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既是科学家又是哲学家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的作用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用何种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如何理解_百度作业帮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用何种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不容易回答,而且不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因为不同的人对哲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个人的理解是,哲学是追问最终根据的学问,无论是认识的最终根据(例如对因果性观念、基本物理概念的意义、数学基础的探讨),世界存在的最终根据(例如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上帝),行动的最终根据(如道德、宗教和价值理论),还是政权国家宪法的最终根据.就自然科学来说,如果我们追问到底,就会发现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是建立在一些预设上面的,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一些最根本的原理是没有经过证明就被科学家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来使用,比如因果性概念(一切事件是按照必然的因果律发生,同一原因必定有同一结果),还有牛顿基本定律.另外自然科学使用的最基本概念也是没有清楚得解释的,例如时间、空间、质量、引力、能量、光等等(那个科学家能够回答引力是什么?).这些问题,一般科学家是不管的,他们也回答不了,因为这是哲学领域的问题了,当他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从事哲学思考了.所以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 因此,哲学为自然科学奠基,这样一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在古希腊时期,physics(广义的物理学,即自然科学)和metaphysics(形而上学,即狭义的哲学)虽然都属于广义的哲学或科学,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开始闹分家了,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是研究万物的最终根据,也就是第一因,或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动的推动者.这个第一因,既然在本体论上是万物的原因、根据、始基,那么在认识论上,它当然也是要为物理学(即研究万物的学科)奠基了.笛卡尔以来,笛卡尔则形象地的把哲学(即形而上学)跟自然科学(即物理学)关系类比为树根与树干的关系.在笛卡尔看来,要是没有形而上学(第一哲学),自然科学就是无根的、不稳固的、不确定的,换句话说,它的真理性最终是有疑问的,因而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接受它.所以笛卡尔要去寻找一个绝对稳固的阿基米德点,作为人类认识的绝对确定的起点.众所周知,他找到了“我思”.他通过 “我思”确定“我”的存在,然后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而确保了现象世界(自然世界)的客观性,这就为物理学合理存在打下基础;另外,他区分了两种实体,精神和物体,并把后者还原为同质的广延,这就为他把他的普遍数学方法应用到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形而上学基础.康德的哲学如何为牛顿物理学奠基就更清楚了.他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时空本性和范畴(比如最重要的因果范畴)作用的说明分别为数学和牛顿物理学奠定合法基础,如在《纯粹理性批判》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所做的.之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在这方面的努力基本上跟笛卡尔一样执着,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分析哲学和实证主义都可以说是为科学寻找某种合法根基.哲学与科学的这种密切联系,也说明了为什么科学革命时期的伟大科学家都或多或少是哲学家,甚至是大哲学家,因为当他们追问科学的根基时(如因果性,时空的本性,力、物质、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的本性),实际上已经是在进行哲学思考.离开这种哲学思考,要提出革命性的科学理论是很难想象的.所以,科学归根到底是离不开哲学的,任何一个科学家,不管对科学有什么样的理解,什么样的态度,最终都会求助某种哲学观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这要了解一下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1、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无法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无法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诸如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人类的苦难、人类的欲望之类的问题。2、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的现象是什么,而无法回答为什么是那个样子。当科学家对现象进行解释时,就进入哲学范畴了,因为一切从现象到对现象的解释中间都有一个抽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有主观的成分。因而,科学家在...
这问题真奇怪,哲学是广义范围的,它能诠释所有事物的一般性特点,比如说矛盾统一性,并且能利用事物特点预测,它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的东西,并没有支配任何事物,而是被其他事物特点汇集形成的,懂吗?
无论他是何种态度,都叫哲学。哲学无所不包
因为哲学是指导一切科学的方法论,哲学让人知道,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好多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知道我们实践,创新,还有理论应与实践的关系也讲得十分清楚,自然科学家的好多方法论也是来自于哲学,因为哲学与自然界的关系很密切...
扫描下载二维码有哪些常见的对哲学的误解和偏见?
“&b&哲学是什么?&/b&”这样的问题估计没什么人能回答,那是否有人能谈谈“&b&哲学&u&不是&/u&什么&/b&”呢?关于哲学家、哲学专业、哲学著作、哲学流派的误解也可以说。&br&&br&以下是我看到的知乎上关于哲学的一些热门或有争议的问题,其中的回答和评论不乏各类误解和偏见。这些就当是本问题的原始材料吧,也欢迎补充:&br&&ol&&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怎么理解「当科学家们爬上一个又一个的山顶的时候,总发现佛学大师们早已在那里等着了」?&/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科学哲学有能力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吗?&/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没有对与错?为什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哲学没有对错吗?&/a&&br&&/li&&li&&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有些理科生讨论哲学的时候,显得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文科生要通过给理科生普及现有哲学来批评理科生自己建立哲学蓝图呢?&/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一些理科生藐视某些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的研究?&/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哲学不过是一种形式高尚的无聊」这种说法?&/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哲学是否有意义?哲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研究哲学的具体实际的意义是什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研究哲学是不是会降低幽默感?变得严肃死板?&/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科学、哲学和宗教的异同是什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于翻译造成对原文的误解?正解又是什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与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哲学家们相比,当今的民哲们缺少了哪些东西使得自己不受待见?&/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西方哪个哲学家被过誉了?为什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西方哲学史上哪些哲学家在汉语世界中被低估(重视不足)了?为什么?&/a&&/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理解「不可证伪」?&/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可证伪不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a&&/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数学家尤其是现代数学家对于哲学的主流态度有哪些?&/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二律背反问题:上帝不能举起的石头是不是属于上帝全能之中?&/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自由意志(free will)是否存在?为什么?&/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关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的几个问题?&/a&&br&&/li&&li&&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如何?&/a&&/li&&/ol&
“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估计没什么人能回答,那是否有人能谈谈“哲学不是什么”呢?关于哲学家、哲学专业、哲学著作、哲学流派的误解也可以说。以下是我看到的知乎上关于哲学的一些热门或有争议的问题,其中的回答和评论不乏各类误解和偏见。这些就当是本问题的原始材料吧,也欢迎补充:如何看待「哲学不过是一种形式高尚的无聊」这种说法?…
按投票排序
关于哲学的十大误解哲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在中国大陆长期处于被误解的状态。官方更是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宣传为唯一正确的哲学。普通大众对哲学的一知半解更是引出一些啼笑皆非的话语。让我们来看看,对哲学的十大误解吧。1.哲学的任务是研究宇宙真理。来自宇宙的奥特曼哲学家们并不来自M78星云的宇宙人,他们并不研究所谓的宇宙真理。况且,也并不存在所谓的宇宙真理。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确有一些仰望星空的自然哲学家。他们研究天文现象、也研究植物、研究气候。传说,泰勒斯还因为走路时抬头夜观天象,掉到了井里。不过,这都是久远的过去了。那时并没有科学,所有的学术性研究都被纳入哲学的范围,物理和天文也自然不例外。2.哲学系的人精神不正常容易自杀。生命诚可贵这更是对哲学系的污蔑!是历史系的人故意造谣,企图挖走好学生(大雾)。其实,并不存在学某个学科的人容易自杀。每个大学生入学时,都要做一套几百题的心理测验,用以检查有没有心理疾病。如果没有患有重度抑郁症,一般人是不会想去自杀的。其实,一些社会学研究指出,相当部分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试图通过自杀引起别人的注意,从而达到自己的其他目的。统计上讲,更是不存在哲学系的人自杀率更高。其实,大学生的自杀率非常低,只是媒体的集中报道给公众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有人觉得,学哲学的人会思考许多问题,容易走极端,感到人生的虚无。这些其实都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系的学生们只有在期末考试前才会感到人生的虚无。3.哲学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思想。红宝书指导一切很可惜,哲学还不具备如此高大上的资格,能指导科学的发展。虽然哲学里有一个叫做科学哲学的领域,专门研究科学。但科学哲学是去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理论的预设,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思考科学的本质。这并不是为了指导科学的发展,而是为了反思科学本身。其实,科学的发展也不需要任何人或者任何学科的指导。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前沿问题。数学只是科学家们用以分析数据的工具,而哲学则只是一个进行概念分析的学科,它们都无法指导某个学科的发展。相反,反而是科学的发展给哲学反思提供了不少素材。也许,现在的科学在回答最早的那些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但他们回答问题的方式,早已不是哲学的方式。4.哲学需要悟。悟道在今天,哲学研究主要分三步:1.看一大堆论文。2.写一篇好论文。3.把这篇论文发表出去,每一步其实都不涉及“悟”。看论文需要你有一台电脑,然后连上文献库。写论文自然要构筑各种逻辑模型,或者与同行们交流。发表论文的话,只要你写的论文够好,总能找到合适的期刊发表。研究哲学不需要你半夜还不睡觉,坐在竹林里打坐。你可以坐在图书馆里,那里没有蚊子,还有空调。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试着找同侪们交流一下,思想总在激烈的交锋中体现,而不是面对着一块石壁,独坐十年。5.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X主义之争其实,这话不能简单地判断为对或者错。就像这句话,“你停止殴打你的妻子了吗?”你说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大家长期受官方宣传教育的影响,一直以为唯心主义就是扯淡,唯物主义就是真理。但在哲学史上,这两个概念其实一直在变化。况且,今天的哲学家,根本不会有人对哲学思想做出唯心或者唯物的区分。大部分哲学家都是物理主义者,认为世界中真正实存的只有物理实在,比如物质、能量、场等等。心灵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不是在同一种本体论意义上说的。被官方划分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其思想也有诸多洞见。而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也会犯诸多错误。我奉劝大家不要在哲学人面前说这话,就像是在数学家面前讨论计算小学级别数学加法时,究竟是列横式好,还是列竖式好。6.哲♂学就是兄贵。伟大的哲♂学王:比利·海灵顿兄贵是来自日本的汉字词语,原本是指“大哥”,又用来指肌肉发达的人。但在ACG圈子内,兄贵可以专门指一位传奇人物:比利·海灵顿。比利原本是健美界的新星,后来出演男同志色情影片。但在这些Gay片中,他常常和对手有莫名其妙的摔跤戏。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动作片,但真的有必要加入摔跤这种动作吗?摔跤就摔跤好了,为何途中还要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呢?每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总是不免陷入深深的沉思,这就是大家称呼比利为哲♂学王的原因。但是,此哲♂学非彼哲学。真正的哲学,不仅仅需要沉思,还需要读论文。(好像更苦逼了)7.学哲学的找不到工作。某种熊?有个哲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出去找工作,实在找不到,只好到动物园干活。动物园狗熊不够,就让他穿上狗熊外套,假扮狗熊让游人观看。突然,他发现有另一头狗熊出现了,吓得惊恐万状。但那头狗熊慢慢向他走近,在他耳边轻声说:“别怕,我也是学哲学的。”这是著名的用来黑哲学系学生就业率的笑话,但这个笑话的原版是用来黑历史系的,我也看到数学系的人被黑过。虽然不可当真,但哲学系的专项对口就业,确实较少。学哲学的唯一对口出路,就是进入学术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大部分人其实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当中生存下来,毕竟有一批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的学神在。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哲学训练能让你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框架,培养你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只要你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想找其他工作,也不难。8.哲学不需要学,人生经验多了以后,自然就懂了。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老人如果你的人生经验就是在读论文当中度过,那多读些总是没错的。但在一般意义上,哲学仍然需要专业的训练。要有阅读和理解原著的能力,要有逻辑学基础,要有哲学史常识。要写出足够好的论证,实在是不容易。当然啦,为了和国际上的朋友们探讨学术问题,你至少也得懂英文。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不能给你的哲学研究提供多少加分,更不能代替学习。9.哲学无法证伪所以不是科学。浩克的牛仔裤非常不科学首先,是否具备可证伪性并不一定就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可证伪性是波普尔提出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基本划分,这背后牵扯到他一系列概念以及由此构成的证伪主义。这个证伪主义虽然受到了一定批评,但在科学界却十分受欢迎,被一些科普砖家当作真理在宣传。但科学哲学不是我想谈的内容,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叫“这不科学”。科学在日常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作为某种人类活动的名字,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另一种是作为“正确”的同义词,例如“科学发展观”。所以,当我们说“这不科学”时,意思其实是“这不正确”。但科学真的就能是正确的同义词吗?数学呢?逻辑学呢?关于科学是否正确,还是交给做科学哲学的人来研究吧。科学家们其实不需要为自己的事业进行辩护,因为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已经震撼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心。10.哲学已死。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者。当他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时,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他是想说,哲学没有跟上现代科学的步伐,无法为人类创造新知识。但哲学的目的是生产新知识吗?在古代,那些原本是哲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自然界,比如动植物,比如生命体,比如人。现在都在科学研究的范围内,科学好像抢走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但现实情况是,哲学不断在思考,不断在发问,它很少回答问题,却在用犀利地眼神拷问着每一个不清晰的定义。当今哲学的工作,主要是概念分析,而不是做实验、研究自然或社会。霍金的话,可以换成是“古代哲学已死”。但是,难道“近代科学“就没有死?哲学未死,它依然在学术圈内,创造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把心灵鸡汤认作哲学,然后是无数的哲理小故事。然后把感动的某些瞬间当做顿悟,当做对哲学的理解……啊……人生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自己写的旧文一篇《做哲学的痛苦》1. 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是进展缓慢的,另外一百天是毫无进展的,还有30多天在倒退;2. 听“政治家”和“知名学者”夸夸其谈哲学的大用;3. 面对对哲学无感的学生充满你还是回M78星云吧地球容不下你的眼光;4. 听民间哲学爱好者和网民大谈逻辑的美和哲学的本质;5. 国内搞人文学科的秀他paper中“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 别人托你给他们家的孩子讲讲写作文怎么唯物地、辩证地思考;7. “来来,我们讨论讨论尼采。”“来来,我们讨论下人的意义”;8. 笑话般地看着某些“伪科学主义者”们固执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反“伪科学”“非科学”最后自己也变成一朵奇葩儿;9. 搞大陆哲学的人说只有我们才是哲学;10. 搞分析哲学的人懒得理大陆派的人;11. 搞马哲的说你们别扯淡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一切哲学的哲学;12. 搞自然科学的人说哲学这种低熵体能活到现在真是奇迹;13. 你全家具有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以为你正在进行毛邓江胡习未竟的事业,然后说大国崛起/党的先进性建设/反腐倡廉/十九大以后就靠你了;14. 玩儿IT的弄经管的已经抢了你高中暗恋的女孩;15. 搞哲学的跟你说你搞的哲学早就有人提出过但是为啥没继续发展呢思考一下吧然后他还会说搞化学的为了让自己显得牛逼说自己是应用物理学家,应用物理学家为了自己显得牛逼说自己是理论物理学家,而理论物理学家会说自己是数学家,最牛逼的数学家才敢说自己是哲学家;16. “学哲学的人就是不一样啊!”原文链接
哲学专业学生已无力吐槽。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毕业不当心理医生,不会讲心灵故事,不是疯子,我们是正常人,生气了也会骂人,我们也有自己的爱好,另外我们平时也是吃馒头的。①“哎,你是学哲学的,那你们都学啥啊?” 对曰“这个按二级学科可以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美学……”“行了,行了,别说了,真是学哲学的,说话一套一套的……好高深啊!”②“你学哲学?毕业了干什么工作,做心理医生啊,啧啧,好高深啊!”③“你学哲学?你肯定会算卦看风水,你帮我看看我家家具摆的能招财么,我是再买个招财猫啊还是貔貅啊?”④“你学哲学,你给我讲讲‘人生一定要看的13个哲理故事’和‘职场的处世哲学’啊!你不知道?那你学哲学干什么?”⑤”你学哲学,学那玩意有啥用啊,我听说那谁谁谁,学汽修,卖轮胎,一月挣好几万呢。那些父母的钱上大学学些没用的东西。”⑥“呦,说你两句还急了,你不是学哲学的么,你自己不会调节啊。” 以上这些的确是我亲身遇到的一些尴尬,一部分人把哲学当成厚黑学,也有人把哲学看成研究风水,把学哲学看成心灵鸡汤的熬制者,也有一部分人衡量一个专业的好坏先看毕业能干啥,工资高不高(工资方面的尴尬,我能理解但不敢苟同)。 哲学前辈们治学严谨,甘于寂寞那不能说明哲学就和书呆子,看破红尘挂钩吧。 “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承认哲学算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冷门的原因不是脱离了生活,是一部分人“自以为然”。 善待你身边学哲学的人把。
毛不是哲学家。另外,周国平也不是。坐等折叠
我写几个关于怀疑主义的吧:不论是从《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这些电影中,还是从“缸中之脑”这种思想实验中,很多人对“怀疑主义”(又称“怀疑论”)都应该有所了解。但是在人们对怀疑论的这些理解中,有很多都是误解。下面我就针对其中一些误解进行一下澄清:误解1: 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不论在《黑客帝国》还是《楚门的世界》中,世界都分为“真实”与“虚构”两个。而一开始主角所习惯生活的那个,被认为是“真实”的世界,也都被证实是“虚构”的。或许有些人就会因此而认为,怀疑主义就是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所以怀疑主义等于不可知论。这种理解实际上有两个错误:1. 怀疑主义并不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在学术界,“怀疑主义”(skepticism)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哲学上的怀疑主义”(philosophical skepticism)。而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则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鼻祖。古希腊哲学家塞克斯都·恩皮里柯(Sextus Empiricus)的《皮浪主义概要》中对与追求真理的人进行过如下分类:(1)那些认为他们已经发现真理的人(2)那些承认他们没有发现真理且断言真理不可被发现的人(3)那些坚持不懈地寻求真理的人怀疑主义者认为,前两种人实际上是“独断主义者”。而怀疑主义者,就是第三种人。他们并不否认找到真理的可能性,也不否认人类经验的基本事实。怀疑主义是一种持续研究的过程。如果放在“世界是否真实”这个问题下,那么第一种人就是坚信世界是真实的,或者坚信虚构的;第二种人就是认为我们无法知道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即所谓的“不可知论者”;而第三种人,即怀疑主义者,则认为世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可能能够得知,也可能无法得知,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探索。“我以消除独断而结束”,塞克斯都如是说。2. 所谓的“不可知论”应该被称为“学院式怀疑主义”(Academic skepticism)“不可知论”的英文翻译是“Agnosticism”,而这个词通常是与“无神论”(Atheism)、“有神论”(Theism)放在一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不可知论实际上是针对上帝(或者其他的“神”)的存在而提出的。不可知论认为,人类是无法得知神是否存在的。尽管“Agnosticism”根据构词法直译过来确实是“不可知论”,但是由于西方历史文化的原因,实际上是在特指对于上帝存在这个问题的不可知论。那么哪一种理论是认为真理是不可知的呢?实际上是“学院派怀疑主义”(Academic skepticism)。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但是学院派怀疑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塞西劳斯(Arcesilaus)更进一步,他说:我甚至连我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否定一切知识的存在,这就是学院派怀疑主义。误解2:怀疑主义是自相矛盾的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既然怀疑主义怀疑一切事物,那么‘怀疑主义’是不是也应该被怀疑呢?怀疑主义者怎么知道‘怀疑主义’是对的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怀疑主义反对一切独断,那它本身是否也是一种独断呢?”这个问题塞克斯都在《皮浪主义概要》中也有解释:怀疑主义是否存在“学说上的规范”?如果将“规范”定义为坚持遵守一系列根据现象而制定出来的教条,那么我可以说,它并没有一个“学说上的规范”。如果将“规范”定义为一种指导人们生活的思维过程,那么我可以说,它确实存在一个“学说上的规范”。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怀疑主义并不是一个判断性的命题,而是一个过程,所以也是无所谓对错的。误解3:怀疑主义是脱离实际,毫无意义的。也许会有人认为,怀疑主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毫无用处的。就算我是个“缸中之脑”,就算我在“楚门的世界”中,那又怎样呢?有想这些事情这时间,还不如去打打游戏看看电视来得实在。其实,如果你能够分清“怀疑主义”和“学院派怀疑主义”,那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释的。“学院派怀疑主义”否定了一切知识,自然也就无法在生活中实践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人,该如何生活呢?至于“怀疑主义”,实际上它确实是可以实践的。而怀疑主义最初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为了让人们去实践的。在当时的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带领下,各种哲学思潮迭起。古希腊四大学派也随之出现:提倡出世的犬儒主义学派,提倡顺应自然的斯多葛学派,提倡享乐的伊壁鸠鲁学派,以及提倡人神合一的新柏拉图学派。在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有些人不免会感到迷茫。面对这些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观点,究竟应该相信哪个呢?这个时候,怀疑主义就产生了。怀疑主义的鼻祖皮浪告诉人们:你们啊,哪个都不要信。那些观点都是毫无根据的独断罢了。他用他的观点能说得通,那我用与他相反的观点,照样也能说得通。所以吧,我们不能对事物妄下评判。既不说他对,也不说他错,先把他放在那搁着,就别管了。如果你能够抛开这些观点的干扰,达到心灵的宁静,自然也就不会为这些矛盾而烦恼了。最后,我想引用一段对于皮浪的怀疑主义的评价作为结尾:有人问皮浪,没有理论和信仰的生活如何可能?能保证幸福吗?皮浪的回答是:有理论、有信仰的生活就一定意味着幸福吗?事实证明,人们感到不幸的原因恰恰在于想法太多。当你认为一种生活比另一种生活更有价值的时候,烦恼、焦虑、不幸就从此开始了。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就拼命追逐,无论得到与否,心灵总是处于不安之中。皮浪开出的药方就是规劝人们搁置一切萦绕心头的说教。他的哲学是不要任何主义、理论、信仰的哲学。当心灵超越了各种独断理论和信仰的束缚时,皮浪的哲学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就像泻药随着排泄物一起排出体外,也如蜡烛烧毁了他物也燃尽了自己。
1. 对哲学家的误解:一堆疯子在钻研一些这辈子都没办法用的东西。有个很经典的小故事:古希腊的一个小女孩问一个哲学家:你每天走路都看星星,那你被时候绊倒是太可悲了。实际上是:除了天生高富帅的哲学家们,哲学家基本上都当哲学老师或者当过哲学老师,这些钱足够他们生活。而在当哲学老师的时候,也可以了解自己喜欢的内容。2.对哲学就业的误解:我在美国读得哲学,据说是就业排名第五。第一就是经济啊,CS之类的。但是这兴许只针对于美国人。学习哲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种终生受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比较像大家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我用的是Beyond Feeling一书中的定义)。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在任何高度发展,系统化,起步门槛不是很高的领域都可以让你有不同的视角。能否大展风采我也不知道——没有足够的数据。3.对哲学就业的误解2:学习哲学的人只能当老师或者作家。其实不是的。硅谷有很多创业者都是来自各个专业的,其中不乏哲学专业的。而哲学专业的人嘛,其实会有些清高,但是因为学的人少,见到其他的哲学人就像是见到亲人一样也不一定,也是不错的资源。(本条完全是根据可靠地道听途说的数据和个人猜想的来)4.对学习哲学(这个行为)的误解:我不止一次见到很多说自己哲学专业的人大肆吹捧某个哲学家是多么碉堡,当时有些怀疑国内的哲学教育,后来才发现:原来只是读了这个哲学家的书罢了。就我所收到的本科教育而言,学习哲学更多的是了解各种哲学家的想法,然后去努力的理解,再去跟同学讨论。所以一节课经常就是:课前读一些文章,课上讨论。(此处插播误解5,请观看)而学习哲学的这个过程是很简单也很复杂的:你看书,但是书的内容很难。这种学习带来的是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而不是单一的某个哲学家的知识点。我觉得,哲学家们的观点,更像是一些基层建筑,或者是灵感的来源,你要建造出什么东西,是你自己的事儿。5.关于读哲学书的误解:很多人都不求甚解的读过一些哲学家的书,然后在豆瓣上整个”已读“,好像逼格很高的样子。但是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所有必读的东西,都要精读的。精读到个什么程度呢?我的一个30岁的JHU的PhD哲学老师告诉我:他读一个20页左右的哲学文本是在2~4个小时左右。他是美国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速度可能要降到4~6个小时。6.对于哲学人的误解:可能会觉得我们奇怪啊,孤僻啊,”高深“啊之类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学哲学的人都很渴望跟别人讨论哲学的。因为在讨论的过程中能有很多收获,真的像是思维的火花。但是也许有很多哲学人因为经历过太多来自没有思维能力的挑衅,而最终对于跟没有收到过真正思维训练的人心灰意冷了吧。(这条完全主观判断)
只是对哲学略有皮毛的了解,但常见的误解和偏见还是能说出一些的。首先定义一下【常见的误解和偏见】:我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社交网络上经常能见到的错误的引用,诠释,乃至批判。(须注明答者的社交圈只是学生圈子)有以下误解:①:哲学=佛学=人生哲学=处世哲学=人性的弱点=白岩松/泰戈尔/莫言曾经说过……
对于这种不想予以任何评论。②:哲学不需要逻辑。哲学的理论性很强,很难从哲学中提炼出功用的东西,但这不代表在哲学体系中论证都毫无逻辑,相反优秀的哲学家,哲学专业学生都有缜密的思辨能力……③哲学家都是疯子。成天看什么哲学书啊,好好的人都给看抑郁了blablablabla同理,“医生都收红包”“警察都欺负老百姓”“女人都拜金”反正这种论断他们天天都在说。④哲学家太伟大了,刚刚看了尼采/罗素/叔本华/柏拉图的精选集,我要身体力行!别。伟大的哲学家≠字字珠玑的哲学家≠值得当成圣人来效仿的哲学家(后两种存不存在都难说)⑤哲学是精神层面的,远胜于科学。你生过病吗住过院吗,都是靠精神力量活到现在的吗……同理还可以把哲学替换成宗教、神学、修仙等等等等……⑥马克思是把中国搞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罪人。放过他吧。⑦哲学高大上而遥不可及,我还是不用知道的好。哲学可是爱智慧之学啊……⑧某些理工生:哲学?看星座的人才挂在嘴边的东西吧?这也属于①的误解吧。……看来我有必要精简我的社交圈了?
最大的偏见:哲学需要以其他标准证明自身,哲学家需要为自己的事业辩护,哲学得有用。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忽然艺术”的经历,比如,忽然发现自己嗓音很好,不当赵忠祥很可惜,忽然发现自己尿尿和泥捏弄的那些小玩意儿很抽象很前卫和罗丹米开朗琪罗都差不多了。这样的情形,人生都会遭遇一两次的,就像人人都曾经托着下巴深沉的思索过: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我为啥是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哲学家。大部分人,经过了艺术的分岔路,仔细的想了一秒钟,然后带着这些非凡经历走向平凡的生活,一部分人,决定百折不回九死不悔的走下去,成了艺术家,哲学家。
在这个分岔路口判断失误的人,成了悲剧。
哲学专业的就业面很广其实是哲学专业什么也做不成,所以可以从零开始选择任何职业...
当我们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大多数人在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谈的不是哲学,只是文化。这里没有哲学和文化的严格定义,只是试图通过例子来让大家感受下哲学和文化的区别。因为在修辞中,哲学长期作为文化的褒义称呼而存在,以至于我们并不太清楚两者的区别,通常混用。那么首先,让我们回到2600年前的那个仲夏夜,看一看哲学初创的年代,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在上面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是自然这个概念出现之前的事物。伴随着一个独立于众神的概念——自然的产生,泰勒斯创立了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是自然这个概念出现以后的产物(这也书翻过去,还会介绍一个概念叫“逻各斯”,大概就是逻辑的意思,哲学就是伴随着这两样东西而产生的)。然后再来让我们看看现代人是怎么使用哲学这个词汇的:现在经常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大谈数学的哲学,而不能坐下来做扎实的计算。这个竞赛的内容就是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功,通过这个竞赛将能够非常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丘成桐丘教授使用“数学的哲学”这个词,明显是一种修辞学上的讽刺。那么文中那些学生,谈的真正是什么呢?刚才说了,是文化。其实这很正常,人的大脑不可能总是在高强度的运转,当我们累了,我们就需要看一看历史啊,看一看先贤们的故事啊,给自己鼓鼓劲啊。这其实是很好的事情,十年前甚至有一个帖子叫Heroes in my heart,专门讲数学家的故事。当大众想要了解一个行当的时候,内行们同样也是要拿出来这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希尔伯特的无穷旅馆啊,罗素的悖论和火鸡啊,薛定谔的猫啊巴普洛夫的狗,克莱因的瓶子莫比乌斯的环。问题是,这些只是文化,或者说哲学的产品,而不是哲学。某某文化,指的就是一个专业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或者说内行们之间的那些奇闻异事。这些都是先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功”和“扎实的计算”的,文化先于自然,哲学后于自然。哲学是什么?是各个领域的大师们(巴菲特、索罗斯、希区柯克、康托),他们在扎实的工作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东西,人家那个叫哲学。打个比方,康托用来证明“一条线段上的点要比自然数多”的对角线法,或者那个想了三年想出来的“实数比自然数多”的经典证明。咱可以说,这个证明很有哲学意味,这背后是康托的数学哲学。而当咱们看到这个证明的时候,咱们看到的顶多是哲学的产品,或者说文化。它有利于你对实数理论的理解,给你解开心结,或者培养你对这门学科的热情,仅此而已。如果咱因此就觉得自己在谈论哲学,这就好比一个人看来巴菲特的自传,就觉得自己也能成股神一样——差!得!远!呢!Phd的原意不是博士,而是哲学博士,在外国当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大师级别的时候,是可以被授予哲学博士的。这个东西才是哲学。所以最后奉劝各位喜欢大谈哲学的知友,扎扎实实的把专业课学好,把基本功打牢,因为只有这样,有朝一日我们才能谈论哲学。还是那句话,先于自然的只是文化,后于自然(和逻辑)的才是哲学。如果是暂时还没有十分热爱的专业,那么就学好英语、数学和编程,顺便过一下考试,共勉!
思政专业看了这个问题也心塞,本科框架是三部分:马哲、政治学、思政教育学。马哲谁都黑,千人踩万人骑,政治人家听到就烦,思政被人说洗脑,然后我们的主干课程还有中哲、西哲、伦理学、美学,人家根本听不懂这个课是撒东西,你跟人说伦理学=道德哲学,美学≈艺术哲学,还是不懂,没法交流!哲学、政治学、教育学都是培养精英的好吗,你看哪个研究上层建筑的混成搬砖屌丝了?你看哪个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流落街头了?(怒气爆发中,求折叠)
有个人跟我说他认为哲学是没意义的因为哲学不创造物质生产。问题是我也没见那哥们儿多么敬重工人和农民。
看到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里提到了一个误解:中国古代有哲学我恰好看到一个有相同观点的答案,而且更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这里贴上来给大家看看哲学是个荣誉头衔,有传承的谱系,谱系在西方。目前公认的,有人说初祖是泰勒斯,但我觉得使哲学自成一脉并且起到决定性奠基作用的,还是后来的苏格拉底。N 祖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一脉传承,有亚里士多德一脉传承,二者在中世纪经院内的继承者分别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在文艺复兴时期,门内纷争依然明显:唯理论一脉继承的柏拉图,经验论一脉继承的亚里士多德,最后有一奇才康德出世,统和了门派之争,甚至在三百年后的今天都被英美、欧陆二系奉为二宗共祖。康德之后三十余年内奇才辈出,谢林费希特黑格尔,其间爱恨情仇无数,最后,黑格尔认为他已参透哲学门下终极奥义,在生前就完成了自己的体系,宣称“哲学”在他这里已然达到了大成止境,后人没必要接着练了,从此封刀。黑格尔几乎统一了整个哲学界,但和平的幻象在他死后立刻分崩离析。巨人倒下后,江湖一片混乱,其宿敌叔本华的势力一度大涨。而在黑格尔生前就被一直压制的自然科学外道,也乘机夺回了自己的地盘,并且几乎终身把哲学视为宿敌——这也算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那段黄金时代的反抗吧。但无论如何,黑格尔的法脉尽管没有断绝,却已经式微。此时的黑格尔门人,因为对祖师遗留之秘籍的的理解不同,分成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前者强调黑系的“辩证法”功夫,后者则认为黑系心法的精髓在于“绝对精神”的自在运动,而最终归于基督教或神秘主义传统……种种纷争,不提也罢,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后席卷半个世界的共产一脉,其开派祖师圣卡尔,便是出生于青年黑格尔派。至于圣卡尔的故事,甚是传奇,这里就不再赘述。无独有偶,现代哲学也始于对黑格尔的反抗,其间涌现的奇侠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一般炫目。在这群人里,既有实证主义一派的创始人孔德——此人后来走火入魔,甚至意图创立一名为“人道教”的邪教——也有年轻时放浪形骸,而最终却皈依基督教的丹麦人克尔凯郭尔,更有功力远胜其师叔本华的千古不遇之奇才尼采——这家伙最后因为某种神秘的原因精神失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正统的哲学谱系都不屑于将克氏与尼采等人记载在其中——他们是叛逆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被哲学门内认可。至于他们自己,同样也不屑于将自己限定在哲学这个头衔之下——这个头衔在他们看来,负载了太多不该负载的东西,已经几近变质了。 这些转瞬即逝的璀璨流星得到他们的应得荣誉,是那两位瓜分天下的少年出现之后的事了……那是二十世纪初期,黑格尔死后的哲学界依然处在混乱中,两位从数学外道半路出家的少侠横空出世,开天辟地,把混沌的天下一分为二——一位自称受了柏拉图至康德的无上心传密法,又将数理逻辑的内功引入到哲学门内。其门风迅捷如电,直切要害,伤人无意,落手无情,其名曰弗雷格,创了分析哲学一脉。另一位则以哲学这一头衔的正统继承人的面貌问世,着手于意识与对象、存在与实存等传统哲学概念,最后奇思妙想,将学说发展至生活世界与先验主体。其论著颇多,其门风用意绵密,繁琐细微,滴水不漏,麻雀不飞,其名曰胡塞尔,创现象学一脉。提到这两位,不得不提他们的一帮门人——弗雷格的追随者有罗素,也有一个被称作维也纳学派的凶恶团体,但在笔者看来,他门下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是那位叫维特根斯坦的奇才。维氏师从罗素,只用了寥寥几年便超过了同门的所有人,最后把自己的所有思想总结在一本名为《逻辑哲学论》的心法中。他写毕此秘籍后,顿觉高处不胜寒,天下无敌了,从此决意金盆洗手,到一个鬼地方当了小学老师。后来学派遭受危机,徒子徒孙们招架不住,想起了还有这么一位归隐的师兄,于是便三顾茅庐将其请出——早夭的奇才拉姆塞也在拜访者之列。据传拉姆塞经常灰溜溜地等在维特根斯坦的教室门口,等他给那些愚蠢的小学生讲完课,手里拿着《逻辑哲学论》,毕恭毕敬地询问维氏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而维氏则会以很简洁的语言为他解释。有时候拉姆塞还是听不懂,维特根斯坦就会骂一声娘,告诉拉姆塞:那我只好再重复一遍——在维氏看来,最贴切的解释已经给出来了,不可能再出现第二种替代品,所以只好重复。在博士学位的答辩仪式上,维特根斯坦面对摩尔、罗素等诸位师父师叔,很霸气地将《逻辑哲学论》“啪”一下甩在他们跟前,撂下一句话:不用问了,我知道你们看不懂这本书。罗素、摩尔等人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最后还是乖乖授予了他博士学位。维氏从回哈佛的火车上下车时,一位接站的经济学家感慨道:我看见上帝从火车上下来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开始清算自己前期的自傲:他发现他的那本《逻辑哲学论》并非滴水不漏,所以他开始以年轻的自己为对手,在假想中与自己过招。最后他没出什么书,但他的一些遗稿和讲课笔记被徒子徒孙们整理了出来,被命名为《哲学研究》,里面充满了只言片语的散论,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究则令人冷汗直下——这就是这位一代宗师与自己一战的结果。他太强,以至于只能自己做自己的对手。他赢了吗?我看只有他自己知道。维氏最后死在病床上,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的一生很幸福。在胡塞尔的追随者中,最有争议也最有实力的堪称魔头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先潜入胡塞尔门下,打杂 N 年,在之后居然一跃成为了胡塞尔后半生的主要对手。海德格尔在编篡胡塞尔著述其间,遍阅其武学手稿,也叹此人天生奇才,竟将其师的武学精髓吸收殆尽,化为己用。不过几年,海德格尔先以一本《存在与时间》掀起学界轩然大波,而后又在纳粹统治期间将其师胡塞尔排挤出门派————其用心良苦竟至如斯,老谋深算竟至如此!直到那时,众小辈才恍然大悟,原来海德格尔的内功是希腊人 - 尼采一系的,胡塞尔的现象学只不过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罢了。但此时海氏如日中天,胡塞尔碍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亦无力与之抗衡。至于政治哲学的女奇侠汉娜·阿伦特,作为海德格尔后来的徒弟,居然也与海氏有过一段私情……叛出师门,勾引女徒,断交挚友,支持纳粹,行事风格之离经叛道,让多少后人因为这些劣迹而将其心法弃之如糟粕。有人说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功力已超过了胡塞尔,但在胡塞尔去世后的很多年,后人才从胡塞尔的遗稿中发现了破解《存在与时间》的几部残卷,后来这几卷残篇被以《观念 II》、《观念 III》为名出版,但此时海德格尔已经远远超出了在《存在与时间》中展露的实力,其一身功夫混合了尼采心法、亚里士多德古奥义、灵知派口诀、诠释学传统以及胡塞尔现象学的一部分精髓,魔功已成,更有伽达默尔等高手在侧,已然势不可挡……传说海德格尔从佛学和道家隐秘地汲取了很多营养,而这一猜想绝不是某些人嗤之以鼻的无稽之谈:海氏的路数,到最后竟然隐约带上了一种东方的神秘气息。又有传说,说海德格尔独居在山上,有一天得意地召见自己的门徒伽达默尔,让后者看了自己新写的论文——但读着读着,海德格尔却突然愤怒起来,一掌打在桌子上:“老子现在写的东西怎么一股中国人的味道……”伽达默尔事后回忆,海氏的神色是悲伤的,而海氏的影响在东方比维氏大,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吧。海德格尔的后期心法被集结在一本册子里,这个直到他死后才出版,被命名为《哲学论稿》——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命名与维氏的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何其之像!二者都已经臻于化境,返璞归真了。但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作为两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手,最后终究没有一战,这究竟是身为高手的默契呢,还是命运使然?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用知道,尽管这并不是人人承认的——维氏与海氏二人,独领哲学门内风骚大半个世纪,这也就够了。……至于之后的小侠奎因、法国神经病德里达,这些固然也是功力极强的高手,但总归没了上一辈大侠的那些传奇色彩。另一方面,虽然这几十年内也有美国实用主义一脉,欧陆存在主义一脉等较小的传承,但前者与实证主义等一同并入到了分析哲学一脉里,号称英美传统;至于后者,也与诗学(美学)、诠释学等小支派一同并入到了现象学一脉里,号称欧陆传统。至于门人人数,分析一脉占七分,现象一脉占三分。天下大势,现在就归在这三七分里,这三分与七分变或不变,就算是最有智慧的门人,也无从得知……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只留下了我这样的小辈叹为观止。PS:前几年欧陆和英美争这个头衔,争得很厉害,有些激进的门人直接提议咱们把哲学这个头衔销毁了得了。。好了,故事讲完了。中国在哪里呢?答案是:这就是个门内之争啊!当然没中国什么事儿啊!别的门派有别的门派的爱恨情仇,中国有中国的孔孟传承,也有黄老或老庄传承——后面这俩是中国的门派,是中国的门内事儿,这就和西方没有儒学或道学一样的!你总不能因为两个门派的招式有相通之处,就认为两个门派的头衔也是相通的吧??
认为哲shen学gun都是嘴炮
这里我想指出的第一个误解,就是公众对哲学的态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认为所有人都可以谈论哲学,径直走到了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谈论哲学的误区。这种误解又造成了一个新的误解:不加批判地接受所谓专业人士的观点。对哲学认知的匮乏,让某些人根本无法对专业人士的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而又由于其权威性的存在,于是,盲目吹捧就成为了常态,迷信权威就难以避免。实际上,对于一些必须具有一点的学科素养,但又与人息息相关,仿佛我们每时每刻都浸淫其中的学科,人们就非常容易走这两种极端。哲学、心理学、文学可谓首当其冲。对于这些学科,普通大众也好,业余爱好者也好,甚至行业中人也好,我觉得都应该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所有的学科,都不是某一群人的专利,哲学(心理学)固然难理解,但这不能成为你们拒绝群众,或拒绝自己的理由;无论对哪一种学科,如果你真心想要一窥其中奥秘,在学习它的时候,都应该保持一种谦卑的心。邓晓芒老师的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好——“自己犯错误没关系,你不要满足于某些具体的命题和概念,你要给未来的可能性留下足够的空间。所以我们相信某一个观点,但不要迷信,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不要以为这个才是唯一的标准,然后就用它来衡量一切,很可能你那个标准是错误的。”这一段话更适合对本行业已经初窥门径的人。学哲学的也好,学心理学的也好,如果你满足于自己的偏见,而拒绝尝试着去理解一些“错”的观点的话,你将丧失很多进步的可能。不要以为这个才是唯一的标准,然后就用它来衡量一切,很可能你那个标准是错误的。——邓老的这句话我很愿意再说一遍,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固执己见时的警钟。至于第二个误解,在于人们普遍只愿意接受一种可能。人们总是会有这个固定思维:我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哲学/观点/解释/方法。这种一元论的思想即使在知乎也是泛滥,各种站队以及对不同观点的诋毁嘲讽,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神秘”的哲学这里,我们有理由感到更加地担忧。要知道,哲学是分为很多的流派的,不同的流派之间,对同一个名词的定义可能会不同,对哲学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真理的定义——甚至可能都是截然相反的。如果对这一点没有清楚的认识,你就很容易指着某人的观点说:“噫,这明显是错的。”其实,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知乎的哲学讨论,一个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于,(哲学领域内)很多较有影响力的知友,其所属的哲学流派偏于单一化——两点解释:这么说不代表我反对某种哲学,只是多样化的环境总比单一化的环境,对于哲学的滋长来说,总要好一些;再者,同流派哲学中固然有分歧的存在,但总体思想仍是趋于相近的,相比于哲学的大环境,说它是单一化我觉得并不过分。由此,我希望,有更多的不同的新流派融入进知乎中来,让各种思想尽情地碰撞,求同存异而不是伐异党同,百家争鸣而不是一言堂——这,才是哲学真正的春天。
谢邀~这个问题我并不打算认真作答,我觉得前排的答案已经说得很好了,尤其是当我们把【哲学】与“【专业哲学】或是【学院哲学】划等号的时候。但是我还是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前排答案的作者:1. For
:研究“系统化的世界观”这个东西的学科是什么?有没有人研究这种东西,有没有这种学科?它是否属于哲学?研究它是否有价值?芸芸众生最关心的“哲学”问题是不是它?2. For :中国古代的那些被人们“误解”为“哲学”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因为这些内容不属于哲学专业的授课内容,所以它们就不能够被称之为“哲学”了呢?3. For :我们假设“哲学的任务不是研究宇宙真理”,那么它所研究的是什么?所以接下来还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样的不研究真理又不实用的【专业哲学】究竟关非哲学专业的人什么事?为什么要花费时间精力来给大家洗脑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哲学可以给与大家思维与逻辑的训练——我认为能够训练这些能力的学科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是哲学,而且很多其他学科要更为实用。如果大家一定要这么较真的话,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把哲学这个词划分为【专业哲学】/【学院哲学】,以及【哲学】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代表着按照一定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性讨论,而后者在包含前者的同时,也包括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很容易提到的“哲学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问为什么?”“自由是不是普世价值?”“灵魂是否存在?”——在你们找到一个替换中文中“哲学”这个词的其它词汇并且实现将其对全体中国人的“彻底洗脑”之前,我相信这么来进行划分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对于一个普通的理科生,我觉得对于哲学最大的偏见和误解是:1、这是文科生研究的;2、哲学很深奥,研究哲学的都是疯子;3、它离生活很远,逼格好高
在我看来,我觉得哲学更偏向于理科,是一套解释世间事物的理论,凭借他我们构建我们理解的世界。我一直相信万物之理的存在,就是一套理论可以解释一切,当科学研究到一定的境界,会发现万物是相通的,用天文学的理论可以解释生物问题,也可以用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物理。依照现有的理论也就是说可以把地球看成一个细胞,由它构成上一级事物……向上追寻有无穷级,向下也有无穷级,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都是平衡的,这是我看待分析事物的理论,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哲学……
我的宗教学老师说过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情:有一次快到上课他才气喘吁吁地到教室,他解释说:前几天花了50块给别人把自行车修了修,所以,今天就只能跑过来。他是武大的哲学系毕业,留学国外,不过看起来不过是普通工人的样子,很多的哲学大师看到真人的时候都一种感觉:这个人就是研究哲学的吗?怎么看不出来这么普通。哲学是思考和处理事物方法的根本,是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样讲可能有些片面,但他会让我们更平和地面对事物,因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完全偶然的,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其必然性。
仅限个人看法,以此记录,讲的好混乱,不是回答,只是一些看法^_^
哲学研究是术语的堆积。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根据自然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