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失业心理压力大快疯了造成心理问题的过程

浅谈独生子女依赖父母的心理原因&(2)
&& 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出生后,0到1岁这段时间为婴儿期,觉得自己与妈妈是不分彼此的,他的一呼一吸都和妈妈是一体的,所以妈妈可以感知他的一切感受,也会及时给他完美的回应,婴儿对妈妈有一种本能的不能分隔的依赖性。
1到3岁以后,慢慢地发现自己饿的时候、渴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未必得到及时的回应,在这个看似痛苦的过程中,他会渐渐明白自己和妈妈其实是两个人;3岁到12岁,在父母的帮助下接受更多这样的分离;在12岁到18岁,要逐渐的独自面对生活中所需应对的一切,独立起来,并建立与他人之间的界限。
在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中,能力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父母和孩子双向的交替关系,父母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孩子完成儿童期,青少年期,到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循序渐进的分离过程中,和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自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
生活中像“奶嘴男”“奶嘴女”这样的独生子女,虽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成人,却在生活自理,经济,心理支撑方面都还严重依赖父母,没有完成父母和孩子应有的分离。才出现上述列举的20种现象。
由此看来,独生子女所出现依赖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而导致的。&&&&&
&&&(一)父母的代偿心理催生独生子女的依赖性。
&&&&80后的父母大多数是50后,他们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命运多舛的一代人,幼年遭遇自然灾害,求学时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成年成家后,赶上计划生育,中年时则下岗分流。
在这代人的人生中,大部分人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总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按他们的安排实现这些愿望,盼望孩子过上自己向往的好日子
在父母的代偿心理的作用下,对孩子实行过度管制,一切按父母制定的既定方针来做,一味追求孩子在智商上的开发,而忽视情商及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引导,陷入过分管制的误区。
不许孩子玩游戏,不准看电视,不准看漫画,小说,不准与异性同学交往,不准干任何与学业不相干的事。以这样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力是偏颇的,性格会有缺陷,在生活兴趣、工作创造力、待人接物,独自处理婚姻矛盾,才会出现上述问题。
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盼的就是孩子聪明的成长,不看孩子的兴趣,按自己的喜好安排孩子的所谓的特长学习;读书后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而不是去求新,求异,只看分数,只要能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就OK;读书毕业后又为他的工作担忧奔忙;在多数独生子女父母眼中,即便你有了工作,还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心与谋划。找到工作后又要为他的婚姻劳神操心;接着有盼望以后如何第三代服务。&&&&
&&&&80后的孩子在这种包揽式教育下,习惯了父母为自己营造的“被选择、被安排、被人生”的成长环境。他们面对父母以“爱”为名义各种压力,难以独立做出决定,对父母产生不得已的依赖。这也正是父母期望的“听话的”好孩子。
&&&&在这种代偿心理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难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不但无法实现做父母心目中的既定期望,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最后除了学习好别的都不行,造就出的还是“高智商,低能力”经不起生活风雨的孩子。由此,心理与生理年龄不符的“奶嘴男”“奶嘴女”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下面是好友 &在评论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剖析了在传统家长制的强势压制下,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心灵伤害,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当做父母以后,将这种强烈渴望转换成逆向性代偿心理的原因。进而完善了我这部分的欠缺,吸取精华,粘贴如下:&&
对你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剖析,我很认同。
不过,根据我的体会,我想补充的是:代偿心理不单是对孩子实行过渡管制,还有过渡施爱。
我们小时候,家长制让我们畏首畏尾自卑自艾。父母对孩子一脸庄严一脸尊严,在家里就像在学校。家长总说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在外边纷争挨了欺负回家还要受训斥。无尽的家务,扫地买菜养鸡剁食。不休的渴望,盼多做几件新衣裳想随便老吃鲜水果。
所以,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我们便物极必反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望,保护孩子的所有脆弱,替代孩子的所有成长。
我们通过过度施爱,补偿着自己的缺失,彰显着自己的开明,膨胀着自己的伟大。也收获着孩子的依赖和推卸。&
&&&&&(二)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父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人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在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现代社会,唯有读书高,学习好,考上大学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首要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的砝码,孩子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处处呵护着孩子,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只要孩子能读好书,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
由于父母对孩子过份宠爱,过份照顾,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独立办事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过分的娇宠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这种懒惰习惯也就成为心安理得的依赖习惯。
“成家不离家”的情况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普遍,大部分已婚独生子女在经济或生活上仍依赖父母。我身边有90%的朋友正在或将要照看孙辈,而且是大包大揽全身心的奉献。
当我就心理学概念请教朋友的孩子时,她惊讶的发出疑问,父母帮助照看孩子也能算经济和生活上依赖父母吗?!还有一位朋友还在工作,孩子年薪几十万,她说,不能帮忙带孙子,她就出保姆费。由此可见,在孩子和长辈的观念里,照看是理所当然的,不看是不应该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本身没“断奶”还是个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孙辈又是自家的根,怕照看不好;&二是,现在就业竞争和工作压力大,有好工作的,一般都不愿意长时间休产假带孩子,怕失去自己的职位;三是,出于经济考虑,让父母来照顾两代人是最经济、安全的选择。
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个空间里,关系过于密切,缺少各自的空间,因为代沟和观念的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其潜伏的矛盾危害不亚于疏远。
独生子女和父母之间相互依恋,得到父母适当的帮助是可以的,但不能像“奶嘴男”“奶嘴女”那样让父母掺和进自己的婚姻生活,父母要放手让子女独立的处理家庭事务,不要干涉子女的婚姻生活,这样才能在小夫妻自己调整磨合下,过出自己小日子的味道。子女们结婚以后,应尽快适应婚姻生活的角色转变,自觉承担起家庭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
一个承载了父母太多希望的孩子,一个太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他们的承重力都会让人担心。他们无法区别出自己与父母的界限,他们没有自我的独立性,他们可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消融了自己,也完不成蜕变质的成长。
我是这样做的,在孩子高中期间允许孩子先完成在精神上的出走,大学期间做到空间上的分离,大学毕业以后,没找到工作,也要做经济上的分离,结婚成家以后完全独立,不介入,不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在身心上完成与父母的分离。
我认为这种心理分离,精神出走,空间分离,经济分离,家庭独立要超过为孩子设计的硕士,博士学历证书之路。在独立精神,心理强大的支撑下,在生活的进程中和父母逐渐完成角色的转换,担负起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我的更多文章:
( 13:56:56)( 15:03:08)( 16:05:55)( 14:09:5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3方面
| 文章来源: 好家长网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以致产生焦虑感,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当中更为突出。我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期中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家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我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有学生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我的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约占15%,“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失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学生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主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公共影视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最初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当然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道、授业、解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短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学生中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版权所有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技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邮件: webmaster@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孩子心理压力大时,父母该怎么做?_百度知道
孩子心理压力大时,父母该怎么做?
提问者采纳
让孩子知道,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有头脑的表现。
  (四)培养孩子的自尊,相信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会有帮助的,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抄作业等等,父母是最重要的影响力量,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认真地听他说话,不会同流合污、不知所措,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
  (一)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感到恐惧、孤僻,也就增强了孩子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了、师长的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压力、胆量和辨别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
  (三)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个,才能够针对问题帮助他们,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有不少学生还有性格狭隘,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有研究表明,甚至会受到孤立,比如让孩子发表一些建议、懒惰和任性,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这里给父母们提出五点建议、考试焦虑和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的问题。
  对青少年来说、抽烟,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光心孩子交的朋友,这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有主见,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且加以恰当的引导,就因此而受到嘲笑,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麽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所以。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做父母,那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但压力太大会使孩子身心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麽压力。这时,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学那个,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多关心孩子的所想所做。
  (二)帮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意愿。
  (五)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跟着别人作弊。父母要付出爱心、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懒散,专心地看着孩子,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压力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  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努力向上
其他类似问题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例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案例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觉得父母给的压力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