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迅雷下载者多!的翻译

九年级月考试卷附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九年级月考试卷附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转载]2015年中考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五)
2015年江苏省
【2015·江苏省南京卷】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0题。(13分)
金山寺(并序)
[宋]梅尧臣
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
,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一草一木,虽未萼⑤ 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东小峰谓之鹘⑥ 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 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来源:学科网ZXXK]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③上方:佛寺。④山阿(ē):山岳。⑤萼(&):花萼。
⑥鹘(h&):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羽毛。⑧桡(r&o):船桨。
7.下列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昔尝闻/谢紫微言金山之胜&&&&&&&&&&&&&&&
&B.向使/善工摹画
C.穷极/山水之趣&&&&&&
D.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
▲&&&&&&&&&&&&&&&&&&&&&&
&&&&&&&&&&&&&&&&
(2)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
▲&&&&&&&&&&&&&&&&
&&&&&&&&&&&&&&&&
9.《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
;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
▲&&&&&
句的内容相呼应。(2分)
10.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3分)
&&&&&&&&&&&&&&&&&&&&&&&&&&&&&&&&
▲&&&&&&&&&&&&&&&&&&&&&&
&&&&&&&&&&&&&&&&
(一)(13分)7.(3分)D8.(5分)(1)(2分)才看见之前听说的金山,与谢公所说的没有不同。&
&&(2)(3分)傍晚回船,寺僧向我要诗,勉强写了几句来应付他的请求。9.(2分)作者(梅尧臣)&
峰壑攒水上(每空1分)(3分)示例:此句写得好。写巢鹘不取近山之物,赞扬了它的“义”。以物喻人,肯定了士人不贪外物,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015·江苏省无锡卷】
3.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3.B&&&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A.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B.能谤讥于市朝 谤:诽谤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尔
(一)(12分)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日:“夫人犹在也。”统日:“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日:“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
独饱!”姊日:“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下列句中的“之”与“见统甚哀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6.A)
A.孰视之&&&
B.何陋之有&&&&&&&
辍耕之垄上&&&
D.公将鼓之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
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7.B)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粮食分
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来源:]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
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
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母亦贤之&&&
②迁偏将军&&&
&&迁:&&&&&
[来源:Z+&&&
③数陈便宜&&&
陈:&&&&&&&&&
④文多故不悉载&&&
悉:&&&&&&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统为之饮食衰少。(2分)
译:&&&&&&&&&&&&&&&&&&&&&&&&&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2分)
译:&&&&&&&&&&&&&&&&&&&&&&&&&
8.①认为……有贤德;
②升任、升迁。③陈述;④全部。9.(1)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饮食。(2)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
  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骆统的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骆统说:“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他服侍嫡母非常恭谨。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姐姐说:“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苦自己呢?’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由此出了名.
  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湍须督。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死。
【2015·江苏省苏州卷】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完成9-10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
点词的意义相同?(&&
A.夫大国,难测也&&&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齐师败绩&&&&&&&&&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C.战于长勺&&&&&&&&&
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D.惧有伏焉&
&&&&&&&&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1-12题。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①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作者:元结④)
【注】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
,曾任道州刺史。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几尽而去。
译文:&&&&&&&&&&
②岂力能制敌与?
译文:&&&&&&&&&&
12.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3分)
答:&&&&&&&&&&&&&
&&9.C10.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11.①几乎抢光才离开。②难道(道州)的力量能够战胜敌人吗?12.希望官吏能减轻百姓赋税。《捕蛇者说》
【2015·江苏省南通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云阳洞北小刚记
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②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③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
④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
惟留此丛祠,报赛⑤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串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⑤报赛:祭祀。⑥勤事:尽职。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2)临水坐&&&&&
&&&&&&(&&&&&&&
(3)即港之阳
&&&&&&&&&&&&(&&&&&&&
(4)太息而返&&&&&&&&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来源:学科网]
译文:&&&&&&&&
11.文章第③段分别从&&
&&&&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
&&&&&、&&&&的特点。(4分)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与上文最后一段文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8.其/亦知/勤事之酬耶(2分,每处1分)9.(1)向北&
(2)靠近&&
(3)水的北面&&
(4)叹气(每个1分)10.这山峰大概是庆忌塔的旧址。(3分)11.视角&&
空旷(每空1分)12.《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2分)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2分)
【2015·江苏省泰州卷】
(二)阅读
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
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圈去“为”字,改作“求”字,又连涂“小邑”二字,作“县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若如初语,未免后人疵议。又知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也。&
(选自《春渚纪闻》)
【注】①即本文的作者何蘧。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至有一字穷岁月&&&
(&&&&&&&&&&&&&&
②及见今人所藏遗稿(&&&&&&&&&&&
③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
④得东坡完生数诗稿(&&&&&&&&&&&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蘧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
A.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C.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D.何有于我哉(《&&/span&论语&》)
9.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
(1)疑皆冲口而成(标在动宾之间)[来源:学&科&网]
(2)渊明为小邑(标在主谓之间)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改正尽善,方
出以示人。(2分)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2分)
译文:&&&&&&&&&&&&
11.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2分)
8、(1)①穷尽,用尽。②到,等到。③已经。④数篇,几篇。&&
(2) C[来&&
【解析】(1)这四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变化,要能区分古今意思。
(2)A、介词,到。&
C、在。例句中的“于”也是这一意思。&
D、对,对于。9.(1)疑/皆冲口而成&
(2)渊明/为小邑&&&&&&&
【解析】了解句子意思是标出停顿的前提。(1)“疑”是动词,后面是它的宾语。(2)“渊明”是主语,后面是谓语。10、(1)(欧阳修)改正得极好后,方才拿出来给人看。(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解析】(1)译准“尽”“方”等词,补上主语。(2)译准“但”“闲人”“耳”。11.示例:作文不惮屡改&&&
【解析】本文以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大名家为例,说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围绕这一中心来添加标题即可(用原句或自己语言都可)。
【2015·江苏省徐州卷】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
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
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凄神寒骨(&&&&
&&&&&)&&&&
(2) 而适类于余(&&&&&&&&
  (3)而善鉴万类(&&&&&&&
(4) 乐而不能去也(&&&&&&
6.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 于是作《八愚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为不知,是知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
(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3)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译文:&&&&&&&&&&&&&&&&&&&&&&&&&&&&&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
&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一)(16分)5.(1)使&&凄凉&&(2)像(好像)&(3)善于,擅长&&(4)离开(离去)&6.C创作,写作(A①表示对数量的估计,上下、左右②处所,地方B①留,停留②&居住D①知道&&②通“智”,聪明,智慧)&7.(1)(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2)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3)(愚溪的河道)幽暗狭窄,蛟龙对它不屑一顾,不能在些兴风弄雨,愚溪(它)没有利于世人的地方。&8.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一句并不是表达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2015·江苏省淮安卷】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0题。(16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臣本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何闻信亡(&&&&&&&
&) ④王许之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9.【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4分)
答:&&&&&&&&&&&&&&&&&&&&&&&&&&&&&&&&&&&&&&&&&&&&&&&&&&&
10.【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
7.⑴平民,(2)身份低微(3)听说(4)答应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题目中的词语都为文言实词,要注意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8.(1)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来询问我1(2)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落实和特殊句式的运用。(1)关键词“顾”“咨”和倒装句式。(2)关键词“所以”“去”。9.表明自己的忠心,(1分)启发刘禅明白创业的艰
难,(1分)从而发愤图强,不负先帝遗愿,(1分)卖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1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联系全文明确诸葛亮写这篇“表”的目的。10.爱惜人才,(2分)知人善任。(2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段中刘备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诸葛亮的追叙本志中可以看出;乙文中萧何对待人才的态度,从萧何与韩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达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责备他说:“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汉王说:“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责备道:“军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来计算,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汉王说:“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主说:
“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任命大将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2015·江苏省宿迁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9分)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译文:&&&&&
&&&&&&&&&&&&&&&&&&&&&&&&&&&&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为友:&&&&&&&&&&&&&&&&&&&&&&&&&&&&&&&&&&&&&
(2)为官:&&&&&&&&
&&&&&&&&&&&&&&&&&&&&&&&&&&&&&
(3)为师:&&&&&&&&&&&&&&&&&&&&&&&&&&&&&&&&&&&&&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附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2015·江苏省连云港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来源:]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以污其行乎(品行、德行)&&&&&&
(2)久行怀思,无它异也(特殊原因)
(3)累寸不已(停止)&&&&&&&&&&&&&&
(4)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被……感动)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3分)&
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来源:学_科_网Z_(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2分)&
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
11.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道理: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
影响: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还终业,七年不返。
【2015·江苏省扬州卷】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已。所著书,颇行于世。
&&&&&&&&&&&&&&&&&&&&&&&&&&&&&&&&&&&&&&&&&&&&&&&&&&&
(选自《明史》,有删节)
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
&& ⑵益两使促之&&&&&
▲&&&
⑶使者恚,欲收悦&&&
▲&&&
&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
11.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
13.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
10.(4分)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11.(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12.(6分)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
【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⑵(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⑶(2分)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评分要点及说明】句式,“孰”“甚”,需翻译到位。13.(3分)桑悦是聪明(记忆力强)、恃才傲物的人。&
【评分要点及说明】共三点,聪明、有才、高傲(自负),每点1分。
参考译文: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字民怿。书看过后,就焚烧掉,说:“已经在我腹中了。”当生员时,去拜见监司,自称“江南才子”。监司很吃惊,请他校刊书籍,预先删掉一些来测试桑悦。对文意不连贯的地方,桑悦取笔补上。学士丘濬看重他的文才,嘱咐使者善待他。使者到了后,问:“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有病了吗?”长吏都恨他,说:“没有病,他自己仗恃有才气名声不肯拜见罢了。”使者派官吏去召他不来,加派两人催促他。桑悦大怒说:“起初我说天下没有无耳朵的人,现在就有。与你约定时间,三天后再去,怠慢我就不去了。”使者很生气,想逮捕桑悦,因丘濬的缘故,没有实施。三天后,(桑悦)去见使者,对使者作长揖。使者很愤怒,桑悦脱帽后就走了。使者下台阶向他道歉,才作罢。所著的书,在世上颇为流行。[来源:学科网ZXXK]
【2015·江苏省常州卷】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共14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学洢《核舟记》)[来源:学+科+网Z+X+X+K]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清风徐来________      (2)舟长曾不盈寸________
(3)卖画以赡父________&
(4)毕集毫端________
(5)临富贵而失其本心________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B. 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
D.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4分)(1)缓缓地 (2)竟然不满一寸 (3)赡养父亲(4)笔下,笔底,笔端 (5)丢失他的天性【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徐”与“曾不盈寸”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书本上有现成的解释,这是考查识记能力。(3)“赡父”是一个动宾短语,采用现代汉语组词法分别组词。(4)“毫端”重点是解释“毫”,联系上下文,从而确定“毫”的意思是“笔”。(5)“失其本心”,这样短语的曾经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明确“失其本心”是“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居中,联系上下文翻译得通顺。8.
(5分)(1)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2)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尝贻”是“曾经赠送”的意思,“盖”表示推测,“泛”是“泛舟”“游览”的意思。关键词翻译准确后,然后调整语序,使之通顺。(2)“非其人”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测。从而确定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买”的意思。9. (3分)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艺高潮”,而恽寿平独特的地方要抓住细节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坦然面对生死”;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崇尚气节,淡泊名利”;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开创性”。10. (2分)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选项的错误,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的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型。
【2015·江苏省镇江卷】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共13分)
&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乙】公①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②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此赀③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④。&
【注释】①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②窒碍:阻碍。③赀:通“资”。④没(m&)世:死。
&9.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4分)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随命仆市棉花斤余:&&&&&&&&&&&
&(3)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4)是不能改矣: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4分)
(1)陟罚臧吾,不宜异同。
译文:&&&&&&&&&&&&&&&&&
(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
译文:&&&&&&&&&&&&&&&&&
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3分)
答:&&&&&&&&&&&&&&&&&&&&&&&&&
1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____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
&&&&&&&”(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2分)
9.(1)“显示”或“表明”(2)买&
(3)偶尔(4)“这”或“这种人”“这人”(一个1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涉及的同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10.(1)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不同)。(2分)(2)小偷哭着离开,改掉偷盗的毛病变好的人很多。(2分)【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1)关键词“陟罚臧否”“异同”。(2))关键词“去”“者”。11.重视感化教育;教以谋生之法;断其做贼后路,致其终生无法偷盗。(共三点,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时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先从文中找出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12.赏罚得当(1分,赏罚分明.有奖有罚,赏罚公平等意思都对)偏私(1分)【解析】此题为比较阅读。甲文是诸葛亮对君主刘禅的劝谏,要他做到赏罚公平,同时委婉地道出他对后宫“偏私”的错误行为;乙文中'写到了知县对孝顺仁慈有节操讲道德的人进行表彰宣扬,对小偷进行一定的惩罚,做到了有奖有罚。
【附译文】
陆知县空闲时.(常常)带丰书和一差役,一村一村结合时事讲解乡规民约,百姓都很喜欢听,(他讲的)通俗易懂、理由充分,容易(让人)遵从,没有阻碍和难以做到的。(陆知县)遇到孝顺仁慈有节操讲道德的人,立即表彰宣扬,并且为了他感叹赞赏说“我比不上啊。”凡是抓到小偷,就(会对他)说:”你也是有人必的人啊,何至于做这种事7”小偷回答:“小人(这是)被贫穷逼迫罢了。”陆知县说:“这不难(解决)获得利益最丰厚的事,没有什幺比得上纺棉织布,.而且人人能做这事。”随即命令仆人买一斤多棉花在公堂的右侧,把纺棉的方法教给小偷。又说:“学会了,就放了你,学不会,就是你懒惰,加倍惩处。”小偷希望很快被释放,没有不专心学习的,几天时间,就学会纺棉了。陆知县说:“这本钱只不过几百钱,现在几天之内,已经赚取了许多,除去你的伙食钱外,还剩余几百钱,你回家就从事这个职业。如是再-犯,是不会饶恕你的。”小偷哭着离开,(像这样)改掉偷盗的毛病变好的人很多。偶尔又犯的,就先打他(一顿),然后再教导他,并罚他在公堂上纺一个月棉花。屡教不改的,就说:“这种人不能改变了。”(然后),派两个差役用胳膊夹住他,急速走上一千多步,用热醋(从他口中)灌入,当一碗醋喝到一半的时候,让一人突然拍他的背部,(小偷)就会咳嗽不止,一辈子治不好,再也不能做小偷民.(只好)仍旧纺棉,一直到死。
【2015·江苏省盐城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15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
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
&&&&&&&&&&&&&&&&&&&&&&&&&&&&&&&&&&&&&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
。保证告诫后世子孙要&&&&&&&&&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
10.(4分)(1)为……而死
(2)身份地位,出身低下(或见识浅陋)
(3)给予,送给&&&
(4)书信11.(2分)C12.(4分)(1)(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13.(5分)(1)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
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2)亲贤远佞;廉洁自律(或清正廉洁)&
(3)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过迁善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