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长怀化小学区域划分的划分区域

瑞金刘建兰小学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探讨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几点做法
上传: 史帆 &&&&更新时间: 20:10:38
课堂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怎样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实施活力课堂,是广大一线教师需求不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依据专家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实现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几点做法。 胸藏百汇任翕张------厚实积累 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意思是,教师要适应目前的语文教学,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作为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青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沉淀、积累,提升自我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技能,做一个厚积薄发的语文教师。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累哪些知识呢? 一、书本知识的积累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教师要立足于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肚子里没有一点书撑着是不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爱读书、善积累的人。这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提升个人学识涵养的需要。 1、积累教材教参教案知识。一是读好教材,积累优秀篇章。教材是本,读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要熟读背诵精美课文,熟悉教材,了解教材,做到整体把握。二是要读好教参,积累教参知识。教参是解读教材的钥匙,读好教参是上好课的保证。我们要有意积累教学常识,教学技能、方法,吸收教参中一些有利于教学的知识补充。三是读好教案,积累好案例。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凭借,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我们应有选择地积累既符合教材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合自己教学风格、教学水平的案例。 2、积累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古人云&资之深,则左右逢源&。对专业知识的精深积累有利于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深入拓展,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积累首先应该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其次是中文专业所规定的一些学科知识,如古代、现代汉语,古代、现代、外国文学作品等语言或文学专业知识的积累。 3、积累哲学、历史知识。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面极广。语文教师要对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的整合,尤其是与哲学、历史的结合。文史是相通的,文以载史,史以文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广泛涉猎历史精品,如《诗经》、《先秦散文》、《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积累历史素材,提升自身学识底蕴,做到文史兼通。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闪烁出理性的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光芒。 4、积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语文教学和所有学科一样,需要一定教育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与科学的学科,它有效地指导着教育过程和教育主题。作为一个专业从教人员,掌握教育学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专著,积累相关知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卡连柯曾告诫我们:&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他的底气就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苍白无力。反之,一个勤于积累的老师,才能知识面广、有底气,才能在教育教学园地里左右逢源、畅游自如。 二、生活经验的积累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要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让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就必须先丰富自身的生活积累。为此,语文教师应做好如下三点:第一、积累生活常识。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平时要用心观察、了解生活,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美景,观察社会百态,了解农、林、牧、渔、餐饮、娱乐、卫生健康等生活百科知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第二、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素材,我们教师除了&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可通过亲历亲为积累生活故事;可通过参观走访积累民谚俗语、方言俚语;可通过远足、郊游了解乡土景观、古物古迹、民风民俗;亦可通过电视、电影欣赏民间技艺、歌舞戏曲等。从而拓宽视野,增广阅历,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第三、积累生活心得。&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个生活的&有情人&,能品得人生百味、道出世间万象,善于感悟生活,思考人生,对生活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教学资料的积累 首先是教学素材的积累。教学素材的积累包括格言、诗词谜联、古今传闻、名人轶事、幽默故事、精美句段、甚至是一张照片、一幅图画等。只要是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资料,均在我们的积累之列。其次是教研资料的积累。这主要是指有关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常规、语文学法指导的教研文章和相关资料,重视教研资料的积累,既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能力,又有助于我们总结教学经验,为语文教学教研和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必要地条件。另外,我们还应注意教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阅读语文报刊杂志,语文教学专著,参加各级语文教研会,聆听教育专家的报告,重视对语文教改信息的积累,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积累教研资料和教改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改革。有国外科学家曾指出:&新的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更应做到这一点。因此,语文教师在积累、整理资料与信息的同时,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好这些资料和信息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积累 教学方法分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概念获得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等。教学手段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对诸如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科学、熟练地把握一些教学方法的特性,并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条件和自己的实际优势,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科学有效、更丰富多彩。 登高凭栏目千里------掌握课标 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策略的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整体把握,不宜把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整体首先是形象的整体性,形象大于抽象,留下形象比留下抽象更为重要;其次整体是主要内容的整体,即通过读书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重感悟,重语感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   (3)重积累,包括词语、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理解了的可以积累,暂不理解的也可以积累,厚积而薄发。   (4)重读书,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重朗读指导,也要重视默读、略读、浏览的指导。重视诵读,注意培养学生用较短时间、较快速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5)重情感培养。课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情感含量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并逐层引发学生和作者感情的共鸣。   (6)重探究,引导学生反复尝试。时下的不少公开课,学生的探究活动过于顺畅,暴露错误太少,反复尝试不够。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7)重合作,多向互补。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必备意识。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在具有合作意识的班级中,某个学生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很快会成为全班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要重实效,而不是在变换形式上的做文章。有些课,即使没有分组讨论、也能很好的体现合作学习。 掀起她的盖头来-------吃透教材 一、教师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二、 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本学期,我负责接任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我发现,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正确地把握教材的基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一载体来认识,吸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自主性、开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强,特别是教材的选文,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导向。就是在语言编写方面,也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的特征,而在其教材的助读体系,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标准答案,让孩子遐想连篇,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多的空间。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理解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风格各异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节选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还要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发展成果;《蝙蝠和雷达》反映科学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识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环保意识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等等,当代先进文化思想尽蕴含其中。只有把这些内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语文课上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而不会盲目地为&怎么教&所困惑,语文本体才不至于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才能灵肉相并。 四、 关注课文单元组合。所谓单元组合,即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了3-4篇课文而构成的意义单元,它常常包括随后的练习以及部分习作的内容。在教材处理时,我们要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从去年开始,我校&&南宁市清川小学开始实验主题阅读教学,即&&&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 。&一主&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主体,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两翼&中一翼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这就更要求我们语文老师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题意义。在实行这个新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更深的研读课文,可以使我的课堂提升更多,学生的收获更大,比如,本学期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25课《伯牙绝弦》一课时,我通过先熟读教参,再大量查阅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关资料,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记,最后还引出了与这一单元&艺术与人生&为主题的相关的两篇文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深刻的把握课文的主题。 五、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 在重难点突破上,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有以下三个方法: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遣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从三件事体会:鲁迅关心他人、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关心后代青年成长等。这样,突出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以典型时间反映人物精神面貌,体会精准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又如《白鹅》中抓住&好一个&&的白鹅。&这句式样的句子反复出现,作用有四:a暗示课文要点与层次;b强调了本课要表达的中心;c巧妙地将记叙与抒情融合;d对小节内容予以概括总结。 其他还有很多的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细细对照,认真反思,将所学与实践结合,努力提高教材处理分析能力和实施教学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先前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文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懂得什么时机该让学生&圈点批注、摘抄书作&,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品词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处地&动情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知道&静心默读&地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 而变得精彩纷呈。 千凿万磨始出山-------精心设计 一) 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找到抓手 研读教材,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之本。研读什么呢?研读文章主题思想,表达结构及重点字词句意思。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是教学中&教什么&的抓手,也是教师用好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正确合宜的教材解读呢? 第一:恰当运用单元主题和阅读提示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就一课教一课,就一节教一节,往往忽视了教材在编排上突出的特点&&&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以&导读&的形式点明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并且在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也都有相关的阅读提示。 我们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材为例,一起读一读,看看能从单元导读中获取哪些信息。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本组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我们来认真读一读,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作家笔下的动物,体会不同的表达方法。本单元的编排体例是:四篇课文分别是作家丰子恺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作家老舍的《猫》和《母鸡》。《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文章,是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的相同和不同写法,《猫》和《母鸡》不同动物在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写法。其中《白公鹅》和《母鸡》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安排的是&&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讲他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也就是说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单元导语部分既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又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单元训练重点,既便于老师整体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做到教学单篇课文与单元主题相联系,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联系,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与教师课上指导(交流展示单元主题内容)相联系。 所以,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明确单元主题,同时要解读单元导语,明确导语的指向,需要将导语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来引读。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倡,在教学单元新课前要利用单元导语进行&单元导读&教学设计。&单元导读&设计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预习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二,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对课文先整体把握,引发阅读期待,为单课学习做准备。第三,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本单元的学习资料,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上四单元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 感受动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 &&&&人教版四上第四组单元导读教学设计(1课时) 【教材说明】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学情分析】 1.孩子与动物之间本来就比较亲密,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感兴趣。 2.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好懂,就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自己应该能读懂。 3.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体会写法。估计丰子恺先生的反语手法及一些调侃性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4.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9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会写&词语盘点&中列出的2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背诵、摘抄描写生动的语段,积累好词佳句。 3. 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学习作者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抓具体事例等把动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的魅力。 4.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比较分析语言,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5. 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6.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 1.整体感知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 不同作家笔下的同一种动物;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 2.专题贯通,感悟作者的写法(板块捆绑,对比教学;感受语言特色。) 不同的动物,同样的感情&&可敬、可爱 不同的作者,同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同样的动物,不同的写法&&《白鹅》《白公鹅》 同样的作者,不同的写法&&《猫》(爱如儿女)《母鸡》(敬如母亲) 3.发现写法,积累语言 无雕饰的生活化语言;夸张、对比、反语、明贬实褒 4.语言训练,整体推进 【教学流程】整体感知&&明确目标&&理清脉络&&初步阅读 1.明确目标 ,理清脉络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然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和单元的积累运用,让学生对本单元围绕单元目标都设计了哪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浏览课文,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1)读课文下面的介绍或导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作者。 (2)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解决4课的生字词。 (3)思考:这一组课文写了哪一些小动物?同我们以往读到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4)说说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 (5)默读自己喜欢的课文,总结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特点。 (6)画出能表现动物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7)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形象。读读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形象。 这样的导读设计,是在明确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单元和学生认知中去研读,以一个单元的内容为背景,既体现了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体现了知识间的链接。导读课导出了单元主题和学法,指出了精读课要紧紧围绕主题,从品词析句入手,突出学法指导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而整体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读课则要从同一单元的精读课文中引出课文内容,要体现出&放手&,运用在精读课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这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研读观,也体现了教材研读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恰当地运用单元主题和课前阅读提示,能够促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 课后思考练习题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它直接体现了编者意图,反映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和把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课后思考练习题,将每一道课后思考练习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课后思考练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得比较好的练习题有两类:一类为朗读理解课文,一类为词语类,所谓完成得比较好,是指这些练习题基本能在课堂内完成;能完成的练习题为背诵课文以及造句等,所谓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但往往不能在课内完成,而是借用课余时间完成;被忽视的练习题有&复述课文、与文本相连的习作训练&,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一是体现为草草过场,二是体现为完全放弃,而恰恰是这类练习题在明确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告诉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的习作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不重视课后思考题,往往表现在舍弃教材精彩的课后问题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问题来设计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好。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深入适度的文本细读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细读。我们不少老师在平时备课时,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样分析教材,怎样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然后还会去查有哪些老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最后才匆匆地去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很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创见解。 一枝红杏出墙来-------培育亮点 一、在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里捕捉&亮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大亮点在读,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能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学好语文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的。他还认为:只有师生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这样的课才会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孙双金老师也认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书声琅琅&,可见读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书,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感情,读出自信,读出兴趣,应是语文课堂中亮点所在。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学生在支老师引导下,对象声词&咯吱咯吱&的不同读法,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构成了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支老师对第一处&咯吱咯吱&的朗读引导:   师:读得不错。但是这个&咯吱&要按她这么读,这根被压断的树枝该有多粗?有这么粗吧,(教师做了个相当于桌腿粗的手势)这么粗的树枝还能压断吗?   生:压不断。   师:能被压断的树枝肯定很细。所以&偶尔咯吱一声响&(范读)谁还没有读过?(学生读文)   师:(打断)出手不凡,一开始就不错,从头再开始读,大家注意听。   生:(读文)&冬天的山村&&一声响。&   师:&咯吱&再轻一点。   (生复读这一句)   支老师对第二处&咯吱咯吱&的朗读指导   师:刚才我怎么教你们读那个&咯吱&&咯吱&?再读一次。   (学生又读一次,把&咯吱、咯吱&读得很轻)   师:如果真的这样读&&大家看(师表演脚踩薄雪,小步碎踏的样子)咯吱咯吱,那雪有多厚呀?最多一指厚。人们怕滑,迈着小碎步咯吱咯吱往前走。可是书上说,大街上的积雪有多厚呢?   生:一尺多深。   师:对呀,一尺多深,一步迈下去,脚陷入深深的雪中,再拔出来,难不难?   生:难。   师:好,下面看着我迈步的动作,读&人走在上面,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句。(师夸张地做举脚踏入深雪的动作,连迈两步,学生随着老师的迈步,把&咯吱咯吱&读得重而拖长)   师:读得很好。你看,就&咯吱咯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实际意思的象声词,读得不一样,所表达的景况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那个是小树枝断了,&咯吱&一声响;这个呢,是雪很深,人脚踩上去(学生齐读&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大家看这语文是不是越学越有意思呢?   张田若老师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以朗读为突破口,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让&读&真正成为感悟语言的有效载体,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在学生的错误里捕捉&亮点&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正确的先导,是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正确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相机诱导,引起学生对完美与成功目标的向往,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美的学习体验,最终让错误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亮点。   一位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在讲到天游峰的高峻,游人爬山的艰辛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天游峰的高、险,但读到&半途而返&这个词语,许多同学朗读时反复出现错误,读成&半途而废&,不管是个别读,还是齐读。起初此老师不以为意,以为学生粗心大意,便强调一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还是出现错误,怎么办呢?   这位老师没有生硬地去纠正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把&半途而废&与&半途而返&进行强调、比较。   师:在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半途而废&,而是&半途而返&呢?两者能不能进行替换,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半途而废&指中途停止,做事没有坚持到底,而&半途而返&指游客爬天游峰非常累,爬不动了,而回到山下去。   生:我觉得也不可以。半途而废一般用在学习、工作、做事中,而对于爬山还是用半途而返比较恰当。   生:半途而废意思是做事做到中途就停止了,而爬山你想爬到一半总不能一直停在半山腰不下去,最终要返回山脚下,所以还是用半途而返恰当,符合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很有道理。那么让我们再一起准确地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果然这一次读书的准确率是百分百,远比老师一遍遍生硬的强调、纠正来得生动、深刻、巧妙。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用宝贵的时间来处理,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教师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而不知所措&&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损失。   三、在文本的空白处捕捉&亮点&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健康的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充满紧张的心理活动。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则能成为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和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想象,激活读者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适度拓展,则能激活学生生命之水,点燃学生智慧之火,成为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如我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这篇课文时,正是巧妙地抓住了课文中的两处空白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得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掀起了课堂高潮,成为了这节课中的一个亮点。   第二处空白点:   课文的最后一段,当皮尔埃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得知船只获救的消息时对妻子说的一句话:&克勒松,你可以安息了&&   教师: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皮尔埃对妻子的满怀深情,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心里有千言万语想对妻子说,同学们想象,他会对妻子说些什么呢?伴随着低缓而又伤感的音乐,学生的情感闸门一下子被打开,学生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1:你安息吧!你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人的平安,你是伟大的!我为你骄傲!   生2:你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们会永远缅怀你的!   生3:安息吧!我会好好抚养我们的孩子,我要让他像你一样的出色!   &&   师:此时此刻,我们已完全走进了皮尔埃的内心世界,我们已经触摸到了他的伟大灵魂,如果你是皮尔埃的朋友、孩子,是那班获救轮船上的一位游客,你会对躺在病房里的皮尔埃说些什么呢?   学生的情感之闸又一次被打开,学生们已沉浸在情境之中了,一些学生甚至泪流满面。课在学生的情感升华中结束。   不难看出,在上述教学片段里,一个看似普通的空白处在老师的眼里却是个难得的言语&亮点&。在浑然天成的随文练笔中,学生笔下流淌的不仅仅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由此可见,文本的空白处其实是一种无可替代的言语形式,是作者无法用语言表述下的产物,教师对空白处的挖掘和再创造,为学生体味文本内涵铺垫了更多的&色彩&。   新课程中的新课堂,应是充满智慧、充满情趣、亮点频闪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心驰神往的圣殿。 映日荷花别样红-------形成特色 一、重视说说写写。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实践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人类语言能力的获得、发展,始终伴随着语言训练&实践活动;离开这种活动,语言能力就根本无法形成。而且,训练或训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启迪智慧、激活思维。因此,成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等。语文教师的讲解、传授,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训练和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自我语言实践活动。 在一些发达国家,鉴于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是早期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技能,为此规定:小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儿童发展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认为,这几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都应重视对它们的训练。 英国小语课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说话能力,他们重视在组织教学方面下功夫:每堂课尽可能多地给儿童提供说话机会,鼓励他们多说、说好。据称,这种教学训练,收效显著,对儿童今后的学习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关方面还总结说,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发言,一可密切师生关系,二可了解很多情况,三可锻炼学生,四可活跃课堂气氛,五可撞击思想火花,六可培养学生聆听态度,总之,进行这种说话训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一般文化发展,以及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小语课为了使所用儿童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训练机会,教学采用了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即把大班教学形式分为&小组说话课&、&小组阅读课&、&小组写作课&等。儿童在&小组说话课&里进行讲述,对话、讨论,表演等说话练习;在&小组阅读课&里,先独立对课文进行阅读分析,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再由小组代表在班级里发言交流;在&小组写作课&里,讨论交流写作方案。由于目的明确,训练落实,儿童主动参与,听、说、读、写能力均获得较好发展。 日本小语教学对学生的训练与实践也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一般做法是:每读一篇教材后,先让小朋友提出自己的想象,感想或疑问,然后小组交流意见,经过讨论思考来解决问题。或者先让学生读一遍,要求掌握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写二遍,划分段落、体会内容,然后阅读写三遍,综合探讨读,写方面的技巧。日本教育家认为,他们学校的语文课,坚持日常训练,对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口头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作用都是十分明显的。 美国的一项实验表明,儿童初期学习写作,通常总是把想说的话先喃喃自语一遍又一遍,然后才在纸上写出来。前苏联专家相类似的研究也证实,儿童写作,特别需要借助口说,如果不让他们动嘴说,就是勉强写出来也是错误甚多。 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小语教学方法改革,基本上是朝着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提高学习效率这一方向进行的,其普遍做法是减少教师的讲授,增加学生训练、实践活动时间,以培养学生自我实践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思考。 语文课要促进真正的语言能力,还须指导学生真正动脑筋,使之正确阅读,正确思考。阅读教学或阅读活动的整体就是&锻炼思考&。在计算机时代,教学教育还须改变它的侧重点,而更加集中注意于发展那些计算机无法做到的技能。具有优先权的则应是开发创造力和全方位思考力。&培养思考力,从小学开始就是很重要的&。 俄教育界认为,课堂教学,一定要尽量为孩子们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不要为他们包办一切,不要对他们限制过死,使他们毫无选择的余地;否则,他们离开校门,面对复杂生活环境就会无能为力。 在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认为,所谓思考,是个人的思考,没有个人的思维活动,则无论是继承还是创造社会文化都是不可思议的。 日本教育家还指出,思考有三个作用:一是通向智慧的通道,二是通向创造的道路,三是通向牢固记忆的道路。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教师提问、启发,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问。如果在文字、词句等方面过分用力而无任何实质意义的思考,学生的思考就会停滞。如果今天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一分钟的思考时间,那么,其巨大影响将在20、30年后显现出来。 法国规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分析、批判事物,发展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的第一条原则是注意启发,不搞知识堆砌,而是教学生识别有用的东西,帮助他们去掌握信息,发展自己的思维、表达和创造能力,逐步达到自立。 法国教育家也认为,应该把教育目标的重点由记忆转移到思考,这将大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本身内容,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探索和创造精神。 美国专家玛丽!#183;b!#183;罗的研究表明,教师向学生提问后,给学生适当延长思考时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那些只有一秒钟的连珠炮式的提问,则无法提高答问质量,更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另一项阅读训练研究发现,就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正确使用提高设计并鼓励学生自己培养提问思考能力,将会促使多数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欧美诸国教育界还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不囿于课文,而能用自己的目的和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国外小语教学重视思考性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正如日本专家与水实所说:在国语教学中重视思考,就是把读、听、说、写全都作为思考锻炼,这是世界性趋势。他又说,在现代,电视的攻势激烈,宣传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而阅读活动则在减少,阅读还在趋向肤浅化,于是人们强调边阅读边思考,阅读即思考。如果阅读伴随思考,就会获得从电视中得不到的东西。因此:&阅读=思考&这一认识就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阅读的本质观。事实上,学生听话、说话、作文,也莫不是边听边思考,边说边思考,边写边思考。听话有思考,说话即思考,作文即思考也绝不例外。当然,也要经过教育与训练。 外国小语教学,不仅在教育思想上重视教学的思考性,锻炼儿童的思考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是紧紧遵循这一观念的。比如英国语文课设有&讲读教室&、&作文教室&,教师们总是努力使它们成为&充满思考&的教室。小学各年级作文都鼓励学生写故事文,因为它能激发儿童思考并使他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完成作文。教师还注意指导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用停顿一下的办法来考虑有无更合适的词语用来表达内容。 德国语文课上有让学生阅读幽默故事、议论幽默故事的做法:还有观察图画、编写故事的做法。教学设计力求生动活泼,有利于促进学生努力思考。 日本小语课重视课堂提问。比如教师结合课文的理解,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再要求学生把思考所得画成图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考力与想象力的目的。 近些年来,美国语文课配合课堂教学还采用程序教学法。所谓程序教学法,即由教师预先设计好程序教材,组织好学生到语言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录音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自教自学。据称,这种学法主要靠程序教材让学生自教自学,在听、说、写各环节上,学生要独立思考、自行提问、自行检测,因此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语文教学强调的思考锻炼并不止于逻辑思考、形象思考,还包括为日、美等国所重视的直观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所谓直观性思考,一般指敏锐的猜想,内容丰富的假设,以及勇敢地下一个暂时性判断等。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许多优秀教师都是以发展学生这种有效的直观性思考能力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所谓批判性思考,有的专家定义为:是个人对某种言论主张、文章所陈述的内容进行正确评判的过程;有的认为,这是一种通过检视、比较、归纳、选择从而排除迷信权威的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种思考能力之所以被国外所高度推崇,不仅在于它和创造性思考相辅相成,合而成为&有效的思考&,是&民主法治社会公民应具备的条件之一&,而且还在于它是&民主人格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有关专家甚至断言,未来优秀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加强实施。&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兼优者,可望成为出色人才&。 此外,国外教育家还提醒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授之以法,诸如逆向思考,纵向与横向思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移位思考或变换立场思考,以及全方位思考等思考方法。 综上,可以看出,外国小语教学的一个明显趋向是:扬弃只重知识、技能而不重视教学生思考和培养其能力的传统方法。 三、重视教学的情趣性。 兴趣性或动机性,这是外国小语教学普遍重视遵循的又一个教学准则。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兴趣、想象、注意力等,都是具有直接作用的心理因素。如果课堂学习气氛枯燥单调,儿童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指导学生观察活动,这&意味着促使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为教师,&要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索&,否则,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德国慕尼黑大学德林教授实验表明,人在紧张、好奇和感兴趣时,身心的能动性会迅速高涨。 法国专家卡欧尼埃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该想办法使阅读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用的好事。法国语文课教学,有关方面要求教师首先做到两点:一是讲解精炼、生动、形象;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德国在低年级的听说课里,特别要求教师设法保持儿童听和说的兴趣,如果采用强制性对话形式,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而默不作声,这样就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日本心理学家揭示说,现在的某些课堂,几乎变成了故意培养孩子讨厌学习的地方,因为教师并不注意如何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只一味地让学生死啃书本,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只要孩子们获得适当的写作指导,在各种因素触发下兴趣盎然地写,他们就会象那些有成就的作家一样去写作。格雷夫斯分析作文教学失败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有意无意地抵消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说,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困难,主要是由于那些对写作本身没有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合适的写作指导,又没有让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所造成的。对此,美国有关方面曾开设训练班,集中培训写作课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英国为了帮助教师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效,在师资培训中,要求教师掌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智力上的好奇心的教学方法。据说,采取这种措施后,成绩是比较显著的。 四、重视教学的示范性。 &与其叫做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重视教学的示范性是一些发达国家小语教学的另一个特色。 美国有影响的教育家格雷夫斯高度评价语文教师自己的写作实践的示范意义。他说,教师的写作实践,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写作榜样。然而,有些教师一味地把写作课上成讲道理的课,上成一般化的写作指导课。他们不懂得写作也是一种技艺,是需要练习的。写作就是写作实践,孩子们是通过学习榜样和亲自实践来学会写作的。对儿童的写作教学法,应该是一种通过活动、兴趣和榜样而自然地进行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比那种通过乏味、讨厌的练习而进行的所谓技能的学习方法强得多。 德国教育强调:语文教师的发音、重音、选词等方式比任何关于正确说话的教条都要更加有效地、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说话训练的成败就决定于教师的示范作用。 国外研究发现,一位善于作阅读示范的教师,他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示范学生:如何审视标题,如何猜测内容,如何划出每一段落的主导句、重点句、疑难句,如何划出重要或精采部分,如何边谈边分析概括段落大意等,这种示范性教法,比无示范的说教见效快得多、收效也大得多。 国外一项研究还发现,如果教师能向学生作创造性作文示范,则他的学生的创造性作文能力的提高,三个月就能获显著成效,而不能作创造性作文示范的教师,则学生在这方面没有新的进步。 一些发达国家小语教学之所以重视教学的示范性,专家们认为,模仿是儿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在学校内、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儿童的&成就模范&。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学生则更易认可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标准。再说,儿童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到创造的,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规律,有人称之为&原型启发律&。&示范能比教育更快、更强烈地使学生铭记在心。&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国外把&能示范&作为一名合格语文教师的一条标准的含意所在了。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区域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