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塔吊与建筑物距离当中塔的作用

答案:解析:(1)空间性:原位于佛寺中心,现在位于山岭高耸之地、山腰显著之处、江河之滨;功能性和时代性:最早是用于埋藏佛骨的建筑物,后藏置佛经、供奉佛像,现在成为旅游资源。(2)中国塔的外形说明了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而且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富有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文化系统的特点。(3)原来是宗教活动的场所,现为旅游景观。原因是供奉佛像的大殿代替了塔而占据主要位置,且佛塔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提示:掌握主要旅游景点的景观构成及其特色。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地理
科目:高中地理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 高二地理
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塔是佛教中的一种专门建筑,原本是埋葬佛骨的建筑物,并作为佛教的象征,供信徒顶礼膜拜,它的最初形式如图所示。印度的塔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原有的多层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塔,且形式多样,如图中其他各小图所示。它位于佛寺中心,不但埋有佛骨而且藏置佛经,在塔内供奉佛像,便于佛教徒们膜拜。佛塔原是属于专门的佛教建筑,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功能逐渐扩大了。佛寺中自从有了佛像,供奉佛像的大殿就代替了塔而占据了主要地位。塔被移至佛殿之后,殿的两旁,或佛寺旁的塔院里,作为佛教的标志,塔仍要占据好的位置。所以凡山岭高耸之地、山腰显著之处,江河之滨都成了建塔的胜地。所有塔的所在地往往成为城郊的风景点、游人的好去处。
(1)试从空间性、时代性两方面分析佛塔这一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塔的外型与印度塔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这一事实,你如何理解“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古至今塔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中国塔建筑的源流与价值研究--《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2期
中国塔建筑的源流与价值研究
【摘要】:对中国古塔的源流、形制进行考辨 ,梳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脉络 ,从哲学、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塔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揭示出了中国塔文化的多维价值。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928.75【正文快照】:
塔建筑并非源自中土 ,然正是中华民族这方淳厚丰饶的文化沃土 ,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蔚成奇观 ,演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崇高和优美为审美特征的中国塔建筑 ,古人谓之“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殚土木之功 ,穷造型之巧”、“千秋伟构 ,于兹莫甚” ,并非言过其实。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涛;[D];河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百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钟国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张厚斌;[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张铁江,赵连泰;[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刘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杨必仪;[J];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05期
王志成;[J];齐鲁艺苑;2001年03期
黄民兴;;[J];唐都学刊;2006年03期
孙德刚;[J];世界民族;2003年06期
卢元镇;[J];体育科研;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振强;[D];浙江大学;2004年
贺志凌;[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夏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孙德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艳;[D];安徽大学;2001年
宇恒伟;[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闫伟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李江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刘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高彩霞;[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杨洁;[D];浙江大学;2007年
王欢;[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沈文洁;[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张慧敏;[D];四川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管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宋树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刘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伍国正;[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蓝滢;[D];河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恒;;[J];金秋;2011年13期
;[J];两岸关系;2011年06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葳;[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韩丽梅;[D];四川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答案:D;B;C;D解析: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高一年级语文版 学年 第2期 总158期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
当历史的年轮压过奥斯威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威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 ?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人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道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的人民都不会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威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警钟长鸣.现在犹太民族早已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因为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为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威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威辛警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回响永久.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1.“每当犹太人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 一句中.“总是 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说说“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这句话的含意.
3.读完此文.你对犹太民族有何看法?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高中语文 必修3 (广东教育版课标本) 广东教育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1)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
(2)卷起千堆雪
(3)故国神游
(4)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我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我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我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作者为什么要将“周郎 和赤壁并称?
这首词里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 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来源:浙江省南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与“夫晋.何厌之有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马之千里者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考总复习系列·高考红皮书·语文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能谤讥于市朝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⑤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②④D.①②⑤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闻 意思相同.两个“于 意思不同
B.两个“闻 意思不同.两个“于 意思相同
C.两个“闻 意思相同.两个“于 意思相同
D.两个“闻 意思不同.两个“于 意思不同
4.对这三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
B.这三段文字也表现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的主题.
来源:河北省冀州中学2011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其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 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在描绘“大同社会 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 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 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 的主张.而在和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 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 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 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 .再到“田园都市 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 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7)建立“和谐城市 .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 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
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和谐 与“文化 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人们对“和谐城市 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 的根本.
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大同社会 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 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在和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 的美好状态.7、C& 8、A&& 9、D& 10、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枣庄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阅读越剧《红楼梦》之“宝黛初会”一场戏,完成19-2l题。(众声)宝二爷回来了,宝二爷回来了。宝玉:老祖宗安。太太安。贾母:宝玉,家里来了客人,快过来见过你林妹妹。宝玉:林妹妹——(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宝玉: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挟柳。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宝玉: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白)唉,这个妹妹好像是看见过的。贾母:啊呀呀!又要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啊。宝玉:虽没见过,看起来面熟,心里好像相识的一般。贾母:哦,好啊,这样嘛,以后在一起,就和睦了。啊哈哈!(对黛玉)坐下坐下。宝玉:妹妹,你读过书吗?(黛玉点头)宝玉:尊名?黛玉:名唤黛玉。宝玉:表字呢?黛玉:无字。宝玉:无字?!未若我送你一个表字,曰“颦颦”如何?(黛玉看见宝玉佩戴的玉)宝玉:妹妹,你有玉没有啊?黛玉:我没有玉,你那件玉想必也是一件稀罕之物,岂能人人都有的!宝玉:(摘玉扔玉)什么稀罕的东西,人之高下不分,还说灵不灵,找可不要送东西!贾母:孽障。你生气啊,要打骂人容易,何苦去摔你那命根子!宝玉: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今天来了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她也没有,哼,可见不是好东西!贾母:宝玉,把它戴上!熙凤:宝兄弟!王夫人:哎呀,宝玉,你快戴上!贾母:宝玉!王夫人:宝玉!贾母:宝玉!王夫人:宝玉,当心你爹知道,快戴上吧!(熙凤给宝玉把玉戴上)熙凤:宝兄弟,老太太不是常常说的吗,这富贵家私,就指望着这个命根子呢。【小题1】阅读上面的越剧选段并结合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概述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林黛玉眼中的发展变化。(6分)【小题2】(1)小说与戏剧同属叙述文体,通过对情节的编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由于二者不同的艺术特性,其表现手法也各有不同。试就上面越剧片段(节选)和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分析两段文字人物出场时在人物描写方面的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探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小题3】对“摔玉”一节,小说《红楼梦》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宝玉摔玉后)贾母忙哄他(宝玉)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在改编成越剧时,编剧把它改为“熙凤给宝玉戴上”。这样的改动在一些名著的改编时并不鲜见,这一改动效果如何?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年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学期高三学情调研卷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南方都市报》记者(以下简称“南都”):你最近在香港出了一本《莫言了不起》,你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关注莫言?
刘再复:1986年读了他的《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中篇写得太好、太动人了!我被它深深打动。因为作家主体的感觉太敏锐、太丰富,才能发现这种在极艰难的环境中又极顽强生存着的生命现象,并用充满色彩的语言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形象。
南都:(1)&&&&&&&&&&&&&&&&&&&&&&&&&&&&&&&&&&&&&&&&&&&&&&&&&&&&&&&&&&&&&&&&
刘再复:莫言的作品,我之所以“几乎每部都读”,不是因为他的“水平”超群,而是因为他的作品带给我无穷尽的阅读“至乐”。读一读莫言的喜剧性作品,就会开怀大笑。林语堂在世时提倡幽默,可惜他未能遇到莫言。而我与莫言相逢了,这真是幸运。
我第一次读《红高粱家族》,觉得语言没有《透明的红萝卜》那么精美,但仍然震撼我。而且让我意识到,莫言在进行“颠覆性写作”:颠覆权力叙事,颠覆官方的历史叙事,颠覆教科书的惯性叙事。多年后我读《丰乳肥臀》,更觉得莫言通过宏大叙事在“解构”历史,颠覆历史,即用人性的历史解构“阶级性”历史。
南都:你对莫言的第一印象如何?
刘再复:他在科罗拉多大学作讲演,第一句话就是“在座的刘再复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其坦率与真诚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之后我和妻子把东亚系的一些老师和同学请来,听莫言讲故事。他讲的几乎全是饥饿的故事。离开美国前我送他一顶牛仔帽。因为他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一个胆识过人的牛仔。
南都:(2)&&&&&&&&&&&&&&&&&&&&&&&&&&&&&&&&&&&&&&&&&&&&&&&&&&&&&&&&&&&&&&&&
刘再复:荒诞喜剧与荒诞小说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确实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但说他属于西方荒诞文学谱系未必精当。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也可能受马尔克斯的影响,但直接师法的还是蒲松龄的“狐幻现实主义”。蒲松龄创造了中国的短篇小说的巅峰。莫言很聪明,就在山东的土地上找到自己天才的老师。莫言没有“贵远贱近”的弱点。
南都:莫言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与其作品魔幻性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认有关?
刘再复:莫言在我心目中他是天才,为我们的方块字争得巨大的光荣,他的获奖是我们母亲语言的胜利,方块字写作的胜利,仓颉造字的胜利。
南都:那你如何看待莫言获奖?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
刘再复: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各种原因与条件,它变成一个世界公认的权威性大奖,一旦得奖,它便产生巨大的普世性效应。聂鲁达与马尔克斯、略萨的获奖,整个拉丁美洲文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至少是影响了我的阅读心理。莫言作品本就被翻译成二三十种文字,获奖后可能还会翻一倍。因此,莫言获奖肯定会提高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在世界上的地位,会吸引更多种族、更多国家、更多心灵、更多语言来关注中国文学。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美国作家获奖,美国人不会太兴奋,但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则会为自己的同胞获奖而骄傲。1998年葡萄牙的霍塞·萨拉马戈获奖,尽管他一直站在共产主义立场反对政府,但总统、总理一听到他获奖的消息,就立即声明说,现在我们要放下分歧,共同庆祝葡萄牙语的胜利。葡萄牙政府领导人毕竟有文化,他们知道自己的同胞获奖是一件大事,是关系到葡萄牙语能否骄傲地自立于世界之林(至少不被西班牙语吞并)的大喜事。
(选自《南方都市报》日,有改动)
1.刘再复先生认为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6分)
2.请根据谈话内容,从记者的角度补写出(1)(2)两处的问题。(6分)
3.为什么说莫言获奖“是我们母亲语言的胜利,方块字写作的胜利,仓颉造字的胜利”?(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届辽宁朝阳柳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里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C.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D.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二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任用?(6分)
4.对于傅雷面对政治迫害选择离开人世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一下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 (15)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 (16)他说:“我把鸟放了。”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 (17)“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 (18)“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犯法的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我都觉得自己判得问心无愧。这一生,惟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那个年青人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从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潸然泪下。盲眼老头听了这话,那双凹下去的眼睛竟然也流出泪水。但盲眼老头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 (19)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那么相像,好像就是同一个人。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开头部分细腻描写鸟的漂亮,揭示了“他”强烈地想占有这只鸟的主要原因。
& B. 盲眼老头为人宽厚善良,得知“他”因鸟而病,便忍痛割爱,把鸟送给了“他”。
&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 D. “阿捷”尽管没有出场,但他的命运却是构成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核心要素。
& E. 小说内涵丰富,它揭露了社会腐败现象给普通百姓造成的难以挽回的极大伤痛。
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文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指出其中的两处,并简要分析。(4分)
3.本文以“一只鸟”为题,请简要概括“一只鸟”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4.小说中的“他”通过放鸟的行为表示自己对“阿捷”的忏悔,你对此有何评价?请联系实际或读过的其他作品,谈谈“忏悔”的现实意义。不少于200字。(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塔吊中心离建筑物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