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葫芦岛驾校一点通2016赛区成绩公布单

【】【】【】【】【】
权威资料,方法技巧,金牌思路。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群众性竞赛活..
定价:¥21.50 优惠价:¥21.50&&时下不少小同学怕作文,怵作文,感到作文太难了。那作文到底难在哪儿呢?难在“望题..
定价:¥19.80 优惠价:¥19.8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葫芦岛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
&&&&|&&&&&&&&|&&&&&&&&|&&&&&&&&|&&&&&&&&|&&&&
《实验 探索 创新--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教育改革文集》数学篇 数理化
董春华 中学高级教师。
1992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自参加工作以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2007年7月,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结业。所执教的《相切在作图中应用》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一课被评为辽宁省一等优质课。2006年9月,被评为校优秀教师。
如何设计数学教学中的习题
&&&& 董春华
记得有一位数学家这样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它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可见习题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正是有了这种说法,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数学习题,采取了“题海战术”,把原本锻炼学生思维的数学演变成为一条习题训练的河流,使学生应接不暇,苦不堪言。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每天为了做题“痛苦不堪”,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了。所以如何让学生少做题,又能把数学学科学好,成了数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抓住设计习题这一中心环节,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做到由例及类,由此及彼,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数学学习的奇妙之处,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有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做好课前预习的导学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而课前预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的内容,捕捉到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然而预习不是让学生自己拿书看看,而是需要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教师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预习过程的内容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课堂的学习压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有着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学校一贯主张教师:备课要细,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准备课的时候要有预设性和前瞻性,结合这一要求,我在进行预习时的导学资料时,总是抓住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使学生在看提纲时就明确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导学资料以问题的形式编在习题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目的性,而不是盲目的学习。当然关于预习问题的设置,通常根据内容的特点,设置成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解答题等多种形式的习题,增加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下面是我结合北师大版九年(上)数学教材所设计的导学资料:
2.2& 配方法(1)导学资料
知识目标: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一)相关知识链接:
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________等于a,则x叫做a的平方根。记为:x=&
2、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有______个平方根,它们_____;0的平方根是_____;负数没有________.
3、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旧学新:
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你能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
(1) x2=4&&&&&&&&&&&& (2) 2x2=1&&&&&&&&& (3) (x+3)2= 2&&&&&&&&& (4)& x2+4x+4=3
2.根据上述问题,你知道方程(x+m)2= n 有解的条件吗?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空格处填上数字,使下列各式成立.
x2+6x+________=(x+3)2 ;&&& y2-4y+_______=(y -_____)2; x2+8x+______= (x+____)2;
观察你所填上的数字与一次项系数有什么关系?
4.你能将形如:x2-4x-5=0 的方程变形为(x+m)2=n 吗? 请你阅读教材P54,归纳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若x2+6x+m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_________;
2.方程x2-12=0的解是x1=________,x2=_________;&
3.2+c=0(a≠0)有实数根,则a与c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的根是(&&&&& )&&&&& A.5& &&& &&& B.-5 &&&&&&&&C.±5&&&&&& D.无实根
5.方程3x2-1=0的解是(&&&&& )& A.x=±&&&& B.x=±3 &&&&C.x=±& D.x=
(2). 3x2=3&&&&&&&&&& (3).x2+2x-3=0&&&&&&&& (4)&& x2-6x-1=0
7.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 &&&&&4x2C8x+1=0& (此题目为下节课做了伏笔,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学资料的设计主要是所要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有时还包括典型的习题解读,把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典型试题编在导学资料之后,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预习、思考、探索、用于检测本节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的典型例题要遵循由浅入深,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
二、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题,进行目的性训练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战场”,抓住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课堂的学习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对预习中存在的疑问进行探究,其实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提倡的“讲课要精,方法要活,收效要大”。那么在学生探究新知识之后,就必须有相应的练习题跟踪训练,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习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实效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并把所学知识内化。所以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习题设计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短暂的课堂习题训练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一)把握习题数量,设计有效的习题
课堂教学之后的巩固训练既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又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时机。我在设计一节课的习题时总是根据授课的内容与学生状况精心设计,尽可能科学的安排练习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习题的设计要把握尺度,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又能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能顺利地接受新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技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理安排习题编排结构,保持训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过程。所以数学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习题的编排展现教学思路的,习题的编排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是通过模仿、再造想象、比较等手段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沿着课堂学习的思路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习题的编排上也就避免了盲目性,使课堂训练具有有效性。
(三)利用习题设计的针对性,促进不同阶段的学习
&就学生来讲,在解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每一阶段的学习我都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认真分析,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练习,从而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加强,越学越爱学。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计算问题时,总是有一些学生,计算经常失误,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观察问题的所在,结果发现学生总是在符号的变化上出现问题,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续学习整式的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基础不牢会给下一阶段的学习产生障碍。于是我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为此精心设计的运算题目中都含有关于改变符号的问题,一段时间的课堂训练之后,这些学生在符号变化过程中过程中发现规律,逐渐地掌握了这一类题目的运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运算准确率提高了,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而且在后续阶段的学习中,和符号变化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少出现同样的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三、利用课后习题的设计,形成“母题”效应
如果说课堂习题是“小试牛刀”,那么课后的习题应该是学生“施展拳脚”的天地。心理学家艾斯浩宾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及时复习和巩固是学习的一大法宝。虽然数学习题千变万化,外观上看,没有头绪,但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每一类题目都能在教材中寻找到影子,所以教材中的习题是主要的突破口。在课后习题设计上,我总是抓住教材中的典型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编排成一系列的题目,给学生练习,使学生真正达到做一例会一类,由此及彼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基本图形。在进行练习时,引导学生将复杂图形分解,和基本图形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感到很轻松,不管多复杂的图形学生经过思考之后,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使这些图形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学生在解题时少走弯路,形成了“母题”的效应。下面是在教学中设计的一组基本图形。
有了对这一组基本图形,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图形时,很快学会了如何解决入手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中体会到数学原来这样奇妙。下面是我设计的一组习题中的部分图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了教学习题设计这一环节,我在教学中有了很大的收益,在数学教学中走出了“题海战术”的旋涡,把精练的习题呈现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消化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避免了厌倦数学学习的情绪,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把学习数学当成了一种乐趣,学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黄殿昌& 中学一级教师。
1982年毕业于丹东教育学院数学系。1976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1993年参加第四次教材实验,被凤城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工作者。1993年撰写的《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文,获辽宁省教材实验研讨会一等论文。2000年撰写的《几何图形中作辅助线的规律》一文发表在《初中生学习指导》第八期上。
提高中差生的成绩,是达到义务教育要求的关键
义务教育是全民族的教育,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使每个公民都具有选择职业的机会和能力.因此使每个适龄学生,都受到义务教育,达到义务教育的水平.这样提高中差生学习成绩是义务教育的关键。
一、提高中差生成绩的意义
义务教育的本质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使适龄学生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为做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无论升学或就业,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否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和身体素养等方面打下较好的基础,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未来。
所以社会需要学校的不光是为其提供大学生和高智能型科技人才,而且更需要数以万计的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绝大多数学生都要接受初、高中的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他们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如何,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腾飞。所以提高中差生的成绩是我们普通中学的首要任务,也是义务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分析形成中差生的原因
&& 1.社会影响
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上部分人认为;读书无用,知识贬值,读书投资大等思想影响。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长不支持学生读书。从而造成一大部分学生厌学和流失。
2.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初一学生由于受小学管理方法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形成了老师在就能学习,不在就不能自觉学习的奴隶式的动力定型。同时受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这一年龄特征的影响,而导致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势必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不稳定性,加之刚入中学的新鲜感逐渐淡化,并且中学科目较多,随知识的加深,相应班主任的课较小学减少,而中学培养的目标是自治自学能力,要求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在课后自习时间里索取知识,因此少部分自觉性差、贪玩的学生,便不能很好地利用自习来学习和弥补学习上的不足。因此造成知识欠缺,逐渐地形成中差生。
3.中差生的心理影响
①部分中差生认为学习差主要是自己头脑笨,老师教学水平低,家长不关心,故此学习的内驱力减弱,产生消极的内心情绪,因而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稳,波动幅度大,对成绩提高信心不足等。
②中差生的志趣,情感多变。影响知识信息的输入,心理学认为,对某一事物的情感、知趣,是对了解掌握其内在规律的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拌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差生的志趣,情感多变对教师输入的知识信息在内心时而产生积极效应,时而产生一种消极的负效应,因而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入心,久而久之,导致知识欠债。由于受以上这种因素的影响,使中差生表现在行为上的学习自治力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愿吃苦,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得过且过,学习上依赖性强,竞争意识差,不善于独立思考,学习粗心大意,作业马虎,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对该记忆的东西不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等。
克服中差生在学习上的行为障碍,是极其艰苦复杂的.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时机,引导中差生努力学习。
三、提高中差生成绩的措施
1.关心、爱护、帮助中差生摆脱困境
由于中差生学习成绩差,总觉得低人一等。因而有自卑感,因此在教学和课后多接近他们,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关怀、理解、体贴、看得起他们,缩小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疏通,从而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朝正向转化,这样在他们心里会解除自卑感,使他们重新振作精神,并在内心感到与其他同学一样。同时向他们推荐少年科普读物,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成长史。由此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精神。并利用教材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开展讲数学趣味问题竞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坚定能学好的自信心。同时帮助他们提高对学习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知识,需要人才。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力,在授课中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复习讲授一些简单内容,当他们举手时,一定让他们回答,如:3+(―2)―(―1);合并同类项:4x-8x+5-3x+6x;解方程:-5x=70;等这样的简单题让他们板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当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点点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会坚定他们能学好的信心和鼓起学习勇气。他们会为不断的成功进步而加倍的努力。从而逐步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治能力,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 通过测试,看出中差生在知识上大部分是属于理论上掌握不扎实和没掌握,少部分是计算上法则是懂非懂,运算上马虎大意。如测试中,个别中差生竟有。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对他们进行补分数的加、减、乘、除和混合运算以及应用等有关内容。同时每节课利用5分钟反馈,看掌握情况。利用午后自习补救。并要求他们每天完成5道练习题,进行面批面改,指出知识上的问题,运算上的毛病,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和矫正。发现学习成绩滑坡的学生进行及时补救,防止漫延。因而对中差生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教育者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其向正向发展,对他们取得的微小成绩和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 3.课前预习
&& 由初一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自治、自学能力差,并受小学长期讲授习惯的影响。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看书。自己索取知识的能力差。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新教材便于自学的特点,课前发导读材料,并归纳成知识要点,理解内容,自学练习,课上反馈,把没有看会的东西记下来,在授课时,注意听讲把不会的听明白。同时要求自学做到三读,即粗、细、精。粗读:首先通读一遍所讲内容,能略知大意,了解教材内容的大概意思,对教, 材内容先有个感性认识。为细读做准备。细读:是要求学生逐句,逐段,认真专研教材内容,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概念、法则和公式。并能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标出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的部分。精读:则是学生在课后基本掌握了本节内容完成了练习题后,再精读教材,要学生能认真思考,反复揣摩,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达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为了养成学生看书自学的习惯,在上课时对基础知识提问,从而督促学生看书自学,到现在,学生基本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这样传授新知识时就比较容易了,并能很快地接受,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
&&& 4.向中差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 初一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状况相差不大,之所以产生中差生除社会、家庭、其它等原因外,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当,加之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心理、生理特点,反映在行为上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差,学习方法死板等。因此在教学中,除应多创造一些有利的时机,激发中差生学习兴趣外,主要要向他们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向课上四十分钟要成绩。经教学实践总结出:三先三后一总结(即: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发问。先看书,后作业。每学完一单元一总结。)五勤五多一总结(即:勤动脑,多思考,勤动眼,多观察,勤用耳,认真听,勤动口,多发问,勤动手,多练习。手脑并用一结合)的学习方法。经一学期试用后有明显的提高,并收到一定的效果。
&&& 5.对中差生的教学起点要低
&&& 由于中差生知识缺陷太多,所以对他们要求不与中上生一样看待。因此在备课时以标准的要求,进行备课。授课时,不拓宽,不加深,紧扣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的引言、插图,进行直观教学,课堂上充分利用中差生的积极性,复习(或简单内容)要他们回答,答对给予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答错启发他们答上来,从不批评和挖苦,刺伤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如:计算:―12+(―3)×2-(―1)2;找名中差生到黑板作,他这样做的。原式=1-6+1=―4.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启发他考虑―12与(―1)2是否相等,在混合运算中,应先作乘方还是乘法,经提示使他明白了是错在―12和(―1)2上,应这样作:原式=-1-6-1=-8.
&&& 新教材在练习和习题的处理上,富有弹性,分为课堂练习和习题,适合因材施教,中差生只要作课堂练习和部分习题.同时对他们的练习,作业要求规范化,并坚持个别面批作业和定期检查,及时反馈,发现知识上的漏洞进行补救.练习保证当堂练习当堂完成.如有的差生的作业,经常照别人的抄或不完成,所以便天天检查他们的作业,纠正他们的作业中的错误。当面分析错误的原因,经坚持一段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都有很大的提高。经这样努力后中差生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6.对这差生的辅导要勤一点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中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缺陷未能及时给予补救,按卡罗而的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经常及时地对中差生进行辅导。是提高中差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对中差生的辅导我采取了集中解答,分散查漏补缺相结合。使他们有第二次或第三次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对中差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多么简单都耐心细致的解答,并要求每一个差生准备一个解难本,对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便于老师答疑,同时坚持有课必下班辅导,在辅导中重点是辅导中差生,对中差生的辅导不等客上门而是服务到家。从而督促他们的学习,为了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一帮一,即:一个学的好的带动一个差的。进行自查自辅活动,还开展智力竞赛,趣味数学小组等。使中差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 综上所述,控制(或提高)中差生的学习成绩,要坚持六多一不。即多启发,多引导,多提问,多板演,多个别辅导,多面批作业。当他们回答问题,板演有错误时,不讽刺挖苦,而是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树立信心,努力跟上。
关文彬& 中学一级教师 。2001年7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数学系,学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所说课《三角形内角和》获得市一等奖,所说课《直线平行的条件》获省一等奖。
浅谈新教材中例题、课后习题的设计与处理
例题是教材中呈现新知,提供示范的习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示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引例;二是规范学生解题过程,明确解题方法的范例。课后习题是巩固所学内容,扩展新知,锻炼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习题,具有延伸性、应用性。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是组织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将数学知识内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它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体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材中的例习题都是编者精心筛选的,所以怎样利用好它们,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对待教材中的例习题,既要注重它原有的设计与安排,但同时也不能完全依照教材的安排,一味的照搬,而是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设计与处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工作,从六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处理教材中例习题:
一、准确把握学生知识背景,让例题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丰富多变的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新课程下的教材无论是在例题还是习题的设计上,都把问题的呈现设计在一定实际情景之下,这样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缩短其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进而促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但教材毕竟是固定成型的东西,许多问题情景的呈现不一定都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一个不恰当的情景来呈现问题,不但不能产生预期效果,反而会限制学生对新知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学生的起点,灵活的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顺利过度到新知的学习中。例如: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有理数加法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书中以足球比赛中净剩球问题为知识背景,结合数轴来探索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在实际教学时,考虑到我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学生,年龄小,对足球比赛并不热衷,尤其是女学生对足球问题更是不感兴趣这一实际情况,没有按照书中的处理方法进行教学。而是从我校学生几乎都是在校住宿生,每月都有零花钱这一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以学生生活中零花钱为背景的引例:
要求用正负数表示下列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解答问题:
(1)你从妈妈手中得到20元钱,又从父亲手中得到10元钱,你共有多少钱?
&&&&&& (+20)+(+10)=+30
(2)你第一周花了20元钱,第二周又花了10元钱,你共花多少钱?
&&&&&&& (-20)+(-10)=-30
(3)你从妈妈手中得到20元钱,第一周你花掉10元钱,你共有多少钱?
&&&&&&&& (+20)+(-10)=+10
(4)你从爸爸手中得到10元钱,而你一周花掉20元钱,你共有多少钱?
&&&&&&&&& (+10)+(-20)=-10
(5)你有20元零花钱上学时你一周花掉20元钱,你共有多少钱?
&&&&&&&& (+20)+(-20)=0
(6)你共有20元零花钱,但妈妈要求你本周不准花钱,你做到了,你共有多少钱?
&&&&&&&&&& (+20)+0=+20
(7)你上周欠同学20元钱,本周你得到钱也没花钱,你共有多少钱?
&&&&&&&&&&&& (-20)+0=-20
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主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很快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注重例习题的变式训练,达到“一题多练”。
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的一种训练方法。恰当地对题目进行不同的求解、延伸、演变、拓展,适时地创造悬念,可以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使学生每做一次练习,解题技能、思维能力都增进一步。对于一道例题或习题进行变式训练,即可以充分利用习题本身资源,避免大量的习题训练,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以使学生能真正熟练了解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于习题的变式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小方面来进行:(1)通过“一题多解”,锻炼思维。当学生利用一种方法解决完一道题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鼓励去尝试其它的解决方法,交流结果,使每名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能与大家共享。(2)条件或结论适当改换,或互换进行训练。这种方法在几何证明题中用的较多。(3)将条件或结论进行开放,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对于习题:“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圆形工件的直径,说明测量的理由”可以进行条件开放设计成“根据所学知识,请你设计几种测量圆形工件直径的方法。”(解决方法:利用垂径定理,或利用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或利用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或平行切线间的距离等于直径,或测量出周长利用公式计算出直径等知识解答。),条件开放后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一题多变”,适当延伸。学习圆时,书中有一道题“将一枚直径为d的硬币沿直线滚动一周,圆心经过的距离是多少?”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出了下面三个问题:①将半径为2的硬币放在边长为20和16的矩形外,沿矩形各边滚动,回到起始位置,则圆心移动的距离?②将半径为2的硬币放在边长为20和16的矩形内沿内侧滚动,回到起始位置后圆心移动的距离?③将半径为2的一枚硬币放在同样大小硬币圆周上,一圆不动另一圆在其圆周上滚动一周呢?通过这四个习题,将前后知识进行了衔接,让学生真正理解此类问题解题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 &①图&&&&&&&&&&&&&&&&&&&& ②图&&&&&&&&&&& &&&&&③图
三、合理整合习题、达到教学最优化。
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习的数主题,使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习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化了生在数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数学运用能力。但在教学中发现,有时大量的实际问题反而会分散学生精力,增加学生负担,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并不好。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无论是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引出,还是方程的三种解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的学习,每节课的引入都是从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导入的。而根据题意列方程是许多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方程解法教学时,如果先让学生去列方程,必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突出不了解法这一重点问题,难以利用有效时间取得预期效果。所以我在教学时将这一知识分为两个方面:方程的解法和方程应用。重新选排书中的引例题以及习题,将解法学习时的实际问题放在了应用时去学习,即避免了加重解法学习的难度,同时对于应用的集中训练提供了足够的习题资源。
四、少舍多变、合理删减。
新教材习题在突出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技能的同时,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题和数学理解题所占的比例很大,大量的实际问题和学科间整合问题经常出现,有时让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另外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以及条件限制,也会导致一些习题没法解决或是不好解决。对于这些习题也不能简单一舍了之,而是应该进行合理变换,达到最终可用目的。在学习完弧长及扇形面积这一节后,书中有一道习题:“纸扇张开的最大角度与360°-θ的比成黄金比,那么制作一把这样的纸扇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结果精确到0.1)” 考虑到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计算器,而当时多数学生没有计算器。所以对于本题我加上了这样的补充条件:黄金比取小数点后一位,∏取3,这样改变后,即考查本节所学内容,又可以训练学生动手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避免了学生在计算中对计算器的依赖,对于个别不适合学生的习题,我也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五、重视动手实践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需要同样强烈,他们都有这种探索新知的求知欲望,哪怕是数学成绩低下的学生。而传统课本中的习题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所“垄断”,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新课程下的习题在设计上就考虑了这一点,更加突出实践性、合作性,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较之从前出现了许多动手操作和方案设计类习题,在中考试题当中也大量出现这类习题。而这一类型习题,由于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做起来费时又费力,教师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对这类题的处理也非常简单,让学生自己做,甚至是不做,对于结果也往往是一带而过,忽视了它对能力的培养功能。对这类习题我首先放手,给学生充分时间去解决,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最重要一点就是拿出充分时间交流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能更好的吸取他人的长处,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提高创新意识。圆这一章复习题的最后一题“某居民小区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并且使整个矩形场地为轴对称图形”。在成果交流时,学生设计出了许多种不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连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六、在解题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习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思想受到影响、熏陶的过程。新课标对此也有相关要求"结合内容对生进行思想品德育是数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数学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处理习题时,很多老师关注最多的是解题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思维的锻炼,而往往忽略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新教材中的习题在选择上多是关注社会、生活的热点现象,这也就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平台。例如:在方程应用问题中,经常以土地沙漠化或是森林减少这一社会问题为背景,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我们可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函数应用问题中,曾出现有关打电话为问题背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就曾问过学生我们是否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学生一口同声回答是,我又接着问了打电话的内容是什么?多数是想家、没钱了、缺吃的或是和同学闹矛盾了,很少有关心父母、安慰父母的电话。在此,我借机对学生进行了孝敬体谅父母,感恩教育。习题中的思想教育,关键在于老师能否善于从习题呈现背景的后面,发现教育契机,适时的进行教育,这样的话数学教学同样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当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结合具体的内容,避免牵强附会。
&&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已成为教学内容设计者和开发者。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例习题,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再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孟宪荣 中学二级教师。2005年7月毕业于鞍山师范学院数学系,学士学位。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系统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独立任务.乌申斯基指出:学习需要锻炼观察能力.而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培养.实践证明,善于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训练的教师,相比不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察训练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智力水平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查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不只是“看”,除了视觉之外,它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人们的内心感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品评等.即使是“看”,人的眼睛也不是孤立的、机械的,它总是和人的思维、感觉等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定思想观点的指导或影响的.因此,我们所说的观察,就不是简单的“看”,而是依靠和通过我们的五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细看、详审、考察、辩识.它一方面同人的感觉、知觉相联系,一方面也同人的思维、情感相联系,它是人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
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的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察看.学生在数学观察过程中始终处在探索研究的状态,通过观察,往往会引起不仅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结果,正如“看”仅仅是感觉,“看到”是知觉,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看”才是观察.
在数学学习中,观察对象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符号(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关系式等)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字关系式,命题或问题;另一类是几何图形、图象及图表.观察是一项有序的思维活动,不能毫无章法地乱抓一通.为了提高数学观察效率,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一、注重整体――部分,部分――整体的联系
例 1:如图,8块相同的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长方形,每块长方形地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分析:初看这道题只知道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宽为y,则x+y=60。然后就无从下手了,但若从整个图形观察会发现该大长方形的长可表示为2x或是x+3y,由此可知x=3y,从而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把这题解决了。
例2 如图是由6块颜色不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已知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求这个矩形的面积。这题初看也是感觉太难了,可是如果认真观察图形,会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差1。设最小和最大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x,y,由图知另三个正方形边长为x,x+1,y-1,有2x-y=1;2x+x+1=y+y-1。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得x=4,y=7,所以这个矩形长和宽分别为13,11,面积为143。
分析:对于这个方程组,一般学生常常只停留在整体上看方程(1)是二元二次方程,方程(2)是二元一次方程,且的系数是1,因此,可用的代数式表示,然后代入方程(1)来解.无疑,这个解法并无错误.但如果学生能从整体中看到部分,方程(1)可以通过分解因式化为:…(3),
比较(2)与(3),这两个方程的左边有一个公共的其值非零的式子,因此,得,再解方程组:
便简单多了.如果看不出方程(1)隐蔽着两个因式,套用一般模式,那就费时费力了.
二、实验观察,大胆猜想,探索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物理和化学时,有时为了了解某些物理现象或认清某种化学性质,常常是通过实验观察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化学性质的特点.同样的道理,数学中的某些问题,有时看不出它具有哪些特征时,常常也是先通过实验观察,从而获得猜测,然后对其正确性进行推断,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
观察:4个结果都是分数,且分子恰好等于和式的项数,分母都比分子大1.
三、正逆观察,拓展思路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是处在互逆的关系之中.如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代数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微分与积分等等,它们都是处于自己对方的相反一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常常要掌握正逆的观察方法.
& 例 1 已知,(a、b、c不等于0)
证明:由,得……(1)
由,得……(2)
,a、b、c不等于0
这题我们逆向应用了公式注意到这个因素,设法把与的指数转化为相同,从而达到正确的目的.
四、分析观察,寻找蕴含条件
有时,某些数学问题,蕴含的性质比较隐蔽,一时难以观察到某些特征,这时需要稍加分析,使得对某些性质初有感知,以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1 已知:△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连接DE并延长交BC
延长线于点F,连接DC,BE。若∠BDE+∠BCE=180°。
(1)写出图中三对相似三角形(不要添加字母和线)
(2)请你在你所找出的相似三角形中选取一对,说明它们相似的理由。
分析:此题初看,感觉无从下手,但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可以把图形分解成4个图(如下),就好解决了。分别由图4-1,图4-2可得:△AED∽△ABC& ,△FEC∽△FBD,在由这两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作为条件,结合图4-3,图4-4就得到△ACD∽△ABE& ,△FEB∽△FCD
:(1) AEDABC& FECFBDACDABE& FEBFCD
(2) AEDABC
∵∠BDE+∠BCE=180°, ∠BDE+∠ADE=180°,∴∠ADE=∠BCE,又∵∠A为公共角, ∴△AED∽△ABC
例 2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E是BA延长线上一点, CE与AD、BD交于G、F, 求证:。
EBFCDF GDFCBF
:ABCD.ADBC,ABCDADF=CBF, DGF=BCF,DFGBFC,ABCDABF=CDF, BEF=DCF,BEFDCF
例 3 把多项式2x2-3xy-2y2+3x+4y-2分解因式.
分析:通过观察,这个多项式的前三项可分解为:2x2-3xy-2y2=(2x+y)(x-2y).因而我们推断:多项式2x2-3xy-2y2+3x+4y-2若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式,则必然是(2x+y+n)(x-2y+m)的形式 .只要能求出m、n,多项式即可分解因式;如果m,n不存在,就可判定,这个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
解:&2x2-3xy-2y2=(2x+y)(x-y)
可设2x2-3xy-2y2+3x+4y-2=(2x+y+n)(x-2y+m)
即 2x2-3xy-2y2+3x+4y-2=2x2-3xy-2y2+(2m+n)x+(m-2n)y+mn.
由多项式恒等,比较等式两边同类项的系数,可得m=2,n=-1
2x2-3xy-2y2+3x+4y-2=(2x+y-1)(x-2y+2).
观察是活跃思维的基础,是解决问题前的调查研究,是处理问题时的决策依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经常有目的地进行这种观察训练,有助于学生克服在“难题”面前一筹莫展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活跃思路,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智能有所提高.
[1]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3]浙江省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刘本华& 总务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优秀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4余年。获得省级优秀论文4篇,获得市级优秀论文2篇。1998年4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三好班级”。1998年9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
化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要求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各学科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下面谈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多年教学工作,使我体会到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为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能受其教。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互相尊重、信任,乐于交往,学生敢于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倾吐自己内心的隐私,他们乐于把对教师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反馈给老师。课堂上学生们会情绪高涨,态度认真,精力集中,对教师提出问题会积极思考,教学效果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教学处于不败之地的秘诀之一就是:商量、再商量。讲什么同学生商量,怎样讲同学生商量,就连教学改革的大事也同学生商量,教育、教学、教改的任务在这“润物细无声”的商量中完成,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这商量本身就证明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这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参与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学生主体的发展。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始终围绕主体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由于人的发展是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发展需要教育的外在激励和培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主动的发展。
1.将激励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自学指导的过程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提纲,重点突出,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发展性。
在组织交往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自学的感想,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注意掌握不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多给能力差的学生表现机会。
在学生练习中,要创设各种练习情境,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并通过巡视,抽查,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在应用新知识中,要善于创造参与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并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孤僻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本应积极参与教学,但有些学生由于孤僻、羞怯,不愿意发言,怕回答问题不妥引起其他同学讥笑,扼杀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激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上台讲演,对他们的成功表现及时给予表扬,这样使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以往他们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现在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冲破传统的实验模式,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优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敢于实验,勤于实验,学会实验,在实验中获取无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
1在观察现象中,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作为自然学科的化学,其研究的范畴是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给了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一定的温度”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做了这样的设计: ⑴白磷和红磷是不是可燃物?⑵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没有?⑶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燃烧条件研究完以后,教师演示三个对比实验:⑴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⑵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点燃;⑶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点燃吗?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为了使课本上的某些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更加具体,让学生把知识点动脑设计成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动手动脑、心灵手巧”。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通过这些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有关内容。在许多农村地区,大批中小学毕业后由于缺乏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他们回到农村后,吸取适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也比较低,使农村中一些常规技术推广速度很慢,再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很难转化成生产力。所以在课堂渗透与当地经济建设有关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在备课中,根据书本上的知识与本地区资源、地理、传统技术、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联系的知识进行处理,适时在教学中渗透。例如,学习酸碱盐相互反映规律,便可渗透一些知识,对酸性土壤,应施用中性或碱性肥料,如尿素、草木灰等。对于碱性土壤,最好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等;对于容易漏水、漏肥的沙土地应多施优质农家肥,为什么有些肥料不能混用?化学实验: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溶液,便可指导学生在农业中生产农药,除草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学习溶液的酸碱度,便可增加土壤酸碱性的测定实验和污水的酸碱度的测定及简单处理。但是,课堂渗透不能占用时间太多,应用简明扼要,适可而止,有些内容可在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中学习。如选学内容“农药”。在课堂上只是一提而过,但在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便可能详细介绍,学习“甲烷”一节时,对沼气的制取,利用等知识,在课堂上简单介绍,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便可详细讲解沼气池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连续几年我校的中考化学始终名列全市的前列,同时也为部分学生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或农村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志文 中学高级教师,辽宁省师德标兵。
1991年7月,他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化学系,理学学士。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多年班主任工作。撰写文章十余篇,文章曾收录于《新课改中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中。《化学式》一节在丹东市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2007年7月,化学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结业。
寓生活于化学教学之中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有其自身的特点。《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能力。新教材注重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一角度构建教材理论体系,加强了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的融合。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课改后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设计思想和重要特点之一。近几年的中考也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等具体情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要达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这一目标,就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主题。
一、设置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景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铁锅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防止铁锅生锈?为什么有的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使用硬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如何检验硬水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等。还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设置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讲燃烧条件时,首先介绍周围发生的火灾,使用多媒体观看灭火现场,创设学习情景,引出燃烧条件。在学习《化学与环境》一节时,以本地区空气污染为题材,设置学习情景,引出“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等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题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和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学习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时,对于火学生们都熟悉的,燃烧会产生火,火为我们提供能量,可以为我们御寒并可是让我们吃上美味的孰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燃烧,但燃烧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就说不清楚了。从学习中知道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1. 需要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即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既然燃烧要求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因此灭火的时候只要去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使燃烧停止,即达到灭火的目的。从而总结出三个灭火的原理:即1.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2.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 隔离可燃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灭火的方法,在没有学习灭火原理前并不明确其中的灭火原理,因此有必要在学生了解各种灭火的方法的同时,明确其中的灭火原理,以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采用更好的灭火措施。例如在家中油锅着火了,通常的做法是采用盖上锅盖,并将油锅从炉子上取下来。也有的同学认为向有锅中加水降低油锅里的温度,也可达到灭火的目的。仔细分析这种方法不可行,因为水与油互不溶解,且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油会浮在水的上面,油还会继续燃烧,同时由于油的温度比较高,会造成暴沸,使油滴四溅,引起失火。所以综合各个灭火的方法,还是用盖上锅盖的方法简单方便,易操作。再如:我们经常看到消防队员用水来灭火,那么用水灭火运用了哪个灭火原理呢?大家都知道用水可以把火浇灭,因此在这里水起到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森林失火时消防官兵用风力灭火机来灭火,这里也是运用了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燃烧对我们有有利的一面,因此我们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要使可燃物充分燃烧,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就要提供充足的氧气。我激发学生在家中通常采用什么方法使燃料充分燃烧?学生经过讨论知道在家中通常是安装引风机或鼓风机的方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有的同学很善于观察,提出我们食堂做饭时,烟筒不断地冒着黑烟,有办法解决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学校的供暖锅炉每年使用的煤要比食堂用煤多得多,为什么供暖锅炉却很少看到冒黑烟?经探讨发现取暖锅炉安装了除尘设备,把产生的黑烟集中起来,因此排放到空气中的黑烟少了,减少了空气的污染。有的同学提出自己的主张,我们可以建议学校也给食堂的烟筒安上除尘设备,以减少上操时食堂做饭产生的黑烟对我们的危害。可见在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危害,才能够引起重视,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不仅获得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贴近生活和生活实际,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使学生的学习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使学习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识是,而应致力于培养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如有一位同学学习了氧化反应,思考家中防止食物变质可以用哪些方法?通常在家中储藏鸡蛋是放在冰箱中,还有更好办法吗?我抓住机会鼓励他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并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把新鲜鸡蛋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储存时间会更长,保鲜效果更好,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答案。此举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还自发查阅课外资料或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问题来探究。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查阅资料,学生找到了答案,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有的同学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有擦干的菜刀、铁锅表面留下的锈斑,采取防锈措施后比较生锈的速度;到池塘里收集冒出的气体进行检验;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用的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处理,用家庭厨房里的用品来检验精盐和纯碱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作为普通公民的素质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环境的问题,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可见国家已经认识到环境的重要,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法制上还不健全,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也很淡薄。加强环保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从日常的教学抓起,尤其是从化学教学抓起。作为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落实到行动中。
首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知识。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的材料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为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没有仅仅就知识讲知识,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将来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用具体事例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从这些事例中受到启发。在树立环保意识方面,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曾有报道一个游黄山的日本游客,在半山腰处吸了一支烟,吸完后他将烟头放入刚喝完的一只易拉罐饮料瓶中,带到山顶,然后又带回山底,扔到山底的垃圾箱内,从这件小事可看出这位日本游客的环保意识多么强烈。也难怪在欧洲酒店业举行的全球游客评选中,日本游客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而中国游客得到的评价是位居倒数第三。可见提高我们环保意识和国民素质是势在必行。号召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的休养,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仍垃圾、不乱扔塑料袋做起,因为这些小事如果自己能有意识地克服是完全能够做到的。还有作为学生从使用双面纸张,节约纸张做起,节约纸张就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节约纸张、植树造林、保护花草树木等都是为避免“温室效应”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也是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要加以节约利用。例如水资源就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呼吁大家洗衣服时不用常流水,用完后及时关闭水龙头。在家里用洗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等,这些都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如果大家都能把这些看似平常、简单的小事做好,将为国家节约大量水资源。在使用水的时候也有学问,水有软硬之分,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的水是硬水,含较少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使用硬水洗衣服不仅浪费肥皂,并且衣服上的污渍不容易被洗净,日常生活中软化水的方法是将水煮沸。由于水中含有细菌,因此不能直接饮用,而要将其煮沸杀死细菌后再喝,即主张大家喝开水。
其次,改进教学实验,对能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加以改进,减少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如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是开放式的,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会污染空气,为此我把它改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不仅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而且具有更好实验效果。对实验中能产生有害气体的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排放到大气中。如CO有毒,用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对未反应的CO采用点燃或收集起来的办法,避免排放到空气中使空气受到污染。
通过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得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的载体中,充分吸收化学知识的养分,快乐成长。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学生的生活中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希望能看到学生能力以及作为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杨军 中学高级教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参加辽宁省初中物理教学基本功及说课大赛,所教《浮力》一课获一等奖。撰写多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教育随笔,在省市级年会上获奖,有的篇目在《辽宁教育》、《班主任之友》发表。改进的《焦耳定律》演示教具、制作的计算机辅助课件,在获省二等奖。
改进物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一、领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即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所蕴含的一些初浅的科学道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周围身边的一些现象。例如:苹果为什么落地?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耳聋的人就一定听不到声音吗?天上为什么会出现七彩虹,为什么会闪电、打雷、下雨、刮风等等。通过对生活中、大自然中看的见摸的着的一些物理现象的探究,揭示生活中的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程理念,从思想上转变过去那种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情感、意志和科学态度的培养;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灌输、繁杂的题海训练,轻视对物理现象探究过程的体验等陈旧的教育思想,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的,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动力,表现为学习的愿望、兴趣、爱好等。其中学习动机中最为现实、活跃的就是兴趣。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成功的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兴趣、爱好是关键,可以说是支撑学生跨进知识大门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在知识与兴趣之间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物理课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方法很多。例如设计精彩的导语、有趣的问题、演示物理实验、引用经典的小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写有关物理知识的作文等等。
我在讲“相对运动”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给同学们表演一段‘移山大法’”,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真的?” ,“吹!”,望着学生满脸疑惑的神态,我胸有成竹地说:“这没什么,山如果在我的左侧,我能把它移到我的右侧,不过这里没有山,我就来移这个讲桌吧”。我们班的讲桌很“庞大”,学生知道凭我的体格是很难移动它的,于是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我。我不慌不忙地站到桌子的左侧,猛地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蹲下,学生被我的动作镇住了,睁大眼睛紧紧盯着我,我看火候差不多了,于是猛喝一声,一步跳到了桌子的另一侧,慢慢站起身示意表演已经结束。学生愣了几秒钟,忽然一片哗然:“骗人!老师骗人!哈哈!!”不少学生纷纷喊起来,“老师赖皮!移桌子应该是人不动,让桌子移过去,刚才桌子根本没动,你是自己跳过去的,不算!”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笑着问道:“人不动让桌子移过去和桌子不动人移动过去的效果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学生齐声答道,“一样,我的师傅告诉我的”,我自信地说,“哈哈,老师还有师傅,蒙人的师傅吧!”学生都被我的一本正经逗乐了,“不,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就能在山不动的情况下把山移走,我们就能‘坐地日行八万里’,你们想了解相对运动的知识吗?”“想!”学生齐声喊道。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瓶子吸鸡蛋;开水煮活鱼;精彩的flash动画效果;手抓子弹的故事;飞鸟打飞机的故事;轮船求救问题等等。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研究,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变“课堂教学”为“课堂探究”,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生的“学”要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师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输者转变成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他希望教师们在工作上能成为艺术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精神。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最佳的途径就是讨论、探究(有时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秩序或自习的纪律,不让学生讨论这是极为错误的,实际上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只有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讲“凸透镜、凹透镜”一节,以往授课,基本上是先给出两个透镜学生看看,然后给出定义:中间厚两边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为凹透镜,然后由教师演示凸透镜聚光,凹透镜发散。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一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教学,我先给每组的同学分发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如果允许可以每个人一个)然后提出问题:“你用几种方法来鉴别哪一个是凸透镜,那一个是凹透镜?”让学生观察、思考,寻找鉴别它们的方法。整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兴趣很浓厚,气氛热烈,有的同学提出用手摸的方法来鉴别,中间厚的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的边缘厚的是凸透镜;有的同学提出把镜子放到阳光下,如果阳光通过透镜能在白纸上形成一个小亮点的一定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也有的同学提出用镜子放大字迹,能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不能放大的是凹透镜;还有的同学提出用眼睛通过镜子观察远处的学生,如果看到的是倒立的学生像则是凸透镜,如果是正立的学生像则是凹透镜。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列举的方法也很多,很有创造性。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同学提出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验证,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教学,学生所获取的物理知识并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积极思考探究所获得的,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得失。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态度与情感体验,学生真正动了脑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使学生领悟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新课标的一种重要理念就是改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学科间的渗透几乎微乎其微,而如今在新课程的安排上,大大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及各个领域的重要应用。数理化不分家这不用细说了,数学老师在课堂讲的很多内容是物理知识方面的应用,如行程、压强等等方面的知识。语文方面:①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使刀更锋利;“一个巴掌拍不响”是力的相互作用。②歇后语:“秤砣小能压千斤”是杠杆的原理;“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的直线传播。③成语方面:“落叶归根”是重力作用;“余音绕梁”是回声现象;“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④诗词方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光的反射成像;“花气袭人知冷暖”是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谭清知水浅”是光的折射⑤对联方面:“水结冰冰温不升,冰化水水温不降”是物态变化的知识等等。生物方面:人体吸气时肋骨上提、隔膜向下运动,胸腔体积增大,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胸腔;人体排气时肋骨下落、隔膜向上运动,胸腔体积减小,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排出胸腔。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凸透镜,晶状体的曲度变化引起近视眼或远视眼等等。体育方面:投掷铅球角度多大最好;百米记时听声还是看烟;跳远为什么要助跑等等。在讲力的相互性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学生非常感兴趣,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总结出6点宝贵经验:①有体重②重心下移③人绳一体④用力成线⑤脚掌全部着地⑥步调一致齐心合力。这样的教学既寓教于乐又开阔了视野,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将来形成科学整体观念有很大的帮助。
五、尊重学生个体智力、能力方面的差异,重视男女生活经验上的差异,因材施教
1.尊重学生个体智力、能力方面的差异
个体学生由于多种因素能力、智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教师应尊重这种差异,要用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对待这种差异。打球的人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乔丹、姚明,但是热爱篮球的人却成千上万,普及篮球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这种运动,在运动中得到美的享受。作为教师,特别是初中的教师,要着重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要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2.重视男女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男女生生活习惯及生活经验、常识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物理课上表现极为明显,作为物理教师应重视这种差异,如果不重视,教学中往往就会出现男生听的津津有味,女生却频频皱眉的尴尬局面。一次我在讲杠杆的知识时,自己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也频频点头,下课了,结果一个女生的问题让我苦笑不得。她问:“老师,扳子是什么?羊角锤是什么样?钢丝钳子是省力还是费力的?”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脱离了实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选取一些男女学生都熟悉的事例,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例尽可能的拿一些实物给学生展示,或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课件、挂图让学生来识别或亲自操作,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例如:讲音调一节,山里的孩子都玩过用树皮作的哨子,而城里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根本都没有听说过,于是,课前我就让有经验的孩子做了一些,在课堂上,让没有体验的女同学去亲自体验,有了体验后,学生接受的效果特别好。
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促进学生不断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概念、原理、规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各种动手实践活动的机会,这种实践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需要师生有广泛的互动。如: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收集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猜想,进行实验设计┅┅这种互动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让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上产生疑问,疑问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因,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探究后成功的体验又会使学生对探究产生持久的兴趣。
在进行“声音的传播”一节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判断是否合理:我国神州7号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顺利到达月球,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土地,两名宇航员站在月球的陆地上大声欢呼,声音响彻天宇。我刚描述完,立刻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人在月球上能听见声音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争议。有的同学说能,因为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传递;也有的同学说不能,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这样,真空能否传声很自然地成了学生想要探究的目标,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时教师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较,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当学生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实验,成功地验证了真空不能传声时都异常兴奋。这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声音既然不能在真空中传递,那么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怎样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呢?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七、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和小发明。
科学知识源于实践,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玩,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现有的一些东西,动手制作小制作和设计一些简易的小实验。例如:用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能做很多物理实验:①演示压强与什么有关(和海绵或沙子合用);演示大气存在压强;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声音的音调与什么有关;演示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等等。再例如: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小孔照相机、望远镜;带领学生观察家庭电路的安装和进行简单的故障检修等。我在讲“声音能传递能量”一节时,不少学生对超声波能否击碎结石这一现象产生了怀疑,很想看到声音传递能量的真实、具体实例。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做了如下的实验:用纸盒制作一个纸筒,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在纸筒封闭的一端扎一个小孔,把另一端开口处用橡皮膜封上,将筒的小孔对准点燃的蜡烛火焰,用力弹橡皮膜,蜡烛上的火焰应声熄灭。
这些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又会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赵恩忠& 凤城市教育新秀,凤城市优秀教师。
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从事物理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993年10月,参加辽宁省中学物理学科青年教师“四个一”评比活动中,被评为省级优秀一等奖。1999年10月,在辽宁省第四届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中,所执教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一课,被评为一等优秀课;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凤城市三好班级。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的一门学科。由于物理学的内容分支多且既具体又灵活,千变万化,所以学生难以掌握,不易学好。
怎样才能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技能呢?除教师认真备课程标准、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和教案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为课堂教学是普通中学的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代的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每位物理教师必须潜心研究的课题。下面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一、教师重视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严肃、严格的教学活动过程,但教师可在不违背科学性及教学要求的原则下,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把课讲活,做到引人入胜,使学生容易接受你传授的知识。如讲“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动画展示两只小兔在家,一只大灰狼在敲门且说:“我是你姥姥,把门打开吧!”小兔说:“你不是我姥姥,我不给你开门。”小兔子根据什么判断大灰狼不是它姥姥呢?这则寓言经过老师绘声绘色讲过以后,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老师也可就此引入本节新课。
二、教师要恰当地选择实验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可做。通过直观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开好这个头,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极大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对本节知识加以重视,在通过教师的讲解,对本节知识和重、难点即可迎刃而解。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节时,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将一只空杯子, 盖上一块纸板,一手用力压住,将杯子倒放在空气中,压纸板的手移开,纸板自由下落。多么明显的结果使学生不懈一顾。但是将杯装满谁,重作上述实验,结果怎样呢?提出这一问题以后,学生议论纷纷。然后教师继续操作,结果纸板不下落,这是学生感觉到非常震惊。立即板书课题“大气压”。为了使学生不仅了解大气有压强,而且知道大气压强很大。让学生自读“马德堡半球实验”内容,初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益非浅。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掌握本节知识内容。
&&&& 又如讲“沸腾”时,教师首先拿两块很厚的纸板,将其中一张折成“小锅”,装上谁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点燃另一张纸板。一会儿后,点燃的纸板燃尽,而在究竟灯上加热的“小锅”中的谁也烧开了。学生会因此感到奇怪。为什么“小锅”不能燃烧呢?这样使学生兴趣大增,甚至有的学生会自发准备回家做此项实验。因此,恰当地选择实验引入新课,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的应用。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特别是完成学生实验时,教师只需恰当点播,其余必须通过学生来亲自完成。并要时时注意到每学一个物理知识都要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比如学习“电能表”的知识内容时,可要求学生放学后观察自家的电能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每天消耗多少电能,需要多少钱?这关系到学生自家的切身利益,所以学生会积极认真去做。这样就达到了加深对物理知识实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
&当代的教学法虽然变化多端,但仍然以启发式学为主导,他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维。由于物理教学丰富多彩,而学生的基础又千差万别,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可一问一答,也可自问自答,甚至可问而不答。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
五、练习的内容要各具特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青少年好奇心理较强,所以设计问题时切忌平平淡淡,反反复复或难度特大,这样虽然可增强记忆性,但效果不佳,造成学生机械获取知识,而不能灵活的运用,甚至感到厌倦。因此联系的内容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梯度。既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得到知识的巩固,又要使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技能得到提高,并且可采用一道题可求多解或一解可求多题的方法,这样就需要老师充分备课恰当引导。另外解写特殊题型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方法交给学生解题技巧。这样可大大加快解题速度,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六、注意小结,加强知识的上下承接,将本节兴趣延伸到下节内容之中。
每节课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总结本节知识是每个且必须做到的事情。教师总结时要加强本节知识和前后节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他们越会越爱学。如讲“照相机”一节内容的总结时教师可总结:照相机根据上节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的像,凸透镜到物体(蜡烛)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那么物体(蜡烛)在距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怎样呢?小于焦距时又怎样呢、这些是我们下节学习的内容。即“幻灯机、放大镜”。你是否也想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呢?那就请同学们预习下节内容。这样充分利用小结,既总结本节知识内容的同时,又激发学生好奇的心理,使他们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来预习下节内容。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物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还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到课余。物理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小实验,小制作,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有选择地做这些课外活动。开展物理概念的猜谜活动,物理趣味问答,利用班级的墙报开展物理知识及学习方法的交流。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总之,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推动物理知识学习的内在动力。经常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习惯,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毅力、有创造。这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能力,形成物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版权所有:葫芦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本站信箱:&&ICP备案序号:辽ICP备号 技术支持:&& 电话:024-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柳州街4号&&&您是第
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葫芦岛组织部公告201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