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应该如何对待偏执精神病型精神分裂的人?

天才纳什: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生活|精神分裂症|纳什|患者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天才纳什: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生活
在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纳什面对媒体记者 摄影/张星海
  文章来源:《科技生活》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博弈论创始人,电影《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约翰·纳什近日在美国遭遇车祸逝世。也许你也曾为电影中纳什的经历动容,但艺术源于生活却不等同于生活,作为一个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天才纳什”真实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呢?下面来看两位专业医生的分析。
    作者:黄晶、周福春(医生) 感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及临床心理科和北京安定医院的支持
  纳什生于1928年,30岁之前既聪明又努力,在年轻人里颇有成就,没有出现任何精神症状,这正符合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起病较晚的特点。其妻子回忆,在1958年纳什30岁的时候,他的行为开始有些古怪,他坚信所有戴红领带的人都是一个政治阴谋团体的成员,并要加害自己,随后纳什还写信给大使馆称这个团体要成立一个新政府,此时纳什出现了偏执型分裂症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
约翰·纳什和妻子生前合影
  随着病情的进展,疾病逐渐影响到了纳什的工作和生活,妻子也提出离婚的要求。在一次演讲上纳什表现的词不达意,自说自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同事们终于发现了问题,将他送入精神病院,医生发现纳什除了坚信一些错误的观念并无法说服(妄想)外,同时还有敏感多疑的性格,他在独处时还会听到耳边有人在和自己低声细语(幻听),并伴有轻度的抑郁情绪。于是纳什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在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 摄影/张星海
  纳什在精神病院治疗了9年,接受了药物和胰岛素昏迷治疗等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现在早已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安全高效的无抽搐电痉痉挛治疗方式)。在患病以后,他并不承认自己的思维出了问题,并多次自行停药。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只不过大家不理解他的思维方式罢了,这也是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评价,有的患者终其一生也没有恢复自知力,这就是精神疾病最可怕之处,很多患者家属也曾抱怨过,患者认为自己没病并私自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加重甚至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等意外的经历。
在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 摄影/张星海
  从纳什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这与一般人印象里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他没有目光呆滞,没有主动攻击行为,没有衣不掩体,没有蓬头垢面,没有到处捡垃圾。这一类型的患者通常起病缓慢,性格敏感多疑,精神症状通常表现为妄想和幻觉。妄想内容以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为主,患者会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关系妄想),有人跟踪监视要杀害自己(被害妄想)等等,他们受妄想内容的支配做出一些另人难以理解的言行。比如,患者认为有“黑社会”监视自己,所以白天在家里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自己藏在被子里不敢出来。幻觉主要以幻听为主,如患者独处时会听到有声音在耳边咒骂自己,或是命令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的事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完好,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当然如果不进行治疗,病情仍会慢慢恶化,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就像纳什一样,即便是精神分裂症也挡不住“天才”的光芒。
纳什在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 摄影/张星海
  可以说,当年纳什患病的时代,在治疗精神病方面的医术还是很有限的。比如胰岛素休克疗法,它是指通过注射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达到治疗精神症状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的患者感到痛苦亦很危险。到了今天,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有了质的飞跃,比如广泛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耐受性好。而且,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心理治疗(尤其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善精神症状及情绪困扰有良好疗效。另外,改良电休克治疗及其他生物调控疗法如经颅磁刺激疗法(TMS),对于改善某些类型的精神症状效果显著。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精神病人的情感支持)
  也许你认为“纳什”是个特例,那下面让我们看看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名人们:爵士音乐家汤姆哈勒尔;百老汇之星米拉波普金;爱因斯坦的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詹姆斯·沃森博士的儿子(沃森博士与人共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获诺贝尔奖);莱昂内尔·超级碗殊荣的足球运动员奥尔德里奇;伟大的鼓手詹姆斯·贝克·戈登;俄罗斯著名舞蹈家瓦茨拉夫·尼金斯基等等。所以,一旦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不是被判了死刑,只要正确对待,积极治疗,上帝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
  精神分裂症影响着全球2.1亿人口,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病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比其他人高50倍,自杀也是精神病患者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
  每两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中,就有一个没有接受治疗或照顾;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可以通过社区来进行,通过积极的家庭和社区参与。
  精神分裂症也是一种有显著遗传特征的病症。如果父母有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病的几率达10-15%。现实中,约翰?纳什的儿子同样患有精神分裂症。
    (本文由《科技生活》周刊采编制作。部分内容摘编澎湃新闻。版权作品,转载须得到授权。合作联系微信:科通社)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偏执型精神分裂有哪些症状
核心提示:一旦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以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了。治疗方面我们应当选择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正规医院以及医生,必要的情况,要让心理医生来帮助我们进行辅助治疗。
其实,由于现在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话,我们身边可能并不缺少精神分裂的患者。所以说很多朋友对于精神分裂可能都是深有体会的。那么偏执型精神分裂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39健康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关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偏执型精神分裂&表现
一般来说,偏执型精神分裂的患者多半是由于受到某种刺激,或者是过度妄想所造成的。所以这种情况他经常的会表现出现某种幻想,甚至是做出一些比较偏激的事情。脾气可能也会非常的暴躁。并且非常容易被激怒。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及时的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检查来确诊病情。
偏执型精神分裂&治疗
一旦确诊为偏执型精神分裂以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了。治疗方面我们应当选择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正规医院以及医生,必要的情况,要让心理医生来帮助我们进行辅助治疗,只有各方面都进行,患者的病情才能够得到及时的控制,并且能够及早的治愈。所以说医院的选择很重要。
对于偏执型精神分裂患者来说,家人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给患者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患者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相信医生,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是对患者病情最有利的。另外如果病情需要的话患者也可以直接住院进行治疗,直到情况好转后再考虑出院。
这些疾病都不是你要找的? 用工具试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偏执性精神病相关资讯
疾病精彩推荐
您最近浏览的疾病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我婆婆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云雁:杨老师,你好,打扰你了,我也在学校工作,很开心看到你站在教育的视角去解读一些心理或者精神方面的疾病,我有一点关于精神病方面的问题想咨询你。是关于我婆婆的,老人家今年55岁,精神方面应该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抑郁,烦躁,常无故落泪,而且有被害妄想,总是怀疑邻居在背后说她坏话。医生说是精神分裂症。但我认为有被害妄想不一定就是精神分裂症
杨永龙:是不是有幻觉呢
云雁:可能会有幻听
杨永龙:这就很难说了,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属于精神分裂症或偏执型精神病
云雁:是的,患者本身就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农村妇女,性格固执,好强,嫉妒,多疑,遇事想不开,属偏执型人格。婚后家庭生活一直处于打架、吵架的状态,爱人脾气急躁,两人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摔东西,甚至动用暴力。和周围邻居关系紧张,多次和邻居发生争执。
杨永龙:从你所说的情况,作为心理疏导者来说一般是不去确定是什么病,而重点在于疏导,所以在我的博客上我一般不对当事儿说是什么心理疾病
云雁:是的,患者是在一个多事之秋——更年期得病的(四十二、三岁)的时候,至今已有十多年的病史,她的病症中也有一些更年期综合症的表现。是这样,我着重想和你说一点在我看来有点“特殊”的情况。
一、患病十多年,没住过院,也没系统地服过药(发病或被家人催促时才偶尔吃一次,药是在村里的医院拿的,具体吃的什么药,医生把标签贴上了)
二、患者社会功能保存完好,智力不受影响,平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外人一般看不出她是病人。
三、前些年患者去女儿家看孩子,看了两三年,没服过药,但却没有犯过病。因为脱离了那个环境,她就不再嚷嚷邻居在背后说她坏话了。
四、患者的两个儿女偶尔对母亲进行劝说,劝她凡事想得开些,心理劝导之后,病人的病情能好转一阵子。
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我个人认为不像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杨永龙:哦,从你所说的情况来看,这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云雁:我个人也这么认为
杨永龙:所以我同意你的判断
云雁:但是如果去医院,医生就给根据她有被害妄想这一表现,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就会给她吃精神分裂症的药。而事实上,病人家里只有老俩口,男人脾气暴躁,俩人天天吵架,即便是吃药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杨永龙:其实对于你的婆婆来说变换环境,改善家人关系才是最关键的
云雁:我不知道这样的病人应该怎么医比较好?这种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不是要靠心理疏导比较好?我不知道现在是应该带她去精神病医院看,还是别的什么?
杨永龙:如果老人家生活在子女身边,子女对其丈夫多做工作,同时积极的化解其暴躁的脾气,多给予关心和爱护,这样效果是比较好的
云雁:是的,我也这样认为。谢谢你,其实我也咨询过一些医生,别人直接给出的诊断就是精神分裂症。谢谢你,作为教师你是以人为本去认识病的,而不是就病论病。
杨永龙:子女要用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多和当事人沟通,了解当事人的想法,知道当事人的需求,从而增加当事人的安全感,消除当事人的紧张和不安。
云雁:如果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这些表现(譬如被害妄想)也会随之消失吗?另外,凭我对患者的了解,她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典型的偏执型人格,像这样的人,改变她的想法是很难的
杨永龙:当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和谐、得到了足够的理解、关心和关爱,那么被害妄想也就会随之消失,所以我建议是变换环境哦
云雁:最后,我还非常想了解一下,她这种精神疾病会遗传给儿女或隔代遗产吗?这一点我非常担心
杨永龙:这种情况一般是不会遗传的,这属于后天的心理伤害所致,所以这是不会遗传的
云雁:可是,这样的家庭(天天吵架)也确实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困扰和不安,你知道,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多么重要
杨永龙:这个我很理解,所以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
云雁:谢谢你,和你谈这些我很开心。我个人对心理方面的一些东西也比较关注,但医生给出的结论让我很郁闷,你的想法和我是一致的
杨永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你的婆婆参加社区组织的老人文体活动,这是有利于其问题得以化解的
云雁:这个可能条件不太成熟。我婆婆家是农村的,之前,我爱人俩人都在北京工作。我们也都刚工作不久,目前也没有条件在北京买房。对母亲和那个天天吵架的家庭的牵挂,是我男朋友心里一直放心不下的包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去年九月份回到老家工作了,目前我们两地分居。
杨永龙: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做好你爱人爸爸的工作
云雁:很显然,这个家庭和妈妈的病情,已经给我男朋友带来了很大的焦虑,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
杨永龙:在他面前把其母亲的病说得严重一点,这是有利于其父亲转变自己的。是的,这种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是存在心理问题的
云雁:是的,目前这个问题很难两全其美,我和爱人不在一起工作,也很难在一起柴米油盐,并把两位老师接到一起工作。你是说,在我公公面前把我婆婆的病说得严重一点?
杨永龙:是的,你爱人爸爸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云雁:好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做他的工作。
杨永龙:你婆婆的问题,出了她的性格特点之外,更多的起源于你公公的不接纳、不宽容以及无理的暴躁应对
云雁:现在的情况是,我公公是有工作的,在农村老家当老师,走不开,我爱人也是有工作的,在老家的城市工作,我呢,在北京工作,除了我婆婆,人人都有工作,现在四个人很难生活在一起。是的,我觉得你分析得很对。如果能够四个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可以多劝劝婆婆
杨永龙:我觉得先解决你、爱人和婆婆在一起的问题
云雁:目前我婆婆在农村老家的情况是:早上起来后,我公公已去学校上班了,中午我公公在学校吃饭,不回家,我婆婆一个人在家啃个馒头应对午饭,晚上我公公放学后吃完饭就出门打牌出了,晚上等他回家,我婆婆已经睡了。我婆婆和周围邻居(前后左右)关系都紧张,都吵过架,也没人玩,平时就自己呆在家。
杨永龙:其实你的婆婆一旦换一个环境,这将有利于她的问题的调节和改善,越是独处,越不利于她的问题的调节
云雁:是这样的,春节过后,我爱人打算先把我婆婆接到城里和他一起住,他去上班,我婆婆在家里给他做饭。可是我还是有些担心,即便接到城里,我爱人去上班了,平时还是我婆婆一个人呆在家
杨永龙:我觉得你们这样两地分居也不利于相互之间情感的提升和密切哦&
云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本来我们是打算在北京发展的,因为我爱人放心不下家里,才临时决定回去的。
杨永龙:那你们能否考虑把婆婆接到北京一起住呢?
云雁:其实我爱人的打算是等家里的情况好转一些,他还回到北京发展的。目前来说,我们在北京买不起房,北京的压力太大,当然考虑了,这是一定的,只是担心还得几年,我们也都刚毕业
杨永龙:这样有你的理解以及关怀,那么对婆婆的调节时相当有利的&
云雁:我现在还是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呵呵,是的,作为女性,我能理解女人的处境,我婆婆的处境确实很不好,设身处地想一想,得病是非常正常的
杨永龙:哦,难怪你丈夫要回到当地县城去工作,我很理解
云雁:他在我们当地的一所大学教书,只是因为他急切地想解决掉家里的问题,才回去的,因为回去后,他就可以马上把家人从农村接出来,而我在北京也有一份非常不错(具体地说符合我的兴趣)的工作,现在就回家工作也不现实。
杨永龙:这种急切的心情我很理解
云雁:呵呵,谢谢你。路太遥远,还得继续努力,只有我们个人发展好了,才能为家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一起生活。
杨永龙:不过作其父亲的工作,最好的人选是你,而不是其儿子
云雁: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俩还没有结婚呢,我个人觉得对他们家的事指手画脚不好
杨永龙:可以在他爸爸面前按医生的说法来说
云雁:其实好在一点,我公公是一个教师,他的思想还是很变通的(比起我婆婆的固执来说),只是脾气不好,很多事情处理不当。
杨永龙:这有利于其爸爸脾气的改变
云雁:之前没有尝试过做他爸爸的工作,其实他爸爸本质上是个很好的人
杨永龙:这个问题的产生不是其一个人引起的,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
云雁:是的,你分析得很对。在农村,更年期的妇女出现精神问题的现象很多,因为长期在家里被丈夫打骂
杨永龙:所以其爸爸一同参与调节,对其问题的化解进度有很大的帮助。
云雁:是的,这一点我们会努力的,我和爱人急切地想改变这一状况。你觉得,眼下的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带着我婆婆先去精神病医院就诊吗?
杨永龙:另外你爱人可以在下班之后带其母亲参加一些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这样效果就会更佳
云雁:好的,体育锻炼对病人很有利
杨永龙:如果你的婆婆能够维持相对正常的社会生活,那么就没有必要去精神病医院了
云雁:病人目前还存在被害妄想并伴有幻听,我们需要通过精神病药物来控制吗?是吗?不需要去看医生?我就怕医生乱开药,吃那种药对人没好处
杨永龙:假设换了环境之后,如果被害妄想和幻听消失了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去精神病医院了
云雁:哦,好的,眼下先换环境吧,谢谢你,打扰你这么久,很不好意思
杨永龙:从你前面所述,你的婆婆换了环境表现得很好,所以我也就提出了换环境的建议
云雁:是的,先换个环境看看吧,然后再根据反应做下一步安排
杨永龙:因为你的婆婆在常住的地方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所以出现被害妄想和幻听也就不足为奇了
云雁:是的
杨永龙:我就是从这一点来判断她不是精神分裂症的
云雁:我也是从这些反应来判断的,我身边也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的表现好像不是这样,我每次放假都去我婆婆家,她表现非常正常
杨永龙:判断是不是精神分裂症是需要考虑其人文环境的,而不是一听说被害妄想或幻听就立刻下结论
云雁:是的,而且她患病多年,被害妄想的内容都是围绕前后左右这四个邻居的,而且,当她的儿女每次从外地回来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很好,即便是不吃药,有人陪她说说话,她就不发病了,很奇怪
杨永龙:这是典型的倾诉欲、关心和关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表现
云雁:是啊
杨永龙:一旦其倾诉欲、关心和关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一切问题也就随之化解了
云雁:是啊,所以说,爱是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对于教育,还是人的发展
杨永龙:你在这方面要多多与爱人交流沟通,使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入手,让其母亲的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最好能让其母亲拥有一项她所喜欢的集体性的体育运动(比如扭秧歌、打太极等),其母的问题化解也就会指日可待
云雁:好的,我知道了,我会按你的建议去做的,谢谢你,非常感谢。
我的更多文章:
( 06:47:58)( 08:26:47)( 14:50:01)( 07:15:45)( 07:01:13)( 07:16:51)( 08:16:55)( 07:38:13)( 07:37:45)( 07:12:3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家人应该怎样对待精神分裂症病人_百度知道
家人应该怎样对待精神分裂症病人
提问者采纳
精神裂病患者能再受刺激平应该工作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偏执性精神病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