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疑问:从似动视知觉心理学中的动景运动中是不是可以推测出人的运动视知觉心理学的生理机制是不是类似于视觉停留或者

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导读: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1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63.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
(四)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五)利用间接兴趣。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如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从而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好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12.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4. 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15. 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顺序性(先后)和周期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6.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7.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2)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2.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认识的低级(感性)阶段。
3.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18. 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19.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差别阈限):
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0.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1. 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2.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23.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24. 记忆的分类:
(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0.25---2秒钟之间):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2)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5.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26. 遗忘: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者错误地恢复和提取。
27.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28.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29.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30. 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编码方式:图像记忆(1s左右)、声像记忆(1s~4s)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视觉编码。
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31.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2.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33. 表象的分类:
1)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
2)从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记忆表象(如想起朋友的音容相貌)、想象表象(从未经历过或世界上还不存在)
34.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6.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37. 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空想;
3)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38. 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39. 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40. 想象与表象的区别:
1)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
2)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表象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
41.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早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Eg. 在看小说时,脑中产生出小说描写的场景
条件:1) 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准备;2)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3)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42.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Eg. 作家塑造出小说人物、工程师创造出新的机器、舞蹈者编排出新的舞蹈。
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
灵感的作用。
此外,还有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
43.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4.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45. 言语的种类:
言语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隐蔽性、简略性)两类。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
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聊天、座谈)和独白言语(报告、讲演)。
4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7.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48. 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49.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0.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51. 概念形成的基本标志是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52.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53.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特)性。
54.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55. 思维的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
56.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57.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58.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它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表情。
59.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是后续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情感依赖于情绪。
60.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
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61. 情绪的分类: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62.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健康功能。
63. 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64.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65. 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66. 意志行动的动机斗争分为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67.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68. “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激情情绪状态下。“动之以情”说的是情绪的感染功能。
责任感、义务感属于道德感。
69.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低级的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只有满足学生的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70.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71. 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72. 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73.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74. 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75. 兴趣的品质: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76.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
77.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78.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1)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2)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
区别:1)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
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文档下载、教学研究、考试资料、专业文献以及2014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本文共8页
相关内容搜索您现在的位置: &&
>> 教师招聘考试难点―运动知觉的分类
教师招聘考试难点―运动知觉的分类
来源:环球网校
  【摘要】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整理发布教师招聘考试系统全面的相关资料,本文是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小编向大家介绍的是教师招聘考试难点&运动知觉的分类,希望考生们认真参考练习。更多考试相关资讯,欢迎关注环球网校教师招聘考试频道。
  一、理论---运动知觉的分类(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整理运动知觉的分类)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例如电风扇的叶片、高速转动的车轮、宇宙中光线的穿越等。
  (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这是一种运动错觉的表现。似动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几种形式。
  1.动景运动
  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片等)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做方向运动。例如,给被试相继呈现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水平线,当这两条线呈现的时距为60毫秒时,被试就能看到一条垂直线向水平线方向运动。我们所看到的电影、霓虹灯就是按照动景的原理制作的。
  2.诱导运动
  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对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知觉的现象。如我们通常看到的月亮的运动,其实是云彩的运动导致对月亮运动的知觉;我们坐在一列靠站停止的火车上,当相邻的一列火车开动时,我们会觉得是我们所坐的这列火车开动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诱导运动现象。
  3.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指在黑暗中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就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的现象。例如,在黑暗星稀的夜晚,你注视一颗星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颗星在开始不停地运动。自主运动也称游动错觉,它是由于在黑暗中缺乏参照系引起的。
  4.运动后效
  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一个朝某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将视线转向静止的物体,你就会看到这个静止的物体在朝相反的方向在运动。例如,你注视瀑布一段时间,然后将视线转向田野,你会看到田野在往上飞;你站在大桥上看桥下急速的流水,一会儿你会感觉到桥在运动,这些都是运动后效的结果。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Ctrl+D收藏,方便日后查阅。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登录环球网校频道和。环球网校教师招聘小编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
>> 教师招聘考试难点―运动知觉的分类
网络辅导试听
教师招聘最新资讯 ―>
教师招聘试题专区 ―>
教师招聘复习资料 ―>
教师招聘辅导在线 ―>导读:马斯洛毕生力图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发自人的内,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人的心理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马斯洛毕生力图为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发自人的内在需要,这些需要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它是指作为有机生命体的个人对生存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和最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
(2)安全需要:它是指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继发的个体希望获得安全、稳定、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折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它是指个体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前两种需要满足后,人就会产生比单纯生存愿望更高的需要,个人一般渴望同他人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人需要爱情、社交和友谊,需要理解和被理解,需要找到一种情感的归属和依托。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便会引起孤独感和爱的缺失感。
(4)尊重的需要:它是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尊重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产生自卑、弱小以及无能的感受,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
(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指个体成长中对未来最高目标和境界追求的愿望。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定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的本性,他称这一需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是一种努力实现个人潜力的倾向。
总之,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关于人的生存动机问题的动机论,它是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现实的动态的需要系统,马斯洛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内在需要才是人的行为的真正动机。
5、简述想象的功能与分类。
想象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于想象,认知活动不仅可以驰骋于广阔无际的世界,而且可以展望引人入胜的未来;不仅可以认知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
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3)幻想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6、简述多血质气质的行为特征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较强,有很强的耐受性、兴奋性、敏捷性和可塑性,外向;行为表现为活泼好动、敏捷、反应迅速,热情、喜欢与人交往,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倾性。敏捷而好动是其主要特色。
六、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举例说明引起心境的原因,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心境?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主要是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然而,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2、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 由病菌、病毒(例如脑梅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引起的中枢神统系统的传染病会损害人的神经组织结构,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3脑外伤及其他因素 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机能障碍等,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
(二)社会因素 1、生活环境因素 首先,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的不当如
摄取烟、洒、食物过量等,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2、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然变化的事件,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3、文化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三)心理因素 1、情感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通过人的情感变化而影响内脏器官的活动。2、个性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3、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人们面对难以抉择的处境而产生的心理矛盾状态。
2、联系实际说明,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个性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生活标志。
人的性格是后天获得的。一个人做什么和怎样做,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关联,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性格决定的行为及其后果可能有益于社会,也可能有害于社会,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如公而忘私、与人为善、勤奋、诚实是好的或受肯定的性格特征,自私自利、冷酷无情、懒惰、虚伪则是坏的或受否定的性格特征。
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特点,使性格的表现涂上气质的特色。气质能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
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像: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3 、人的外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费希纳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 .、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6、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诱导运动。
7、 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视错觉。
8、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过度学习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数学家擅长抽象抽象化,类别、辨别思维。
12、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接受、理解、应用和巩固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
13、 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激动――平静。
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双趋冲突冲突。
与自制力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期。 17
、 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天才儿童的最低临界线。
1879 年,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利用错觉为生活和教学服务。(错)
3、人的感觉能力高低是天赋的,无需训练。(错)
4、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对)
5、要使学习过的知识记得牢就得反复学习,学习次数越多越牢。(错)
6、练习只要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对)
7、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衰老而衰老,在40岁时达到高峰。(错)
选择题 10%
1、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是感觉(C)特性。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整体性
3、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注意的外部表现得实( D )
C听课时停止小动作
4、雪地中难辨兔属于(C)引起的。
转向灯的闪烁引起你的注意属于(D).
A 刺激物的强度
D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5、记忆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会逐渐(C)变化.
内容的加工改造是(A)的变化。
6、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D)记忆。
7、上课时讲到重点的地方,老师会声音放大放慢,并重复,这符合(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整体性
8、( D )上课时讲到重点的地方,老师会声音放大放慢,并重复,这符合---------- A刺激物的强度
D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9 、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使人心情舒畅是( C
急中生智属于( B
10、儿童由少年犯、杀人犯、抢劫犯抽取出违法行为的本质是思维过程的(
)网络犯罪同样属于犯罪行为,这是(
五、简答题30%
4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4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
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4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45.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分与能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
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 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六、案例分析题14%
你设计比尔盖茨的卫生间,钱不是问题,你不可以和他交谈,你会怎样做?提出你的设计方案。请分析这是什么思维?具有什么特征?该如何培养这种思维?
答:创造性思维,新颖性,独特性,流畅性,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办公文档、IT计算机、资格考试、word文档、旅游景点、出国留学、教程攻略以及普通心理学期末试题等内容。本文共6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叶斯知觉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