究室里的浓厚的学术和民主讨论的气氛等,都继承了居里夫人的优良传统,使我荣幸地,又是间接地接受到了居里夫人的学术和品德的教育. 艾芙·居里为她母亲撰写了这本言情并茂的传记,使后人得以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自强不息的一生,我们应该深深感谢她的劳作.(钱三强)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李远哲教授等三人.李远哲初一时就吐露了想做个伟大科学家的理想.促使他形成献身于科学的思想的是《居里夫人传》.伟大科学家的勤劳不懈、热爱生命的高贵情操和理想,为李远哲的生命旅程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使他确立了一生追求的目标. 坚强的母亲 我经常向女青年们谈起居里夫人的事迹.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由巴黎坐20分钟电车便到达索站.这是一个与繁华城市截然不同的幽静住宅区.在索市有个法国日莲正宗的巴黎会馆,所以我每次去巴黎必到那里.走在那附近的石板路上和七叶树成行的林荫道上,仿佛又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我和妻子常在这里散步.这一带有玛丽·居里的包围在绿树丛中的故居,还有玛丽·居里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墓地.玛丽的二女儿艾芙·居里的名著《居里夫人传》曾使年轻时代的我十分着迷.因此每到这里便产生一种与昔日知己相逢的亲切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居里夫妇共同发现了镭元素,于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玛丽·居里又单独获诺贝尔化学奖.能够两次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在科学界只有她一个. 我所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业绩,而是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战胜悲痛把两个女儿培育成人的坚强母亲的生涯. 艾芙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描写过: "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她绝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了成功." 玛丽对女儿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的坚定信念就是"科学的力量才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尽管今天科学上也出现了核武器时代,人们不再对一切科学都寄与美好期望.然而她是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是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在玛丽一生中遇到许多不幸:她最热爱的父亲去世;姐姐的孩子生病;第二个孩子流产;丈夫体弱多病.在那困难接踵而来的时期,她曾与丈夫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玛丽说:"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死去了,留下的那一个也不会活着吧."皮埃尔却答道:"不,你说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也要继续从事研究." 命运是残酷的,他们谈过的那种结局,终于出现了. 四年后,她的丈夫在不幸的马车事故中丧生,那时她才38岁.尽管她抱着无限悲痛,却仍然按照皮埃尔的嘱咐,一面继续研究,一面抚育女儿.为此,开始了艰苦的历程. 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对于这种不为儿孙留"美田"的做法,我深表赞同. 我在玛丽·居里的道路上看到了一个永不屈服的坚韧的人之中核.我想正是这个中核完成了对女儿的家庭教育吧.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认识这种人之中核,并使其贯穿于生活之中,不断培育下去. 应该看到居里夫人完成这样好的家庭教育使命,不是靠她高深的学识,而是靠她作为母亲的"灵魂". 我在一般百姓之中,也见到过许多家庭的妻子或母亲能够克服悲伤与痛苦,把孩子教育成出色的人才.总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是牢骚满腹,而是生活在乐观开朗之中.常言道:"孩子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要使孩子看到脊背,自己就必须背过脸去朝前走.父母应当一天比一天更加充实地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生命中便自然产生出充满信心地生活下去的原动力量."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中最完善的"育人教育"、"灵魂教育". 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在父母的心中.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自身的不断成长与成熟.(池田大作)
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我是多么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对照,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每当做数学题时,一旦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动脑筋,一次做不出来,就渴望家长帮助,希望他们能帮我完成…… 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可不就是我看本书第一遍时的情形?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坏了,我哪回不是这么对自己说来着?难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绝境,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难道人真的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说再多的空话也不如去行动. 向居里夫人致敬……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读罢《居里夫人》一书,我已将我的感悟悉数与大家.书中还有一些感悟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那只有一边生活、一边体会了.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钟书和杨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