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陕西中医学院制药制药技术学院是一所什么学校

您现在的位置:&&
广西中医药大学位于有&中国绿城&美誉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医药研究所。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78年正式培养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第一批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1996年以来先后与国内8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校于2013年9月整体搬迁到仙葫校区,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中医药大学,是广西首家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的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中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的高校。
学校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10.93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现有14个学院,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有24个普通本科专业,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临床医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广西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有博士授权点建设学科5个;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医学教育实训中心。
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以及一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
拥有国家卫生部专科诊疗技术培训基地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以及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有广西优势特色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医疗中心6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5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14个等。
学校历来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高、数量足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各类在职正高职称286人,副高职称596人,博士学位209人,硕士学位845人。有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22人。其中,&原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老中医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广西名老中医20人、广西名中医64人、,桂派中医大师24人、广西优秀专家4人、广西优秀教师4人、广西八桂名师2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级创新团队7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7人。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产、学、研、医紧密结合,为广西中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促进了广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校拥有一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自治区金源单位、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等,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以及唐农教授提创的&中医阴阳本体学说&,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学校尚活跃有中医&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学校整体实力强,中医药、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特色鲜明,有11&所均为三级甲等的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地方附属医院9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有重阳城老年公寓、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分布北京、天津等省区129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
第一附属医院是广西最大的综合性省级中医医院、国家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广西分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拥有开放床位1350张。医院与59个市、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构建了广西最大的中医药技术帮扶网络平台。投资控股设立广西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附属瑞康医院是广西最大的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也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中心。开放床位2200张。医院有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为先进的肿瘤治疗设备&&射波刀,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制药厂是广西最大的校办企业。著名品牌&百年乐&享誉全国。&百年乐&牌复方扶芳藤合剂被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健康产品。
由护理学院承办的广西重阳城老年公寓是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设施最完善的老年公寓,是国家民政部&全国养老社会化示范单位&、&全国模范养老机构&和全国&最佳养老机构&。
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医药类本科全日制的独立学院,由广西中医药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办学。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办学国际化,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交流与合作,面向东盟及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优势突出,国际声誉日益增强,骨伤手法、壮医药线点灸等特色诊疗技术吸引了大批海外学生前来留学、进修,形成了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主、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教育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16个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40多所高校、医疗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近年来,学校共主办、承办了2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学术会议、中泰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已经举办多届,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在国际传统医学界和东盟国家中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校坚持&弘毅自强,传承创新,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学校的目标定位:&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体,文、理、工、管兼容,产学研结合突出、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人文精神高贵的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成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壮瑶等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及其文化传播中心,成为促进区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医药大学 -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中医进修学校,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优秀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药检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成立于 1958年12月,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9年的湖北省立护士职业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一所以药学、医学检验为主干学科的高等专科学校,在药学及医学检验领域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在半个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中,湖北中医学院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形成“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相融”的办学格局。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院现有中医内科肾病学1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是全国首批招收中医专业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有着26年的研究生办学历史,1993年获的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省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院校之一。现拥有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2个博士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硕士点,2007年卫生部批准设立1个中医学,并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试点单位之一;取得了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先进单位”。
中医药大学 -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是由教育部、卫生部、共建的高等院校。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等教学机构。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工商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9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9个培养方向班。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共计24346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0936人。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18.35%,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27.03%。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重点学科5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最高级)实验室7个,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共建)。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1999年开业的附属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三级甲等医院。2006年,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与、解放军302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开辟了军地合作的新领域,构建了军地合作的新模式。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中医药大学 -
上海中医药大学
  创立于1956年的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600余人,其中博士生413人、硕士生1070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5346人,成人教育1690人,长期外国留学生825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10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2名两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龙华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
  16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10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16个本、专科专业;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我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另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个:中医医史文献学、针灸推拿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三级实验室2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9个。 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
  我校的办学是研究教学型、特色型和外向型。朝着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努力前进。
中医药大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5年获自审权;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0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管理为主;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接受教育部,结果优秀;2003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广东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同年启动广州建设;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六。2005年主体搬迁进驻大学城,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为全国唯一一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均以“优秀”成绩通过整体验收,同时,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
  目前,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总数在全国地方中医药院校和广东省属高校中均居首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全面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2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医疗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含非直属)12所,拥有全国一流的专科专病医疗中心、研究实验室。
  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450亩,仪器设备总值3.09亿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77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功能处于国内医药院校领先水平;有教学医院20间,实习医院26间,药学类实习基地24间,其它类教学基地4间,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学校的科研及技术开发颇具实力,是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已建成5个国家科技部(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
中医药大学 -
浙江中医药大学
  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钱塘江南岸,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六和塔&隔江相望。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7月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正式成立,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旧址。2000年3月,学校整体迁至现址。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建校以来,广大师生员工秉承&求本远志&校训的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开拓进取,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省属高校。学校是1978年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也是首批获得对港澳台地区招生权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确立&以中医中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2000年采取&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置换、移址新建&的模式整体迁校;2001年获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优秀;2003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建工医院整体划转并成为;2005年获得两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6年更名为大学;2007年中医临床基础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李大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为国家基地,再次获得两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省邮电医院整体划转并组建新的;2009年何任教授当选首届国医大师,获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较完善的从学士到博士的培养体系。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建有12个研究机构,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各类在校生12628人,其中本科生9301人、硕士生1188人、博士生127人、成教生1718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294人。全校设有21个本科专业,分属医、理、工、管、文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有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5个、浙江省重点专业8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2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360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医大师1名,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享受专家1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2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23人,浙江省教学名师5人,浙江省名中医39人。学校从1988年起具有卫生技术副高级职务评审权,1993年起具有职务评审权,2004年起成为工作基地,2006年起具有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学等4个学科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
  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0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构1个(12个专业),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2个。学校主办了《》、《浙江临床医学》等两种学术期刊,《》是全国对外发行最早的之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已被《化学文摘》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
  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56项,省部级项目260项。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314项,其中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8项。开发了、参麦注射液等单品种年销售额超2亿元的中药新药。在近三次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学校积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1个国家与地区的37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了31个国家与地区的国(境)外学生。学校具有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先后聘请了35位外国专家学者为。2004年成功举办中医中药针灸诊治疑难杂病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及教育部、卫生部多位领导都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学校正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创建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目标,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高质量、增强能力&为总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转变,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中医药大学 -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在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省属重点高等学校,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张忠元、校长。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 2006年6月、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现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高新区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五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1800亩。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1万余人,其中研究生近1500人。学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专业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现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全国首批开办的中医学专业(1956年)、全国最早开办的中药学专业(1959年)、七年制中医学专业(1996年)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班(1997年)。学校是全国首批中医药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1年),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1997年)。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16个博士授权点,有硕士授权点27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工作站3个。
  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6个学院。现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四川省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四川省精品课程22门,1个、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人,其中,高级职称者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近4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0人。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1人,成员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入选者2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5人,享受98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14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4人,四川省名中医34人,及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1人。
  学校一贯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三让”(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让学生得到发展机会、让学生增强发展动力)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8000余人,其中有新中国第一批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和中医药硕士研究生、最早的中药学本科毕业生、新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和第一位五官科学博士。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形成了具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由学生主办已达26年的学术性刊物《》在全国高校有较大影响。学校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文化艺术比赛、体育运动比赛等多次获奖。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特色鲜明,已连续十二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49亿元,图书馆藏书110余万册,校园网覆盖全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14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有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直属附属医院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百佳医院”,有国家级重点专科6个。
  “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665项,其中,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等72项(“973”牵头项目1项,“973”项目6项,“863”项目1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8项);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37项,其中,部省级一、二等奖18项,申请国家专利27项;到位科研经费近亿元;签订合作开发转让科研成果合同100余份,签署校企、校地合作协议14项,合同经费近五千万元。
  学校有国家中药GCP中心、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四川省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推拿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十五”期间合作开发转化科研成果320项,合同经费9245余万元。1994年发起组建的高科技股份制公司“华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上市,是中医药院校参与发起的第一家上市公司。2002年参与发起成立国家中药现代化(四川),承担了四川省31个GAP基地中17个基地的建设指导工作,2004年牵头组建“四川省中医药科教集团”,2006年参与组建四川生物技术协会。2002年、2005年先后成功承担了科技部等三部两局两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两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的学术组织工作。
  学校是教育部(原教委)最早确定的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的200所高校之一,也是最早开展对台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学校接收和培养了来自、、新加坡、以色列、、美国、法国、及香港、、台湾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历学生(包含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及多种类型的中医药、针灸短期进修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外籍针灸学博士、方剂学博士等。学校是四川省高校中招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院校之一,每年在校学历及短期留学生300余名。学校积极与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澳门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我校在葡萄牙举办的分校中实施中医针灸本科学历教育,开创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海外举办学历教育分校之先河。学校与韩国、美国、加拿大、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建立了互相交换学生学习的校际交流项目。学校承担了中国-印尼、中国—、中国—韩国、中国—、中国—等政府间的科研、教学等项目。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受到国际组织及国内有关部局的高度肯定:WHO在我校设有“WHO合作中心”,科技部授予我校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基地和医疗基地”。
  2008年,面对5.12特大地震,学校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入灾区一线,为受灾群众开展医疗救助、心理调适、、灾后重建等工作,创造了灾区“第一方”、“第一锅”、“第一堂”、“第一室”、“第一映”等事迹,受到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学校因此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赴抗震救灾志愿者服务队临时党支部被四川省委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经过50余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凝练了“厚德、博学、精思、笃行”的校训,形成了“求实、团结、勤奋、进取”的校风、“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乐学、善思、求本、创新”的学风,“艰苦创业、乐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成中医人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将始终是成中医人前进发展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学校坚持“秉承传统、崇尚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向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而奋勇前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名,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重点高校,1996年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年由主体迁至,是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医药科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功能齐全、数字化、园林化、现代化、有特色”的新校区办学条件优越,总占地1829亩,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816万元,馆藏纸质图书98万册、电子图书47万册,有配置完善的计算机校园网和设施。学校设13个二级学院,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3所教学医院、50处临床教学基地。
  学校拥有完备的教育层次。有21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点,硕士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并开始向周边学科渗透;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截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236人,其中本专科生11255人,研究生1623人。学校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亚洲、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十余所大学、医疗机构建立并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合作办学、合作办医,有外国留学生、境外合作办学学生、港澳台学生300余人。
  学校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现有、中医医史文献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中医内科学1个,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 4个、重点建设专科4个,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有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学科6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等23个。
  学校具有较强的。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4个研究所、6个研究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3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7年在省属高校中首次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承担“973”项目课题2项,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范种植项目承担单位”。
  学校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325人,校本部1013人,博士生导师59人,硕士生导师288人。1人先后荣获国家“国医楷模”、“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享受4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6人,1个团队入选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6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45人。
  学校正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全局,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认真落实“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基本方略,突出特色谋生存,形成优势求发展,努力建设强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群众,为富民强省、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中医药大学 -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34年创办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60年改办为普通高等本科学校,1990年原成建制并入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中医药研究院与湖南中医学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目前,湖南中医药大学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
  学校现有含浦校区、东塘校区2个校区,占地面积1271亩,校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学校下设11个学院、3个部、10个研究所、8个中心、1个图书馆、8 所附属医院、2个校办合资企业。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图书馆藏书99.67万册。有1个实验动物中心,1个实验室,1个,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校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学、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英语、、康复治疗学等20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为。此外,中医学专业还开设了7年制本硕连读专业,设置有中医学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和针灸推拿学3个专业方向。学校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办学层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976人,其中本科生1057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223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6500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84人,其中具有正、副高级人员408人。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274人。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的专家53人,国家级、省级名医、名师54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外科皮肤科学),8个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学、中药学、方剂学)。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博士后2个科研流动站;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其中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医诊断学学科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的优势科研项目有病证诊疗标准化研究,中药超微技术研究,针灸、经络原理研究,妇科血症研究,中药材育种、栽培、管理、标准化研究,心脑血管病、肝病、眼底病、免疫性疾病等疑难病证的防治研究。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课题672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2项。开发中药新药51个,科技成果转让41项,科技开发和新药转让费7518万元,其中教授主持研发的“超微速溶中药”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成果转让费达3600万元。获国家专利18项,学校研发的乙肝宁、古汉养生精、超微中药系列饮片、妇科千金片等产品已成为湖南省知名中药企业的拳头产品。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湖南省42个GAP基地建设,中药种植面积达70万亩,年度新增产值7亿元。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37项,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承担国家规划教材参编85本,其中主编29本,副主编30本。办有《》、《湖南中医杂志》、《东方药膳杂志》三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为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收录。
  3所直属附属医院和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病床4235张。其中是“七五”国家重点建设的7所中医医院之一;附属为国家“十五”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医院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设置齐全,拥有一批知名的中医临床专家。拥有肝病、眼底病、皮肤疮疡病、肛肠病、儿科、骨伤科、不孕不育科、心血管内科、脑病、肿瘤等11个国家重点中医专科(专病)中心。有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我校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招收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的单位,现有在籍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400人。学校成立了湖南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已为28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700多名学员。1990年以来,学校先后多次选派专家、教授赴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并派出数批医疗队赴等多个国家防病治病。近年来,学校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先后与美、英、日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与加拿大中央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合作关系。
  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一,继承创新、质量立校、强化中医本科人才诊疗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研制出“中医病证辨证论治思维模拟训练”,创建了具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临床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条件的“模拟医院”,建立有效的临床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机制,使中医本科生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其二,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构建。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中医药学的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大胆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全国最早开办5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创立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一体两翼”办学模式,首版、再版有独特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理念和特点的《临床》系列教材,并构建其相应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契机。学校确立了建设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战略目标。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的办学理念,通过开拓创新与不懈努力,我们有能力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我们有能力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中医药大学 -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校建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2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现有本科以上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留学生1100余人。
  学校目前拥有针灸推拿学和中医内科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建有科技部、政府和意大利卫生部共建的、教育部省部共建方剂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天津)——现代中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中心,天津市组分中药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科研和教育机构。
  学校出版有《》、《天津中医药》、《中医脑病杂志》等学术刊物。
  学校以“进德修业,继承创新”为校训,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学为主,医、理、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协同,科研与服务并举,以质量求内涵,全面协调发展”方针,建设高层次、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 -
福建中医药大学
  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校设有10个系、部,4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院;有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学、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3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00多人,其中研究生910多人。
  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50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拥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教师等。
  2002年和2007年,学校先后两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目前,学校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5项。
  学校有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以来,作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其它相关内涵建设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8年,学校再次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有8个国家(局级)三级科研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先后有360多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的奖励,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2项。近5年来,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共承担科研课题10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30项,省部级项目28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仅2009年就获国家12项、省级重大专项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
  学校有、、等8所附属医院,3所临床医学院,20所教学医院,22所实(见)习医院,临床基地实力雄厚,体系健全。有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19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校本部设立国医堂医院,为社会提供服务。
  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共占地1014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9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00多万元,纸质、电子图书文献总量280万册。学校各类设施优良,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行政、生活等设施,建设了富有中医药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是一个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校园,已连续五次被福建省委、授予“文明学校”荣誉称号。
  学校是内地第一所招收台湾学生的中医药院校,现有各类在校海外学生近300名,其中多数为台湾学生;先后举办了10届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短期进修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对台教育格局。学校还与美国、德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医疗机构、学术团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 -
长春中医药大学
  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2006年更名大学,是重点高校。在5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教育创新,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医疗体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声誉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学科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科学发展,实现了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的齐头并进,取得了十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净月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位居第7名、第9名;成为省属重点高校;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成为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与省政府共建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教授荣获“白求恩奖章”、“国医大师”、“吉林骄傲”称号。今天的长春中医药大学生机勃发,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形成了拥有万人大学、千亩土地、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办学格局。
  学校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净月,毗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学校现有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全日制在校生8138人。现有教职工180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65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24人。享誉全国的6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140人;国家“白求恩奖章”、“国医大师”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3人,国家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吉林省第三届创业先锋1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优秀6人,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名中医17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3部。在近两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学校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学校有国家级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1个,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60万元。馆藏图书114.3万册,有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珍、善本典籍。出版发行《》《吉林中医药》等学术期刊及《老来乐》等科普期刊。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国外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培养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研究单位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往来。
  学校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服务,把学校早日建成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 -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主校区位于辽宁省城,分校区位于滨城。其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辽宁中医学院,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和高级护理人才以及为中医药行业服务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党委、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辽宁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辽宁省平安校园示范校及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有在校生万余人,设置医、理、工、管、文5个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下设16个学院、2个教学部、2个研究院、1个编辑部;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省一流重点学科(含13个二级学科)、1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2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30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7人,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名师5人,国医大师1人、国家级名医19人、省级名医34人,国家级2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7人,千人层次46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1人;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0项省级精品课,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了优秀目标;获得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科研影响、科技实力和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总经费近亿元;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局级重点专科、专病医疗中心10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医疗中心14个;建立了40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有30家药学实习基地;学校是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目前已经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70个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及合作办学项目,承办了多次国际型学术会议,具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强”的办学理念,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战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对外教育与国际交流、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一定贡献,正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目标昂首迈进!
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初名中医进修学校,后几易其名,1959年定名为黑龙江中医学院,199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学校于2004年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晋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下设9个学院、7个附属医院(5个非直属)、1个研究院、16个教学医院和69个实习医院、实习基地。有17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8个本科专业及13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理、文、工、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75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7人,硕士研究生1118人,七年制学生1155人,本科生7729人,专科生3554人,留学生392人。
  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和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 (中药学、 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建设点,是国家首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52门。学校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院校,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高等院校之一。学校教学实验中心首批确定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十五”以来,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学校获全国首届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1个,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黑龙江工程技术中心1个,黑龙江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十五”以来,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1164项,其中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1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5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在研究、 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方剂配伍规 律、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 妇科、 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为全国第三个获此殊荣的中医药大学。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院)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学校附属第二医院(针灸推拿学院)是以针灸推拿康复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为全国首批现代化中医院建设单位。两附院有国家级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5个、省级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6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2449人(校本部109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68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21人,有38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巾帼建功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5人。中药化学教学团队、方剂学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中药化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亿元,有电子显微镜(透射)、激光共聚焦扫描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学校图书馆藏书91万册,实现文献采集、借阅及检索自动化、网络化。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被确定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实现了文献检索国际化。学校编辑出版的《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均为中国自然科学Ⅰ类期刊,均被收录为。
  学校不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十几年受到中宣部、 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近三万名 中医药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医药院校、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事业单位的中坚骨干。
中医药大学 -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大学始建于 日,初名中医进修学校,后经江苏省中医学校,扩建为南京中医学院,199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至今已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培训中心)等 12所学院;有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5个;有、、、、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和共8所附属医院,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1所;有教学医院近20所,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近100个,实现了万人大学的规模。学校拥有15个本科专业,30余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管、理、工、经、文等多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建成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10余门省级以上优秀课程,温病学、中医儿科学还被列入国家精品课 程,大批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不断涌现,综合办学实力稳步发展。
  学校同时也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文献检索中心分中心;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家基础学科理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准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点、19个硕士点,博士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要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还是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学校还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首批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半个世纪以来,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他们作为一代儒医大家和高等中医药教育专家,一代代名师薪火相传,名师云集蔚然。近年来,该校又有 7人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3人被列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5人先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数十人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百人先后进入江苏省“333工程”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22:12:3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泰濠制药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