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医生难念的经 周华健 mp3文章

医生难为(相声)甲:老兄,十年不见,近况如何?  乙:三纲五常加一。  甲:都什么时代了,还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老一套。  乙:谁封建了,倒是你,十年了还不忘见到人就炫耀你的文学修养好。  甲:那你的三纲究竟是什么?总不会是水缸,酒缸,米缸!  乙:还真让你蒙对一个了。  甲:那我倒要好好听一听你的创意了。  乙:听好了,瘦得像旗杆,劳累得像金刚,容忍得像水缸,这是所谓的三纲。  甲:五常加一又是啥?  乙:又自暴其短了吧,数学没学好,倒还好意思到处嚷嚷。  甲:这和数学好不好沾边吗?  乙:咋就没关系,我问你,五加一等于几?  甲:六呗!这不是侮辱我的智商吗?小学生都会的题你拿来考我。  乙:那你不是被考倒了。再问你一遍,五常加一呢?  甲:总不至于是六常吧?  乙:就是六常。  甲:哪六常?  乙:常有压力,常有衣服,常去购物,常被宴请,常有约会,常收短信。  甲:老兄的日子过得蛮滋润嘛!常有压力=工作不差,常换衣服=有个好家,常去购物=有钱可花,常被宴请=仍有身价,常有约会=年龄不大,常收短信=有人牵挂。  乙:真的那样逍遥就阿弥陀佛了。  甲:我还善哉善哉呢!  乙:那不是。  甲:是什么?  乙:你那是理想化的解释,真实生活版的解释是:常有压力=身心倦怠,常换衣服=精品难买,常去购物=受限口袋,常被宴请=罚款又来,常有约会=灯泡大开,常有信息=多是讨债。生活处处充满无奈啊!  甲:听同学说,你高考选择医学,现在应该是一位声名大噪的医生了吧!医生的生活应该舒心惬意吧!  乙:幻想着意气风发,想象着风花雪月,奢想着春风得意,梦想着风调雨顺,空想着风云色变,独享着风吹雨打。  甲:你是想疯了。  乙:众人皆疯,我何苦清醒着痛。  甲:瞧你疯言疯语风吹沙,风雨满城的架势。  乙:即使生活欺骗了我,我还会回以春风化雨。  甲:行,行,还疯呢!我可不想做像你一般的风一样的男子。  乙:不聊我了,你呢?十八一别,如今二十八,过得如何?  甲:听我给你唱唱,北海有个策划王,创意无限,赚大钱,香车和美女在身边(仿包青天词)。  乙:贵族般的待遇,怎突然羡慕起医生的小市民生活?  甲:表面风光里子空,应酬周旋要玲珑,华发早生恍惚中,可怜肚腩大如棕。  乙: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行行都有难说的苦。  甲:医生就是挺好的职业,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所有的人都有救助医生的时候,医生好歹也是强势群体。  乙:都是强势惹的祸,都是强势惹的祸。(唱)  甲:强势怎么不好,怎么不对了?  乙:强摘的瓜不甜,强龙不压地头蛇。  甲:这是古语有云。  乙:现代中国的现实就是弱者当道。  甲:那不至于。  乙:法律与舆论都是偏向弱势群体的吧?  甲:总不能什么都让强者占尽天下便宜吧。  乙:随着物价一起上涨得疯狂的便宜。  甲:得了便宜还卖乖。  乙:真的得了便宜我也认了。便宜没得到,这卖乖也还找不着北呢!  甲:卖给我吧。喊一句老爷来听听。  乙:尽占便宜,有没有兴趣听一段诗歌。  甲:投我所好,当然洗耳恭听。  乙:这是一组抒情诗。  甲:郎里格郎,郎里格郎。预备!念!  乙:啊,天空你是蓝的。  啊,玫瑰你真美啊!  啊,大海你就是水!  啊,医生你就是强盗!  甲:咳……(被口水呛到)  乙:有病就去看医生,咳得难受的话就去看医生。行,我免费给你瞧一瞧,张开嘴巴,啊——  甲:我这是被你的话吓的。别提那段笑话式的农民抒情诗,可是医生怎么会是强盗?  乙:医生的别名又叫强盗,这是新近流行的一种说法。甚至还有人说医生比强盗更恐怖,强盗只会抢光你身上的钱,而医生呢?医生以文明的面具,把你有形的无形的财富,甚至和你沾边的亲戚朋友的钱财都一扫而光。  甲:没那么严重吧?这话说得太过了。  乙:那咱们谈点温和些的,你想聊些啥,我就跟你说啥。  甲:就谈谈医生的成长过程,好吗?  乙:医学本科生,学制5年,学费高昂。  甲:医生的收入也相当可以。  乙:还不是社会的最低层,该知足了。  甲:知足常乐!  乙:知道在大学校园里怎么区分医学生和别的专业的学生吗?  甲:不是一个样吗?有啥区别的,一样都是学生,能特殊到那里?  乙:最最少年老成的一类就是医学生,通常在教室里坐禅的就是医学生。  甲:坐禅?  乙:在教室里看书应付考试,一坐就落地生根。  甲:有那么夸张吗?  乙:有的。医学生短短几年内要学的书比自己的身高还高。  甲:那是你太矮了。  乙:号称海拔180还不够标准?  甲:够了。  乙:年轻医生,尤其没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养活自己都困难。  甲:新人都是这么过来的,等到媳妇熬成了婆就好了。我很奇怪医院怎么分科的?  乙:内外妇儿。屠夫一般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是外科,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是内科。另外的——  甲:不用你解释,这张狗嘴吐不出象牙来。  乙:那继续年轻医生的悲惨遭遇。在外科,年轻医生享受持续性拉钩,间断性挨骂,阵发性打瞌睡的无上待遇;在内科,用药少则被责令专门负责挤牙膏,用药多则称为猛龙过江。  甲:前辈的话多多少少有些道理。  乙:就算是吧!年轻医生还受病人歧视,不让年轻医生看病,问诊也爱理不理的,检查不让做,治疗措施不给用,年轻医生怎么会有机会成长。  甲:医生的经验值钱,你还是一支潜力股,等你老了就可以卖到好价钱了!  乙:我还卖身呢?我!  甲:卖就卖吧,计较那么多。  乙:等到终于熬到老,熬成专家,我也该退休了!  甲:好像是哦!  乙:医生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下。周末查房,了解病情是例行公事。还要24小时保持手机通畅,方便随传随到,一年都不知道享受多少辐射的有偿关照。  甲:因为疾病全年无休嘛!医生免不了辛苦一点点的。  乙:仅仅是辛苦就好了,医患关系终不改,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也就罢了,还为医学这个“医”字风雪立中宵。  甲:不是很明白。  乙:这样吧,问你一个问题,病人病危,其家属拒绝采取治疗措施,你是救还是不救?  甲:当然救。  乙:这是新社会版的逼良为娼!  甲:这个比喻很不恰当,罪名太严重。  乙:咋就不恰当了。逼迫别人做其不乐意做的事情不是逼良为娼是啥?再说了,出了问题,你担当得起吗?  甲:担当什么?我这是善意的出发点。  乙:救治无效,反而加重病情,如何想病人家属交待,不把你告翻天你不爽啊?况且,救治的费用,可能昂贵得让你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这种情况下家属是不会出钱的,你的一年微薄的工资也支付不了。  甲:如果不救呢?  乙:那你准备品尝千夫所指的滋味吧!尤其是来自于媒体的强而有力的宣传,会让你成为众箭之靶。  甲:这么说来医生似乎真的有点难为。  乙:还不相信?你一定签过合同吧?可是许多人指责医生让病人签上“拒绝治疗,后果自负”等字样的条约不合情理,在当下的复杂的医患关系中,这是自我保护的证据。  甲:可是——  乙:可是,有什么好可是的,医生连自己都救不了了,他怎么会全心全意地救病人。  甲: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乙:我不反对,但是你知道医生的工作服叫什么吗?  甲:白衣天使当然穿白大褂了。  乙:这白大褂还被大做文章呢!  甲:能有啥名堂?  乙:病房里的小朋友一看见白大褂就哭,某些大朋友一看见白大褂就血压升高,这叫做白大褂的黑心效应。  甲:第一次听说。  乙:那医生被称为穿着白大褂的流氓,你肯定没听说过。  甲:这,这怎么有点诽谤了?  乙:有啥奇怪的,医生受到的负面评论是最多的,再来些经典的,你知道5201314啥意思吗?  甲:我爱你一生一世。  乙:错,医学新版的意思:我恶你,医生医死。  甲:啊?  乙:7758258啥意思?  甲:亲亲我吧,爱我吧!  乙:可是医学新版是:即将手术的病人对医生无奈地说,切切我吧,割我吧!  甲:哦,这个解释还真的挺有趣的。  乙:(这时电话响起)恩,恩,好的,好的,我就回去,尽快(挂电话)。  甲:这大过年的,好不容易才聚聚,你就要走了?  乙:我祝你新年快乐!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希望同一首歌能走进医院,希望可以安心休个假。  甲:要求咋这么低?不像你哦!  乙:这么低的要求还不知什么年代才能实现。估计要跟我的后辈们说,家祭无忘告先祖了。行了,我要回去了!  甲:你这是去哪?  乙:回医院去,7758258  甲:医生难为啊!  乙:边走边唱:“我想要结婚呀,我想要结婚,可是有对象的时候却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却没了对象。  (谢幕)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dingxia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我家也有难念的经
漯河市李秀亭
人们常说:谁家没有本难念的经啊。意思是说芸芸众生,其为官也好,其为民也罢,都有一些令人发愁的事儿。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那八十多的老母亲,因为脑血管出血而导致生命危险。那天正是我的一个堂妹从驻马店来漯河办事,晚上我家所有的亲戚都忙着招待客人。久不见面的堂妹来了,自然要到饭馆吃顿饭。招待饭安排在晚上了,晚上吃饭时,人都到个差不多了,可是,我的两个妹妹还没有来。这时候,我的孩子给她姑姑打电话,问她为什么还没来到饭馆,我的妹妹给她的侄女说:“就是去的,接到家里电话,说你奶奶病了,现在我们正和120急救车一起去接你奶奶到医院急救……”说道这里我们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胡乱的吃点儿东西,就赶紧到医院去等需要急救的母亲。
我们到医院的时候,120已经把我母亲接到了医专三附院。这时候,躺在我们兄妹面前的母亲,人事不省,只有微弱的呼吸。我们兄弟姊妹,都感到这事儿他突然了,谁都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大家都急不可耐的要求医生想法治病。常言说:紧病慢先生。一点不假,尽管我们兄妹都有难以描述的心情,医生还是把我们叫到了值班医生办公室。在值班医生办公室里,一个姓王的医生说:这种病就是年青人得着了,也没有十分把握把手术做好,何况一个80多岁的老年人,我们作为医生,把各种危险性都考虑过了,如果手术因为老人的身体状况不成功,你们说怎么办?你们决定,看是否做这个手术。我们听到医生这么一说,心中都有一种失落感,似乎觉得我母亲的生命很难保住了。我作为家里长子,必须拿出注意。这时候,我的弟弟妹妹都说:我们理解医生的心情,同意给老人做手术。
这时候医生才带着一个研究生,走进病房,开始手术。我的一个刚读完硕士研究生的侄儿学的就是外科手术,当时他在漯河第一人民医院上班。他说:这病只能这样治了,如果到第一人民医院去看,就是开颅治疗,他还说:我奶奶这么大年纪了,不能开颅治疗了,如果开颅治疗,失血过多,会导致生命危险。
医生在病房为我母亲做手术时,我们都在外面急切的等着。没多长时间,医生就过来了,他说:“不错,手术很成功,只是需要把她脑子里的血块溶解掉,这中间,明天可能似乎还会加重,大多数人,做过这种手术后,都会出现并发症。”我们只能诺诺回应说:谢谢王医生了,我们会守在她的身边观察的。这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做手术的医生还没有吃晚饭,我的弟弟和妹妹,带着三个医生去吃饭去了。
一夜无话可说,也无事可做。到了第二天,我们到医院看我母亲时,她依然昏迷不醒。这时候,我们就商量轮班照顾母亲的事儿。最后意见,大家都同意一班儿两个人,三班倒,这样大家可以休息。那时候,我还头痛,但是,我作为老大,不能以头痛为借口,不去照顾我的母亲。
医生接连两天都是用药液冲洗我母亲凝固在头颅里的血块,经过三天三夜地冲洗,我的母亲终于醒过来了,大家才长出一口气,似乎有点儿放心了。我的母亲,冲洗过脑子里的血块时,接着大量输液,至于什么药我们都不太懂,只是听医生的安排。我们满怀希望地等着母亲依然像过去一样,在故乡种菜养鸡,与邻居谈笑风生。然而,事情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连输了十几天药水,母亲还是不能自理,不要说走路了,连吃饭都要有人喂她。这时候医生说,可以出院了,以后全靠自己锻炼了。其实,我母亲心里十分清楚,她不愿意再住院了。就这样,我的母亲回到了故乡,由我的最小的弟弟弟媳照顾她,我们在外面工作,不能亲自照顾母亲的弟兄姊妹,每月自觉地给家里送钱。这样,兄弟姊妹都没什么意见,自然,相安无事。
一晃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谁也没有想到,今年的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又病了。我现在出外活动,大都不带手机,晚上回到住室时,闲着没事,拿来手机看看,一看,我的弟弟居然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我似乎意识到我的母亲又病了,我立刻给我的弟弟回电话,问他有什么事儿。谁知道,我的母亲又病了——已经住在了医院里。这时候,天已经很晚了,大约过了夜里十点钟。我的弟弟说:现在咱娘住在三附院,医生说,没什么大病,用点药就好了,你现在也不用来了,明天有时间了你再过来吧。就这样,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去看我的母亲,她说要回家了,经医生检查,没有什么病,拿点消炎药吃吃就好了。就这样我的母亲又回去了。
我的母亲刚回去两天,突然又接到我弟弟的电话,他说:咱娘又住在医院里了。听到这里,我急忙赶到医院,这时候,母亲正在输液。听我的一个妹妹说,上次检查了肺部,没有查出来什么病。回家后,她还是吐血,就又把她送到了医院里。医生说,肺部没有问题,看她呼吸困难的样子,肯定是支气管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必须输液吃药。于是,我母亲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开始输水,每天都要输六瓶子药液,扎在母亲手背上的输液针管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带在手上。我到医院之后,我母亲才放心了。她让我坐在她的病床边上,不住地给我说话,因为,去年脑溢血留下的后遗症,说话不清楚,只能偶尔听懂一两句。我每天都去看看我的母亲,似乎我不去母亲就不高兴,就这样,夜晚由我的弟弟妹妹照顾她,白天我们兄妹几人,只要没事儿,就去医院看她。就这样,直到今天,她才和弟弟一起回到了老家。母亲临走时,我们几个兄弟姊妹,都说,等一段时间,我们就回去看你了。母亲只是用怀疑的目光看看我们。从母亲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无奈和痛苦。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一句俗语:谁家没本难念的经啊!
母亲啊,母亲!不论伺候老人这本经多么难念,我们兄弟姊妹都会极尽我们的力量,让您舒心地度过人生的晚年……
&&&&&&&&&&&&&&&&&&&&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医患冲突各国都有本难念的经_网易新闻
医患冲突各国都有本难念的经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医患冲突各国都有本难念的经)
刚刚过去的5月,有两则与医院医生相关的消息引人注目。一是医生陈磊累倒在地喝葡萄糖,“最美坐姿”引发人们对医生背后艰苦心酸的关注;二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被砍30多刀伤重死亡。虽然温情关怀仍在继续,但“医院护士台被掀翻”、“医生被病人家属殴打致死”等新闻消息也屡屡传来。本应温情脉脉的医患关系,渐渐由“误解与冲突”占据主流。
事实上,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议题,医患关系在许多国家同样备受关注,其紧张程度已经突破合理界限。看病的人心烦,治病的人心累,全球医护界的“冰与火之歌”从未停止上演。
美国“暴力识别和预防”培训 帮助医生降低 职业风险
美国不同研究报告显示,医疗场所暴力事件无论是在发生范围、发生频率还是事件严重程度等方面,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科学美国人》杂志所言,“这些攻击并不仅仅只是某些孤立事件,医护工作人员会被一些举止超乎常理的病人打、踢、咬、划伤、辱骂,甚至被威胁和骚扰”。
该类事件发生之频繁,从美国《急救医学纪事》期刊的调查总结可以见一斑。报告通过对全国9360个医疗场所进行调查发现,过去十年()来,在全国各地40个州共发生了154起枪击事件,235人死亡或受伤。其中,59%的枪击事件就发生在医院里,另外41%则发生在医院周边场所。
原本救死扶伤的医疗场所,反而变成暴力流血的高频发生地,这个悖论促使美国不少州开始修订法律,规定“在医院不得携带枪支”。与此同时,医院也加强了对于安全人员及配套安保系统的建设,比如为安保人员增加配枪,以便必要之时能够迅速控制暴力场面。
其实,从调查研究可见,针对医生和护士的凶杀案件当中,精神科医生及护士、急诊室医生、老年病专家、人工流产提供者等均为高危人群。其中,对于堕胎医生的袭击,与“堕胎”这一长时期以来争议不休的社会议题相关。尤其是在1973年的“罗伊诉韦德”案之后,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处,使得堕胎从犯罪行为变成宪法权利,民权组织欢欣鼓舞,但各种反对势力也从未停止过反对抗议。
根据美国全国堕胎联盟统计,在罗伊案之后的十多年间,有32家堕胎诊所受到炸弹攻击,38家被纵火,有600多家被抗议者围困。1990年代,共有7名堕胎医生被谋杀或遭攻击受伤。美国第一次记录在案的袭击堕胎医生事件,便发生在1993年,堕胎医生David Gumn在工作诊所门外被堕胎抗议者Michael F. Griffin枪杀。而从对年的数据统计来看,美国至少已经发生73起袭击堕胎医生的事件,超过11名医护工作人员在堕胎诊所受到攻击殴打而死亡。
无论是出于“堕胎”等问题的价值观异见,还是单纯因为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如治疗不及时、治疗后康复欠佳、难以负担医疗费用、精神状态问题等,医疗暴力都成为横亘在医患关系面前的一道坎。虽然美国政府、社区、公益机构等纷纷采取措施缓解医患矛盾,甚至制定法律严厉惩罚医疗工作场合的施暴者。但是在部分业内人看来,“仍然只有少量行动在准备阻止医疗暴力”。在护理协会登记为“医生和研究主任”的Lisa Wolf谈及该问题时毫不掩饰悲观之意,“无论医务职务高低,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假设认同,暴力就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为此,《美国医学会杂志》曾不无沮丧地指出,“医疗经验教会人们尊严、沉默和忍耐”。而在沉默和忍耐之外,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以及医生个人都开始尝试通过提高医生的“暴力识别和预防”认知,来降低医疗暴力的发生率。美国加州医院协会开始特别为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院管理人员和接待人员等,举办应对枪击暴力的专题培训。
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总署甚至在网上开通了免费网络教程,并发布针对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的《预防工作场合暴力指导手册》,推出数个有效预防暴力的培训项目。其中包括培训医务工作者识别暴力将近的信号,如患者表达沮丧与愤怒时的措辞与肢体语言,包括威胁性手势、使用毒品或酒精的迹象、携带武器等。与此同时,通过医疗工作场所危机管理、安全监督、工作环境扫描、应急问题处理等多种方式,提升工作场合安全指数。
专业机构处理医疗投诉抱怨
总体而言,在处理“医患关系”这个全球共同议题上,日本相对而言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一方面,病人就诊满意度较高,医患冲突较少;另一方面,医生在日本社会中享有的受尊重、受信赖的社会地位,从“先生”的称谓当中可见一斑。
一位多年前迁居日本的移民,在Zooming Japan网站上分享了自己对日本医院及医疗护理的看法。大部分日本国民都购买了“国民健康保险”,该保险能够覆盖超过70%的医疗费用,并能有效减轻后期接受治疗时的经济负担。而这位分享者在日本医院就诊的烦恼之一,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堆护士围绕着你”。事实上,这也是日本医院让另一些就诊者感觉安心和舒适的原因之一:候诊时有事务员接送病人前往医疗诊室或检查室,关切询问病症;就诊时有辅助就诊护士,从解开衣服、解释、传递病历卡、答疑解惑等,服务无微不至。对于入住医院的病人,护士还会详细介绍住院注意事项、护理服务项目等信息。
此外,网友们分享说,除了环境干净优美,医院和医生的细致服务也让人很暖心。比如,医院会向就诊者分发相关病情的介绍和解说彩页,不少医生还会自备医疗小册子,将该类型疾病的病因、症状、发展、治疗手法、注意事项等一一说明,以便就诊者了解详情并对照查看症状。
当然,也有不少人吐槽候诊时间长,尤其对于没有提前预约的人来说,等待的时间可以说是遥遥无期。此外,昂贵的医药治疗费用,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个经济难题。此外,医疗事故、治疗效果、并发症等问题,也让日本医院面临吐槽和抱怨之声。这些投诉建议,大都流向专业处理机构——医疗安全支持中心。这些中心分布在日本各地区,专门处理就诊者对于治疗效果和其他相关问题的投诉建议,以及为医院提供建议策略等。
东京医疗安全支持中心在2010年对东京都医院协会下的344家会员医院调查发现,在医院场所发生过2674起暴力冲突事件,其中727起是由于病人拒绝支付医疗费用而引起的,并有273名医疗工作人员因为暴力事件或相关原因辞职。
就诊者认为由于医院态度导致其投诉,而130多家医疗机构的61.9%的受访者认为,投诉增多的原因在于“病人较低的道德水平”,紧随其后的三大原因,分别为“病人对医疗机构的过高期望”(60.5%)、“医疗改革与现实的冲突”(57.6%)以及“媒体对医疗事故的过度报道”(54.8%)。由此可见,日本医患关系处理之路,也依然任重而道远!
印度“黑丝带运动”下的无声抗议
在印度,“医患矛盾”这个词也是社交媒体热搜榜的常客,每隔一阵子就会因为较为严重的医疗暴力事件,重回大众视野。事实上,从印度医学会2015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来看,印度医疗场所发生的冲突暴力事件真相惊人。
报告显示,75%的印度医生都在工作时遭遇过不同形式的暴力,尤其以急诊室的暴力情况居多,其中48.8%的医疗暴力事件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而从过去5年的数据来看,68.33%的施暴者为病人的家人和直系亲属。事实上,还有更多的医疗暴力事件是“沉默发生”的,部分医生因为谅解病人家属紧张焦虑的心情,因此并没有选择上报自己被恶语相向甚至遭受人身攻击的暴力事件。印度医学会发现,“医生往往只有在感觉受到严重生命威胁时,才会上报暴力事件”。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许多恶性医疗暴力事件频频发生。2012年1月,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一名女医生 T Sethulakshmi 被一名病人亲属所杀。起因是,怀孕六个月的妻子胎死腹中,手术情况危险,经主治医生T Sethulakshmi建议后转移到另一家医院,并在急救无效后死亡。悲痛万分的丈夫认为医生应该为此负责,于是一念成魔动了杀心。而2013年9月,德里一家医院的女医生遭到病人家属人身攻击,对方甚至使用“强暴”等词语进行人身威胁。这名医生的“错误”,是在两名病人同时被送进医院需要治疗时,选择了先救治症状更严重者。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面临医疗暴力问题的医务工作人员,就已经意识到抗争和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2008年,一些住院医师发起了针对“暴力袭医”的罢工抗议。之后,印度各州都开始采取不同行动来解决问题,如泰米尔纳德邦公布《预防暴力及财产损坏法案》,禁止针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采取的暴力,以及因医疗工作场合暴力而给医疗机构带来的财产损失。《法案》明文规定,“医疗服务机构”不仅包括国家、当地政府机构所属医院,也包括个体经营的私人医院,如印度妇女产前检查、产后康复选择率较高的私人留产所,正在或准备用来接收普通病患、伤者、乃至精神病人的私人护养院等。凡是拥有治疗场所和设备,并且确实用来接待和治疗病人的医疗机构,都在法案保护范围之内。与此同时,除了登记在册的医生和护士,在这些医疗场所工作的医学生和护理学生,均在被保护人群范围之内。拉贾斯坦邦州政府则通过一项法律,规定暴力袭医者不能获得假释权利。
然而,即便有类似法律法规,暴力袭医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斋蒲尔医生联合会会长 Rajvendra Choudhary对目前现状表示无奈,“虽然法律规定很严格,肇事者最严重时甚至会被处以3-10年有期徒刑及50000卢比罚款,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根据Dr Choudhary的说法,如果警察将参与袭医涉事者记录在案,暴力参与者则会反过来控诉医生玩忽职守和照料不周。
因此,在2015年4月接连发生两起暴力袭击医生事件之后,无奈之下的印度医学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场“黑丝带”无声抗议活动,号召医生响应活动号召,在胳膊上佩戴黑丝带,以表达对同行去世之悲伤,以及对于袭医暴力的抵抗。然而,抗议归抗议,工作归工作,这一次的“无声抗议”并没有影响到急救救治服务。一名医护人员坦承,“当这样的悲伤事件发生时,医生往往只能接受现实。我们不能反击,只好继续工作,并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悲伤。”
约一半医护人员对医疗暴力选择沉默对待
相较于美国/欧洲等地区,中东地区的医疗工作场合暴力同样常见,但鲜少成为全民热议的公共话题。而这一地区对于医疗暴力和医患冲突的关注点,并不仅仅局限于事实分析,而是延展至“暴力背后”,更加关注类似事件发生之后对医护人员造成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
就拿巴勒斯坦卫生部来说,它是该地区健康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之一,相当部分的人口都被纳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之内,享受公共医疗服务。因此,医疗服务工作较为繁忙,病床利用率较高,再加上这里也是收容政治突发事件中患者、伤员的主要医疗场所,因此难免面临人员配备不足、医药短缺等问题。对于普通患者而言,在获得治疗之前,往往需要做好长期等待和排队的心理准备。因此,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医院医疗暴力的发生。
2011年,三名学者对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5家卫生部医院的292名执照医生和636名全职护士调查发现,80.4%的被访者认为工作场合存在口头和肢体上的暴力。其中,20.8%的人遭受过身体暴力,59.6%的人遭受过口头辱骂或威胁。同样,外科、急诊、小儿科发生医疗暴力事件的概率,远远大过透析室、康复室等医疗部门。
许多受访者坦承,虽然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会遭受到病人或家属的责备和埋怨,但是暴力攻击发生之后,无论是否造成身体伤害,都会影响工作心情。尤其是遭受到身体攻击的医务人员,44%的人非常愤怒,22%的人觉得情绪低落,14%的人感受到害怕和压力情绪,少部分人甚至出现头痛/疲惫等身体反应。
然而,尽管医疗攻击行为如此常见,上报给直接主管或医院管理机构的数据却非常少。56.3%的医生护士都选择了沉默,对于自己工作场合的不愉快经历闭口不提。在他们看来,上报其实并没有太大作用,医院和相关部门终归也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此外,缺少正规的报告流程规定、羞愧担心的心理等因素,也让医疗工作受害者们选择自己默默忍受。事实上,巴勒斯坦对于医疗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也缺乏足够重视,仅有13%的人表示曾接受过如何自我保护、如何处理暴力、如何与病患及亲属沟通以及如何进行压力管理等培训。
另有一项研究对沙特阿拉伯吉赞省的134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发现,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其实并不高,除了工作时间长、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管理和监督机制混乱、薪水较少以外,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也成为工作担忧之一,仅有23.4%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是安全的。无独有偶,《国际卫生政策和管理杂志》2010年发表了一份对伊朗德黑兰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调查报告,最终结论同样落在了“工作场合暴力”上,该因素成为影响医护职业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念的经 翻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