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或字的句子分析对自己的教师或师傅的对别人妻子的敬称称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首先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
称谓词从它们的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九个层次: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
1.代词称谓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你、您”除外)。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13个,它们是:
我 你 您 他(她) 我们 你们 他(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包括亲属间的和非亲属间的两种:前者在亲属之间使用,后者在社会上使用。“爸爸、妈妈”是纯粹的亲属间的亲属称谓,而“叔叔、大哥、大姐”等称谓形式既可以用于亲属间,也可以用于非亲属之间,“阿姨、大妈”这一类的称谓形式则只能用于非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以常用的为例):
爷爷 祖父 奶奶 祖母 姥爷 姥姥 外公 外婆
爸爸 父亲 妈妈 母亲 叔叔 伯伯 舅舅 姑姑 姨妈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堂兄 堂弟 堂姐 堂妹
表哥 表兄 表弟 表姐 表妹
儿子 女儿
侄儿 侄女 外甥 外甥 女儿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姑父 姨夫 舅妈 婶婶 伯母 大妈 大娘
嫂子 弟妹 姐夫 妹夫 大伯子 小叔子 大姑子 小姑子
儿媳妇 侄媳妇 女婿侄 女婿
孙媳妇 孙女婿
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姐”等。姻亲称谓除了“伯母、嫂子”外一般不用于非亲属间。
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如:
爸 妈 爷 奶 姥 叔 舅 姑 姐 哥……
三叔 大伯 老舅 四姨 二姑 三姐 六哥……
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指自己的孩子),“他爸”=“孩子他爸”;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如:
借子称:他爸 他妈 他叔 他三奶 他二叔……
从子称:姐姐 哥哥 爷爷 奶奶……
3.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
先生 夫人 太太 少爷 小姐 大人 阁下 陛下 老爷 殿下 女士
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
总统先生 居里夫人 张太太 王小姐 法官大人 总理阁下 国王陛下 亲王殿下 张先生 莺莺小姐
但是有些音译外来词则是例外,如:
密斯张 密斯特李
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但是它们在使用当中却有许多麻烦,比如对有一定地位的年轻女子称“小姐”不会有问题,在服务行业,我们称年轻的女子、或者不太年轻的女子为“小姐”也不会有问题,在其他的行业(比如机关、学校)对同样年龄的女子我们就不敢肯定称“小姐”是否合适。“先生”与“小姐”是不对称的,“先生”是一种尊称,“小姐”不一定是尊称(如“三陪小姐”就不是尊称);“先生”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如宋庆龄可以尊称为“庆龄先生”),而“小姐”绝不会用来称呼男性;在服务行业我们对女服务员可以称“小姐”,但是对男服务员我们却一般不称“先生”,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但最近也有人称“先生”。这说明称谓系统有空缺,也正在变化之中。
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有以下一些形式:
同志 老师 师傅 同学 老板 朋友
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它们会各领风骚几十年,这里面有社会原因。
“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称谓的混乱。“师傅”使用范围很广,但是目前也有萎缩的趋势。“老板”是冬眠近40年之后又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文革”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并逐渐有取而代之的势头。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和曾被贬为“臭老九”的海内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可谓“风水轮流转”,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它成了时代的风向标。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大夫 医生 护士 律师 教练 会计 经理 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部长 市长 团长 主任 上校 教授 博士 大师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
司机 厨师 理发 师钳工 车工 架子工
但是在农村地区,“木匠、瓦匠”是可以作为面称使用的。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部长 司长 局长 署长 处长 科长 股长 省长 专员 州长 市长 县长 乡长 队长 军长 师长 旅长 团长 营长 连长 排长 班长 书记 主任 所长 馆长 厂长 场长 船长 机长
(2)军衔:元帅 将军 上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3)职衔:教授 讲师 研究员 助研 编审 高工 工程师
(4)学衔:博士(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或者“某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称谓形式的使用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工程师系列则直呼为“某工”;有的则不能冠以姓氏,如军衔,我们不用“张上校、李上尉”(“将军”除外)。职衔中除了科技人员,初级、中级职称一般不做面称使用。
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一种是谦称(或贱称),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例如:
(1)称自己
小弟 学生 属下 在下 弟子 孩儿 老朽 愚兄 鄙人
(2)称己方
贱内 犬子 敝友 敝东 敝岳 家严 家慈
(1)直接称呼对方
a.老+姓氏:老王 老张 老李 老于 老崔
b.行辈+爷:二爷 三爷 四爷 五爷
c.姓氏(或名号)+兄:王兄 张兄 伯江兄 子美兄
d.姓氏(或名号)+老:郭老 张老 子其老 子陵老
e.特殊的敬称:老师 老乡 老丈 老兄 老伯 老弟
f.取名字中一字+公:朱德熙──熙公
(2)称呼对方的家人或亲友
a.尊+称谓:尊夫人 尊大人 尊大君 尊翁 尊府 尊堂
b.令+称谓:令尊 令堂 令兄 令弟 令郎 令妹 令爱 令嫂 令徒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有的是书面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7.名字称谓
人人都有名字,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称谓和指别。但是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里,名字并不是可以随便用做称谓的。名字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形式和纯名(不含姓)。下对上、卑对尊使用全名称谓是不礼貌的,而平辈之间则要看交际双方的关系远近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形式。除了老师叫学生、警察审小偷、平辈之间互相称呼等场合以外,指名道姓是不够礼貌的。但是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在现代汉语里,中国人的名字有单名和复名之分(少数人还有三音节的名字),单名只能连名带姓一起用,如:
赵刚 钱进 孙夏 李红
复名则有两种可能:连名带姓称谓或纯名称谓,后者比前者要亲昵得多,所以异性之间使用纯名称谓是不自由的。比如“崔希亮”这个名字,在正式的场合要姓和名一起说,同学之间也经常是连名带姓一起说,如果只称“希亮”则显得很亲密,所以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异性之间往往避免使用。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小名、大号、绰号(当然文人还有笔名,艺人还有艺名)。小名是童年时期所使用的名字(不是人人都有),使用范围仅限于家庭邻里之间,而大号则是学名,是一个人从上学时开始使用的正式名字。这个名字一般来说要伴随人的一生,绰号是别人强加的名字(有的本人会欣然接受,有的本人不接受。前者可以作为面称使用,后者如果不是故意使对方难堪,不会作为面称使用。绰号也不是人人都有),但常常会在一段时间里代替本名,作为称谓形式存在。例如:
胖子 小二黑 三仙姑 二诸葛 周扒皮 座山雕 老解决 假洋鬼子
名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了几千年,人名的研究也很有成绩。但是人名作为一种称谓形式,历史上却有很多讲究,有避讳、有变化,如曾国藩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在他的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落款。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古代的遗风在今天也还有影响。
8.亲昵称谓
亲昵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小张 小王(“小”+姓);小明 小玫(“小”+名)
(2)张儿 王儿(姓+“儿”,“儿”不占音节);英儿 花儿(名+“儿”,“儿”不占音节)
&(3)李子 杨子(姓+“子”);梅子 英子(名+“子”)
(4)大王 大刘 大李 大杨 大陆 大张 大徐
(5)明明 朗朗 兰兰 星星 西西 月月 芳芳
(6)大令(darling) 亲爱的 宝贝儿 乖乖 甜心(sweetheart )爹地(daddy)妈咪(mammy)
(7)哥们儿 爷们儿 姐们儿
(8)小伙子 小姑娘 闺女 小朋友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氏或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前边加“小”或在姓氏后边加“儿”,不过有些姓氏可以加“儿”,有些姓氏不行,比如以下姓氏不能加“儿”:
* 孙儿 * 魏儿 * 沈儿 * 韩儿 * 崔儿 * 石儿……
这里有语音规律在起制约作用。另外,外来的亲昵称谓形式目前生命力还不太强。
9.戏谑称谓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称谓对象来说,这种称谓形式显得不够尊重或缺乏礼貌,但是在开玩笑的时候当属例外。常见的戏谑称谓有:
小妞儿 老外 大兵 老(冒)儿 板爷儿 侃爷 小子 老农
(节选自《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2期,有删节)
二、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裘燕萍)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亲属关系和制度,其称谓体系也不同。本文主要对汉语──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英语──世界上使用民族最多的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
北大中文系贾彦德教授把亲属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的是配偶关系,随着配偶关系而来的是生育关系,随着生育关系而来的则是同胞关系。本文将亲属称谓关系分成血亲和姻亲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分法,比较典型的是将它分成四种,即: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和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本文的血亲包含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至于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与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说明时才在相应的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前加“继”“养”等字,如:继父、养子等。本文不再单独列出分析。另外参考贾彦德教授的亲等计算法,根据亲疏分为四层(本文只对三代以内的汉英亲属词进行对比,三代以外不属于常用词,本文不作对比,下同)。见表一: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daughter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on-in-law
danghter-in-law
brother-in-law
sister-in-law
&(一)亲属称谓制不同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所有的亲属制度分为描述制(descriptive system)和分类制(classification
system)两种。而莫德克又在此基础上把人类成千种语言中所反映的全部亲属称谓制度分成六种类型:爱斯基摩制(Eskimo kin
terminology)、夏威夷制(Hawaiian kin terminology)、易洛魁制(Iroquois kin
terminology)、奥马哈制(Omaha kin terminology)、克劳制(Grow kin
terminology)和苏丹制(Sudanese kin
terminology)。本文要分析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属于描述制,即一个人的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有区分,母亲的姐妹也与父亲的姐妹有区分,每个堂亲互相都有区分,堂表亲与同胞兄弟姐妹也有区分,这种亲属称谓制很少见。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属于爱斯基摩制,它强调核心家庭,特别分出母亲、父亲、兄弟和姐妹,并把其他所有亲属,姨母和姑母、叔伯、舅舅和堂(表)兄弟姐妹,合而统称,即一个人父亲的称谓与父亲的兄弟的称谓(伯叔)不同,而父亲的兄弟与母亲的兄弟在称谓上没有区别;一个人也并不区分他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性别和属于他家庭的母方还是父方。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具有高度的描述性,基本上对于每一类不同的亲属不论关系亲疏、辈份大小、年龄长幼都赋以不同的称谓,可谓详尽、丰富。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代以内亲属称谓词共有58个,其中血亲关系词40个,包括第一层10个,第二层8个,第三层14个,第四层8个,姻亲关系词18个。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则不然。只有在核心家庭内部,其亲属称谓才是描述性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才各有专门称谓,且其描述性也是不充分的,没有像汉语亲属称谓系统那样,将“兄”和“弟”、“姐”和“妹”予以细分。在核心家庭以外,英语亲属称谓系统明显地带有高度的概括性:1.关系越远,称呼越模糊。2.只分辈分大小,不分长幼,甚至不分男女。如对第三层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以uncle一词统称,既无父系母系之别,也无长幼之别,只有性别的区分,即uncle和aunt的区别。而第四层堂表兄弟姐妹,一概称为cousin,连性别也不分。3.构词方式简单,姻亲中的亲属词统一为对应血亲词加后缀in-law。如女婿为son-in-law。因此英语亲属称谓词要少得多,只有23个,其中血亲关系词17个,包括第一层8个,第二层4个,第三层4个,第四层1个,姻亲关系词6个。
另外,除上表外,汉语中还有数量不小的表示亲属之间关系的词。如夫妻、兄弟、姐妹、兄妹、姐弟、父子(女)、母子(女)、祖孙、姑嫂、妯娌、叔嫂、连襟等,这些词包含了大部分的血亲和姻亲关系。而英语中基本没有专门的表达法。但有两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即亲属同性之间用后缀-s,如妯娌(sisters-in-law),兄弟(brothers)等;亲属异性之间加and来加以描述,如:夫妻(husband
wife)。而有不少时候只能用解释的办法,如:连襟译成brothers-in-law,因为概念模糊,有时只能解释成husbands
of sisters。
(二)面称呼语不同
汉民族强调用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因此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绝大部分亲属称谓都存在着面称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的区别。见表二(有的亲属称谓的面称有多个,下表只取最常见的一个):
由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面称呼语也是非常丰富的。它有以下特点:1.在血亲关系第四层中,有时为表关系亲密,常去掉“堂”和“表”,直接以哥哥、弟弟、姐姐和妹妹相称。2.在姻亲关系中,为表关系亲密,除女婿和儿媳外,其余都可以以与之相对应的血亲关系称谓相称。3.长辈称呼下辈或同辈中年长的称呼年幼的,则多用名字。而在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只有少数一部分亲属称谓有两种语体的区别,如father-dad、daddy,mother-mom、mummy,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aunt-auntie等,其他关系多以名字相称。
(三)汉英亲属称谓的泛化比较
亲属称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习惯,但有趣的是,许多亲属称谓常常泛化到非亲属成员之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这种泛化现象在汉语社交中最为普遍。根据学者陈松岑先生的研究,汉语亲属称谓泛化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准则。
1.以辈分为标准选择称呼。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大者可称之为大哥、大姐、弟弟、妹妹、大兄弟、大妹子等,与自己父辈相当者可称之为大爷、大妈、大叔、大婶等,属于祖辈的可称之为爷爷、奶奶。
2.以双方是否熟悉为标准。亲属称谓的含义是亲切,用亲属词来称谓陌生人虽然有故意套近乎之嫌,但现实中确有人在,有时对比较熟悉的人,常常在亲属称谓语前加被称呼者的姓或名,为张大叔、李大妈、宝二爷等。
3.以交际场合的性质为标准。亲属称谓多用于非正式场合,因此,在正式的交际场合,对某些本该使用亲属称谓的熟人,也不宜使用。比如,一个人既是邻居又是教师,学生在校内称对方老师为宜,而不应称叔叔或阿姨。
4.以听话人的社会特征为标准。同样使用亲属称谓,称谓对象的社会身份不同,具体使用的称谓也会不同。对属于父辈年龄的干部、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称呼伯伯、叔叔、阿姨较为恰当;对工人服务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称呼大爷、大妈、大叔、大婶较为合适。
5.从儿称谓标准。从儿称谓即从说话者的子女或孙辈的角度去称呼交际对象。这种称谓方式显然是降辈一等,但体现的是谦逊和尊敬。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同汉语一样,主要是用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现象虽然远没有汉语那么普遍,但确实存在。比如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普遍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比如称父母的朋友为Aunt
Mary或Unle
Johnson。但相比而言,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之间很少用亲属称谓互相称呼对方。少数孩子偶尔也对父母的朋友以“叔叔、阿姨”相称,但并不常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见了不认识的陌生人,父母教育他们以“先生”称呼对方。
(四)文化差异
黎昌抱先生在研究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时指出,主要是由于社会组织、生育观和生育数量、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家庭观念这四大缘由导致英汉亲属称谓的国俗差异。本文认为,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缘由比较复杂,远非以上四个缘由可以解释清楚。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补充说明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也是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主要原因。
1.家庭类型
封建制度统治和禁锢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从本质上说,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所谓“宗法”,即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现代社会,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以核心家庭为主,而自古以来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中心,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多以大家庭即外延家庭(extended
family)相居。像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虽不多见,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却非常普遍,几十人,甚至上百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因此传统的宗法观念对亲属称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封建社会在整个欧洲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资本主义制度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英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宗法成分较少而人文成分较多。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多喜欢独立,则小家庭即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制度盛行,子女一般到18岁左右就单独生活,因此大部分是核心家庭或丁克家庭(Dink
family),家族间的联系通常是在节假日,因而他们不需要时时面临这么庞大的亲属关系。
2.宗法观念
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辈分,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对长辈或兄长不得直呼其名,否则视为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因此就有相应严格的称呼。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有别,宗族有别,血缘有别,因而导致繁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这与汉民族的宗法社会格局和农耕型民族的悠久历史有关系。据考证,秦汉成书的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尔雅》就记录了90个亲属称谓词。到清代,各亲属称谓达一千余种。进入20世纪的中国,封建宗法关系尽管受到沉重打击,但亲属、亲戚关系在社会关系网中仍然居重要地位。
而在英美等国家,他们强调重视核心家庭、重视个人,强调男女平等、人人平等,而不太讲究辈分、长幼。如果一名小孩碰到他爸爸的朋友,家长会鼓励他叫某某先生、或直呼其名,而不叫uncle(叔叔),而在中国,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在平辈之间,西方人更是直呼其名,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亲亦以名字相称。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是极度无礼的表现,但在美国,有些晚辈直呼长辈的名字是表现他们之间亲密无间、关系非常融洽。但美国人对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还是以Dad、Mom、Grandpa和Grandma等相称。另外,平辈中不以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相称,而是互相叫名字,如Marilyn和Susan为姑嫂关系,她们互叫对方名字。虽然英语中亲属称谓并不详尽,但因为多直呼其名,所以也没有觉得不清楚、不够用。
3.等级观念
等级观念在汉语亲属称谓中表现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分”。“长幼有序”上文已有交待,而“尊卑有分”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汉语亲属称谓体现出的男尊女卑现象。
(1)称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归为本家,而把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通称为表哥、表弟、表姐和表妹,归为亲戚。而英语中这种堂亲表亲一律称为cousin,没有亲疏之分。
(2)儿子的子女称孙子、孙女,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父亲的父母称爷爷、奶奶或祖父、祖母,而母亲的父母称外公、外婆或外祖父、外祖母,一个“外”字,体现出关系的亲疏,这一点在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多有体现。如:
《红楼梦》第三回:……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
《红楼梦》第九十回:贾母道:“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出孙女和外孙女,孙子和外孙是有亲疏的。贾母把宝玉(孙子)当成自己人,而把黛玉(外孙女)却看成外人,而英语中孙子、外孙都用grandson、granddaugter,并无区别。
(3)父亲的兄弟有长幼之分,分别是伯父和叔父,其配偶为伯母和婶母。而母亲的兄弟却不分长幼,一律称舅父。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也无长幼之分,分别为姑母和姨母。英语中只有男女之分,为uncle和aunt。
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男女平等的提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大多已不存在男尊女卑,只是作为一种称呼而已。如大多数家庭已不再重男轻女,长辈也不会对孙子(女)和外孙(女)分出高低。另外,随着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增多,一部分亲属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但汉英亲属称谓还是体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内涵。
另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亲属称谓也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谓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例如,父亲当教授,儿子当父亲的学生。当儿子的在课堂上或课后怎么称呼其父亲呢?如果用非亲属称谓,如“&&教授”,从心理上好像脱离了父子关系,听起来好像父子关系发生了问题。但如果用“爸爸”来称谓,听起来则有点不分场合。通常情况是,在公众场合,当儿子的或者不与父亲打招呼,或者用其父的公众称谓。所以,不同的语言行为和不同的语言环境往往使得有些语用要素成为主要考虑因素,另外一些则可不予考虑。
4.血缘关系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特点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首先,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所以在言语交际中尤其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这可能是汉民族亲属称谓体系之所以庞杂而完备的主要原因。“长幼有序”可以从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的英汉语义场差别看出,英美人对长幼不严加区别,而汉民族则十分重视这种区别;“内外有别”也可以从brother-in-law和sister-in-law两词的英汉语义场中体现,英语对此分类比较粗疏,仅区别性别,在他们的观念中血缘、长幼的区分相对比较淡薄;而在汉语中这些亲属词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长幼,另一方面还要仔细区分丈夫方面、妻子方面、兄弟方面和姐妹方面的亲缘来历。因为按照中国的宗法关系,亲缘的远近有严格的区别,丈夫家的兄弟姐妹比妻子家的兄弟姐妹来得亲近,兄弟的配偶近于姐妹的配偶。另外,亲属称谓的泛化,即将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关系的亲热。如《红灯记》中李铁梅唱道:“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这说明中国人对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视。英语中虽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但相对比较少见,这与他们的家庭观念、文化取向等有关。
5.文化取向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族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亲属称谓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较习惯于非对等式(asymmetrical)的称谓类型,而西方则偏爱于对等式(symmetrical)。中国文化心理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热,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说话者,这种现象在西方则比较少见。
6.礼貌原则
汉语的亲属称谓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之礼貌习惯则表现在句法结构的复杂和其他交际行为方面。汉语称谓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谓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人敬,对自己要自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方等等。如,儿女对父亲通称“爸爸”,表示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示谦逊时称“家父”“舍君”;在父子关系不正常时,又称“老头子”“老不死”。另外,降格称呼也是遵守贬己尊人准则。比如,新婚夫妇一旦有了孩子,在称呼上就要降格,称呼自己的父母往往用爷爷、奶奶,称呼自己的兄弟姐妹用伯伯、舅舅、姑姑等,称呼同事用叔叔、阿姨。一句话,降到孩子的角度去称呼他人。
在西方社会,由于其文化取向、社会格局、人际关系与东方截然不同,对称谓的使用和其意义的解释自然相差悬殊,至少不像中国的称谓语如此繁杂。具体地讲,主要差异表现在称呼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姓”的方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交往中的相互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甚至是家庭中子女对其父母也都愿直接用他们的名字。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消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或者意味着美国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这一点,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尤其是对讲究礼貌或礼仪的中国人来讲简直不可思议。
综上所述,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几乎是两种极端的称谓制度。前者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后者却要简单、笼统得多。两者除分属不同的称谓制度外,在面称呼语的使用、亲属称谓的泛化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用亲属称谓称呼亲属和非亲属,而西方人则喜欢以姓名相称。前者多存在封建宗法成分,反映出儒教传统文化的特质和魅力,而后者则存在许多人文成分,其本质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独立性与自由的尊重。因此,很难说哪一种更好。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三、称谓词使用的混乱(吉常宏)
80年代以来,汉语称谓词的使用相当混乱,报章杂志和一些出版物,都有不少错用称谓词的事例发生,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几乎无一种无错误。不妨看一看实际用例。
(1)那汉子又呵呵笑道:“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传奇文学选刊》1986年第5期)
(2)“晚生河北深州人氏,在尊师郭云深膝下学形意拳。”(同上)
(3)校工说:“校长,你家兄来了!”(电视剧《松滋风云》)
(4)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对悟空等说:“既然他家师不在……”
(5)“婆子冯氏,是吴背南的孀居。刚才是小女一鸣,冒犯了壮士,还请壮士海涵!”(《老年天地》1986年第1期)
(6)电视剧《关公》诸葛瑾向刘备讨荆州时,提出“想见乃弟(指诸葛亮)”。庞德领兵与关羽决战时,曾对曹操说“乃弟在蜀中”云云。
(7)电视剧《三国演义》黄承彦对刘备说:“我见小婿所作《梁甫吟》,记得几句,故此吟诵,不期为尊容所闻。”
(8)电视剧《郑板桥》中,众乡绅称郑板桥为“老祖公”。
(9)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蒋干对曹操自称“臣”。
(1)(2)(3)(4)四例,是因为不了解汉语称谓中有谦称和敬称之分,才出了这种错误。“家父”“家兄”“家师”是对人称自己的父兄和老师。“尊师”一词,中古时期曾用以称自己的老师,但宋元以来称自己的老师多用“师尊”,罕用“尊师”,“尊师”用来敬称他人的老师了。语言是约定俗成,不能自行其是的。从例中用的不伦不类的“膝下”一词来看,我们觉得“尊师”不像仿古,而是误用。因为“膝下”只能用于祖父母和父母,其他亲属罕用,何况是老师。
(5)(6)(7)三例,纯属语文常识的错误。“孀居”义犹寡居,是动词。“是吴背南的寡居”不成文辞。作者当是想用“孀妻”或“遗孀”,然而脑海中未储备,遂草率地把“孀居”凑合用了。“乃弟”意犹你弟弟、你们的弟弟。“乃”与亲属称谓词构成词组,只能用做叙称,不能做自称。诸葛瑾和庞德自称其弟为“乃弟”,实为不辞。至如“尊容”,纯是读书不求甚解,而且一目十行,连字形也未辨认清楚造成的。“尊容”乃“尊客”之讹,是对陌生人的敬称,“尊容”是敬称对方的容颜,且常带有讽刺或调侃的意味。黄承彦骑在驴背上朗诵《梁甫吟》,刘备把他当成诸葛亮,所以黄才加解释,尊称刘为“尊客”。此乃常语,并不生僻。如《儒林外史》十五回:“马二先生道:‘请问这位尊客是谁?’”又三三回:“庙里道士走了出来,问那里来的尊客。”
(8)(9)两例是因为不了解封建时代的官场称谓和礼制造成的失误。明清时代,乡绅对地方官吏有一系列的敬称(说谀称或许更切合实际)。县官是最基层的父母官,所以尊称曰“老父母”“老父台”(秀才们则称“老父师”,甚或称为“太父师”)。再高一级的是知州、知府,辈分也随之提高,便称“公祖”“老公祖”。布政司以上就要称“太公祖”了。郑燮本是县令,“父母”“老父母”是正称,“公祖”“老公祖”就出格了,但官场中宁高勿低。这“老祖公”就是因为读书粗心大意弄颠倒的。让蒋干对曹操称“臣”,是不懂封建等级制的礼仪。战国至西汉初,“臣”可以当做个人的谦称使用,不像后世那样,仅限于臣子在君主面前自称。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君权的日渐提高,汉武帝以后,“臣”就不能随便用了。就连太子的属官和诸侯王国的臣僚,只有在职时可以向太子和诸侯王称“臣”,罢职之后就不准称“臣”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还是丞相,蒋干怎可称“臣”呢?电视剧所以发生许多语言上的失误,都是编剧自作聪明随便篡改《三国演义》原文造成的。
以上种种失误,说到底都是由于语文修养不足,文化常识欠缺所致。当然,更直接的还是因为不了解汉语称谓的纷繁复杂,不能正确理解它,把握它,才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
(《语文建设》2001年第3期)
四、禁忌语和婉言法(陈松岑)
任何一个语言社会都会有一些在语言系统中实际存在的词语不允许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加以使用。这一部分被禁止使用的词语就叫做禁忌语。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使用了这些禁忌语,不仅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有的社会中甚至是犯法的行为。为了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出现了另外一些暗示它们的委婉词语。在使用的过程中,这种委婉词语和另外一些具有积极修辞作用的词语、句型等等一起构成了礼貌语言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婉言法。
(一)禁忌语禁忌语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中,但当它的使用相沿成习以后,其迷信色彩就会逐渐被人们所忽略,而被当成自然的语言风俗来遵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生产水平极低,人们不但无法抗拒,而且也不能解释某些天灾人祸或奇特自然现象的成因时,他们往往会从对“人”的自我认识出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某种“超人”的力量作用的结果,于是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出现了神与鬼。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使得某些令人特别畏惧或特别喜爱的事物、现象与它们的名称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人们认为,说出这些事物、现象的名称就可能引来自己害怕的结果,或是吓跑了自己本想得到的幸福。因而产生了各种禁忌词语。人类学家发现,直到现在,还有某些民族或部落存在着“塔布”(taboo或tabu)现象。“塔布”这个词本是人类学中的术语,最早用来指称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上的一种语言现象。因为当地居民把某些只允许特定地位的人使用或说出的事物叫做“塔布”。后来它就成了禁忌语的同义词。“塔布”的具体内容随不同民族乃至地区、职业而异。比如智利沿海各岛上的有些居民认为不能让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掌握了一个人的名字也就掌握了对这个人的控制权。在非洲的某些部落中,妇女不许说与公公或公公的弟兄的姓名同音的词语。如果说了这些词,她就会被认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而被处死。汉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脱离了愚昧的原始状态。但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不少沿袭下来的禁忌词语。比如东北人忌讳说狼,而把它叫做“张三”。各省行船、打渔的人禁忌说与“翻”“沉”等同音的词,连姓陈也得改说姓“耳东”,船帆改叫“篷”。江浙一带商人认为“关门”这个词不吉利,因此店铺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叫做“打烊”。广东一带忌讳说“乾、赊、折”这些不祥的词,因此把猪肝叫做“猪”,把猪舌叫做“猪脷”。湖南邵阳方言中“重”与“穷”同音,所以由于忌讳说“穷”而把枞树叫做“富树”,把重阳节叫做“富阳节”。四川万县地区把酱油叫做“豆油”(当地食用油主要是菜籽油,不吃黄豆榨的豆油,而以黄豆作酱,制酱油)。因为酱油与“犟牛”音近。在有的地方,把醋叫做“忌讳”,避免说“吃醋”让人误解为嫉妒。禁忌语也会因行业不同而有区别。比如我国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在她的自传中就谈到旧社会的戏班子忌讳说“散”,因此遇到要说这个词时,必须用“拆”或“碎”去替代。有趣的是在四川的某些土话中也把伞叫做“撑花儿”,广东方言则把伞叫做“遮”,很可能都是因为要避开“散”这个不吉利的词。上述禁忌都是害怕说出了某些词语会给人们带来灾祸与不快。
另有一类禁忌词语是对某些人、事物特别崇拜,认为直说他或它的名称是大不敬的行为,因此也必须用别的词语去代替。比如,在我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和孔子的名字全国人都不许说、不许写,这个叫国讳或公讳。如果在谈话或书写中遇上这个字时,就要改换成另一个同义词。比如汉文帝名恒,汉代的人就把恒山改称常山,连神话传说中的姮娥也被人改名为嫦娥。西汉吕后名雉,于是山野中的飞禽──雉从此改称野鸡。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为了避讳这个忠字,颜之推在他的《家训》中把凡是含有忠字的篇目一律改“忠”为“诚”。曹宪所著《音释》为了避隋炀帝杨广的名字,把前人的《广雅》改称《博雅》。隋唐时代,江苏郡有一个地名叫做义兴,到了宋代,为了避讳宋太宗赵匡义的名字,改义兴为宜兴,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避讳之风发展到后来,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不许说和写自己父母的名字,叫做私讳。有的时候,实在找不到恰当的同义词来代替避讳的词时,便只好不说这个词的音,书写时把这个字少写一笔,叫做“敬缺一笔”以示尊崇。比如把“孔丘”写成“孔”,又比如苏轼祖父名序,东坡先生为人写“序”时一律改写为“叙”。《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与冷子兴闲谈,冷告诉贾,他的东家林公的夫人,在家时名叫贾敏,贾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到‘敏’字亦减一二笔……。”由此可见,避讳之风在清代也还很盛行。上述两类禁忌语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迷信的破除而逐渐消失。只在某些偏僻的农村地区还有一些遗留。但是另有一类禁忌语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普遍存在的,那就是人体的某些部分、器官以及某些生理现象或功能的名称。在英语社会中,有所谓“四个字母的词”,它们都是有关人类性器官、性行为的。语言的词汇系统中虽然包括这些词,但却不允许人们直接说出它们。汉语中也有类似现象。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词,很少见于口语(粗鄙的咒骂词语是个例外),除了医学书籍之外,也很少在书面语中出现。
大部分禁忌语都是和特定民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甲民族视为禁忌的,乙民族不一定忌讳它。有的时候,在同一个民族中,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集团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禁忌语。所以,我们若是到了异乡、异邦,在入乡问俗的时候,也应该了解当地居民有哪些禁忌语。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交际过程中失礼,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禁忌语中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封建迷信,但是禁忌说出某些词语却成为语言词汇系统演变发展的原因之一。在我们上面举出的例子中,有一些替代禁忌语的词语已经进入我们的常用词汇系统而失去了它们原来的神秘色彩。比如“挂花”“挂彩”本是我国旧社会中绿林好汉们避讳直接谈论受伤而替代它的词,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熟知、常用的词了。这就等于给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受伤”增添了两个同义成分,使人们在写作时修辞选择的范围扩大了。
(二)婉言法婉言法指的是采取某些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减少话语对听话人的刺激;或是委婉地指称某些事物;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与态度;或是客气地向听话人提出某个要求。不同的语言社会,婉言法所利用的手段是不尽相同的,但从总的来看,使用得最多的有两类:一是利用同义词语或近义词语的替代,以及某些词语的特殊组合;二是利用不同的句式替换。
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替代构成婉言法。显而易见,用这种手段构成的婉言法的内容,首先就是委婉语。委婉语的产生和语言中的禁忌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当人们遇到必须提及被社会禁止说出的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只能是寻找另外一些词语或说法去替代或暗示它们。这些用来替代或暗示禁忌词语的成分就叫做委婉语。前面讨论禁忌语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顺带地举出了不少委婉语的例子。比如,世界上大多数的语言社会中,对于人的排泄器官和行为是不好直接说出来的,因而在各种语言中都产生了一批带有普遍性的委婉语。比如,在汉语中把“厕所”叫做“一号”,在英语中则叫做“盥洗室”;汉语中把大、小便叫做“方便”“上一号”,英语中则说成“洗洗手”。其实“大便”“小便”本身已经是“拉屎”“撒尿”的委婉语,可是这种委婉语用得久了,就感到它的意义还是太明显,于是又换成“上一号”。还有不少民族忌讳直接说到死亡这个词,特别是当死亡与听话人有关时,更是要用其他委婉的说法去代替它。所以在汉语中对老年人的死亡可以说成“老了”“归天”“百年之后”,对年轻人的死亡则说成“不在了”“去世”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语的数量逐渐减少,但是用委婉语为内容的婉言法却并没有消失,它甚至成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类委婉语和禁忌语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也不一定只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替代所构成,它是由许多词语组合起来的委婉说法。从它的功用上看,可以分为三类:
a.缓减对听话人的刺激,把自己的不满、厌烦等情绪表达得含蓄一些。比如,本来是反对某种言行,说成是“对此感到遗憾”,实际上讨厌某人或某事,却说成“不感兴趣”。现在北京青年人的口语中还流行“不感冒”的说法,它虽然是不合汉语规范的戏谑说法,但已被不少青年用做“不满”的委婉说法。
b.规避明确的表态而故意含糊其辞,为进一步仔细考虑对策留下回旋的余地。比如想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直接了当地说“不行”或“没有”“不愿意”,而是委婉地说:“我再想想看”,“我们再研究研究”。当对方请你吃某种你不喜欢的食品时,不好拂却主人的盛情,只好说“我不太习惯它的味道”。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某部作品、某次演出时,即使不喜欢它们也不正面表示出来,而委婉地说“这方面我是外行”,或是挑出该作品、该演出的某一细节说“我看这一部分还不错”。这种表达方式随具体话题、交际场合、双方关系等等也会有多种变化,并无固定的格式。这种婉言法一度被人们指斥为虚伪而主张废弃不用。其实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大量地存在这类现象,而且该语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它们所暗示的意义和使用它们的规律。这就是所谓“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的语言技巧。只是有些人在这方面技巧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我们认为,对原则问题的是非固然应该旗帜鲜明,而对非原则的日常小事,未始不可照顾听话人的情绪而把话说得委婉一点。更何况,即使对原则问题的表态,有时也应该留有余地。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一次认识清楚。特别是在外交场合,更应该十分谨慎。所以这种婉言法在涉外工作中用得很多。比如说某事是“可取的”,它虽带有赞成的倾向,但又不等于明确的赞同。如果说“可以理解”,则更可为日后有可能不表赞同埋下了伏笔;至于目前,仅仅是“理解”而已。如果说“表示欣赏”,则暗含了赞许的意思,但还不等于支持。因为“欣赏”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站在一边旁观的意味。只有“支持”才表明可能在言行上采取某些行动。
c.为了避免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应,或是为了政治斗争的特殊需要,在言语上故意不作明确的描述,而以笼统、委婉的语词来暗示某种气氛、倾向。比如报道两国代表“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交谈”,表明双方观点基本一致,关系良好;说他们“诚挚地交换了意见”是表明双方存在分歧;说对某事“十分关注”,则表明发言人可能对某事持反对态度。在国际斗争中,如何恰当地选择词语委婉地表达我们的立场和看法,简直是一种斗争艺术。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也需要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有高超的技巧。
上述婉言法主要是利用词汇手段委婉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2.利用不同的句式构成婉言法。大多数语言中都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句式,表达相应的四种语气。和礼貌语言中的婉言法关系最密切的是疑问和祈使这两种语气。不同的语言中,表达这两种语气的主要手段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英语中,祈使语气往往通过祈使句来表达,祈使句往往省去了指称祈使对象的代词宾语,语调一般是下降型。疑问语气则往往通过疑问句来表达,疑问句基本上由主要动词前添加助动词构成,语调为上升型。当我们要用英语向人提出一项请求时,既可以使用祈使句,也可以使用疑问句,它们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说明了对听话人尊重的不同程度。
此外,在英语和汉语中,同样都可以在陈述句式中区分出直言与婉言两类。所谓直言的陈述句就是一般的陈述句。而婉言的陈述句则是在句中添加“大概、也许、或者、恐怕”这一类表达犹豫、不肯定的意思的词。比如在汉语中“你要晚了”是一个直言的陈述句,而“你大概要晚了”则是一个婉言的陈述句。它们和表达同样意思的英语对译句“You
will be late”和“You will be late I’m
afraid”一样,后一种句式由于有意为“恐怕”的词而使语气更为委婉,它表明了对听话人可能有的不同看法的尊重。有时,可以利用双重否定句式来减轻肯定的程度甚至表示否定。比如甲问乙:“我去行不行?”乙可以用肯定句说“行”,或用否定句说“不行”。但是,如果想缓和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则可以说:“你去也未尝不可考虑”,这是倾向于肯定的回答。也可以说:“你去也不是不行”,这个回答实质上倾向于否定,只是说的语气比较委婉。我们也可以在请求别人干某件事时在句中添加“是不是”“能不能”“可不可以”一类表疑问的词组,从而使我们提出的请求比较委婉,表现了我们尊重对方、不想强加于人。比如“请你站远点儿”就不如“你是不是可以站远一点儿”委婉。“你能不能把车借给我用一下”当然比“请你把车借给我用一下”更为有礼貌。
(《礼貌语言》,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五、礼貌词语(陈松岑)
(一)招呼词语
招呼词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因此,如果见了熟人不招呼,等于告诉对方不愿再和他交往。如何与不同的人打招呼,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中可能有不同的习惯,招呼的内容也往往不仅仅由语词成分构成,有时还可能伴随语词成分做出各种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我们先来分析招呼语中由语词成分构成的内容。它们往往随该社会的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而不同。总的说来,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
1.交谈型招呼词语这些词语通常由包含具体信息的问答组成。从表面上看,它和一次短暂的交谈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叫做交谈型招呼词语。但是这里的“交谈”并不是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心。因此,对这种招呼中的提问,既可以就事论事地给予回答,也可以根本不作回答而向对方也提出一个问题。比如,甲乙二人在路上相遇,甲说:“吃了吗?”乙可以说;“吃过了,您哪?”也可以不回答甲的询问而直接问甲“您吃了吗?”从而结束彼此的招呼。当然,也可以向甲回答“我也吃过了”作为结束。由此可见,交谈型招呼与一般交谈还是不同的。因为一般交谈中不回答对方是失礼的。交谈型招呼语多出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中。因为小规模的生产方式限制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居民往往结成许多内部关系密切的小社群。社群之内交往频繁,而不同社群之间接触很少。招呼词语多用在互相熟悉的亲友之间,其具体内容富有民族、地方乃至行业特点。比如,某些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中,招呼词语中往往包括询问对方的牲畜是否平安健壮。俞敏先生则曾经为我们提供了一对老北京人使用招呼词语的例子。他说在北京的猪市大街上,一对朋友见面后,甲扶着问乙:“我大妈(指乙的母亲)好?”同时屈一下双腿,向对方请安;乙马上也回报甲一串“双腿安双腿屈一下膝,叫做双腿安,是老北京人特别是旗人过去经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接着说:“我大嫂子(指甲的妻子)好?”这种招呼词语反映了中国传统中重视亲属关系的特点。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别后相见时,往往以“久违!久违!”作为招呼语,而劳动人民则更多地以生活起居作为招呼词语的内容,农民互道“吃了吗?”工人可能说“上班去?”等等。交谈型招呼词语既无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尽管有些人认为汉族人喜欢用“吃了吗?”作为招呼语,其实“上哪儿去?”“工作忙吧?”“身体好吗?”“下班啦?”等等都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招呼词语。可以说,其内容是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主要随交际双方的社会身份、职业,以及交际场合而有不同。
2.问候型招呼词语和交谈型招呼词语相比,其特点是格式较固定,通用性强,内容简单,只表达问候而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信息。这类招呼词语多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群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现代西方大多数资本主义社会中流行的都是这一类招呼词语。比如在说英语的西方社会中,“good
morning”(早安或日安,依此类推还有午安、晚安等)就是简单而格式固定的一种招呼语。这种招呼语由于通用性强,就不如交谈型招呼语那样使人感到亲切、随便。
不同的招呼词语往往反映了使用该招呼语的社会的特点。对比一下日语和英语的招呼词语是非常有趣的。在日本,如果通过介绍与一个陌生人相识时,双方除了相互深深地鞠躬、握手问好之外,往往还会加上一句“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之类的话。而在说英语的社会中,同样情况下,人们或只说“How
do you do”(你好),或是再加上“Very glad to meet
you”(很高兴认识你)。虽然从字面上看,英语中的“你好”直译出来应该是“你怎么做”,好像与汉语中的“上哪去”“吃了吗”一样具有实际的内容,但是它和交谈型招呼语的根本区别是不可能从字面意思上对它作出回答,而汉语中的上述招呼语是可以用“进城去”“还没啦”作为回答的。所以英语的“How
do”与“早安”“午安”等一样属于问候型而不是交谈型。再比较日语的“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和英语的“很高兴认识你”则可以明显地看出日语中还残留了封建社会中依靠亲友互相提携的风俗的痕迹。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美社会中,个人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松散,很少用这类话作招呼语。汉族和日本一样,有较长期的封建文化传统,所以在招呼语中也有和日语类似的成分,如“今后您多费心啦!”“请您关照”等等。
我国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日趋开放,人际关系扩大并复杂化,不同社群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交谈型招呼语的使用频率有下降的趋势,而问候型招呼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城市中,已经有不少人见面时只简单地互道“你好!”来代替过去经常使用的交谈型招呼词语。这种变化大约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在悠悠闲闲地步行时,遇上亲友才可能停下来用交谈型招呼词语寒暄一阵。若是骑着自行车,互道一声“你好!”即可擦肩而过。如果还要使用过去通行的招呼语,大半要停车下来说话,至少也得放慢车速等待和对方结束招呼过程以后再走。如果是年轻人风驰电掣般地骑着摩托车,更没有时间来进行这样费时间的招呼。从交谈型招呼语转向问候型招呼语虽然失去了原来招呼语所具有的亲切和随便的感觉,但由于它简单、格式固定、容易学习,是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复杂化、生活节奏加快的必然产物,看来是礼貌语言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一次交谈中的起首语和结束语
上面讨论的招呼语其实也是起首语的一种,因为两人相遇打过招呼后有可能继续交谈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招呼语也就是一次交谈的起首语。但招呼语又与起首语不同。因为两人打过招呼以后有可能随即分开,而两人之间的交谈有时并不一定以招呼语作为开头。所以这里的起首语专指说话人不只向听话人表示友好,而是表明要开始一次交谈所使用的词语。起首语与结束语都可以从它们借以传递的渠道分为口头的与书面的两种:
1.口头的起首语与结束语。这类起首语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取得发言权而说的词语。这类词语多半出现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比如在会议上,与会者发言前应该按照会议程序在可以发言的时候,向会议主持人问“我可以发言吗?”对方给予肯定的回答后才可以正式发言。如果是在会议程序上已经安排好了自己发言,发言之前则应把称呼自己的听众作为起首语。在称呼听众的时候,应该把来宾、年高望重的人、妇女放在前面。如果是参加半正式的座谈会、讨论会等,也应在发言前先提出“我可以说几句吗”之类的请求,当其他与会者听到这个请求,安静下来注视提问人就表示共同的许可。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亲朋好友相聚聊天,一个人发言之前往往要用咳嗽一声或身体微微倾向听话人的动作来表示请求发言,这是用伴随语言作为起首语。如果其他人停止了谈话并一齐注视这位发出声响或动作的人,那就表示起首语已经生效,可以发言了。如果别人仍在继续谈话,或是眼睛并不转向这位要求发言的人,那么,起首语就算无效,这位要求发言的人就需要等待别人讲话告一段落时再作发言的请求。通常情况下,打断别人的谈话,特别是抢着发言是不礼貌的。如果必须插话,则应该明确地提出:“对不起,我打断你一下”或是“请原谅,我插一句好吗?”得到讲话人的允许表示之后(如点头或只是把未讲完的话中途停顿)再正式发言。这类起首语也没有固定的词句,总的目的是尊重对方、请求对方给予自己发言权。第二种口头的起首语是对听话人有别的要求(指请求给予发言权以外的请求),比如请他让开,请求他帮助自己等等。这一类的起首语一般都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称呼对方,一部分是“对不起”“请原谅”“劳驾”“借光”之类的固定词语。比如在北京话中应该说“同志,对不起,请你让开一点!”“大妈,劳您驾,到北海坐几路电车呀?”上海话中,惯常用“对勿起”,有的方言则多用“借光”和对听话人的称呼构成这类起首语。为什么要先向听话人道歉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呢?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请求可能给对方增添了麻烦,所以事先表示歉意。使用这种起首语是体贴、尊重听话人的表现。
有的场合中,交谈者需要彼此作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互通姓名、籍贯,乃至询问对方的职业和其他情况。在我国的传统中,起首语还包括了一整套这类的问答格式:“贵姓?”“免贵,敝姓&,您贵姓?”“府上是……”“您在哪儿工作?”“贵庚多少?”等等。解放以来,这一类起首语已经很少听到了。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初识者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但在某些社交场合,陌生者碰到一起,互通姓名、籍贯,乃至询问职业还是比较常见的。上面谈的都是交谈双方面对面的情况,如果是在电话中交谈,情况又有一些不同。应该以“喂,您是哪一位?”作为起首语,不能拿起话筒就问“你是谁?”。不同的民族对于陌生人交谈的内容有习惯上的区别。汉族人可以按照上面讲的情况进行交谈,而在英、美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打听对方的年龄(特别是对一位妇女)是极其失礼的行为。但在汉族社会,如果听话人是老人或儿童,询问他们的年龄反而是关心和爱抚的表现。
2.书面的起首语和结束语。这类词语用得最多的是书信。汉语传统中书信的起首语和结束语花样繁多:比如子女给父母的信,起首语是“父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简单一点也要写成“父母亲大人膝前”。至于朋友、同事、同学、上下级之间的书信,起首语又各不相同。比如著名的《李陵答苏武书》是平等的同事之间的书信,起首语是“子卿足下”,称呼苏武的字,再加“足下”表示尊敬。韩愈给工部尚书于的信是下级对上级说话,所以起首语是“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这种起首语在写信的日期后先写写信人的官职名字,然后再写收信人的官职并加尊称“阁下”是最为正式、恭敬的写法。如果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是长辈与晚辈、年长者与年幼者的关系,起首语就由收信人的名字和称谓组成。比如父对子是“&&吾儿”,兄对弟是“&&吾弟”,也可以在这些称谓之后再加“如晤”“见谕”等词。在现代社会中,这类起首语已没有人用了,一般都是在收信人的名字后面加称谓或是直书收信人的名字,或是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同志”“&&同学”“大哥”“二妹”“&&”。如果收信人是上级、是非亲属的上一辈熟人,那就应该和当面称呼他们一样,把起首语写成“王老师、张叔叔、徐师傅”等。只有对晚辈人、对熟悉的平辈人才可只写名字,不加任何称谓。由于受外语的影响,现在也有不少人在称谓之前加“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一类形容词。
书信往来中的结束语过去也十分复杂,要按照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收信人的职业、性别,写信的季节时令乃至信件主要内容而有不同。比如晚辈对长辈要用“叩请(恭请、敬请)金安、大安、福安……”为结束,如果收信人是女性,则用“慈安”。平辈人通信,则在“此请、即请、顺请或此颂、即颂、顺颂”的后面按收信人的社会身份、职业性质分别加上“公安、台安、钧安、文安、道安、学安、教安、撰安、财安……”等字样。如果对方是女性,还有人写“妆安、闺安”的。如果收信人是夫妇二人,则应写为“俪安”。如果对方正在旅途之中,可以写为“旅安”。上述各种“安”也可换成“祺”“祉”“绥”,分别写成“文祺、教祺、学祉、闺祉、公绥、台绥……”等。也可以依写信时的季节分别以“春安、夏安、秋安、冬安、年僖、节安”等为结束语。如果收信人正在生病,还可用“痊安”构成结束语。解放以来,书信的结束语已大大简化,没有这许多讲究了。在非亲属成员之间的书信中,一度普遍以“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如果是党内工作事务的来往信件,往往用“此致布礼”作为结束语,意思是“向你致以布尔什维克的敬礼”。现在除了正式的工作信件之外,私人书信中用得最多的是“敬祝(此祝、即祝)愉快(健康、进步)”之类。如果收信人是权势关系中较高的一方,只能用“敬祝”,如果收信人是权势较低的一方,或双方存在一致关系,则可以用“此祝”“即祝”。通信双方关系越是密切,祝愿的内容也越是具体。从“学习进步”“工作顺利”到“春节愉快”“新婚幸福”“早日恢复健康”“旅途平安”都可以。知识分子中,部分年纪较大的人还保留了“&颂、&安、&祺”的用法。有少数人对书面上的这类结束语的含义和用法不太清楚,竟然出现了“此致愉快”的写法,在文理上是不通的。在旧的书信格式中,信末还须写上自己在双方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名称,然后再写上自己的名字。比如“学生&&&”、“弟&&”。在现代的书信中,给长辈或不熟悉的平辈人写信时,也应该署明“侄&&”“您的学生&&&”,只有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属,才可以直接写成“母字”“叔书”或只写姓名“&&&”。
除此之外,为了向收信人介绍、推荐某个人,或是请求收信人办某事而需写一封介绍信或便条时,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结束语,这就是“请予(关照、接洽、联系……)为感(为荷)”。“为感”的意思是“我非常感谢”,而“为荷”则是说“我承受您的恩惠”。
与此有关的是信封的写法。比较常见的错误写法有两种(这里所说的错误都只是就礼貌方面而言):一种是对收信人不够礼貌,信封上直书收信人的姓名而不加任何称呼,如“王建军收”或“张兰英启”。造成这一错误写法的原因是写信人不了解信封上的称呼主要是写给送信人看的,不能从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出发来直呼其名。另一种错误是写成“&&&父收”或“&&姐启”。造成错误的原因和上面讲的一样,但结果是对送信人不够礼貌,因为他不能称收信人为父亲或姐姐。如果是请别人顺便给自己的亲友、熟人带信,信封的写法又是另一种格式。除了收信人姓名后的称呼和平常书信同样写法以外,应该在收信人地址的上一行写上“请带交”或“烦请带交”或“敬请带交”。这三个词组一个比一个更为客气、恭敬,选择哪一个要看写信人和带信人的关系。如果带信人和写信人并不熟悉,或者带信人是写信人的长辈、上级,那就应该选择后两种词语。如果收信人同时又是带信人的长辈、上级,那么,就应该写成“请呈”“烦请呈”或“敬请呈”。这些词组中的“请”“烦请”“敬请”是写信人针对带信人的;而其中的“交”或“呈”则是写信人、带信人共同针对收信人的,不可混淆弄错。请人直接带交的信在信封上一般可以不写寄信人的地址,而写上写信人的姓(或姓名),后面再加上“托”或“敬托”。显而易见,这是写信人针对带信人的词语,可以根据两人关系选择二者之一。根据汉族的传统礼节,托人带信时,信封不应封口,这是对带信人表示信任的表现。而带信人除非有写信人的主动要求,也不应该阅读别人托带的信。不过,近年来,这种礼节要求已不那么严格,把信封好后再请人捎带,一般也不致使带信人不快。
(三)告别词语
告别词语与结束语不同,它不是表明一次交谈的结果,而是表明一次交际过程的结束,往往有较固定的格式。它多用于一次聚会或访问的结束。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结束语。告别词语和招呼词语一样富有民族性和地方色彩。比如,西方社会普遍流行比较正式的“Good
dye”“See you again(都是再见的意思)和比较随便的“bye bye”,而我国常用的告别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一次拜访结束时主、客双方所用的词语。按照我国的习惯,主人应起身送客。如果主客之间是权势关系,主人又是权势较低的一方,送客应送远一点,至少要送出大门。如果主人是权势较高的一方或主客间是一致关系,主人也应起身相送,送的距离可短一点。主人常以“慢走”“请慢走”“有空请来玩”之类的话告别,客人则回以“别送了”“请留步”为告别语。如果主客双方关系比较密切,主人还可能请客人代为问候他的家人。
第二种是比较熟悉的亲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场所相遇,交谈后分开时,双方都可能以“有空了上我那儿去!”“代问你家里人好!”作为告别语。
第三种是简短的“再见”,它多用于关系不太密切或是初识的人之间,也可附加在上两类告别语之后,这是一种最新式的告别语。近年来也有不少青年以更简短的“bye
bye”作为告别语,它显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它常常只用于平辈的同地位的人当中,除了幼儿之外,很少有人用它向长辈告别。
汉语的告别语同样反映了汉族的风俗习惯。比如上面讲到的第一种告别语就不大可能出现在英、美等社会中。在那里,亲友之间,除了常例的圣诞节、复活节之类大型节日外,很少有人不经事先约定就去串门。所以,主人既不会发出没有具体日期的“下次再来”“有空来玩”的邀请,也不会出门送客。在这种情况下,客人当然也不会用“请留步”作为告别语。而“Good
bye”“bye bye”的通用也正如“Good
morning”和“Hello”的通用一样,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比较疏远的特点。汉语的告别语恰好说明汉族社会重视亲友,小社群内关系比较紧密。
(四)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
有礼貌地要求听话人干某件事,做某种动作叫做请求。在汉语中,普遍用“请”这个词来表达请求的意思。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请”既可以单独当动词用,表示“请求”;也可以和许多其他的词构成意义上很不相同的礼貌词语。下面从它们的语义结构上分别加以介绍。
1.“请”单独作动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比如在“请客”“请医生”“请他来”这些词语中,“请”分别表达“款待”“找”“叫”的意义,同时附有尊敬的色彩。如果在“请”的前面添加不同的修饰词,比如“邀请”“聘请”“约请”“催请”等等,则除了表尊敬之外,还分别表明了不同性质的“请”。
2.“请”做敬辞用,加在动词前面。动词代表说话人期待听话人做的动作或行为。比如“请坐、请吃、请稍候”等。动词后可带宾语或补足语,如“请留步”“请节哀”“请保重”。有时,还可以在“请”的前面再加一个副词,构成“敬请光临”这种格式,它就比“请光临”更为客气。这些表请求的礼貌词语都略去了指称听话人的代词。如果动词后的宾语由多个词组成,我们往往把略去的第二人称代词补上,这样会显得更郑重一些。比如可以说:“请您准时出席”,“请您把姓名填在这张卡片上”等等。
3.“请”和某些动词、名词、形容词共同凝炼成固定词组或复合词,其具体含义更加复杂,不能用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而得。特别需要注意这些词组或复合词的动作施事与受事。比如“请安”是说话人向听话人表示问候,因此应该说“给您请安”;“请教”是说话人向听话人请求指教,所以应该说“向您请教”;“请罪”也是表示说话人自认为做了对不起听话人的事,主动向听话人道歉并请求听话人处分自己,所以也要说“向您请罪”;结构与此类似的还有“请假”“请示”“请愿”等等。而“请便”是说话人请求听话人随自己的意愿行动、行动的施事是听话人,所以可直接说:“您请便!”。“请问”一词中“问”的施事是说话人,一般情况下可以略去第一人称代词而直接对听话人讲:“请问到西单怎么走?”如果想使语气更为郑重,恭敬,就可以把动词后的受事宾语补足,说成:“请问您到西单怎么走?”
从上面的简略介绍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的“请”并不能简单地对应于英语中的“please”,后者在许多场合仅仅表达一种客气的语气,没有汉语“请”这个词所包含的那么多具体的意义。
在汉语中,表示感谢的词语也很多。最常用的是“谢谢”,大体上相当于英语的“Thank
you”。有时,为了表示感谢的程度,往往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些副词,构成“太谢谢了”“十分感谢”“很感激”一类词语。有时,感谢的内容是对方为自己做了某件事,那就可以改为说“麻烦您啦”“辛苦您啦”“太麻烦您啦”。受到别人的感谢当然应该有礼貌地回答“不用谢”“没关系”“别客气”等。
有时,由于自己的缘故给别人造成某种不快,甚至损失或伤害,需要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歉意。通用的汉语道歉词语是“对不起”“抱歉”。如果歉意较深,则应该说“十分对不起”“十分抱歉”“真是过意不去”等。
除了上面所讲的请求、感谢、道歉词语之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能有互相馈赠礼物,交换纪念品等交往。伴随这类活动也有一些格式比较固定的礼貌词语。比如赠送礼物时可以用口头说或书写便条的方式表明“请笑纳”或“敬请笑纳”,意思是“礼物很不像样子,让您见笑了,但还是恳请您收下吧”。如果礼物是本册、相片等一类纪念品,那就应该在本册的扉页或相片的背面写上“&&惠存”或“&&留念”,下面再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姓名以及“赠”或“敬赠”。如果是送给对方一件自己的作品(一本书、一幅画、一支曲子等)则应在书的扉页、画的边角处、曲谱前面写上“&&指正(教正、正之)”。这些书面上的题字中对听话人的称呼和自称应该基本和口语中一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有伤感哲理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